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马铃薯间作实验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铃薯/玉米间作栽培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
杜春凤
一、试验目的
在连作条件下,通过利用3:2的间作条带比,研究马铃薯/玉米间作对土壤理化性状与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结构变化的影响,定量评价间作栽培技术的产量及品质效应,旨在缓解宁夏南部山区长期单作导致的马铃薯连作障碍,建立科学合理的间、套作栽培模式,为宁夏南部山区间、套作模式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内容
1、马铃薯/玉米间作栽培对作物产量、生物量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1)不同处理间作物产量变化特征;
(2)不同处理间作物生物量变化特征;
(3)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养分吸收的影响;
(4)间作栽培对土壤氮素形态变化的影响。
2、马铃薯/玉米间作栽培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3、马铃薯/玉米间作栽培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结构变化的影响
(1)间作栽培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间作栽培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功能、结构变化的影响;
(3)间作栽培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三、马铃薯/玉米间作栽培对土壤和作物的影响实验方案
(一)试验地点与土壤概况
1、试验地点:宁夏固原市隆德县沙塘镇和平村。
2、土壤类型:该试验地为黑垆土。
(二)试验设计
1、供试材料
(1)供试品种:马铃薯为青薯9号,玉米种子为长城706
(2)试验设计:大田试验。
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三个处理,分别为:
处理1:单作玉米;处理2:单作马铃薯;处理3:马铃薯/玉米(条带比为3:2)。
(3)供试肥料:磷酸二氨(N21.2%)、尿素(N46%)。
2、试验内容: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3个处理,4次重复,共12个小区。
表1 马铃薯/玉米间作处理设计方案
3、种植方法:
马铃薯与玉米均采用宽窄行种植方式,宽行为60cm,窄行为40cm。
马铃薯株距为40cm。
玉米覆膜种植,株距35cm。
小区面积4×3=12m2,共12个小区,小区间间隔30cm。
4、施肥方法:
土壤翻耕前基施磷酸二氨325kg/hm2,尿素尿素98.44kg/hm2 ,全生育期不追肥。
田间布局图
(三)测定项目与样品采集
1、土壤样品采集与测试项目:
(1)基础土样:土壤耕翻前利用多点采样的方法,均匀混合采集土壤0-30cm 土层土壤样本,带回实验室,采用4分法将土样分为二部分,2/3样品经风干、过筛处理,测定土壤有机质(重铬酸钾容量法-外加热法)、全氮(半微量开氏法)、碱解氮(碱解扩散法)、全磷(HClO4-H2SO4)、有效磷(0.5mol/lNaHCO3法)、速效钾(NH4OAc浸提-火焰光度法)、pH值(酸度计法)、全盐(电导法)、阳离子交换量(乙酸钠法);1/3鲜样测定土壤微生物指标(细菌—牛肉膏蛋白
胨琼脂培养基、真菌—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放线菌—改良高氏1号培养基)、硝态氮含量(酚二黄酸比色法)及铵态氮含量(采用KCL浸提—靛酚蓝比色法)(2)盛花期土样:在2016年7月初(盛花期),利用套筒式土钻在间作作物行间利用多点取样的方法(马铃薯与玉米行中间、玉米与玉米中间、马铃薯与马铃薯中间)采集0-30厘米土层的土壤样品,并均匀混合。
每个小区采集1个土壤样品,共采集12个样品。
A.土壤铵态氮的测定(KCL浸提—靛酚蓝比色法):
实验步骤;
①浸提:取相当于10g干土的鲜土样,加入2mol/LKCL溶液50.0ml,振荡,1小时,过滤。
②比色:吸取滤液2-10ml放入50ml容量瓶中,用氯化钾溶液补充至10ml,然后加入苯酚溶液5ml和次氯酸钠碱性溶液5ml,摇匀。
在室温下放置1h后,加掩蔽剂1ml以溶解可能产生的沉淀物,然后用水定容至刻度。
使用分光光度计在625nm波长处进行比色。
③工作曲线:分别吸取0.00、2.00、4.00、6.00、8.00、10.00ml的NH4+—N 标准溶液于50ml容量瓶中,各加10ml氯化钾溶液,同步骤②进行比色。
试剂:
①2mol/L KCL溶液:称取149.1gKCl溶于水中,定容至1L。
②苯酚溶液:称取苯酚10g和硝基铁氰化钠100mg,溶于水,定容至1L,须贮藏于棕色试剂瓶中,4℃冰箱中贮存。
③次氯酸钠碱性溶液:称取氢氧化钠10g、磷酸氢二钠7.06g、磷酸钠31.8g
