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财富管理中心2014—2018年实施纲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杭州财富管理中心2014—2018年实施纲要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金融改革发展、打造民间财富管理中心的工作部署,进一步明确杭州财富管理核心集聚区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促进社会财富和民间资本有效转化,拓宽城乡居民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渠道,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提升我省和杭州金融业核心竞争力,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浙江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浙江省推进民间财富管理中心建设行动计划》和《杭州市“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特制定本实施纲要。
一、背景意义
杭州是长三角地区仅次于上海的金融中心城市,金融业总量与发展质量位于全国各城市前列,金融机构数量占浙江省近六成,金融服务业已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之一。
2010年5月,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明确杭州金融业的定位是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我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要求杭州在建设“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和“民间财富管理中心”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杭州市“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确定了建设“中小金融机构总部集聚区、资产(财富)管理投资机构集聚区”的目标。
因此,把杭州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财富管理中心,是落实国家、省和我市金融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和抓手,意义重大。
(一)有利于优化杭州金融业态结构,提升直接融资比重,丰富金融市场的功能和层次,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富有弹性、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地方金融体系。
有利于进一步助推传统金融业的改革,培育新型金融业态,促进信息技术、互联网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杭州现代服务业结构,更好地为杭州和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服务。
(二)有利于盘活资金存量,有效管理社会财富和民间资本,打通民间资本支持实体经济的通道,为社会财富和民间资金的有效转化提供专业化的渠道和创新平台。
也有利于发挥杭州“资金洼地”、“资本高地”的作用,带动和促进浙江财富管理产业的发展,成为全省财富管理中心建设的核心区和示范区。
(三)有利于进一步增加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使人民群众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来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也有利于营造积极健康的理财环境,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金融保障。
(四)有利于参考“纽约-波士顿”等国际金融产业区域分工合作的成功模式,以融入于上海又差异于上海的路径、格局,进一步推动浙江和杭州民间资本有效对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杭州金融改革和创新,实现与上海的错位互补和协同共赢发展。
二、目标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
