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低分子肝素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运用1.

低分子肝素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运用1.

肿瘤相关血栓栓塞的机制
癌症病变导致的影 响
癌症病变导致体内的凝血系 统处于一个过度活跃的状态, 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几率。
治疗方案与副作用
肿瘤患者接受化疗和放疗意 味着接受的药物或治疗方式 会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
存活率与前景
肿瘤患者的存活率和长期前 景都与预防和治疗血栓有着 密切的联系。
低分子肝素在预防肿瘤相关血栓栓塞中 的作用
预防
低分子肝素能够起到预防血栓 栓塞的作用,让患者更加放心 地接受手术治疗。
补充治疗
低分子肝素还能与其他抗肿瘤 治疗方案结合使用,提高肿瘤 患者的康复率。
指导原则
在使用低分子肝素的过程中, 需要遵循一定的指导原则,确 保患者获得最大效益。
低分子肝素在治疗肿瘤相关血栓栓塞中 的应用
1
肿瘤相关的血栓栓塞症状
低分子肝素在肿瘤临床治 疗中的运用
肿瘤患者面临着罹患血栓栓塞的风险,低分子肝素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抗 凝血药物,已经广泛运用于肿瘤患者的预防和治疗中。
低分子肝素的定义与特点
1 定义
低分子肝素是肝素的一种,其分子量相较于普通肝素更小,具有更好的生物利用度和较 为稳定的体内半衰期。
2 特点
安全、有效,能够减少静脉血栓栓塞的发生。低分子肝素还有助于减少循环肿瘤细胞和 进行免疫治疗时出现的血栓病。
使用低分子肝素会增加出 血的风险,特别是在接受 手术治疗或其他抗凝血药 物的情况下。
过敏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过敏 反应,包括皮肤疹、发热、 血管性水肿等。
穿刺点出现瘀血
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时, 可能会出现皮下出血、挫 伤、淤血等情况。
低分子肝素使用的指导原则
病情类型
预防血栓栓塞 既往有过血栓栓塞病史 治疗血栓栓塞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
低分子肝素是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的首选药物之一。它可以迅速降低血液中凝 块的形成,并预防血栓进一步扩散和导致严重的后果。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应用
低分子肝素常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可降低心脏事件和死亡风险。它通过减少血小板聚集和 抑制血栓形成来提供保护。
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治疗
低分子肝素是治疗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的首选药物。它可恢复正常的血小 板功能,并提供抗凝保护,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范围
低分子肝素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静脉血栓栓塞、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肝素 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等血栓性疾病。它还在慢性肾病和其他疾病的治疗中发挥 重要作用。
预防血栓形成
低分子肝素常用于手术后和长期卧床患者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它可以显著降 低血栓风险,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治疗静脉血栓栓塞
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的区别
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具有更低的分子量和较短的半衰期,从而使其更容易使用和监测。此外, 低分子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还具有更可预测的药效和较低的出血风险。
低分子肝素的药理作用
低分子肝素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促进抗凝和纤溶系统的活化以及减少血 小板聚集来发挥其抗凝作用。它还具有抗炎、抗氧化和保护内皮细胞的作用。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
这个演讲将深入探讨低分子肝素的概念和分类,并介绍其制备工艺、药理作 用以及临床应用范围。我们还会讨论不同的应用情况,剂量和用法,以及可 能的不良反应。
低分子肝素的制备工艺
低分子肝素通过酶解、分子筛、纯化和精制等工艺步骤制备而成。制备工艺的严谨性可以保证低分子肝 素的质量和稳定性。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
1. European Pharmacopeia Commission (March 1994) 2. Knoll Pharma
3. Hirsh J, et al. Chest 1998;114:489S-510S
二. 药代动力学不同
克赛®——生物利用度最高
皮下注射的生物利用度 抗Xa 或抗IIa 活性 (%)
低分子肝素优于普通肝素较高的抗比值较高的抗活性表示抗栓作用更强出血风险小较长的半衰期依诺肝素一天12次皮下注射即可保持抗凝效果生物活性稳定皮下注射几乎100吸收生物利用度接近近100抗凝作用具有可预测性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低对血小板激活为主形成的血栓抗凝作用优于内内容一血栓性疾病是临床的常见病二低分子肝素已是临床重要的抗凝药物三低分子肝素之间存在差异四依诺肝素的临床应用五指南推荐的低分子肝素克塞低分子肝素之间的不同点化学结构不同药代动力学不同临床疗效不同指南推荐不同低分子肝素的抗xa
J. Fareed, J.M. Walenga, D. Hoppensteadt et al. Biochemical and Pharmacologic Inequivalence of 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s. Ann N.Y. Acad. Sci. 1989; 556:333-353
达肝素 5000 IU anti-Xa
Tinzaparin 50 IU anti-Xa/kg
LMWH, low-molecular-weight heparin
1. Collignon F, et al. Thromb Haemost 1995;73:2-12 2. Eriksson BI, et al. Thromb Haemost 1995;73:398-401

