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学习资料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694c8b7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d3.png)
发展趋势
随着医疗技术进步,胸外科手术 逐渐向微创、个体化方向发展。
围手术期肺损伤原因及影响因素
肺损伤原因
手术创伤、炎症反应、机械通气等因 素均可导致肺损伤。
影响因素
患者年龄、基础疾病、手术方式等均 可影响围手术期肺损伤的发生和发展 。
营养支持方案制定
根据患者营养状况和手术情况,制定 个体化营养支持方案,包括肠内营养 和肠外营养,以满足患者术后恢复的 营养需求。
早期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术后常见并发症
术后出血、感染、吻合口瘘、肺不张、心律失常等。
处理措施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和临床表现,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再次手术等措施,以减 轻患者痛苦,促进术后恢复。
05
药物治疗方案推荐与解析
Chapter
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及应用时机
药物选择
推荐使用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等第一代头孢菌素作为预防性抗菌药物。
应用时机
应在手术开始前30分钟至1小时内给药,确保手术部位暴露时局部组织中抗菌药物浓度达到有效水平 。
镇痛镇静药物使用原则及注意事项
使用原则
遵循按需镇痛、个体化用药和多模式镇痛原则,根据患者疼痛程度和手术情况选择合适 的镇痛镇静药物。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 专家共识解读
汇报人:xxx 2023-2-11
目录
• 共识制定背景与意义 • 术前评估与准备 • 术中操作规范与技巧分享 • 术后管理与并发症预防措施 • 药物治疗方案推荐与解析 • 总结回顾与未来展望
01
共识制定背景与意义
Chapter
胸外科手术适应症与发展趋势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_图文.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_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1ca19d3accbff121dd368320.png)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防治专家共识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胸外科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研讨会肺部并发症是胸外科围手术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严重影响术后病人的康复,并可造成一定病死率。
为了在胸外科临床进一步贯彻“快速康复”理念,提高胸外科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防治水平,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组织全国各地知名胸外科专家就其有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达成以下共识,供同道们参考。
一、关于“围手术期肺保护”的概念会上提出的:“围手术期肺保护”属于广义的肺保护范畴,即主动地针对各种原因和危险因素引起的、即将或已经发生的肺部损伤进行的预防和治疗,以防止各种肺部并发症,维护病人肺功能,促进其早日康复。
这是快速康复胸外科的重要措施。
二、围手术期常见肺部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一)围手术期常见肺部并发症常见的包括肺不张、肺水肿、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痉挛、ARDS、呼吸衰竭、肺栓塞,基础慢性肺疾患加重等。
(二)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胸外科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病人相关和手术相关危险因素两方面。
前者包括吸烟、总体健康状况不良、病人术前基础肺部疾病、COPD、年龄、肥胖、长期卧床和糖尿病。
后者包括手术部位、麻醉类型、麻醉药物的选择、麻醉侵入操作手术操作、手术时间、体液平衡和镇痛。
三、围手术期肺保护的策略与措施围手术期肺保护措施要从术前开始,并贯穿术中和术后。
(一)术前评估1.认真询问病史术前应全面细致复习病史,了解疾病的诊治过程。
尤其应注意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吸烟史、治疗史等情况。
2.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体型与外貌,呼吸情况(频率、模式),胸部听诊,肺部叩诊和其他(如心脏听诊等)。
3.术前肺功能评估肺功能检查有助于了解肺部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以及病变是否可逆、可预测手术的疗效和术后肺部并发症(表1)口],有助于选择胸部手术类型、手术范围(表2、3)[2]。
开胸手术DOh10.37601cma.j.i缱1.1001-4497.2009.04.002・肺夕卜科・以及年龄>60岁、有肺部疾病、吸烟史的非开胸手术,需常规行肺功能检查。
胸外科术后肺保护(讲课)
![胸外科术后肺保护(讲课)](https://img.taocdn.com/s3/m/568f7ddb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95.png)
目录
• 胸外科术后肺保护概述 • 胸外科术后肺保护的策略 • 胸外科术后肺保护的实践 • 胸外科术后肺保护的案例分析 • 胸外科术后肺保护的未来展望
01
胸外科术后肺保护概述
肺保护的重要性
01 维持呼吸功能
肺是人体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术后肺保护对于 维持患者的呼吸功能至关重要。
