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养生缠丝功
陈氏太极基本功:缠丝功

陈氏太极基本功:缠丝功 打太极拳就要练内劲,内劲就是缠丝劲。
缠丝劲发源于肾,处处皆有,无时不在,行于四体之内,浸润于百骸之中,达回四梢通七窍,增长内力无穷,使内劲收敛入骨,气血流通,消化饮食,怯病延年,皆缠丝劲之效力也,缠丝劲分上缠,下缠,左缠,右缠,里缠,外缠,大缠,小缠,顺缠,逆缠,正缠,倒缠以及百般缠法。
初学缠丝功时,我们从单手、双手正面缠丝、双手斜步缠丝开始进行系统化的学习。
太极拳缠丝功的学习,将在缓慢的开、合、松、落的动作过程中,感受以丹田为核心、节节贯穿的缠丝运动,和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身心内外合一。
通过缠丝功的习练,慢慢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培养太极拳的气感。
修习方式:正面单手缠丝(右手)准备口令:身体中正站立,两臂下垂,然后左手叉腰,拇指在后,重心移向左腿,右脚向右开一大步,右手伸于腹前,掌心朝上。
口令1,右手向左上方划弧于左胸前口令2,重心移向右腿,右臂外旋向右划弧于右前方,与肩同高。
口令3,松胯,右手内旋向右下划弧。
口令4,重心移向左腿,右手内旋向左下划弧,回到准备口令。
(单手正面缠丝-左手)口令同右手一样,口令要领相同,唯方向相反。
单手正面缠丝,左右手练习时,可按照口令步骤,循环练习若干次。
斜步双手缠丝(右侧)准备口令:身体直立开始,先右脚外摆70-80度与身体右转同时完成。
随之重心右移,屈膝下蹲,提左脚向左前方开一大步;同时两手捋至右侧,掌心向右后方。
口令1,重心移至左腿成左弓步。
同时,左手外旋,右手内旋,由右向左前运至左腹前,掌心朝左下;口令2,随之,左手内旋,右手外旋,由左下向左上划弧掤于左肩上方。
口令3,重心移至右腿成右弓步。
同时双手由左肩前上方划弧掤于右肩前。
口令4,随之,左手外旋,右手内旋,向下划弧成准备口令姿势。
双手缠丝(左侧)同右侧双手缠丝,口令要领相同,唯方向相反。
练习时,按照口令步骤,循环练习若干次。
缠丝功教学详解明白了太极拳的运动规律,学会了如何通过站桩形成丹田核心,使内气贯通全身。
太极教学之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

太极教学之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内气表现的一种形式。
练习陈式太极拳能突玻去僵求柔的阶段,达到疏通经络,引动内气,使内气与外形协调结合,内气逐渐充实壮大饱满,下面店铺整理了太极教学之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欢迎阅读。
太极教学之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内气表现的一种形式。
练习陈式太极拳能突玻去僵求柔的阶段,达到疏通经络,引动内气,使内气与外形协调结合,内气逐渐充实壮大饱满:到此阶段,不但在健身方面能起到良好的作用,而且在技击自卫方面更能达到其奥妙的境界、古人云:“培其根则枝叶自茂,润其源则流脉白长。
”陈式太极拳是“培根润源”的方法。
1.缠丝劲在健身方面的作用通过太极拳放松性的缠绕螺旋运动,可使肌腱和韧带增粗,在骨附着处直径增大,胶原蛋白含量增加,单位体积内细胞核数目增多,关节软骨增厚,加上肌肉力量的增强,这就加大了关节的稳固性,加大了关节囊周围肌腱.韧带和肌肉的延展性.从而使关节活动幅度加大,柔韧性较好。
螺旋式的缠绕螺旋运动,通过反复拧转绞动,使全身各部肌纤维都参加活动,使肌纤维拉长到一般运动难以达到的长度。
锻炼日久,肌纤维中线粒体数目增多,体积增大,肌肉中脂肪减少,结缔组织增多,毛细血管及参与活动的肌纤维数量都增加。
因而经常练陈式太极拳的人皮肤会逐渐变得细腻光泽,肌肉弹性好,健美有力。
过瘦、过胖的人练习陈式太极拳都有明显的矫正效果。
一个人每天二十四小时每分每秒气血都在周流循环,如果血液有停滞现象,人就会生病。
气血在人体走的不是直线,随筋脉走的是曲线。
练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就是引导内气在体内循经络沿曲线旋转,它能引导气血周流,促进气血循环,加速人体的新陈代谢.从而达到避免或减少疾病.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这也正是水流不腐,户枢不蠢的意思。
缠丝螺旋运动还有助于肠胃有序的蠕动,改善肠胃的血液循环,消化酶分泌增多,使食物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行更顺利。
所以有助于消化不良,胃肠神经官能症及溃疡等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练习太极拳缠丝劲对身体的益处好处

练习太极拳缠丝劲对身体的益处好处缠丝劲在人体内,是随着经络、血管、筋脉等等的曲线去运行的。
大家可以自己在手臂上,去查寻一下自身的血管、筋脉,你会发现它们是忽隐忽现的、一下子就不见了踪影。
下面由店铺给您介绍练习太极拳缠丝劲对身体的益处。
练习太极拳缠丝劲对身体的益处有一种人体运动方式,如:屈伸、蹲起、腾落、俯仰,好象是翘翘板在一上一下的,这就是我们所熟知的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
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被广泛应用的,还有另外一种人体运动方式,比如:我们双手一正一反、朝不同的方向去用力拧干湿毛巾,以及螺丝钉被拧进木板,冲击钻通过旋转打穿墙壁,子弹经过来复线螺旋而出等等,这些就是螺旋原理。
人们通过日复一日的实践和总结终于发现:杠杆力和螺旋力的组合,可以产生更大的功效,并具有超强度的穿透力和破坏力。
当杠杆力和螺旋力的组合,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时;华夏先祖发明创造的太极图,也就是为了便于说明、诸多类似的各种现象。
图中阴阳并存,就好比是杠杆,阴阳鱼则更像是在螺旋的意思。
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传统陈家沟太极拳”,就是通过拳术的方式,在巧妙地表现中华民族悠久的太极文化;其中的精华——缠丝劲,是完全依据太极图的原理在运行,所以是最科学的人体运动方式。
也正是因为如此,国外友人早已美誉此项运动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五大发明。
要想真正认识缠丝劲,首先,就得了解人体的经络。
经络是中医的说法,西医是没有这个概念的,因为,解剖后的人体是找不到经络的。
难道人体真的就没有经络吗?是不是中医界在故弄玄虚呢?其实不然,人体确确实实是有经络的。
这个所谓的经络,就是血管、筋脉、韧带、肌肉、骨骼、关节等等之间的空隙;而穴位,就是血管、筋脉、韧带、肌肉、骨骼、关节等,集中或者不完全集中的交汇地方;因此,才有小穴、大穴、死穴等要害之分。
要想真正认识缠丝劲,其次,还要了解人体的气血。
人体的内气,是有先天与后天之分的,二者合称为“中气”。
先天之气秉受于父母,是人的根本元气;后天之气,是指大自然之气和水谷生化之气。
太极缠丝功缠中有玄机

