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花纹介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端砚花纹介绍
天青
端石中的天青较为少见,难得,古人所谓:“如秋雨乍晴,蔚蓝无际”的是上品天青。

说得更具体更明白一点,在端砚石中色青而微带苍灰,纯洁无瑕者谓天青,即恰如临近黎明前的天空,深蓝微带苍灰色。

它是端石的青花最密集之处,也可以说天青就是青花的聚集空间,由于各种青花聚集一起就形成天青。

故说天青是非常难得,罕见的,也是端石中十分细腻、幼嫩、滋润之处。

名贵的浮云冻往往在天青的位置出现,即以天青作地色,这样的浮云冻就显得更名贵。

一般来说只有极少数的老坑、麻子坑以及坑仔岩才有天青的出现(旧古塔岩偶尔会出现天青,但是微乎其微的现象)。

天青以老坑及麻子坑为佳。

鱼脑冻
鱼脑冻是端溪砚石中质地最细腻、最幼嫩、最纯净之处,其色泽是白中有黄而略带青,也有白中略带灰黄色。

《端溪砚史。

描述:“一种生气团团(),如澄潭月漾者曰鱼脑冻。

”又认为“冻”是“水肪之所凝也”。

最佳的鱼脑冻应该是洁白、轻松如高空的晴云,其白中带淡青,或白中有微黄略带淡紫色,色泽清晰透澈,有的又如棉絮一样,有松软的感觉,即所谓“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团絮,触之欲起。

”刻砚艺人一般者把有鱼脑冻那部份完整地保留在墨堂之中。

有鱼脑冻的端石,质地高洁,石质特别细腻,确如“小儿肌肤”那么嫩滑,一般情况下,在鱼脑冻的外围都有胭脂火捺“包围”着,这种胭脂火捺是火捺中最为名贵,其色泽鲜艳,紫中带红。

而在鱼脑冻中一般都有青花,大多数是微尘青花、鹅毛氄青花、蚂蚁脚青花等。

鱼脑冻的形态,具体说来应分为三种:一是浮云冻,恰如晴天的一朵或几朵白云(最佳的色是天青作地色),并有浮云轻飘、风吹松散的感觉。

二是圆形或椭圆形的鱼脑冻,外围是胭脂火捺,这种鱼脑冻似天地之间一团浮云和水气运转,有如“浑沌初开”的气势,三是鱼脑碎冻,即不是完整的,更不是圆形或椭圆形的,而是错落疏散,有时像花生米或蚕豆般大小,零零碎碎地错落分散在砚堂中。

此外还有一种砚工称之为“荡”,它没有冻那样轮廓清晰和完整,也没有“白如晴云”,“松如棉絮”。

这种“荡”好像神话中描写的仙女,披着白色轻纱,若隐若现,也像晨曦中飘浮水边的薄雾。

它的色泽是白中带黄,并模糊地透出砚石的地色。

可以说是未成熟的鱼脑冻。

鱼脑冻只有在极少数的老坑、麻子坑、坑仔岩等砚石中出现,它之所以名贵,不仅因为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还因它与发墨有直接的关系。

