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附答案)

现代文阅读练习

【模拟试题】

一.

界碑

周京东

①新兵被分到边防一线连队,起初个个都是很高兴的,因为从内陆一下子来到了边疆,一下子来到国境线上,首次看见外国,感觉是那样的新鲜,边境线上矗立着的那一个个哨所就像是一处处景点,全副武装巡逻的战士就像是一幅幅流动的画面,那一块块界碑就像一面面永恒的风景。

②新兵叶子到连队后,第一件事就是站在界碑旁“咔嚓咔嚓”让班长给照了一摞子照片,然后他将自己和界碑一起炫耀给了城里所有知道他的人,就连街道居委会主任吴大妈也没忘了寄去一张。日子久了,在叶子的眼里一切都变了,神圣的界碑不再是风景,只是块刻着国名的石头罢了。日子再久了,叶子就琢磨,3年的时间太长了,还不如早点跑回家算了,城市那么大,干点什么不行。就这样,今天踏着昨天的脚印,明天再踏着今天的脚印,在巡逻道上走了今天再走明天,成天连人影都见不到,肯定能把人弄傻了。

③到了冰融雪化,漫山墨绿的夏天,叶子开始计划跑的事,他在脑子里形成了好几种方案,沿着连队下山的那条唯一的一条小路走,当然还不如不跑,因为累死也跑不过连队那辆吉普车。最后他选择了避开小路,走树林,翻过连队前面的山梁,斜插山下,然后再迂回到沟外30里远的小镇上的方案,这样大约需要半天的时间,叶子算计好后,在一个晴朗的早上,悄悄离开了连队。当连队发现后,那辆吉普车便真的加足了马力沿路追去。

④叶子想跑却迷了路,走了半天只是翻过几座山,走过了几道梁,直到肚子饿得咕噜噜叫,他仍没有走出林海。叶子想返回部队,却不知道连队在什么方向,叶子心眼多,他不敢再走了。因为万一走进对面国家的树林,可就更毁了,想到这里,他浑身打了一个冷颤,他冷静分析了情况后,决定爬到山顶上去找巡逻道,这样他就有救了。就当他精疲力尽地爬到山顶上时,夕阳的余晖正好照亮了一块界碑,叶子一下子扑过去,浑身像散了架似的,瘫在界碑旁。他依偎在界碑旁就像丢失的孩子一下子又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也就在此时此刻叶子才真正知道了什么叫祖国。天慢慢黑了下来,叶子不能走也不敢走了,他只有等到天亮,等到巡逻的战友走来。天上很多的星星,皎洁的月光洒在树林里,树林发出黛绿的光。各种小虫在草丛里发出各种不同的叫声,叶子又突然感到边境竟然这样的美好。就连远处不时传来的野兽的叫声,叶子都没有害怕,因为他紧紧地依偎着界碑,他知道只要还在自己的国土上,就什么都不用怕。这一夜叶子想了很多很多。就在黎明到来的时候,他突然悟出了一个道理,原来每个人的大脑里都竖有一块界碑,界碑将对和错分开,人要做错事是很容易的,只需从界碑前迈脚走到界碑后。

⑤叶子被巡逻兵带回连队后,上级给了他行政记过处分,他心服口服。3年后,叶子退伍时,档案里装了一张三等功表和两张优秀士兵卡片。

选自《春风》1997年第11期1. 界碑的形象在叶子的心目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产生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6分)

变化:

原因:

2. 叶子在迷路后,不敢再走了,他想到“万一走进对面国家就更毁了”,叶子为什么感到“更毁了”?(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④段中“也就在此时此刻叶子才真正知道了什么叫祖国”这句话的含意。(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全文看,小说的结尾似乎出人意料却又在情理之中,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不超过100字)(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坚守心灵的界碑的看法。(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什么叫做文化?”(有删节)

龙应台

①文化?它是随一个人迎面走来的——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自卖菜小贩接过找来的零钱?他,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②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③胡兰成描写他所熟悉的江南乡下人。俭朴的农家妇女也许坐在门槛上织毛线、捡豆子,穿着家居的粗布裤,但是一见邻居来访,即使是极为熟悉的街坊邻居,她也必先进屋里去,将裙子换上,再出来和客人说话。穿裙或穿裤代表什么符号会因时代而变,但是认为“礼”是重要的——也就是一种对自己和对他人的尊重,在农妇身上显现的其实是一种文化的底蕴。何谓底蕴,不过就是,没有学问、不识字的也自然会知道的礼数,因为祖辈父辈代代相传,因为家家户户耳濡目染,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于焉而形,这就是文化。农妇或许不知道仲尼曾经说过“尔爱其羊,吾爱其礼”,但是她举手投足之间,无处不是“礼”。

④希腊的山从大海拔起,气候干燥,土地贫瘠,简陋的农舍错落在荆棘山路中,老农牵着大耳驴子自橄榄树下走过。他的简单的家,粉墙漆得雪白,墙角一株蔷薇老根盘旋,开出一簇簇绯红的花朵,映在白墙上。老农不见得知道亚里斯多德如何谈论诗学和美学,但是他在刷白了的粉墙边种下一株红蔷薇,显然认为“美”是重要的,一种对待自己、对

待他人、对待环境的做法。他很可能不曾踏入过任何美术馆,但他起居进退之间,无处不是“美”。

⑤在台湾南部乡下,我曾经在一个庙前的荷花池畔坐下。为了不把裙子弄脏,便将报纸垫在下面。一个戴着斗笠的老人家马上递过来自己肩上的毛巾,说:“小姐,那个纸有字,不要坐啦,我毛巾给你坐。”字,代表知识的价值,斗笠老伯坚持自己对知识的敬重。

⑥对于心中某种“价值”和“秩序”的坚持,在乱世中尤其黑白分明起来。今天我们看见的巴黎雍容美丽一如以往,是因为,占领巴黎的德国指挥官在接到希特勒“撤退前彻底毁掉巴黎”的命令时,决定抗命不从,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保住一个古城。梁漱溟在日本军机的炮弹在身边轰然炸开时,静坐院落中,继续读书,思索东西文化和教育的问题。两者对后世的影响或许不同,“抵抗”的姿态却是一致的。

⑦对“价值”和“秩序”有所坚持,对破坏这种“价值”和“秩序”有所抵抗,就是文化。

2005年2月24日《南方周末》

1. 下面对文化的两种解说与文章内容相一致的一项是()(1分)

A. 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

B. 特指某一领域或某一范畴体现的思想观念道德和行为规范以及风俗习惯。

2. 说说第二段中“永续的生命”这一词语的含意。(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江南农家妇女举手投足之间,无处不在的“礼”,希腊老农起居进退之间,无处不是的“美”,显现出怎样的文化底蕴?(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为什么德国军官与梁漱溟能够显示出以生命为代价的“抵抗”姿态?(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从③—⑥段中分条概括出文化形成的特点。(4分)

文化形成的特点

() () () () 1 2 3 4⎧⎨⎪⎪⎪⎩⎪⎪⎪

6. 请用简明的语言,列举一个富有文化内涵的例子。(不超过100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鱼目混珠(有改动)

王蒙

张老爷买了一批珍珠,见其中一枚颜色暗淡,有砂眼,便把这枚废珠扔进了垃圾箱。

垃圾箱里有一大批鱼目,正在开会。见一粒废珍珠进了来,哈哈大笑,说:“欢迎你来参加我们的队伍!”

废珠怒目而视,说:“看准了,别花了眼,我可不是鱼眼珠子,我是正牌的蚌壳里的珍珠!”

众鱼目笑得死去活来。

鱼目A说:“只听说过鱼目混珠,孰知你小子弄了个珠混鱼目!”

鱼目B说:“别摆你那个臭珍珠架子啦!你说你是珍珠,珍珠为什么不躺在主人的首饰盒里,却沦落到这等地方!”

鱼目C说:“真正的珍珠可以做首饰、项链、戒指……真正的鱼目都为鱼提供过优质服务,而你,你有什么用场,你说得上来吗?”

废珠答辩道:“我的用场么?只有我能打败那些珍珠。我就是恨那些得宠的珍珠!它们难道是完美无缺的?珍珠甲根本就不圆,快成了桃形啦!珍珠乙不够火候,它的生成才一个半月!珍珠丙身上有两粒痣,放在放大镜下看得清清楚楚!珍珠丁实际都裂了纹啦!珍珠戊也不是什么好玩艺……”

说得众鱼目洗耳恭听,五体投地。一个大鱼眼珠说道:“你提供的信息非常重要。我们听得太痛快啦!让我们合作吧!我们吸收你充当我们的旗手,授予你名誉鱼目称号,选举你担任鱼目联合中心的总统,还有各种兼职,随你挑选,让我们和那些欺侮了你又欺侮了我们的坏珍珠们决一雌雄!”

