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及防治》说课稿

《酸雨及防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酸雨及防治》。围绕本节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酸雨及防治》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第三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硫和氮的相关知识之后进行学习的。教科书在呈现本部分内容时,先给了酸雨的概念,之后再介绍了酸雨的危害,最后告诉学生应防止这些污染物的排放。在章末,还设置了测定雨水pH值的实践活动,这些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形成环保意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两章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硫及氮类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观案分析能力。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来分析其在生活中的影响,是一次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学生能真切体会到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对前两章知识的巩固加归纳。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两种形式的酸雨形成的过程。②能理解酸雨的成因,主要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对人类自身和生存环境的利弊,感受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硫氮氧化物对空气的污染的认识,培养环保和健康意识,形成与自然友好相处的观念。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认识。②通过学习酸雨、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了解人类活动对流氮循环的影响,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

两种类型的酸雨形成的化学方程式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在讲授新课之前,先带领同学们回忆之前所学的硫及氮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引导学生知道这些物质在给我们带来益处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危害。这样设计是因为学生在经过这一引导之后很容易就想到了酸雨这一危害,并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

2.新课讲授:在这个部分,我首先讲授的是酸雨的发现过程,这样设计可以将学生所学的人文学科知识和自然学科知识进行一次很好的融合,学生在情感上能够体验到知识的互通性。之后,我会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到底什么才是酸雨?②为什么酸雨的pH介定在5.6?③是什么物质导致雨水的pH进一步降低呢?这样设计可以构成逻辑上的递进关系,学生理解、学习起来更加轻松。学生知道了酸雨中主要含有的两种酸性物质,再引导他们和前一章节的知识结合,写出雨水中的硫酸和硝酸的形成过程。硫酸和硝酸形成的起始原

料是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因此,还需要了解这两类物质的来源,在这里我主要采用的是PPT上图片展示和语言叙述两种方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这样设计是因为这两种方式是最直观易懂的方式。知道以上知识后,再通过图片展示以及视频的观看了解酸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哪些?并针对其带给我们的不利,设置相应的防治措施。

3.课堂总结:引导学生回顾酸雨的概念,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形成的过程以及酸雨带给我们的一些危害和今后我们应该努力的方向。

4.作业布置:①学习本节课你有什么心得体会?②你还有哪些能够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的措施?这样设计作业一是想让学生能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环保的思想深入脑海,二是希望通过这些措施的思考打开学生的思维。

《酸雨及防治》说课稿

《酸雨及防治》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酸雨及防治》。围绕本节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重点与难点、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酸雨及防治》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第五章第二节第三课时的内容。本节课是在硫和氮的相关知识之后进行学习的。教科书在呈现本部分内容时,先给了酸雨的概念,之后再介绍了酸雨的危害,最后告诉学生应防止这些污染物的排放。在章末,还设置了测定雨水pH值的实践活动,这些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形成环保意识。 二、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前两章的学习,已经掌握了硫及氮类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观案分析能力。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来分析其在生活中的影响,是一次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过程。学生能真切体会到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也是对前两章知识的巩固加归纳。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①知道两种形式的酸雨形成的过程。②能理解酸雨的成因,主要危害及其防治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对人类自身和生存环境的利弊,感受辩证分析问题的方法与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①通过硫氮氧化物对空气的污染的认识,培养环保和健康意识,形成与自然友好相处的观念。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正确认识。②通过学习酸雨、光化学烟雾等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了解人类活动对流氮循环的影响,树立环境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硫酸型酸雨和硝酸型酸雨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 两种类型的酸雨形成的化学方程式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在讲授新课之前,先带领同学们回忆之前所学的硫及氮在生活中的重要应用。引导学生知道这些物质在给我们带来益处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危害。这样设计是因为学生在经过这一引导之后很容易就想到了酸雨这一危害,并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 2.新课讲授:在这个部分,我首先讲授的是酸雨的发现过程,这样设计可以将学生所学的人文学科知识和自然学科知识进行一次很好的融合,学生在情感上能够体验到知识的互通性。之后,我会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①到底什么才是酸雨?②为什么酸雨的pH介定在5.6?③是什么物质导致雨水的pH进一步降低呢?这样设计可以构成逻辑上的递进关系,学生理解、学习起来更加轻松。学生知道了酸雨中主要含有的两种酸性物质,再引导他们和前一章节的知识结合,写出雨水中的硫酸和硝酸的形成过程。硫酸和硝酸形成的起始原