太极缠丝功缠中有玄机经常听人说,不懂缠丝功,不会太极拳,想要把太极拳练到一定的阶段,一定的水平,缠丝功是不可逾越的阶段,很多同学练太极拳好几年,缠丝功也练了好几年,但就是找不到感觉,也没有太大进步,这到底是是什么原因呢?按理说,缠丝功无非就是顺缠逆缠正缠反缠,怎么会有那么复杂,练好几年还没什么进步呢?那么多高手大师又为什么说不懂缠丝功就不会太极拳呢?我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来看,这里最大的误区就是没弄懂缠丝功练习的前提是什么,很多同学练的是缠丝功的动作,但是并不理解缠丝功的玄机高手在练习缠丝功的时候,至少都具备整劲以上的水平,当他们再说缠丝功,正缠,反缠的时候,他们是可以一缠就全身都缠上,从头可以缠到脚,哪怕是手指微微的一动,全身都会配合进行螺旋状态的改变,而大部分的初学者,肩胯还没有打开,胳膊是胳膊,腿是腿,去模仿高手或者老师练习缠丝功的时候,你怎么去缠发现都是散架的动作,要么是手掌缠了,肘关节没缠上,要么是肩关节没缠上,要么是胯关节没缠上太极拳练习的关键过程是开合缠就是说你要先具备开的基础,这里包括开肩开胯开脊椎,外三合,这些基础都有了之后,为了加强我们整劲的状态,更好的实现太极拳松沉,饱满,有力的状态,练习的缠丝功看看同样的材料拧成绳子以后,可以承担的拉力增加了很多倍,这就是缠丝功的玄机,你没有练力量,但是可以承受的力量却加强了,因为身体的每一个肌肉群都能够运用上了,视频里的每根线都可以理解为我们身体每一束肌肉绳子承受9000公斤拉力当无数肌肉群都同时能够参与到受力的过程中时,我们可以承受比平时大很多倍的拉力想要练好缠丝功,首先你要具备的是整劲,能让整个身体从头到脚有微微的牵拉感,然后再练习缠丝功,就会有突飞猛进的感觉,只要手一缠,就会发现肩胛骨在缠,脊椎在缠,胯骨再缠,甚至脚趾都在缠大部分的初学者,都是因为开合的基础不够,比如肩胯没有打开,练习缠丝功,那你永远也不可能实现用肩胛骨来缠丝,用胯骨缠丝,因为那些位置你根本运动不到,你只能扭着膝盖缠绕,轮着胳膊去缠绕,造成很多运动伤害那如果不具备整劲也想快速练会缠丝功怎么办?就要先练局部缠丝,通过开肩开胯把肩胛骨和胯骨打开,之后练习手部缠丝和腿部缠丝,不管太极拳到什么阶段,一定要注意一个核心,就是根节的锻炼,把这2个缠丝练好,剩下的就是全身缠丝,这样的组合就可以让很多同学少走弯路,快速进步我经常说,开肩开胯的目的不只是开肩开胯就结束了,他是太极拳进步的基础,他是为了配合脊椎的运动,配合全身的缠丝,形成一动无有不动的本能状态的第一步,有了第一步,就有第二步,第三步,最终实现本能的状态,让行住坐卧都是太极拳随着你缠丝功练到一定阶段,你会发现一开始你会激动,我的肩胛骨可以缠丝了,我的胯骨可以缠丝了,后来你会发现,我整个躯干都可以缠丝了,再到后来你会发现我从头到脚都可以缠丝了,还要往后你会发现呼吸会自动配合上缠丝,也就是我们说的全身大丹田,筋膜呼吸的状态什么是筋膜如果你还没有感受到肩胛骨可以缠丝,那说明你还没有练到缠丝功里的核心关键点,一定要从最基础,最关节的根节开始练习,你就会逐渐感受到我说的各个阶段的状态我练习缠丝功走过非常多的弯路,练过大圈,练过小圈,最后还是回归到基础上来练习,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一层功夫一层体会,古人说的话没有问题,但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能仅仅去模仿古人的动作,还要考虑我们和讲述者之间的身体差异,把这些差异也考虑进来,就能理解太极拳前辈的苦心,也不会因为各个老师说的不一样而迷惑,他们说的不是不一样,而是他们练习的阶段,练习的水平不同,得到的身体感受不同,当你走上了正确的练习道路,你会不断的体会到不同老师说的各种阶段,也就理解了不懂缠丝功,不会太极拳,当你再回头看以前的自己,就会发现会了缠丝功和不会缠丝功,对太极拳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缠丝里包含了开合,包含了刚柔,包含了松沉,包含了一动无有不动,他会打开你对太极拳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会让你真正走上刚柔相济的太极之路。
「一课」太极缠丝功入门篇·第一讲:缠丝功的好处和作用

「一课」太极缠丝功入门篇·第一讲:缠丝功的好处和作用
每天一分钟干货,轻松学习太极拳
收听朱学峰老师亲授音频课
请点击↓下方绿标
本期课程文字实录
您好,我是朱学峰。
今天我们开始讲讲习练太极拳的核心方法:
缠丝功。
缠丝功也就是缠丝劲,是太极拳里每个招
式的核心,必须长期单练的核心基本功。
就像
是我们学写字之前所练习的横撇竖捺一样。
区
别于其它运动,缠丝功不是直来直去的,而是
让身体每个部位,以螺旋缠绕的方式,拉通筋
骨,增快血液循环,全身的骨节连贯起来,推
动身体运行,对内脏也起到按摩的作用,同时
强健大脑皮层,进一步地让组织器官更健康。
在技击方面,缠丝功首先可以增强我们的骨骼密度,其次可以让我们摸清自己和对方的劲,以螺旋式的缠丝动作做到“知己知彼”。
缠丝功强调放松、入静、意守丹田、以意运气,以气运身,这样可以使大脑进入一种良好的状态,多螺旋式的弧形动作,能使全身各肌肉群和肌肉纤维充分参与运动。
对于年轻人来说,可以缓解压力,瘦身塑形。
小孩子练习缠丝功,可以正骨骼、促循环,帮助发育,提高免疫力。
老年人呢,可以气血通畅,四肢灵活有力。
明天,我们聊聊怎样练习缠
丝功。
混元太极缠丝功