详细描述
某老年患者因肺癌接受胸外科手术,术后实施了个性化的肺保护措施,包括定 期监测血氧饱和度、呼吸道湿化、体位引流等。患者恢复良好,有效减少了肺 部并发症的发生。
胸外科术后肺保护的未来展
05
望
新技术与新方法
机械通气技术改进
随着机械通气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可能实现更加智能、个性化 的通气模式,以更好地保护患者的肺功能。
新型肺保护液的应用
目前正在研究新型肺保护液,旨在提供更好的肺氧合和减少肺损伤。
细胞治疗与再生医学
利用干细胞和细胞因子等手段促进肺组织再生和修复,为严重肺损 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个体化治疗策略
精准医疗的运用
01
通过基因检测和生物标志物等手段,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
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呼吸机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心率、血压等指标,及时发 现并处理任何异常情况。
肺复张
肺复张是通过特定的通气策略来促进肺泡复张和 01 改善氧合的过程。在胸外科术后,肺复张有助于
减少肺部并发症和促进患者康复。
肺复张的方法包括控制性肺膨胀、压力控制通气、 02 持续气道正压等。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
03 维持呼吸道通畅
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痰液淤积和肺不张。
术后肺保护的挑战
01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f27669f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3d.png)
专家共识的制定和实施 ,有助于推动胸外科领 域的学科发展,提高医 疗水平。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深入研究肺保护机制
进一步探讨围手术期肺损伤的机制和 肺保护的有效措施。
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
通过多中心临床研究,验证专家共识 中提出的肺保护措施的有效性和安全 性。
推动技术创新和转化
鼓励技术创新和转化,研发更加安全 有效的肺保护药物和器械,为临床实 践提供更多选择。
分类
根据保护措施的作用机制和时机,可 分为术前肺保护、术中肺保护和术后 肺保护。
肺保护的生理和病理基础
生理基础
肺是呼吸系统的重要器官,具有气体 交换、防御和代谢等功能。正常肺功 能依赖于气道通畅、肺泡完整和呼吸 肌有力等因素。
病理基础
胸外科手术可能导致肺功能受损,如 肺部炎症、感染、肺不张等并发症。 此外,手术创伤、麻醉药物和术后疼 痛等因素也可能影响肺功能。
呼吸衰竭处理
一旦发现患者出现呼吸衰竭症状,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如吸氧、 机械通气等,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06 专家共识解读与展望
专家共识的核心内容
01
肺保护的重要性
强调在胸外科围手术期中,肺保 护是降低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的 关键措施。
02
围手术期肺保护措 施
包括术前评估、术中管理和术后 康复等多个环节,提出了一系列 具体的肺保护措施。
通过脑电双频指数(BIS)等监测手段,确保麻醉深度适宜,避免 麻醉过深或过浅对肺功能的损害。
呼吸道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减少肺部感染风险。
机械通气策略
1 2 3
通气模式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需要,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 ,如压力控制通气(PCV)、容量控制通气( VCV)等。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的专家共识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的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96e9c2ce59eef8c75ebfb358.png)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的专家共识肺保护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
狭义肺保护是指肺移植或心肺移植时对供体肺脏的保护,使之在移植于受体后仍能发挥正常肺功能。
广义肺保护则是主动地对各种原因引起的、即将发生的肺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以维护患者肺功能,促进早日康复。
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属于广义肺保护的范畴。
肺脏是体内惟一接受全部心输出量的器官,也是全身静脉血必经的巨型滤器;同时肺脏也是一个开放的器官,肺泡经各级支气管、气管与外界相通。
这使得肺脏易受到内源性和外源性有害因素的作用而受到损伤。
术前危险因素、手术、麻醉,输血、心肺转流以及其他医疗措施等均可在围手术期对肺脏造成一定的损伤,发生围手术期各种肺部合并症,严重者发生呼吸功能不全,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因此,围手术期肺保护措施,预防和治疗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非常重要,是外科手术患者快速康复的有力保证。
“快速康复外科”是指在术前、术中及术后应用各种已证实有效的方法以减少手术应激及并发症,加速患者术后的康复,是一系列有效措施的组合而产生的协同结果。
快速康复外科必须是一个多学科协作的过程,不仅包括外科医生、麻醉师、康复治疗师、护士,也包括患者及家属的积极参与。
更重要的是,快速康复外科依赖于重要围手术期治疗方法的综合与良好整合。
