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地区农业科技资源供给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_孟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12月)第12期

基金项目: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以科技协调员为核心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研究”(Z080005032508020)。收稿日期:2009-03-31

作者简介:孟鹤(1982-),女,辽宁锦州人,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科技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业科技管理及农业信息技术。

北京地区农业科技资源供给现状

与发展对策研究

鹤,郭建强,张峻峰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北京

100097)

摘要:从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两个角度对北京地区农业科技资源供给的优势和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以实现科技

资源供给与需求有效对接为目标,从组织、运行、保障等方面提出建设“生产协作站”、“科技中转站”、“科技资源站”三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提高科技资源供给效率的对策建议。关键词:农业;科技资源;北京;推广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北京的农业产业已进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阶段,表现为农业的产业结构深入调整、生产方式逐步转变和产业功能不断升级。通过循环农业、设施农业、籽种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生产方式的推广应用,北京的农业逐步实现了“生产、生态、生活、示范”四大功能的统一[1]。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对科技创新和推广服务提出更高要求,只有实现农业科技资源的有效供给才能为现代农业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1北京地区农业科技资源供给优势及所存在的问题

科技资源的有效供给体现在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两方面。综合分析北京地区农业科技资源供给现状,发现其供给优势主要集中在科技创新环节,而在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方面存在问题。

1.1北京地区农业科技资源的供给优势

北京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

平,“十五”末期达到58.5%(数据来源:《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2007年北京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60%以上[2],科技创新为人均耕地短缺、人工成本较高的北京农业发展发挥出决定性的作用。分

析北京地区农业科技资源的供给优势,从科技创新和转化应用两方面看,主要表现在科研机构齐全、科研基础设施完备、科技人员众多、科研资金投入充足、科技成果水平较高、政府农技推广体系健全等方面。

(1)科研机构齐全。

据不完全统计,北京地区现有涉农公益型科研机构34家,其中,中央在京院所和高校共16家,北京市属涉农科研院所和高校共18家。从学科分布上看,既有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学院这样的综合性科研机构,还包括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农业工程研究设计院、北京市园林科学研究所、北京市粮食科学研究所等专业性研究机构。此外,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院所高校还开设了涉农学科的专门研究机构。北京地区的科研机构已覆盖了农、林、牧、渔及其服务业的各个领域。

(2)科研基础设施完备。

作为全国科技文化中心,北京地区汇集了众多国家级和市属级的涉农科技创新平台,截至2006年底,北京地区涉农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共12个[3],涉

104··DOI:10.13580/ki.fstc.2009.12.006

(2009年12月)

第12期中国科技论坛

农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3],市级涉农重点实验室10个[3],涉及了生物技术、基因工程、动植物营养、灾害预测、信息技术、环境工程等众多学科的前沿领域,引领了我国农业科学研究的发展。

(3)科技人员众多。

按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北京地区2006年服务于农、林、牧、渔业的政府部门属独立科研院所(以下简称农业科研院所)中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总数为4745人[3],占北京地区科研院所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7.4%,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4100人,占北京地区总数的7.3%,科学家和工程师占农业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86.4%,略低于北京市全行业88.3%的平均水平。从人员构成上看,以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为例,2005年北京市农林科学院专业技术人员总数为520人,其中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员所占比例分别为15.2%和23.8%,显著高于当年全国省属农林科研究机构2.48%和10.21%的平均水平[4];从职称分布上看,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拥有高级和中级职称的人员比例分别为40.3%和42.4%,显著高于当年全国省属农林科研机构28.72%和30.34%的平均水平。

(4)科技活动经费充足。

2006年,北京地区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为122125万元[2],其中政府资金107053万元,分别占科研院所总数的7.6%和8.5%,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为118444万元,其中R&D经费内部支出56825万元,分别占科研院所总数的8.2%和7.5%,但R&D经费内部支出占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比重为48.0%,低于北京地区全行业52.3%的平均水平。但从年际变化看,2003年至2006年这一比重值一直处于上升状态,表明农业科研院所的科技活动经费中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比例正逐年上升。

2006年,北京地区农业科研院所承担项目(课题)总数1598项[3],项目(课题)的实际经费支出为46901万元,分别占科研院所承担项目(课题)总数实际经费支出的9.7%和8.8%,高于科技人员和科技活动经费等指标所占比重,表明政府在科研项目方面对农业有一定偏重。

(5)科技成果领先。

“十五”期间,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共评选出1905项市级科学技术奖,其中农业类奖励198项,占总数的10.39%。2006年,农业科研院所发表科技论文2642篇,占当年科研院所总数的7.6%,出版科技著作132种,占当年科研院所总数的9.7%。品种选育是农业科研的重要目标,依托在京科研单位的技术和种质资源优势,近年来北京籽种产业发展迅速,其中多个品种的推广面积和市场占有率全国领先。目前,在全国推广的种植养殖品种当中,大约20%来自在京科研单位[2]。

(6)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健全。

北京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化、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转变带动了地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变革,多元推广主体并存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逐步建立起来,但政府推广机构仍是农业生产者获得科技信息的主要来源,其在农技推广工作中仍然占据主导地位。

截至2006年底,北京市政府所属的市、区(县)、乡(镇)三级公益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拥有推广机构454个,其中市级5个,区县级88个,乡镇级361个,在数量上平均每个乡镇拥有2家推广机构。其中,市级农技推广机构包括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北京市种子管理站、北京市畜牧兽医总站和北京市农业机械试验鉴定推广站;88个区(县)级机构从行业上划分,种植、农机和畜牧水产各占58.4%、14.6%和27.0%;其中种植业机构依照职能还可划分为综合、植保、种子管理、能源环保等4类,各占种植业机构总数的38.4%、25.0%、21.2%和15.4%;361个乡(镇)级机构以综合性农业(发展或科技)服务中心和畜牧兽医站为主,各占总数的45.7%和35.7%,此外部分地区还设有专业机构,占总数的6.1%。

1.2北京地区农业科技资源供给存在的问题

北京地区农业科技资源供给所面临的问题主要存在于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两个环节,体现在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水平低、基层政府农技推广职责不清、岗位设置不合理、人员队伍素质低、经费保障不足等方面。

(1)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水平低。

从技术市场的专利技术交易情况看,2002—2005年北京市技术市场在现代农业领域成交的专利技术合同项数只有25项,成交金额为6500万元,仅占同期技术市场专利技术合同成交总额的2.2%,表明北京地区的农业科技成果的市场化水平还较低,在提高科技成果的有效利用水平方面还存在较

105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