略的要求,以加快发展财富管理为目标、改革创新为动力、特色优势为抓手、核心业态为主线,促进财富管理与实体经济的有机结合,构建有杭州特色和优势的国内一流财富管理中心,丰富杭州城市的品位和人民的生活品质,并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发展成为全省财富管理产业的核心集聚区。
(二)总体目标
以私募金融服务为核心和龙头,以场外交易市场、财富管理中介为两翼,构建独具优势的杭州财富管理产业“金三角”,形成符合自身优势和特质、具备核心竞争能力的财富管理标志性和核心业态。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大众理财、公募理财和资产管理市场的发展,构建高效的资本转化机制和财富管理体系,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有鲜明优势和特色、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良性互动的国内一流财富管理中心,推动杭州从“金融大市”向“金融强市”迈进,促进杭州及我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总量和规模。
形成较为完善的特色财富管理机构体系和产品体系,提升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到2018年底,财富管理机构管理资产总量达到一万亿元,力争财富管理规模达到长三角城市第二位,全国主要城市的第四位。
2.机构和体系。
引进和培育一批国内外知名的财富管理机构,到2018年底,具有较大规模的财富管理机构(部门)数量超过百家,行业领先或龙头企业超过20家,财富管理从业人员超过万人,形成较为完善的财富管理产业链和生态体系。
3.优势和特色。
突出在私募金融服务、场外交易市场和资本管理中介等领域的优势,到2018年底,具有一定规模的私募金融服务机构数量超过百家,场外市场交易量超过五万亿元,成为我国私募金融服务产业的领先区域。
4.创新和风控。
进一步提升财富管理机构的创新能力,活跃创新氛围,创新产品数量和质量逐年提升。
加强风险控制体系建设,建立较为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和较为完善的投资者教育、风险提示、防控及处置机制。
(三)发展重点
1.私募金融服务。
包括私募理财、私募证券、私募股权基金等。
2.场外交易市场。
包括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金融资产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大宗商品交易市场、文化艺术品交易市场等。
3.财富管理中介。
包括资本中介、担保增信、投资和财务顾问、第三方销售和支付、会计、法律、资产评估和托管、财经信息和研究、数据分析和处理、风险管理与监控、信息安全服务等。
(四)进度安排
1.2014年,细化落实相关扶持政策和保障措施,加强宣传发动,加快集聚区建设,启动
招商引资工作。
2.2015-2016年,全面落实政府引导政策、服务体系和保障措施,着力助推机构和平台数量、业务规模和服务能力的快速提升,初步实现规模化机构50家,管理资产总量达到2500亿规模的阶段性目标。
3.2017-2018年,进一步完善行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进一步优化服务环境,进一步推进机构和平台的发展,基本完成财富管理中心建设目标。
三、打造杭州财富管理中心的重点任务
(一)完善优化空间布局。
形成以“一城两带一圈”为核心的城市型空间布局和以“两湖一溪”为主体的生态型空间布局,充分利用现有金融业态、城市配套、山水资源及人文环境,使空间布局独具特色、富有竞争优势。
1.“一城”,指钱江新城,是杭州市城市中央商务区(CBD),也是未来杭州的金融核心区(CFD),重点引进国内外大型财富管理机构总部、大型金融机构的财富管理总部、各类场外金融交易市场、高端财富管理服务机构,打造成为大型财富管理总部机构集聚区。
2.“两带”,指延安路和庆春路主带以及周边扩散带,重点集聚私人银行、基金销售、个人理财等理财型中介机构,打造成为服务公众的理财和财富管理机构集聚区。
3.“一圈”,指黄龙商圈,位于西湖区黄龙体育中心周边,重点集聚各类大中型高端财富管理机构、金融投资机构、私募金融服务机构以及理财服务中介机构,打造成为面向高净值客户的专业型财富管理机构集聚区。
4.“两湖”,指西湖周边和湘湖周边,重点招引各类私募股权、私募证券、私募理财机构以及对冲基金、互联网理财、民营企业直投机构、民间金融投资公司等机构,打造成为以私募金融服务为主体的财富管理和投资基金集聚区。
5.“一溪”,指西溪湿地及周边区域,重点引进私募股权、私募理财、互联网金融机构以及科技型、数据型、网络型财富管理企业,打造成为财富管理创新示范区和新型业态集聚区。
(二)招引培育知名机构
1.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财富管理机构。
