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溶出释药原理

控制溶出释药原理

控制溶出释药原理是指通过控制药物在给定时间内从药物制剂中释放的速率,实现药物在体内的持续释放。这种释放方式可以使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保持在治疗水平,从而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

控制溶出释药原理的实现主要依靠药物制剂的设计和制备。常见的药物制剂包括缓释剂、控释剂和延时剂等。这些制剂可以通过不同的机制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从而实现控制溶出释药的效果。

缓释剂是指通过改变药物的物理性质,如粒径、形状、表面积等,来控制药物的溶解速率。例如,将药物包裹在微小的颗粒中,可以延缓药物的溶解速率,从而实现缓释的效果。

控释剂是指通过化学反应或物理作用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例如,将药物与聚合物混合,可以形成一种控制药物释放的复合物。这种复合物可以通过改变温度、pH值等条件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

延时剂是指通过改变药物制剂的结构或添加特殊的添加剂来延长药物的释放时间。例如,将药物包裹在一层薄膜中,可以延长药物的释放时间。另外,添加一些特殊的添加剂,如胶体、脂质等,也可以实现延时的效果。

总之,控制溶出释药原理是一种重要的药物控释技术,可以实现药物在体内的持续释放,提高药物的疗效和减少副作用。药物制剂的设计和制备是实现控制溶出释药的关键,需要根据药物的特性和治疗需要选择合适的制剂。

药剂学第十二章 缓释、控释制剂

第十二章缓释、控释制剂 第一节概述 一、基本概念 1.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延长药效目的的制剂。一般应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缓释制剂中药物的释放主要是一级速度过程。 2.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设定的时间内自动以设定速度释放药物的制剂。一般在规定的介质中,按要求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药物。控释制剂中药物的释放主要是零级速度过程。 3.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 (1)减少服药次数,使用方便,提高患者服药的顺应性 (2)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或减少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 (3)减少用药总剂量,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二、缓释、控释制剂的处方设计 (一)影响口服缓释、控释制剂设计的因素 1.药物的理化因素 (1)剂量大小:口服单剂量在0.5~1.0g对缓释制剂仍适用,治疗指数窄的药物设计成缓释制剂应注意剂量与毒副作用。

(2)pKa、解离度和水溶性:非解离型、脂溶性大的药物易通过脂质生物膜,应注意消化道pH对药物释放的影响。溶解度<0.01mg/ml,本身具有缓释作用。设计缓释制剂时药物溶解度<0.1mg/ml不适宜。 (3)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大的,在机体内滞留时间长。油、水分配系数小时,不易透过脂质膜,故油、水分配系数应适中。 (4)稳定性:不稳定药物制成固体制剂较好 2.生物因素 (1)生物半衰期:24h<t1/2<1h不宜制成缓释制剂,t1/2>24h的药物本身就具有缓释作用。 (2)吸收:吸收的半衰期应控制3~4h的药物,否则不利于吸收。 (3)代谢:吸收前有代谢的药物,不适宜制成缓释制剂,如要制成缓释制剂,需加入代谢的抑制剂。 (二)缓释、控释制剂的设计 1.药物选择 (1)t1/2=2~8h适宜;12h<t1/2<1h,不适宜制成该类制剂。 (2)剂量很大、药效很激烈、溶解吸收很差、剂量需精密调节的药物不宜制成缓释、控释制剂。 2.设计要求 (1)生物利用度:缓控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应为普通制剂的80~120% (2)峰谷浓度比:稳定时,峰、谷浓度应小于或等于普通制剂。 (3)缓释、控释制剂的剂量计算: 一般可根据经验,参考该药物普通制剂的剂量换算。如:某普通制剂每日三次,每次100mg,若制成每日一次的缓控释制剂,一次剂量可为300mg。也可采用药物动力学的方法计算。 (4)缓(控)释制剂的辅料 1)阻滞剂 ①疏水物质:脂肪、蜂蜡、巴西棕榈蜡、氢化植物油、硬脂醇等可延滞水溶性药物的溶解,释放,主要作溶蚀性骨架材料。也可作缓释包衣材料,肠衣材料也有阻滞作用。 ②肠衣材料:CAP、EudragitL、S型、HPMCP、HPMCAS。 2)骨架材料 ①亲水性骨架材料:MC、CMC-Na、HPMC、PVP卡波普、海藻酸盐、壳多糖等。 ②不溶性骨架材料:EC、聚甲基丙烯酸酯、聚氯乙烯、聚乙烯、EVA、硅橡胶等。 ③溶蚀性骨架材料:同阻滞剂。 3)增黏剂 CMC-Na、HPMC、PVP。 第二节缓释、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与方法 一、溶出原理 药物释放受溶出限制,通过减少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溶出速率可以使药物缓慢释药,达到长效目的,据此有以下几种方法: 1.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 2.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 3.控制粒子大小,药物微粒粒径大,溶出慢,反之则快; 4.药物包藏于溶蚀性骨架中,如以脂肪、虫蜡类等为基质的缓释片。 二、扩散原理 药物释放以扩散作用为主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2020年版《中国药典》通则调整—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

