健康评估常见症状评估ppt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诊断治疗与护理经过 用药史、剂量与疗效;有无采取物理降温 及疗效。
临床常用: 酒精稍加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
脚心。 冰袋夹于腋窝及额头
18
★ 起病情况 ★ 诱因 ★ 症状 ★ 伴随症状 ★ 身体反应 ★ 心理社会反应 ★ 诊断、治疗及护理经过
19
相关护理诊断/问题
体温过高 与病原体感染有关;与体温调 节中枢障碍有关。
、经济文化
27
(1)生理反应:面色苍白、血压增高或下降、骨骼 肌紧张、恶心、呕吐、心率减慢或增快、出汗多 、虚脱、晕厥等交感神经或迷走神经兴奋的表现 。
(2)行为反应:皱眉、咬嘴唇、呻吟、哭泣、尖叫 、抓物、握拳、被迫卧位、按压疼痛部位等。
(3)睡眠、休息、饮食、工作、社交、焦虑、愤怒
、恐惧等。
28
6
(三)发生机制
代谢增加
一、发热
外
内
体
温
产热增多
源 性
白
源 性
温 调
阈
肌肉运动
发热
致 热
细
致 热
节 中
上
源胞源枢升
皮肤血管、 竖毛肌收
散热减少
缩
7
(四)临床表现
1.发热分度
低热:37.3℃~38℃。 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
体温上解病人的疼痛 部位、性质与程度、发生于持续的时间、 诱发、加重、缓解疼痛的因素以及相关健 康史。
29
疼痛时应采集的客观资料 • 疼痛的生理反应 • 伴随症状与体征 • 疼痛的行为反应 • 疼痛的情绪反应
30
疼痛---胸痛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主要为胸部疾病。 临床常见病因分类 心脏、肺部、肌肉与骨骼、神经性、胃肠性、
临床意义: • 伤寒高热期 • 大叶性肺炎
11
弛张热
弛张热:又成败血症 热型。体温在39℃以 上,24小时内体温波 动超过2℃,但均在正 常水平以上。
临床意义: 败血症 风湿热 化脓性炎症 重症肺结核
12
间歇热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 高峰后持续数小时, 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 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 天,高热期与无热期 反复交替出现。
25
1)痛觉的特点
(1)痛觉感受器分布广泛。 (2)痛觉与情绪相联系:引起负性情绪。 (3)痛觉不存在适应。 (4)痛觉有相互作用。
26
2)疼痛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制 3)机体对疼痛的感受和反应个体差异较大 4)疼痛易受各种因素影响 生理因素:年龄、性别、部位、疾病状况等。 心理因素:经验和记忆、情绪、注意力、个性
临床意义: • 回归热 • 霍奇金病
15
不规则热
不规则热:体温变化 无一定规律。
临床意义: • 结核 • 癌性发热 • 风湿热
16
护理评估要点
发热的特点 伴随症状 发热对病人的影响
体温每升高 1 ℃ ,心率增加 18 次 / 分; 食欲低下、恶心、呕吐、便秘和腹胀等消化系 统症状。 头痛、头晕、嗜睡、谵语和幻觉等神经系统症 状。 出汗是一种速效的散热反应,但大量出汗可造 成脱水,甚至循环衰竭,应注意补充水和电解质。
血管及乳腺、甲状腺、情感。
31
临床表现 • 发病年龄 青壮年多考虑结核性胸膜炎、自
发性气胸等;40岁以上注意心绞痛、心肌 梗死及支气管肺癌。 • 胸痛的部位 • 胸痛的程度与性质 • 疼痛持续时间 • 影响疼痛因素
32
护理评估要点
健康史 疼痛部位、性质、程度及持续时间 诱发、加重或缓解因素 伴随症状和体征 胸痛对病人的影响
33
相关护理诊断/问题
• 急性疼痛 与心肌缺血有关
• 焦虑
与疼痛迁延不愈有关
• 恐惧
与剧烈疼痛有关
• 潜在并发症 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
34
疼痛--腹痛
• 大多数由腹部疾病引起,但腹腔外疾病及 全身性疾病也可以引起腹痛。
临床意义: • 疟疾 • 急性肾盂肾炎
13
波状热
波状热:体温逐渐上 升达39℃或以上,数 天后又下降至正常水 平,持续数天后又逐 渐升高,如此反复多 次。
临床意义: • 布鲁菌病
14
回归热
回归热:体温急骤上 升至39℃或以上,持 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 至正常水平,数天后 又骤然升高,如此规 律性交替出现。
22
概念:是机体受到伤害 性刺激所引起的痛觉反应。
23
二、疼痛分类
按
发
生
皮肤痛
组
躯体痛
织
器
内脏痛
官
牵涉痛
和
神经痛
传
假性痛
导
途
径
按部位分类
头痛 胸痛 腹痛 腰背痛 关节肌肉痛
24
三、疼痛分类
按病程分类
按程度分类
按性质分类
急性疼痛 慢性疼痛
微痛 轻痛 甚痛 剧痛
钝痛 锐痛 跳痛 压榨样痛 牵拉样痛
体温下降期
8
概念:将发热病人的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 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再把各体温数值 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体温曲线,该曲线 的不同形状称为热型。
9
(四)临床表现
3.常见热型
稽留热 弛张热 间歇热
回归热 波状热 不规律则热
10
稽留热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 39-40℃,达数天或数 周,24小时内体温波 动不超过1℃。
体征:经身体评估发现的异常表现。如 肝大、脾大等。
3
第一节 发 热
4
发热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护理评估要点 相关护理诊断/问题
5
一、发热
(一)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二)病因
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 抗原-抗体反应 内分泌、代谢障碍 皮肤散热障碍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第三章
常见症状评估
.