以北美、欧洲、香港、中东等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境外招商,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财富管理机构;发挥杭州民间资本集聚、毗邻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引进国内优秀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私募股权基金和大型银行的私人银行部门等机构;引进各类创新型财富管理机构,特别是私募金融服务、场外交易平台、财富管理中介等领域的国际化、数据化、网络化企业,促进财富管理新兴业态的发展。
2.支持鼓励财富管理业务和机构间合作发展。
支持在杭各类金融机构开展财富管理业务,鼓励产品研发、创新,完善产品线和覆盖面,提升财富管理产品供给能力和范围;助推财富管理机构通过资本中介型业务模式,开展多样化私募理财、资产管理、购并重组等业务,提升财富管理能力和资产管理规模;推动各类金融机构与财富管理机构之间的深度合作,鼓励大型机构为中小型私募基金、资产管理机构、理财服务机构提供通道、登记托管、产品组合、数据和平台等服务,形成财富管理相关机构全行业联动、一站式协同、境内外一体的业务发展格局,优化财富管理产业链和发展生态。
3.着力推进地方法人财富管理机构做大做强。
支持地方性财富管理机构增资扩股和规范治理,重点推进浙商银行、浙商证券、财通证券、杭州银行、永安期货、南华期货等机构上市发展;鼓励商业银行开展财富管理业务,争取基金托管、私人银行业务牌照,鼓励信托、证券、保险、基金、期货公司设立资产管理和风险管理子公司;支持大型民营企业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鼓励本地企业申请以资产管理为主要业务的证券、基金等金融牌照。
4.全力开展人才引进和机构招引。
采取多种形式向国内外相关地区和城市推介杭州财富管理中心建设情况,大力招引财富管理优秀人才、财富管理高端人才;依托“西博会”、“浙江省金融博览会”等大型会展平台和各种大型招商活动,安排金融专题招商,有针对性开展定向推介活动,不断扩大杭州财富管理产业的影响力,提升对财富管理机构的吸引力。
(三)突出发挥私募金融优势
1.做大做强各类私募投资母基金。
坚持政府性母基金和市场化私募母基金并举,继续发挥杭州产业母基金、政府引导基金的作用,协助组建省级产业母基金,推进各类产业投资母基金、风险投资母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的发展;努力争取国内外主权基金、社保和养老基金、保险资金、大型国企和民间资本参与,进一步扩大杭州产业母基金规模;借鉴联接基金模式,探索杭州产业母基金与省内其它城市政府性母基金的联动发展模式。
2.加快支持私募股权基金转型升级。
推动杭州私募股权投资业加快发展,支持条件成熟的私募股权机构向大型资产管理公司转型,支持服务杭州十大产业和海洋经济、新兴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行业投资机构的规模化发展,鼓励其设立包括购并基金、夹层基金、平行基金、天使基金等在内的多业态投资基金。
3.探索扶持私募证券和对冲基金。
把握我国证券期货基金业逐步开放的有利时机,积极鼓励和引导私募证券、私募期货、量化投资、对冲基金等领域的优秀企业(机构)规范化、规模化发展,支持其成长为杭州财富管理产业的新生力量。
4.规范发展私募(个人)理财活动。
发挥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作用,发动财富管理机构特别是银行、证券、保险、信托、期货、资产管理等主要面向个人理财需求的机构深入开展理财宣传和投资者教育活动;探索建立和完善理财产品宣传、产品发布和风险警示渠道,加强涉及个人理财机构的内控建设,推进理财活动的阳光化、规范化。
(四)重点发展场外市场交易
1.积极支持各类场外交易市场发展。
支持浙江股权交易中心的运营和发展,依托“创业创新企业上市(杭州)培育基地”对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鼓励更多中小企业挂牌和发行私募债,鼓励经国家和省政府批准设立的各类交易场所参与财富管理和理财活动,推动各类资产、产权和大宗商品等场外交易平台的建设,活跃场外市场交易。
2.协助组建省金融资产交易市场。
支持省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的组建,鼓励各类金融机构、财富管理机构按照规定开展信贷资产、理财产品、票据、金融债权等各类金融资产的托管、交易和证券化服务,探索私募股权基金二级市场的转让业务,完善财富管理和理财产品的定价、转让和退出渠道。
3.创造条件扶持新型互联网理财平台。
把握国内互联网金融和理财业务发展的机会,主动创造条件,采取有效措施,支持财富管理机构通过互联网平台开拓财富管理市场,特别要支持本地互联网金融龙头企业的发展,形成国内领先的私募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新型互联网理财平台。