混元太极缠丝功混元太极缠丝功混元太极缠丝功(1-9)混元太极缠丝功(10-20)混元太极缠丝功(21-28)太极拳缠丝劲的形成太极拳行功时,不仅和一般内功拳相同,要引导内气在肢体中不停顿地收放运转,还要使肢体不停顿地做屈伸进退的螺旋缠绕运动,二者结合,就形成了太极拳特有的缠丝劲。
换句话说,太极拳的缠丝劲,就是以内气的运转为动力,肢体做螺旋屈伸进退的太极拳特有的一种劲。
太极拳缠丝劲是太极拳的精华,是太极拳区别于其它拳种的重要标志之一。
太极拳,缠法也,缠法如螺丝形运于肌肤之上,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
不明此即不明拳。
内气,我国传统医学称之为真气或元气,中气或丹田气。
它是人体内部的一种特殊物质,不是呼吸的空气。
内气充沛,则身强力壮;内气不足,则体弱力薄;内气消失,则生命终止。
练习太极拳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培植和运用内气。
关于内气的产生、贮存和运转,气生于肾,贮于丹田,出入于命门,顺骨而行,充于肌肤,发于丹田复归于丹田。
划弧转圈和螺旋形的屈伸进退,是太极拳在外形上的特点。
太极拳行功时,手足和身躯都不停顿地划弧和转圈。
有的是顺时针转,有的是逆时针转;有的向前转,有的向后转;有的转正圆,有的转斜圆,有的转椭圆,有的还是像古太极图的转圈。
并且,在手足伸缩进退的同时,既要有以肩肘胯膝为轴作弧形运转的大圈,又要有以股肱骨骼为轴做正反缠绕的小圈。
后者是太极拳缠丝劲的表现形式,尤为重要。
太极拳缠丝劲是内气收放运转同肢体螺旋形屈伸进退的结合。
只有内气的收放运转,而无肢体的螺旋形屈伸进退,或者只有肢体的螺旋形屈伸进退而无内气的收放运转,都不能构成太极拳的缠丝劲。
二、太极拳缠丝劲的分类区分太极拳缠丝劲,常见的方法,是分为顺缠和逆缠,就是:小指侧向手心旋裹或小趾侧向足心旋裹叫顺缠。
大指侧向手心旋裹或大趾侧向足心旋裹叫逆缠。
这种方法,没有同内气的收放结合起来,显得过于简单。
太极拳把缠丝劲分为十二种,就是:“进缠,退缠;左缠,右缠;上缠,下缠;里缠,外缠;顺缠,逆缠;大缠,小缠”,则显得过于繁琐。
太极拳缠丝劲

太极拳缠丝劲太极拳缠丝劲-------陈氏太极拳小架缠丝劲浅析-------在以往的太极拳书中,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中对缠丝劲有较详尽的描述。
P68,“打太极拳须明缠丝精,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P72“浑身俱是缠劲。
大约里缠,外缠,皆是随动而发。
…以自然运之…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非几股劲。
”P74“太极拳缠丝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
而要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
显见螺旋缠绕,是太极拳的精华,是太极拳区别于其他拳种的重要标志之一。
打太极拳要求不用力,不用肌肉紧张产生的力,而用中气,中正之气在肢体中不停的作螺旋缠绕运动,在体内入于骨缝,沿脊柱达于四肢。
在四肢可达于肌肤。
何谓“中气”,中气也就是古代说的内气,浩然中正之内气,即为中气。
或道家称之为丹田气,或祖国医学称之为真气。
这里不讨论,真气的来源。
有人不承认真气的存在,在21世纪的今天这种人可能极少。
我国有一批“唯物论者”凡自己不懂的一律视为不存在,一律视为“伪科学”。
内气人人都有,只是多数人感觉不到而矣。
内气就象心电图的电流一样,不做心电图也不知心脏里竟有微电流。
我不认为“内气”,“真气”是练成内丹化成气,在体内收、发运行。
内丹并不存在实体,内气也并非由肾产生。
目前有些病人肾脏已完全损坏,在医院靠透析维持生命,他们仍然有内气,中气。
他们还活着。
所谓内气,人类脏腑之气,就是内气的一种。
五脏六腑之气是维持人体生命之本,靠五谷杂粮,气、水由血液来运营。
如:心气好则定是,心跳有力,心率正常,节律齐正。
人的体内还有很多肌肉,筋腱,平时如内脏一样是不受人体思维控制的。
现在我们知道“心想事成”实际并非心想,心不能想只能跳。
想是高级神经活动,是神经系统在想,它在人的头部。
我们所说的“力由心发”,这个“心”指的是大脑。
好在图说中把“心”放在了解剖学中心脏的位置,离大脑很近,如果把心放在脚踝位置那就太远了点。
【经典】冯志强先生精解“缠丝劲”

【经典】冯志强先生精解“缠丝劲”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不明此即不明拳。
缠丝劲是隐于体内、入于骨缝、循经走脉、缠绕运行、流布全身的一种内劲。
缠丝是陈式太极拳独特的运劲方法。
欲求缠丝劲,须外循螺旋之形,内合缠丝之径(内气)。
外则通过腰脊的螺旋运转、胸腹的折叠转化来贯串和带动肩、肘、手、胯、膝、足和颈项的螺旋运动;内则以心神为君,肾间动气,发于丹田,贯于经络,行于血脉,入于骨髓,达于四梢,缠绕运行,使之流布周身而复归丹田,形成一股缠丝内劲。
如此,独特的缠法结合内气的导引,久久练习必然内外相合,使之周身一家。
缠丝劲的运化全在胸腰腹间。
陈鑫云:“浑身俱是缠劲,大约里缠、外缠,皆是随动而发。
”“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
”五脏藏于胸腹,经络源于五脏,心为一身之主,腹为内气之源,腰为发动之机,胸为运化之府,脊为督气之径,肢为运劲之道。
其重要者,即气不离丹田。
缠绕诸靠,身心一家,心息相依,息息归根,根在丹田。
强调“腰脊螺旋缠绕,胸腹开合折叠”是陈式太极拳的又一个特点。
在腰脊螺旋升降运转之中,胸腹相开,肘由里而外为逆缠;胸腹相合,肘由外而里为顺缠。
拳中的每一招每一势皆以躯干的螺旋缠绕、开合折叠来主宰四肢的螺旋缠绕。
或一顺一逆,或双顺,或双逆;或左胸和右腹斜向相合相开,或右胸和左腹斜向相开相合。
意念一动无有不动,腰脊一缠则无处不缠,浑身上下似蛟龙左旋右转,若漩涡湍流急转,像大海之波涛翻滚,连绵不断,缠绕不息。
即缠即引,即缠即进。
待功夫精深,随心所欲之时,临阵交手可制彼如身临漩涡之中,不能自主,无可中定。
通过内缠外绕,五脏得以按摩,经络得以畅通,气血得以流行,新陈代谢得以旺盛。
这也是陈式太极拳之所以具有其独特养生功效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难练的太极拳“缠丝劲”训练法