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研究进展

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研究进展

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研究进展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研究进展一、引言低分子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血药物,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本文主要介绍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和最新的临床研究进展。

二、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1.作用于凝血因子活化酶Xa低分子肝素能够与凝血因子活化酶Xa结合,抑制其活性,从而阻断凝血级联反应的进程。

2.高亲和力结合于抗凝血因子ATIII低分子肝素结合于抗凝血因子ATIII后,能够显著促进ATIII的活化,从而增强ATIII与凝血酶的结合能力。

3.抑制血小板活化低分子肝素可以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达到抗凝血的效果。

4.促进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抗凝血物质低分子肝素可以刺激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抗凝血物质,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诺贝尔-平布鲁克因子等。

三、低分子肝素的临床研究进展1.低分子肝素在肺血栓栓塞症治疗中的应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低分子肝素在肺血栓栓塞症的治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例如对患者死亡率、复发率等指标的改善。

2.低分子肝素在冠心病患者抗凝治疗中的应用临床研究显示,低分子肝素在冠心病患者的抗凝治疗中,可以显著降低再梗死和死亡风险,并且不增加出血的风险。

3.低分子肝素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多项研究结果表明,低分子肝素能够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透性和抗凝效果,减少透析膜的血栓形成。

4.低分子肝素在孕产妇抗凝治疗中的应用研究显示,低分子肝素在孕妇和产妇中的抗凝治疗中,不仅能够有效预防血栓形成,还可以减少胎儿的不良影响。

附件:1.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图表2.临床研究中的低分子肝素药物清单法律名词及注释:1.ATIII(Antithrombin III):抗凝血因子,参与正常凝血机制,能够与凝血酶及其他凝血因子发生反应,从而抑制凝血反应的进行。

2.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1):一种产生于内皮细胞的抗凝血物质,能够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活性,维持正常的血液凝固状态。

3.诺贝尔-平布鲁克因子:一种血液栓溶解酶,能够降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

低分子肝素临床应用论文

低分子肝素临床应用论文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关键词】低分子肝素; 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2-220-02低分子肝素(lmwh)是从标准肝素中分离出来的分子量较小片段(1000~12000),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抗凝药物。

其功能有:抗fxa活性显著高于抗fa活性,轻微抗凝活性(抗因子ⅱ活性小于45 iu/mg),不易被灭活,半衰期长,不明显延长kptt,出血副作用小;有促进纤溶作用,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释放纤维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剂和缩短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故抗栓作用强;增强血管内皮细胞抗血栓作用而不干扰血管内皮细胞其他功能,故对出血和血小板功能无明显影响;对已经与血小板结合的因子ⅹa仍有抑制作用,不易被血小板第4因子灭活,这样,在富含血小板的环境中,比普通肝素更有效;有神经保护作用[1];无需实验室监测凝血指标,使用方便。

现结合有关文献及临床应用体会综述如下。

1 心血管疾病1.1 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uap是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极易发展成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脏性猝死。

其主要病理基础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小板黏附、聚集、释放血小板因子,激活凝血系统,诱发血栓形成,使血管腔不完全闭塞。

采用抗凝治疗以防止和减少病变部位血栓形成和扩大[2]。

王艳英等[3]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uap 40例,治疗组在和40例观察组常规治疗相同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商品名:法安明),体重≤60kg为5000u,体重>60kg为7500u,每12h脐周皮下注射,连用14天。

结果:在改善心绞痛症状和心电图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高剂量治疗组至第7天血清白细胞介素(il)8及肠粘膜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开始下降(p<0.05),第14天显著下降(p<0.01)。

对结肠粘膜损伤积分值的影响,高剂量治疗组治疗至第14天时差异有显著性(p<0.05)。

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是一种抗凝血剂,广泛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血栓病以及手术等领域。

它能够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来延长凝血时间,从而避免血栓的形成和扩散。

相较于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具有许多优势,如剂量易于调节、生物利用度高和不需要常规的实验室监测等。

低分子肝素是由常规肝素经酶解而得到的,因此其分子量较小,通常处在4000-6000道尔顿之间。

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的药理特点也有所不同。

首先,低分子肝素的抗凝作用主要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来实现,而普通肝素的主要作用是通过与凝血酶抗衡,阻断凝血因子Xa和IIa的结合。

其次,低分子肝素的生物利用度高,且不受体内抗体的干扰。

此外,由于其分子量较小,低分子肝素不易与血浆蛋白结合,因此可呈现出更加线性和可预测的药效。

低分子肝素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

在心血管领域,低分子肝素可用于预防心肌梗死和血栓栓塞事件的发生。

对于患有心脏瓣膜病和心律失常的患者,低分子肝素可用于减少血栓的形成。

此外,在冠脉狭窄的介入治疗中,低分子肝素也可以用于降低血栓的风险。

在血栓病领域,低分子肝素被广泛应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和治疗。

在手术领域,低分子肝素可用于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的风险。

此外,低分子肝素还可用于妊娠期间的血栓病的防治。

低分子肝素的使用方法和剂量需要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通常,低分子肝素通过皮下注射给药,每天一次或两次。