2020年版《中国药典》通则—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蓝色字体表示新增内容,红色字体表示删减内容) 一、概述 调释制剂,系指与普通制剂相比,通过技术手段调节药物的释放速率、释放部 位或释放时间的一大类制剂。调释制剂可分为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等。其中缓释、控释制剂与普通制剂比较,药物治疗作用持久、毒副作用可能降低、用药次数减少,可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迟释制剂可延迟释放药物,从而发挥肠溶、结肠定位或脉 冲释放等功能。 本指导原则以口服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为重点,也可供其他给药途径的相 关制剂参考。 缓释制剂,系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 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依从性的制剂。 控释制剂,系指在规定的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 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 能显著增加患者依从性的制剂。 迟释制剂,系指在给药后不立即释放药物的制剂,包括肠溶制剂、结肠定位 制剂和脉冲制剂等。肠溶制剂,系指在规定的酸性介质(pH1.0〜3.0)中不释放或几 乎不释放药物,而在要求的时间内,于pH6.8 磷酸盐缓冲液中大部分或全部释 放药物的制剂。结肠定位制剂,系指在胃肠道上部基本不释放、在结肠内大部分或 全部释放的制剂,即一定时间内在规定的酸性介质与pH6.8 磷酸盐缓冲液中不释 放或几乎不释放,而在要求的时间内,于pH7.5〜8.0 磷酸盐缓冲液中大部分或 全部释放的制剂。脉冲制剂,系指不立即释放药物,而在某种条件下(如在体 液中经过一定时间或一定pH 值或某些酶作用下)一次或多次突然释放药物的制剂。 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的处方工艺设计可能影响其质量和疗效等,因此必须对 其进行全面深入研究,并结合实际生产的具体情况,筛选出适合工业化生产的处 方工艺。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体外、体内的释放行为应符合临床需求,应建立能 评估体内基本情况的体外释放度实验方法和控制指标,以有效控制制剂质

缓释与控释制剂

缓释与控释制剂 简介:缓释与控释制剂定义 一、缓释制剂(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s):指口服后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的制剂,与相应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至少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或降低药物的副作用。一般缓释制剂中药物释放属1级速度过程。 二、控释制剂(controlled-release preparations):指口服后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释放药物的制剂,与相应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至少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或降低药物的副作用。一般缓释制剂中药物释放属0级速度过程。 三、迟释制剂(delayed-release preparations):即给药后不立即释放药物而按预定时间释药的制剂,包括肠溶制剂(enteric coated preparations)、结肠定位与脉冲制剂(pulsatile-release preparations)等。 1. 对于半衰期短的或需要频繁给药的药物,可以减少服药次数,如普通制剂服药次数为一天3次,缓释/控释制剂的服药次数为一天2次或1次。可以提高病人服药的顺应性,使用方便。 2. 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3. 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因此,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的药效。 非经口给药的缓控释制剂:经皮给药制剂、植入制剂、注射缓释制剂等。国外缓控释制剂不严格区分,名称不统一。 第一节:药物的选择与达到药物缓释的方法 一、药物的选择