难练的太极拳“缠丝劲”训练法中华武术家 2017-09-14 06:29“缠丝劲”的训练缠丝劲的形体训练“缠丝劲”的形体训练,是指肢体各部位在太极拳运动中得以“螺旋形”地缠绕锻炼。
正如拳谚所云:“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腰似蛇形腿似钻,周身运动走螺旋。
”同时也说明了太极拳的“以形导气”阶段必须借助肢体外形的螺旋缠绕,来带动身体内部气机的运行与聚合。
如此,才能渐悟“缠丝劲”的意义和内涵。
躯体缠丝运动规律,可分三种表现形式。
1.躯干部位:以身躯正中为轴线(上通百会穴,下至会阴穴一线贯串,即中气之通道),腰为主要动力,以“套腰劲、花腰劲、螺旋腰劲”为训练方法,同时旋脊转腰,胸腰折叠蛹动和以胸腰运化。
2.上肢部位:以胳膊正中为轴线(以中气贯串),双肩对拉拔长,松开似脱,互为催领,互相传递。
同时旋腕转膀,促使肱骨旋动,尺桡二骨拧擦翻转,双手做顺缠与逆缠,双肘松垂随之同步旋转。
3.下肢部位:以腿正中(以中气贯串)为轴线,双胯同时松开,争横前绻里合,裆劲撑圆,开膝合膑,双腿里缠,双足缠丝法,有了体会后再练两手足和两臂腿的同步缠法,及其身体一侧的同步缠法,逐步掌握身体各部和整体的缠法。
在其缠绕的运动中,必须细心地体会揣摩“筋骨的对拉拔长,关节的接骨斗榫”,促使周身在松活柔顺而又敏捷的状态下,进行自然的缠绕旋转。
在一动无有不动之中,一动即缠,一运即缠。
对形体缠丝的总要求是:从腰部缠至四梢,再从四梢缠绕回腰间,循环往复。
其紧要者在于腰、肩、胯必须旋转一致,互为传递并相合相随。
(二)内缠外绕互为里表陈式太极拳的缠丝劲较为难练,难就难在功夫,犹难者,长久功夫。
陈式太极拳有一个大原则,讲究处处皆有阴阳开合,随处皆有圈。
可见,周身缠丝运动应当始终在“中气”贯串下协调一致、和谐完整。
尤其要注意的是,气由精变,由弱而壮,生于肾,养于丹田,发于丹田,出入于命门,顺脊而行,循经走脉,充于肌肤缠绕运行,复归丹田之中。
正如冯志强老师说:“心为一身之主,腹为内气之源,腰为发劲之机,胸为运化之府,脊为督气之径,肢为运动之道。
静功缠丝太极拳锻炼的养生价值

静功缠丝太极拳锻炼的养生价值孝鹏按:此文详细说明了静功缠丝太极拳健身、养生的机理机制,乃学习静功缠丝太极拳之必读文章。
望学习者仔细阅读,认真推演,必将获益匪浅。
以下为正文:静功缠丝太极拳锻炼的直接目的是使大脑皮层的机能得到恢复和休息,使皮层内的兴奋与抑制过程由不平衡而到平衡,能加强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特别适合于脑力劳动者,它具有相当迅速的镇静作用。
对某些神经衰弱患者,在脑力劳动后大脑皮层长期处于兴奋状态,一时不易转为抑制平衡而造成失眠等症状,如经常进行静功缠丝太极拳的锻炼,则收效甚大。
因为练习静功缠丝太极拳时,精神要高度集中,特别是要注意全身的肌肉放松和宽驰,在进行每一个姿势活动时,对动作的要求是缓慢而又必须连续的,因此在它的锻炼过程中,所引起的不是某个肌群中肌纤维同时处于收缩状态,而是分批轮流的收缩。
我们知道,在正常条件下,骨胳肌是从神经中枢发放冲动神经传递到肌肉而引起的收缩,每一个姿势的肌肉紧张收缩,不仅仅需要由中枢发出兴奋性冲动,而且也必须发出一定数量的抑制性冲动。
为了易于明了起见,举一例加以说明如下:今将手置于桌上,你如不注意它,这手是安静的,无疑支配这手臂部肌肉的神经中枢亦是处于安静状态,但当你注意这手并使之抬离开桌面,这时支配该手的神经中枢发生兴奋,这兴奋随着运动神经传至手臂部肌肉,即使之发生收缩,使手抬起离开桌面,并维持不动。
这是在支配该手臂运动的中枢内即发生了主动的抑制过程,你愈注意使之不动,所发生的抑制也愈强。
另外,还可采用如下的方式使手臂离开桌面,如果说用一分钟时间慢慢地离开桌面,此时为了要完成这一分钟的缓慢而持续的动作,则除了由中枢发生兴奋冲动外同样需要抑制性冲动,也就是说,此时中枢内也发生了相当强的抑制过程。
所以我们说静功缠丝太极拳之生理训练价值,首先就是锻炼加强这种过程。
这种抑制是一个主动的抑制过程,是一个需要经历一定时间逐渐形成的抑制过程。
这种抑制的发展,可使皮层过度的兴奋集中,使兴奋与抑制遭受了破坏性的平衡得到恢复,因此具有镇静作用。
论太极拳动作的“缠丝劲”对身体平衡作用