众鱼目热烈鼓掌,群情激奋。这枚珍珠毫不推辞,俨然一位呼风唤雨的君王,带领众鱼目闹了起来。

终于,鱼目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张老爷的珍珠被抛到了箱子底。水产公司奉命搜集鱼目,加工装潢,制成特种工艺产品高价出售。水产公司把这一批鱼目小心翼翼地收集了起来。收检时候,看到了这枚废珠,骂道:“什么东西?居然混到鱼目里?”他把它挑出来,重新丢到了垃圾堆里。废珠本来以为众鱼目会替它分辩几句的,没想到,谁也没吱声。

终于,一个穷苦的捡垃圾的姑娘来到这里,发现了这颗珍珠,把它洗干净,擦亮,珍重地收藏起来。她告诉她的伙伴:“我也有一颗珍珠了!”

众贫苦的女儿看着这颗珍珠,夸奖珍珠的晶莹与纯净。珍珠惭愧地流出了一滴泪,正好弥补了砂眼。

后来这颗“含泪珍珠”价值连城。

1. 珍珠从被废弃到变得价值连城受到了哪些待遇,心理经历了怎样的变化?(5分)

2. 有砂眼的珍珠是如何变为价值连城的珍珠的?(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用“鱼目混珠”这个成语作为题目的用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废珠变为珍珠的经历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请用一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

玉米的馨香

邢庆杰

那片玉米还在空旷的秋野上郁郁葱葱。

黄昏了。夕阳从西面的地平线上透射过来,映得玉米叶子金光闪闪,弥漫出一种辉煌、神圣的色彩。

三儿站在名为“秋种指挥部”的帐篷前,痴迷地望着那片葱郁的玉米。

早晨,三儿刚从篷内的小钢丝床上爬起来,乡长的吉普车便停到了门前。乡长没进门,只对三儿说了几句话,就匆匆忙忙地走了。

三儿便在乡长那几句话的余音里呆了半晌。

明天一早,县领导要来这里检查秋收进度,你抓紧把这片站着的玉米搞掉,①必要时,可以动用乡农机站的拖拉机强制割。乡长说。

三儿知道,那片惟一还站着的玉米至今还未成熟,它属于“沈单七号”,生长期比普通品种长十多天,但玉米个儿大籽粒饱满,产量高。

三儿还是去找了那片玉米的主人——一个五十多岁,瘦瘦的汉子。

三儿一说明来意,老汉眼里便有浑浊的泪滴落下来。

②俺还指望这片玉米给俺娃子定亲哩,这……汉子为难地垂下了瘦瘦的头。

三儿的心里便酸酸的。三儿也是一个农民,因为稿子写得好,才被乡政府招聘当了报

...........................

道员,和正式干部一样使用。

.......................................三儿进了乡政府之后,村里的人突然都对他客气起来。连平

日里从不用正眼看他的支书也请他撮了一顿。所以三儿很珍惜自己在乡政府的这个职位。.......................................

三儿回到“秋种指挥部”的帐篷时,已是晌午了。

三儿一进门就看见乡长正坐在里面,心便剧烈地顿了一顿。

事情办妥了?乡长问。

三儿呆呆地望着乡长。

是那片玉米,搞掉没有?乡长以为三儿没听明白。

下午,……下午就刨,我、我已和那户人家见过面了。三儿都有点儿结巴起来。

乡长狐疑地盯了他一会儿,忽然就笑了。乡长站起来,拍了拍三儿的肩膀说,你是不会拿自己的饭碗当儿戏的,对不对?三儿无声地点了点头。

乡长急急地走了。

三儿目送着乡长远去后,就站在帐篷前望着这片葱郁的玉米。

天黑了,那片玉米已变成了一片墨绿。晚风拂过,送来一缕缕迷人的馨香,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

第二天一大早,乡长和县里的检查团来到这片田地时,远远地,乡长就看到了那片葱郁的玉米在朝阳下越发地蓬勃。乡长就害怕地看旁边县长的脸色。县长正出神地望着那片玉米,咂了咂嘴说,好香的玉米呵。乡长刚长出了一口气,县长就笑着对他说,这片玉米还没成熟,你们没有搞“一刀切”的形式主义,这很好。乡长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脸上

一片灿烂,心想待会儿见了三儿那小子一定表扬他几句。

乡长将县长等领导都让进了帐篷。乡长正想喊三儿沏茶,才发现篷内已经空空如也。

三儿用过的铺盖整整齐齐地折叠在钢丝床上,被子上放着一纸“辞职书”。

乡长急忙跑出帐篷,四处观望,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一阵晨风吹过,空气里充满了玉米的馨香。乡长吸吸鼻子,眼睛湿润了。

1. 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

A. 作者寥寥几笔刻画了“那片玉米的主人”的形象,意在表现农民生活的艰辛,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同情。

B. 文中人物语言不多,但富于个性,比如画线句中,①透着权力的强硬,②体现出农民生活的艰难。

C. 小说矛盾斗争的双方是乡长的权力和玉米主人的愿望,斗争的场所在三儿心中,三儿的行为是作者的理想。

D. 三儿是小说的主人公,但年龄外貌都没有交待,个性不鲜明,因为作者只把他当成一个理想的符号,不注重他的个性刻画。

E. 小说结尾三儿辞职,显示现实中形式主义作风的严重,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批判意识;但乡长的表现让我们看到希望。

2. 文中主人公三儿出场时间不长,但作者却刻画了他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请按事件发展顺序写出三儿的心理变化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 文中加点语段运用了什么手法?对表现三儿这个人物有什么作用?试作具体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从小说的人物关系中,概括乡长这一形象的特点。(4分)

①与领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百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与三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5、6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5. 三儿眼中的玉米叶子有着“辉煌、神圣的色彩”,三儿“陶醉在玉米的馨香中,睡熟了”,这两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任选一处作答。(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文章以“玉米的馨香”为题,并在行文中多处描写到玉米的馨香,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含意。(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哲学家皇帝

陈之藩

⑴到此做工已半月,不像是做工,像是恢复了以前当兵的生活。如果我们中国还可以找出这样紧张的工作,那只有在军队里了。同事里有从韩国刚当过兵回来的,有远从加州大学来的学生。我问他们,美国做工全这样紧张吗?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这里可能是最轻闲的。”

⑵如不置身其中,可能怎样说也不容易说明白。一旦在日光下整整推上八小时的草,或在小雨中漆上八小时的墙,下山以后,只觉得这个人已瘫下来,比行军八小时还累。

⑶今天下工后,已近黄昏,我坐在湖边对着远天遐想。这个环境美得像首诗,也像幅画。大匠造物时,全用蓝色画成了这个“太平湖”。第一笔用淡蓝画的湖水;第二笔加了一些颜色,用深蓝画出青山;第三笔又减去一些颜色,用浅蓝画出天空来。三笔的静静画幅中,半躺着一个下工后疲倦不堪的动物。我想整个美国的山水人物画,都可以此为代表。

⑷虽然,眼前景色这样静,这样美,但我脑筋中依然是这一日中,同事们的紧张面孔与急促步伐的影子。我的脉搏好象还在加速的跳动。我昏沉沉的头脑中得到一个结论:“这样拼命的工作,这个国家当然要强。”

⑸中学生送牛奶、送报;大学生做苦力、做苦工,已经是太习惯了的事。这些工作已经变成了教育中的一部份。这种教育是让每一个学生不由自主的知道了什么是生活,也知道了什么是人生。所以一个个美国孩子,永远独立、勇敢、自尊,像个哲学家帝王。

⑹希腊哲人,想出一种训练皇帝的办法,这种办法是让他“从生硬的现实上挫断足胫再站起来,从高傲的眉毛下滴下汗珠来赚取自己的衣食”。这是做帝王必经的训练,可惜欧洲从来未实行过这种理想。没有想到,新大陆上,却无形中在实践这句话,每一个青年,全在无形中接受这样皇帝的训练。

⑺做卑微的工作,树高傲之自尊,变成了风气以后,峥嵘的现象有时是令人难以置信的。耶鲁大学有个学生,父亲遗产30万美金,他拒绝接受。他说:“我有两只手,一个头,已够了。”报纸上说:“父亲是个成功的创业者,儿子真正继承了父亲的精神。”

⑻青年们一切都从自己出发,承受人生所应有的负担,享受人生所应有的快乐。青年们的偶像不是叱咤风云的流血家,而是勤苦自立的创业者。富兰克林自传,是每个人奉为圭臬(1)的经典。

⑼我们试听他们的歌声,都是钢铁般的声响的:

——人生是一奋斗的战场,

到处充满了血滴与火光,

不要做一甘受宰割的牛羊,

在战斗中,要精神焕发,要步伐昂扬!