1. 根据半衰期 一般T1/2太短或太长不适宜(<1h或>24h)不适宜;半衰期很短的药物,即T1/2<1h的药物,一般不宜制成缓释、控释制剂,因为要维持缓释作用,每个制剂单位(如片剂)的药量必须很大,一般单剂量最大为0.5~1.0g为宜。但也有例外,如硝酸甘油,半衰期很短,约1~4分钟,由于其剂量很小,故现已制成2.6mg的硝酸甘油控释片上市。 半衰期很长的药物,即T1/2>24h,一般也不必要制成缓释、控释制剂,因其本身具有药效持久的作用。但也有特殊情况,如地西泮T1/2为32h,美国药典收载地西泮缓释胶囊,不过这种情况不多。多数药物在胃肠道的运行时间(由口至回盲肠)是8~12h。因此,超过8~12h,使吸收增加困难。 2. 根据药物吸收部位 如果药物吸收部位在胃与小肠,则缓释、控释制剂应设计在服药后8~12h释放完全,如果释放太慢,则药物尚未完全释放,就离开吸收部位,影响制剂的生物利用度。 如果药物吸收部位在小肠某些特定部位如硫酸亚铁主要吸收部位在十二指肠与空肠,故设计此类药物缓释制剂,应大部分在小肠上端释放,若缓释制剂在通过某一区域前释药不完全,则不利于吸收。 对于胃肠吸收范围有限的药物可以制成胃内漂浮制剂,增加药物在胃内的滞留时间。 此外,在胃肠道中不稳定的药物,如丙胺太林和普鲁本辛,若制成缓释制剂,其生物利用度会降低,因为药物在小肠释放后就被分解。 3. 根据药物的溶解度 溶解度很低(<0.01mg/ml)的药物,其本身就有延效作用,因为药物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及临床应用 近年来,随着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广泛应用及给药系统研究的深入,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日益增多。该制剂具有的给药次数少、峰谷血药浓度波动小、胃肠道刺激轻、疗效长、安全等特点使其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因此近年来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技术研究进展十分迅速,广大药学工作者结合临床研究了多种缓释、控释制剂。笔者就其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1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的作用特点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是一种长效制剂,是通过药剂学设计来获得减慢药物释放速率的药理屏障,药物依靠自由扩散、基本骨架的生物降解或溶蚀以及渗透压的作用突破屏障缓慢释药,使药物在体内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控制在8~24h[1]。 1.1 减少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的顺从性[2]:使用缓释、控释型口服药或注射药,则每天或几天甚至上月仅需服药1~2次,可防止漏服或忘记服药。 1.2 减少血药浓度的波动,保持平稳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提高了药物的安全性,缓释、控释药物制剂能在吸收位点提供恒定的药物浓度,吸收后血药浓度维持在允许的治疗范围内。 1.3 释放缓慢,减少人体对药物的对抗作用,增强药物的有效性:药物在口服之后缓释出有效成分,吸收也较恒定,使血药浓度保持在一定的水平[3],临床有效药力能维持较长时间。 1.4 降低药物的胃肠道不良反应:普通制剂由于口服后在胃肠道中迅速崩解溶出,可对胃肠产生较大的刺激作用,若制成缓释、控释药物制剂,即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2 缓释、控释药物制剂技术类型 缓释、控释制剂技术有3种释药类型:定速、定位、定时释药[3]。 2.1 定速释放技术:是指制剂以一定速率在体内释放药物,基本符合零级释放动力学规律,口服后在一定时间内能使药物释放和吸收速率与体内代谢速率相关。定速释放可减少血药浓度波动情况,增加患者服药的顺从性。可借助于改变片剂的几何形状来控制药物的释放,如迭层扩散骨架片、双凹形带孔包衣片、环形骨架片等。 2.2 定位释放技术:定位释放可增加局部治疗作用或增加特定吸收部位对药物的吸收。在口腔或胃肠道适当部位长时间停留,并释放一定量药物,以达到增加局部治疗作用或增加 特定吸收部位对药物的吸收。利用一些比重小于水且具有高黏性的材料,也可以使制剂在胃内滞留较长时间并定速释药。胃内滞留系统有:胃漂浮系统、胃内膨胀系统、生物粘附系统等[4]。小肠定位给药系统(肠溶制剂)可避免药物在胃内降解或减少对胃的刺激,提高一些药物的疗效。

第17章 缓释、控释制剂

第十七章缓释、控释制剂 第一节概述 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其中药物释放主要是一级速度过程,对于注射型制剂,药物释放可持续数天至数月;口服剂型的持续时间根据其在消化道的滞留时间,一般以小时计。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广义地讲,控释制剂包括控制释药的速度、方向和时间,靶向制剂、透皮吸收制剂等都属于控释制剂的范畴。狭义的控释制剂则一般是指在预定时间内以零级或接近零级速度释放药物的制剂。中国药典对缓、控释制剂有明确规定。本章主要涉及口服缓释、控释制剂和靶向制剂。 我国缓释制剂的英文名一般用sustained- release preparations,而控释制剂则用controlled-release preparations,国外缓释、控释制剂名称也不统一,有时也不严格区分,常用名有extended-release preparations,prolonged action preparations, repeat-action preparations, retard preparations, 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s。美国药典将缓、控释制剂归入modified-release preparations。为了方便起见,本章将缓释与控释制剂一起讨论。 缓释、控释制剂近年来有很大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其具有以下特点: (l)对半衰期短的或需要频繁给药的药物,可以减少服药次数,如普通制剂每天3次,制成缓释或控释制剂可改为每天一次。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病人服药的顺应性,使用方便。特别适用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疾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心绞痛、高血压、哮喘等。 (2)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特别对于治疗指数较窄的药物。根据关系式τ≤t1/2(lnTI/ln2),其中TI为治疗指数(therapeutic index),t1/2为药物的半衰期,τ为给药间隔时间。若药物t1/2=3小时,TI=2,用普通制剂要求每3小时给药1次,一天要服8次才能避免血药浓度过高或过低,这显然是不现实的,若制成缓释或控释制剂,每12小时服一次,也能保证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3)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因此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虽然缓释、控释制剂有其优越性,但并不是所有药物都适合,如剂量很大(>lg)、半衰期很短(<l小时)、半衰期很长(>24小时)、不能在小肠下端有效吸收的药物,一般情况下,不适于制成口服缓释制剂。对于口服缓释制剂,一般要求在整个消化道都有药物的吸收,因此具有特定吸收部位的药物,如维生素B2,制成口服缓释制剂的效果不佳。对于溶解度极差的药物制成缓释制剂也不一定有利。 缓释、控释制剂不利的一面有:①在临床应用中对剂量调节的灵活性降低,如果遇到某种特殊情况(如出现较大副反应),往往不能立刻停止治疗。有些国家增加缓释制剂品种的规格,可缓解这种缺点,如硝苯地平有20、30、40、60mg等规格;②缓释制剂往往是基于健康人群的平均动力学参数而设计,当药物在疾病状态的体内动力学特性有所改变时,不能灵活调节给药方案;③制备缓释、控释制剂所涉及