对于胸外科手术而言,围手术期肺保护正是减少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在组织开展围手术期处理、快速康复外科学术交流的基础上,经有关专家多次讨论,对围手术肺保护问题达成以下共识,供同道们参考。
围手术期常见肺部并发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一、围手术期常见肺部并发症术后肺部并发症是胸外科手术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围手术期,患者常见的肺部并发症包括肺不张、肺水肿、肺炎、支气管炎、支气管痉挛、呼吸衰竭甚至ARDS、基础慢性肺疾患加重等。
研究显示,上腹部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病率高达35%,其中肺炎占16.6%、支气管炎占15%、肺不张和肺栓塞各占1.7%。
围术期的肺保护(2019学习班 )-PPT精品文档
![围术期的肺保护(2019学习班 )-PPT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99258c044b73f242336c5f80.png)
4. 有效的打击: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是控制治疗感染的一小部分,所起作用不应超过20%
屏障完整-控制感染最重要部分
• 外屏障:国家的边防
– 皮肤屏障完整、各种管道(深静脉导管、气管插管、胃
管)是导致外源获得性感染的基础。
• 内屏障(胃肠屏障)内部的人民
– 胃肠道本身功能受限,危重病期间进食明显改变;机体免疫 功能下降,屏障作用降低(胃肠导粘膜完整性下降,对细菌
粘液-纤毛运输系统的功能
粘液-纤系统将呼吸道内 吸入的小微粒或其它物质 由下呼吸道靠纤毛的波 运动推向上呼吸道
由咳嗽动作排出
沐舒坦增加肺组织中抗生素浓度
抗生素 阿莫西林 红霉素 头孢呋辛 氧氟沙星 增加的幅度* 23%-65% 24%-30% 47%-66% 2倍 出处 Current Therapeutic Research 1988 Current Therapeutic Research 1988 Current Therapeutic Research 1988 Biopharmaceutics & Drug Disposition. Vol.16.393-401(2019) 《中国新药杂志》 2019年第12卷第1期
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
术中
麻醉剂 机械通气 高浓度氧 体外循环 术后 止痛不完善 呼吸机辅助不当
胃管留置过久
排痰不充分 肺膨胀不良 卧床
6
手术类型
手术持续时间
手术导致粘液-纤毛系统的损害
失水
气道干燥
粘液分泌过多
麻醉剂
阿托品 吸烟
《沐舒坦对危重患者肺功能的保护》中华急救医学2019年1月第21卷第1期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0cb3e39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12ddc63.png)
术后管理
01
疼痛管理
有效的镇痛可以减少患者的痛苦, 有利于术后恢复。
早期活动
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有助于改 善肺功能,促进康复。
03
02
呼吸道管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除呼吸道 分泌物,防止肺部感染。
营养支持
继续给予营养支持,促进伤口愈合 和身体恢复。
04
05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的并发 症及处理
指导患者进行术前呼吸锻炼,如深呼吸、 咳嗽排痰等,以增加肺活量和改善肺功能 。
药物治疗
术中保护
根据患者病情,合理使用抗生素、祛痰药 等药物,以预防和治疗肺部感染。
在手术过程中,采用低潮气量通气、肺复张 等策略,以减少机械通气对肺的损伤。
案例二:复杂手术中的肺保护应用
术前准备
对于复杂手术患者,进行更为 详细的术前检查和评估,包括
早期发现
密切观察患者术后病情变化,早期发 现肺部并发症的迹象,如发热、咳嗽 、咳痰等。
及时治疗
一旦发现肺部并发症,应立即采取相 应治疗措施,如加强抗感染治疗、雾 化吸入等。
呼吸支持
对于严重肺部并发症患者,给予呼吸 支持治疗,如机械通气等,以维持患 者生命体征稳定。
营养支持
加强患者营养支持治疗,提高机体免 疫力,促进肺部感染的康复。
影像学检查
如胸部X线、CT等,评估 肺部病变的性质、范围和 程度,以及是否存在肺不 张、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术中评估
呼吸力学监测
01
通过监测气道压、潮气量、呼吸频率等指标,评估患者的呼吸
力学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呼吸功能不全。
血气分析和血氧饱和度监测
02
持续监测患者的血气分析和血氧饱和度,确保患者的氧合状态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功能的保护措施,一文科普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功能的保护措施,一文科普](https://img.taocdn.com/s3/m/19baa992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b4.png)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功能的保护措施,一文科普2009年发表的《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首次提出了“围术期保护肺”的概念。
围手术期危险因素和诊疗措施都会损害肺并诱发多种肺部并发症。
肺部并发症(尤其是肺部感染)仍然是胸外科病人术后住院时间长,死亡多的主要因素。
加强围手术期肺保护,可明显降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减少死亡风险。
2019版《共识》将更加合理和规范,有效推动多学科模式下肺保护理念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
围手术期肺保护策略及措施1、术前评估(1)仔细追问病史1是否有发烧,胸痛等;2.呼吸困难时,要分清吸气性,呼气性还是混合性呼吸困难。