1
学习目标
• 掌握常见症状的病因与临床表现、常见症 状的护理评估要点。
• 熟悉常见症状的评估方法。 • 了解常见症状的发生机制。 • 能正确认识常见症状在建立准确的护理诊
断中的作用。 • 具有根据常见症状提出护理诊断的能力。
2
症状:病人主观感受到的不适、痛苦的 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如疼痛、 乏力食欲减退等。
体液不足 与体温下降期出汗过多和(或) 液体摄入量不足有关。
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长期发热代 谢率增高及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有关。
口腔黏膜受损 与发热所致的口腔黏膜干燥 有关。
潜在并发症 惊厥、意识障碍。
20
第二节 疼痛
21
1.定义: 1994年国际疼痛研究学会将疼痛定义为:“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 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与情感体验”。 疼痛既是一种生理感觉,又是对这感觉的一 种情感反应。
诊断治疗与护理经过 用药史、剂量与疗效;有无采取物理降温 及疗效。
临床常用: 酒精稍加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
脚心。 冰袋夹于腋窝及额头
18
★ 起病情况 ★ 诱因 ★ 症状 ★ 伴随症状 ★ 身体反应 ★ 心理社会反应 ★ 诊断、治疗及护理经过
19
相关护理诊断/问题
体温过高 与病原体感染有关;与体温调 节中枢障碍有关。
、经济文化
27
(1)生理反应:面色苍白、血压增高或下降、骨骼 肌紧张、恶心、呕吐、心率减慢或增快、出汗多 、虚脱、晕厥等交感神经或迷走神经兴奋的表现 。
(2)行为反应:皱眉、咬嘴唇、呻吟、哭泣、尖叫 、抓物、握拳、被迫卧位、按压疼痛部位等。
(3)睡眠、休息、饮食、工作、社交、焦虑、愤怒
、恐惧等。
28
6
(三)发生机制
代谢增加
一、发热
外
内
体
温
产热增多
源 性
白
源 性
温 调
阈
肌肉运动
发热
致 热
细
致 热
节 中
上
源胞源枢升
皮肤血管、 竖毛肌收
散热减少
缩
7
(四)临床表现
1.发热分度
低热:37.3℃~38℃。 中等度热:38.1℃~39℃。 高热:39.1℃~41℃。 超高热:41℃以上。
体温上解病人的疼痛 部位、性质与程度、发生于持续的时间、 诱发、加重、缓解疼痛的因素以及相关健 康史。
29
疼痛时应采集的客观资料 • 疼痛的生理反应 • 伴随症状与体征 • 疼痛的行为反应 • 疼痛的情绪反应
30
疼痛---胸痛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因主要为胸部疾病。 临床常见病因分类 心脏、肺部、肌肉与骨骼、神经性、胃肠性、
临床意义: • 伤寒高热期 • 大叶性肺炎
11
弛张热
弛张热:又成败血症 热型。体温在39℃以 上,24小时内体温波 动超过2℃,但均在正 常水平以上。
临床意义: 败血症 风湿热 化脓性炎症 重症肺结核
12
间歇热
间歇热:体温骤升达 高峰后持续数小时, 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 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 天,高热期与无热期 反复交替出现。
25
1)痛觉的特点
(1)痛觉感受器分布广泛。 (2)痛觉与情绪相联系:引起负性情绪。 (3)痛觉不存在适应。 (4)痛觉有相互作用。
26
2)疼痛是机体的一种保护性机制 3)机体对疼痛的感受和反应个体差异较大 4)疼痛易受各种因素影响 生理因素:年龄、性别、部位、疾病状况等。 心理因素:经验和记忆、情绪、注意力、个性
临床意义: • 回归热 • 霍奇金病
15
不规则热
不规则热:体温变化 无一定规律。
临床意义: • 结核 • 癌性发热 • 风湿热
16
护理评估要点
发热的特点 伴随症状 发热对病人的影响