鱼脑冻是产在含铁质水云母页岩中,夹有极细的泥质扁豆体,经过成岩作用过程,发生铁质的迁移和聚集。

在这种极细的扁豆体边缘,铁质被质扁豆体的粘土矿物吸附,使之有大量的赤铁矿分布其间成火捺花纹。

泥质扁豆体经变质作用后,泥质重结晶为云母类矿物体合体,不含铁质的以云母类为主的粘土矿物扁豆体,称之为鱼脑冻。

蕉叶白
蕉叶白又称蕉白。

它的特征是如蕉叶初展,一片娇嫩,白中略带青黄。

古人对蕉叶白评价极高,赞美备至:“浑成一片,净嫩如柔肌,如凝脂。

”、“蕉叶白者,石之嫩处,膏之所成,故其色白。

其一片纯洁,微有青花。

”又云:“如秋云绵密,或如水波微尘,视之不见,浸于水中乃见。

”古人曾在一块有蕉叶白和青花的端溪老坑砚(因砚形体小,称袖珍砚)背镌上诗云:“蕉白如剪,青花满身;不逾三寸,恰称袖珍。

”清黄莘田甚爱端石中的蕉叶白,他干脆把自己珍藏的有蕉白的端砚称为蕉白研,铭之曰:“羚羊峡里秋月高,彩云一片沉红皋;欲散不散能坚牢,风纹水纹相周遭。

穷渊蕴结而甄陶,石工下缒斤斧操;深求窟宅驱鲸(),羊肝鲜割微腥臊。

附不溜手濡其膏,白叶芭蕉青蒲萄……”。

此外还有:“蕉白清,碧盖倾;求净友,逢石卿;心泉涌,滋华英;风雨骤,打叶声。

”又有:“蕉白隐现朱螺纹,大璞不雕含其芬”等等。

青花
端溪砚石中的青花是一种难得的、十分名贵的石品花纹,青花是自然生长在砚石中呈青蓝色的微小斑点,一般要湿水方能显露。

《宝砚堂研辨》说:“鉴别端石,以青花为最佳。

青花,石之细纹也。

”古人曾说,青花是砚石中的精华,这是有根据的。

《砚赋》:“占领滴青花一语,以证古砚青花子石,然只云有青点如筋头大,其点如碧玉晶莹。

”古人对青花早有评价:“青花细者佳,粗者次之;活者佳,枯者次之;沉者佳,露者次之。

”所谓:“欲细不欲粗,欲活不欲枯,欲沉不欲露,欲晕不欲破。

”而以
“如细尘掩明镜,墨沈濡纸者为绝品”。

无可否认,有青花的端砚石确实质细腻,幼嫩,滋润,青花是砚石之精华,是衫与欣赏的统一体。

因此有这样之说:“得水岩(老坑)则诸山之石可废矣。

”为此,古人将有青花的端溪砚称为青花砚:“李贺青花紫石砚,端溪七匠昔如神;今看古锦留遗样,点点轻沤见古春。

”青花的品类繁多,各有不同的名称,分述如下:
(1)微尘青花这种青花点微细如尘土,必以水湿砚石方能显现,最好以盆盛水,将砚沉于水中,便能隐约浮现出来。

微尘青花自古以来有青花中的姣姣者之称,它的色彩天然,浓淡与疏密相间,多数是聚集在砚石某一部位上,
也有疏落地散布在其它部分;其最佳者是出现在鱼脑冻或蕉叶白的砚石中,在“冻”内和“白”内的微尘青花就更为名贵和罕见,可算是稀世绝品。

(2)鹅毛氄青花必须在阳光下,以水湿石方能辨别,它是一种极细而短小成条纹状,由上而下垂的有如雏鹅脱壳而出时的胎毛,沉水后看上去似一丛茸茸的细毛在水中浮动。

有这种鹅毛氄青花的砚石,石质极其细腻和娇嫩。

(3)蚁脚青花其形状如蚂蚁脚般细小的青花。

一般是疏落地散布在砚石的某一部位,或与其它青花混合在一起出现,却甚少像鹅毛氄青花或微尘青花那样聚集一处。

蚁脚青花一般是青黑色,偶然也有白色,横向在砚石中。

(4)萍藻青花这种青花像萍藻在水面浮动,时隐时现地连成一串,沉入水中观看,萍藻青花会变得更加活跃。

朱竹()《说砚》中说:“沉水观之,若有萍藻浮动其中者是曰青花。

”这种青花色青蓝而带淡紫,往往像重叠起来似的。

(5)雨霖墙青花又称点滴青花,其样像雨中从屋檐往下滴的士雨水,有时似风吹骤雨般,点点滴滴横斜在砚中;有时似连绵不断的小雨点。

后者是雨淋墙青花的上品,如果这种雨霖墙青花在砚面上全面出现,算是特级绝品砚石。

由于这种青花能给人带来安谧的气氛,很使人喜爱。

(6)鱼仔队青花这种青花像一群细小的鱼在结队游玩,但亦有不同的花样,有的三五成群,有的则离群脱伍朝不同方向游动,有时还会与萍藻青花同时出现,活像一幅鱼乐图。

(7)子母青花大小青斑点像母子般相伴在一起,有时互相靠贴,有时互相分离,偶然也有同样大小的斑点并列在一起,如苍蝇的两只眼,因而又称它蝇眼青花。

(8)蛤肚纹青花看上去像青蛙肚皮般的色泽,青白黄色,还有白璧色的圆圈。

这种青花不算太名贵,即无数白色班点密集一处,沉下水中仿佛会浮动。

(9)玫瑰紫青花是一种紫蓝色的圆形斑点,它不像石眼那样碧绿有晕,而是一种体形比较大些(绿豆般大小)的圆形青花。

它也不像别的青花那样密集地积聚一起,而是大小疏落分散,往往与其它青花混在一起,最好的玫瑰紫青花是圆形内侧像割开的玫瑰,外侧为胭脂火捺围住。

如果在其它青花中相混出现玫瑰紫青花,就会形成粗细对比,色泽。

深浅相衬,显得斑斓多彩,更加美观。

古人对玫瑰紫青花赋予吉祥如意的象征。

此外还有所谓青花结,鹅毛氄青花结等。

青花常见于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砚石中,在冚罗蕉及清代以前开采的宣德岩中亦偶有发现,当然,尽管是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的砚石,出现青花的还是居少数。

