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在社会心理学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心理学
三、责任扩散实验
1964年的一天,基蒂· 吉诺维斯(Kitty Genovese)在她经营的曼哈顿酒吧营业结束后 返回公寓,她的公寓在皇后大街的一个安静的、 中产阶层居住区内。当她下车朝公寓方向走去 的时候,她遭到了一个持刀男人的恶意袭击。
实验心理学
人太多而降低了个体提供帮助的意愿,他 们称之为责任扩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现象,也就是说,在突发 事件中,旁观者越多,人们心里越会萌生一 种想法”有人会去帮助他的,我就不必去 了”,引发帮助行为的压力也越小。拉坦内 和达利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情景来验证责 任扩散现象(Darley和Latané,1968)
实验心理学
后来,特里普利特又设计了精致的实验室实 验 (Triplett,1898)以验证这一影响,他 安排40个儿童尽量快地摇动转轴绕线,结果发 现两两结伴绕线时的效果要明显好于单独绕线 的情况。这就是著名的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实验,被公认为社会心理学的 肇始 .
第十五章 实验心理学在社会心理 学中的应用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问题(了解) 第二节 人际影响(理解) 第三节 社会认知(理解) 第四节 内隐社会认知(理解)
第一节 研究的基本问题(了解) 一、“诞生神话”:社会促进的实验研究
特里普利特(Triplett)最先在查阅正 式自行车比赛记录时注意到了这种共作效 应(coaction effect),即如果有进行相 同活动的其他人在场,当事人的作业效绩 会有所提高。
实验心理学
而当他返回时,表情略显迟疑和困惑,他告诉 被试说,那名一直向B组假传信息的”大学生” 打电话来说他病了,但现在还有一名B组被试在 外面等待,由于一时半会找不到人顶替,主试 征求被试意见,问他们是否愿意顶替这名假被 试向正在等候的B组被试传递假信息,主试将以 美元作为实验组被试提供帮助的报酬。对第一 个实验组的被试,主试将给提供帮助的被试每 人1美元作为报酬,而对于第二个实验组的被试, 主试将提供每人20美元。
实验心理学
1959年,费斯汀格和他的助手卡尔史密斯 设计了一个实验以证明认知失调理论。实验 的被试是71名心理学导论课程的低年级男生。
实验心理学
当被试在约定的时间抵达实验室后,主试告诉 被试这是一个绩效考评实验,要求被试用一只 手从一个装有12个线轴的托盘中取出线轴放在 桌面上,然后再将线轴放回原处,并如此循环 往复,主试会用秒表记录被试反应的速度。30 分钟后,主被试取走托盘,要求被试进行另一 项绩效考核任务,主试给被试一块钉有48个方 栓的板,被试的任务是按顺时针方向将每个方 栓旋转90度,并循环往复做30分钟!移动线轴 和转动方栓任务只是为了使被试产生枯燥感, 完成这两项绩效考评任务后,真正的实验开始。
实验心理学
主试告诉被试:这是一项对学习中惩罚效应的研究, 靠从帽子里抽签的方式来决定谁当老师,谁当学生。这 个签是研究者事先安排好的,因此真正的被试总是抽到 “老师”,而助手则总是抽到“学生”。然后,“学生” 被带到隔壁的房间,被试看到工作人员将“学生”绑在 一张电椅上,并在其手腕上搁臵电极,该电极与“老师” 房间里的一个电击装臵连在一起。该电击装臵有30个可 调节的开关,不同的开关代表着不同的电压,电压从30 伏开始,每次以15伏的单位递增,一直增加到450伏。 这些开关被分成三组:”轻微电击组”、”中等电击 组”、”高压危险电击组”。
实验心理学
实验要求学生们参加一个通过网上会议进行的小组 讨论,讨论有关大学里地生活。每一个被试都被安 臵在一个单独的房间里,并告知这是为了保守个人 隐私。在讨论过程中,一个假装为学生的被试模拟 发出癫痫病发作时的声响,并开始呼救。 在一种实验条件下,被试认为与他一起讨论的只有 一个人;在另外两种条件下,被试认为有三个人或 六个人。 结果:独人组立即报警,并试图自己提供帮助;三 人组有些被试没有反应,有些则反映迟缓;六人组 三分之一以上被试没有反应。如果在学习中发现自 己感兴趣的点,要勤于动手。Fra bibliotek实验心理学
为了考察在这种答案十分明确的情景中,群体 压力是否会导致被试的行为与群体趋于一致, 阿希操纵了自第7轮开始的12轮实验。他要求 所有的假被试在这12轮实验中,按照事先说好 的给出同一个错误答案,5个假被试回答完后, 仍要求真正的被试作答,被试是否会出于群体 压力而给出和前5个被试一样的错误答案呢?