酸雨的防治

酸雨的防治 酸雨的防治总结(一): 酸雨的成因及防治 当前,酸雨的危害日益严重。现已确认,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氧化氮是构成酸雨的主要物质。美国测定的酸雨成分中,硫酸占60%,硝酸占32%,盐酸占6%,其余是碳酸和少量有机酸。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氧化氮主要来源于煤和石油天然气的燃烧,它们在空气中缓慢氧化,分别构成硫酸和硝酸。在我国主要是硫酸型酸雨,从酸雨取样分析来看,硝酸的含量只有硫酸的110,这是因为我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二氧化硫排放量的90%来源于燃煤。据统计,全球每年排入大气的二氧化硫约为1亿吨,二氧化氮约5000万吨,无疑,酸雨主要是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造成的。 因此,防治酸雨最根本的措施是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实现这一目标有两个途径: 一是调整以矿物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增加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比例,发展太阳能、核能、水能、风能、地热能等不产生酸雨污染的能源。 二是加强技术研究,减少废气排放,用心开发利用煤炭的新技术,推广煤炭的净化技术、转化技术,改善燃煤技术,改善污染物控制技术,采取烟气脱硫、脱氮技术等重大措施。1980年至1986年间,法国发电量增加了4%,二氧化硫排放量却减少了一半,大气质量明显改善,主要原因是其核电比重由24%上升到了70%。由于二氧化硫是我国酸雨的祸根,国家环保总局已在全国范围对二氧化硫超标区和酸雨污染区进行了严格控制(两控区)。控制高硫煤的开采、运输、销售和使用,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发展脱硫技术,推广清洁能源技术。 同时,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应制定严格的大气环境质量标准,调整工业布局,改造污染严重的企业,加强大气污染的监测和科学研究,及时掌握大气中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和迁移状况,了解酸雨的时空变化和发展趋势,以便及时采取对策。在酸雨的防治过程中,生物防治可作为一种辅助手段。在污染重的地区可栽种一些对二氧化硫有吸收潜力的植物,如垂山楂、洋槐、云杉、桃树、侧柏等。 酸雨的防治总结(二): 国际上对酸雨采取的防治措施 大气污染除对天气产生不良影响外,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人们关注。其中一个影响就是酸雨。酸雨在国外被称为“空中死神”,酸雨对我们日常生活中

酸雨的成因与防治

酸雨的成因与防治 酸雨是指在大气中含有酸性物质,降落到地面形成的降水。它对环 境和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因此了解酸雨的成因和寻求有效的防治 方法十分重要。本文将探讨酸雨的形成机制,并提出相关的防治措施。 一、酸雨的成因 1. 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排放:工厂的燃煤、汽车尾气以及农业生产 过程中释放的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是酸雨的主要成因之一。这些气体 在大气中与水蒸气结合形成硫酸和硝酸,然后随着降水降落到地面。 2. 杂质物质的释放:工业生产和车辆排放释放了大量的杂质物质, 如重金属、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等。这些物质进入大气后,与水蒸气结 合生成酸性物质,最终形成酸雨。 3. 大气反应:大气中的气体、颗粒物和水蒸气的化学反应也会导致 酸雨的形成。例如,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在紫外线照射下形成臭氧, 而臭氧与水蒸气反应产生酸性物质。 二、酸雨的危害 1. 损害植物:酸雨中的酸性物质直接接触到植物的叶片和根部,破 坏植物细胞膜,抑制光合作用,导致植物生长受阻,降低农作物产量。 2. 污染水体:酸雨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水流入河流、湖泊等水体, 导致水体酸化。水体酸化威胁到水生生物的生存,破坏水生态系统的 平衡。

3. 腐蚀建筑:酸雨中的酸性物质腐蚀建筑物表面,损坏建筑材料,导致建筑物结构弱化,甚至造成建筑物的倒塌。 4. 影响人体健康:酸雨中的有毒物质进入水源地,给人类饮水带来潜在的健康危害。此外,呼吸酸雨中的有害气体也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 三、酸雨的防治措施 1. 减少排放:通过提高工厂和车辆的净化设施,减少氮氧化物和硫氧化物的排放量。同时,鼓励农业生产中采用环保措施,减少农业排放。 2. 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加大对清洁能源的投资和使用,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降低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3. 加强环境管理: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加强对污染源的监测和管理。建立完善的监测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污染问题。 4.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减少个人行为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结语: 酸雨对环境和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不容忽视,我们应积极探索酸雨的成因和防治方法。只有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环境管理和提高公众意识,才能有效减少酸雨的发生,保护我们的环境和健康。希望未来能实现酸雨的彻底消除,让自然回归清纯。

酸雨的成因、危害及防治

酸雨的成因、危害及防治 一、成因 酸雨是指大气中酸性气体与水蒸气结合形成的降水,主要包括硫酸、硝酸和盐酸等物质。其成因主要与以下两个方面密切相关: 1. 工业排放:由于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中含有大量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物质,这些物质在大气中与水蒸气相互作用,形成酸性物质,最终降落在地面,导致酸雨的形成。 2. 交通排放:汽车、船舶、飞机等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中也含有一定量的氮氧化物和硫化物,这些排放物质同样会在大气中与水蒸气结合,形成酸性物质,进而引发酸雨。 二、危害 酸雨给环境和人类带来了严重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地表水污染: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会直接降落在河流、湖泊等 水域中,导致水体酸化。这种酸化现象不仅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影响了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能力。 2. 土壤贫瘠:酸雨通过降落在地表,会使土壤的酸度升高,破 坏土壤的酸碱平衡,导致土壤逐渐贫瘠化。这使得植物无法吸收足 够的养分,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 植被受损:酸雨使得植物叶片和树木表面出现腐蚀、烧伤等 现象,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光合作用。长期积累下来,会导致大 面积的植被死亡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4. 建筑物腐蚀: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会侵蚀建筑物表面的石材、 金属等材质,导致建筑物老化、腐蚀,甚至威胁人们的生命安全。 三、防治 为了减少酸雨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需要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治:

1. 减少排放:通过加强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工业和 交通领域的排放行为进行严格管控,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量。 2. 能源转型: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发展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以降低酸性气体的排放。 3. 环境监测和预警:建立酸雨监测网络,及时监测大气中的酸 性气体浓度,采取预警措施,及时向公众发布相关信息,提醒人们 采取防护措施。 4. 植被恢复和保护:加强植被保护工作,种植适应酸性环境的 植物,提高植被的抗酸性能力,加速生态系统的恢复。 5. 国际合作:酸雨问题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采取措施,减少酸性气体的排放,并分享防治经验,共同 应对酸雨的挑战。 总结

酸雨的危害与防治措施

酸雨的危害与防治措施 酸雨是指大气中酸性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与雨水或雨滴混合形成的降水,其PH值低于正常降水的范围。这种酸性降水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威胁。本文将阐述酸雨的危害及相关的防治措施。 一、酸雨的危害 1. 影响植物生长:酸雨中的酸性物质会破坏土壤的酸碱平衡,使土壤酸化,导致植物无法吸收到足够的养分,抑制植物的生长与发育,甚至引发植物死亡。 2. 水环境污染:酸雨进入水体,使水体的PH值下降,对水生生物造成直接的伤害,导致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 3. 严重影响建筑物与文化遗产:酸雨中的酸性物质能腐蚀建筑物的表面,加速建筑材料的老化,导致建筑物损坏。同时,文化遗产也遭受着酸雨的侵蚀,使其失去原有的文化价值。 4. 健康问题:酸雨中带有的酸性物质能够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如引起眼病、呼吸系统疾病等。 二、防治措施

1. 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加强大气污染物的减排工作,优化工业结构,采用清洁能源替代传统能源,通过提高燃煤等能源的燃烧效率,减少废气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2. 发展绿色交通工具:加快推进电动汽车的普及与发展,减少机动车尾气排放。同时,推广公共交通工具,鼓励人们减少使用私家车,减少尾气排放。 3. 推广清洁能源:加大对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力度,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从根本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4. 加强环境监测与数据分析:建设环境监测站点,监测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变化,及早发现酸雨问题并制定相应的防治措施。 5.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通过加强环境教育、宣传与科普工作,提高公众对酸雨危害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鼓励人们采取积极行动,共同参与酸雨防治。 结语: 酸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迫切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发展清洁能源、推广绿色交通工具等举措,可以减少酸雨的发生,保护我们的环境与健康。同时,也需要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共同参与酸雨防治的努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硝酸酸雨及防治教学设计

硝酸酸雨及防治教学设计 发展目标 体系构建 1.通过实验掌握HNO3的性质,培养“变化观念与科学探究”的核心素养。 2.根据生活和生产中的环境问题,了解酸雨及防治,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 一、硝酸 1.物理性质 颜色 状态 气味 特性 无色 液态 有刺激性气味 易挥发 2.化学性质 (1)酸性:属于强酸,具有酸的通性,如CaCO3与HN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NO3(稀)===Ca(NO3)2+CO2↑+H2O。 (2)不稳定性:见光或者受热易分解,所以硝酸一般保存在棕色

试剂瓶中,并放置在阴凉处。 (3)强氧化性:与金属反应: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除金、铂、钛以外的大多数金属反应。 A.Cu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4HNO3(浓)===Cu(NO3)2+2NO2↑+2H2O。Cu与稀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 8HNO3(稀)===3Cu(NO3)2+2NO↑+4H2O。 B.与Fe、Al反应:常温下,浓硝酸或浓硫酸可使铁、铝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薄膜,所以可以用铁制容器或铝制容器来盛装浓硝酸或浓硫酸。当加热时,Fe、Al会与浓硝酸或浓硫酸发生反应。 C.浓硝酸和浓盐酸的混合物(体积比为1∶3)叫做王水,能使一些不溶于硝酸的金属如金、铂等溶解。 浓硝酸往往显黄色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HNO3分解生成的NO2溶于浓硝酸中显黄色。 3.用途 硝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化肥、炸药、染料、农药等。 二、酸雨及防治 1.SO2、NOx 的主要来源 (1)SO2:主要来源于煤、石油和某些含硫的金属矿物的燃烧或冶炼。 (2)NOx:主要来源于机动车产生的尾气。 2.SO2、N

