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六病之脉学

合集下载

三部六病说

三部六病说

三部六病说“三部六病说”概述 (2010年04月07日)(2010-04-07 17:14:13)转载?标签: 杂谈分类: 医学论1.1三部六病的概念1.1.1三部六病的医学基础将人体划分为三部,即表部、里部和半表半里部,称为“三部”;表部是指以皮肤和肺为代表与空气接触的部分;里部是指以消化道为代表的与饮食接触的部分;半表半里部是表部与里部之间的以心脏为代表的与气血循行相关的部分;每部根据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可分为阴阳两种病性的症候群,因此,三部共有六种症候群,称为“六病”;表部有太阳病和厥阴病;里部有阳明病和太阴病;半表半里部有少阳病和少阴病;1.1.2三部六病的哲学基础三部六病不仅可以作为医学的思辨框架,也有广阔的哲学基础;刘绍武对三部六病说的哲学基础做如下总结:“以小宇宙人体观的概念为基础,运用《周易》的哲学范畴,‘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具,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作为医学思辩框架。

并以周易哲理为先导,结合《伤寒杂病论》及临诊经验为素材,构成三部六病理论体系,其实质内容就是“依部定证,据证定性,辨性定方,以方定名”的四定规范。

” 1.2三部六病说的核心内容刘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对三部六病学说进行总结、规范,把三部六病的精髓归结为“三纲六要”。

“三纲”:“思辨框架”:是三部六病;“理性规范”:是依部定证、辨证定性、据证定方、以方定名;“整体内涵”:是“八要素”,即是气血的统一性、生态的自主性、层次的有序性、动态的平衡性、结构的功能性、形神的一致性、意识的主导性、天人的合一性。

“六要”:“证的四性”:多样性、多义性、复合性、传变性;“四类”:合病、并病、兼证、合证;“四脉”:上鱼际脉、聚关脉、涩脉、长弦脉;“三化”:规律化、规范化、规格化;“三定”:定证、定方、定疗程;“八字诀”:立纲、归类、正误、补缺。

1.3三部六病的作用1.3.1三部六病是医学指导原则认识三部六病不能只停留在微观上,即从一方一病的效果上看待三部六病的优劣。

绍派伤寒三部六病和主要方剂

绍派伤寒三部六病和主要方剂

绍派伤寒三部六病和主要方剂***绍派伤寒,把机体假作六个层次。

太阳经主皮毛,主胸中,阳明经主肌肉,主脘中。

少阳经主腠理,主胸膈,太阴经主四末,主大腹,少阴经主血脉,主小腹。

厥阴经主筋膜,主少腹。

比如,小肚子没知觉,治肾灵,真准!再比如:某人说腿疼痒,什么地方疼痒呢?用手指按掐肌肉,感觉肌肉束的表面痒,用手指越掐越解痒。

治肝灵,神准!又比如,手指尖怕冻,脾阳虚。

绍派伤寒,将内与外各分六个层次,并融寒温于一炉。

历时十几代人才完成此辨证体系。

【丁庆学:伤寒六病辨证诠释】摘录:我认为刘绍武先生的部六病辨证中关于六经的定位更为合理。

表部指人体体表,包括头面和四肢,表阳证主要表现在头面发热,表阴证主要表现在四肢末端的发凉。

因为阳主升,阴主降,阳主热,阴主寒,故表阴之四肢末端发凉正合厥阴之本意,《灵枢·阴阳系日月》云:“此两阴交尽,故日厥阴。

”厥者,极也。

当阴极之时,故称厥阴。

厥阴为两阴交尽之所,阴尽阳生之处,其表现为四肢末端发凉。

关于伤寒六经辨证,有从经络解析,有从八纲解析,有从开阖枢解析,历代医家均有不同认识,解析角度不同,仔细读来又确实各有其道理,然待及临床,常常无所适从,疗效欠佳,本人仔细研读古今伤寒论医籍,结合临床实践,逐步认识到“天下大道,莫不至简”,故解析六经当从简,不应从繁。

解析六经从简者有二人:一是刘绍武先生的三部六病辨证,二是胡希恕先生的六经八纲辨证。

两种辨证方法进行对比分析见下表。

病位胡希恕表证半表半里证里证阳证阴证阳证阴证阳证阴证太阳病少阴病少阳病厥阴病阳明病太阴病刘绍武表部病枢部病里部病阳证阴证阳证阴证阳证阴证太阳病厥阴病少阳病少阴病阳明病太阴病一、共同点上表看,六经八纲辨证与三部六病辨证的共同点都是把人体疾病分为三部分,每个部分均可分阴阳两种属性,故有六经病。