——朗法罗

⑽我很钦佩在绿色的大地上,金色的阳光中,一个个忙碌得面颊呈现红色的青年。

⑾然而,我在湖边凝想了半天,我总觉得,这个美国青年画幅里面还缺少一些东西。什么东西,我不太能指出,大概是人文的素养吧。我在此三四个月的观感,可以说:美国学生很少看报的。送报而不看报,这是件令人不可思议的事。

⑿哲学家皇帝,不仅要受苦,还要有一种训练,使他具有雄伟的抱负与远大的眼光,可惜这一点,美国教育是太忽略了。忽略的程度令人可哀。

⒀爱因斯坦说:“专家还不是训练有素的狗?”这话并不是偶然而发的,多少门专家都是人事不知的狗,这种现象是会窒息死一种文化的。

⒁民主,并不是“一群会投票的驴”;民主确实需要全国国民都有“哲学家皇帝”的训练。在哲学家皇帝的训练中,勤苦自立,体验生活那一部份,美国的教育与社会所赋予青年的,足够了;而在人文的训练上却差得太多。

⒂晚风袭来,湖水清澈如镜,青山恬淡如诗,我的思想也逐渐澄明而宁静。

⒃天暗下来,星光,一个一个的亮了。

1955年7月2日于纽约州平湖【注释】圭臬(guīniè)及圭表,我国古代天文仪器。这里比喻准则或法度。

1. 作者所说的“哲学家皇帝”不仅要具备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格,还要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人文素养。(4分)

2. 在作者看来,美国所训练的“哲学家皇帝”有怎样的价值取向?(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全文,分析文章结尾“晚风袭来湖水清澈如镜,青山恬淡如诗,我的思想也逐渐澄明而宁静”这句话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我国古代十分注重人文素养的教育,有许多经典的论断,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请另举一例,并解说其中所体现的人文素养。(解说不少于50字)(6分)(1)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解说:(4分)

【试题答案】

一. 1. 变化(3分)原因(3分)

变化:

原因:逃跑迷路后发现了心中有了做

界碑,找到了依靠人的准则

2. 作为一名战士逃跑已经是极其可耻的行为,如果再跨出国界就意味着对祖国的背叛,所以“就更毁了”。(2分)

3. 迷途中经历了种种艰辛,找到了界碑,心理的煎熬,使他感悟到祖国是精神的依靠,勇气的源泉。(3分)

4. 叶子在逃跑中迷失方向,差点跨出国境,酿成背叛祖国的大错,这样的惊险唤醒了他心中正确的是非意识,从此他会有更明确的生活态度,能选择正确的生活道路,坚实地走好每一步,所以立功和受奖理所当然。(意思对即可)(3分)

5. 略(4分)

二. 1. B(1分)

2. (3分)字面的意思是自然界的一切事物生生不息,内在的含义是:永远延续的人类精神和不断传承的文化精髓。

3. (3分)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自然(与他人、自然和谐相处)

4. (3分)因为他们不苟且、不霸道、不掠夺,他们有品味、有道德、有永续的生命,所以显现出不惜以生命为代价的抵抗姿态。

5. (4分)文化形成的特点

()长期性

()普遍性(社会性)()自觉(自然)()共同遵守、维护

1

2

3

4

⎪⎪

6. (4分)略

三. 1

2. 砂眼是珍珠的缺陷,影响了它的品质,惭愧的泪弥补了这个砂眼,将劣势变为优势与特色,成为珍珠的精品,因而价值连城。

3. 作者借“鱼目混珠”为题,反其意而用之,通过珍珠的遭遇说明一个人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端正心态,弥补自己的不足,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

4. 参考:自命不凡不能掩盖自己的缺陷,也不能改变自己有缺憾的人生。

(嫉妒、仇恨)攻击他人,并不能抬高自己的身价。

当你拿放大镜照别人的时候,被放大的却是自己的缺陷。

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你的生命才会体现出真正的价值。

当你弥补了自身不足的时候,你的人生才会大放异彩。

仇恨只会让自己变得卑琐。

四. 1. (4分)AD

2. (2分)惊讶忧虑——酸楚同情——矛盾斗争——作出决定

3. (4)语段运用了插叙与衬托的手法,表现了主人公不顾私利,为民着想的高尚品格。这份工作是三儿能力的体现,也是他地位的标志,对三儿很重要,三儿愈看重这份工作,他为那片玉米而放弃工作的精神就愈加可贵。

4. (4)①讨领导欢心,搞形式主义;(媚上)

②不顾百姓利益,耍官僚作风;(欺民)

③想利用职工私心,施展自己的权威;(压下)

被三儿的行为感动,有一定的道德反省意识。(自省)

(意思对即可)

5. (2分)①“辉煌、神圣”的色彩是因为夕阳的映照而出现,但更重要的是在三儿的心目中群众的利益是最庄严、最神圣的。

(2分)②三儿在玉米馨香中熟睡,是因为作出不愧良心的决定后坦然舒畅,突出小说主旨:歌颂凭良心干实事的优秀干部,批判自私自利、不顾百姓利益的官僚。(意思对即可)

6. (4分)“玉米的馨香”既指玉米生长期特有的香味,又暗示出群众利益得到保护,

也表现出三儿等人在群众利益得到保护后的欣慰,更是人物精神境界得到升华的象征。

五. 1. 独立、勇敢、自尊(勤苦自立),具有雄伟的抱负与远大的眼光。(4分,每空2分)

2. 美国青年所承受的和享受的都是建立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基础上,崇尚勤苦自立,而不追求为了人类的幸福而奋斗。(4分,意思对即可)

3. 作者借自然风景比喻自己思想的变化,后文的“逐渐澄明而宁静”与前段“昏沉沉的头脑”呼应,表现出作者对美国的认识由表层、片面变为全面、深刻、准确,揭示了美国人训练青年的方法会使美国强大,但在人文素养方面却存在着严重缺憾。(4分)

4. (6分)略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答案

现代文阅读 一、散文不能没有文化担当 当下的文化散文不仅要从文化形态上反省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构成,而且要从文化本源上复原千年回响的人文精神,引导新的人格理想重建;要站在古老的城楼高处去体验先人苦难而悲壮的生命状态,去体验一代代先人漫长的无奈与渴望,去作思想者的抒情与言说,去完成对历史的思辨。 在新旧世纪之交的年代,一批作家以散文步入历史领域,把笔触探向遥远的古老时空,探向历史深处,对历史文化进行深层思辨,从而把历史话题引入了变革时代的思想沙龙,为散文艺术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提供了新的动力,并且以它理性的光芒照亮了整个散文艺术领域。文化散文在新时期的中国文坛异军突起,是时代因素使然,它已经完成了从自发形成到自觉创造的艺术进程,促成了一个颇具新意的散文时代。 我不大主张将散文分为山水散文、亲情散文、智性散文等等。至于文化散文普遍被称为学者散文或学术散文,也不一定很准确,无论怎样“定位”,它根本上还是文学品质,最主要的价值要素也不在其学术深度,而在思辨的深度,在于它对历史的准确把握和真切审视,在于它对现实的思考。对文化散文的作者来说,“先器识而后辞章”应该是座右铭。 回顾文化散文的成败得失,要想它今后仍然保持一定的繁荣,最为重要的一点,还是必须坚持文化散文的价值理念和艺术指向,立足现实,关注时代,反映现实诉求,以更加独到的历史书写,展示其鲜明的文学个性,唤起文化觉醒,表现出散文应有的文化担当。历史学界的考古,主要目的在于实物发掘,文化散文的“考古”,则注重的是在更深的精神层面上的文化发掘。这种发掘,需要深厚凝重的理性思考,也需要艺术想象的诗性激情,更需要作者具备坚定的精神信仰和价值立场。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不可再造的文化财富和精神遗产,但这种悠久历史也可能成为一种无法摆脱的精神沟谷和文化包袱。稍加回望就能够发现,中华民族过去五千年的脚步基本上是在一个迂回的轨道上走过来的,多少代先人以数不清的生命为代价,为后世创造了有趣味或没有趣味的往事,演绎了有文字或没有文字的历史,尽管他们无法超越各自生活的遥远时空。因而,当我们返回到这片土地上演绎历史的一个个故事现场,往往感到看得很清晰却又无法靠近,有几分神奇,也有几分美妙,但更多的往往是迷茫、遗憾和痛苦,全然没有古装戏里帝王将相或才子佳人故事的那种大结局的鼓锣欢喜,也全然没有某些高人心态中的疯狂剥夺者和辛勤劳动者谁都可敬可爱的那种“博大胸怀”。这就是说,我们的文化散文最需要的也正是一种冷峻、理性和批判意识。 历史是既往的生活,是凝固了的社会、事件、生命和声音,具有高度的固定性,不可更易,更不可逆转。即便是对某个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一千种不同的记述,无论它出自于恶意还是善意,我们也要努力剥去层层或褒或贬的涂抹。文化散文的介入,就是力求以文学方式对历史作出正确的解读,就是要立足人性的视角,坚定地面向社会人生,以冷隽的眼光和理性思维去反思几千年的历史辉煌和历史苦难,去发掘我们伟大民族的前人用艰辛的步履在这块土地上留下的精神信息,去展示文化的力量和生命的力量。 文化散文的现实担当,同时要体现出对民族历史文化的高度认同,体现出这块深厚的文化土壤赋予我们的文化情怀,体现出对优秀文化精神的捍卫与继承,通过探寻历史前贤的生

