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_童心说_的美学意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1期2009年3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S ocial Sciences Edition )

V ol.22 N o.1March ,2009

李贽“童心说”的美学意蕴

赵丽娟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24)

摘 要:李贽的“童心说”是一个著名的文学理论命题。依据晚明的思想特点及文学实践状况,总结出“童心说”提出的理论背景包括批判宋明理学与纠正复古文风。继而从李贽对“童心”一词的解读及其对“至文”的创作方法入手,认为其美学内涵可以概括为创作内容上重真实、形式创作上重自然。关键词:李贽;童心说;美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I206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22204(2009)0120057203

 收稿日期:2008-01-17

 作者简介:赵丽娟(1981-),女,吉林九台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文艺学原理.

The Aesthetic Meaning of LI Zhi ’s “Tongxin Shuo ”

ZH AO Li 2juan

(Literature School ,C ommunicatio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024,China )

Abstract :LI Zhi ’s “T ongxin Shuo ”is a fam ous notion of literary theory.On the basis of idealistic characteristic and literary production ,the theory background of “T ongxin Shuo ”is to criticize S ong 2M ing Neo 2C on fucianism and to rectify the return to the ancients.The aesthetic meaning of LI Zhi ’s “T ongxin Shuo ”rests with reality of content and natural 2ness of form about literary production according to “T ongxin ”and “the best article ”.K ey w ords :LI Zhi ;T ongxin Shuo ;the aesthetic meaning

一、“童心说”提出的理论背景

李贽(1527~1602)是晚明嘉靖、万历间卓越

的思想家。“童心说”是李贽文学思想的核心,也是对后世影响颇深的文学理论命题。构建童心说概括起来有两方面原因:哲学思想上,是李贽对明代伪道学的批判;文学创作上,是他对当时文坛拟古文风的纠正。

宋明时期,思想上占主导地位的是宋明理学亦称“道学”的儒家哲学思想。存天理灭人欲是其要义,对人的自然本性予以打压。明代道学家中,虽不乏对传统儒学精研细究而提出新见解的学者,但更多则是以宣讲“性命义理”来攫取名利的欺世盗名之辈。李贽曾在《赞刘谐》中这样描述道学家:“有一道学,高屐大履,长袖阔带,纲常之冠,人伦之衣,拾纸墨之一二,窃唇吻之三四,自谓真

仲尼之徒焉。”[1](P130)

他们在学术思想上不求创新

立异,而是以虚情伪态谈论四书中的仁义道德与

伦理规范,使六经、《语》、《孟》变为“道学之口实,

假人之渊薮”[1](P98)

。宋明理学作为一种伪道学是当时的思想正统,但它已随道学家的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越来越与有识之士的思想诉求背道而驰,与民众的现实生活脱节,无法再发挥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统治作用。因此,道学日渐流弊,学风日显偏狭。

李贽以锐利而独特的眼光看穿了道学家的面目,不盲从于道学思想,不与时下同流合污,对伪道学做了深刻的批判。《焚书》、《续焚书》由此而生。在《童心说》中,针对真与假,李贽做了重点论述,揭露伪道学家虚假的功利之心。“道理闻见日以益多,则所知所觉日以益广,于是焉又知美名之可好也,而务欲以扬之而童心失。知不美之名之

可丑也,而务欲以掩之而童心失。”[1](P98)

读书之多,知的虚伪道理愈多,功利之心愈甚,为了美名,人不耻做违心之事,因而失去了最初童心的真诚。

“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1](P98)真与假,在人在言在文,伪道学家做人之假,导致其言其文不可能蕴含深刻感情而言之有物,而是以其文遮蔽了自己原初的本真之性,其文只会给所读之人予以误导,使丧失童心之人日益增多。李贽以童心之真直指伪道学家之假,不留情面地揭露其虚伪性。