论太极拳动作的“缠丝劲”对身体平衡作用
太极拳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武术,被认为是对身体和心灵的一种修炼。
太极拳动作中,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技巧叫做“缠丝劲”,它可以帮助练习者提高身体平衡能力,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它的原理。
缠丝劲是太极拳中一种重要的力学技术,它主要是通过身体的转动和螺旋运动来产生一种相互叠加的力量,这种叠加力量可以延长时间,从而使得太极拳练习者可以更好地控制和稳定自己的身体。
具体来说,缠丝劲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
1. 通过双脚站立,双手放在腰部两侧,使体重分布均匀,并保持背部挺直。
2. 向右旋转右脚,同时左脚也转向右侧,使身体右侧转向,并且同时右手也向右侧移动,形成一个螺旋运动。
3. 在向右侧移动时,左手可以缠住右手,然后继续向右侧缠绕。
这个过程中,身体的重心也不断地发生变化,不断地调整身体的平衡。
4. 当你到达右侧时,你需要停下来,并缓慢向左侧缠绕。
在这个过程中,你需要继续调整你的身体平衡,使你能够保持自己的稳定。
通过这个步骤,练习者可以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身体平衡能力。
缠丝劲可以让身体的重心不断地变化,让练习者成为更大范围的平衡掌握者。
这也是太极拳之所以被称为身体动静平衡的重要原因。
总之,太极拳的缠丝劲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巧,它可以帮助练习者提高自己的身体平衡能力。
通过不断地练习,练习者可以掌握缠丝劲,并将其运用到生活和工作中,从而提高他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
论太极拳动作的“缠丝劲”对身体平衡作用

论太极拳动作的“缠丝劲”对身体平衡作用【摘要】太极拳是一种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通过身体的柔和动作和呼吸控制来增强身体的平衡和内在能量。
“缠丝劲”是太极拳中的一个重要动作,通过细腻的动作和调整重心来达到身体平衡的目的。
本文深入探讨了“缠丝劲”对身体平衡的作用和重要性,分析了其如何帮助维持身体平衡,并提出了相应的训练方法。
还探讨了在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缠丝劲”来提升身体平衡能力。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缠丝劲”的关键作用,并展望其在身体平衡领域的发展前景。
强调了学习和积极运用“缠丝劲”的必要性,以提高身体平衡水平和整体健康。
【关键词】太极拳、缠丝劲、身体平衡、训练方法、日常生活应用、重要性、发展、学习、积极运用。
1. 引言1.1 介绍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形式,被称为“内家拳”的代表之一。
它起源于中国道教的太极哲学,强调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通过调和身心、内外和谐的练习方法,达到健身、修身、强身的功效。
太极拳的练习主要包括一系列的缓慢、流畅的拳法动作,配合深呼吸、专注于内心的状态。
这些动作融合了太极哲学中的阴阳理论、气的运行理论,旨在调整和平衡人体的能量流动,达到身心的和谐状态。
太极拳以其独特的缠丝劲动作而闻名,这一动作要求运动者用身体柔软、连贯的力量来绕着虚拟的轴线旋转,仿佛在缠绕着一根无形的丝线。
缠丝劲的练习不仅要求动作的流畅与准确,更要求内在的气势与力量的统一。
通过练习太极拳的缠丝劲动作,可以有效地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增强肌肉的灵活性与协调性,改善姿势的稳定性。
太极拳的缠丝劲不仅是一种武术动作,更是一种有助于身体平衡的训练方法。
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更深入地探究缠丝劲对身体平衡的作用,以及如何运用它来提升生活质量。
1.2 探讨太极拳与身体平衡的关系太极拳是一种源自中国传统文化的武术,以缓慢、流畅、连续的动作和呼吸控制为特点。
太极拳的练习不仅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力量,还可以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
论太极拳动作的“缠丝劲”对身体平衡作用

论太极拳动作的“缠丝劲”对身体平衡作用我们需要了解一下太极拳的基本原理。
太极拳强调“以柔克刚”,追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境界。
在太极拳的练习中,要求人体各部位的动作配合得当,身体的重心要保持稳定,这就需要良好的身体平衡。
太极拳中的“缠丝劲”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一种动作,它具有很强的训练身体平衡的作用。
在太极拳的“缠丝劲”动作中,身体会呈现出一种错综复杂的缠绕状态,仿佛是在缠绕一根柔软的丝线一样。
这种缠绕状态需要身体各部位的协调配合,要求身体的各个部分都要做到舒缓自如,保持平衡。
在这个过程中,身体的肌肉、韧带、关节都会得到锻炼,从而增强了身体的平衡能力。
这种缠绕状态也需要练习者具有很强的专注力和耐心,通过这种动作的不断练习,可以培养练习者的专注力和耐心,这对于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
在太极拳的“缠丝劲”动作中,也包含了一些特殊的呼吸方法。
在这种缠绕状态下,需要练习者能够充分利用呼吸来调节身体的状态,帮助身体保持平衡。
通过这种带有节奏的呼吸方式,可以让练习者更好地掌握身体平衡的状态,提高自己的身体控制能力。
这种特殊的呼吸方法也可以帮助身体更好地吸收氧气,增加肌肉的活力,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和反应能力,从而更好地保持身体的平衡。
除了上述的训练身体平衡的作用,太极拳的“缠丝劲”动作还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在这种缠绕状态下,身体的肌肉和韧带会得到很好的拉伸和放松,可以有效缓解身体的疲劳和紧张状态,有助于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和灵活性。
通过这种缠绕状态的训练,可以促进身体内气血的流通,改善身体的代谢功能,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对于预防和改善一些慢性疾病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太极拳的“缠丝劲”动作对身体平衡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但是在练习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在练习之初,要根据自己的身体条件量力而行,不要勉强自己做出过大的动作。
在练习过程中要做好保暖工作,避免受凉导致肌肉韧带受伤。
要注意呼吸与动作的配合,不要过于急躁或者呼吸不顺畅,造成内外不协调。
陈氏太极拳人身缠丝详解

