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前后绵阳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汶川地震前后绵阳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
状况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作者:王婷杨惠琴李娟韩布新
【摘要】目的探讨地震前后绵阳灾区老年人的认知效能、情绪体验、自我评价、人际交往、适应能力等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

方法对比震前4个月四川绵阳77名老年人和震后6个月绵阳77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

结果地震后绵阳灾区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总分低于地震前(t总=2.39,P<0.05),其情绪体验、适应能力维度得分皆低于震前(t情绪体验=3.22,P<0.01;t适应能力=2.57,P<0.05)。

女性老年人心理健康总分、情绪体验和适应能力维度得分低于震前(t总=3.49,P<0.05;t情绪体验=3.87,P<0.05;t适应能力=4.15,P<0.05 );60~69岁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震前(t总=3.02,P<0.01);除人际交往一项外,其余维度低于震前(t认知效能=2.69,P<0.01;t情绪体验=3.53,P<0.01;t自我评价=2.22,P<0.05;t 适应能力=2.67,P<0.01)。

结论震后6个月,老年灾民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下降,适应能力减弱,感受较多负性情绪。

女性老年人、60~69岁的老年灾民心理更容易受到影响。

【关键词】汶川地震;绵阳灾区;老年人;情绪体验;适应能力
Hartsough等〔1〕曾提出,每一个见证到灾难的人均会被灾难影响。

一般认为,老年人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相较于青壮年,处于较弱水平。

地震中受到的躯体伤害和心理惊吓,可能会使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发生大幅度下降,如认知效能可能因灾后家园重建的压力、疲惫、不能适应新环境而下降(如短期记忆力丧失,混乱,无法集中注意力等)〔2〕,丧亲之痛使老年人心情低落,生活环境的改变(如住在板房或亲友家)、资产损失会降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进一步影响老年人对自我的评价和对他人的认识以及接纳等。

但Rothermund等〔3〕认为: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老年人比成年人更容易随着环境的变化而重新设定目标,接受现实,例如他们会采用乐于助人的方式来应对创伤。

Deeg等〔4〕通过直接比较空难前后老年居民的心理健康,发现老年人尽管有躯体健康问题,但灾后心理弹性较好;同时发现空难发生地的老年人,其认知水平(注意力、理解力和记忆力)在空难事件6 w后有短暂性的升高。

鉴于此,笔者预测,震后6个月老年灾民的心理健康主要会发生负性改变,但认知维度的变化不大。

本研究主要观察震后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旨在探索汶川地震发生后,绵阳受灾老年人认知效能、情绪体验、自我评价、人际交往以及适应能力的变化。

1 对象与方法
1.1 评估对象根据中科院心理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2008年全国老年人心理健康”常模数据,震前4个月四川绵阳常模组77名老
年人,组成对照组;震后6个月,运用相同调查工具,在对照组人群信息来源地区,采样获取77份老年灾民的有效数据,组成样本组;匹配样本组和对照组的性别、年龄、教育程度以及婚姻状况(见表1)。

两组调查对象年龄60~69岁,被试意识清晰,智能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心理疾病和精神障碍。

1.2 调查工具
1.2.1 震后受灾群众调查问卷包括个人基本资料和地震期间经历。

个人基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婚姻、教育程度、宗教信仰、震前的躯体疾病史、心理疾病史和以前是否有过可怕事件经历等人口学特征。

地震期间经历包括地震时是否感到害怕,有无被困经历,有无受到比一般擦伤严重的躯体伤害,有无亲友受伤,有无亲友死亡,是否目睹死亡和有无目睹或接触尸体等项目。

1.2.2 中国心理健康量表(老年版)(CMHI E)该问卷共65题,包含认知效能、情绪体验、自我评价、人际交往、适应能力五个分量表。

总量表一致性信度为0.95,分量表的一致性信度为0.75~0.88。

重测信度总量表为0.92,分量表为0.71~0.93。

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5〕。

1.3 调查方法由经过培训的志愿者向调查对象进行自我介绍,建立基本关系后,向其介绍本次调查的目的和内容。

获取调查对象的知情同意后,逐项询问所涉及题目。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5.0建立数据库,运用描述性统计、t检验、χ2检验等方法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人口学特征两组人群的心理健康总分及各维度得分皆呈正态分布。

此外,样本组中75%被试者以前无可怕事件经历,16%曾在地震中被困在高楼或瓦砾中,59.7%曾目睹房屋损毁, 82.4%经历地震时感到害怕,5.6%的老人受到比一般擦伤严重的伤,5.5%有亲人在震中丧生,1
3.9%有亲人在震中受伤,5.6%曾亲眼目睹或接触尸体。

2.2 地震前后绵阳灾区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变化地震前后绵阳城乡老年人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差异显著,震后总分低于震前总分。

此外,样本组在适应能力、情绪体验2个维度的得分也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

见表2。

2.3 地震前后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受试者心理健康水平变化运用多因素方差分析,各人口学变量间无交互作用存在。