实验心理学
(1955) 阿西实验
X
A B C
实验的具体程序为:在真正的被试进入实验室 之前,主试让6名”假被试”坐成一排,呆在实 验室里,当真正的被试进入实验室后,主试安 排他坐在倒数第2个空位上。接着,主试呈现 上述成对卡片,要求被试判断三条比较线段中 的哪一条与标准线段的长度相等,并挨个大声 说出自己的答案(从离真正被试最远的那个假 被试开始),以使得实验室内的其他人都能听 得到。前6轮实验,主试要求所有的假被试都给 出正确答案,很自然,在第5个假被试回答完后, 真正的被试也很清楚地给出了正确的答案。
实验心理学
第三节 社会认知
一、印象形成
(一)社会知觉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人的知 觉,即对人的印象。
实验心理学
(二)实验研究
实验分为两个子实验。参加实验的被试是大学 生,将被试分为A、B两组。 第一个实验A组有90名被试,B组有76名被试, 要求两组被试都仔细听一组描述人性格特征的 形容词,对被描述者形成某种印象。两组被试 听到的单词分别为: A组:聪明的、灵巧的、勤勉的、热情的、坚定 的、现实的、谨慎的 B组:聪明的、灵巧的、勤勉的、冷酷的、坚定 的、现实的、谨慎的
实验心理学
为了标准化,到75伏时,”学生”开始咕哝 和呻吟,150伏时,他猛撞墙壁,要求工作人 员放他出去,180伏时,他叫喊痛不可忍,300 伏时,他拒绝再做任何回答....所有这些叫喊 的内容都事先录在磁带上。主试告诉“老师” 不回答也作为错答,继续实施电击程序。大部 分被试在电压达到某一点时会转向主试询问是 否继续进行电击。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主试会 命令被试继续,且在此过程中很有必要向“老 师”发出一系列语气渐重的命令:
实验心理学
实验心理学
第二个实验只在第一个实验的基础上稍作变化: (1)A组的被试改为20人,B组被试改为26人; (2)被试听到的形容词表发生变化: A组:聪明的、灵巧的、勤勉的、有礼貌的、坚 定的、现实的、谨慎的 B组:聪明的、灵巧的、勤勉的、粗鲁的、坚定 的、现实的、谨慎的
实验心理学
实验有两个因变量: 一是针对被描述者写的简介, 二是18对意思相反的形容词的选择情况。
实验心理学
被试同意提供帮助后,主试便交给被试一张纸, 上面写着这样一段话:”这项实验任务非常有 趣,我从中获得了快乐,我很高兴,这是激动 人心的,令人兴奋的”,并付给被试1美元或20 美元,将他带入另一间房间和新来的”被试” 在一起单独呆上两分钟。两分钟后,两个实验 组的被试都被带入访谈室,进行访谈,访谈内 容和控制组完全一样。
实验心理学
(二)奠基时期:人际影响研究的进一步拓展
实验心理学
(三)摆脱危机:社会认知研究
如吸毒、犯罪、攻击行为、种族歧视乃至战 争等,所有这些都期待着社会心理学工作者进行 探讨和解释,从而为政府部门的决策提供有效参 考。然而,由于仍然采用传统的社会心理学的方 法和技术,社会行为研究一直难以有突破性的进 展,如研究态度、偏见等问题是已有的研究结果 无法解释,有时甚至相互矛盾。于是研究人员不 得不把视野转向新的学科,以寻求新的研究手段 和技术,认知心理学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受到了重 视,从而影响了社会行为研究。社会信息加工模 型分析、间接测量技术及内隐社会认知的新概念、 新技术等的提出,基本上都是认知心理学影响的 产物。
实验心理学
实验一结果: 以下是两组中的各一名被试所写的简介: “A组(热情的):这个人若相信某事是正确 的,就希望别人了解他的观点, 并能很真诚地与他人讨论,而且愿意看到自己 的观点占上风。 B组(冷酷的):一个相当势利的人,他的成 功和聪明使得他觉得高人一等。精于算计且冷 漠无情。”
实验心理学
实验二结果 实验二中并未出现,”礼貌”组和”粗鲁” 组在选择褒义词上差异并不明显. 这似乎说明”礼貌/粗鲁”在印象形成 中只占有边缘地位。
实验心理学