在文学上,明初为反对程朱理学统摄下的八股文风,先是出现了以李梦阳为代表的“前七子”复古运动。李梦阳、何景明、徐祯卿等人对提倡传统优秀的古文都做了重要贡献。晚明时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的“后七子”再一次发起复古运动。这一运动,在扫除“台阁体”和八股文的恶劣影响中显示出积极作用。但他们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过分强调格调法式等形式上的复古,不是对传统艺术精神的弘扬,不求创作上的创新,一味模仿剽窃,使诗文只意在工巧而无真情实感,变得盲目复古而创作乏味。概括起来,便是李贽所说的“假文”。在《李梦阳诗集・自序》中,他自己说过“余之诗非真也,王子(淑武)所谓文人学子韵言耳,出之情寡而工之词多者也”[2]。

与复古运动相对的是提倡唐宋古文的“唐宋派”,以王慎中、归有光等为代表。他们或推崇曾巩,或仿效欧阳修,写出一些好文。不过,和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相似,他们的文章创作更偏重于模仿,由于存在样板,导致创作逐渐教条化,不能深广地表现日常生活与情感,文学实践变动拘谨有失自然,无法形成属于自己的独特创作个性。

李贽在《童心说》中针对当时的这些复古派提出只要是“有感于童心者之自文”[1](P98),不必树立“经典”,竞相仿效。这样反而阻碍了作者创作才能的发挥与个性的表露。

以文学概括而言,伪道学与复古派的共同点就是抛开人的自然本性,压制人的主体情感,为自己的功利立场而不惜违背文学的创作规律。李贽针锋相对地标举着自然人性的发挥与张扬,提出了“童心说”,对这双向主张予以全面反击。如何做得“至文”便成为李贽在《童心说》中强调的中心。

二、“童心说”的美学内涵

李贽提出的“童心说”是主情主性地突显人的自我价值的学说。这一思想理论以自然本性为出发点,延展到文学思想上就是创作内容与形式的真实与自然。它的提出带来了晚明文学思想的解放。该学说倡导文学应表现出人的主体情感,显现主体精神,追求个体的人生价值与独立情操。其美学内涵可以概括为:创作内容上重真实,形式创作上重自然,即以真为美,以自然为美。

(一)创作内容上重真实

在《童心说》中,李贽从评《西厢记》中的一句话作为引子,阐释“童心说”的内涵。“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夫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矣。”[1](P98)这里的童心,是一种比拟,童心是未被世俗同化的,不被功名利禄左右的,没有掺杂私心杂念的,因而是最初做人的本来之心。根据李贽的解释,童心最突出的特质是真心,是与假绝缘的人的最初本心,是纯真自然的本性之心,也是人性中最为珍贵的真诚之心。只有拥有真心的人,才会是真人,真人才能把握真实的思想情感,才会在艺术中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情感。李贽承继了前人的思想精华,如老子的赤子论,嵇康、阮籍的越明教而任自然,王阳明的心学,禅宗的本心等,又整合成自己独到的对于哲学与艺术中“真”与“自然”的思考。

“童心”在社会层面是以真人作为生存的标准,在美学中以真实作为艺术创作的标准。以人的真实的思想情感为内容进行创作,这是真文得以产生的首要条件。即由童心表现为真心,真心而做真人,用真情而为真文。

人生的悲欢离合、爱恨情愁,真实的境遇、感受是艺术表现的核心。生活中既然有如此丰富的情感,在艺术中就会有同样多彩的表现。而蒙蔽了童心,只以传统的世俗、功利之心主宰创作,为一纸功名而违心做文,只会出现只工而无情的作品。李贽评价《琵琶记》“入人之心者不深”,“则其感人仅仅如是”。[1](P96)而《西厢记》中蕴含着男女作为活生生的人的自然而真挚的爱恨痴缠之情,动人心者深,因此可以称为“至文”。此处童心并非特指只有孩童才可能拥有,而是只要保有这份最初的童心,即便经历了社会的教化、影响,只要真心仍在,人面对世界与他人时仍然真诚,就会体验到最真实的情感,就具备了产生感人文章的可

8

5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3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