药剂学——制剂新技术

药剂学——制剂新技术 要点 1.缓释、控释制剂 2.迟释制剂 3.固体分散体 4.包合物 5.聚合物胶束、纳米乳与亚微乳 6.纳米粒与亚微粒 7.靶向制剂 8.透皮给药制剂 一、缓释、控释制剂 1.特点 缓释:缓慢非恒速 控释:缓慢恒速或接近恒速 ①减少给药次数,避免夜间给药,增加患者用药的顺应性 ②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避免某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③增加药物治疗的稳定性 ④减少用药总剂量,小剂量大药效 2.不适合制备缓、控释制剂的药物 (制剂设计——药物选择) ①剂量很大:>1.0g ②半衰期很短或很长:t0.5<1h或>24h ③药效激烈 ④溶解度小、吸收无规则或吸收差 ⑤不能在小肠下端有效吸收 ⑥有特定吸收部位 3.缓控释制剂载体材料 1)阻滞剂:脂肪类、蜡类(疏水性强) 2)骨架材料

①亲水凝胶:天然胶(藻琼)、纤维素衍生物(CMC-Na、MC、HPMC、HEC)、非纤维素多糖类(甲壳素、卡波姆)、高分子聚合物(PVP、PVA)——形成凝胶屏障 ②生物溶蚀:动物脂肪、蜂蜡、巴西棕榈蜡、氢化植物油、硬脂醇、单甘油酯 ③不溶性:EC、无毒聚氯乙烯、硅橡胶 3)包衣材料 不溶性:醋酸纤维素(CA)、EC 肠溶性:纤维醋法酯(CAP)、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HPMCP)、醋酸羟丙甲纤维素琥珀酸酯(HPMCAS)、丙烯酸树脂(Eudragit L/R) 4)增稠剂 延长口服液体制剂疗效——明胶、聚维酮(PVP)、羧甲基纤维素(CMC)、聚乙烯醇(PVA) 4.缓控释制剂释药原理 溶出:溶解度↓,溶出速度↓ 扩散:包衣膜微囊骨架植入乳 溶蚀与溶出、扩散相结合 渗透泵:渗透压为动力,零级释放 离子交换作用:药树脂 QIAN:溶散是胜利 5.缓控释制剂给药时间的设计 ①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12h 1次 ②小肠、大肠都有吸收:24h 1次 ③ t1/短,治疗指数小的药物:12h 1次 ④ t1/长,治疗指数大的药物:24h 1次 缓控释制剂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一般应在普通制剂的80%~120%范围内

第十五章-缓控释制剂(1)

第十五章缓控释制剂(1) 重点考点: 1. 缓、控释制剂的释药特点、设计原则与要求;常用的辅料及释药机制;常见缓、控释 制剂的类别及组成与结构;质量评价方法。 2. 口服择时和定位制剂的常见类别及释药机制。 第一节概述 缓释制剂(sustained-release preparation):系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的非恒速地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减少一半或有所减少,能显著增加患者依从性的制剂 控释制剂(controlled-release preparation):系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释放药物,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较少一半或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能显著增加患者依从性的制剂 迟释制剂(delayed-release preparation):系指给药后不立即释放药物的制剂,包括肠溶制剂、结肠定位制剂和脉冲制剂 缓释、迟释、控释制剂都可统称为调释制剂 优点:1、使用方便:对半衰期短需要频繁给药的患者,可以减少给药次数,大大提高患者依从性,使用方便 2、释药徐缓: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3、降低药物毒副作用 4、疗效好:缓控释制剂可发挥药物的最佳治疗效果 5、可定时、定位释药 缺点:1、临床应用中剂量调节的灵敏度较低,遇特殊情况不能及时停药 2、缓控释制剂是基于健康人群参数而来,受疾病状态影响时难以灵活调节给药方案 3、缓控释制剂的生产工艺复杂,成本较高 第二节口服缓控释制剂 一、缓控释原理 缓控释制剂分类:膜控型、骨架型、渗透泵型 原理:溶出、溶蚀、扩散、渗透压、离子交换 (一)控制溶出释药原理:Noyes-Whintney方程 方法:1、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 2、制成药物-高分子化合物难溶性盐 3、控制粒子大小 (二)控制扩散释药原理 1、贮库型 1)原理:依赖半透膜的控释作用,药物首先溶解成溶液,再从制剂中扩散处理融入体液2)制剂形式分类:包衣片剂和包衣微丸; 根据包衣膜特性分类:水溶性包衣膜和含水性孔道包衣膜 3)贮库型给药系统药物释放主要取决于包衣膜性质 2、骨架型 1)骨架型缓控释制剂系指药物均匀分散在骨架材料中制成的制剂