陈氏太极拳人身缠丝详解人身缠丝正面图浑身俱是缠劲,大约里缠外缠,皆是随动而发。
有左手前,右手后;右手前,左手后。
而以一顺合者,亦有左里合,右背合者,亦有用反背劲而往背面合者,各因其势之如何而以自然者运之。
足大指待手气走足后乃与手一齐合住,此时方可踏实。
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非有几股劲。
即气之发于心者,得其中正,则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
翻译:人浑身上下全都是缠劲,大约可以分为里缠外缠,都是自然而然随动作而行。
有左手在前、右手在后的,有右手在前、左手在后的。
而所说的以一顺合中,有左手往里迎合、右手往背部迎合的;也有用反背劲往背面合的,都是根据具体的情势如何而自然而然地运用体内的真气。
脚要等手的大指中真气运行充足之后与手一齐合住,此时脚才能够踩地踩的实在。
而这股劲是从心中发出,然后进入骨缝之中,再向外到达皮肤,此劲是一股,不是有好几股。
而劲就是从心中发出的气,如果此气能够中正的话,便是我们常说的中气,对它加以养护的话,便成为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人身缠丝背面图背面头顶为顶劲,大椎为分路,分路下为膂,正中骨为脊,两肾为腰。
足之虚实因乎手,手虚足亦虚,手实足亦实。
翻译:人背面头顶为顶劲,大椎是分水线,分水线下面是脊梁骨,正中骨是脊背,两肾的地方是腰。
脚的虚实关键在手的虚实,手虚的话脚也会虚,手实的话脚也会实。
引述:《人身缠丝正面图》和《人身缠丝背面图》就像作者在图中解释的那样,按照天地中阴阳二气相互交往、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的运行规律,主要是结合体内的先天真气,是手足密切结合,就好像抽丝一样,运转体内之气,或是里缠,或是外缠,但都是因具体的形势而发,使体内之气运行自如。
但是,此处所练之气,并不是邪气霸气,而关键要练体内的浩然正气,惟其如此,才能得其中正,不失偏颇。
陈式太极拳“缠丝劲”又叫“缠丝功”,是陈式太极拳运动内缠外绕相结合的总称,也是陈式太极拳的灵魂所在。
陈式太极拳“缠绕”一词,是由陈式太极拳创始人陈王廷在《拳经总歌》中首次提到;其中“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一句,集中体现了陈式太极拳运用缠绕运动的特点。
太极拳绝活缠丝功怎么练习

太极拳绝活缠丝功怎么练习太极拳是一种用意不用力的缠丝运动,要练到全身放松,屈膝松胯,塌裆坐腿合住劲,以腰胯为轴心左右旋转,手随腰动。
这才是强化训练内功和技巧的独门绝活。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太极拳绝活缠丝功,希望你们喜欢。
太极拳绝活缠丝功太极名家冯志强在书中强调:“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功,不明此即不明拳,缠丝功隐于体内。
入于骨缝,循经走脉,缠绕运行,是流布全身的一种内功。
缠丝是陈式太极拳独特的运行方法。
”“内外双修乃是到达太极高深境界的必由途径。
操演太极拳之时即是修炼内功之际。
外功(指武技)主练身手步,内功(指道功)主炼精气神。
只修内而不修外则肢体不灵,只练外而不修内则气血不活。
外功是内功的效能,内功是外功的根源,二者合一方是武功。
”太极名家洪均生也在书中强调:“按正规讲,大腿根的高度,应当随裆劲的松塌而和膝部略平,在步法进退肘,只能以腰的旋转带着小腿变化。
但这种功夫如今习陈式者多练不到了。
”洪均生强调了这种功夫练不到的主要原因是腰腿动作的不到位。
拳论说:“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这双重之病就是腰腿动作不到位。
拳论又说:“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所以腰腿动作不到位就是太极拳练功最大难题,也是练拳不练功的分界线。
而如今大多数人在练拳时没有全身放松,只会手动,而根本不会腰胯转动。
四十年前笔者在河南省焦作市工作时,拜范鸿信先生为师,学习陈式太极拳,十年后范先生调到开封后我与他失去了联系。
后来笔者在温县岳村工作时,有缘遇到高人指点,笔者的功力又上了一个台阶。
这位高人就是太极宗师陈照丕的外甥、陈式太极拳传人杨松泉先生(小名叫小泉)。
真是“听君一席话。
胜读十年书”,“不得真传不入门,多走弯路不出功。
一层功夫一层理。
功夫不到理不明”。
杨松泉先生的拳架动作是一步到位,“神气鼓荡,刚柔相济,周身一家。
外练身手步,内炼精气神”。
杨松泉先生的功夫是“随意举动,自成法度;挥之使去,不得不去;引之使来,不得不来;内劲猝发,摧枯拉朽,入木三分”。
太极缠丝功的训练方法

62刚柔太极练法缠丝功是训练太极拳缠丝劲的功法。
什么是缠丝劲?历代陈式太极拳名家都或多或少地进行过论述。
陈鑫的《陈氏太极拳图说》论述得最为精确和中肯。
“吾读诸子太极图而悟打太极拳,须明缠丝精(劲)。
缠丝者,运中气之法门也,不明此即不明拳。
”这句话中有一个关键词,就是中气。
中气又称脾胃之气,我们常说的“中气不足”“中气十足”“中气下陷”中的“中气”,说的就是脾胃之气。
中气足则人体的脾胃功能健旺,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的通道畅通;反之则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失常。
中气在太极拳运动中说到底是呼吸的练习。
我们练完一遍太极拳套路后,有时候感觉到神清气爽,会情不自禁地说“真舒服”,这个舒服很大一部分是中气运用得当的表现。
成吉思汗征服欧亚大陆的时候,将士们的坐骑是“蒙古马”,这种马除了四肢坚实、肌腱发达等特征外,关键是在蒙古马成为战马之前,被人为地豁通了鼻腔,两腔合一腔,这样呼吸吞吐量大,在战场中爆发力量大,马速加快,战斗力可想而知。
人们在锻炼中气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要达到类似蒙古马的效果,增大呼吸量,扩张肺部,促使中气充沛,只不过不能用豁通鼻腔的方法来锻炼中气。
锻炼中气的方法很多,太极拳的法门是通过锻炼寻找缠丝劲,在得到了缠丝劲的同时,也养就了中气。
缠丝劲,在陈式太极拳中是指内劲通过变换方向而产生的螺旋劲力。
这个概念很枯燥,不好理解。
举个例子,一根麻绳,我们看到的形状是几股绳子上而翻下,下而翻上,忽上忽下,上下交错,有规律地缠绕在一起。
缠绕在一起,就形成了合力。
麻绳靠缠绕而凝聚,我们通过缠丝劲的锻炼使中气饱满顺畅,并有规律地在技击和健身中发挥作用。
“太极拳缠丝法也。
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说的是方向。
大小是形式,顺逆才是缠丝的本质。
因此,我们可以明确地把缠丝劲分为顺缠和逆缠,其他各把缠丝都是在顺逆缠丝的基础上太极缠丝功的训练方法文/王占斌变化的。
练好缠丝劲的诀窍,今天总算看明白了(动图教学)