为此自古人对青花均非常赞许,有诗云:“温于蕴玉腻于脂,出水青花墨满池。

”又:“白石青花出水鲜,羚羊峡口两生烟。

”另有砚铭:“绝世奇珍,采自丹壑;紫气重花,青花灼灼。


金线与银线
金银线是多见于老坑砚石中的石品花纹(坑仔岩、麻子坑和最近开采的冚罗蕉砚石在偶然情况下也有发现)。

它呈线条状横斜或竖立在砚石之中,黄色者称金线,白色者称银线。

火捺
火捺又称“火烙”,古人称“紫气奔而回礴谓之火捺”,“聚而为轮谓之金线”。

就是说在端砚石中有些部分出现好像用火烙过的痕迹,又如被熨斗烫焦,呈紫红微带黑色者。

端石的火捺有老嫩之分,老者无能泽紫中微带黑,嫩者紫中微带红。

火捺的类别又分为:胭脂火捺、金钱火捺、猪肝冻、马尾纹火捺、铁捺、火焰青等。

(1)胭脂火捺火捺的中心部位色泽较深,中心向外伸延逐渐变淡,成浅紫带红,如涂上胭脂般,由深色渐而变浅色,又像水墨画那样浓淡相化,色素娇嫩。

胭脂火捺大多出现在老坑、麻子坑及坑仔岩砚石中,宋坑和宣德岩砚石也偶尔出现。

这种火捺的形成是因为在端石中含有微粒状或粉末状的赤铁矿,含量为3%~5%,粒径为0.01毫米左右,在成岩过程中铁质矿物经过侧分泌作用,相对集中,均匀分布,便形成这种稠密浸染状赤铁矿页岩。

(2)金钱火捺其形状呈圆形或椭圆形,中心部位深紫色,比一般火捺的颜色要深,外形像古时候的铜钱,中心部呈圆形,从内向外一圈圈成轮状(由中心往外火捺色素逐渐变淡),这种火捺谓金钱火捺或金钱冻。

金钱火捺比较少见,是火捺中最为名贵的一种,如果出现在砚堂的中心部位,就更为难得。

其成因是铁质围绕粘土碎屑为中心发生集聚,形成了球形结核,在成岩过程中形成这种石品花纹。

铁质即赤欣矿,呈粉末状及微点,含量7%~10%,粒径0.11毫米左右,赤铁矿自核心向外逐渐减少,所以中心部位色泽较外围要深。

(3)猪肝冻色泽如猪肝色,形体带圆或椭圆,中心部位比一般火捺的颜色要深些,人们往往称之为猪肝冻。

猪肝冻的色泽与其他火捺相似,它是火捺成熟和完成阶段,较一般火捺高级,成为名贵难得的“冻”。

猪肝冻也是一种含赤铁矿的泥质粉砂质组成的结核体,赤铁矿含量约为7%,与沉积物同时沉积并埋藏起来,在成岩作用过程中,没有发生铁质转移,不断聚集了周围的铁质,形成数重晕圈,它属同生型铁质结核。