静息状态下出现呼吸困难往往表明心肺功能代偿不良,耐受麻醉及手术能力较差;3.是否有哮喘病史,哮喘发作诱因;4.应用抗生素,支气管扩张剂,糖皮质激素等;5.吸烟患者需要知道自己每天的吸烟量,吸烟年限和术前戒烟的时机;6有无从事煤矿和石棉有害工种;7.体重的改变。
(2)详细体检1体型和外貌;2.呼吸运动,静息状态时呼吸频率>25次/min常是呼吸衰竭的早期表现;呼气费力,说明气道梗阻存在;异常的呼吸运动又表明膈肌麻痹。
3.胸部听诊。
(3)术前肺功能的评价肺功能检查(pulmonaryunction test,PFT)首先应用于术前肺功能的评价。
开胸患者及年龄>60岁且有肺部疾病及吸烟史的非开胸患者应进行肺功能检查。
在肺功能检查的指标和意义有以下几点:1.FEV1为肺切除手术危险性预测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
肺功能检查结果不正常,特别是FEV1偏低的病人,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危险更大。
2.心肺功能运动试验(CPET)为运动负荷试验,能反映病人氧转运能力并为病人提供较确切的心肺有氧代谢能力资料。
3.术前一周爬楼试验能更好反映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和病人预后。
4.呼气峰值流量(peak expiratory flow,PEF)为肺功能评价中一个简单通气指标,也称最大呼气流量,即呼气流量最快的瞬时流速。
肺保护
![肺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3e11cd6faef8941ea76e05a8.png)
2、拍背、体位引流、雾化吸入
对存在高危因素的患者,可 预防性使用。
产生抗炎、抗氧化 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增加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对肺损伤有保护和治疗作 用,推荐剂量1g/d
合理镇痛
选择合理的评估 注意个体化镇痛
尽早治疗疼痛 重视健康教育
提倡多模式镇痛 尽早去除不必要的管道
合理补液
1、术后以经口进食代替不必要的静脉输液。 2、过多的体液易导致肺水肿。
呼吸屏障破坏
麻醉药物
减弱肺缺氧性,肺血管 收缩反应可抑制呼 吸功能
全身麻醉
机械通气
胸腔内负压消失生理无 效腔和分泌增加
高浓度吸氧
气管粘膜糜烂 肺膨胀不全
手术部位与时间
手术部位与术后肺部感染:头颅>胸腔>上腹部>下腹部>其他
肺
45
炎
40
40
的
35
发
30
生
25
率
20 15
17
(%)
10 5
5
0 胸部(n=102)
5、Gw S. Preoperative pulmonary evaluation. N Engl J Med, 1999,340(12): 937944.
谢谢
术中危险因素
上腹部术后VC,FVC,FEV1的变化率
100 %
90
VC
80
FVC
70
FEV1
60
50
% 100
96
40
30
92
20
10
88
0
术前 4h 8h 12h 1
2
3
4
5
6
7( 天 )
84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3ebefce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75.png)
胸外科围手术期现状
01
02
03
手术创伤大
胸外科手术涉及肺部、食 管、纵隔等器官,手术创 伤较大,术后恢复时间长 。
围手术期并发症多
由于手术创伤和患者个体 差异,围手术期并发症发 生率较高,如肺部感染、 呼吸衰竭等。
肺功能受损
手术过程中肺组织受到牵 拉、压迫等操作,容易导 致肺功能受损,影响术后 恢复。
预防措施: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药物选择
根据患者风险评估结果,选择适 当的药物进行预防性治疗,如抗
生素、抗炎药等。
使用时机
强调在术前适时启动预防性治疗, 以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风险。
药物剂量与疗程
提供针对不同风险级别的患者的药 物剂量与疗程建议。
非药物治疗策略:呼吸锻炼等
呼吸锻炼
戒烟与戒酒
推荐患者进行术前呼吸锻炼,以提高 肺功能储备,降低术后肺部并发症风 险。
适当应用PEEP,减少术后肺不张和低氧血症发 生。
液体管理平衡维持
晶体液与胶体液选择
根据患者病情和手术需求,合理选择晶体液和胶体液进行补液。
控制补液速度和总量
根据患者术中出血量和尿量等因素,控制补液速度和总量,避免肺 水肿发生。
利尿剂应用
适当应用利尿剂,减轻术后肺部水肿和炎症反应。
04
术后康复管理与并发症防治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 专家共识解读
汇报人:xxx 2023-2-11
目录
• 共识制定背景与意义 • 围手术期风险评估与预防措施 • 术中肺保护措施及操作规范 • 术后康复管理与并发症防治 • 多学科合作在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应用 • 总结与展望:持续改进,提升患者预后质量
01
共识制定背景与意义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https://img.taocdn.com/s3/m/4f616b5d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d9.png)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围手术期肺保护的概念最早在2009年的《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的专家共识》中提出。
该共识指出,肺是唯一接受全部心输出量的器官,也是全身静脉血必经的巨型滤器。
由于肺是开放的器官,肺泡与外界相通,因此容易受到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各种有害因素的损伤。
围手术期的危险因素和诊疗措施也可能对肺造成损伤,引发各种肺部并发症,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围手术期肺保护的目的是预防和治疗各种肺部损伤,防止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维护患者肺功能,促进早日康复。