练好缠丝劲的诀窍,今天总算看明白了(动图教学)太极拳的养生功效是非常神奇的,尤其是太极拳中的缠丝劲练习,对身体健康非常有帮助。
今天给大家整理太极拳缠丝劲练习的技巧和缠丝劲的养生作用。
缠丝劲习练技巧☞左右单手正面缠丝左右单手正面缠丝,两腿开立,伸右手,左手插腰。
然后随着重心移动,手顺缠走下弧线向里合。
重心右移,右手穿掌向上走上弧线向外翻。
在胸口形成一个椭圆形,裆在左右移动的时候就沿着平行的8字移动。
左手要领参照右手。
逆缠☞双手正面缠丝双手正面缠丝,双手缠和单手缠,要领一样,两手交叉运行,一个顺缠,一个逆缠;一个向下,一个向上;一个向左,一个向右。
☞左右侧面缠丝左右侧面缠丝,开步,手在身体的侧面配合重心的移动和身体的旋转,右手在身体的右侧面划弧。
左手参照右手。
☞左右穿掌缠丝左右穿掌缠丝,开步,穿掌的意思就是以手指的指端领劲,下沉、穿掌、外翻、折腕。
☞左右翻掌缠丝左右翻掌缠丝,开步,下沉-手掌旋转外翻-旋腕上提。
接合腰裆的旋转。
☞双拳左右搅缠,普通姿势双拳左右搅缠,开步,两拳握紧,随着重心移动,接合腰裆的旋转,两拳在面前作左右搅缠。
锻炼腿部力量还可以加大两腿距离,腰的重心放低。
☞双拳左右搅缠,重心下沉☞胸腰运化小缠丝,单手缠胸腰运化小缠丝,手脚配合腰旋转,A单手缠,身体左右旋转。
B 双手缠,身体胸腰折叠来配合。
☞胸腰运化小缠丝,双手缠缠丝劲的养生作用陈式太极拳以“缠丝劲”为主要表现特征,而且陈式太极拳对于劲力的要求也是比较严格的,要保证节节贯穿、周身一致。
可以说,“缠丝劲”也是使陈式太极拳具有良好健身价值的主要原因之一。
“缠丝劲”是一种螺旋式的劲力方法,生活中常常练习陈式太极拳的缠劲能有效促进血液循环,有着非常好的养生保健的作用。
在陈式太极拳中,弧线的肢体运动和螺旋式的“缠丝劲”相结合,使劲力节节贯穿于周身各部,不仅可以使全身的血液循环加快,而且可以加大对血管内壁的压强,从而增加血管弹性,改善血液循环、加速血液供氧以及加快微循环代谢,所以练习“缠丝劲”可以达到健身的效果。
缠丝功功法

缠丝功功法混元太极缠丝功介绍: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的劲法术语之一,是一种支配肢体作螺旋式的缠绕进退的力,亦名"螺旋劲"。
《陈鑫太极拳类分类语录》:"打太极拳须明缠丝劲","此劲皆由心中发,股肱表面似丝缠。
"缠丝劲表现在下肢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躯干是旋腰转脊,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
缠丝劲分为顺缠逆缠两种。
上肢顺缠是掌心由内往外翻,其中多含掤劲;上肢逆缠是掌心由外往内翻,其中多含捋劲。
下肢顺缠指"膝盖由裆内侧往前转外向下斜缠,或由档外侧往后转内向上斜缠";下肢逆缠指"膝盖由裆外侧往前转内向上斜缠,或由裆内侧往后转外向下斜缠"。
缠丝劲是陈式太极拳的主要特色之一,只有陈式太极拳的套路才能表现这个特色,正像开合手能表现孙式太极拳的特色是同一道理。
源于杨式太极拳的简化太极拳,也是不可能表现缠丝劲的。
这不是杨式太极拳或简化太极拳的缺点,而恰恰是它的特点。
杨式太极拳中把掤捋挤按有机地组成连续动作,应该说是杨式太极拳的特色之一。
作为陈式太极拳在当代的主要传人,冯志强老师将传统的缠丝劲进行归纳,取精去繁,编制出混元太极缠丝功,属混元太极拳内功功法之一。
于2005年完成教学录像制作。
具体练法可参照《网上课堂》视频中的解说词来进行。
1.降气洗脏:缠丝功是调节三焦,去浊留清,滋养五脏,松气松身的功法。
(1)身心虚静,用三性归一法,内想丹田,内视丹田,逐渐达到身心虚静、物我两忘的无极之境。
(2)引气上行时,要用眼神,心意引领两手缓缓上行。
(3)向下降气时,意气不停,引大自然混元之气由头顶囟宫进入体内,自上而下缓缓下降,顺两腿一直降达两脚涌泉。
降气路线:以体内为主,体外为辅,两手配合导引,内外合一,绵绵不断的逐渐降气,同时,内外协调一致的松气松身,一直松降至脚底涌泉,将体内浊气排出。
呼吸要顺其自然,降气时,意想大自然混元之气与体内混元气合二为一,似甘露一般自上而下涓涓流淌,如水气一般由里及表沐浴全身,有一种周身通透,极其舒泰的惬意感觉。
太极拳缠丝劲技巧

