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废除多音字的建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废除多音字的建议
【摘要】多音字的存在没有必要。多音字有两个作用:区别词义,区别词性;解决了汉字少的问题。首先不是所有的汉字都用多音来区别词义和词性;用不同的音可以表示不同的义。但绝大部分汉字都不可能一个音一个义,都是义项远远多于音项。
【关键词】废除;多音字;建议
中国语言博大精深,汉字源远流长,魅力无穷。一字多义、一字多音彰显语言丰富。汉字语义的无限性决定了汉字的多义性,假如一个字一个义就不知要造多少个字,现在的三、五千个常用字恐怕只能算个零头。掌握多义字比认识无穷无限的单义字自然容易得多,因而多义字的存在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多音字的存在有无必要就值得推敲了。
多音字据说有两个作用:①区别词义,区别词性;②解决了汉字少的问题,因为一个字可以代替几个意义。对于第一个作用,可以这样问:是不是所有的汉字都用多音来区别词义和词性?如果不是,那么现存的多音字也就没有必要固执生硬地充当这一功能了。第二个作用,这是设置多音字的根源,用不同的音表示不同的义。但绝大部分汉字都不可能一个音一个义,都是义项远远多于音项。有些字多义均同音,有些字多义但多音,哪些多义字该同音,哪些多义字该多音,又完全是人为设定的,而且既然有些多义字可以同音,为什么有些又不能呢?所以多音字除了增加识字者的难度、扩大世界认识汉字、认识中国的距离外,实在找不出还有什么积极意
义。
比如“壳”字。2002年商务印书馆增补的《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qiào坚硬的外皮。如甲壳;地壳。ké义同“壳”(qi ào)。如贝壳儿;脑壳;鸡蛋壳儿;子弹壳儿。同是商务印书馆1998年修订的《新华字典》是这样解释的:读qiào时释义与《现代汉语词典》相同:坚硬的外皮。而读ké时,释义还是:坚硬的外皮。举例是:核桃壳儿;鸡蛋壳儿;贝壳儿。无论《现代汉语词典》定义ké义同qiào,还是《新华字典》同样释义为:坚硬的外皮,都使人坠入五云雾里之中。真不知我们的学生看了这样的解释,会如何判定该读ké还是该读qiào。无论如何,我们都找不出设置这个多音字的实际意义。它只会增加识字者的负担,加深中国人认识汉字、汉语的畏难程度。
再如“谁”字。 2002年商务印书馆增补的《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shéi又shuí疑问代词”,下面还有具体的用法解释。“shuí‘谁’ shéi的又音。”此外再无别的解释。这真是你不解释我还明白,你一解释我就糊涂了。让学生去辨别读shéi还是读shu í,肯定是丈二摸不着头脑。“系”,读“jì”有“结、扣”的意思,读“xì”也有“扣”的意思。还有“血(xie xue)”、“剥”、“削”、“薄”、“核”、“落”等多音字的读音,都使人难解其详。
多音字的出现应该一种文明进步的标志。然而文明发展到现在,多音字已经不能促进文明,相反只能阻碍发展。特别是我们的学生经常为同一个字有多个读音而记不住、用不好而苦恼,也时常为多
音写一字而迷糊头疼。记住并使用多音字,也是一个死记硬背的过程,这就远离素质教育的轨道了。虽然多音字也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留下的,但我们在继承时也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批判继承。所以,多音字的减少甚至废除是必要的。我们完全可以也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有了先例。以前“从”字,曾有过3个读音:cong2从前、 cong1从容、 zong4随从;现在统读为cong2。“胜”字释义为“能够承担或承受”和“尽”时,古音都读shēng,现在统一读shèng,都不会带来什么麻烦,只会给大家带来方便。取消多音字,可以分步推行。第一步意义相同的多音字如“壳、谁、熟、血、杉”等完全应该简化。第二步没有必要的多音字可以简化,譬如:似,shi似的;si 类似、相似。再如“给”,口语读gěi;书面语读jǐ,给予、给养。还有不容易区分的如“转”,有上声和入声的读音,也该合二为一。最后逐步取消所有多音字。取消多音字,往小处说,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有利;往大处说,对我们的子孙后代有利;范围更广一点,对全人类学汉语有利,对促进中华民族的繁荣有利。
简化字的推行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多音字的取消也一定步履维艰。多音字只会难为读书人,我们真正要与国际接轨,也要考虑汉语哪一天也要像英语一样风靡全球,那么我们有必要把我们的语言变得更加简单易学而且实用。尽管人微言轻,但是,我还是热切期待着我的建议某天能够被采纳。
参考文献
[1] 张德继,孙宏宇;现代汉语多音字的规范问题[j].河北师
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黎新第;多音字统读与异形词规范[j].语文建设;1995年
12期
[3] 杨华;多音误读与语用频率的关系[j].语言文字应用;2003
年02期
[4] 王俊霞,刘云汉;关于多音字的思考[j].唐山师范学院学
报;2004年03期
[5] 刘春丽;汉语多音字研究[m].黑龙江大学;2005年
[6] 刘丽娟;现代汉语同音误用现象研究[m].黑龙江大学;2005
年
[7] 张莉霞;从《现代汉语词典》与《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
的比较看多音误读现象[m].西北大学;2007年
[8] 王俊霞;刘云汉;多音字读音情况的调查与思考[j].汉语学报;2007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