根据不同人口学变量,对地震前后不同人群的心理健康水平作对比。

运用独立样本t 检验,结果表明,震后女性老年灾民心理健康总分、情绪体验和适应能力得分低于震前(t总=
3.49,P<0.05;t情绪体验=3.87,P<0.05;t适应能力=
4.15,P<0.05 );男性老年灾民人际交往得分高于震前(t= -2.51,P<0.05),其他4个维度和心理健康总分与震前无显著差别。

60~69岁组老年人,心理健康总分明显低于震前(t总=3.02,P <0.01);除人际交往1项,其余4个维度皆低于震前(t认知效能=2.69,P<0.01;t情绪体验=3.53,P<0.01;t自我评价=2.22,P <0.05;t适应能力=2.67,P<0.01)。

震后中学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受灾群众,心理健康总体水平及各维度组间无显著差异。

配偶健在老
年人的心理健康总分、情绪体验和适应能力维度得分低于震前(t总=2.36,P<0.05;t情绪体验=3.20,P<0.01;t适应能力=2.72,P<0.01)。

见图1、图2。

非参数检验表明,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老年灾民(N样本=N对照=19),震后情绪体验得分低于震前(Z=-2.70,P <0.01),心理健康总分及其余4个维度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其情绪体验分值分布为:震前M(Q25)=50(46),M(Q75)=50(58);震后M(Q25)=44(39),M(Q75)=44(49)。

70岁以上老年人(N样本=N对照=19),心理健康总分以及各维度组间无差异。

其他婚姻状况者地震前后心理健康得分无显著差异。

表1 两组人口学特征(略)
表2 两组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1)P<0.01,2)P<0.05
图1 地震前后心理健康总分差异显著的人群(略)
图2 地震前后心理健康维度得分差异显著的人群(略)
3 讨论
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内心理学者对受灾人群的心理健康状况展开了一系列研究。

比较集中的首先是灾民的典型心理与行为反应,如ASD,PTSD,抑郁等〔6~11〕;影响灾害后心理行为反应的因素有性别、年龄、人身伤害、亲友死亡、财产损失和事先暴露经验等〔12,13〕;探讨对灾民的心理卫生援助策略〔14~16〕。

这些研究中提到的心理健康,其诊断依据都偏向于临床躯体症状。

但是,个体心理的健
康与否是连续体,并无明确的分界点。

这种躯体化诊断标准对于大多数尚未出现躯体症状,但的确有心理和行为反应者并不适用。

心理健康是多维度概念,不仅体现为个体或人群有关疾病的特征,更多体现为个体或人群日常健康行为习惯和日常功能的有效水平。

它是“个体内部心理和谐一致,与外部适应能力良好的稳定的心理状态”,具体可表现为认知功能正常、情绪积极稳定、自我评价恰当、人际交往和谐以及适应能力良好五个方面〔5〕。

由于无法预测及先前采样收集相关数据,对地震后受灾民众心理状况的研究多为回溯性研究设计。

中科院心理所老年心理研究中心2008年初完成的“全国老年人心理健康”调查中有绵阳样本77例,为直接比较提供了宝贵的机会。

本研究发现,与震前4个月相比,震后6个月绵阳老年受灾群众的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符合预期。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样本组老年人确认在这10个月中无地震之外的其他恐怖经历或是可怕事件发生。

77位被试者躯体功能良好,意识清晰,思维集中,与他人沟通无障碍,因此可认为地震对群体心理健康水平产生了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健康中的适应能力与情绪体验两个维度得分,无论是从整体还是按照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划分为不同的人群,震后都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人际交往、认知效能、两维度得分分别在男性组、60岁组差异显著,自我评价仅在60岁组有显著差
异。

结果反映出汶川地震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来自于其经历地震的感受,以及被迫改变的生活环境。

老年是许多危机和应激事件集中在一起的时期,生理功能退化带来的体弱多病,晚年丧偶、同龄亲友死亡导致社会支持来源的减少,都会让老人感到不安全。

地震的发生,加重了这种不安全感。

很多受灾老人在地震中损失了房屋、日常生活设施、耕地,以及家中圈养的牲畜等,失去了经济收入和生活保障。

调查过程中,很多被试者会试图描述地震时大地摇晃、房屋倒塌、群众伤亡的场景,表明地震中经历的悲伤、哀恸、恐惧的破坏性感受,曾让他们在一段时间内感到困惑和不安。

但是,老年人更关注长期的生计问题,担心子女是否能对其尽到赡养责任等现实问题。

当老人被迫离开熟悉且投入毕生精力和感情的家园,去适应新的生活环境,其情绪会出现敏感、易发脾气、学习新事物的兴趣不高、丧失原有爱好等变化。

以往的研究中,性别是灾后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预测因素,女性更容易受到灾难事件的影响〔17~19〕。

本研究结果类似。

分析原因,社会化过程中,要求男性表现的坚强、勇敢,女性则可以表现出脆弱、胆小。

因此,日常生活中,女性容易比男性外露悲伤情绪体验,一些男性会隐藏内心的真正情感。

有趣的是,震后6个月男性老年人的人际交往水平增高。

数据分析表明,震前女性的人际交往水平高于男性(t=-4.36,P<0.001),震后两者差异不显著。

这可能是由于地震后,男性老年人因工作中断、空闲时间相对增多,有机会参加
休闲娱乐活动造成的;反过来,沟通和交往增多,从他人身上获得的关心也就增多,更易于满足安全感需要,有利于保持心理健康。

