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困难和对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施精准扶贫工作存在的困难与对策

2015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提出“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距2020年还有不到6年时间,要确保7000多万人全部如期脱贫,每年要减贫1200万人,每个月要减贫100万人,任务非常重。

一、存在的困难

1、面对精准脱贫要求和众多新政策、新机制,部分干部还习惯于用老思维、老办法考虑、解决新问题,创新意识还不够强,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能力不足;工作中存在点优面窄、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扶贫攻坚工作的整体水平还有待提高。

2、资金投入不足,补助标准低。由于受到资金规模少的制约,有的贫困村只是“解决村屯路和人畜饮水”,很难从根本上改变落后的状况,与小康水平相比差距还很大,更达不到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仅仅依靠财政扶贫资金为主要投资的方式,远远不能满足“十二五”“整村推进”目标要求投入的需要。

3、扶贫难度越来越大。贫困人口主要集聚在深山区,交通、水利、大力、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致贫因素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贫困户贫困程度深,减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

4、扶贫队伍有待加强。随着办公的电子化以及扶贫工作的专业化,这需要上级加大人员、经费投入,配齐配强扶贫队伍。

5、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交通条件恶劣。

二、具体对策

1、完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路线图。制定《关于打好精准扶贫攻坚战的实施方案》,逐级签订精准脱贫责任书,印制相关挂图,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强力推进。

2、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按照“五看五不录六优先”要求,完善贫困人口识别指标体系,开展建档立卡“回头看”,精准识别贫困人口,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

3、细化精准帮扶措施,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按照“五个一批”(发展一批、搬迁一批、助学一批、救助一批、兜底一批)要求,谋划推进五大精准脱贫工程,做到对症下药、分类施治、靶向治疗。一是通过扶持生产和技能就业发展一批,实施“钱袋子”工程。努力为每个贫困户都找到一条致富之路;二是通过移民搬迁一批,实施“挪穷窝”

工程。对生存环境差、“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贫困群众,在完成年度搬迁任务的同时,对贫困地区群众居住状况和搬迁意愿进行摸底,科学编制搬迁规划。三是通过教育助学一批,实施“拔穷根”工程。围绕“不让贫困群众输在起跑线上”,大力实施3年教育提升计划,新建一批山区寄宿制学校,保证山区4年级以上孩子应宿尽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供从学校到岗位的“一站式”职业教育。四是对因病致贫返贫的救助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的贫困群众,从提高民政保障对象医疗救助比例、提高补偿比例、建立特殊人群医疗救助基金、建立大病补充商业保险、设立扶贫门诊、推行60岁以上贫困人口在县域内医疗机构看病全额救助机制等。五是通过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实施“兜底线”工程。制定“两线合一”方案,从2016年1月1日起,将低保标准由2300元提高到2900元,做到应保尽保,动态管理。

4、创新扶贫新业态,解决好“扶什么”的问题。积极拓展扶贫新业态,多渠道促进群众增收。旅游扶贫---改善旅游农家院硬件设施,统一服务标准,并与发展绿色生态种养产业项目相结合,增加群众收入。金融扶贫---发挥贫困县扶贫自立服务社全覆盖的作用,用好扶贫担保公司和金融扶贫富民工程试点项目资金,为贫困群众解决贷款资金。家庭手工业扶贫---针对留守妇女、老人等半劳动力较多的情况,大

力发展新型家庭手工业,并与电商平台相结合,积极打造自有品牌,促进产品上档升级,提高附加值。现代农业园区扶贫---以现代农业园区为平台,流转土地增收。通过“租金”、“薪金”和“股金”多渠道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互联网扶贫---充分发挥现代网络信息优势,积极探索发展互联网电商、互联网旅游、互联网务工等扶贫新模式,为实现“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搭建平台,既方便贫困群众生活,更拓展农产品市场,促进贫困群众增收。探索金融扶贫---加强与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的合作,积极探索开展产业扶贫担保,进一步解决扶贫龙头企业和贫困户贷款难问题,并且要切实加强扶贫贴息贷款项目的监督管理,确保扶贫效益。

5、加强扶贫队伍建设,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强化对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调整充实市县扶贫攻坚指挥部,加强乡镇党委书记、村级党组书记、农村致富带头人“三支队伍”建设,不断强化农村脱贫第一线的核心力量。有扶贫任务的乡镇全部建立扶贫办,明确专人负责。所有贫困村由工作队牵头建立精准扶贫工作室,使上级的政策能够更好更快的传递到基层末梢,惠及贫困群众。深入推进驻村包户帮扶。所有贫困户都明确帮扶责任人。市县成立扶贫驻村工作队管理办公室,出台工作队管理考核办法,严格督导考核。

6、建档立卡全覆盖。严格按照“三审两公示一公告”的要求,结合规模控制,全面完成贫困村识别和贫困户识别,

全部录入扶贫对象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

三、尝试与创新

1、在产业扶持上创新

产业扶持是精准扶贫的重头戏,只有产业支撑,才能实现扶贫由“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脱贫。纵观我市贫困户的致贫原因,大抵分为三种:一是肢残智残致贫;二是因病因灾致贫;三是产业折腾致贫。据走访了解,贫困户对产业扶持普遍存在“三难”:一是资金筹措难,怕折腾,怕亏损;二是技术掌握难,弄不懂,学不会;三是市场开拓难,商贩进不来,东西出不去。农业作为“靠天吃饭”的风险产业,产业培育需多方投入,靠坚持不懈。因此,精准扶贫应树立“跳出扶贫抓扶贫”的理念,抓住政策机遇、创新扶持方式、用好用活资金,在扶贫致富的同时,培育壮大地方特色产业。充分利用各部门专业技术人才,到贫困村进行全方位培训,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进一步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既“扶技术”,又“扶思想”,为产业扶持提供强大支撑。

2、在生态移民上创新

生态移民是“含金量”最高的精准扶贫措施。要做好做活生态移民文章,坚持“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原则,因人制宜选择搬迁安置地点和方式,确保搬迁对象既有房可居,又有业可就。既要鼓励搬迁户进城市建、购房安置,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