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研究

铜仁学院06级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班李坤

指导老师张景春(教授)

摘要: 2009、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直指“三农”问题。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可见一斑。欠发达地区,尤其是边缘的山区农村,迎来了发展的春风,国家在客观上引导,政策上倾斜,资金技术上扶持。纵观“三农”,解决此问题,着重要以人为本,以“农民”问题为核心,寻找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子,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改善农民生存环境。本文拟对农民增收问题进行剖析,以山区农民增收问题为研究对象,并以此作为突破口,探讨关于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探寻增加农民收入的途径,试图由点到线,由线到面,举一反三。

关键词:农民增收路径山区农村持续发展农业生产力

一、前言改革开放三十余载,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由最初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扩展到沿海一线,进而覆盖全国。中国三十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工业迅速与国际接轨,实现腾飞,“中国制造”享誉世界,我国的经济发展让许多国家艳羡。可是我们的基础产业——农业确依然是弱质产业,占我们总人

口比例百分之八十的农民成为“弱势群体”,他们居住的地方——农村成了“边缘地带”。农民的收入上不去,农业的质量提不高,农村的面貌得不到根本性的改变,我国的综合国力就很难有飞跃。农业是农民的事业,农村是农民的农村,要解决“三农”问题,首先就要把功夫下在农民问题上。农民问题集中表现在收入上不去,生活水平不高,城乡差距大。发展农村经济,归根到底就是要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国计民生,解决农村教育滞后社会公平缺乏基础的问题。最终促进社会均衡发展,夯实国民经济的基础,提高国家综合国力。

解决农民问题,不仅仅关乎农民的生计,而且还能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吸引外国资本与技术。我国农村人口不下十亿,这个群体的衣食住行用既是一个不小的负担,同时也是一个拉动经济增长的能量源。作为投资、消费、出口三驾拉动经济发展的“马车”之一的消费,无论何时也不能离开这一群体,据统计,占我国人口百分之八十的农民在全国消费总额中的比例只有百分之四十几,可见农民群体的消费上升空间还有很大。扩大内需,依靠降息和“黄金周”是远远不够的,而应该从根本上提升国民的实际购买能力。这就必须发展农村生产力,改革农村生产方式,增加农民可支配收入。相信当农民不再因为价廉而购买劣质产品,从选择“低廉”转向追求“质量”的时候,我国的内需就一定能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首驾马车”,并成为外国公司把技术和资金投向我国的动因。

近一两年,从乡镇街道上的店铺便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

展,家电专卖场、摩托车专卖店在农村的销量可观。各种优质的日用品在农村市场的份额也大大提高。农村合作医疗也以惠及广大农民。农民的生活水平较之前几年的确上了几个台阶。可是农民的发展也还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或间接,短期或长期的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制约着农村经济连续增长,限制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先认清问题的实质,进而找到科学的方法,为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存环境,提升农民群体的整体实力和国家综合国力服务。

二、“三农”问题以农民问题为核心。

(一)农民收入是改善农民生活水平、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开拓农村消费市场的基础。农民收入不能增长,农民生活就无法改善,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调动不起来,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共给就会受到影响,农村消费市场也只能停留在原有的低水平阶段,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缺少后劲。因此增加农民收入,解决好农民问题是解决好“三农”问题的关键,甚至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党中央的精神、方针、政策均把解决民生问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无论发展搞经济,还是建设科教文卫事业,以至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归根结底都是为了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是“三农”问题中的“人”,坚持科学发展观,把“以人为本”落实到“三农”问题上,就是以“农民”为本。

(三)解决好农民问题一定意义上就是处理好“三农”问题。在提升农业质量、改善农村面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的过程中,农民收入的增加,增收持续性的提高,创收渠道的拓宽都可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指标。

三、关于农民收入若干问题的分析。

(一)地区差异明显,农民收入呈现自东至西大幅递减的趋势,据有关资料统计东中西农民收入比为2:1.3:1。东部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农民收入相对较高,西部地区以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和西南山区农村农民增收最为困难。中东部地区农民生活水平和增收门路相对于西部地区占有很大优势。东部地区农村有大城市作依托,接近市场,基础设施健全,科技资金雄厚,农业发展后劲足。工业反哺农业成效显著。而这些正是西部地区农村所缺少的。农民收入在地区之间由于客观条件的差异而形成了明显的差距。

(二)城乡差距。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曾报道,“当江苏省无锡市江阴区华西村的村民正在自家洋楼里观看家庭影院的时候,甘肃农村一家五口人正挤在一间土坯房里看一个刚买的十四英寸的黑白电视;当西部城市贵阳的市民开着自家的小汽车上班的时候,邻近不过百余公里的大方县农村孩子正步行几十公里山路上学。”这段报道既反映了东西部地区农村的巨大差距,也反映出西部农村农民和城市居民显著差距。其实,不仅城市居民和边远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就是西部地区城市郊区农民与山区农民的生活水平也

相去甚远,不能相提并论。这之间的原因,与东西部地区农民形成巨大反差的原因大同小异。欠发达地区农民增收途径不畅通,收入来源过窄,传统的三大增收渠道,或者质量低,或者容易受阻持续性不强。

(三)农民增收困难。早在200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中就指出: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如今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改观,这得益于国家的惠农政策。而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民的处境,尤其是生活在农村,以分散的方式,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人群”的生活处境,最终还是要从发展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着手。徐祥临在2001年2月21日《经济日报》《给农民增收开辟第四条渠道》中谈到“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增收渠道基本有三条:一是发展商品农业,商品性农产品大大增加,农产品价格放开大幅度提高;二是兴办乡镇企业,农民从非农产品中获得了大量收入;三是进城务工,在农村以外获得了大量收入。”据调查西部山区农村农民发展商品农业,主要依靠农区畜牧业将农作物“二次转化”后以畜禽肉蛋出售创收,而且大都停留在一家一户分散生产,小规模,大投入(劳动力,和农作物饲料),低效率的层面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增收十分困难;而兴办乡镇企业本身缺少客观条件,外部自然缺少资金支持,不具有优势,现有的企业发展劲头也显不足;只有进城务工能使山区农民快速增收。但面对子女教育、赡养老人、金融危机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南亚转移而产生的就业紧张、用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