2围手术期肺保护的重要性肺部并发症(尤其是肺部感染)是胸外科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围手术期肺保护是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围手术期肺保护可以显著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风险。
因此,围手术期肺保护应该成为临床实践的重要内容。
3围手术期肺保护的措施围手术期肺保护的措施包括预防和治疗两个方面。
预防方面,应该避免各种危险因素的影响,如避免吸烟、控制呼吸道感染、预防误吸等。
治疗方面,应该及时发现和治疗各种肺部损伤和并发症,如肺不张、肺炎、肺栓塞等。
同时,还应该加强术后康复护理,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4围手术期肺保护的实践意义围手术期肺保护不仅是加速康复外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多学科模式下的重要内容。
通过加强围手术期肺保护,可以显著降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减少死亡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因此,围手术期肺保护的实践意义非常重要,应该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广泛应用。
XXX alveoli。
respiratory tract。
and lung interstitium。
Alveoli are the sites where gas exchange occurs een the body and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XXX。
such as surgical trauma。
stress response。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https://img.taocdn.com/s3/m/239832d9844769eae109ed25.png)
– 术后肺栓塞的发生率在0.7-2.5%之间 – 除老年因素外,肺栓塞发生的其他危险因素有
肥胖、恶性肿瘤、长期卧床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
围手术常见的肺部并发症
• 呼吸衰竭
– 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 – 上述术后肺部并发症均可成为术后呼吸衰竭的
病因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
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 术前
础性肺疾病以及肥胖患者,应强调术前使 用药物治疗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
术中措施
• 缩短麻醉和手术时间
– 选用对腹肌强度影响小,术后疼痛轻的切口( 如横切口)和简洁实用的术式
• 采用对肺功能损害小的麻醉方式和药物 • 正确掌握输液量,防止补液过多 • 药物治疗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
术中措施
• 细心处理负静脉压,谨防空气栓塞 • 需长期留置胃管减压这,宜改作胃造口,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
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分会 和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 会在组织开展围手术期处理、 快速康复外科学术交流的基础 上,对围手术肺保护问题达成 共识。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
围手术常见的肺部并发症 及其相关危险因素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
围手术常见的肺部并发症
• 肺不张和肺炎 • 低氧血症 • 支气管哮喘 • 多器官功能衰竭 •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肺栓塞 • 呼吸衰竭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
术前措施
• 改善原有肺部疾病不良状况
• 术前至少戒烟2周以上
• 净化呼吸道
– 糖皮质激素 – 支气管扩张剂 – 祛痰药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
术前措施
• 功能锻炼:深慢呼吸、吹气球 • 予营养支持,纠正贫血和低蛋白血症,防
围术期肺保护通气策略
![围术期肺保护通气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8ecb5afe2f60ddccdb38a072.png)
▪ 结论:在相对较低的PEEP下,小潮气量通气与大潮气量通气在减少术后并发症方面,并 没有什么优势,甚至反而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机械通气策略
z 围术期肺保护策略
z
前言
▪ 2009 年发表的《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的专家共识》首次提出了“围手术期肺保护”的概念。 ▪ 围手术期的各种危险因素以及诊疗措施均可能对肺造成一定的损伤,从而引发各种肺部并
发症,严重者发生呼吸功能不全,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 加强围手术期肺保护可以显著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风险。 ▪ 2019 版《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在 2009 版的基础上加入了围手术期肺保
•术后肺部并发症高风险患者围手术期肺保护策略,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2018,39(03):268-272
z
设置合适的FiO2
▪ 在确保满意的血氧饱和度条件下,术中应使用低-中度吸入氧浓度(FiO2,30%~50%)。
✓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19, 26(9): 835-842.