高一化学必修 第二册(2019版)_5_2_3_硝酸_酸雨及防治_教学设计

第五章化工生产中的重要非金属元素 第2节氮及其化合物 第3课时硝酸和酸雨及防治 本节是人教版第五章第二节氮及其化合物的内容。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氮及氮的固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氨和铵盐、硝酸、酸雨及其防治。教材首先根据氮的原子结构知识,应用前一节掌握的研究非金属单质性质的基本思路预测氮的化学性质,渗透条件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引出氮的固定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意义。之后,根据物质类别研究氮的化合物,包括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硝酸、氨和铵盐的化学性质。以工业合成氨、工业制硝酸的生产原理为载体,应用氧化还原反应原理,设计含氮化合物的转化,使学生认识到从一种原料转化成多种产品,路径之一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改变主要元素的化合价,提升“变化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教材设置铵根离子的检验、实验室制取氨的实验活动,让学生根据氨、铵根离子的性质和反应,选择合适的试剂,设计检验或者制取物质的方案,提升其科学探究的能力。最后,教材编入“酸雨及其防治”内容以及“测定雨水的pH”的研究与实践活动,综合运用硫和氮及其化合物的相关知识,寻求证据参与社会性议题的讨论,分析硫酸工业、合成氨工业对社会发展的价值和对环境的影响,有意识地渗透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版)》对本节的要求: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氮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认识这些物质在生产中的应用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结合实例认识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多样性,了解通过化学反应可以探索物质性质、实现物质转化,认识物质及其转化在自然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重要价值。其情景素材建议为:“雷雨发庄稼”;氮的循环与氮的固定;工业合成氨、工业制硫酸(或硝酸);氮肥的生产与合理使用;氯气、氨气等泄漏的处理;酸雨的成因与防治;汽车尾气的处理。因此内容安排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为氮气与氮的固定,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第二课时为氨和铵盐,第硝酸和酸雨及防治。本节为第二课时的内容:硝酸和酸雨及防治。 【学习目标】 1、能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理解硝酸的氧化性。 2、认识硝酸在相关反应中体现的性质,了解硝酸的保存方法。 3、了解SO2、NO2对大气质量的影响,特别是酸雨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核心素养】

酸雨及防治高一化学知识点

酸雨及防治高一化学知识点酸雨及防治 一、酸雨的成因和危害 酸雨是指大气中含有过量的酸性物质,如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等,与大气水蒸气结合形成酸性降水的现象。酸雨对环境和人类都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首先,酸雨对环境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酸性降水对土壤的侵蚀和酸化,直接影响了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许多树木也因为酸雨而慢慢枯萎或死亡。此外,酸雨还对水生生物造成了极大的伤害,破坏了水生生物的生态系统。 其次,酸雨还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了危害。通过饮食摄入受到酸雨污染的农产品,摄入过多的重金属和有害物质可能对人体造成慢性中毒。同时,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与雾霾混合后形成二次污染物,对人体的呼吸系统造成刺激和损害。 二、酸雨的防治措施

为了减少酸雨的危害,我们应当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 首先,减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是最关键的措施之一。工业生产和交通是造成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源头,因此,强化大气污染物的管理和控制至关重要。通过采用先进的脱硫和脱氮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同时争取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来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 其次,加强环境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及时监测大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和气象条件,才能更好地制定防治措施和预防酸雨的发生。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和减少跨境污染也是减少酸雨危害的重要途径。因为污染物的传播是无国界的,各国应积极合作,共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共同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三、个人行动的重要性

除了政府和国际合作的措施外,个人行动也是减少酸雨危害不 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承担起环保的责任。 首先,我们应该倡导节能减排和环保出行。减少燃油的使用, 尽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或骑自行车出行,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 同时,我们还可以倡导身边的亲友和同事一起行动,共同维护环 境的美好。 其次,我们可以通过参加环保公益活动来宣传环保知识和倡导 环保理念。可以参加环境保护组织的活动,或者自发组织一些环 保志愿者队伍,开展环境清理,种植绿化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 解到酸雨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最后,我们自己要从小事做起,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行动开始。节约用水用电,减少塑料袋的使用,垃圾分类等,这些看似微小 的行为都能够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结语

酸雨的形成与防治实验探究

酸雨的形成与防治实验探究 酸雨是一种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对人类健康、农作物和水源造成了 严重的危害。为了深入了解酸雨的形成原理和寻找有效的防治方法, 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来探究此现象。本文将介绍酸雨的形成机 制以及相关的实验探究,并提出几种有效的防治措施。 一、酸雨的形成机制 酸雨是指大气中含有高浓度的酸性物质的降水。它的形成主要是由 于大气中污染物的排放以及气象条件的影响。以下是酸雨形成的主要 机制: 1. 氮氧化物的排放: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活动会释放出大量的氮 氧化物,例如二氧化氮(NO2)和氮氧化物(NO)。这些氮氧化物被 带入大气中,与水蒸气结合形成硝酸(HNO3),从而导致酸雨的形成。 2. 二氧化硫的排放:燃烧化石燃料、非金属矿物和加工金属等过程 会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硫(SO2)。二氧化硫与大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酸(H2SO4),从而形成酸雨。 3. 大气中的物理和化学反应: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被悬浮在空气中,与其他化学物质如氨、水蒸气和颗粒物等发生反应,形成硝酸和硫酸,进而形成酸雨。 二、酸雨的实验探究

为了深入了解酸雨的形成机制,并找到有效的防治方法,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实验探究。以下是其中几个经典的实验: 1. 环境模拟实验: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模拟了大气中污染物的排放和大气中的物理化学反应。通过调节不同污染物的浓度和气象条件,研究人员可以模拟出不同程度的酸雨环境,从而研究酸雨形成的机制和影响因素。 2. 雨水收集实验:科学家们在不同地点设置收集器,收集降落的雨水样品。通过分析雨水的化学成分,可以判断是否为酸雨以及其酸度的程度。这种实验可以提供实际酸雨情况的数据,并为后续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3. 模型预测实验:科学家们利用气象和环境模型,结合实际观测数据,预测酸雨的分布和影响范围。这样的实验可以帮助决策者及时采取措施,减少酸雨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 三、酸雨的防治措施 酸雨给环境和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因此,有效的防治措施至关重要。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酸雨防治措施: 1. 治理大气污染物排放:通过加强污染物排放的监测和管控,减少或清除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等酸性物质的排放,是减少酸雨的关键。政府可以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并推动工业企业采用清洁能源和低污染技术。