剂量的调整依赖于患者的体重、肾功能以及需要抗凝的具体疾病情况等因素。

在使用低分子肝素的过程中,应注意及时监测患者的出血风险和血小板计数,以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低分子肝素在临床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然而,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如出血、过敏反应和血小板减少等。

因此,在使用低分子肝素的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仔细监测患者的情况,并根据需要调整剂量。

总之,低分子肝素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抗凝药物,具有许多优点,如剂量易调节、生物利用度高和不需要常规实验室监测等。

低分子肝素的合理化应用

低分子肝素的合理化应用

1、按压时间和力度不够2、药物累计效应3、药物过量
原因分析
处 理
不良反应及处理
临床上常用的抗凝药物:华法林 、 氯吡格雷(波立维), 阿司匹林、拜阿司匹林、利伐沙班、噻氯匹定、双嘧达黄、西洛他唑、替罗非班等。
健康宣教
应用低分子肝素时,护士除了严密观察病情外,还应教会患者重视并进行自我监测,包括注意大便,尿液颜色,皮肤粘膜,牙龈有无出血倾向。用药期间嘱患者不要热敷腹部以免增加出血危险性,勿抠鼻,用软毛刷刷牙;注意安全,尽量避免发生碰撞或跌倒,如有异常,及时汇报。
低分子肝素的合理应用
3
合理的用药护理
定 义
由普通肝素解聚制备而成的一类分子量较低的肝素的总称。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抗凝药物。与肝素相比,LMWH具有生物利用度高、抗栓作用强、出血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eparin ,LMWH)
肝素是一种粘性多糖,自身的抗凝血能力很弱,主要是与抗凝血酶III结合后,让抗凝血酶III的抗凝作用增加2000倍,且能抑制凝血酶原的激活过程。
切碎普通肝素 -低分子肝素的发明
UFH
LMWH
物理:过滤化学:解聚酶学:肝素酶
目前临床常用的低分子肝素
那屈肝素钙
依诺肝素钠(克赛)达肝素钠
低分子肝素的常用种类
皮预灌针剂(内含0.1ml空气)排气易造成药液流失,造成实际给药剂量不足排气后针头尖端沾有药液,接触皮肤后易造成皮肤瘀斑、出血。(注射器针头及乳头内残余量为0.07-0.08ml)。
2、针头刺入深度约0.8-1.2cm为宜 进针过浅:药液进入皮内引起出血、疼痛进针过深:药液进入肌层引起深部血肿
禁忌症
有出血危险的器官损伤对肝素及其衍生物过敏有与使用低分子肝素有关的血小板减少症病史产后出血及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严重高血压及颅脑损伤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

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研究进展

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研究进展

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研究进展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研究进展一、引言介绍低分子肝素的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低分子肝素的基本概念和分类详细介绍低分子肝素的定义,以及按照分子量和制备方法进行的分类。

三、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1:抗凝作用机制解释低分子肝素如何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降低凝血因子的,达到抗凝作用。

2:抗炎作用机制阐述低分子肝素如何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发挥抗炎作用。

3:抗血小板聚集作用机制说明低分子肝素如何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和血小板聚集,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4: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机制探讨低分子肝素如何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再生和保护,发挥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

四、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1: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介绍低分子肝素在预防和治疗DVT中的临床应用。

2:心肌梗死的治疗阐述低分子肝素在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如抗血小板治疗和溶栓治疗的辅助使用等。

3:血管内炎症的治疗描述低分子肝素在各种血管内炎症疾病(如动脉炎、血栓性微血管病等)中的应用情况。

4:血管病变后的预防和延缓进展讨论低分子肝素在血管病变后的预防和延缓疾病进展中的作用。

五、附件本文档附带有相关的研究论文、数据和统计图表。

六、法律名词及注释1:低分子肝素(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 一类分子量较低的肝素类药物,具有抗凝、抗炎、抗血小板聚集等多种作用。

2:抗凝作用(Anticoagulant Effect): 药物通过各种机制延长凝血时间,阻止血液凝结的过程。

3:抗炎作用(Anti-inflammatory Effect): 药物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细胞黏附分子的表达,减轻炎症反应。

4:抗血小板聚集作用(Antiplatelet Aggregation Effect): 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和聚集,减少血栓形成。

5: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Endothelial Cell Protection Effect): 药物通过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再生和保护,维护血管壁的完整性。