▪ 增加FiO2虽可改善PaO2,但长时间吸入高浓度氧气可发生氧中 毒。
▪ Olivant Fisher等 发现,用100%的氧气双肺通气1 h或单肺通气 3 h的动物比用低于50%氧气通气的动物有较大的肺部炎症损害。 在单肺通气中,较低的FiO2导致较少的炎症反应。
▪ 目前认为吸入高浓度氧气时(FiO2>60%),肺泡内大部分氮气 被氧气替代,肺泡内氧气迅速弥散入血,如因呼吸道不畅,相应 肺泡得不到补充可发生萎陷,最终发生肺不张。
▪ 研究显示,术后肺部并发症是胸部手术围手术期主要风险之一,发病率高达 15%~40%,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1~2 周。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学习资料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学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9930d76700abb68a882fb19.png)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王天佑,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专家组,中国医学基金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通信作者:王天佑,Email:***********************关键词: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胸外科引用本文:王天佑,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专家组,中国医学基金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9, 26(9): 835-842. doi: 10.7507/1007-4848.2019070562009 年发表的《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的专家共识》[1](以下简称《共识》)首次提出了“围手术期肺保护”的概念。
《共识》指出,肺是体内唯一接受全部心输出量的器官,是全身静脉血必经的巨型滤器;同时,肺是开放的器官,肺泡经各级支气管、气管与外界相通。
正是这样的解剖和生理特殊性,使得肺容易因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各种有害因素而损伤。
围手术期的各种危险因素以及诊疗措施均可能对肺造成一定的损伤,从而引发各种肺部并发症,严重者发生呼吸功能不全,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目前,肺部并发症(尤其是肺部感染)仍是胸外科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围手术期肺保护是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围手术期肺保护可以显著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风险[2-3]。
2019 版《共识》将更加合理、规范,并有效推动多学科模式下的肺保护理念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1 围手术期肺保护的概念围手术期肺保护的概念延用 2009 版广义肺保护的概念,即主动地针对各种原因和危险因素引起的、可能或已经发生的肺部损伤进行预防和治疗,以防止各种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维护患者肺功能,促进早日康复[1,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王天佑,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专家组,中国医学基金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通信作者:王天佑,Email:***********************关键词: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胸外科引用本文:王天佑,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专家组,中国医学基金会胸外科专业委员会. 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中国专家共识(2019 版). 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 2019, 26(9): 835-842. doi: 10.7507/1007-4848.2019070562009 年发表的《胸外科围手术期肺保护的专家共识》[1](以下简称《共识》)首次提出了“围手术期肺保护”的概念。
《共识》指出,肺是体内唯一接受全部心输出量的器官,是全身静脉血必经的巨型滤器;同时,肺是开放的器官,肺泡经各级支气管、气管与外界相通。
正是这样的解剖和生理特殊性,使得肺容易因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各种有害因素而损伤。
围手术期的各种危险因素以及诊疗措施均可能对肺造成一定的损伤,从而引发各种肺部并发症,严重者发生呼吸功能不全,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
目前,肺部并发症(尤其是肺部感染)仍是胸外科患者术后住院时间延长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围手术期肺保护是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围手术期肺保护可以显著减少肺部并发症的发生、降低死亡风险[2-3]。