太极拳缠丝劲技巧太极拳缠丝劲技巧太极拳本身的运动方式决定了“缠丝劲”训练的首要性。
太极拳要求动作须沿弧线运动。
要想达到这一运动目的,必须通过身体的内外协调旋转才能实现,也正是因为有了身体的旋转才产生螺旋式运动,才产生了整体的“缠丝劲”。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太极拳缠丝劲技巧,欢迎阅读。
一、“缠丝劲”的真意太极拳爱好者对“缠丝劲”并不陌生,尤其是陈式太极拳练习者可谓是一动俱为缠丝。
可是,细细研究起来,我们又难以讲清楚,什么是“缠丝劲”,它的典型形式是什么?训练的要点步骤又怎样?具体实作时又是怎么随机应用呢?诸如此类问题,困扰了不少太极拳爱好者。
在自然界中,水流的旋涡是螺旋推进的,藤类的植物攀缘树干或者篱笆都是把藤条缠绕成螺旋上升状,这些螺旋线状,大家早已司空见惯。
太极拳运动中,人肢体的立体运转也是相同的道理。
由定向旋转产生的劲力都是呈各式螺旋缠丝状的,我们广义上都可谓之“缠丝劲”。
可以说,“缠丝劲”法是整体轻灵运转的根本劲法,是高层次太极拳内劲的主体。
只是因对其内涵的把握有高低之分,故表现形式有明暗之别。
二、各家武术中的“缠丝劲”太极拳形意结合定向旋转动作产生“缠丝劲”,而旋转是武术动作中普遍存的运动方式。
比如,长拳中的冲拳动作路线虽然是直线,但是拳的力量却也是成螺旋式向前发出的,从力的运行轨迹上来说,这样的力也是一种“缠丝劲”。
形意拳动作翻转硬上,产生的劲力也都带着“缠丝劲”。
在八卦掌的拳诀中就明确要求“拳宜滚出滚入”,这种滚出滚入本身就是旋转,旋转产生的劲力也可以称其为“缠丝劲”。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缠丝劲”不是太极拳独有,“缠丝劲”是普遍存在于武术动作之中的,其他流派动作中的“缠丝劲”与太极拳的“缠丝劲”在形式上并没有什么区别。
只不过而把劲力方式放在次要地位,而太极拳却是把“缠丝劲”作为核心劲法形式,贯穿始终,讲究内外动静互为其根,更细更严,成为十三势的灵魂。
所以不丢不顶,呈太极之相。
三、“缠丝劲”训练的基本形式太极拳本身的运动方式决定了“缠丝劲”训练的`首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养生缠丝功
一、基本原理:
太极养生缠丝功,凝聚了太极拳内功之精华。
缠丝功就是练缠绕划圈的缠丝劲,缠丝劲表现在:上肢旋腕转臂,下肢旋踝转腿,躯干旋腰转脊。
缠丝功是陈式太极拳基本动作的要素,也是我们习练太极拳用来正身固体的必修方法。
依据传统太极拳内功技法创编的这套《太极养生缠丝功》,不仅是修炼陈式太极拳的入门功法,更能作为广大爱好者健身养生的恒常训练方法。
该法在立身中正、心静体松的前提下,以腰脊为主宰,依次带动全身各个关节,运用虚实转换、左右协调、开合缠绕、以内带外、以外导内,形成一动无有不动的周身整体运动。
若时常操练运化,日久天长方显养生之功效。
二、基本手法:
1、顺缠:由小指侧经过手心向拇指侧方向旋转,同时肘关节由外向里裹。
即沉肩合肘为顺缠。
2、逆缠:由拇指侧经过手心向小指侧方向旋转,同时肘关节由里向外展。
即松肩开肘为逆缠。
3、外旋:手臂由内上外下的划圈为外旋。
4、内旋:手臂由外上内下的划圈为内旋。
5、顺时针:手臂由左上右下的划圈为顺时针。
6、逆时针:手臂由右上左下的划圈为逆时针。
三、全套功法:
1、预备式:脚尖朝前,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
身体立身中正,心静体松,气沉丹田。
两眼平视前方,鼻息口闭,舌舐上腭,下颏内收。
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两臂松垂,松腰落胯,屈膝松踝,脚趾扒地,脚心虚空,两腿落地生根。
2、身法运行:重心左移,以左腿为轴向左转动45度;重心右移,以右腿为轴向右转90度。
先移动再转动,移动时身体平行过渡,转动时上身随腰胯水平运行。
左移,左转;右移,右转——。
3、套路练习:
第1节 两臂外旋缠丝
右缠:左手叉腰,右手立掌举起。
随着身体左移左转,右手向下顺缠走下弧线;随着身体右移右转,右手向上逆缠走上弧线。
这一下一上一顺一逆划出一个立圆。
左缠:换手。
动作同上,方向相反。
双手缠:随着右移右转右手由左上至右下划弧,随着左移左转左手由右
上至左下划弧。
这样左右互换连绵不断,如同套路中的云手,以内带外,手随身动,眼随手动。
第2节 两臂内旋缠丝
右缠:随着身体左移左转,右手向上顺缠走上弧线;随着身体右移右转,右手向下逆缠走下弧线。
这一上一下一顺一逆同样划出一个立圆。
左缠:换手。
动作同上,方向相反。
双手缠:随着左移左转右手由右上至左下划弧,随着右移右转左手由左上至右下划弧。
这样左右互换,缠绕不断。
第3节 双手顺时针缠丝
腕缠:双手以腕为轴顺时针划小圈,以内带外,以腰带手,身先手随,腰转手缠。
肘缠:双手以肘为轴顺时针划中圈,向下回捋,向上叼托。
肩缠:双手以肩为轴顺时针划大圈,向下松垂,向上舒展。
第4节 双手逆时针缠丝
动作同上,方向相反。
第5节 双换掌前推缠丝
两掌合抱胸前,重心左移右手逆缠前推左掌顺缠收回,重心右移左手逆缠前推右手顺缠收回。
就这样,如同怀中抱球向前翻滚。
第6节 双换掌后穿缠丝
重心左移右手由腋下向身后反穿,腰向左转右手经右侧划平圆顺缠收回腰间;重心右移左手由腋下向身后反穿,腰向右转左手经左侧划平圆顺缠收回腰间。
恰似游泳,排水击浪奋勇向前。
第7节 前后开合缠丝
双手同时收回腰间由腋下向身后反穿,重心前移胸腹打开;双手后展经两侧划平圆顺缠收回腰间,重心后移胸腹折叠。
这样前开后合“牵动往来气贴背,一身备五弓。
”
第8节 上下开合缠丝
双手从体侧顺缠展开徐徐上升,吸气;至头逆缠相合下按松沉,呼气。
上开下合,上吸下呼,动作与呼吸协调一致。
第9节 运气收散调养
逆转散气:右手放在肚脐前,左手叠于右手背上,以肚脐为中心,随着身体的左右移动和转动,双手沿着左上至右下逆时针旋转,由小到大由内至外散气。
顺转收气:换手相叠,方向相反,随着身体的左右移动和转动,双手沿着右上左下顺时针旋转,由大到小由外至内收气,最后双手回到肚脐前。
第10节 呼吸还原静养
两手不动,开始进行腹式逆向呼吸静养。
吸气时小腹缓慢内收气贴命门,呼气时小腹自然外突气沉丹田。
这一吸一呼一收一放,要做到深、长、细、匀、缓。
好,收势还原。
静静感受一下,身体中的气血在缠丝功的作用下,由丹田气海顺着经络血脉,周身循环,气达末梢。
接下来:
搓手:双手合十前后磋掌,速度由慢逐渐加快。
揉眼:将磋热的双手掌根捂住双眼,轻轻揉按。
浴面:双手由下至上,从里到外,按摩洗面。
擦耳:用食指和中指夹住双耳上下磋动。
摩颈:左手横放于颈部左侧前后摩擦,头部转动配合。
换右手。
叩头:双手五指合拢,依次叩击头顶百会四聪。
鸣鼓:两掌捂耳,食指扣在中指上用力下滑,击打胪骨。
拔耳:食指插入耳孔,旋转用力拔出。
最后甩腿摆臂周身放松——收势,并步还原。
余汉玲2005年创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