低分子肝素钙的临床应用

低分子肝素钙的临床应用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普通肝素是由葡萄糖胺和葡萄糖醛酸交联而成的粘多糖酯,分子量0.5~3万之间。

低分子量肝素占1/3,有较强的抗凝作用,而高分子量肝素易导致出血、血小板减少、骨质疏松、脂质代谢异常等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受限。

低分子肝素:肝素经化学或酶解聚后生成平均分子量在4000~6500之间的肝素片段。

临床常应用的有低分子肝素钙、低分子肝素钠。

因其分子量较小,不易被凝血因子IV中和,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形成复合物后,使凝血酶和活化X因子失活,发挥抗凝和纤溶作用;其生物利用度高达98%;量效关系明确,定剂量时抗凝效果易于预测,皮下注射使用方便、作用稳定而持久、无需做凝血机制监测;血浆半衰期较普通肝素长2~3倍,不易透过胎盘屏障,所以在临床抗凝治疗中应用广泛。

临床治疗适应症:1、心血管疾病:如联合阿托伐他汀、降纤酶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及预防中,可降低再梗死率及死亡率、心脏冠脉支架介入术中及术后血管再狭窄中的应用。

2、外周闭塞性血管疾病、深静脉血栓及肺栓塞。

低分子肝素5000U皮下注射,2次/d,连续7-14天。

3、与阿司匹林联合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病48小时内给予低分子肝素 7500IU IH BID*7天。

4、休克衰竭期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不仅改善机体的高凝血状态,还能纠正和改善抗凝与促凝的活性失衡状态。

5、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病人,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低分子肝素能降低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改善了脂蛋白和载脂蛋白紊乱,而且对减少维持血液透析患者的心血管疾病事件的发生起到有益的预防作用。

6、心脏病人妊娠期抗凝,可预防血栓栓塞的发生。

7、小剂量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激素治疗肾病综合症及慢性肾功能衰竭,低分子肝素 8U/kg q12h;泼尼松龙 0.5mg/kg.d加入生理盐水 100ml中静滴 2周一疗程,能有效改善肾功能及临床症状。

8、肺心病急性发作期患者高凝和血栓前状态的首选药物:低分子肝素4 000U皮下注射,2次/d,连续10天。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及皮下注射方法的研究现状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及皮下注射方法的研究现状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及皮下注射方法的研究现状【摘要】综述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及皮下注射方法的研究现状,帮助临床护士正确认识低分子肝素,为护士提供最佳的注射方法,减少病人因注射低分子肝素引起的不良反应。

【关键词】低分子肝素;临床应用;皮下注射;护理现状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酶解聚制而成的一类分子量较低的肝素的总称,其主要药理作用为抗凝血、抗血栓,抗炎和抗脂质代谢紊乱等,具有注射吸收好、生物利用度高、抗栓作用强、出血反应少等优点,临床广泛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肝脏疾病和预防术后血栓,降低了出血、血小板减少症和过敏反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机会[1]。

其常见的药物类型有:依诺肝素钠、那屈肝素钙、达肝素钠、帕肝素钠、瑞肝素钠及贝米肝素钠等。

低分子肝素虽广泛应用于临床,但在临床使用中有其相应的不良反应。

其抗凝药理作用主要是通过与抗凝血酶结合,使凝血因子Xa和凝血因子Ⅱa失活而起到抗凝作用,故其不良反应以皮下出血及疼痛为最常见。

目前就如何改进低分子肝素注射方法,减少其不良反应等成为临床医护人员普遍关注的问题。

本文就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皮下注射方法相关研究及护理现状进行归纳总结,现综述如下。

1临床应用1.1在神经内科中的应用低分子肝素在神经内科应用广泛,是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

近期多名学者[2-3]研究结果显示低分子肝素治疗脑梗死能改善血液黏滞情况,有效降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黄根林等[4]临床研究发现,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疼痛、肿胀及皮肤颜色改变的例数均显著下降,表明低分子肝素钠联合康复训练可以有效预防脑卒中后DVT的发生。

2019年唐晓静等[5]报道采用低分子肝素联合依达拉奉可通过改善血流变而达到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凝血功能 ,获得了较好临床治疗效果。

袁莉等[6]研究显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即刻行普通肝素静脉泵入和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对神经功能的改善作用优于抗血小板治疗。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正文:引言: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是一种来源于肝素的衍生物,在临床应用中被广泛使用。

它具有较低的分子量和更强的抗凝作用,以及较少的副作用和需要监测的因素,因此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方面被广泛使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低分子肝素在临床中的应用。

一、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1.1 抗凝作用低分子肝素通过与血浆中的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III,ATIII)结合,加快ATIII与凝血酶的结合速度,从而使凝血酶不能催化纤维蛋白的,起到抗凝作用。