(五)营造优化理财生态环境
1.发挥财富管理中介的服务功能。
推动各类财富管理中介机构的发展,支持开展市场化的资本中介、担保增信、投资和财务顾问、财经信息和研究、第三方销售和支付等新型中介业务;培育金融IT技术、互联网金融技术、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风险管理与监控、网络信息安全等财富管理关联产业,发挥中介服务对财富管理产业的支持作用。
2.推进研发评选和信息交流活动。
积极引进国内外研究机构组建杭州财富管理中心研发平台,开展财富管理政策、业务研究和产品研发;支持金融机构和财富管理机构开展自主创新,对符合条件的授予“浙江财富管理重点实验室”等称号;开展年度“优秀财富管理机构”和“财富管理创新产品”评选,探索编制中国财富管理“杭州指数”,结合品牌论坛予以发布,提升杭州在行业研究和信息交流等方面的地位。
3.举办专业化财富管理论坛和研讨会。
继续支持浙江金融理财博览会、中国有限合伙人峰会暨浙江民间财富管理中心推进会、中国期货资产管理大会、中国期货分析师峰会、创新中国总决赛等品牌论坛活动;动员行业组织、金融机构和社会团体,举办系列财富管理专业研讨会,打造或引进有影响力的高水平专业论坛;筹办具有国内一流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财富论坛,扩大杭州财富管理中心的影响力。
4.开展财富管理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财富管理机构各网点、媒体和互联网等多种途径,利用各级政府集中办事中心设立广告、资料、视频等措施,开展理性投资理财教育,增强风险自担意识,使财富管理和科学理财观念深入人心,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塑造杭州财富管理“财富杭州、理财天堂”的城市内涵和美誉度。
(六)探索建立有效监管体系
1.探索建立协同监管体制。
要进一步健全地方法律、法规,争取金融监管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积极探索制定财富管理行业和业务管理的协同监管制度,共同制定扶持政策和工作措施,共同研究重大问题,协调打击非法金融活动。
2.探索建立风险防范体系。
组建杭州财富管理行业协会,增强行业自律,提升财富管理机构内控和风险管理水平促进行业规范发展;加强财富管理机构和平台的信息披露,建立财富管理产品发布系统,提高财富管理产业透明度;支持金融IT系统供应商发展,支持金融大数据、云计算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建立外部风险监测和预警工具,探索并形成较为完善的风险防范制度和体系。
3.探索建立信息统计制度。
探索建立信息交流和重点机构数据统计制度,逐步形成杭州财富管理中心的统计工作体系,及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为政府和监管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四、保障机制
(一)加强组织领导
1.建议建立省级层面的指导协调机制。
按省、市共建的原则,建议由省政府领导、杭州市政府和“一行三局”领导、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组建杭州财富管理中心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或联席会议制度,并建议由省、市金融办负责编制实施年度行动计划。
2.建立年度行动计划的跟踪考核制度。
明确行动计划的责任单位,制定计划进度、提出工作要求、加强信息沟通、开展协调服务。
强化对各级政府和责任单位工作的督促,加强对行动计划进展情况的跟踪,对重点项目开展项目绩效评估,实施年度考核。
(二)建设重点集聚区
1、加快金融集聚区建设。
加快钱江新城金融核心区、玉皇山南国际金融产业园区、湘湖金融岛和西溪未来科技城等条件较为成熟的财富管理集聚区的建设步伐,尽快形成集聚效应,并争取省政府授牌“浙江省财富管理机构集聚区”。
2、强化金融办职能作用。
各相关区、县(市)金融办要承担起财富管理中心建设组织、行动计划实施、协同监管、信息统计、重点调研等工作。
(三)出台配套政策措施
1.出台相关扶持举措。
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总部扶持政策,修订出台新的杭州市金融招商政策,对知名财富管理总部机构可按“一企一策”进行扶持。
制订鼓励开展财富管理业务的具体政策,支持财富管理机构之间、财富管理机构与金融机构之间开展业务合作,对财富管理业务产品和服务的研发、创新给予奖励。
完善配套服务,提高工商税务登记及其他行政审批办事效率。
开展人才高端培训,大力提升杭州财富管理人才的专业化水平。