2019 版《共识》将更加合理、规范,并有效推动多学科模式下的肺保护理念在临床的广泛应用。
1 围手术期肺保护的概念围手术期肺保护的概念延用 2009 版广义肺保护的概念,即主动地针对各种原因和危险因素引起的、可能或已经发生的肺部损伤进行预防和治疗,以防止各种肺部并发症的发生,维护患者肺功能,促进早日康复[1, 4]。
围手术期肺保护包括对肺泡、各级呼吸道及肺间质的保护。
肺泡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维持肺泡张力和通气的重要因素。
胸外科围手术期可能造成肺损伤的各种因素,如手术创伤、应激反应、麻醉药物、单肺通气、缺血-再灌注损伤、输血相关肺损伤以及容量超负荷等,作用的靶组织也主要是肺泡及其周围组织,引起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肺泡萎陷、通透性增加、水肿、炎症、肺间质病变,进而影响气体交换功能。
所以,肺保护要强调对肺泡结构和功能的保护。
同时,各种损伤因素也可能造成呼吸道的高张力、高阻力和高反应性状态,甚至呼吸道阻塞,因此呼吸道管理也是肺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围手术期肺血管相关并发症中,以肺栓塞最为常见,近年来已有很多的研讨和共识见于相关专门文章,在此不做讨论。
2 围手术期常见肺部并发症及其危险因素2.1 围手术期常见肺部并发症研究显示,术后肺部并发症是胸部手术围手术期主要风险之一,发病率高达15%~40%,其中肺炎 19.5%、肺不张 8.4%、7 d 以上持续肺漏气 7%~15%、胸腔积液 6.8%、肺水肿 5.5%、痰潴留 4.7%、呼吸衰竭 0.5%~3.7%、ARDS0.3%[5-8],导致住院时间延长 1~2 周[9]。
2.2 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胸外科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患者基础状况相关因素和手术相关危险因素两个方面。
2.2.1 术前危险因素术前危险因素主要是患者基础状况和合并疾病等,主要包括以下 9 个方面。
2.2.1.1 吸烟吸烟者发生肺部并发症的相对危险是非吸烟者的 1.4~4.3 倍。
即使在无慢性肺疾病的患者中,吸烟也是增加肺部并发症的危险因素[9]。
术前戒烟 4 周以上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10]。
若吸烟指数≥800 年支,即使术前戒烟 2 周,吸烟仍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11-12]。
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者在肺部手术后住院时间明显延长[13],肺部并发症相关的死亡率也显著增高[14]。
2.2.1.2 健康状况和其他危险因素美国麻醉医师协会病情评估分级(ASA 分级)是预测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之一。
分级大于Ⅱ级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风险显著升高[15]。
术前营养不良、血浆白蛋白低者发生肺部并发症的几率明显增加[16]。
糖尿病是下呼吸道感染及其感染严重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17]。
贫血及心、肝、肾等脏器功能不全也可增加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15]。
2.2.1.3 肺部基础疾病伴随的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哮喘、结核及其它病变引起的间质性肺炎及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等,可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诊断 COPD 的金标准是肺功能检查,术前应对气流受限及运动耐量下降的 COPD 患者进行积极治疗,而对于择期手术患者,如果 COPD 急性加重,则应延期手术。
哮喘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约为 30%,明显高于无哮喘患者[18]。
慢性支气管炎和哮喘患者中,气道高反应性(airway high response,AHR)会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2.2.1.4 年龄年龄>70 岁[19]或 75 岁[20]是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2.2.1.5 肥胖尽管多数研究并未发现肥胖和术后肺部并发症之间存在相关性[21],肥胖通常仍被认为是一个危险因素,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在肥胖患者中较为常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其典型病例。
2.2.1.6 长期卧床长期卧床可造成以下影响:(1)上呼吸道黏膜和腺体萎缩,加温、湿化作用减弱;(2)呼吸道免疫功能和自我屏障功能降低;(3)呼吸肌肌力减弱,咳嗽排痰能力减弱;(4)小气道狭窄、塌陷,分泌物潴留;(5)咽喉部黏膜退化、感觉迟钝,吞咽反射减弱,误吸风险增加;(6)两肺后基底部坠积性水肿、坠积性肺炎风险增加。
2.2.1.7 呼吸道存在致病性定植菌呼吸道存在致病性气道定植菌与术后肺炎发生密切相关,高龄、长期吸氧和重度 COPD 是其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12]。