缓释控释制剂

缓释、控释制剂 相 关 知 识 报 告 专业班级:制药1001 姓名: 学号:

缓释、控释制剂 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中国药典定义缓释制剂系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非恒速释放药物,其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的制剂。对于注射型缓释制剂,药物释放课持续数天至数月;口服缓释制剂的持续时间根据其在消化道的滞留时间,一般以小时计。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预定时间内自动以预定速度释放,是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中国药典定义控释制剂系指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药物,其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减少一半或给药频率比普通制剂有所减少,血药浓度比缓释制剂更加平稳,且能显著增加患者的顺应性的制剂。 一、缓释、控释制剂系统的特点 随着药用高分子材料的广泛应用及给药系统研究的深入,目前发展最快的是口服缓控释制剂,能规模生产的也以口服制剂为主。口服缓控释系统主要具有以下优点: 1.对于半衰期短的或需要频繁给药的药物,可以减少服药次数,如普通制剂每天3次,制成缓释制剂可改为每天一次。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病人服药的顺应性,使用方便。特别适用于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心绞痛、高血压、哮喘等。 2.血药浓度“峰谷”波动小,血浓平稳,可避免超过血药浓度范围的毒副作用,又能保持在有效浓度范围之内以维持疗效。 3.可减少用药总剂量,因此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 在选择药物缓控释制剂时,还需考虑其不利的一面。 1.临床应用缓释制剂治疗疾病时,对剂量调节的灵活性降低,如果遇到某种特殊情况(如出现较大副反应),往往不能立刻停止治疗。有些国家增加缓控释

药剂学—制剂新技术知识点及练习题

药剂学—制剂新技术知识点及练习题 一、缓释、控释制剂 缓释:缓慢非恒速 控释:缓慢恒速或接近恒速 硝苯地平给药次数(日)血药浓度用药总量副作用 普通片4~6次波动大40~60mg 面红、心悸、头晕等 缓释片2次较平稳20mg 轻 控释片1次平稳20~30mg 轻 1.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 ①减少给药次数,避免夜间给药,增加患者用药的顺应性 ②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避免某些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性,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③增加药物治疗的稳定性 ④减少用药总剂量,小剂量大药效 2.不适合制备缓、控释制剂的药物 (制剂设计——药物选择) ①剂量很大:>1.0g ②半衰期很短或很长:t0.5<1h或>24h ③药效激烈 ④溶解度小、吸收无规则或吸收差 ⑤不能在小肠下端有效吸收 ⑥有特定吸收部位

(一)缓控释制剂的释药原理 1.溶出原理 再回首——Noyes-Whitney方程 影响药物溶出速率的因素 改善药物溶出速度的措施: ①↑药物的溶出面积:粉碎减小粒径 ②↑溶解速度常数:加强搅拌,以减少药物扩散边界层厚度或提高药物的扩散系数 ③↑药物的溶解度:提高温度,改变晶型,制成固体分散物 k=D/Vh 根据Noyes-whitney方程式,通过减小药物的溶解度,降低药物的溶出速度,可使药物缓慢释放,达到延长药效的目的。

2.扩散原理 药物以扩散释放药物的过程:通过水不溶性膜扩散、通过含水性孔道的膜扩散、通过聚合物骨架扩散方法: 3.溶蚀与扩散、溶出结合 亲水凝胶骨架片释药过程: ①骨架片遇消化液表面润湿、吸水后膨胀形成凝胶层; ②表面药物向消化液中扩散; ③凝胶层继续水化骨架溶胀,凝胶层增厚延缓药物释放; ④骨架同时溶蚀,水分继续向片芯渗透,骨架完全溶蚀,药物全部释放。 对水溶性药物主要以药物的扩散和凝胶层的不断溶蚀为主,对难溶性药物则以骨架溶蚀为主。 4.渗透压原理 单室渗透泵片: 片芯:水溶性药物、水溶性聚合物(包括渗透活性物质)等 包衣膜:由水不溶性聚合物,如CA、EC或EVA等组成,在胃肠液中形成半透膜; 释药小孔:是用激光或其他方法在包衣膜上开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小孔。 由于渗透活性物质的存在,片芯内药物溶解形成饱和溶液,渗透压4053~5066kPa(体液渗透压