1.2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低分子肝素还能通过抑制血小板中的ADP释放和血栓素A2的合成,抑制血小板聚集,从而发挥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二、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2.1 防治深静脉血栓症(DVT)低分子肝素在防治DVT方面具有以下优势:方便使用、无需监测、副作用少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以选择预防性应用或治疗性应用,并根据患者的体重和肾功能进行剂量调整。

2.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低分子肝素在ACS患者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早期应用、介入治疗后抗凝和长期治疗。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策略,可以选择不同的低分子肝素使用方案。

2.3 妊娠期合并血栓性疾病妊娠期合并血栓性疾病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妊娠并发症。

低分子肝素被广泛应用于妊娠期合并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不仅具有良好的疗效,而且副作用较小。

2.4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低分子肝素在VTE的预防和治疗中被广泛应用。

通过调整剂量和疗程,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VTE。

三、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临床研究报告、专家意见、临床指南等。

四、法律名词及注释1: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III,ATIII):是一种存在于血浆中的天然抗凝物质,能够抑制凝血反应。

2:深静脉血栓症(DVT):指深静脉内血液凝固形成血栓的疾病。

3: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指由冠状动脉斑块破裂导致冠状动脉急性闭塞的综合征,包括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等。

低分子肝素的功能主治

低分子肝素的功能主治

低分子肝素的功能主治1. 什么是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简称LMWH)是一种来源于猪肠粘多糖,经酶解和精制处理后得到的低分子量多糖类药物。

它与普通肝素相比,具有分子量小、抗凝活性稳定、发热反应少等特点。

因此,低分子肝素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及其相关疾病。

2. 低分子肝素的主要功能低分子肝素具有多种功能,主要包括:•抗凝血功能:低分子肝素通过结合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发挥其抗凝血作用。

它能抑制凝血酶的活性、抑制Xa因子和IIa因子的结合,从而有效阻止血液凝固的过程。

•抗血小板聚集功能:低分子肝素能够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减少血栓的形成,具有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抗炎作用:低分子肝素通过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和减少炎症细胞的黏附,发挥抗炎作用。

它能够减轻炎症反应,保护内皮细胞功能,改善血液流变学,对于炎症性疾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效果。

•抗肿瘤作用:低分子肝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它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调节肿瘤细胞凋亡及肿瘤细胞周期等途径,对肿瘤的生长和转移起到抑制作用。

3. 低分子肝素的主治适应症低分子肝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以下情况的治疗:•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简称VTE)的预防和治疗:低分子肝素可用于对高危患者进行VTE的预防,同时也可用于对已经发生VTE的患者进行治疗,如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

•心脏病手术后的抗凝治疗:低分子肝素能有效预防心脏病手术后的血栓形成,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低分子肝素能有效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

•血管内瘤栓的治疗:低分子肝素在治疗恶性肿瘤血管内瘤栓时,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孕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预防和治疗:低分子肝素能够有效预防和治疗孕妇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并减少母婴并发症的发生。

低分子肝素在保胎治疗中的应用

低分子肝素在保胎治疗中的应用
小剂量:10000-15000U/24h;这个剂量对APTT无影响,或使APTT延长为对照的1.5倍左右,因此不需要实验 室检测。
中等剂量:20000-60000U/24h; 大剂量:60000-100000U/24h; 中等剂量和大剂量肝素疗法,均需以APTT进行监护,使其延长为正常值的1.5-2.5倍。
低分子肝素在保胎治疗中 的应用

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LMWH)
是普通肝素(UFH)经过化学分解或酶催化裂解得到的一些 肝素片段,分子量是普通肝素的1/3,平均3000-8000D。 LMWH通过抑制凝血酶IIa及凝血因子Xa抗凝抗栓,抗血栓作 用优于UFH,抗凝血作用弱于UFH,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基 本不用实验室监测。
解读血清学指标与超声检查结果一般选择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 横向比较:即血清学检查结果与超声检查结果比较,尤其是初次
检查无法纵向比较,只能选择横向比较。 纵向比较:即本次血清学检查结果与上次血清学检查结果比较,
本次超声与上次超声结果比较。

精准保胎
精准保胎
定义:
参照既往孕产史,结合本次孕期超声检查及必要的血 液学检查指标,综合分析判断胚胎发育情况,根据个 体特征的差异,制定有针对性、个性化的保 胎方案, 力争做到精准诊断、精准保胎。
低分子肝素(LMWH)
○ 对母体的影响:(比较安全) ○ 肝功损伤常见:口服多烯磷脂酰胆碱、丁二磺酸腺苷蛋氨酸、复方甘草酸苷片 ○ 过敏反应1.80% ○ 出血1.98% ○ 血小板减少0.11% ○ 骨质疏松0.04% 钙剂+预防VitD
低分子肝素(LMWH)
对胎儿的影响:(尚未有发现引起胎儿畸形的报道) 通过胎盘屏障→不会导致胎儿出血→妊娠期安全 不分泌于乳汁→哺乳期安全

