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的若干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3、城市分布和发展不平衡,政治中心与经济 重心逐渐分离(呈分离状态)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中心总体是在北方。自夏商以来。都城位置 随着国家政治、军事、经济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早期集中在经济最 发达的中原地区,特别是长安、洛阳一线;中期由于少数民族的数 度南侵、国家分裂,在东晋南北朝和金、南宋时出现过两个并列的 都城,但国家统一时,都城仍在长安、洛阳和开封一线;后期则以 定都北京为主。而从隋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向江淮及江南一带转移, 由此产生了我国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相分离的现象。由于政治中心 与经济重心相隔较远,因此必须在两者之间修建交通干道,从而带 动了一批沿线城市的兴起。 • 农业、工商业发展程度的差异也是造成全国城市和人口分布不 平衡的重要因素。元明清以后沿长江及南北运河形成一个城市较发 达的地带。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成都平原则是城镇密集的地 带。
第八章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中 的若干问题
• 第一节 中国古代城市的类型
1、按政治及行政管理意义分类:1)都城;2) 地区性封建统治的中心城市;3)一般的府州县城市。 • 2、按城市性质职能分类:1)手工业中心城 市;2)国内商业中心城市3)海外贸易中心城市;4) 防卫城堡;5)集镇。 • 3、从地区地形特征及城市形态分类:1) 规则形(方形、圆形);2)不规则形(沿河城镇、 山城、双重城、多重城)。

• 1)这些学说以观物取象的思辨过程,将天人感应这一核心思 想反映到现实世界的物质形态上,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市空间布 局中极具特色的“象天法地”的基本思想; • 2)易学说等还将卦数之律应用于城市的规划,形成了古代中 国城市布局讲求用数的基本特征; • 3)五行、阴阳和易思想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市群体建筑构图的 哲学基础,在城市规划布局中多讲究“择中”、“对称”、 “对偶”等手法,通过明确的轴线统领整个城市的基本布局形 态。
三个城市地带(发达地带、稀少地带、中间地带)
• 4、城市数量众多、规模宏大。

中国历史上并无关于设市标准的具体规定,这里大体把建 有县治以上的城邑作为城市。中国历史上城市数量除秦朝以外, 其余各朝代大体是浮动于1200~1700之间,清代更超过2000 个以上,数量之多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这其中南朝的建康、 唐代的长安和洛阳、两宋的开封与临安、明初的南京和清代的 北京人口都曾在百万以上。(美国学者钱德勒在《城市发展 4000年》一书中列举了不同历史时期35个世界最大的城市。 其中中国5个城市先后8次位居世界第一。)特别是到了明清之 际,中国大城市的数量居于世界第一位。 • 我国城市的用地规模也较大。都城的面积可高达数十平方 公里,府城的占地面积通常也有数平方公里,省城的面积往往 超过十平方公里。对比国外古代的城市,其占地规模一般都比 我国的相应城市要小得多。

Baidu Nhomakorabea
• 2、五行、阴阳思想和易学说
五行、阴阳和易学,都是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思想上的基本范畴。五行思想是 对世界构成物质及万物发展规律的基本认识;阴阳思想是揭示万物运动过程中矛盾 运动的两个方面;易学说是在较多吸收五行、阴阳思想基础上,由原始的占卜术发 展而来的系统的归纳、关于世界观的理论。 五行、阴阳和易学对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表现在三个方面:

• 第三节 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社会形态或 文化思想

总体上讲,中国古代并无系统的城市规划理论。 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统治制度很完善,有一套城市规划 建设的制度,这集中反映在《周礼· 考工记》中。另外, 风水、阴阳五行等概念也逐渐系统化,两者结合起来 也形成一些城市规划的思想。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 的社会形态或文化思想,主要可以概括为下面五个方 面:

世界各地早期城市的产生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依靠经济力 量来集聚人口,从而形成城市;一种是以政治、军事实体为基础, 以法律、宗教、行政的或暴力的等强制手段来实现人口的聚集。中 国古代城市的产生大多是属于后一种类型。城市建立发展的首要原 因是统治者的政治与军事需求。 • 宋代开始中国城市功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个突出的表现就 是城市工商业的繁荣。这种变化对中国城市的发展及规划建设影响 是巨大的:1)在随后的朝代各地尤其是江南地区不断出现因经济要 素聚集原因而产生、发展、繁荣的城市;2)经济职能的发展也导致 了城市社会结构不断多元化,城市中的以工商业者为主的市民主体 不断壮大;3)城市的空间结构也不断适应相应的社会经济职能转变。 但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城市职能由政治、军事向经济生产的转换是 缓慢而不彻底的,基本也没有受到统治者的明确推动,主要还是一 个自发的过程。