缓释、控释制剂

缓控释制剂研究进展 药学0702 邓超 2301070225 摘要;文章主要通过参考各种文献,对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当前发展情况及目前所面对的问题和前景做一个简单的概括。 关键词;缓释制剂控释制剂微囊渗透性骨架型结构 一、缓控释制剂的特点及现状 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目的,其中药物的释放主要是一级速度过程;控释制剂系指药物在预定的时间内以预定的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狭义的控释制剂系指药物在预定的时间内以零级或接近零级速度释放的制剂【1】中国药典将其定义为“系指口服药物在规定释放介质中,按要求缓慢地恒速或接近恒速释放,其与相应的普通制剂比较,每24 h用药次数应从3~4次减少至1~2次的制剂”,并采用零级释放动力学方程来进行控释制剂释放动力学拟合【2】缓控释制剂作为第三代药物制剂。能明显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维持较长时间的体内药物有效浓度,克服频繁给药的弊端.减少用药的总剂量。从而大大提高患者服药的顺应性【3】。 缓控释制剂应用历史已久,传统医学认为蜡丸作用缓和而持久,是最早的一种缓释制剂。国外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研究缓释控释制剂,70年代以后,国外一些大型制药公司研制和生产取得了很大突破。至今已有40多年历史。适宜于制成缓控释制剂的药物范围广泛: (1)首过作用强的药物中已有不少被研制成缓释及控释制剂; (2)一些半衰期很短或很长的药物; (3)抗菌类药物; (4)一些成瘾性药物制。每日给药1~2次的制剂,便于患者服用,在保证有效治疗浓度的同时,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避免耐药性的产生。在口服固体缓控释制剂中,典型的给药系统包括骨架片、渗透泵制剂、多单元给药系统等几大类别。这几类制剂是口服缓控释制剂的研究热点和主流.也是与生产应用结合最为紧密的制剂类型【4】。

缓释与控释制剂知识点梳理.

第十二章缓释与控释制剂 ★一、定义: 1、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一类制剂。 2、控释制剂:系指药物在预定时间内,以预定速度恒定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广义上包括靶向制剂、透皮制剂等。 ★二、缓控释制剂的特点: 1、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病人的顺应性,方便应用; 2、使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3、可减少用药剂量。 ★三、缓释、控释原理的方法: (一)溶出原理: 控制溶出的方法: 1、制成溶解度小的盐或酯:青霉素的普鲁卡因盐、丙酸睾丸素 2、与高分子化合物生成难溶性盐:N-甲基阿托品鞣酸盐、鱼精蛋白锌胰岛素

3、控制粒子大小:超慢性胰岛素 4、将药物包埋于溶蚀性骨架中:以脂肪、蜡类为缓释骨架,以脂肪、蜡类为骨架材料,药物以溶解或混悬形式分散 5、将药物包藏于亲水性胶体中: (1)亲水凝胶骨架片:在体液中逐渐吸水膨胀,药物逐渐扩散到表面而溶解于体液中 (2)骨架材料:MC、HPMC、PVP、Carbomer、PVA、羟丙基淀粉、海藻酸钠等 (二)扩散原理: ★控制扩散的方法:包衣、微囊化、制成不溶性骨架片、增加粘度以减少扩散速度、制成植入剂、制成药物树脂、制成乳剂 1、通过包衣膜扩散(贮库型):药物组成的芯即贮库,周围由聚合物膜包围,膜的性质决定药物从系统中的释放速度。此种系统的优点为可以达到零级释放。扩散过程可用Fick’s第一定律来描述。 2、通过骨架扩散(骨架型):骨架型是药物均匀分散在聚合物骨架中,药 物在外层溶液中溶解,然后扩散出骨架,使固体药物不断溶出。此种骨架片中药物释放是通过骨架中许多弯弯曲曲的孔道扩散进行的,该过程符合 Higuchi方程。