高中语文新高考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共四道2023高考真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新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现代文阅读I) 【2023年新高考全国I卷】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的秘鲁向导杰西卡说道,“农民非常高兴,所有想吃藜麦的人仍然买得起这种食物。”她还解释了另一个好处。之前,秘鲁城里人往往认为他们这片区域吃藜麦的人“很土”。现在,由于美国人和欧洲人的重视,食用藜麦被视作一种时尚。“利马人终于开始尊重我们这些高原人和我们的传统了。”玻利维亚西南部有一片遥远而不适合居住的区域,那里到处都是盐湖和休眠火山。在那里,我看到了由藜麦资金支持的当地急需的开发和旅游项目。千百年来勉强能够养家糊口的自耕农开始为更加美好的未来而投资。我在2017年4月听到的玻利维亚人对于该作物的唯一抱怨是,日益增长的供给正在拉低价格。玻利维亚的藜麦种植面积增长了两倍多,从2007年的5万公顷增长到2016年的18万公项。马克·贝勒马尔后来对我说:“这是一个令人悲伤的结局,因为它的价格不太可能再度回升。”在风景如画的科尔卡山谷,当太阳落山时,我问杰西卡,欧洲和北美的消费者是否应该为吃掉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的食物而感到内疚。我可以猜到答案,但我想听到当地人的亲口否认。“相信我,”杰西卡笑道,“我们有许多藜麦。”乍一看,这一关于食物热潮、全球贸易和消费者忧虑的事件讲述了谎言被揭穿的过程。不过,这些受到错误解读的真相可能会对当地的人们造成真正的伤害。各行各业有经验的沟通者会通过片面的事实、数字、背景呈现某种世界观,从而影响现实。在这个例子中,新闻工作者和博主出于高尚的理由引导消费者远离藜麦:他们由衷地为一个贫困群体感到担忧,害怕狂暴的全球贸易风潮会危及这一群体的利益。我们很早就知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100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100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直接导致经学在二十世纪衰落的原因,应该是1912年以后经学这门学科的消亡。学科的消亡使经学失去了其应有的载体,被分割为文史哲三个学科,成为所谓“人文学科”的一部分。尽管我们可以从历史、文学、哲学角度研究经学,但和以西医的方式研究中医一样,主要是一种外在的研究,经学的自主性丧失了。 晚清的摧枯拉朽式失败带来一种客观效应,似乎中国传统的经学不足以济时之难。这是后来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否定经学乃至文化传统的理由。晚清道咸以后,清朝的社会政治系统已经开始发生崩解,以皇权及八旗、绿营兵为主体的政治架构已经不足以因应困局。虽然由以曾国藩为首的一批理学士大夫组成的湘淮军系统暂时稳住了局面,所谓“同光中兴”,但在内对付太平军、捻军等似乎尚可,在外应对西洋文明却远远不够。 因此,经学研究必须要发生新变,这种新变不只是作为常道的经学的自我要求,同时也还是在为清代以来的历史补课。近代以来,不少学者已经开始从事这些工作,尽管他们的许多工作在经学内部也是极有争议的,但在主张有体有用、回归传统学术体系的意义上却是相通的,借用时下的学科分类体系,经学不仅涵盖人文学科,同时也包括杜会科学,两者相合,才是作为内圣外王形态的经学,才是未来新经学的应然形态。 经学应该取精用宏,广泛吸收人类文化遗产,发掘经典自身意蕴,形成能够为与目前人类文明对话奠定基础的新的经典诠释。在这方面,无论晚周、汉唐、宋明还是清代,都产生了具有自己风格的重要经学著作,但能够代表中西会通时代的经学注疏,却仍然凤毛麟角。中国经学学者应该自觉进行自身义理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与其他文化的深入对话。在这一方面,二十世纪留下了不少遗产,这就是新儒学的各种形态。经学不能故步自封,应该重新回到世界之中。 经学要重新回复自身的社会实践性。经学应该显示出其应对时代问题的能力,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供寻章摘句之用。经学实践性最初的表现形式便是礼学,贯注于古典时代的人伦日用之中。但由于古礼的原则至少在汉代以后就遭到了破坏,礼俗逐渐取代了礼的精神原则。在经权之辨中,权的流变性超过了经的恒常性,这造成了唐宋,特别是明清以降中华文明的某些根本弊端,譬如诚信的内在动力缺失。如何持守古礼中的常道,是当下经学应该致力的问题之一。 经学应该守先待后,接上固有学术,对以往经学的各种形态进行更深入的清理,因此应该努力推进以经学自身为进路的学术史研究。假如我们把经学理解为一种涵摄价值系统在内的知识体系,相比于佛学、西洋哲学、社会科学、神学等知识体系的自我清理来说,经学是远远落后的。我们仍然缺少真正系统而通贯的经学史。 (摘编自邓志峰《衰落呼唤新变》)(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学科的消亡使经学失去了其应有的载体,导致经学缺失了自主性,也是经学在二十世纪衰落的直接原因。 B. 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否定经学乃至文化传统,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中国传统的经学不足以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柴门里的岁月风尘 张瑞超 ①一种思维,深入到曾经熟悉的时空,那里有一道朴实无华的柴门,一直静静地封存在心底。 ②百年的民族屈辱,使得穷乡僻壤更加贫困。村庄负重前行,沉闷喘息。一道道简易的篱笆墙,一扇扇田园风格的柴门,在落魄的村庄,处处可见。 ③柴门是父母无以言状的艰辛,是贫穷寒酸的代言人,然而在孩童的眼中,却包含了无忧的快乐童年,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④柴门相伴的童年,从不设防。父母亲从来不叮嘱我们,“出门注意安全。”他们把我们扔在乡间的土地上,和遍地的小草、到处溜达的小狗一同随意生长。 ⑤家家柴门夜不闭户,时常大敞四开,敞开胸怀接纳路人。简陋的门,无需掩饰瑕疵,也无富足的金玉令他人牵挂,拥有的是农家人的仁厚和宽容。数量庞大的贫穷,喂养一两户的富裕。落魄的村庄中,也有朱门大户,端庄肃穆,时常紧闭。偶尔经过,猛然响起几声犬吠,警示我们不要走近。 ⑥敞开的门,无需透过柴门缝隙张望,就可瞅见院中家什,锃光瓦亮的铁锨等农具,堆砌的柴禾等,一览无余。那时候,时常有衣衫褴褛的乞丐,迈着迟疑的步子,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握着破瓦碗,轻声走进院门,发出浑浊的声音,只是为的一口喘息的生命。从寒舍中走出的农家人,往往塞给他们一口馍或者半拉窝头。 ⑦栅栏围成的门,并不是一扇真正的门,它只是一个家完整的象征意义,是人的心理上安全屏障。柴门上锁,阻碍的只是陌生人的脚步,是对自己领地的简单宣示。却从来不对孩子们拒绝。即使离家做农活的父母用一把铁锁锁住柴门,也锁不住我们那一颗不羁的心。只要在门的低端,使劲推开一道斜缝,把头伸进去,用力一钻就过去了,小狗也尾随其后。等我们钻过去之后,再把门拉上。坏事做得天衣无缝,暗地里偷着乐。 ⑧等我们一天天长大,单薄的柴门更加零落,轻轻挪开的时候,发出的声响也是有气无力,只是在坚硬的泥土地上留下一道道半圆的划痕,日久天长、水滴石穿,那划痕竟然变成浅浅的沟壑,如同奶奶额头上深深的纹络。已经长成高大身形的我们,再也从门缝中钻不过去了。偶尔放学回家,面对上锁的门,会采取攀爬的暴力手段,翻越院门。柴门不堪重负,摇摇晃晃,几乎散架。风风雨雨锤炼它的骨架,不起眼的小虫子侵蚀它的骨髓,岁月压弯了父亲挺拔的身姿,时光也将柴门打磨的光滑圆润,冲击成零散的零件,靠一条生锈的铁丝维系,稍稍用力,它就散做一堆木头。 ⑨它老了,年轻的我们不忍再次攀登它的后背,它已经无力承受。 ⑩柴门终将老去。当城镇化的洪流淹没了贫穷,老屋被拆除,柴门就被还原成一堆废弃的木头。哺育我成长的热土、供养我的村庄在一夜之间轰鸣倒塌,成为一座座废墟。夏季的雨,淋湿了碎石瓦砾,成批的野草从夹缝中急剧生长,一个夏天,就疯狂成原始森林。当我站在老屋原地,凝望眼前一人多高的野草,那种沉寂和陌生,来自远古的寂寥。一时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篇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中国传统文化的第一个特点是“生生”。《易经》“天地之大德日生,生生之谓易““易”,上面一个“日”下面一个“月”,有人认为是日月的变化,有人认为是仿照的蜥蜴,因为蜥埸的形态经常变化,颜色也经常变化。而《易经》就体现了一种变化的精神。这个“易”有三种意思:“变”“不变”和“简易”,《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它的核心意思是“生生不息”。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么我们一个很重大的责任就是把香火交传下去,这里面就体现了中国人一种特殊的终极关怀。 第二点是“实用”。这个地方不是简单的实用、适用,而是指的人伦日用。李泽厚叫实用性,金关道叫尝试性。中国人一般情况下不会走火入魔,因为我们特别重视自己的感觉和经验。但是如果有的事情,超出了感觉和经验,我们往往也会陷入某种述乱和失望的状态。因为理性化的程度不高,所以我们也容易被一些人所欺骗。我们应该讲究实事求是,合乎情理.对神也同时采取实用的态度,信则有,不信则无。 第三点是“和合”。人道效仿天道,天道落实于人道,所以中国人讲天人合一,“服乎天,应乎人”,这句话来自《易经》,《易》里面有一封(革卦: 祭莫之日用俘虏作人牲,亨通,吉祥的卜问)就是讲革命的。所以我们中国的革命传统也可以追溯到《易经》。汤武和周武王,一个革了夏来的命,一个苹了商纣的命。因此,对天、对自然界,我们要顺应,按照自然规律办事; 而对人,我们要响应人的基本需要,满足人的生命发展需要,可“和合”不是说我们都合到一起,都变成了一种混沌状态。这不符合中国文化,不符合中国思想。这里面有不同的要素,有天有地、有阴有阳、有火有水等,而这些不同的要素之间对立共生; 所以自然界也好,人类社会也好,才能够生生不息,才能够不断地变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三个特点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制裂开来,这对于我们今天创建和谐社会也能够有很大启发。中国人认为儒释道可以合起未,我们可以三教并带。这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因为西方人是讲信徒笃真,你信这个种,就不能再信其他种了。而我们三教并并带相交,只要是对我们生存发展有利,不管什么样的文化要素,我们都可以吸收包容,所以中国人的包容性非常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磅的一项是(3分) A.“易”既指日月的变化,也指蜥蜴的交化,《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唯一源头。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含答案)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雨如注(节选) 毕飞宇 丫头怎么就那么好看呢!主要是气质好。姚子涵四岁那一年就被母亲韩月娇带出去上“班”了。第一个班就是舞蹈班,是民族舞。在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接受过很好的礼仪训练,举止得体,高贵。她下过四年围棋,有段位。写得一手明媚的欧体。素描造型准确。会剪纸。“奥数”竞赛得过市级二等奖。擅长演讲与主持。能编程。古筝独奏上过省台的春晚。英语还特别棒,美国腔。她的成绩始终稳定在班级前三、年级前十。这是骇人听闻的。附属中学初中部二年级的同学早就不把姚子涵当人看了,他们不嫉妒,相反,他们怀揣着敬仰,一律把姚子涵同学叫作“画皮”(“画皮”出自《聊斋志异》,指妖怪伪装成美女时披在身上的人皮,比喻掩盖挣拧面目或丑恶本质的美丽外表)。可“画皮”站有站相,坐有坐姿,亭亭玉立,是文艺青年的范儿。 姚子涵对自己非常狠,从懂事的那一天起,几乎没有浪费过一天的光阴。和所有的孩子一样,这个狠一开始也是给父母逼出来的。可是,话要分两头说,这年头哪有不狠的父母?都狠,随便拉出来一个都可以胜任副处以上的典狱长。结果呢?绝大部分孩子不行,逼急了能冲着家长抄家伙。姚子涵却不一样,她的耐受力就像被鲁迅的铁掌挤干了的那块海绵,再一挤,还能出水。大姚在家长会上曾这样控诉说:“我们也经常提醒姚子涵注意休息,她不肯啊!”——这还有什么可说的。 晚上七点是舞蹈班的课,姚子涵没有让母亲陪同。凉风习习,姚子涵骑在自行车上,心中充满了纠结。她不允许父母陪同其实是事出有因的,她在抱怨,她在生父母的气。同样是舞蹈,一样地跳,母亲当年为什么就不给自己选择国际标准舞呢?姚子涵领略“国标”的魅力还是不久前的事。“国标”多帅啊,每一个动作都咔咔咔的,有电。姚子涵只看了一眼就爱上了。 还有古筝。他们当初怎么就选择古筝了呢?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姚子涵开始痴迷于“帅”,她不再喜爱在视觉上“不帅”的事物。姚子涵参加过学校里的一场音乐会,拿过录像,一比较,她的独奏寒碜了。古筝演奏的效果甚至都不如一把长笛,更不用说萨克斯管和钢琴了。既不颓废,又不牛掰。姚子涵感觉自己猥琐了,上不了台面。 傍晚的风把姚子涵的短发撩起来了,她眯起了眼睛。姚子涵不只是抱怨,不只是生气,她是恨。他们的眼光是什么眼光?他们的见识是什么见识?——她姚子涵吃了多少苦啊。吃苦她不怕,只要值。姚子涵最郁闷的地方还在这里:她还不能丢,都学到这个地步了。姚子涵就觉得自己亏,亏大发了。她的人生要是能够从头再来多好啊,她自己做主,她自己设定。现在倒好,姚子涵的人生道路明明走岔了,还不能踩刹车,也不能松油门。飙吧。人生的凄凉莫过于此。姚子涵一下子就觉得自己老了,凭空给自己的眼角想象出一大堆的鱼尾纹。 说来说去还是一个字,钱。她的家过于贫贱了。要是家里头有钱,父母当初的选择可能就不一样了。但是,归根到底,钱的问题永远是次要的,关键还是父母的眼光和见识。这