和52.5g/L次氯酸钠溶液10ml,溶于水中,定容至1L,贮存于棕色瓶,4℃冰箱中贮存。
④掩蔽剂:将400g/L的酒石酸钾钠和100g/L的EDTA二钠盐溶液等体积混合。
每100ml混合液加入10mol/L氢氧化钠溶液0.5ml。
⑤2.50µg/ml铵态氮标准溶液:称取干燥的硫酸铵0.4717g溶于水中,定容至1L,制备成铵态氮100µg/ml的贮存溶液;使用前加水稀释40倍,制备成标准溶液。
B. 土壤硝态氮的测定(酚二磺酸比色法):
实验步骤:
①浸提:称取鲜土10g加入CaSO4•2H2O 0.1g和50ml水,振荡10min,静置5min后过滤。
如果滤液因有机质而呈现颜色,可加活性炭出去。
②比色:吸取滤液25-50ml于三角瓶中,加入CaCO3约0.05g,在水浴上蒸干,冷却,迅速加入酚二磺酸试剂2ml,旋转三角瓶,使其接触到所有的蒸干物。
静止10min,使其充分作用后加入20ml水,搅拌至蒸干物完全溶解。
冷却后缓缓加入1:1NH4OH并搅拌均匀,至溶液呈微碱性再多加入2ml,以保证NH4OH 过量。
然后将溶液全部转入100ml容量瓶中,加水定容。
使用分光光度计在420nm 处比色。
③工作曲线:分别取NO3-—N标准溶液0、1、2、5、10、15、20ml于三角瓶中,在水浴上蒸干,同步骤②,进行比色。
试剂:
①酚二磺酸试剂:称取白色苯酚25.0g至于500ml三角瓶中,以150ml浓硫
酸溶解,再加入75ml发烟硫酸并至于沸水浴中加热2h,可得酚二磺酸溶液,贮存于棕色瓶中。
②发烟硫酸:25.0g酚加浓硫酸225ml,沸水中加热6h配成。
③NO3-—N标准溶液:准确称取KNO3(二级)0.7221g溶于水,定容至1L,此为100µg/ml NO3-—N溶液,将此溶液稀释10倍,即为10µg/mlNO3-—N标准溶液。
C.土壤微生物测定:
①土壤呼吸强度的测定:新鲜样本低温保存带回实验室,通过2mm筛,调
整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含水量的60%(粘粒含量高的土壤为饱和持水量的
40%),28℃恒温培养24h后,用于土壤呼吸强度的测定。
②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测定(新鲜土样):每个处理一个样,共三个土样,
采用BIOLOGA技术。
③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测定(新鲜土样):土壤细菌、真菌及放线菌分别以
牛肉膏蛋白胨琼脂、马铃薯—蔗糖琼脂(PDA)和改良高氏1号作为培养基,采用
稀释平板法测定。
④磷脂脂肪酸分析(新鲜土样):称取相当5g干土重的新鲜土壤样品(过
2mm)进行磷脂脂肪酸分析。
⑤风干土壤样品按试验指导处理过筛,分析土壤碱性磷酸酶、脲酶、过氧化
氢酶;同时分析此次取样的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全氮、速效磷、全磷、速效钾
等指标。
利用多元分析方法,分析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磷脂脂肪酸指纹图谱)与土
壤基本理化性状、生物学性状间的关系。
(3)收获前土样:在马铃薯收获前(10月),利用土钻采集0-30厘米土层土壤,分析铵态氮和硝态氮。
2、植株采集与测试项目:
(1)各生育时期记录:详细记录播种、出苗、现蕾期、初花期、盛花期、枯萎期、收获期等日期。
(2)生物学指标测定:
株高与茎粗:按照小区,每小区随机选定10株测定各生育时期株高﹑茎粗。
植株干物质测定方法:收获期(9月下旬)所有小区均取1m×1m样方测定地上部和地下部生物量(玉米、马铃薯的生物学产量),将样品带回实验室,将根系及马铃薯块茎上粘附的泥土,用水分冲洗干净,用滤纸吸干,然后按照不同器官剪开,分别称取鲜重;将各器官剪成小段或薄片,无损失放入已恒重的大烧杯中,置于烘箱,在条件下杀青,烘30min,然后将温度降至65℃条件下烘12-14h,冷却,称重;再用相同方法烘干2h,再称重,至恒重为止。
(3)植株养分含量测定方法:取每小区进行监测的植株(马铃薯1株、玉米1株),在65℃条件下烘干植株不同器官样品,粉碎,过筛,同时测定各部分氮磷钾含量。
植株样品采用H2SO4-H2O2消煮,半微量凯氏定氮法测定全氮含量,钒钼黄比色法测定全磷含量,火焰光度计法测定全钾含量,以烘干质量为基础计算植株地下部(块茎和根系)和地上部(茎叶和籽粒)的氮磷钾养分含量。
(4)植株叶绿素及光合速率的测定:在作物出苗后,在每小区选择长势一致的马铃薯幼苗2株、在间作处理中选择马铃薯与玉米相邻的马铃薯与玉米各2株进行监测,记载各小区马铃薯(倒数第二片复叶的第2小叶、倒数第三片复叶的第二小叶)、玉米(棒三叶)的叶绿素荧光值及光合测定值[盛花期(7月初)、成熟期(9月下旬)];
3、收获记产:所有小区进行实测产,记录作物经济学产量,计算种间竞争优势
四、结果整理与统计分析
(1)基础土壤与收获后土壤养分对比分析;
(2)间作栽培调控下作物生长发育情况分析;
(3)间作栽培调控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变化分析;
(4)间作栽培调控下生物量及养分含量变化分析;
(5)间作栽培调控下土壤氮素形态变化分析;
(6)间作栽培调控下对作物产量的影响分析(产量优势和种间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