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

初中化学: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 酸雨的产生是这样的:在正常情况下,由于大气中含有一定量的二氧化碳,降雨时二氧化碳会溶解在水中,形成酸性很弱的碳酸,因此正常的雨水呈微酸性,pH值约为5.6~5.7.在1982年6月的国际环境会议上,国际上第一次统一将pH值小于5.6的降水(包括雨、雪、霜、雾、雹、霰等)正式定为酸雨.酸雨中的酸绝大部分是硫酸和硝酸,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和民用生活中燃烧煤炭或石油等排放的,以及汽车尾气释放的硫氧化物(主要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主要是二氧化氮)等酸性物质. 酸雨的危害:酸雨对河湖、植物、土壤等均有影响,破坏了自然生态,势必危及野生动物的生存,乃至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如图所示: 综合起来说,酸雨的危害主要表示在以下几个方面: 1.酸雨直接危害的首先是植物.植物对酸雨反应最敏感的器官是叶片,叶片受损后光合作用降低,抗病虫害能力减弱,林木生长缓慢或死亡,农作物减产. 2.酸雨可破坏水体环境,引起经济损失,危及生态平衡.当pH值降至5.0以下,鱼卵多不能正常孵化,即使孵化,骨骼也常是畸形的;加之河底淤泥中的有毒金属遇酸溶解,更加速了水生生物的死亡. 3.酸雨也可使土壤酸化,影响和破坏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群落结构,抑制了土壤中有机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淋洗与土壤粒子结合的钙、镁、锌等营养元素,使土壤贫瘠化,导致生长在这里的植物逐步退化.正因为这些,酸雨被冠以“空中死神”、“空中恶魔”、“空中杀手”等令人诅咒的名字. 4.酸雨还可对文物古迹、建筑物、工业设备、通讯电缆、铁路桥梁等造成了不同程度的腐蚀,令人十分心痛.许多刚落成或装饰一新的建筑在几场酸雨之后变得暗淡无光,例如,具

硝酸酸雨及防治教案教材分析

硝酸酸雨及防治教案教材分析 教案标题:硝酸酸雨及防治教案教材分析 教案目标: 1. 了解硝酸酸雨的形成原因、影响和危害; 2. 掌握硝酸酸雨的防治方法和措施;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材分析: 本教案适用于中学地理或环境科学课程,涉及硝酸酸雨的形成原因、影响和防 治方法。以下为教材分析: 教材名称:《地理(或环境科学)教材》 章节:环境与资源 主题:硝酸酸雨及防治 教材内容概述: 1. 硝酸酸雨的概念和形成原因:介绍酸雨的定义,以及硝酸酸雨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大气污染物排放、化学反应等。 2. 硝酸酸雨的影响和危害:探讨硝酸酸雨对环境、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的影响,如土壤酸化、水体污染、植物受损、呼吸系统疾病等。 3. 硝酸酸雨的防治方法和措施:介绍硝酸酸雨防治的主要方法,包括减少大气 污染物排放、采用环保技术、加强环境监测和立法等。 教案建议和指导: 1. 教学目标明确:根据教材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 例如,了解硝酸酸雨的形成原因、影响和危害,掌握硝酸酸雨的防治方法和措

施,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等。 2. 教学方法多样:结合教材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实验、 案例分析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3. 教学资源丰富: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如幻灯片、实验器材、视频资料等,以 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 4. 学生参与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提出问题、分享观点和经验,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5. 实践与应用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如通过小组讨论,提出针对硝酸酸雨防治的具体措施,并设计实施方案,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 能力。 6. 知识拓展和延伸: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提供相关的拓展资料和学习 资源,如科学文献、科普读物、实地考察等,以促进学生对硝酸酸雨及环境保 护问题的深入了解。 通过以上教案建议和指导,希望能够为您提供专业的教案建议和指导,使您能 够有效地撰写《硝酸酸雨及防治教案》并提供优质的教学。

