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工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路基沉降变形观测工艺
11.2.1工艺概述
铁路路基因组成材料颗粒之间存在空隙,在运营荷载的长期作用下,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铁路路基沉降变形包括:路基面在列车荷载作用下发生的变形、路堤本体在自重作用下的压实沉降、地基的压密沉降,主要是地基的压密沉降引起路基沉降变形。
本工艺适用于路基沉降变形观测。
11.2.2作业内容
1.沉降观测,
2.资料整理,
3.资料分析等。
11.2.3观测频率及精度要求
一、观测精度要求
1.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见表11.
2.3-1。
表 11.2.3-1 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
2.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见表11.2.3-2。
表 11.2.3-2 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
3.沉降变形观测点精度和观测方法见表 11.2.3-3。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1mm;剖面沉降观测的精度应不低于4mm/30m。位移观测测距误差±3mm;方向观测水平角误差为±2.5″。
表 11.2.3-3 沉降变形观测点精度要求和观测方法
二、观测频率要求见表 11.2.3-4。
表11.2.3-4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
1.架桥机(运梁车)通过时观测要求:每1 次/3 天,连续3 次;以后1 次/1 周,连续3 次;以后1 次/2 周。
2.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及时观测。
3.当两次连续观测的沉降差值大于4mm 时应加密观测频次;当出现沉降突变、地下水变化及降雨等外部环境变化时应增加观测频次。观测应持续到工程验收交由运营管理部门继续观测。
三、路基沉降变形控制标准
路基工后沉降、沉降速率、不均匀沉降、过渡段差异沉降形成的折角和差异沉降错台控制标准见表 11.2.3-5。
沉降变形观工艺流程见图11.2.4。
图11.2.4 沉降变形观测工艺流程图
11.2.5工序步骤及质量控制说明
一、观测方法
1.沉降板观测方法
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沉降板测杆顶面测点高程。沉降板观测时应在测杆头上套一个专用的测量帽。测量帽下部以刚好套入测杆为宜,测量帽上部以中心为一半球型的测点。在沉降板测杆接高时应同时测量接高前后的测杆高程。
2.横剖面沉降观测方法
采用横剖仪和水准仪进行横剖面沉降观测。每次观测时,首先用水准仪测出横剖面管一侧的观测桩顶高程,再把横剖仪放置于观测桩顶测量初值,然后用横剖仪测量各测点。区间每
2.0m 测量一点,车站内测点间距可为
3.0m。
3.路肩沉降观测桩观测方法
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路肩观测桩顶面测点高程。
4.位移观测边桩观测方法
采用水平位移观测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位移观测边桩水平位移。
二、资料整理
1.工点沉降观测断面、点布置表
2.沉降板观测资料汇总表
3.路基面沉降观测资料汇总表
4.单点沉降计测试资料汇总表
5.剖面沉降管测试资料汇总表
6.绘制路堤施工过程和完成后填土高—时间—沉降曲线
7.荷载—时间—沉降速率图
8.观测记录本(簿)。
9.平差计算、测量成果质量评定资料。
三、数据分析
1.施工过程中的控制
路基填筑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堤边桩位移及中心沉降观测点的沉降量,当边桩水平位移
大于5mm/天,垂直位移大于10mm/天,路堤中心地基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10mm/天时,
应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
2.工后沉降分析
路基沉降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施加荷载的初期,沉降速率由小到大,随着时间增长,沉降的速度由大变小,沉降过程趋于稳定。填土高度不同的路基,沉降曲线的斜率不同。沉降速率越大,沉降稳定需要的时间越长。但当路堤达到设计高度后,其沉降可以某种曲线方程描述。常用方法有,双曲线法、三点法(对数曲线法)、沉降速率法、星野法(指数曲线法)及修正有双曲线法等。
路基沉降在荷载保持稳定条件下的地基沉降可用不同曲线进行拟合,经分析推算得出工后沉降值。各种方法受荷载大小、地基条件、地基处理方法等多种因素制约,需要用多种方法
作出综合判断。
11.2.6测量仪器及工艺装备
沉降变形观测测量仪器配置见表11.2.6。
表11.2.6 测量仪器及工艺装备
11.2.7作业组织
沉降变形观测人员数量配置见表11.2.7。
表11.2.7 作业人员数量配备表
11.2.8材料消耗
沉降观测主要投入仪器设备和观测人员。
11.2.9生产效率
每公里应配置沉降观测人员 1.5 人。
11.2.10安全生产及环境保护
1.测量人员施测时,应设专人指挥过往车辆、机械。交通繁忙路口作业时,应穿专用反光背心。
2.测量人员在高压输电线或其他易燃易爆品仓库附近作业时,应保持安全距离,并谨慎使用对讲机等带电设备。
3.废旧电池应集中回收处理,油漆不得乱涂和遗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