• 三、特有的文化观念
文化观念对城市规划具有深层次的影响。在中国 古代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中,文化观念的影响是极其广 泛和显著的,并成为其独具特色的基本因素所在。具 体到对古代城市规划产生重要影响的文化观念,主要 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 一是“天人感应”的思想,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 观的核心; • 二是“易”学说,主要提供了传统文化中一个共同性 的思想方式; • 三是“相土、形胜、风水说”,是对传统文化思想核 心和思想方式结合具体环境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三 者共同组成了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完整的理论体系。

风水术、也称堪舆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经过
五千多年的实践和归纳总结出的关于基址选择的学问。 风水说对山川形势所蕴涵的“气”的考究,形成了一 套完整的分析概念和技法体系。《葬书》载:“葬者 乘生气也。经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 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换言之,风水 术是研究“气”的运行规律,气动成风,又随风而散, 曲水导之且聚之。 • “形势宗”和“理气宗”是风水学中最基本的两 大流派。
• 2、城市的发展受到社会周期性危机演化的影 响,呈波浪型曲线向前发展的轨迹。

中国古代城市虽然多次出现辉煌的发展,但是都不能持久地 保持,而是受到社会周期性危机演化的影响,随王朝的兴亡而兴 盛衰落。发展—衰落—破坏—恢复—发展—衰落—破坏,如此周 而复始的循环,成为古代中国城市发展的一个特点。总体而言, 由于受到社会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城市发展的步伐很缓慢。
早期的井田制和城市用地的方田划分手法
• 二、传统的营建技法
中国古代城市的规划深受传统营建技法的广泛影 响。主要表现在3方面: • 1)通过单体建筑的布局规划和筑城材料及施工技术 等对方形城郭和方格路网形成的主导影响; • 2)由于中国古代城墙多为夯土板筑,因此方形直线 状的城垣营建方式在施工中较为方便; • 3)以木结构建筑为主的建筑群体布局手法也深刻地 影响城市的内部布局。
• 一、早期的耕作制度

我国早期的城市总体形态受到以井田制为代表的 早期农耕制度的影响。所谓井田即“方里为井,井九 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 毕,然后敢治私事。”井田制形成后,其方格网的特 征很快为早期城市所采用。“把城市视为一大块井田, 利用井田阡陌的经纬涂,构成道路网;按照井田制, 将它划分成若干等面积的方块底盘,充作城市建设用 地;同时规定,以井田的单位—’夫’作为城市用地的 单位。”由此形成了中国早期城市方格网城市空间格 局的总体特征。
•少祖山 寻龙识脉-------太祖山
•龙脉从太祖山发韧以后,一路蜿蜒起伏,再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融合的 起星峰,即为少祖山。 文明古国。在风水理论的形成和发 主山:主址后、祖山前的主峰,气势磅礴, 展,完善的漫漫千年演变长河中, 因称之为来龙山。 逐渐融合本土和异域泊来的儒,释, 道多种文化教育。儒家讲“仁义 龙脉:连接祖山、少祖山、主山脉络的山脉。 “之道,”孝“道,凡人必有祖, 龙穴:主址的最佳地点称之为龙穴。通常是 百道孝为先。术家借签过来,从而 在主山之前,位于藏风蓄水的风水怀抱之中 将山脉分”太祖山“,”少祖山 央,是世间吉祥紫气的最佳凝结点,也是最 “,”父母山“,”穴星“等,从 适宜于居住的风水吉地和停放祖先棺木的福 而将活龙活现,生机盎然的山岭亲 地。 情化了。这也是儒家思想宗族礼制 青龙:主址左侧的次峰,又称左辅。 的一大影响。 白虎:主址右侧有次峰,又称右弼。 • 护山:青龙、白虎山之外侧的山峰。 我国之龙脉,皆由昆仑山发脉,故 案山:主址前面隔着一条水流的近山。 昆仑山为太祖。若精学,神州大地, 山川灵秀何愁不相逢。 朝山:主址前面隔着一条水流、隔着案山的 远山,山势左右环抱,内聚佳气,稳重安全。 水口山:主址前河水流出之地的左右两山, 山峰隔水对峙,通常是繁华市镇的入口,人 称龟山、蛇山、象山、狮山。水主财,这里 是河水的汇合处,也就是汇水聚气之地,自 然是适合于人居住的佳地。
八卦城-伊犁特克斯县城
八卦田(杭州)
• 3、相土、形胜与风水说
• 相土、形胜与风水说,是从中国古代文化尊重山川环境的 传统出发,而逐步形成和发展的关于城市选址和布局的一系列 思想与学说。相土思想指各种营建活动对地址的必选和对周围 的环境进行审视。形胜思想强调山川环境,将城市选址、建设 与地理环境的观察进一步扩大到宏观的山川形势,并强调形与 意的契合境界,对风水说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 我国古代大城市的选址,大都是依乎山水平原,选择自然 条件合宜、协调的处所。春秋战国时的管仲就总结道:“凡立 国都,非于大川之下,必于广川之下,高勿近阜而水用足,下 勿近水而沟防省。”
• 四、封建政治制度