低分子肝素钠的应用护理

低分子肝素钠的应用护理

低分子肝素钠的给药方式和剂 量
低分子肝素钠可以通过皮下注射给予患者。剂量根据患者的体重、肾功能和 出血风险进行调整,严格遵循临床指低分子肝素钠时,应遵循相应的临床指南和最佳实践。应根据患者 的情况确定适当的给药剂量和监测方案。
低分子肝素钠的不同品牌及特点
市场上有多个品牌的低分子肝素钠可供选择,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生产工艺。选择适合患者的品牌需要考虑 患者个体差异和药物特性。
低分子肝素钠适用于预防和治疗深静脉血栓、肺部血栓栓塞以及心肌梗死等 病症的患者,特别是那些有高风险出现血栓的个体。
低分子肝素钠的注意事项
在给药低分子肝素钠之前,需要评估患者的肾功能和出血风险。应定期监测 患者的凝血功能和血小板计数,并注意可能的过敏反应。
低分子肝素钠的常见副作用及处理方法
低分子肝素钠的常见副作用包括出血、血小板减少和过敏反应。如果出现副作用,应立即终止给药并采取相应 的处理措施。
低分子肝素钠的应用护理
本演示将介绍低分子肝素钠的定义、作用,适应症,注意事项,常见副作用 及处理方法,给药方式和剂量,临床应用指南,不同品牌及特点。
低分子肝素钠的定义和作用
低分子肝素钠是一种药物,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形成。它具有更低的分子量和更可预测的抗凝血效应,因此广 泛应用于临床护理。
低分子肝素钠的适应症

低分子肝素合理应用

低分子肝素合理应用

分子结构
低分子肝素的分子量较小,分子结构更稳定,通过 皮下注射即可达到较好的抗凝效果。
用法
普通肝素需要静脉使用,而低分子肝素可以通过皮 下注射。
制备方法
普通肝素的制备需要从动物肺部提取,过程较为复 杂,而低分子肝素则是从普通肝素中酶解出来的。
低分子肝素的药理学特点
起效快
皮下注射后,15分钟内开始起效,最大作用在35小时。
低分子肝素的安全性评估
• 低分子肝素比普通肝素更安全,出血发生率明显降低。 • 低分子肝素使用的主要不良反应是皮肤局部出血、皮下或肌肉组织出血。 • 临床应用中可发生过敏反应,如出现荨麻疹、呼吸困难,应尽快停用。
低分子肝素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1 荨麻疹
停药、给予抗组胺药。
2 皮下出血
局部用压迫止血止血,必 要时进行补液输血。
低分子肝素合理应用
低分子肝素是一种广泛使用的抗凝血剂。本演示将介绍低分子肝素的概念、 特点、剂量和用法、安全性评估及注意事项等内容。
低分子肝素的概念和作用
1 概念
低分子肝素是一种从普通肝素酶解出来的小分子量抗凝血剂。
2 作用
低分子肝素能够抑制凝血酶的形成,防止血栓的形成和扩散。
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的区别
剂量效应线性
剂量与效应之间呈线性关系,方便临床使用。
短效持续
半衰期较短,适合于短期应用,并可进行血液透 析患者使用。
减少出血风险
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的抗凝效果相对平 稳,因此可以减少并发症。
低分子肝素的适应症
•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和治疗 • 肺栓塞的治疗 • 心血管手术后的抗凝治疗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 血栓性脉管炎的治疗
停止使用普通肝素

低分子肝素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低分子肝素的使用及注意事项

低分子肝素的使用及注意事项低分子肝素是一类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病的药物。

它们与传统的肝素相比,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

低分子肝素分子量小,生物利用度高,使用方便,并且具有较低的出血风险。

因此,低分子肝素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于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和治疗、怀孕期间的血栓疾病、心脏手术等。

1.治疗前需要进行肝功能和肾功能的评估。

低分子肝素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因此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要调整剂量,并定期检查肾功能。

2.老年人、儿童和体重较轻的患者需要减少剂量或者选择其他抗凝药物。

3.对于存在潜在出血风险的患者,如胃溃疡、肝病等,使用低分子肝素需要慎重,并定期监测血常规和血小板计数。

4.低分子肝素的剂量应根据患者个体差异进行调整,并定期监测抗凝效果。

治疗期间需要注意监测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和抗Xa活性,确保抗凝效果在合适的范围内。

5.使用低分子肝素时需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出血情况,以及其他不良反应如皮肤过敏、溶血性贫血等。

6. 低分子肝素不推荐与其他强抗凝药物如华法林(Warfarin)合并使用,以免出现过度抗凝作用。

7.对于怀孕或哺乳期妇女,使用低分子肝素需要更加慎重,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8.长期使用低分子肝素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血小板计数和肝功能的监测,以及骨密度检查,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相关的副作用。