简论酸雨的危害及防治

简论酸雨的危害及防治 简论酸雨的危害及防治 摘要:阐释了酸雨对土壤、农作物、人体、水体及建筑物产生的危害,分析了我国酸雨的总体分布体征,从法律、经济、技术、公众参与等视角提出了酸雨防治对策。 关键词:酸雨;危害;防治对策 酸雨是指pH 值小于5.60 的大气降水。正常的大气降水是中性的,pH 值在7.00 左右,当大气中SO2、NOX等酸性物质浓度增加,与大气中水汽经过化学物理变化,形成pH 值小于5.60 的雨叫酸雨。酸雨不单是“雨”,也包括雪、霜、露、雾等各种酸性降水形式。一、大气中酸性物质的主要来源 大气中酸性物质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 人类活动排放。主要是工业生产活动中燃烧大量的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产生大量的SO2、NOX,这是目前大气中酸性物质的主要来源。 自然界释放。湖泊、湿地、大陆架等等湿地单元,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会排放H2S气体,这些气体在大气中经氧化生成SO2。此外,火山爆发也能够产生大量酸性气体。 二、酸雨的危害 酸雨污染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已成为重要的国际环境问题。 对土壤的危害。导致土壤酸化。土壤酸化后,可加速土壤中含铝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风化而释放大量铝离子,形成植物可吸收形态的铝化合物。植物长期过量吸收铝会中毒,甚至死亡。导致土壤贫瘠化。长期的高酸度酸雨会造成土壤中植物营养元素的大量淋失,特别是盐基饱和度较低且易风化矿物质较少的酸性土壤,在长期的高酸度酸雨作用下,会使土壤中K+、Na+、Ca+、Mg2+等盐离子大量流失,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最终使土壤贫瘠化。使土壤微生物种群发生变化。酸雨对土壤中N、P、C等转化具有转移效应的微生物酶活性具有相当的抑制作用,使其个体生长变小,生长繁殖速度降低,制约了植物对土壤中营养物质的吸收。对农作物的危害。酸雨对农作物种子萌发有较大影响,酸雨的pH越低,农作物种子萌发受阻越严重,降低作物出苗率。酸雨可导致作物叶片出现可见伤害。酸雨破坏植物叶表面的蜡质和角质层,损害植物的表皮结构,使酸性物质通过气孔或表皮扩散进入细胞,导致叶绿素减少,细胞膜透性增加,最终使光合作用下降。酸雨造成植物各种代谢活动的紊乱。酸雨可降低植物光合速率,升高呼吸速率,降低营养代谢,降低酶活性。此外,酸雨还能诱发作物病虫害,使作物减产。 对人体危害。酸雨通过它的形成物质SO2和NO2直接刺激皮肤,使皮肤病发病率升高。同时,酸雨中的酸性物质对眼角膜和呼吸道有明显刺激作用,导致红眼病和支气管炎,并可诱发肺病,它的微粒还可以侵入肺的深层组织,引发肺水肿、肺硬化甚至癌变。 对水体的危害。研究表明,当湖水的pH值在6.15-9.10之间时,对鱼类无害;在5.10-6.15之间弱酸性时,鱼卵难以孵化,鱼苗数量减少;低于5.10时,大多数鱼类不能生存。在已酸化的湖泊中,虾类要比鱼类提前灭绝。被酸化的水体中的H+可加速地壳岩石和地表土的风化,增加重金属盐的溶解和积累,并与磷酸盐形成不溶性化合物沉淀析出,从而降低水体磷酸根浓度,导致水体营养盐贫乏。更为严重的是将土壤中活性Al冲刷到水体中,给水生生物生长带来严重的危害,还使生物分解作用减弱,直接影响系统中C和营养盐的再循环,从而改变水体生态环境。 对建筑物及文物的危害。酸雨能与金属、石灰岩石料、混凝土等材料发生化学反应或电化学反应,致使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现空洞和裂缝,导致强度降低,从而加快楼房、桥梁、历史文物、珍贵艺术品、雕像的腐蚀损坏。同时也加速了建筑物表面的各种保护涂层的退化,

硝酸 酸雨及防治(教学案1含答案)

硝酸酸雨及防治 【学习目标】 1.能运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理解硝酸的氧化性。 2.认识硝酸在相关反应中体现的性质,了解硝酸的保存方法。 3.了解SO2、NO2对大气质量的影响,特别是酸雨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学习重难点】 1.硝酸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2.酸雨形成的原因和防治。 【课前复习】 氨气和铵盐的性质。 【学习过程】 一、硝酸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1) HNO3的不稳定性 a. 浓硝酸见光或受热时发生反应。 b. 贮存:一般将浓硝酸保存在中,并避光放置于冷暗处 (2) HNO3的强氧化性 ①与Cu反应 [实验5-8] 如图5-14所示,在橡胶塞侧面挖一个凹槽,并嵌入下端卷成螺旋状的铜丝。向两支具支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硝酸和稀硝酸,用橡胶塞塞住试管口,使铜丝与硝酸接触,观察并比较实验现象。向上拉铜丝,终止反应。 方程式:(1)Cu+HNO3(浓) :。 (2)Cu+HNO3(稀) :。 结论:硝酸的浓度不同,与金属反应的产物也不同。

浓硝酸的还原产物为,稀硝酸的还原产物为。 ②常温下浓硝酸能使Fe、Al发生钝化 ③与非金属反应 [资料卡片]浓硝酸和浓盐酸按体积比为混合得到的混合物。能使不溶于硝酸的金属如等溶解。 [思考与交流]硝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于制化肥、农药、炸药、染料等。工业上制硝酸的原理是将氨经过一系列反应得到硝酸,如下图所示: (1) 写出每一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2→NH3: 。 NH3→NO:。 NO→NO2: 。 NO2→HNO3: 。 (2) 请分析上述反应中的物质类别和氮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情况,以及每一步反应中含氮物质发生的是氧化反应还是还原反应。 二、酸雨及防治 1. 酸雨的形成 酸雨:主要指pH小于的雨水,其主要是含有和。 成因:主要是大气中的与溶于水形成的。 硫酸型酸雨:→→SO3→。 硝酸型酸雨:NO2→。 2. 酸雨的危害 3. 酸雨的防治 [研究与实践]测定雨水的pH [总结]