(经典)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及答案解析共50篇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及参考答案附解析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断桥 蒋寒 接连两场暴雨,上百年的古桥,被山洪毁了。 洪水将山寨与外界天隔一方,孩子们上学,大人们赶集,只能靠树杆、木梯、竹竿慢慢爬过去了。 村民们找到郭支书,请他拿主意。 郭支书住在山寨对岸的郭家坨,郭家坨地势高,再大的洪水也奈何不了它。郭支书听了村民的反映,吧嗒着旱烟,思忖着,不急。乡亲们急啊,挤了他家满满一屋子,支书娘子忙着为大家沏茶添水。 丙成代表大伙说:“就那样断着,不是个事啊!大人进进出出好办,娃娃们上学呢?你不是常说,一切为了下一代嘛!” 郭支书伸出两指捻了捻火星闪动的旱烟,吧嗒着,不吭声。 有人小声说:“我们知道,你肯定还在生大伙的气。入夏以来,见你没少往古桥下跑,东瞅瞅,西敲敲,大伙说你是盼着古桥垮了,好向上面申请救济款,以便从中捞……” 声音小得没人听得见。 屋外的大狼狗汪汪地叫了,天空还是阴沉沉的。天气预报说了,近期还将有持续暴雨,省、市、县层层拉响了防汛警报。村委会也早作了安排,这会儿,马主任正带着工作队现场走访…… 丙成说:“郭书记,你大人大量,快替大家拿个主意吧。上面要不拨款,我们各家凑也行。” 郭支书翻大伙一眼,说:“钱,我来想办法,力,大家得出。” “要得要得!”大伙就兴高采烈地散了。 有人见到第二天一早郭支书拎着包朝镇上去了。几天后回村,他就给望眼欲穿的乡亲们一个天大的喜讯:修桥款弄到了,钢筋水泥什么的都联系好了,接着就送来,天晴就动工…… 时不我待,趁着阳光天气,两台吊车就轰轰隆隆开进断桥现场,洪水也下降了许多,山寨老少能动的都出来了,大伙说说笑笑,干得热火朝天…… 郭支书和马主任在现场指挥。马主任抹了抹烟嘴,递给郭支书,白烟就从郭支书的鼻孔里冒出来,一脸欣慰。 马主任感慨道:“老伙计啊,真是难为你了,镇上县上一毛不拔,得亏你家老大开明啊,从自己公司支持50万。” 郭支书笑:“我们养育下一代图啥,不就是为我们修桥修路修康庄大道嘛。” 马主任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半个月之后,一座崭新的现代大桥就牢牢地架在了天河上,连接着山寨与外面的世界。可是随后,村里传出了关于郭支书的风言风语,说是郭支书这回准是贪了不少上面的修桥款,有人甚至闹着要找郭支书讨工钱。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 在学习、工作中,我们都要用到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给我们提供解题指导和解题思路。一份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答案1 中国传统美学是由三家组成的,即儒家美学、道家美学和禅宗美学。儒家美学是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道家美学是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禅宗美学是以六祖慧能为代表。 儒家在中国古代社会是占正统地位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处于主导地位的思想就是儒家思想。儒家突出一个仁字。仁者爱人,其实就是讲和谐,儒家尤其强调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儒家的思想是入世,道家的思想是出世,禅宗的思想是循世。我们可以各列举一位唐代的诗人来说明。儒家的唐代诗坛代表人物毫无疑问是杜甫,杜甫被称为诗圣,因为他是典型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道家的唐代诗坛代表人物是大诗人李白,李白被称为诗仙,因为他是典型的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禅宗的唐代诗坛代表人物是大诗人王维,王维被称为诗佛,因为他是典型的禅宗思想的代表人物。 三种美学,在一代文人身上不是截然分开的。虽然杜甫是以儒家为主,李白是以道家为主,王维是以禅宗为主,但并不是说他们身上就没有别的思想。杜甫身上也有道家的东西,李白身上也有儒家的东西,王维身上也有儒家甚至道家的东西。比如,王维进朝做官肯定要按儒家的方式行事,上朝是儒家,退朝是禅宗。所以说,他们每个人身上三种美学都有,只不过是每个人更侧重哪一种。另外,一直讲儒道互补,庄禅相通,这八个字概括了三种美学、三种文化相互渗透的特点。中国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如果大家去过青岛崂山,就能发现山上佛教的庙宇和道教的道观和平相处,互不侵犯。我们国家没有一个宗教能占统治地位,但是什么教派都能留下来。世界上的三大宗教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大全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大全 茂密的枝条浓郁的绿色,总是把内部遮盖得严严实实,让人的目光难以穿透绿色进入内部,因此弄不清绿色的内部隐藏着什么秘密。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XX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20XX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及答案大全一 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处在一个受噪声污染的环境中,户外的交通噪声,建筑工地的噪声,办公室内的设备噪声、人员噪声,回家后家用电器的噪声、邻里噪声……虽然很多时候这样的环境只是“不友好”,并没有达到“震耳欲聋”的地步,但日积月累,人们的身心健康也受到很大的影响,表现为心理的神经紧张、暴躁、精神不集中,生理的血压增高、心跳加速、听觉不灵,而且还会影响工作效率。传统的声学控制措施包括减小声源的功率、在传声途径上设置障碍阻隔吱声和振动,增加建筑墙体的隔声性能、设置吸音装置等等。但生态建筑的声环境控制有别于一般的噪声控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影响它的因素,可能采取的措施,尽量与其他生态技术(如自然通风)相协调。 从声环境角度考虑,生态建机的选址应该尽可能地避免噪声较大的主要街道和工业厂房,以减小室外噪声对环境的影响。很多时候,这样的考虑可以使后续的许多工作得以简化。比如我们