总之,低分子肝素是一种有效的抗凝药物,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个体化的剂量和监测,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因此,患者在使用低分子肝素之前一定要遵医嘱,并及时与医生沟通讨论治疗的相关问题。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18
7
护 理
我们科护士使用的注射方法
消毒皮肤后,用左手拇指、食指捏起患 消毒皮肤后,用左手拇指、 者皮肤,形成凸起皱褶, 者皮肤,形成凸起皱褶,右手持针垂直进 入后,左手松开皮肤、固定针筒,右手 入后,左手松开皮肤、固定针筒, 回抽无回血后,慢慢注入药液,推多长 回抽无回血后,慢慢注入药液, 注射完毕后拔针, 时间???注射完毕后拔针 用棉签迫??? 时间???注射完毕后拔针,用棉签迫??? 时间
临 床 应 用 (一)
• 预防和治疗动、静脉血栓 预防和治疗动、 • 防治心血管疾病 • 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在肾脏病中的应用
6
临 床 应 用(二)
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 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预防和治疗 • PTCA术后再狭窄的预防 PTCA术后再狭窄的预防 • 急性冠脉综合征 • 急性心肌梗塞及溶栓治疗的辅助用药 • 介入封堵术后抗凝
4
LMWH相对于UH的优势 LMWH相对于UH的优势 相对于UH
血浆半减期比UH长 血浆半减期比UH长,皮下注射给药后的生物利 用度比UF好 用度比UF好 抗凝效应的预测性更好 根据体重调整剂量,每日2次或1次皮下注射给药 根据体重调整剂量,每日2次或1 更少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生 • 更方便 – 无需监测 – 皮下注射代替静脉滴注 • 节省费用 幅度:34%~57% 幅度:
(二)不良反应与预防
疼痛 硬结 血小板减少 过敏反应
13
皮下瘀斑 血肿 骨质疏松
疼 痛 的预防
垂直进针 两快一慢 推药速度:速碧林一支45s 推药速度:速碧林一支45s 冷敷
14
皮下瘀血、血肿的预防 皮下瘀血、血肿的预防
注射时要固定好针头, 注射时要固定好针头,勿使其随病人呼吸上下 移动,注射过程中始终保持皮肤皱折状态, 移动,注射过程中始终保持皮肤皱折状态,注射 后避免揉搓, 后避免揉搓,禁忌热敷 按压力度以皮肤下陷1cm 按压力度以皮肤下陷1cm 按压时间,PTCA术后3min,UA按压1-2min 按压时间,PTCA术后 术后3min,UA按压 按压1 若为低分子肝素钠,按压时间应适当延长 若为低分子肝素钠,

低分子肝素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低分子肝素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

低分子肝素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引言血液透析是肾脏疾病治疗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但由于血液透析过程中会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如血栓形成、出血等,因此必须配合使用抗凝剂来保证透析过程的顺利进行。

低分子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但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给药量、给药时间和护理措施等问题,以防止出现不良反应和意外事故。

本文将结合临床实践,介绍低分子肝素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及护理措施。

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低分子肝素是一种抗凝药物,属于肝素类药物,分子量较小,抗凝作用持续长,不易产生药物过量和致出血,因此在血液透析过程中使用较为安全。

低分子肝素的作用机制是通过与抗血小板因子4(heparin cofactor 2,HCPII)相结合,加速HCPII对凝血酶和血浆酶原的活化,从而达到抑制凝血酶生成及血小板凝集的作用。

低分子肝素在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给药途径和剂量低分子肝素的给药途径通常为皮下注射,剂量依据患者的体重、血液透析机的类型和透析时间等因素来确定。

一般来说,对于常规的血液透析患者,建议使用1mg/kg或1.5mg/kg的低分子肝素,以血泵出口的压力为指标,调整给药量,以达到产生腹透余量和防止血管内膜损伤的目的。

给药时间和间隔低分子肝素的给药时间和间隔也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最好是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开始给药,以充分发挥低分子肝素的抗凝作用。

在透析结束时,继续给一次小剂量(约1/3的原剂量),以维持抗凝作用。

在给药时,应该注意间隔时间,以免产生药物过量和致出血等不良反应。

注意事项低分子肝素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的使用需要格外注意以下事项:1.使用前必须先核实患者的凝血功能,以排除患者已经存在凝血异常的情况;2.注意给药量,尽量避免药物过量和致出血等不良反应;3.结合血液透析机的操作,调整低分子肝素的用量,以达到理想的抗凝效果;4.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注意观察患者的情况,在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调整处理方案。