《硝酸,酸雨及防治》知识导引+例题精讲

硝酸,酸雨及防治 【知识导引】 一、硝酸(HNO3) 1.HNO3的物理性质:无色液体,有刺激性气味,易挥发,90%~97.5%的硝酸称为发烟硝酸。 2.HNO3的化学性质: (1)强酸性,HNO3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HNO3=H++NO3-。 (2)不稳定性,HNO3见光或受热会发生分解,化学方程式为4HNO34NO2↑+O2↑+2H2O。思考:久置的硝酸呈黄色的原因是硝酸分解产生的NO2再溶于硝酸中。 (3)HNO3具有强氧化性,完成下面的实验探究: 实 验 装 置 稀HNO3浓HNO3 实验现象反应缓慢,有少量气泡产生,溶液变 蓝,试管口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反应剧烈,有大量气泡产生,溶液变蓝, 液面上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实验结论铜与稀HNO3常温下缓慢反应生成 NO气体 铜与浓HNO3常温下剧烈反应生成NO2气 体 332 3.稀HNO3强氧化性的表现: (1)稀HNO3与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8HNO3+3Cu=3Cu(NO3)2+2NO↑+4H2O。 (2)向稀HNO3溶液中逐渐加入铁粉至过量反应: 先发生的反应为Fe+4HNO=Fe(NO3)3+NO↑+2H2O,后发生的反应为Fe+2Fe(NO3)3=3Fe(NO3)2。由上可知,稀HNO3与过量铁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Fe+8HNO3=3Fe(NO3)2+2NO↑+4H2O。 4.浓HNO3强氧化性的表现: (1)浓HNO3与金属单质的反应,如,浓HNO3与Ag、Cu的反应分别为: 2HNO3(浓)+Ag=AgNO3+NO2↑+H2O,4HNO3(浓)+Cu=Cu(NO3)2+2NO2↑+2H2O。 注意: a.常温下,金属铁和铝在浓HNO3中发生钝化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膜,氧化膜可以保护内部金属不再被进一步腐蚀。钝化反应体现了浓HNO3的___________(填性质)。强氧化性 b.浓HNO3与金属反应的过程中,浓度逐渐减小,还原产物有可能是NO2和NO的混合物。 c.浓HNO3与金属反应一般不需要加热,但浓H2SO4与金属反应一般需要加热。 d.浓HNO3不能溶解Pt、Au,王水能溶解Pt、Au。王水是由浓硝酸和浓盐酸按体积比_________混合而成的溶液。 (2)浓HNO3与非金属单质,如,浓HNO3与Ag、Cu的反应分别为: C+4HNO3(浓)CO2↑+4NO2↑+2H2O,S+6HNO3(浓)H2SO4+6NO2↑+2H2O。 5.硝酸与其他还原剂(如S2-、SO2、SO32-、Br-、I-、Fe2+等)的反应: (1)稀HNO3与H2S的化学反应为2HNO3+3H2S=3S↓+2NO+4H2O。

学案4:5.2.3 硝酸 酸雨及防治

第3课时硝酸酸雨及防治课 标 解 读 内容要求学业要求 1.了解硝酸的性质,构建物质间转化关系,能从物质类别和元素价态的角度认识硝酸的性质。 2.结合真实情境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酸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的学科核心素养。1.能从物质类别、元素价态的角度,预测硝酸的化学性质和变化。 2.能根据教材给出的硝酸的性质的知识,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探究硝酸的性质,完成操作,观察现象,并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3.能依据所学知识,提出减少氮的氧化物的排放措施和方法,形成保护环境的观念。能主动关心酸雨等环境问题,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处、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观念。 一硝酸 【自主学习】 旧知回顾 1.物理性质 硝酸是无色、易、有气味的液体。 2.化学性质 (1)不稳定性 a.化学方程式:。 b.保存:一般将浓硝酸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并放置在阴凉处。 (2)强氧化性 a.与金属铜反应 浓硝酸与Cu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稀硝酸与Cu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b.常温下,铁、铝的表面被浓硝酸或浓硫酸氧化,生成了一层致密的⑥氧化物薄膜,这层薄

膜阻止了酸与内层金属的进一步反应,故常温下可以用铁或铝制容器来盛装浓硝酸或浓硫酸。 c.王水 组成浓硝酸和浓盐酸的混合物,体积比为 特性能使一些不溶于硝酸的金属如金、铂等溶解 3.工业制硝酸 原理:将氨经过一系列反应得到硝酸,如图所示。 写出每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 (2); (3); (4)。 易错辨析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硝酸在光照或加热条件下可分解生成二氧化氮气体() 2.硝酸可与Na2SO3反应制得SO2() 3.浓硝酸、稀硝酸与铜反应均属于置换反应() 4.在常温下,浓硫酸和浓硝酸遇Fe和Al无明显现象,说明常温下浓硫酸和浓硝酸与Fe和Al 都不反应() 【互动探究】 1.浓硝酸、稀硝酸与Cu的反应产物分别为NO2、NO,反应中,稀硝酸中氮元素的化合价降低较多,说明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浓硝酸强,对吗? 2.实验室一般将浓硝酸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如果将浓硝酸取出,发现浓硝酸呈黄色。这是为什么呢?

