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炼、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

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
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

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

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

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

再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

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

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

读诗作画,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教师作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

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

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就活起来了。

师生同画。

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理解诗的画面美。

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

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形象。

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
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

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

学生自画。

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是童子回答来访者的话。

为了让学生体会云深一词所描绘的意境,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寻访人,当你顺着小书童的手向大山方面望去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学生纷纷回答:我看到的是层峦迭嶂,云雾缭绕。

我看到的是山高林密,路转峰回,云缠雾绕。

接着我让学生自由作画。

有的学生画了一座大山,山中有大团的云雾;有的画上小房子、青松、寻访者、小书童。

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二、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
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

如陆游经过长时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凝聚起死而不衰的深厚的爱国激情,从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诗。

又如李白在经历了15个月的流放生活之后,重新获得了自由,怀着难以自禁的轻松喜悦心情,从而写下了《早发白帝城》一诗。

再如李白观赏了阳光照耀下的庐山瀑布凌空飞
下时的美丽图景后,胸中勃发出对祖国壮丽河山无比热爱之情,从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一诗。

可见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

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

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这样做:
由景引情。

在古诗中,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

诗人谛听鸟啼,回忆风雨,猜想落花,把爱春和惜春深情,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

诗句看似写景,实为抒情,情景交融,达到无由分解的境界。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啼鸟、风雨、落花等景物的,再引导学生体会诗中不觉、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由曲引情。

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

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

由此,我教古诗,常常用歌曲、音响来引发学生的情感。

如学习《咏柳》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

教学时,我首先播放一段乐曲《春芽》。

该曲以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田野、湖泊、森林,抒发了少年儿童的热爱祖国、热爱
春天的感情。

学生一听乐曲,便置身于优美的春景之中,美好、愉悦、向上的情绪便油然而生。

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

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新柳,便能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

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

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的柔美的音响,浮想连翩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图,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

他们胸中禁不住勃发出一股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学习结束时,学生纷纷发言:啊!春天,我爱你!我要为贺知章的《咏柳》配幅美丽的画。

学生的发言表明,他们已深深体会到了诗中的情感美。

由读引情。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

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

因此,我教古诗,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

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摇头晃脑式地自由读。

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三、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
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诗不同于小说,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按照生活矛盾发展的过程,铺叙开去。

诗人是从
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用跳跃含蓄的语言,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的。

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

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

寻隐者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诗人仅摘三句,答问不多,但寓意深刻。

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联想补充出来吗?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这些问话一一作答,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

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想象丰富,对答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了,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

再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

头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写旅途的艰苦;后两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偶得投宿处的喜悦。

诗中末句的归,意境深远,既写出了诗人从风雪迷漫的困境中忽然找到投宿处的狂喜心情,又表现了山民热情、好客、纯朴的良好品性。

为了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情景,提出下面几个问题:(1)诗人经过艰难跋涉,来到人烟稀少的山中,天
色已晚,面对风雪,远望苍山,路途遥远,这时,他会想些什么?(2)夜更黑了,风更紧了,雪也更大了,天气冷得叫人难受,正在这十分为难的时刻,忽然发现山间有一间穷人住的茅屋,诗人的心情怎样呢?(3)听到犬吠,茅屋里的主人会怎么做?这时主人与诗人会有一段什么样的对话?(4)诗人受到主人的热情接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通过想象,学生自然而然进入了角色,置身于古诗描写的意境之中,然后让学生分角色,对诗人来到柴门边,并受到主人热情接待这一情景进行表演。

学生通过想象和表演,领悟到了归字所蕴含的意境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