膜控型缓释制剂的释药原理

膜控型缓释制剂的释药原理 膜控型缓释制剂是药物控释技术的一种重要应用形式,它通过特定的 膜结构和控制性能,可以实现药物在体内的缓慢、稳定释放。本文将 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探讨膜控型缓释制剂的释药原理,以帮助读者 更全面地了解这一技术。 一、膜控型缓释制剂的基本原理 1. 膜控型缓释制剂的组成 膜控型缓释制剂一般由药物、膜材料和辅助成分组成。其中,膜材料 是关键因素之一,它的选择和设计直接决定了药物的释放速率和机制。 2. 薄膜结构 膜控型缓释制剂的薄膜结构通常由一个或多个功能层组成,包括药物 释放层、控制膜层和辅助层。药物释放层负责储存和释放药物,控制 膜层起到控制药物释放速率的作用,而辅助层可以对膜结构进行保护 和增强。 3. 释放机制 膜控型缓释制剂的释放机制可以分为扩散控制、溶解控制和复合控制 三种。扩散控制是指药物通过控制膜层的扩散来实现释放,溶解控制

是指药物通过膜层的溶解来实现释放,而复合控制则是综合考虑扩散和溶解两种机制。 二、膜控型缓释制剂的优势与应用 1. 优势 膜控型缓释制剂具有以下优势: - 能够实现精确的药物释放速率调控,保持血药浓度的稳定性。 - 减少药物的频繁给药次数,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 可以减轻药物的副作用,改善疗效。 - 适用于多种不同的药物,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 应用领域 膜控型缓释制剂广泛应用于以下领域: - 慢性疾病治疗: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 肿瘤治疗: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提高治疗效果。 - 动物免疫注射:实现长效免疫效果。 - 农药和化肥:实现长效释放,提高农作物产量。 三、对膜控型缓释制剂的进一步思考 1. 趋势与发展 随着科技的进步,膜控型缓释制剂在药物控释技术领域的应用前景不

药剂学综述缓控释微丸制剂

缓控释微丸制剂 摘要:目前市面上涌现出多种缓控释制剂,其中微丸凭借其载药范围宽、流动性好、体积小等优点受到青睐。本文通过对缓控释制剂中微丸的定义、特点、在缓控释制剂类型中应用的原类型、释药机理及其制备工艺和辅料应用的介绍,让初次接触药剂学中缓控释微丸制剂的人对其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微丸制剂铺垫坚实的药剂学基础。 引言:近几年药物剂型不断出新,如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透皮制剂、脉冲式和自调式给药制剂,其中缓控释制剂最为成熟、临床应用最广泛。缓控释微丸是缓控释制剂中最受青睐的剂型之一。药物的作用与其在作用部位的浓度有关,通过使药物定速释放来控制药物在作用部位浓度从而使血药浓度平稳,作用时间长,从而减少药物给药剂量和次数。因此微丸释药基于药物释放模式,包括以零级或慢一级释药、有一快速释放剂量再以零级或慢一级释药,注意确定释药模式前应先确定药物有效浓度范围,治疗指数小或半衰期短者均制为缓控释制剂。[1]微丸作为多单元型给药系统的代表,具有传统单剂量型缓释制剂不可比拟的诸多优点,如吸收个体差异小、剂量突释效应低以及释药速率稳定等,现已逐渐成为缓控释制剂研究的热点之一。 [2] 历史 我国古代就有中药微丸制剂,如“六神丸”、“喉炎丸”、“王

氏保赤丸”、“牛黄消炎丸等。最早的是手工泛丸(中药水泛丸),将微丸装入胶囊内给药最早出现在50年代初。1949年Smith Kline和French等认识了微丸在缓释制剂方面的潜力,把微丸装入胶囊开发成适合于临床的缓释型胶囊制剂,使得微丸制剂得到了较大发展。1999年度全球此类产品销售额接近100亿美元,并有持续上升的趋势。[13]目前,许多缓释、控释胶囊剂如“Theo-24”(茶碱)、“扑尔敏胶囊”“苯巴比妥”等都有微丸制剂,一些普通制剂也在逐步采用微丸制剂技术,如“伤风感冒胶囊”等。随着制剂设备、工艺及辅料的发展,微丸有了很大发展,生产由手工制造发展到半机械化和全自动化制备。 现状 1、定义:微丸剂是指直径小于215mm的丸状口服制剂。是一种剂量分散型制剂, 通常一个剂量由几十乃至一百多个小丸组成。[4]其应用方式包括将均一的小丸或不同粒径、不同包衣厚度的小丸混合装入空胶囊制成胶囊剂, 或者压制成片剂。按处方组成、结构及释药机制的不同, 微丸剂可分为膜控小丸、骨架型小丸及混合型小丸几种类型。[2]微丸通过改变辅料结合药物溶解、扩散的性质来控制释药速度,其辅料主要有聚丙烯酸树脂及纤维素衍生物类等。 2、优点: 改变微丸组合来改变释药速度 复方制剂配伍克提高药物制剂的稳定 在体内多个小丸广泛均匀地分布可防止局部药物浓度太大造