本研究中,60岁组老年人在多个维度上表现为震后心理健康水平下降,而70岁以上组差异不明显,原因可能是后者样本量较少。

另外,70岁以上组比60岁以上组更容易获得较多的外界支持,也可能导致差异不明显。

本研究还提示,60岁组老年人在震后对自我的接受以及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上,调节水平较弱,需要外界力量帮助他们协调来自内心、家庭和社会的压力,接受自己的实际情况。

另外,60岁组的认知效能水平明显下降。

在调查过程中,被访老年人普遍表示自己的记忆力水平下降,思考事情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

在创伤性应激障碍(PTSD)的研究中,由创伤事件引起的记忆力障碍一直为临床心理学工作者关注〔20,21〕。

本研究提示,在尚未表现出临床症状的老年人群中,认知水平也可能会出现下降。

但是,按照男性、女性、已婚、其他婚姻状况的分组形式,分别进行地震前后心理健康水平对比时,认知效能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应该是由于这些组群样本量小导致。

不同文化程度、未婚、离婚或丧偶的老年人群,地震前后的心理健康得分无明显差异,也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

总之,地震后,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情绪体验差和适应能力下降。

老年人的许多情绪体验反应,来自于灾难所导致的生活问题。

女性、60~69岁的老年灾民,适应新
环境、调整负性情绪的能力较弱,更需要得到家人及专业工作人员的关注和关心。

此外,本研究由于样本相对较少,无法完全匹配老年人的躯体健康状况、社会经济生活水平,可能会影响结论的推广程度。

因此,将在未来的横断比较(扩大样本量)和纵向追踪(增加追踪时间)中进一步检验本文的结果。

致谢:本研究得到西南科技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同仁及志愿者的大力支持,中科院心理所吴振云研究员、李德明研究员给予指导,谨致诚挚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Hartsough DM,Mayers DG.Disater work and mental health: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stress among workers〔M〕.Rockville,Maryland: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1985:1
2 3.
2 Myers D.Disaster response and recovery: a handbook for mental health professionals〔M〕.Menol park, California:National center for post 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1994:2.
3 Rothermund K,Brandst dter J.Coping with deficits and losses in later life:From compensatory action to accommodation〔J〕.Psychol Aging,2003;18:896905.
4 Deeg DJ,Huizink AC,Comijs HC,et al.Disaster and associated changes in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in older residents.Eur J Public Health,2005;15(2):170 4.
5 李娟,吴振云,韩布新.《中国心理健康量表(老年版)》的编制与标准化参数〔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待发表).
6 温盛霖,王相兰,陶炯,等.四川江油太平镇安置点北川、平武地震灾民1周后心理症状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34(9):5257.
7 赵高锋,杨彦春,张树森.汶川地震极重灾区780名受灾群众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10) :8159.
8 罗兴伟,高雪屏,蔡太生,等.汶川地震亲历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16 (6) :571 3.
9 郭阳,陈爱敏,林浩春,等.5·12汶川大地震伤员心理应激状况调查〔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8;28(7):1114 6.
10 姚林燕,吴卫利,章迎春.45例地震伤员的心理健康状
况评估及处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2):10679.
11 刘静,肖军,陈祥慧,等.地震对焦虑抑郁患者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9;6(1):55 6.
12 陶炯,温盛霖,王相兰,等.汶川地震安置点灾民急性应激障碍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8;34(10):61820.
13 王相兰,陶炯,温盛霖,等.汶川地震灾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J〕.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2008;29(4) :36771.
14 刘艳,于秀,金丽.35 名高龄地震伤骨折患者的心理反应及护理干预〔J〕.西南军医,2008;10(5):32 3.
15 任凯,彭龙颜,刑济春.什邡地震灾区984名灾民心理健康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08;24(3):243 5.
16 杨戎,刘平,吴振云.从汶川地震看灾难中老年人的弱点及救灾和重建策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1):123 5.
17 Curtis A,Mills JW,Leitner M.Katrina and vulnerability:the geography of stress〔J〕.J Health Care Poor Underserved,2007;18(2):31530.
18 Kim SC,Plumb R,Gredig QN,et al.Medium term post Katrina health sequelae among New Orleans residents:predictors of poor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J〕.J Clin Nurs,2008;17:233542.
19 Kuwabara H,Shioiri T,Tovabe S,et al.Factors impacting on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nd recovery after the 2004 Niigata Chuetsu earthquake〔J〕. Psychiatry Clin Neurosci,2008;52:5037.
20 Rubin DC,Berntsen D,Bohni MK.A memory based model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evaluating basic assumptions underlying the PTSD diagnosis〔J〕.Psychological Review,2008;115(4):9851011.
21 Rubin DC,Boals A.Memory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roperties of voluntary and involuntary,traumatic and nontraumatic autobiographical memories in people with and
without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ymptoms〔J〕.J Exp Psychol Gen,2008;137(4):5916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