这三部疾病的具体内容如下。

1、表部病正邪交争于人体的体表,腠理、皮肤、肌肉、筋骨、肺泡之间等均属于表部。

(注:因喉、肺泡等与外界相通,寒温之邪犯肺,应归属于表证。

【三部六病:溢脉聚脉弦长脉涩脉、调神汤】

【三部六病:溢脉聚脉弦长脉涩脉、调神汤】

【三部六病:溢脉聚脉弦长脉涩脉、调神汤】脉诊是中医四诊”之一,独具特色,历来为医家所推崇,受患者所信赖。

脉象是人体的一个报警窗口,通过对脉象的观察判断,对于健康预测,疾病诊治都有很高的价值。

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对脉象的研究及其应用,并总结编撰了大量的脉学论说和专著。

各家对脉的分类尽管有所不同,但大体上可分为二十八脉之多,临床上多主张脉证相参,虽也有“舍证从脉”或“舍脉从证”之说,但无具体指征。

一、四脉特征和见证1、溢脉亦称上鱼际脉。

切脉时,凡寸口脉超越腕横纹,甚或直达鱼际者,故名。

轻则按之微微跳动,重则突出皮肤,可见跳动,更甚者如蚯蚓一团,盘卧于鱼际之上。

2、聚脉上鱼脉是满而溢之,出寸口;聚脉与其相反,是敛而收之,聚关部,又名聚关脉。

切脉时寸尺俱弱,关部独盛,或宛如豆状,甚或似杏核突起于关部。

此脉未见于古医书,但类似短脉之描述,或曰“短则气病”,3、弦长脉是一种复合脉象。

切脉时,三部端直以长,绷紧如弦,超越尺部。

病位多在下焦。

常是痰湿淤滞为患。

此脉患者,多为消瘦体质,常见腹满纳呆,腹中雷鸣,少腹胀痛,常喜热食,渴不欲饮,大便稀溏,身困疲乏,或阳萎早泄等。

常见于慢性肠炎、过敏性结肠炎、十二指肠炎、前列腺炎等病。

4、涩脉历代医家有详细描述:如曰“细而迟,往来难且散,或一止复来。

刘氏把涩脉归纳为“三不等”,即切脉时大小不等、快慢不等、有力无力不等。

这样既使“胸中了了”,又使指下易明。

涩脉患者多见心慌心烦,胸痛憋闷,身重短气,少寐恶梦,疲乏无力,或四肢麻木等症状。

常见于冠心病、心律失常、心肌炎、心血管神经官能症和月经不调等病。

二、四脉的主方及组成刘氏以上四脉,都自拟了一个相应的方剂,以脉定证,选方定治。

1、溢脉主方调神汤2、聚脉主方调胃汤3、弦长脉主方调肝汤4.涩脉主方调心汤三、四脉复合的治疗四种脉象可以单独出现,也可以是二种、三种或四种脉象同时出现,四脉共可演变出15种脉症:溢脉,属于阳亢型;聚脉,属于肝郁型;弦长脉,属于脾虚型;涩脉,属于气血虚型;溢聚复合脉,属于阴亢气郁型;溢弦脉,属于肝亢脾虚型;溢涩脉,属于阳亢血虚型;聚弦脉,属于肝胃不合型;聚涩脉,属于肝郁血虚型;弦涩脉,属于心脾两虚型;溢聚涩脉,属于阴阳中枢失调型;溢聚弦脉,属于阳亢肝郁脾虚型;聚涩弦脉,属于气滞血虚脾湿型;溢涩弦脉,属于阳亢心脾两虚型;溢聚涩弦脉,属于紊乱多病型。

刘绍武-三部六病伤寒论杂病论

刘绍武-三部六病伤寒论杂病论

太阳病篇太阳病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发热而恶寒。

2.太阳病,葛根汤主之。

前证悉具,项背强,四肢痹痛者,葛根汤亦主之。

3.太阳病,项背强,四肢痹痛,无汗,小便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者,葛根汤主之。

4.病人头项痛微强,自汗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脉浮缓,或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5.太阳病桂枝汤证悉具,项背强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不项背强,但漏汗不止,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6.桂枝汤证悉具,微喘者,桂枝加厚朴杏仁汤主之;喘家作,本汤亦主之。

7.太阳病,体痛,脉紧,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8.麻黄汤证悉具,身重者,麻黄加术汤主之。

9.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而热多寒少。

以其未能得小汗出,身必痒。

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若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太阳杂病10.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

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11.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12.病人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可与麻杏薏甘汤。