护理措施在低分子肝素的应用过程中,还需要配合一系列的护理措施,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凝血机理
内源性因素 外源性因素
X(sturat)因子 Xa (活性因子) II(凝血酶原) I (纤维蛋白原)
4 1
肝素、低分子肝素
IIa(凝血酶) I’(可溶性的纤维蛋白) XIIIa
XIII(纤维蛋白 稳定因子) I” (难溶性纤维蛋白)
4
低分子肝素药理作用
与抗凝血酶Ⅲ(AT -Ⅲ)结合,激活其活性,起
到抗凝抗栓的效果。
明显的抑制Ⅹa、较低的抑制Ⅱa,具有快速和持 续的抗血栓形成作用。 并能改善血流动力学状况。 对血液凝固性和血小板功能无明显影响。
2018/7/31
低分子肝素药代动力学
• • • • • 生物利用度:皮下注射98% 最大抗Xa作用:皮下注射3 h,持续18h 半衰期:皮下注射4h,静脉注射2h 代谢途径:肝脏内代谢、肾脏排泄 不能通过胎盘屏障
低子量肝素的 临床应用
内容概述
• • • •
低分子肝素
概述 药理作用 药代动力学 与普通肝素的比较
低分子量肝素产品概述
• • • • • • • 低分子量肝素(LMWH) 制备方法:普通肝素解聚精制而成 化学结构:硫酸氨基葡聚糖盐 上市时间:1985年法国,1987年美国 中国上市:1995年 分类:低分子量肝素钙/钠 剂型:水针/粉针
心肌梗死
}ACS
缺血性 中风/TIA
危重的 下肢缺血 心血管 稳定性心绞痛 外周血管 间歇性跛行
临床无症状
年龄增长
ACS, 急性冠脉综合征; TIA, 一过性脑缺血发作
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范围
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首选药物
血液透析时做为体外循环抗凝剂 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 预防和治疗深部静脉血栓/肺栓塞 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肾病综合征 各种原因引起的高凝状态等
下列情况应谨慎使用:
不能用于肌肉注射
出现过量情况时,可用盐酸/硫酸鱼精蛋白 中和本品。1单位盐酸鱼精蛋白中和本品1.64抗Ⅹa因子
国际单位,即0.6 ml鱼精蛋白(625抗肝素单位)中和本品 0.1 ml(1000IU)。
结论
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
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性 疾病 良好的耐受性 出血危险性低 最少的实验室监测 应用简单方便
博璞青 普通肝素
APTT 的 延 长 ( 秒 )
(小时)
12
低分子量肝素与肝素作用异同
更安全—减少了出血、血小板减少等不良反
应发生的可能性。
更经济—无须常规监测,节省患者的监测和
诊治费用。
更方便—皮下注射,1-2次/日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病
世界上首位死亡原因:
动脉硬化血栓病 (血管性疾病) 感染性疾病 肺部疾病
//
| 5000 | 10000 | 15000
//
| 30000
9
பைடு நூலகம்
分子量(道尔顿)
低分子量肝素与肝素作用异同
半衰期方面: _
血 1.0 _ 浆 抗 Ⅹa 浓 度 0.5 _ (
半衰期延长两倍
低分子量 肝素
普通肝素
IU/ml

0.1
| 1
| 2
| | 3 4 时间(小时)
| 5
| 6
10
低分子量肝素与肝素作用异同
不良反应
可能引起不同部位的出血 偶有可逆性的血小板减少症 偶有注射部位小血肿 一过性转氨酶升高
禁忌症
已知对低分子肝素或肝素过敏
有低分子肝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病史
已有出血的器质性病变 严重的凝血系统疾病,DIC除外 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 脑血管出血性意外
注意事项
20
谢谢
低分子量肝素与肝素作用异同
作用机制方面:
fXa
ATIII* ATIII ATIII*
普通肝素 UHF
+
分子量﹥5400 daiton
IIa
ATIII *
fXa
ATIII ATIII* ATIII*
低分子肝素 + LMWH 分子量<5400 daiton
7
低分子量肝素与肝素作用异同
对Xa、 Ⅱa作用:
癌症
暴力死亡 艾滋病
0 2 4 6 8 10 12 14 16
*世界8个发达和发展中地区
Murray et al. Lancet 1997;349:1269-1276.
死亡数 (x 106)
14
动脉粥样硬化血栓病
形成过程:
斑块破溃/ 裂隙和血栓形成 正常 脂肪条纹 纤维斑块 粥样硬化斑块
不稳定性 心绞痛
200
Anti-Xa activity
Acivity(U/mg)
100
Anti-IIa activity
0 5,000 10,000 15,000 20,000
肝素抗Xa因子和抗IIa因子活性随着分子量的变化而改变
8
低分子量肝素与肝素作用异同
分子量分布: 低分子量肝素(平均分子量 4040D)
普通肝素(12000-15000D)
对血小板影响:
70 _
60 _
对血小板粘附聚集功能的影响
注射前
_ 血 50 小 板 40 _ 聚 集 30 _ 率
20 _ 10 _ 0
%
低分子肝素
注射后
普通肝素 | 5 | 10 | 时间(分钟) 20 | 30
11
低分子量肝素与肝素作用异同
对APTT的影响: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 0 6 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