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种植学重点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种植适应症
⒈个别牙缺失邻牙不适合作基牙或邻牙健康而患者又不愿磨除牙体组织时,此类情况是种植牙的良好适应症,种植修复后能在功能与美观上达到与自然牙类似的程度,临床上此类患者较多见。
⒉多牙缺失临床上由于缺牙较多,而余留牙与邻牙条件不佳,不适合作固定修复的基牙;修复后桥提跨度过大,基牙无法承受咀嚼力。患者不习惯戴用局部可摘义齿。
⒊末端游离缺失此类患者是种植义齿的最佳适应症之一,如行常规固定修复,修复体游离端鞍基的下沉对基牙产生较大的侧向力与扭力,影响基牙的寿命,而且恢复的咀嚼功能有限;而行局部可摘义齿修复时,其固位装置将设计到对侧,舒适感与功能方面都不尽如意,患者一般不能接受。因此,末端游离缺失牙种植是首选。
⒋全口牙列缺失全口牙列缺失的常规修复方法是可摘式全口义齿修复,此类修复方法能满足部分老年患者的基本需求,但随着使用期的延长,患者牙槽嵴萎缩、吸收变平,肌肉、韧带位置的相对移位,舌体积过大等,造成全口义齿尤其是下半口义齿无法获得相对的固位与稳定。对于此类患者,可采用骨内种植体,上颌植入4-6枚、下颌植入2-4枚种植体,设计不同的固位方式行全口覆盖种植义齿修复。如对于较年轻、骨量条件较佳者,则可行全口或半口固定种植义齿修复,但种植体植入的数目应相应增加,以获得长期的功效。
⒌正畸治疗需求根据正畸医师的要求,在正畸治疗过程中,在所需的部位植入数枚支抗种植体,发挥其支抗作用;在后牙缺失区植入种植体用作支抗牙。
⒍因外伤或肿瘤行一侧上下颌骨部分或全部切除者、双侧全下颌骨切除缺损者,在切除植骨重建时可同时或延期植入种植体,以完成颌骨重建,恢复口腔生理功能。
⒎耳、眼、鼻眶等颅面组织器官的缺损,缺失的修复与重建可采用颅面种植修复来完成,恢复面部的正常外形。
种植禁忌证
1、全身状况差or严重系统疾病无法承受手术
2、严重糖尿病,血糖过高or已有明显并发症者,因术后易发生感染,故应在糖尿病得到控制时方可手术
3、口腔内有急、慢性炎症者,如牙龈、粘膜、上颌窦炎症等,应在治愈后手术
4、口腔或颌骨内有良恶性肿瘤者
5、某些骨疾病(骨质疏松症、骨软化症、骨硬化症等)
6、严重习惯性磨牙症
7、口腔卫生差者
8、精神病病人
9、所有血液疾病均为禁忌证。
从口腔种植临床角度出发,Uifo Lekholm等将牙槽骨按其吸收后剩余量分为五个级别:
A级:大部分牙槽嵴尚存
B级:发生中等程度的牙槽嵴吸收
C级:发生明显的牙槽嵴吸收,仅基底骨(basal bone)尚存
D级:基底骨已开始吸收
E级:基底骨已发生重度吸收
同时将骨皮质和骨松质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骨松质内的密度评价牙槽骨的质量,分为四个级别:
1级:颌骨几乎完全由均质的密质骨构成
2级:厚层的密质骨包绕骨小梁密集排列的松质骨
3级:薄层的密质骨包绕骨小梁密集排列的松质骨
4级:薄层的密质骨包绕骨小梁疏松排列的松质骨
骨结合(osseointegration)(在光学显微镜下,高分子的有生命的骨组织直接与种植体表面接触、紧密结合,中间没有软组织长入)理论正式被提出。
1981年Brånemark研究小组的重要成员Albrektsson等提出影响骨结合的4条基本因素是:①种植体的生物相容性、种植体的设计与表面处理;②受植床的状态及条件;③种植外科植入技术与理念;④修复体的设计与负重。
骨结合的标准——
1、临床检查种植体无松动,用金属杆叩击时发出清脆声音。
2、X线显示种植体与骨组织紧密贴合无投射层。
3、动物实验的组织学结果显示,成骨细胞的突起包绕附着于种植体表面,骨细胞成熟,界面无结缔组织。
生物学宽度
通常将从龈沟底到牙槽嵴顶之间的恒定距离称为生物学宽度(biological width BW),包括结合上皮和牙槽嵴顶以上的牙龈结缔组织,其宽度约为2mm。随着年龄的增大或在病变情况下,结合上皮附着向根方迁移,牙槽嵴顶亦随之下降,但沟(袋)底与嵴顶间的生物学宽度保持不变。
初始稳定性(primary stability)临床上当外科植入种植体时,种植体与种植窝骨壁密切接触而形成的机械固位。种植体在窝内稳定牢固,当随着骨改建初始稳定性相应降低。它不同于二期稳定性,后者是由于新骨的形成和骨结合产生的。
概念——临床上植入种植体后,常规的方法是让种植体经过一段愈合期之后再进行永久性修复,在这期间,种植体不承受咬合压力,不行使功能负荷。在上颌,此愈合期约4~6个月,下颌3个月左右,其目的主要是使种植体在植入初期保持稳定,过去一直认为这是种植体能够达到最终骨结合(osseointegration)的必
要条件。
形成——
上下颌骨的解剖要点
口外书
骨条件差的处理
一.各种类型的植骨技术及骨处理技术(alveolar bone graft) 适应各种原因引起的牙槽骨高度、宽度不足者,最主要的植骨技术有牙槽骨上植骨成形术(onlay)、三明治式牙槽骨成形术(sandwich technique)、种植体暴露区碎骨块移植或人工骨植入术等。自体供骨多取自上颌结节、颏部下颌骨外斜嵴等。对于部分牙槽骨高度存在而宽度略显不足者,可采用骨劈开(bone splitting)、骨挤压(bone condensation)技术,最大限度保存骨量,增加牙槽嵴厚度,来满足种植体植入的要求。上述植骨技术的开展,改善了局部牙槽骨骨量不足,扩大了手术适应证,同时提高了种植修复的长期成功率。
二.上颌窦提升术(sinus lifting) 70年代中期由美国学者Tatum首先提出,90年代在国际上广泛开展,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临床上主要根据上颌窦底至牙槽嵴之间的距离,选用上颌窦前外侧壁开窗提升术,或经牙槽嵴入路的上颌窦提升术。提升与种植可一期或二期完成。这一技术的应用,使上颌后部种植的远期成功率得到了很大提高。
三.引导骨组织再生术(guided bone regeneration GBR)作为一个崭新的生物学概念,最初起始于牙周病的治疗,其基本原理是通过膜材料的物理屏障作用,阻止软组织细胞进入骨生长区,只允许具有骨生长替力的组织细胞进入并产生新骨。90年代后期,该项技术引入我国种植领域。对于种植体植入后的骨缺损,可采用直接生物膜覆盖技术,也可采用骨移植、生物膜覆盖技术,促进和引导骨形成。
四.颧骨种植技术(zygomatic implants)颧种植体1989年起应用于临床,在我国仅个别单位有应用报道。颧种植体是一种长度为30~52.5㎜的特殊型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