13.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14.肢节疼痛,或身体羸瘦,脚肿如脱,头眩短气者,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15.四肢肿,小便不利,水气在皮肤中,四肢聂聂动,脉浮弱,自汗恶风者,防己茯苓汤主之。

若脉浮紧,无汗者,甘草麻黄汤主之。

16.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稍稍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17.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柏汁,脉自沉,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芪芍桂酒汤主之。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

食已汗出,又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

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小便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三部六病,三部是哪三部?–经方派

三部六病,三部是哪三部?–经方派

三部六病,三部是哪三部?–经方派一、表部1、表部的概念。

凡是和空气和外界相接触的部位都属表部的范畴。

包括肌表、肺系、生殖系、部分神经系等。

表部在整体中,不但在结构上,而且在功能上都有独特性,这种特殊性就是适应并与环境发生密切关系,以完成呼吸、运动、感知等生理功能。

所以,古人把表部又称天部,通天而摄天阳之气以自用。

2、表部的功能⑴ 肺与皮毛的关系:在机体,把接触空气的地方都称作表部的面积。

体表和皮毛与外界接触的面积为2.5~3.5m2,而肺由四亿左右个肺泡组成,与空气接触面积为60~100m2,是皮毛的30~40倍。

祖国医学认为:“肺与皮毛相表里”。

许多低等动物无肺,靠体表与外界进行体温对流和气体交换。

由此可见肺与皮毛的关系密切,功能相连。

在人体,肺与皮毛之间的主导作用,以肺为主。

如《素问"六节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素问"五脏生成篇》也说:“诸气者,皆属肺”,“肺之合皮也,其荣毛也。

”而在《素问"咳论》、《素问"痿论》中也说:“肺主身之皮毛”,“皮毛者,肺之合也”。

《灵枢"本脉篇》说:“肺合大肠…皮其应”。

以上《内经》中的记载有几个主要的字,即本、属、合、主、应,本是根本,属是系属,合是联合,主是主导,应是感应。

通过这些字,可以具体地描绘出肺与皮毛的关系。

⑵ 皮毛与腠理的关系:《灵枢"决气篇》说:“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素问"皮部论》说:“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从外入,是故百病之始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于络脉”。

《素问"五脏篇》也说:“百病之始生,必生于风,六淫成寒暑,循皮毛而入腠理”。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皮毛是表部抗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腠理是皮毛之下,表部抗御外邪的第二道防线,包括真皮及皮下组织,其中皮肤的汗腺、皮脂腺、血管、淋巴管、关节腔、神经和肌肉,在分泌、吸收、排泄、代谢、感觉、免疫、反射、保护、调节体温和运动等方面至关重要。

学脉记(医案)

学脉记(医案)

学脉记一、把脉能把出病吗?我最近看到一个话题挺有意思,是说把脉能把出病来吗?有很多人说,能,这还有疑问吗?有趣的是说不能的人也很多。

到底哪些人说的对呢?我们先来看看回答出这两个答案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吧。

先说回答不能把出来的人。

这些人,主要是些科学人士,如某某子。

这些人会不会把脉呢?不会。

有没有长期练习过把脉呢?也没有。

那么这些人对把脉这个事没有专业研究,哪怕他们头上顶着个科学家的光环,他们的答案靠谱吗?够呛。

就像孙杨的教练朱志根,他是水平非常高的教练了,说他是体育运动的专家大家不会反对吧?但大家想想如果要是朱教练坐到刘国梁的位置上对着参赛的马龙说你这个打法不对,动作也有问题,应该这么这么这么打,这事靠谱吗?那么中医人士里有没有说把脉是糊弄人的呢?记得几年前有一个中医,姓张,抱歉名字我记不住了,他大呼中医不科学,和某反伪斗士一唱一和。

他既然否定中医,那么想来他必定也不会认可把脉了。

这是我这些年唯一知道的中医里否定把脉的。

那么这个人是中医里唯一站出来说真话的呢?还是中医里的不学无术者,自己不会中医反而来给中医破脏水的呢?这个我们不讨论,存疑。

除此之外,我记得还看过一篇文章,作者是中医专业人士,这位作者的师傅呢是中医界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

在这个文章里呢,提到了他师傅,就是这位有名的中医对把脉的看法,大意说把脉能把出病人大体的身体状况,但不是传说的那么神,啥病都能把出来。

这是我看到的为数不多的行内人士对把脉的低评。

那么回答能把出病的都有哪些人呢?不用说,首先是绝大部分的中医,他们都肯定把脉的诊病功能,有的中医对把脉诊病还非常推崇。

另外呢,还有很多非中医人士,就是我们普通的老百姓相信把脉的作用。

专业中医的话可信吗?按理说应该是可信的,因为毕竟人家专业嘛,人家懂嘛。

但是又有人会站出来反对了,反对的意见听起来也有道理啊:专业中医是吃这碗饭的嘛,他们当然要维护自己的行业利益嘛,他们有可能在集体忽悠嘛。

得,哪个意见对我们也不讨论了,我们接着看看另外一个相信脉诊的群体,就是非专业的普通老百姓。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完整版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完整版