吸引境外知名教育机构来杭办学,满足海归金融人才教育子女的需求。
2.推动完善激励政策。
积极争取省财政厅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参考上海有关金融机构高管人才的政策和做法,在省级层面研究制订杭州市金融机构和财富管理机构高管人才税赋优惠、奖励扶持以及私募金融投资机构个人出资税收等方面的政策。
3.共同争取国家试点资格。
省、市合力共同争取境外合格投资人(QFLP)试点政策,尽早突破制约引进知名股权投资基金和境外规模化资本的瓶颈;共同争取人民币私募基金境外投资资格(QDII)和境外人民币境内投资资格(RQFII)试点政策,为在杭财富管理机构、私募证券期货机构,特别是对冲基金开展全球化资产配置提供基本条件;共同争取商业保理试点政策,设立商业保理公司为企业贸易融资、账款管理等相关金融服务业务开辟新的平台通道。
注释与说明:
(财富管理产业“金三角”)
杭州打造财富管理中心的重点是构建在全国独具优势的财富管理产业“金三角”业态组合。
在杭州的财富管理产业“金三角”架构中,私募金融服务是核心和龙头,直接服务于社会资本和投资对象,并通过产业链关系、生态系统构建,与“金三角”的另外两块形成业态组合关系;场外交易市场对应私募金融服务,犹如交易所市场对应公募证券,既是私募金融产品的发行和融资平台,又是投资和定价中心;财富管理中介是私募金融服务产业链和核心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包括了财富管理领域的诸多新型业态和创新领域。
因此,财富管理产业“金三角”既是财富管理领域三个独立的业态个体,又是以私募金融产业链、服务配套体系和产品交易平台连接在一起的杭州财富管理产业“三位一体”整体实力的体现。
财富管理不仅有业态之分,而且有市场层次之别。
杭州财富管理产业“金三角”架构中,“三位一体”的私募金融服务、场外交易市场和资本管理中介,均直接面向高净值人群和民间资本,具有私募性、区域性的特征,可被视为长三角财富管理的一级市场。
与上海以交易所市场、公募基金为特征的全国性财富管理二级市场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有利于杭州形成与上海错位分工、协同互动的“纽约-波士顿”模式的金融产业分工体系。
(私募金融)
私募是指非公开或直接向特定群体募集资金进行投资的方式,与之相对应的是公募。
私募投资的标的不限于金融产品,还包括实业投资和商品。
在不同的监管领域,对私募的规定也有区别。
目前,我国私募市场主要包括:高净值理财、信托、基金、股票、债券、期货、私募股权等方面。
私募金融服务业态以“私募融资及高端服务”为其共同特征,但机构跨越“银、证、保”三大领域,既具有业务性质、服务对象的明确性,又具备业态内涵和机构类别的广泛性,而且目前政策已允许私募机构发行公募基金,公私募之分更多地体现在服务对象、市场定位方面。
因此,私募金融服务完全能够作为主导业态,形成对产业链和业态组合的带动作用。
(场外市场)
金融交易平台是杭州市乃至浙江省金融业的短板。
由于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和杭州近邻的上海是我国最主要的金融市场集聚地,杭州要发展交易所场内市场的可能性非常小。
而场外市场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外其市场规模远超过场内市场。
杭州发
展场外市场,对上可以对接上海金融市场,成为其多层次资本市场的一个重要部分;对下可以服务私募基金产业,成为其募集资本和定价交易的重要平台。
(“纽约—波士顿”模式)
当前,上海已跻身全球十大金融中心行列。
作为上海的近邻,挑战和机遇并存,如何明确自身的城市金融定位,与上海既错位又互动,实现借力发展和协同发展。
杭州应该充分借鉴国际先进模式,特别是国际金融中心和财富管理中心分离互动、协同发展的成功模式,围绕财富管理产业“金三角”和私募金融服务产业链,打造与上海金融市场协同互动的财富管理中心。
首先,杭州市距离上海175公里(高铁45分钟),与上海具有同城效应,具备按“纽约-波士顿”模式(344公里)进行金融产业分工和协同的条件;其次,杭州与作为全球基金中心的波士顿非常相似,具备发展财富管理和基金产业得天独厚的一系列条件,以私募金融服务为核心业态,既与上海重点发展的公募基金错位,又能够对接长三角高净值投资者的需求;再次,上海是我国金融市场最集中的城市,杭州发展场外金融市场和资本中介业务,既可以服务于私募基金和民间资本,又能够与上海的各类全国性金融市场实现互动对接,并通过产业链借力发展。
(管理资产余额达到一万亿)
综合中国证监会和银监会的相关数据,中国财富管理已超过10万亿元规模,并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
按单利模型计算,到2018年我国财富管理规模也将达到25万亿元。
作为财富管理中心,预计到2018年杭州财富管理机构管理资产余额也将达到一万亿。
(本资料来源网络,仅供参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