(4)马尾纹火捺所谓马尾纹火捺,是在端石上分散如马尾巴纹状的火捺,条纹呈紫红色,或横或斜或成水波纹。

马尾火捺线条流畅,形态自然,粗细相间,别具一格。

这是端石中赤铁矿呈条纹状分布所致。

马尾纹火捺多出现在宋坑砚石中(其中以盘古坑、陈坑、全坑尤佳)。

(5)铁捺铁捺像烧焦的铁。

它的颜色较深,苍黑色略带紫色。

砚堂中有铁捺的部位石质比其他部位坚硬、耐研磨。

(6)火焰青这种称火焰青的火捺,赤紫色稍带青白色。

另:凡是鱼脑冻、蕉叶白外围的火捺,一般都属胭脂晕火捺,而且颜色有变化,不像其他火捺那样单调,质地也较娇嫩,与“冻”和“白”混合一起色泽更显鲜艳。

冰纹与冰纹冻
冰纹是老坑独有的一种石品花纹。

它白中有晕,向两边融化,似线非线,似水非水,与砚石本身融为一体,而不像金银线那样将砚石分割开来,有时更像悬崖上的瀑布,一泻如注。

冰纹有纯洁朴素之感,它是砚石形成后,产生的两组剪切裂隙,被碳酸盐充填而成的花纹,质地细嫩,形态自然。

冰纹冻是一组面积较大的冰纹,如一幅瀑布倾泻而下,在“瀑布”的四周有白茫茫的霞雾或似披上轻纱幔帐。

在外围有火捺环绕的是非常难得的名贵冰纹冻,唯老坑砚石中偶有出现。

翡翠
翡翠在端石中呈翠绿色的圆点,椭圆点斑块或条状。

翡翠有别于石眼,它既无瞳子,又不像石眼那样圆正,外围没有明显的蓝黑色边缘,但它跟石眼有着密切的关系,石工有时称翡翠(条状者)为青脉,并说“有青脉者必有眼”,即按青脉的走向追下去采砚石,一般情况下会有石眼出现。

故古人说:“腰石,石脚多有青脉”,也就是说腰石,石脚会有石眼。

翡翠在端砚石中亦是名贵的,有诗为证:“羚羊归去无长物,三洞精英俱品题;高卧黄龙翡翠里,胜于午夜趁朝鸡。

”翡翠如要分类,则有翡翠纹,翡翠斑、翡翠点、翡翠条和翡翠带。

鹧鸪斑
鹧鸪斑也有称麻雀斑,它是呈椭圆形的小斑点,疏密不一地洒落在砚面上。

这些斑点有白中带黄色的,有黄中带褐色的,有青带黑色的,像鹧鸪或麻雀羽毛上的斑点而得名。

↑点为鹧鸪斑
石眼
端砚石眼其实是一种天然生长在砚石上,有如鸟兽眼睛一样的名贵花纹。

石眼呈翠绿色,或黄绿色,或米黄色,或黄白色或粉绿色,大小不一,一般直径是3~5毫米,也有个别达到8~15毫米的,而且神态各异。

《端溪砚史》记述:“圆晕相重,黄黑相间,翳睛在内,晶莹可爱……”清末潘次耕的《端石砚赋》更是生动地描述:“人唯至灵,乃生双瞳;石亦有眼,巧出天工。

黑睛朗朗,碧晕重重;如珠剖蚌,如月丽空。

红为丹砂,黄为象牙;圆为鸲鹆,长为鸟鸦。

或孤标而双影,或三五而横斜;象斗台之可贵,唯明莹而最佳。

”写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

宋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也有述:“……天生子石,温润如玉,眼高而活,分布成象……为世之珍。

”前人十分重视对端砚石眼的研究和评述,除上述所提及外,还有宋叶樾的《端溪砚谱》,唐询的《砚录》,清屈大均和吴绳年的《端溪砚志》,计楠的《端溪砚坑考》,何传瑶的《宝砚堂砚辨》,陈龄的《端石拟》等等。