综合各国的环境标准和科研结果选定某生态建筑的声学指标为等效声压级45dB(A)以下,其中dB(A)是络计权的噪声分贝数,模拟人耳对不同频率声音反应。如果是一幢乡村别墅,室外的背景噪声甚至可以低达40dB;但是如果这是一幢闹市区临街的办公建筑,室外的背景噪声高达60-70分贝,就会给设计带来很多麻烦。比如,选择隔声性能良好的密闭窗户可以隔绝室外噪声,但显然自然通风就无法实现,人们所处的`综合环境仍然是不舒适的。 如果建筑选址没有办法完全远离室外噪声,我们就需要采取隔声隔障、通风隔声窗等措施提高小区和建筑本身的自保护性能。声屏障的种类很多,在选择时一定要兼顾功效( )、美学( )和经济( )三个因素。生态建筑户外声屏障设计的要点往往在于和整体景观的协调及礼堂的通透性。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担心影响自然通风而选用镂空的围墙或单纯的绿化带隔音,实际上会达不到隔音的效果。所以如果建筑周围的背景噪声非常恶劣,我们在设计时就必须考虑通风与隔声的协调,顾此失彼只会影响整体的环境效果。 外窗的设置也很要,可供选用的形式有单层玻璃、双层玻璃以及双层窗。其中以双层窗的隔音效果最好。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两层玻璃间的耦合效应,两层破璃最好选择不同的厚度,玻璃间的空气间隙应大于6毫米。另外,通风隔声窗的概念近年得到了推广,它采用了一种特殊的双层窗构造,之间设置了类似声陷阱的结构。显然,这样的结构必然同时产生通风效率的降低

2023年新高考语文全国I卷、Ⅱ卷现代文阅读I真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年新高考语文全国I卷、Ⅱ卷现代文阅读I真题汇编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素食者和肠胃疾病患者来说,藜麦的发现是一个奇迹。藜麦不含麸质,富含镁和铁,比其他种子含有更多的蛋白质,包括人体无法独自生成的必需的氨基酸。美国宇航局宣布,藜麦是地球上营养最均衡的食物之一,是宇航员的理想之选。产于安第斯山的藜麦有一个令西方消费者神往的传说:印加人非常重视藜麦,认为它是神圣的,并且称之为“万谷之母”。不过,藜麦的爱好者却通过媒体发现了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从2006年到2013年,玻利维亚和秘鲁的藜麦价格上涨了两倍。2011年,《独立报》称,玻利维亚的藜麦消费量“5年间下降了34%,当地家庭已经吃不起这种主食了,它已经变成了奢侈品”。《纽约时报》援引研究报告称,藜麦种植区的儿童营养不良率正在上升。2013年,《卫报》用煽动性标题提升了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度:“素食者的肚子能装下藜麦令人反胃的事实吗?”该报称,贫穷的玻利维亚人和秘鲁人正在食用更加便宜的“进口垃圾食品”。《独立报》2013年一篇报道的标题是“藜麦:对你有利--对玻利维亚人有害”。这些消息传遍了全球,在健康饮食者之中引发了一场良心危机。在社交媒体、素食博客和健康饮食论坛上,人们开始询问食用藜麦是否合适。 这种说法看似可信,被许多人认可,但是经济学家马克·贝勒马尔等人对此则持保留意见。毕竟,藜麦贸易使大量外国资金涌入玻利维亚和秘鲁,其中许多资金进入了南美最贫穷的地区。几位经济学家跟踪了秘鲁家庭支出的调查数据,将种植且食用藜麦的家庭、食用但不种植藜麦的家庭和从不接触藜麦的家庭划分为三个小组。他们发现,从2004年到2013年,三个小组的生活水平都上升了,其中藜麦种植户家庭支出的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农民们正在变富,他们将这种新收入转化为支出又给周边民众带来了好处。那么藜麦消费量下降34%又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在很长的时间内两个国家的藜麦消费量一直在缓慢而稳定地下降,这意味着消费量的下降和价格的激增不存在明显的联系。更加接近事实的解释是,秘鲁人和玻利维亚人只是想换换口味,吃点别的东西。 为了解藜麦的种植情况,我去了秘鲁科尔卡山谷,这里在印加时代以前就得到了开垦。藜麦是一种美丽的作物,拥有深红色或金黄色的巨大种球。在安第斯山的这片区域,人们在梯田上同时种植藜麦以及当地特有的玉米和马铃薯品种。“国外需求绝对是一件好事,”我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共五篇,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练习 班级考号姓名总分 一、清明两忆(节选) (肖复兴) ①父亲去世那一年,我在北大荒,弟弟在青海。那时,我们热血沸腾,挥斥方遒,一心只顾“指点江山”,而把两个老人那样毅然决然、毫无情义地抛在家里,像抛在孤寂沙滩的断楫残桨。我们只顾自己年轻,却忘记了老人的年龄。 ②那是1973年秋天,我和弟弟回北京探亲后,我刚刚返回北大荒不几日,而弟弟还在返回青海的途中,父亲去世的电报就打来了。 ③家里只剩下了母亲一个人。好心的街坊问她:“肖大妈,有没有孩子们的地址?找出来,我们帮您打电报!” ④从床铺褥子底下,她找出放着的一封封信。那是我们几个孩子这几年给家中寄来的所有的信。她看不懂一个字,却完完整整保存完好;虽目不识丁,却能从笔迹中,准确无误辨认出哪封是我或弟弟寄来的。我回到家后,街坊们告诉我:你妈这老太太真是刚强的人,一滴眼泪都没掉,就等着你们回来。街坊就是按照信封上的地址,给我和弟弟打去了电报。 ⑤匆忙赶回家,母亲正孤零零呆坐在床前,看见了我,站起身来,缓缓地走到我的面前,望着我半天没有说话。家里从来没有过这样的安静,静得我直想落泪。过了一会儿,母亲才对我说道:你先去谢谢人家街坊,人家帮忙拍的电报! ⑥这时候,我才忽然发现母亲已经老了,头发花白了,皱纹像菊花瓣,密密地布满在瘦削的脸上。算算她的年龄,这一年,她整整七十岁了。年轻和壮年的时光,一去不返,我却以为她还不老,还可以像以前一样为我们操劳奔波。 ⑦那天晚上,我和母亲睡得很晚。一直到她催我:快睡吧,你回家跑了这么老远!我说:好,就睡,您先睡吧! ⑧我确实没有一点儿睡意,心里乱得很。看着母亲钻进被子,脱掉外衣,忽然,看见她里面穿的内衣,是我读中学时候的运动衣,棕色,翻领,已经很旧,掉了颜色,而且破了洞,被她缝补上了补丁。补丁是几小块蓝布,和运动衣的颜色不一样,在昏黄的灯光映照下,格外刺眼,像飞出来几块蓝色的箭镞,扑簌簌直射向我。我的心一阵紧缩,强忍着,没有在母亲的面前掉下眼泪。 ⑨我呆呆地望着她,望得她有些发愣,连忙摆摆她那枯枝一样的手臂,催促着我:快去睡吧,那么远的道,坐车跑了两天,怪累的了! ⑩那一晚,那一幕的情景,真的深深地刺激了我。母亲脱掉外衣,伸出枯瘦的手臂,映在墙上的影子,像一幅棱角尖锐的木刻画,总也忘不掉。以前,我觉得跑到了北大荒,以为只有自己痛苦,却竟然忘掉了母亲是怎么艰辛度日的。那时候,我也觉得自己很无能,居然让年老的母亲穿自己丢掉不穿的破衣裳。 ⑪我感到非常内疚。我的心中可曾装有几多老人的位置?父亲的丧事料理妥当,弟弟回青海了,我留下没走。就是从那一夜起,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从北大荒搬回北京,决不让母亲一个人茕茕孑立,守着孤灯冷壁、残月寒星生活!一定要让母亲以后的日子过得好一些! ⑫人生如梦,流年似水,转眼整整五十年过去了。母亲已经走了三十四年。如今,我也老了,年龄已经和当年的母亲一样大了。那一夜那一幕的情景,却总像刻在我的脑子里一样,只要一想起母亲,就会忍不住浮现在眼前。而且,居然还会在我老年后的梦中重现。梦中的我泪流满面。 1.本文第⑫段最后一句写“梦中的我泪流满面”,请你分析“我”泪流满面的原因。(4分)