骨架型缓释制剂课题说明和举例

骨架型缓释制剂课题说明和举例 【篇一:骨架型缓释制剂课题说明和举例】 释药小孔含药片芯 1.重点掌握缓释和控释制剂的定义、对药物的要求。 2.熟悉缓释和控释制剂的特点、分类;缓释和控释制剂的剂量计算。3.掌握溶出、扩散原理和方法、影响缓释和控释制剂设计的因素。4.熟悉缓释和控释制剂其它释药原理、缓释和控释制剂的处方和制 备工艺。 5.了解缓释和控释制剂的体内、外评价。 (1)sustained release preparations 缓释制剂:系指用药后能在 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制剂。 (2)controlled release preparations 控释制剂:系指药物能在预定的时间内自动地以预定速度释放,使血药浓度长时间恒定维持在 有效浓度范围的制剂。 (1)不是所有药物都适合,如剂量很大(>1g)半衰期很短(缓释 制剂。 (2)适用于具有长半衰期的某些药物,虽然其常规制剂口服后可产 生较长时间的药效,但也产生显著的峰浓,引起毒副作用,制成缓释、控释制剂后,可降低毒副作用。 (3)不适用于具有特定吸收部位的药物。 (4)不适用于本身溶解度极差(<0.1mg/ml)的药物,因吸收受 其溶出限制。 图13-1口服给药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示意图※(1)溶出原理1)原理:由于药物的释放受其溶出速度的限制,溶出速度慢的药物显 示出缓释的性质。 根据noyes一whitney溶出速度公式通过减小药物的溶解度,降低 药物的溶出速度,可使药物缓慢释放,达到长效作用。 若a、l、d、k与c保持恒定,则释放速度就是常数,系零级释放过程。 adkdt dm (1)包衣:将药物小丸或片剂用阻滞材料包衣。 的厚度、微孔的孔径、微孔的弯曲度等决定药物的释放速度。 (3)制成不溶性骨架片剂:(4)增加黏度以减少扩散速度:(5)制成植入剂:(6)制成乳剂:对于水溶性的药物,制成水/油型乳剂。水相中的药物向油相扩散再由油相分配到体液。

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

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 1.1 优点 (1)降低给药频率 普通制剂一般需每天多次给药,因此常会造成漏服药现象,一些患者甚至还会擅自改变给药方案,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治疗目的。而缓释制剂的载药量高于传统剂型药物的单剂量,且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有效的血药浓度,因此为了达到方便用药、提高患者的顺应性,开发每日一次给药的缓释或控释品种是今后的重要趋势。特别适用于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如心血管疾病、心绞痛、高血压、哮喘等,地尔硫卓、茶碱、硝苯地平、非洛地平、酮洛芬、伪麻黄碱、硝酸异山梨酯、氯苯那敏、萘普生、曲马多、双氯芬酸钠等均有一天给药一次的产品或专利。 (2)方便给药,提高患者的顺应性 缓控释制剂具有普通制剂不能提供的可以提高病人用药的顺应性的特点,如减少用药次数。随着缓释制剂给药频率的降低,患者漏药的现象很少发生,同时也方便了患者的白天和夜间用药。 (3)吸收完全,提高药物疗效 普通药物制剂血药浓度处于“波谷”时很可能低于治疗浓度而不能发挥疗效。缓释制剂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峰谷现象”,且与普通制剂相比,药物缓释制剂在吸收部位滞留的时间较长,吸收较为完全,因此具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从而起到增加药物疗效的作用。 (4)减少血药浓度波动 普通制剂由于每日多次给药的给药方式容易产生较大的峰谷波动现象,而缓释、控释制剂可以通过控制药物的释放速率,大大减少血药浓度波动的情况,使人体获得平稳的有效治疗血药浓度,保证药物的治疗效果,使疗效-剂量最佳化。 (5)降低毒副作用 普通制剂血药浓度处于“波峰”时,可能会高于药物的“最小中毒浓度”,因此容易产生不良反应甚至中毒。而缓释制剂克服了这一点,降低了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了用药的安全性。另外,一些缓释制剂具有局部定位作用,在提高局部治疗效果的同时,还可以降低因全身吸收所带来的毒副作用。 (6)降低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 普通制剂口服后在胃肠道中迅速崩解溶出,对胃肠产生较大的刺激作用,若制成缓释制剂则可降低药物溶出过快所造成的对胃肠道的刺激。如普通的阿司匹林片在体内水解成水杨酸后对胃肠道黏膜有刺激作用,而将其制成缓释片后,药物缓慢释放,在很大程度上课缓解其对胃肠道黏膜的刺激性。 (7)全程治疗费用降低 虽然应用缓释制剂最初的花费与普通制剂相比较高,但从全程治疗花费上看,缓释制剂具有一定优越性,这主要是基于其疗效的提高、毒副作用的减少以及陪护人员护理时间的缩短等多种原因。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