【2020(春)化学必修第二册人教版(新教材)】第3课时硝酸酸雨及防治

1 第 3课时 硝酸 酸雨及防治 学业要求 核心素养对接 1.能列举、描述、辨识硝酸的重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实验现象。 2.能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分析浓、稀硝酸的强氧化性。 3.硫的化合物、氮的化合物引起的酸雨及防治。 1.通过浓、稀硝酸性质的不同培养学生变化观念。 2.通过研究氮的化合物、硫的化合物的污染,提高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知 识 梳 理] 知识点一 硝酸 此为硝酸的安全周知卡,硝酸的危险性类别为什么是“腐蚀”,浓、稀硝酸分别有什么样的性质?请学习下列知识点找到答案: 1.物理性质 纯硝酸为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液体,沸点低,易挥发,在空气中呈“白雾”状,质量分数95%以上的浓硝酸称为“发烟硝酸”。 2.化学性质 (1)酸性:属于强酸,具有酸的通性,如CaCO 3与HNO 3反应CaCO 3+2HNO 3(稀)===Ca(NO 3)2+CO 2↑+H 2O 。

2 (2)不稳定性:见光或受热易分解,化学方程式为 4HNO 3=====受热或光照 4NO 2↑+ O 2↑+2H 2O 。 市售浓HNO 3呈黄色,因硝酸分解产生的NO 2溶在硝酸里,故浓HNO 3应保存在棕色试剂瓶,置于冷暗处,不能用橡胶塞。 (3)强氧化性: ①与金属反应: 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与除金、铂、钛以外的大多数金属反应。 a .Cu 与浓HNO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 +4HNO 3(浓)===Cu(NO 3)2+2NO 2↑+2H 2O 。 Cu 与稀HNO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Cu +8HNO 3(稀)===3Cu(NO 3)2+2NO ↑+4H 2O 。注意:[实验5-8]的实验现象 既表现HNO 3的氧化性,又表现酸性,HNO 3→NO 2、NO ,氧化性,HNO 3→Cu(NO 3)2,酸性 b .与Fe 、Al 反应:常温时浓硝酸可使铁、铝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而钝化,所以可以用铁容器或铝容器盛放浓硝酸。 ②与非金属反应: 碳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 +4HNO 3(浓)=====△ CO 2↑+4NO 2↑+2H 2O 。只表现氧化性 3.工业制法 硝酸是重要的化工原料,用于制化肥、农药、炸药、染料等。工业上制硝酸的原理是将氨经过一系列反应得到硝酸,如下图所示: 4.用途 硝酸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炸药、染料、塑料、硝酸盐等。 知识点二 酸雨及其防治

2021新教材高中化学第2节第3课时硝酸酸雨及防治学案 人教版必修2

第 3课时 硝酸 酸雨及防治 学习目标 核心素养 究,了解硝酸的主要性质,认识硝酸在工业和 的化合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了解酸雨及防治。 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 能从物质类别和元素化合价的角度,预测硝酸的性质及转化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 能根据教材中给出的硝酸性质的探究问题,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完成操作,观察现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能主动关心与环境保护有关的酸雨等社会热点问题,形成与环境和谐共处、合理利用 新课情景呈现 常温下,浓硝酸或浓硫酸可使铁、铝表面形成致密的氧化膜而钝化,保护内部的金属不再与酸反应,所以可以用铝质或铁质容器盛放浓硝酸。为什么常温下浓硫酸或浓硝酸使铝、铁钝化,让我们走进教材,学习硝酸和酸雨及防治。 课前素能奠基 新知预习 一、硝酸的性质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1)酸性: 在水中的电离方程式为__HNO 3===H + +NO - 3__。 (2)不稳定性: 浓硝酸见光或受热会发生分解,化学方程式为__4HNO 3(浓)═══△ 或光照4NO 2↑+O 2↑+2H 2O__。

(3) 强氧化性: ①实验探究: 实验 装置 稀硝酸 浓硝酸 实验 现象 反应缓慢,有少量气泡产生,__溶液变蓝__试管口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反应剧烈,有__大量气泡__产生,__溶液变蓝__,液面上有__红棕色__气体产生 实验 结论 铜与稀硝酸常温下缓慢反应生成__NO__气体 铜与浓硝酸常温下剧烈反应生成__NO 2__气体 ②强氧化性的表现: 写出下列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a .与金属反应: 稀硝酸与铜反应: __3Cu +8HNO 3(稀)===3Cu(NO 3)2+2NO↑+4H 2O__。 浓硝酸与铜反应: __Cu +4HNO 3(浓)===Cu(NO 3)2+2NO 2↑+2H 2O__。 b .与非金属反应: 浓硝酸与红热的碳(被氧化为CO 2)的反应为 __C +4HNO 3(浓)═══△ CO 2↑+4NO 2↑+2H 2O__。 3.硝酸的用途与工业制法 (1)用途: (2)工业制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