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音乐欣赏对培养学生素质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音乐欣赏对培养学生素质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忽视了对学生的审美教育和完美人格的全面培养。
近年来“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人们对素质教育的人士还存在着一些错误认识,其实素质教育是一种全面的教育,它是一种力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形成健康个性的教育。
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作为音乐教师,当务之急是应该立足时代前列,从转变传统教育观念入手,适应现代音乐教育的要求,加强中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从而加大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力度。
通过欣赏优美的音乐作品,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和蕴含于其中的丰富情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中学音乐欣赏课程的重要作用
1.通过音乐欣赏能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我国现代教育改革总目标就是以人为本,在学生学习知识的同时,提高素质修养,这就是我国教育现在正提倡的素质教育。
所以开展音乐欣赏课是我国教育新形势的要求,是要培养具有多种技能和素质的新型人才的要求。
音乐欣赏能使学生提高对音乐的感悟能力、鉴别能力,能陶冶音乐情操,使学生具有丰富的艺术情感。
2.能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
中学阶段学生学习任务是繁重的,当然思想压力也就会很大,如果学生长期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之下,
思想就会不健康,心理就会产生扭曲。
没有健全的心理,也就更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了,那就是我们教育者的失职。
有了压力就需要缓解,就需要释放不良情绪,这时音乐欣赏就是最好的良方。
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听着优美的音乐,既增长了音乐知识,提高了音乐欣赏能力,又缓解了紧张的情绪,使学习当中积累的不良情绪得以完全的释放。
有了愉快的心情,就有更大的信心和精力,继续投入紧张的学习中去,学习效率也会大幅提高。
我们学校就有这样的例证,中考前夕,教师希望学生能考出好成绩,家长希望孩子能考上理想的高中,学生每天所面对的就是书的海洋,试卷的无底洞。
再加上家长的叮嘱,教师的唠叨,学生脸上的表情一天到晚就是愁眉苦脸,心理压力可想而知。
这时每周一节的音乐欣赏就成了学生唯一能放松心情的“节日”,学生听着优美的音乐,陶醉其中,就真正了解了音乐的魅力。
二、中学音乐欣赏对培养学生素质的作用
1.在一定的音乐活动中,能熟练地运用相关音乐术语、音乐审美语言进行对话交流,并能对相关的音乐活动或音乐问题做科学客观的评价。
这是学生素质的体现。
伴随新一轮的课改全面启动,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中学生的课余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组织参与形式多样的音乐活动的机会也越来越多,比如“卡拉ok比赛”“合唱比赛”“艺术节”等各种各样的文艺晚会,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的音乐兴趣小组,以及社会公益性的音乐活动等。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充分展示他们的个性与才华,培养学生共同参与的群体意识和相互
尊重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共处能力得到长足的锻炼和发展。
要使中学生在音乐活动中都能熟练地运用音乐术语,从艺术的角度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首先就要求教师有较为扎实的音乐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的审美思维。
这就是俗话说的:“要想给别人一滴水,自己就必须有一碗水。
”如果教师专业知识不丰富,基本功不扎实,就不能教给学生足够的音乐知识,也就更不能赢得学生的仰慕。
2.能从作品的产生结构、历史文化的不同层面,对某一作品进行分析于评价。
中学音乐欣赏与音乐学院和师范院校音乐系的音乐欣赏是不同的,中学音乐欣赏主要使通过聆听来感受音乐,以及对音乐历史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
它是增进学生音乐文化素质的主要渠道,对学生音乐知识和技巧的掌握,只是稍加涉足。
任何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的诞生,总是与一定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相关联的,不同的艺术家对同一部艺术作品都有不同的见解,处理风格也会各异。
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的产生、历史文化进行多视角、多维度地分析与评价,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评价能力,真正使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提高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3.能够把音乐与其他有关艺术、相关文化现象、社会现象融会贯通,学会比较与概括。
音乐不是一门孤立的艺术,特别是许多大型交响乐往往同文学、戏剧、诗歌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当今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中学生的知识量、信息量日益广博,这对于
音乐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既要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启发学生从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汲取营养,同时又要善于旁征博引,触类旁通,深入浅出地引导学生把音乐同各种社会现象联系起来,进行概括和比较,以此来巩固基本的音乐审美概念,从而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只有这样,学生在音乐欣赏的审美活动中,才有丰富生动的体验,进而使每个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提高。
4.中学音乐欣赏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欣赏教学一般为先介绍作品基本情况、创作背景、作曲家情况,然后进行欣赏。
这种教学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造成的结果是教师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下面不知所云。
比如有的老师在教授一课时,先用了大量的时间去讲解故事的经过、等到正式进入音乐赏析时,下课时间到了。
这种教学方式只会是事倍功半的效果,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
课始,不告之作品名称、作者情况等,让学生先聆听音乐作品,感受音乐特点、情绪,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音乐,展开想象。
之后同学间进行交流讨论,甚至绘画、编舞等形式进行表演。
课堂上,往往同学听得认真,教师上得轻松,气氛活泼热烈,同时,亦使学生有一种成功感。
综上所述,中学生良好的素质应该以理性素质和感性素质相结合为基本特征,中学音乐欣赏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在积累丰富音乐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审美再创造,在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对所听音乐有
独立的感受与见解,从而使学生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最终把他们培养成拥有高尚道德品质、高尚艺术情操的全面素质发展的有用人才。
【责编张景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