2.2.1.8 肺功能下降肺功能降低是术后肺部并症发生的主要因素。
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被广泛认可并作为预测开胸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重要指标[22-23]。
近期研究表明这两个指标在微创肺手术的术后并发症风险预测中同样也具有重要意义[24]。
此外,有研究发现气流受限(FEV1/FVC<70%)是肺部手术术后发生呼吸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25]。
2.2.1.9 既往治疗病史术前长期应用激素、新辅助放/化疗以及既往有胸部手术史及外伤史等[26]可增加肺部并发症的风险。
而新辅助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是否增加手术风险,目前尚无定论。
2.2.2 术中危险因素术中危险因素包括麻醉或手术操作导致的直接及间接创伤等,主要涉及医疗干预措施,需要进行相应的流程优化,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
2.2.2.1 麻醉相关危险因素麻醉类型、药物选择和操作方式均可影响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全身麻醉、大潮气量和/或高气道压机械通气、吸入高浓度氧气、术中液体超负荷和术中红细胞输注等都是术后肺部并发症的相关危险因素[27-28] 。
全身麻醉比局部麻醉更易导致术后肺部并发症[29-30];全身麻醉可引起肺弹性回缩力增加、呼吸肌活动能力改变、小气道关闭导致的气体陷闭、膈肌抬高、胸部横向截面积减小及胸腹部血流量增加等肺部机械力学的改变,从而导致功能残气量下降,进而引起肺不张、通气/血流比值失调[31-32]。
气管插管可破坏呼吸屏障,甚至可诱发支气管痉挛[33];大潮气量、高气道压机械通气时可引起肺气压伤、容积伤和生物伤[34]。
吸入麻醉药物会减弱肺缺氧性肺血管收缩反应,从而改变通气/血流的比值[35];麻醉药物中的阿片类镇痛药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尤其是对小儿外科患者[36-37];肌肉松弛药的残余作用可导致通气减少,影响呼吸功能[38-39]。
在麻醉中吸入高浓度氧气会影响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性能[40],也可导致吸收性肺不张和功能残气量(FRC)的降低[41-42]。
术中液体超负荷、液体输注速度太快和红细胞输注可引起术后急性肺损伤[43-45]。
2.2.2.2 手术相关危险因素手术部位、方式、时间和手术操作均可影响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生。
非心脏手术中,胸部及上腹部,特别是胸腹联合手术术后肺部并发症风险较大[46]。
肺切除术中切除肺组织越多,肺功能损伤越大。
胸部手术时间长会增加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风险,手术时间>3 h 时,肺部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升高[46-48]。
纵隔淋巴结清扫可能造成迷走神经、喉返神经及其分支或膈神经损伤。
术中对肺组织的挤压和牵拉,造成不同程度的肺组织损伤。
胸部手术还可因术中大出血和大量输血,膈神经、喉返神经和迷走神经损伤等造成急性肺损伤,诱发支气管痉挛,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
2.2.3 术后危险因素术后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体液平衡、疼痛、排痰、下床活动和术后其他并发症的处理等,主要与术后管理关系密切。
2.2.3.1 体液平衡胸外科术后,特别是全肺切除术后,需严格管理液体摄入,同时防止补液过少,影响正常组织灌注,导致急性肾损伤。
2.2.3.2 疼痛(1)镇痛不完善将影响休息和睡眠,造成免疫力和和体力下降;同时,疼痛使患者不敢深呼吸和用力咳嗽,影响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
(2)镇痛过度可能降低呼吸道的敏感性,抑制咳嗽反射,容易发生误吸和吸入性肺炎(特别是在发生呕吐时)。
2.2.3.3 排痰不充分痰液粘稠、咳嗽反射减弱或患者因疼痛或力量不足等导致咳痰能力下降,以及呼吸道纤毛运动障碍和支气管痉挛等因素,可导致排痰不充分,痰液阻塞呼吸道,易诱发肺不张、气道感染甚至呼吸衰竭。
2.2.3.4 下床活动延迟术后早期未能下床活动,易引起肺不张、肺炎及静脉血栓栓塞症等并发症。
2.2.3.5 血糖控制不佳糖尿病患者围手术期肺部并发症增加。
研究表明,术后胰岛素抵抗与术后肺部并发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相关[49]。
积极控制血糖可以明显减少相关并发症[50],术后应将血糖控制在 216 mg/dL(12 mmol/L)以下[51]。
同时也要警惕,低血糖也是一个非常危险的因素。
2.2.3.6 误吸术后可因麻醉药物或插管损伤抑制呼吸道的保护性反射,以及患者的胃食管反流或术后呕吐,造成胃内容物误吸,引起呼吸道梗阻、痉挛、缺氧和吸入性肺炎(化学性损伤及继发感染)。
食管癌手术因胸胃的运动能力和排空能力下降造成胃潴留或胃扩张,喉返神经或喉上神经损伤造成声带麻痹和咽喉部的廓清能力下降, 更易发生误吸。
同时声带麻痹的患者咳嗽排痰能力下降, 不易咳出吸入肺内的胃内容物[52]。
2.2.3.7 胸腔积气、积液等因素少量的胸腔积气和积液通常对通气功能影响不大,中等量甚至大量的积气、积液则限制呼吸运动的幅度,影响通气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