高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含答案解析)共14篇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前景诱人的空气发电技术 人们将风力视为最洁净的发电技术之一,但是就风力发电而言,也有它的不足:在风力微弱的情况下,风车翼片无外力推动,就会静止不动,无法发出电能;另外,如果联网的风车群有部分不工作,只有几台运转就可能出现过载现象。可是,通常电只能是发多少,消耗多少,无法存储。虽然有一些存储方法,但成本昂贵,难以普及。 深夜,居民和企业用电均处于低峰,如果是核电站或热力电站,便可以将水压缩进位于高处的储水站。当需要用电时将水排出,推动涡轮发电机发电。那么,风力发电能否也像别的发电方式那样,将空气存储起来,到需要时再使用呢?目前,德国技术人员找到了一种存储空气的新方法,即在地下建一座大型储气站,用空气压缩机将空气压缩,进行存储。需要时打开阀门,由高压空气推动涡轮机发电。空气排放前,如果再用燃气加热,效率将更高。 早在1978年,德国下萨克森州就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空气发电站,两个位于地下658米和800米的储气站是两个废弃的盐矿矿井。这两个储气站的储气量为31万立方米,最大承受力为70巴,足够供功率290兆的发电机组工作3小时。除此以外,在美国阿拉巴马州也有一个类似的电站,据说美国将要对其进行改造,并将建造一系列新型空气发电站。 目前,能源专家对空气发电前景看好,该技术除了能作为应急电站外,也是一种洁净能源的获取办法。如果将其与风力发电机组合使用,它将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提供能源的新途径。一个风力发电机群加上压缩空气电站,无论从技术、还是从经济角度看,均可以与油、燃气、煤或核能一比高下。如我国的内蒙地区,风力资源丰富,建造风力发电机群,加上空气电站,将有取之不尽的能源。 为保证能提供充足的电能,一般在设计风力发电站时需考虑各种因素,如,建造一个50兆瓦的电站,并不是说由50台1兆瓦的风力发电机简单并联,这只是指在最佳风源的情况下能够实现,但如果风速降低,其功率可能只能达到25兆瓦,因此,建造时需要安装100台风力发电机,这样,即使在风速较低时仍能提供足够的电能。风速高时,同时工作会出现电力过剩情况,这时就可以将空气压缩进地下储气站,到需要时再放出。 空气发电技术现在还少有人问津,原因是目前矿物能源的价格太低,以致人们还无需去考虑。一旦矿物能源耗尽,政府对二氧化碳排放标准严加限制,对洁净能源的需求就会骤然而升。当然,空气发电也并非是零排放,但与热力发电相比,仅是它的二十分之一,每度电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0至15克。如果该技术能投入使用,那么它将是生态能源领域的一项新突破。 7.下列各项对“空气发电”的有关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气发电就是把空气压缩,进行存储,到需要时再使用的一种发电技术。 B.空气在排放前,用燃气加热,效率将更高。 C.空气发电技术虽然已在某些国家得到了开发和利用,但现在仍然少有人问津。 D.空气发电是最洁净的发电技术之一,没有任何污染。 8.下列不属于设计风力发电站时考虑因素的一项是() A.建造一个50兆瓦的电站,在最佳风源的情况下,需要50台1兆瓦的并联的风力发电机。 B.建造一个50兆瓦的电站,需要安装100台1兆瓦的风力发电机。 C.建造地下储气站,是为了防止风速过高时出现电力过剩的现象。 D.建造风力发电站要考虑风速的高低,以保证提供充足的电能。 9.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风力发电和空气发电一样,都是利用空气发电。 B.空气发电前景虽然看好,但它目前只能作为应急电站。 C.一旦矿物能源耗尽,空气发电就会成为人们的首选。 D.空气发电技术已经被人们掌握,但由于其发电成本高,现在难以普及。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核电站或热力电站采用将水压缩进位于高处的储水站,来调节发电量。 B.在德国和美国已经并网发电的空气电站,从经济角度看非常合算。 C.如果空气发电与风力发电组合使用,从经济角度看与热力发电不相上下。 D.空气发电技术的普及使用,对环境保护将会起很好的作用。 7.答案选D,题目要求结合原文信息理解关键词语,一般来说,如果要求选择正确的一项,多是解释概念或给概念下定义;如选不正确的一项,则只是判断与概念相关内容的表述是否正确。解题时可找出原文与选项相关的内容仔细比照。对“空气发电”的阐述,A项可从第二段中找到依据,B项也可从第二段末句找到依据,C项可从最后一段第一句找到依据。D项对比末段“当然,空气发电也并非是零排放,但与热力发电相比,仅是它的二十分之

2020-2021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含答案)