中国古代城市的型制受到以礼制为核心的封建政 治制度的深刻影响。礼的基本思想是“天意”不可逆, 君臣、长幼等尊卑有序。表现在城市的规划布局中, 特别强调“辩证方位”,并借助传统文化观念中的对 数、方位等的尊卑高下内涵,以界定礼制的等级位序。 • 如 “择中立宫”、“前朝后市”、“左祖右社”、 “文左武右”。 • 城市的轴线既有形成尊卑分别的功能,也是一种 谐和各种建筑布局的组织手段。 封建政治制度的内涵,直接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市 较为突出的有序感、整体感和较为统一的礼制规划风 格。
建筑风水选址图示
论龙
龙亦即山脉也。按其所处地貌 形态有高岗龙,平岗龙,平洋 龙之分。山脉或起或伏,或跃 或腾,或盘或距。山脉可以渡 海,过湖,穿田,过峡,起伏 升空,可以渡海,过江绵延数 千公里。 龙或隐或现,或断或续。龙导 生气行走,气随龙脉行转。龙 长生气亦雄厚,龙短气亦短。 所谓“千里来龙,千里结穴;百 里来龙,百里结穴“。
我国历代郡、县设置数目
历史上的世界最大城市
隋大兴、唐长安 汉长安 北宋东京
84平方公里 35 40
元大都
明南京
49
43
• 5、大一统体系中城市的有限变化
中国经历了2300多年的封建社会。在这段漫长的 时期中,生产力发展缓慢,封建生产关系始终占据统 治地位,生产方式也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因此城 市的发展没有根本剧烈的变化,基本都是封建社会型 的城市。 • 中国封建社会中城市的发展有两大类型,一为按 照统治阶级的意图,从政治军事统治的要求出发而兴 建的城市,一般多由整体规划的意图,布局方正规则; 二是主要由于经济地位的原因而在原地不断发展扩建 的城市,布局有一定的自发性。这两类城市是同时并 存同时发展变化的。

• 第二节 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总特征

城市是社会经济文化的空间地域载体和最为直观 的空间景观表现。由于受政治文化体制及地理条件的 限制,中国古代的城市基本是在一个封闭的地域和社 会环境中发展演化的,因此古代的城市最能反映中国 历史上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和典型的文化内涵。
• 1、 政治、军事因素是城市产生的主要原因, 但后期城市功能趋于多元化。

• 1、天圆地方说和天人感应的思想
天圆地方说是中国早期特有的对宇宙万物空间形 态的基本感知,此中“方属地”的认识已经被赋予了 高度的象征意义,并成为人们居住空间的理想模式, 反映在城市的形制上,从深层次的文化意识上奠定了 中国古代城市“方形城市”的思想基础。 • 天人感应思想是认为天的意志通过天象来表达, 从而感应人事。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它借助于中国传 统文化特有的许多形与数的表达方式,将天人、天地 之间的契合引申到城市空间的象征性布局中,强调天 空中的星宿与人类社会的各种活动之间严格对应关系, “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许多城市、城市中的物质 要素、建筑群的命名及位置摆布等,都具有与天耦合 的强烈象征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