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史资料(高考真题与史料)精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 《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机 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规定所有公告和 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通讯社统一发布。这一 举措的目的在于 A.建立起高效的新闻宣传网络 B.实现信息传播业的结构性调整 C.便于及时通报国内国际形势 D.建立集中统一的新闻宣传制度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 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 有 A: “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 “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 “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 本建立”
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 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 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 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 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 反映了 A: “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 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 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国两制”的共识 D: 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 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 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 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 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 A: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 B: 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 C: 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 D: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 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 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 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 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 “一国两制”的提出 B: “九二共识”的确定 C: 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 中国国力的强大
• 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 “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 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 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 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 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 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 的是 • A: 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 B: 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 C: 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 D: 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 “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 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 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 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 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 这段话的主旨是 • A: 反对美苏争霸 • B: 开展全方位外交 • C: 倡导求同存异 • D: 重组大国关系
• 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 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 事件包括 •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 ②尼克松总统访华 • 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 ④邓小平访问美国 • A: ①② • B: ①③ • C: ②③ • D: ③④
• 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 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 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 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 会议是 • A: 日内瓦会议 • B: 万隆会议 • C: 第一次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 D: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 下示材料说明当时 •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 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 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 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 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毛泽东 •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 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 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 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 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 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 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 C: 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 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 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 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 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 条约。材料表明 • A: 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 C: 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 D: 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 • • • •
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A: 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 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 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 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 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 A: 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 B: 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 C: 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 D: 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 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 认为这是对新中国“ 有利的局势”。基 于此判断,新中国 • A.提出“ 另起炉灶”方针 • B.放弃“ 一边倒”政策 •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坚持“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 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 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 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 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 109%。这反映了 • A: 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 B: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 C: 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 D: 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 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 有 A: “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 “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 “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 “热烈庆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 本建立”
1987年2月,部分台湾同胞发起返乡运动,发表 了《自由返乡运动宣言》。5月10日母亲节,一 些老兵穿着写有“想家”两个大字的T恤衫走上 街头。不久,老兵合唱团在一次集会上演唱《母 亲您在何方?》,台上台下的老兵哭成一片。这 反映了 A: “一国两制”构想得到台湾同胞的普遍认同 B: 台胞期盼当局尽快放开赴大陆探亲的限制 C: 海峡两岸业已达成“一国两制”的共识 D: 港澳回归为海峡两岸民间交流奠定基础
• 美国前国务卿杜勒斯说,如果亚非国家养成一 种在西方缺席的情况下经常开会的习惯,由于 有众多的人口,印度和中国无疑将控制局面, 这可能最终形成一个反对西方的集团。他希望 这次会议开不起来。杜勒斯针对的是 • A: 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中印会谈 • B: 和平解决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 • C: 以“求同存异”促进会议成功的万隆会议 • D: 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联大”会议
“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 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 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而彻底 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 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 “一国两制”的提出 B: “九二共识”的确定 C: 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 中国国力的强大
• 1990年11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678号决议, “授权同科威特政府合作的会员国,除非伊拉 克在1991年1月15日或之前……完全执行上述 各决议(指无条件撤军),否则可以使用一切 必要手段……恢复该地区的国际和平与安全”。 依此决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采取了军事行动。 中国政府对该决议投了弃权票。对此分析正确 的是 • A: 中国政府反对军事干预解决争端 • B: 中国政府反对联合国安理会决议 • C: 联合国的军事行动违背了大国一致原则 • D: 联合国大会职责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 “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 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 造成的灾难和痛苦。……从解除殖民主义 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 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 这段话的主旨是 • A: 反对美苏争霸 • B: 开展全方位外交 • C: 倡导求同存异 • D: 重组大国关系
• 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 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 事件包括 • ①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 • ②尼克松总统访华 • ③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 ④邓小平访问美国 • A: ①② • B: ①③ • C: ②③ • D: ③④
• 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 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 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 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 会议是 • A: 日内瓦会议 • B: 万隆会议 • C: 第一次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 D: 第26届联合国大会
• 下示材料说明当时 • 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 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 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 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 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毛泽东 • 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 • 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 • 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 • 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 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 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 1957年的17.9%上升到52.8%,这种 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 C: 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期间透露,中国愿同美 国谈判,也准备同蒋介石谈判,以便能用 和平方式解放台湾。同时,毛泽东也主动 通过外国来访者表示,台湾问题可以用谈 判来解决,中国尤其希望和美国签订和平 条约。材料表明 • A: 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已正式确定 • B: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以正式确立 • C: 中国已成为世界外交舞台的强国 • D: 台湾问题已牵涉到中美外交问题
• • • • •
通过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新中国 A: 发挥了大国应有的政治影响力 B: 促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格局 C: 确立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地位 D: 巩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
• 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 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并取得成功。这些成就 • A: 消除了意识形态对外交的影响 • B: 体现了外交政策的独立自主精神 • C: 实现了不结盟外交的政策转变 • D: 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在二战后非殖民化的浪潮中,亚非拉地区 出现了一批新兴的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 认为这是对新中国“ 有利的局势”。基 于此判断,新中国 • A.提出“ 另起炉灶”方针 • B.放弃“ 一边倒”政策 • C.倡导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D.坚持“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
• 1971-1978年,我国共援助37个第三 世界国家建成了470个项目,超过 1955-1970年建成的援外项目总和, 对外经济援助的支出为前16年总和的 109%。这反映了 • A: 中国综合国力迅速提升 • B: 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 • C: 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 • D: 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