2020-2021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含答案)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母亲的列巴 陈晓雷 ①去年,我在影友博客中,首次见到了历经沧桑的鄂温克老额尼(鄂温克语,母亲)玛丽娅·索,她那亚欧人种相互融通的面部轮廊,一下便吸引了我。这绛棕色脸上的皱纹让我惊奇,它们或横于额头,或环绕双眼,或聚拢唇边,都让我想到莽莽大兴安岭的土地山川,高低起伏、深浅不一。她的这张脸,宛如深秋原野,山路弯曲幽远,恰似秋日田地,犁痕鲜明醒目,这上面记录着岁月人生,举证着真诚、美丽。 ②玛丽娅·索面对影友的镜头,很不适应,表情不放松,无法进入自然状态。 ③影友们的热情围着她,并没感染她,她我行我素地坐着,眼睛不看那些对自己乱叫的机器,也不逢迎那些对自己不停闪光的镜头。她小声嘀咕着谁也不懂的鄂温克语,从语气里能感受到,她对鼓捣相机的这些人有点不理解,她不知他们在面前慌乱拍自己的目的,他们在面前拥挤、忙碌着,让她无法实施早已准备好的待客之礼。 ④索额尼想,他们没时间坐下来喝驯鹿奶熬的奶茶,没时间坐下来喝杯酒,总该尝尝自己烤制的列巴呀! ⑤木桌上圆圆的、厚实的列巴,害羞、渴望地看着这些端着相机的年轻人。 ⑥老人默想:他们一定担心我在这儿坐不了几分钟就得躺下,他们认为我老了,是在抢拍我呢!我不是干树叶,风一吹就没了,别看我九十二了,身子骨像山上的黑柞树,粗壮、结实着呢。 ⑦索额尼很想对他们说:要现在走路上山找驯鹿,你们都不一定能跟上我的步,还不知道谁担心谁呐?别总想着我不行,我就是在这儿坐半天也挺得住,别着急,慢慢干,才出细话嘛……年轻人,坐下歇会儿,先尝尝我的烤列巴吧,这可是用山里的站杆柴火烤的,这和城里人用电火烤的面包味道不同,不信你们尝尝,我的列巴有大岭独特的香味…… ⑧一会儿,咱们唠熟识了,我自然会把我家驯鹿的那些事儿告诉你们……这么想着,额尼情绪松弛下来,脸色活泛起来,面肌恢复了祥和,虽仍没笑,却显出了平静和亲善。闪光灯不停地刺激她的眼睛,相机连连“咔嚓”她,此刻老额尼的“配合”有点变形、有点僵硬,表情像冬日的雪山,洁净、肃穆。 ⑨玛丽娅·索真实动人的神态,被相机记录下来,这场景在我心里萦回了好些天,我为这位鄂温克母亲畅想着,我要来大兴安岭、要来根河、要来敖鲁古雅——我很想见见这位鄂温克族山林部落的最后一位女酋长,她是一片资源,是一座富山。 ⑩2013年的夏日,我在千万只银蝴蝶的伴拥下,沿着林深谷静的运材路,走进了根河阿龙山镇一片泛着翠绿的丛林中,走进了索额尼的驯鹿牧放点。 ⑪我宛如进入了仙境:林中飘浮着缕缕蓝烟——这是主人为驯鹿驱赶蚊虫特意点燃的,如梦如幻,林下的杜香草笑容绽放,花香阵阵袭来。那几十只大小不等的驯鹿神态安然,或站或卧、或悠然漫步,鹿鸣悠悠,鹿铃叮咚——塞里就是玛丽娅·索家族的领地,是老人和她那群驯鹿的乐园。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含答案)100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含答案)100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长不大的小白马 豆春明 他们,都挤在河边。像童话里说的一样,过了河,小白马就长大了,变成千里马。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版图,还在等着他们去开拓呢。不过有些人总是太调皮,过河后跑着跑着就变了样子。比如李白,跑到青崖间,成了一只白鹿。大多数人,还是跑成了马的样子。这里边,屈原就很不错,成了一匹烈马。他都六十多岁了,还痛苦和绝望得不得了,不肯苟活。《异苑》上说他“投川之日,乘白骥而来”。马背上还有一匹马,我们拦都拦不住。 他在前面,带了个好头。杜甫跟着,已经没劲了,还在跑。最后,累死在一条船上。还有些跑得特别快的,便成了奔马。性急的他们,总想赶在王朝日出或日落之前,多干点事情。可惜跑着跑着,突然就倒地不起。就像文天祥,还没活到五十岁。岳飞,四十不到。霍去病,才只有二十三…… 就这样,河边一直乱哄哄的,水花四溅。没人注意到,从绍兴出发的陆游困在了河里。河水很大,陆游拼命挣扎。八十五岁那年,水把他冲回岸边,像杜甫一样,他累极了。但他还是用尽力气,说了几句话:“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不,鹤发童心,八十多岁的人还在做梦。在河里漂了那么多年,也没能让他成熟一点。比起杜甫们,他在这方面差得太远了。杜甫最后说“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文天祥临刑前说“尘沙黯淡路茫茫”“碧空长共暮云愁”,哪一句不是成熟男人说的话?就连李白,也叹息“中天摧兮力不济”。他的“小太白”称号,算是白叫了。骨子里,他仍是出发时的那匹小白马。 曾经,陆游比任何人都渴望长大。按照童话里的布局,在成长的河边,他也碰到了红色的松鼠,棕色的牛,还有一个天下闻名的妈妈。出发前,他征求红色松鼠唐婉的意见。我过河好吗?他问,唐婉没说,呀,你别去,前些天我有个小伙伴才淹死了。她大概说的是,过不过你看着办,要紧的是我们在一起。 陆游妈妈耳朵尖,听了很不爽。她本该说,孩子,你去试一试,不然,咋知道水深水浅呢?她是北宋名相唐翊的孙女,说那样的话才符合她的身份。陆游听了,说不定就能试出一个水浅的地方,过河长大了。但愤怒冲昏了她的头脑,她只想赶走那只红色的松鼠。事实上,她也做到了,赶走唐婉后,陆游妈妈就不能再干啥了。不只陆游不答应,历史也没给她机会。 成长的河边,一下空旷起来。陆游只能自己照顾自己了。困在河里后,他常常想起松鼠和妈妈。心里针扎一般,无数次差点沉到水底。 唐婉再也没有回到河边。她在沈园和赵家两棵大树间跳来跳去。她找到了一个包容自己的丈夫,包容她继续爱着和思念陆游。在写完那首《钗头凤》不久,她便去世了,留给陆游一个红色的背影。 至于妈妈,陆游一直不肯原谅。在近万首诗中,几乎没写到妈妈。八十二岁时的一天夜里,他想起妈妈,依然充满恨意:“君听姑恶声,无乃遣妇魂?”二十三岁,他与唐婉离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100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100 一、高中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柴门里的岁月风尘 张瑞超 ①一种思维,深入到曾经熟悉的时空,那里有一道朴实无华的柴门,一直静静地封存在心底。 ②百年的民族屈辱,使得穷乡僻壤更加贫困。村庄负重前行,沉闷喘息。一道道简易的篱笆墙,一扇扇田园风格的柴门,在落魄的村庄,处处可见。 ③柴门是父母无以言状的艰辛,是贫穷寒酸的代言人,然而在孩童的眼中,却包含了无忧的快乐童年,是一切幸福的源泉。 ④柴门相伴的童年,从不设防。父母亲从来不叮嘱我们,“出门注意安全。”他们把我们扔在乡间的土地上,和遍地的小草、到处溜达的小狗一同随意生长。 ⑤家家柴门夜不闭户,时常大敞四开,敞开胸怀接纳路人。简陋的门,无需掩饰瑕疵,也无富足的金玉令他人牵挂,拥有的是农家人的仁厚和宽容。数量庞大的贫穷,喂养一两户的富裕。落魄的村庄中,也有朱门大户,端庄肃穆,时常紧闭。偶尔经过,猛然响起几声犬吠,警示我们不要走近。 ⑥敞开的门,无需透过柴门缝隙张望,就可瞅见院中家什,锃光瓦亮的铁锨等农具,堆砌的柴禾等,一览无余。那时候,时常有衣衫褴褛的乞丐,迈着迟疑的步子,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握着破瓦碗,轻声走进院门,发出浑浊的声音,只是为的一口喘息的生命。从寒舍中走出的农家人,往往塞给他们一口馍或者半拉窝头。 ⑦栅栏围成的门,并不是一扇真正的门,它只是一个家完整的象征意义,是人的心理上安全屏障。柴门上锁,阻碍的只是陌生人的脚步,是对自己领地的简单宣示。却从来不对孩子们拒绝。即使离家做农活的父母用一把铁锁锁住柴门,也锁不住我们那一颗不羁的心。只要在门的低端,使劲推开一道斜缝,把头伸进去,用力一钻就过去了,小狗也尾随其后。等我们钻过去之后,再把门拉上。坏事做得天衣无缝,暗地里偷着乐。 ⑧等我们一天天长大,单薄的柴门更加零落,轻轻挪开的时候,发出的声响也是有气无力,只是在坚硬的泥土地上留下一道道半圆的划痕,日久天长、水滴石穿,那划痕竟然变成浅浅的沟壑,如同奶奶额头上深深的纹络。已经长成高大身形的我们,再也从门缝中钻不过去了。偶尔放学回家,面对上锁的门,会采取攀爬的暴力手段,翻越院门。柴门不堪重负,摇摇晃晃,几乎散架。风风雨雨锤炼它的骨架,不起眼的小虫子侵蚀它的骨髓,岁月压弯了父亲挺拔的身姿,时光也将柴门打磨的光滑圆润,冲击成零散的零件,靠一条生锈的铁丝维系,稍稍用力,它就散做一堆木头。 ⑨它老了,年轻的我们不忍再次攀登它的后背,它已经无力承受。 ⑩柴门终将老去。当城镇化的洪流淹没了贫穷,老屋被拆除,柴门就被还原成一堆废弃的木头。哺育我成长的热土、供养我的村庄在一夜之间轰鸣倒塌,成为一座座废墟。夏季的雨,淋湿了碎石瓦砾,成批的野草从夹缝中急剧生长,一个夏天,就疯狂成原始森林。当我站在老屋原地,凝望眼前一人多高的野草,那种沉寂和陌生,来自远古的寂寥。一时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