体温每升高 1 ℃ ,心率增加 18 次 / 分; 食欲低下、恶心、呕吐、便秘和腹胀等消化系 统症状。 头痛、头晕、嗜睡、谵语和幻觉等神经系统症 状。 出汗是一种速效的散热反应,但大量出汗可造 成脱水,甚至循环衰竭,应注意补充水和电解质。
血管及乳腺、甲状腺、情感。
31
临床表现 • 发病年龄 青壮年多考虑结核性胸膜炎、自
发性气胸等;40岁以上注意心绞痛、心肌 梗死及支气管肺癌。 • 胸痛的部位 • 胸痛的程度与性质 • 疼痛持续时间 • 影响疼痛因素
32
护理评估要点
健康史 疼痛部位、性质、程度及持续时间 诱发、加重或缓解因素 伴随症状和体征 胸痛对病人的影响
33
相关护理诊断/问题
• 急性疼痛 与心肌缺血有关
• 焦虑
与疼痛迁延不愈有关
• 恐惧
与剧烈疼痛有关
• 潜在并发症 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
34
疼痛--腹痛
• 大多数由腹部疾病引起,但腹腔外疾病及 全身性疾病也可以引起腹痛。
临床意义: • 疟疾 • 急性肾盂肾炎
13
波状热
波状热:体温逐渐上 升达39℃或以上,数 天后又下降至正常水 平,持续数天后又逐 渐升高,如此反复多 次。
临床意义: • 布鲁菌病
14
回归热
回归热:体温急骤上 升至39℃或以上,持 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 至正常水平,数天后 又骤然升高,如此规 律性交替出现。
22
概念:是机体受到伤害 性刺激所引起的痛觉反应。
23
二、疼痛分类
按
发
生
皮肤痛
组
躯体痛
织
器
内脏痛
官
牵涉痛
和
神经痛
传
假性痛
导
途
径
按部位分类
头痛 胸痛 腹痛 腰背痛 关节肌肉痛
24
三、疼痛分类
按病程分类
按程度分类
按性质分类
急性疼痛 慢性疼痛
微痛 轻痛 甚痛 剧痛
钝痛 锐痛 跳痛 压榨样痛 牵拉样痛
体温下降期
8
概念:将发热病人的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 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再把各体温数值 点连接起来的曲线称为体温曲线,该曲线 的不同形状称为热型。
9
(四)临床表现
3.常见热型
稽留热 弛张热 间歇热
回归热 波状热 不规律则热
10
稽留热
稽留热:体温持续在 39-40℃,达数天或数 周,24小时内体温波 动不超过1℃。
体征:经身体评估发现的异常表现。如 肝大、脾大等。
3
第一节 发 热
4
发热
病因与发病机制 临床表现 护理评估要点 相关护理诊断/问题
5
一、发热
(一)正常体温与生理变异
(二)病因
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无菌性坏死物质吸收 抗原-抗体反应 内分泌、代谢障碍 皮肤散热障碍 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
第三章
常见症状评估
.
1
学习目标
• 掌握常见症状的病因与临床表现、常见症 状的护理评估要点。
• 熟悉常见症状的评估方法。 • 了解常见症状的发生机制。 • 能正确认识常见症状在建立准确的护理诊
断中的作用。 • 具有根据常见症状提出护理诊断的能力。
2
症状:病人主观感受到的不适、痛苦的 异常感觉或某些客观病态改变,如疼痛、 乏力食欲减退等。
体液不足 与体温下降期出汗过多和(或) 液体摄入量不足有关。
营养失调 低于机体需要量 与长期发热代 谢率增高及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有关。
口腔黏膜受损 与发热所致的口腔黏膜干燥 有关。
潜在并发症 惊厥、意识障碍。
20
第二节 疼痛
21
1.定义: 1994年国际疼痛研究学会将疼痛定义为:“ 疼痛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 的不愉快的主观感觉与情感体验”。 疼痛既是一种生理感觉,又是对这感觉的一 种情感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