有关端砚石眼的诗文和砚铭就更多了,如余甸中洞活眼砚铭:“莫精于中洞,粹然者其出水之芙蓉,莫良于眸子,()然者晓星之当空。

”活眼端溪砚铭:“不学无术谁能假借,何为结邻消此闲暇;日就月将观而化活眼,晶莹看破天下。

”又张叔未端溪砚铭:“碧眼黄瞳烂中央,勘书无()群擅长。

”总之,前人多认为“端砚贵有眼”。

端砚石眼质地高洁,细腻而晶莹,十分名贵。

石眼品类名目繁多,为了方便辨别和鉴赏,试从几方面分述:一是从形态上来分辨,一般以其形似而定名,而又多以鸟兽类之眼来定名。

二是从神态上来区分。

三是从石眼的位置来划分。

(1)鸲鹄眼色翠绿,石眼中央夹有黄、碧、绿各色,晕作数层(以六层至八层为多,也有十多层的),石眼瞳子圆正,或外形呈椭圆形,形如鸲鹄鸟(亦称八哥鸟)之眼。

一般直径为1厘米,曾出现过直径达2厘米多,鸲鹄眼是非常难得而名贵的石眼,最佳者为青翠绿无能,线条清楚,轮廓分明,瞳子清晰,晕作八层以上,直径亦在感动1厘米。

鸲鹄眼一般只出于老坑、麻子坑和坑仔岩。

(2)鹦哥眼、了哥眼色泽亦以翠绿为上,中有瞳子、瞳子为黄黑相间,眼晕作数重,比鸲鹄眼要小些。

(3)珊瑚鸟眼眼的周围色泽青绿,其瞳子稍带赤色,形体较小,大的一般不超过1厘米,小的只有0.3~0.5厘米,有时会密集地聚在砚石的某一部位。

(4)鸡公眼像雄鸡眼般大小,有黄晕、绿晕相间,中间的黑点较为明显。

(5)雀眼圆正,形如雀之眼,晕作数重,以黄绿色为主要色素,直径一般在5~6毫米大小。

(6)猫眼晕作数层,眼及瞳子中有垂直线(其它石眼没有的)。

(7)象牙眼主要特征是石眼呈乳白色,近似象牙的颜色,瞳子中间有黑点,一般见于老坑或坑仔岩。

(8)象眼眼的形状细长(不圆正),有时如卵石,似大象的眼睛,色泽均为黄绿色。

(9)绿豆眼其颜色与绿豆非常相似,青绿加一点土黄的混合色,形体如绿豆般大小。

(10)翳眼瞎眼眼的外围形状不清晰,有点模糊,眼中无瞳子,或瞳子模糊不精,分不出层次,端石中常见于梅花坑和蕉园坑(即有眼宋坑)。

老坑、麻子坑及坑仔岩也偶有发现。

(11)怒眼像兽类发怒时的眼睛,眼睁大,而瞳孔小。

(12)泪眼石眼像流泪一样下沿呈滴水状,下沿的边线模糊。

(13)死眼没有瞳子、没有晕,更没有层次的石眼。

(14)活眼《端溪砚史》转引李之彦《砚谱》写道:“圆晕相重,黄黑相间,翳睛在内,晶莹可爱,谓之活眼。

”活眼线条清晰,轮廓分明,像鸟兽的眼睛。

《两般秋雨()随笔》云:“水岩石按外层有淡墨晕,眼嵌石中,其圆如珠,初磨见淡墨圆晕,即眼皮也。

愈磨愈大,层亦愈多,睛见而眼适中矣。

故宜眼处见睛而止,不宜眼处见皮而止,毋再磨也。

”实践证明如此。

(15)高眼所谓高眼,唐询在《砚录》云:“……其生于墨池之外者谓之高眼,生其内者即曰低眼。

高眼尤为人所爱尚,以其不为墨所清掩,常可睹于前也。

”唐询以墨池作界定,我认为不够完善和准确,石眼凡在墨池上给予雕刻提供“天工”的条件,使雕刻(艺术加工)与石眼高度结合,内容与形式相统一,就能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

如将“眼”作珠,刻制成“龙吐珠”;或将“眼”作星光,刻制成“吉星高照”。

这亲的石眼叫作高眼。

(16)低眼石眼生长在砚堂中或砚堂的下端,或砚边者,谓低眼。

另有所谓“底眼”,即石眼在砚背者。

其实,低眼和高眼如经过创作人员的精心设计,独具匠心的刻制,是可以转化的。

坑仔岩《近水楼台先得月砚》,原石有二颗名贵佳眼,其生长位置恰好在砚石的下部(低眼),作者将其设计为倒影的明月,意境含蓄高雅,达到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

黄龙纹
黄龙纹俗称黄龙,其色泽似由土黄、黄褐、米黄及青绿、苍灰混合而成。

有时会在砚石表层出现,跨度较大,呈条带状,本来黄龙属石疵类,但如果巧妙利用,可造出“巧夺天工”的作品。

黄龙纹在宋坑、坑仔岩或梅花坑等时有出现,麻子坑和古塔岩较为少见。

虫蛀
虫蛀在端石的边皮部位,或靠近底板、顶板部位,偶有出现似虫蛀的千疮百孔,或如风化的岩穴。

其色近黄褐,有时是黄褐带几点黑色。

虫蛀是端石中的瑕疵,但它有一种出自大自然的朴实美,在雕刻创作中可变为名贵的“花纹”。

虫蛀偶尔见于麻子坑,老坑和坑仔岩则少有这种石品。

五彩斑
五彩斑(有称五彩钉)唯老坑独有的花纹,白质地色中夹杂绿色,墨绿色、黄色、赭石色、青蓝色、紫色的结晶斑块状,犹如镶嵌在砚石中,十分坚硬,拒刀凿。

不过五彩班虽然是石疵,但可作为辨别老坑砚石的特征之一,有时也可以在创作设计中派上用场。

硃砂斑
硃砂斑(有称朱砂钉)应该称之为朱砂点更为适宜,偶尔在老坑砚石中出现,象黄豆般大小,最大的直径也不超过1厘米,呈朱砂色,质比砚石稍硬,但无碍于研墨,如果位置得当,还会起到点缀作用。

此外,还有油涎光(多见于老坑,偶见于坑仔岩和麻子坑)、铁线(质坚硬,色如铁,呈线状)、水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