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内江市威远县两河镇中心学校毛华永

如何培养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题

能力

作者:内江市威远县两河镇中心学校毛华永摘要:数学教学的关键是教会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本文从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力”、“思想”、善于“总结”等几个方面谈如何培养初中阶段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题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数学研究数学学科网、中小学教学网等

关键词:培养学生;数学教学;数学思想;解题能力

前言

数学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题能力是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任务,教师应当把如何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题能力始终贯穿于教学始终。那么,怎样才能有效提高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解题能力呢,具体方法上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原动力,是学习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条件。对数学学科而言,不是所有学生天生都对学习数学、解数学题感兴趣的。在初中阶段,数学是各门学科中相对难度最大的一门,多数学生学起来都会感觉比较吃力。因此,教师首先应该把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具体应做到:

(一)要充分把握起始段的教学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七年级学生翻开数学课本后,一般都感到新奇、有趣,想学习好数学的求知欲较为迫切。因此,教师要多花费时间,下功夫,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可以用数学方法来解决(解释),在学习的起始阶段

就对数学学科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 要保持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

新教材比较贴近生活实际,具有较强的知识性、现实性和趣味性。因此,它以丰富的内容提供教学中诱发学生的情趣和动机的酵母。教材还抓住了初中学生情绪易变、起伏较大的心理、生理特点,要求教师以“活的东西去教活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语),来培养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对此,具体做法如下:

1、注重课堂教学中的引入环节。在课堂引入中,设计各种手段把学生调动起来,,唤起他们的参与意识。例如,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一节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明天要开家长座谈会,要求每个同学的家长都坐在各自的座位上,而同学们又不到学校。你该如何向你的家长介绍你座位的位置?学生积极思考,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在老师的指导下,对坐标系里点的坐标有了直观的体会,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充分让学生参与实践操作。教材针对七年级学生喜欢观看、喜欢动手的性格特征,安排了大量的实践性内容。教师应尽可能利用自制教具优化课堂结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授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一节,我课前安排学生自制六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厚纸片,用透明胶粘结为一个正方体盒子。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将盒子展开,得到不同的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获得了相应的体验和知识。

(三)坚持分类指导、分类要求

由于初中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从小学直接升到初中学习,学生间的学习成绩基础、智力因素等差异很大,教师一定要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在实施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要分类指导,分类要求,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得。对尖生:不但要把教本内容吃透,还应适当增加一些综合性、灵活性更强的训练题,让他们更上一层楼;对优生:要求他们把教材内容完全掌握,并能较熟练运用;对中等生:要求他们掌握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能简单运用;对差生:只要求他们能了

解教材中的一些概念性的东西就行了。这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收获,并感到不很吃力,都能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从而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加强学生数学思想和能力的培养

(一)、加强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

初中阶段的数学内容,有相当部分都要求学生通过正确的计算得出结论,真就要求学生必须有较强的计算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通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示范讲解,学生课堂练习,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如:初一学生计算的难点是在学习有理数过程中的符号问题,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清楚,重难点突破,同时要求学生适量的练习,另外,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的课后辅导。

(二)、培养学生“数形”转换的能力

“数”与“形”无处不在。初中阶段数学有两个分支——代数和几何。其中,代数研究“数”,几何研究“形”。但是研究代数要借助“形”,研究几何也要借助“数”。因此,“数”与“形”是不可分的。如七年级的“数轴”就是简单的“数”与“图形”的有机结合;七年级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要借助于数轴;在八年级学习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研究函数问题就离不开图像了。借助图像能使问题形象化,比较容易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解决问题。任何一道题,只要与“形”有关联,就应该根据题意画出草图来进行分析。这样做,不但直观,而且全面,容易找出切入点,对解题大有益处。

(三)、培养学生数学“转化”思维能力

解数学题最根本的途径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也就是把一个比较复杂繁难的数学问题通过一定的数学思维、方法和手段,逐渐将它转变为一个简单的数学形式,然后通过运算逐步把它解决。如各种多元方程组、高次方程,都是利用“消元”、“降次”等方法,最终把它们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然后用已知的步骤或公式把它们解决。“转化”的思想,是解题最重要的思维方法。面对难题,面对没有见过的题型,首先就要想到转化,也

总是能够转化的。平时,要求学生要多留心老师是怎样分析、解题的,是怎样“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的。同时,同学之间也应多交流交流成功转化的体会,深入理解转化的真正含义,切实掌握转化的思维和技巧。

(四)、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

数学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等量关系,其次是不等量关系。根据实际问题中的等量关系来建立“方程”这种数学模型,通过解方程来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匀速运动中,同一运动形式下的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就有一种等量关系,可以建立一个相关的等式:路程=速度×时间。在这样的等式中,一般会有已知量,也有未知量,像这样含有未知量的等式就是“方程”。在八、九年级我们还将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等。解这些方程的思维几乎一致,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它们转化一元一次方程或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然后用学生熟悉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或者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加以解决。现实中的大量实际应用问题,都需要建立方程(或不等式),通过解方程(或不等式)来求出结果。

(五)、培养学生“对应”的数学思想

小时候,父母指导我们将一个奶瓶、一只玩具、一颗糖果等“对应”一个抽象的数字“1”,将一双手、一双眼睛、两只耳朵等“对应”一个抽象的数字“2”。随着学习的深入,我们将“对应”扩展到对应一种关系、对应一种形式等等。如到初二、初三时,我们将数轴上的点与实数之间一一对应,将直角坐标平面上的点与一对有序实数之间“一一对应”,将函数与其图象之间对应。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利用“对应”思想来解答数学题。

(六)、教师要督促学生加强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的识记和理解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有这样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学数学就是多做题就行,对数学中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都不注意去加强识记,这是非常错误的。其实数学中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是帮助我们解决数学问题的有效工具,不但要求学生识记,还要加以理解,并能有效地运用。因此,对数学中的概念、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