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人地矛盾的加剧,加强土地集约利用是必然趋势,土地集约利用是侧重于从投入和管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开发经营模式。本文在介绍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概念和内涵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其评价研究进展及问题与展望。
关键词: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进展;问题与展望
1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内涵的界定
18世纪,李嘉图等古典经济学家在地租理论中首先提出农业土地集约经营概念,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集中地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使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方法,以求在较小面积的土地上获得高额产量和收入的一种农业经营方式[1]。之后,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安德森所创立的级差地租理论已成为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基础。二战后,迫于城市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压力,一些国家纷纷推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实践,它们主要通过模型设计、回归分析等方法定量得出集约利用的结论并取得了很多有益成果(Teye,1988;Milne, 1991;Bro-hman,1996)。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经济学上,所谓耕作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这一论断是中国学者研究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基石。国内学者对开发区的土地集约研究是新近的事情,随着对城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研究的深入,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认识也逐步明朗化。潘锡辉等人认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是在有限的土地利用总面积和建设用地供应总量上,通过宏观调控,科学合理地安排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土地资源,以坚持节约用地、高效用地、科学用地、提高土地效益为主旨,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的土地投入产出率,促进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市场、行政的最佳配置,促进经济发展,走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达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最大化。大多数学者认为,土地集约经营是土地粗放经营的对称[2~5],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核心是经济效益和产业导向的体现[6~8]。我国学者通过研究探讨和实践验证,结合开发区土地利用的特点、产业功能定位和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起源及发展,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界定为:以有关法规、政策、规划等为导向,通过增加对土地的投入,改善经营管理,挖掘土地利用潜力,不断提高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开发经营模式。
2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进展
2.1国外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相关研究
国外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研究最初是从对农业土地集约经营的研究开始的。古典经济学家杜尔格(Ann Robert Jaeques Turgot)、安特生(James Anders)、魏斯特(Edward West)和李嘉图(David Ricardo)等在研究农业地租问题中,发现并证明了农地集约耕作中的报
酬递减规律,并认为集约利用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王慎刚等,2006)。农业区位论创始人德国经济学家冯.屠能(J.H.V on Thunen)在其所著的《孤立国》中也阐述了相似的概念,当时土地集约利用的思想是针对某一农业土地利用用途,研究如何通过增加资本与劳动投入,以获得土地的最高报酬(Erie.FModellingandmonitoringland,1997)。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和著名剑桥学派的创始人马歇尔基于土地报酬递减理论分析,提出土地的合理集约度问题,在理论上完善了土地集约利用理论。马克思(Karl Marx)在批判和继承古典经济学地租理论的基础上,将级差地租分为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Ⅱ,并给集约利用下了明确定义:“在经济学上,所谓耕作集约化,无非是指资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干毗连的土地上(马克思,1975)”。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于土地集约利用的论述,是中国学者研究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基石。中国尖锐的人地矛盾决定了政府、研究机构和公众对土地集约利用的关注程度。雷利·巴洛维在《土地资源经济学》中指出“农业用地的集约边际定义为某块土地在耕种所达到的临界点,在该点所用的资本和劳动仅能补充长期成本(雷利·巴洛维,1989)。”
国外对土地集约利用控制和评价的研究,一方面是集中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另一方面集中于对土地利用强度的研究上。国外关于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模糊数学方法、多元统计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等应用数学方法,研究方法的不断完善从多方面丰富和推进了中国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的技术方法;国外先进的经验和技术方法为中国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定量评价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极大促进了中国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理论研究水平。
2.2 国内土地集约利用的相关研究
土地评价是土地利用规划和合理利用土地的重手段。从理论角度来说,土地集约利用源自于农业土地利用的研究,同样,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实际上也借鉴了农业综合评价的理论。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选取评价单元,确立评价标,构建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数学型计算潜力分值,从而得到土地集约潜力等级或称土集约度,最后对评价结果给予简要分析的过程。主要究内容为开发区土地开发和利用强度的合理程度,侧重于开发区土地利用的挖潜,评价的关键是指标体系的具体分别通过20个三级指标描述[9]。2006年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设立了“开发区土地约利用潜力评价”子课题,先后选择了广州、天津、上重庆、西安、哈尔滨、苏州、兰州、杭州、南昌、长春、大厦门、秦皇岛14个城市的开发区定为该项目的14个点开发区,开展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的内容、方法、指标体系构建和技术应用的研究,主要针对开发区地集约利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进行。研究建立了土地利用状况、经济效益、管理绩效、土地供应与保障情况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考察和评价了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程度,测算了土地集约利用潜力。
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开发区评价指标体系(2008)基于试点工作成果,围绕开发区土地
集约利用的内涵,形成3个目标、6个子目标的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分3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目标层,具体涵盖土地利用状况、用地效益和管理绩效3个方面;第二层次为子目标层,包括土地开发程度、用地结构状况、土地利用强度、产业用地投入产出效益、土地利用监管绩效、土地供应市场化程度6个方面;第三层次为指标层,包括土地开发率、土地供应率、土地建成率、工业用地率、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土地有偿使用率等16项指标。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计算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分值,对特定时间点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状况进行评价,推算开发区用地潜力规模和尚可供地年数。
在研究方法上,一般采用定量评价为主,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具体运用技术方法包括层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特尔菲法、经济计量分析方法和区域对比法等。
从发展过程来看,我国近年来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
(1)初期阶段。早期集约利用研究是从农用地集约利用研究中延伸出的,该时期主要注重于耕地集约经营的调查研究,为其他地区农业生产提供范例。
(2)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特别是城镇十地集约利用研究的成熟,耕地集约利用研究引入相关理论和方法后也开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许树辉[10]于2002年通过硕士论文的形式评价了湖南省浏阳市耕地集约利川水平,并进一步探讨了耕地配置模式。该文标志着我国耕地集约利用研究进入新的研究阶段。此后部分学者进一步分析耕地集约利用内涵,构建相关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全国、省、市等层级的实证研究。同时,也有学者分析了新形势下,当前耕地集约利用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个别学者则关注到耕地集约利用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和工程技术对耕地集约利用的影响。邵晓梅等[11]用综合评价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两种评价方法、四级评价标准评价了小城镇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总结出小区域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分布规律,体现出城镇十地集约利用的相关评价方法和思路已经成熟地应用在耕地集约利用研究方面。张琳[12]等则进一步的研究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耕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规律和种植结构的变化对耕地利州集约度的影响,促使耕地集约利用研究呈现多元化发展方向。
从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需进一步加大相关研究内容。基于国内外耕地集约利用及相关内容的研究进展,立足于当前我国耕地集约利用的现实,土地集约利用研究将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突破:
(1)在研究视角上,从十地经济学、十地规划学、生物学、工程技术学等多学科角度展开综合研究。
(2)在研究尺度上,将会加强多层次、分区域,尤其是大区域的耕地集约利用研究。在当前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的情形下,耕地的集约利用关乎我国的粮食安全。当前耕地集约利用研究体系中已有部分层次的实证研究,但尚不完善,缺少宏观区域利微观区域的实证研究。
(3)在研究内容上,将会加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耕地集约利用驱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