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对中医的科学性与未来走向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中医的科学性与未来走向的思考
摘要:通过对“科学”的含义及中医发展历史的分析,发现中医理论体系不符合科学精神的基本要求,但中医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了很多符合客观规律的结论。因此,中医传统理论的逐渐抛弃,用现代的认知方法重新对中医发现的规律与联系进行诠释,使中医发现的客观规律最终融入现代医学体系,是中医未来的必然走向。
关键词:中医学,现代医学,自然哲学,自然科学,中医走向
自张功耀教授发表“告别中医中药”一文后,再次将社会对中医中药的质疑推向了一个高潮。直到现在,对中医是否是科学、中医的未来走向如何、是否有继续存在的必要等问题仍争论不断。作为中医队伍的人员,我们没有任何理由责骂或反对别人对中医的质疑,诸如“反对中医就是否定中国传统文化”,“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科学性不容质疑”,“不懂中医就不能评论中医”等言论,恰恰是自己无知的表现。当然我们更没有理由要求政府以命令的形式禁止反对中医的言论。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必须扪心自问,中医这门学科为何招致这么多的反对与质疑?如果是他们误解了中医,则平心静气地进行解释或纠正,消除外界的误解;如果是自身确有某些缺陷与不足,则找出这些缺陷,并且努力找出补救的方法与措施,获得外界的认可;如果中医确实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没有存在的必要,则应该顺应历史潮流,自觉地退出历史舞台,这也不愧是一种有勇气、有良知(因为中医毕竟是一门医学,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表现,只有这种态度,才是对待这些质疑的应有的科学态度。
1. 中医理论体系及疗效的本质分析
1.1 “科学”含义简析要说明中医是否科学,首先得简单说明什么是科学。对科学的含义,虽然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与理解,但总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认为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系。如《辞海》给“科学”的定义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的定义为:“科学是反映客观世界(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本质联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知识体系”。《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二版也对科学作如是观:“科学,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历史地形成的和不断发展的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及其客观发展规律的知识体系。从实在的事实出发,科学揭示现象的本质联系。”另一类认为科学是一个认识过程或一种正确的认知方法。如杜兰德和莫尔对“科学”一词的定义:“科学者。发明天然之事实,而做有统系之研究,以定其相互关系之学也”。莫里斯·科恩说:“简单地说,科学是一种方法,它确定和指明能用以找到系统认识的方法”。
以上对科学虽然有不同的理解,但基本可以确定,科学是一个求真的过程,并且得出的结论应该反映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是可以重复与实证的,用这个方法可以衡量各种知识体系的科学性。
1.2 中医理论体系的本质2 000多年前《黄帝内经》的诞生,标志着中医理论的创立,它以阴阳五行作为基本说理工具,结合脏腑学说、精气学说、病因病机学说等,构成中医理论体系。除了阴阳五行学说明显为朴素的自然哲学思想外,其它如脏腑学说等本应归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这些属于自然科学范畴的知识体系显然并不是事物间自然客观的真实反映,而是用虚幻的联系(如阴阳失调、元气不足等)来代替事物本来的真实的联系,达到对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以解决临床实践问题。如肝脾的生理功能——肝藏血、肝主疏泄;脾统血、脾主运化等,真实的肝脏、脾脏并没有这种功能,但在多个脏器的综合作用下,确是可以产生这种整体功能的。也许有人要反驳,中医的脏器不是现代医学的脏器,但事实上,《黄帝内经》的脏腑学说正是建立在古代简单解剖学的基础之上,
由于缺乏微观的检测,只能用这种虚幻的联系来解释实际生命现象。又如中医认为脾胃相互为表里,脾主升、胃主降等理论,实际的脾、胃之间并没有这种联系,尽管在多个脏器的相互作用下可以产生这种联系,但也毕竟是在现实基础上虚构的一种联系,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可以说,中医理论体系是建立在自然哲学基础上的理论体系,它描绘人体的生理病理联系是虚构的联系而不是人体组织器官间的本质联系。
要特别说明的是,中医用这种虚幻的联系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确实可以发现部分客观规律,并能解决部分实践问题,在当时已经非常先进,也是很大的成就。
1.3 中医临床疗效的分析中医理论虽然是借助朴素的古代哲学思维来认识生命与疾病现象,它阐述的人体联系多数并不是脏腑组织之间的本质的、真实的联系,但必须承认的是,中医通过实践观察,的确发现了脏腑组织之间的许多联系,而且发现的联系符合客观实际,因而也间接达到了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如人在长期郁怒,思虑过度时会食欲不振,这种情志对探索中小医院开展临床药学的现状和对策消化功能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虽然中医的解释“思虑伤脾,脾的运化功能下降”并不是食欲下降的本质原因,但思虑过度则食欲下降是客观的事实。再到诊断治疗,中医认为是“肝气乘脾,肝郁脾虚”,并根据这个理论先用“疏肝健脾”的逍遥丸进行治疗,在这个过程中,肝郁脾虚的诊断并不是饮食不思的真实的、本质的原因,疏肝健脾的治法也不是逍遥丸的真实的、本质的功能,但逍遥丸可以解决这个病症却是客观事实,是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映证有效的。
中医通过自然哲学理论与客观实践结合,通过若干代医者的体悟与无数患者的临床映证,用哲学的理论和天才的思辨,得出了大量符合客观规律的结论,如“天人相应”理论,脏腑之间互相联系的整体观等,并且在实践中发现了大量临床治疗有效的中药和方剂,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虽然中医理论不能与实际紧密结合,但如果医者有辨证的思维、精细的观察,利用它是可以解决许多临床实际问题、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的。正由于中医理论与实践之间并不是本质的、真实的联系,在运用过程中必然容易出现理论与实践的分离,这也是为什么学习中医特别强调的悟性、中医理论不能离开临床的重要原因之一。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从科学要求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的和规律的知识体系而言,中医并不符合这个要求,因此可以说是欠科学的,但是它由于长期与实践结合,熟练掌握的确可以解决许多临床实际问题,并不可由此否认中医的实际使用价值。
在这里用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总结”一文的话来结束对中医理论本质属性的探讨——“自然哲学,能够用于执行这个任务的唯一办法,就是拿理想的、幻想的联系来代替它还不知道的真实的现象的联系,拿虚构来代替缺乏的事实,单指在想象中把真实的缺陷填补进来,这样做的时候,自然哲学吐露了好多天才的思想和猜测到了好多后来的发现,但也有不少的废话和胡说,这在当时不能不如此”。
2. 中医未来的必然走向
2.1 中医学是古代学科中最充分发展的学科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特别强调忠、孝,而孝的表现之一则是懂医知医以解除君亲之疾,正如《伤寒论》序所言,“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故当时许多最优秀的人才都走上了习医之道。
正因为优秀的社会人才集中在医学领域,所以中国传统医学的发展走在了世界各民族的前列,且无论从理论认识的深度还是临床实践的疗效,都高于其它传统医学,这也是为何在现代医学的冲击下,其它各国的传统医学都迅速退居末位,而中医仍然可以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的原因。
2.2 现代医学的不成熟,决定中医仍有存在的历史条件不可否认,由于生命现象的极其复杂性,决定了现代医学的发展水平对于整个生命科学而言,还仅仅处于初级阶段。这可以从两方面证明:一是从历史的眼光看,现代医学的发展史才400多年,与人类历史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