(二)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一词指的是一种心理过程,如思想、 观念、知识单元、态度或信念、价值观、对过 去行为的表征、对未来事件的期望等各种形式 的认知元素;失调(out of tune)的意思是认 知元素之间存在着”不适合”(unfitting)的 关系。费斯汀格指出,当你同时经历两种或多 种彼此间失调的心理过程时,这便是认知失调。
实验心理学
命令1:请继续 命令2:实验需要你继续 命令3:继续进行是极其必要的 命令4:你别无选择,你必须继续
估计最低是0%,最高是3%,平均为1.2%。
实验心理学
在主试的命令下,几乎所有被试都将电压提 升到了300伏的水平,直到”学生”猛击墙 壁,要求离开实验室,并拒绝回答问题为止, 最令人吃惊的是使用全部30个电压水平的被 试有26人。
实验心理学
主试告诉被试本来约定的实验时间为两个小时, 在剩余的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里,被试还必须 参加一个由心理系学生组织的有关被试感受话 题的访谈。主试将被试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 的被试完成上述任务后,即被带进另一个房间, 就自己对刚刚完成的实验任务的反应接受访谈。
实验心理学
对于两个实验组的被试,在接受访谈前,还 必须经历一个附加的情景----完成两项绩效 考核任务后,主试假装向实验组被试解释实 验的真正目的:”本实验其实是要考察先前 给予被试的反面信息是否会影响绩效。我们 将被试分为两个组,你们是属于A组,在实验 前没有得到任何与实验相关的信息,而对B组 的被试,在实验前,我们会派一名伪装成大 学生的假被试向他们传达这样的信息:这些 实验任务是非常有趣的。”陈述完实验的真 正目的后,主试离开房间几分钟。
实验心理学
第二节 人际影响 一、从众实验
早期谢里夫(1935)社会规范实验的结论 已经暗示了被试的从众性。
实验心理学
谢里夫的实验是这样进行的:让被试者坐 在一间黑暗的屋子里,在距他15英尺处出现一 个光点。随着光点的出现、消失的变化,完全 不动的光点看起来好像在移动。被试的任务是” 估计”光点移动的距离。实验表明,在被试单 独估计时,个体间的差异很大,从几英寸到数 十英尺。但是如果把被试组合成3人一组来观 察,仍然要求每个人报告自己的估计时,被试 之间就很快会发生相互影响,并最终会聚至一 个共同的平均距离。
实验心理学
著名的是奥尔波特(Allport, F. H.)于 1916~1919年间在哈佛大学所做的经典实验。 他让成年被试单独在小房间里工作和在一个组 里围着桌子完成各种工作(包括系列词语联想、 元音字母删除、可逆观点、乘法运算、疑难解 答、判断气味和重量等等),结果除了疑难解 答和判断实验外,在其它所有情况下,群体条 件下比个人单独条件下的成绩要好。由此,奥 尔波特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促进”的概念,他 指出社会促进是指”个体耳闻目睹他人在做同 样的行动,其反应就会增加的情形”。
实验心理学
二、态度改变
(一)说服模型 霍夫兰德把说服看作信息交流的过程,并提 出了一个标准的说服模型。该模型着重分析 了影响态度改变的四个关键因素----沟通者 (communicator)、沟通本身(message)、 接受者(target或者audience)及沟通情境 (situation)。
实验心理学
二、服从实验 (一)方法
米尔格拉姆实验的被试是40名年龄在20到 50岁之间的男士。研究者是通过报纸广告 或直接发信的方式征集被试的,要求被试 参加耶鲁大学的一项关于学习和记忆的有 偿研究。
实验心理学
被试来到耶鲁大学的社会互动实验室后,会 碰到主试----一位31岁的生物学教师,穿着 一件灰白色的实验室工作服,看上去非常正 式,表情非常严肃,和另一个被试(其实这 人是主试的同盟者)----一名47岁、经过特 别训练扮演这一角色的会计,他举止温和, 讨人喜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