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三部六病,秘而不宣的脉法:人迎气口诊脉法I导读:以自己固有的思维定式,生套古人的方法,就如一层迷雾,迷住了双眼,看不透疾病的本质。

若掌握人迎气口脉法,则如拨开迷雾学中医,临床识证用方会清晰、准确。

秘而不宣的人迎气口诊脉法作者/王伟“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整本《伤寒论》都是以这种体例书写,沿着文意读下来便是:如果一个人得了太阳病,同时又表现出“头痛发热,汗出恶风”,则这个人的处方就是桂枝汤,思路简洁易懂。

但问题是张仲景并没有告诉我们怎么知道这个人病在太阳,虽然太阳病有提纲证,但是很多太阳病人没有提纲证的表现,通过提纲证无法辨别六经病。

那如何准确知道病在哪一经便是六经辨证的首要问题。

幸运的是《内经》中提到的人迎气口脉法详细记录了如何明确辨明六经病,或许是因为《内经》里已经详细记载了怎么辨六经,故而张仲景书中未再提如何明辨六经。

“人迎一盛,病在少阳。

二盛,病在太阳。

三盛,病在阳明。

四盛已上为格阳。

寸口一盛,病在厥阴。

二盛,病在少阴。

三盛,病在太阴。

四盛已上为关阴。

”(《素问·六节藏象论》)“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溢阳为外格。

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

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

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

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

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曰关格,关格者与之短期。

”(《灵枢经·终始》)从经文看很简单吧!《内经》是用如此简单的方法便轻易区分出了六经病。

《内经》云:“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

【三部六病的概念】

【三部六病的概念】

【三部六病的概念】三部六病人体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分为表部、里部、半表半里部三个子系统。

各部上都能产生寒、热、虚、实四个证。

在每部上寒证与虚证相结合为阴病,热证与实证相结合为阳病。

每部有两个病,三部共有六个病,即“三部六病”。

总而言之,机体患病虽广,病位不出三部,病性不出六病。

那么,病的缓急又是怎么区分的呢?病因作用于机体破坏了机体三部气血的和平状态,造成了三部气血的逆偏状态,这个气血逆偏的来势有快有慢有急有缓。

一般地分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这也就是疾病的来势或称病势。

慢性病尤其是慢性功能性疾病,都是那些长期存在对机体呈慢性损害的疾病。

这些慢性的病理状态都属于慢性病势,称之为慢性气血逆偏。

这种慢性气血逆偏属于前面所说的相对内因。

急性和亚急性的病势都是在当时的外因作用下急性或较急性地新发病的,所以统称之为急性气血逆偏。

什么是气血逆偏呢?三部气血逆偏的病理状态就是证。

证从性质上讲无论是急性的还是慢性的都只有寒、热、虚、实四类。

这是辨证的主要内容之一。

仅辨清证的性质还不可以施治,还必须辨清证所在的部位。

证的性质和部位辨清了再结合病势就可以施治了。

这样说来疾病辨别并不是特别难喽?似乎……的确是欸!机体是一整体,其具体部位的划分方法很多。

大可以系统,小可以组织器官到每个细胞。

我们对证所在的部位即病位的划分是按照第一章所讲的三部划分的,那就是表部、里部和枢部,除此三部再没有别的部位了。

每部上都能产生寒、热、虚、实四个证,三部共有十二个证,除此之外再没有证了。

在每部上寒证与虚证相结合为阴病,热证与实证相结合为阳病。

每部有两个病,三部共有六个病,除此之外再没有病了(这是指辨证意义上的病)。

总起来可以这样说,病位不出三部,病性不出六病十二证。

临床如能熟练地运用此规律辨证则无大谬矣。

无论是急性气血逆偏还是慢性气血逆偏,其三部分证的基本规律均如上述。

为了讲述清楚,下面的几篇推送主要讲述急性气血逆偏。

急性气血逆偏就是突发性疾病,也就是急性病,具体讲就是突发的寒热虚实证。

三部六病脉象观

三部六病脉象观

三部六病脉象观脉象学说,是祖国医学中一门独特的技术,通过平脉可以帮助医生得知疾病性质的真伪。

临床有时舍证而从脉,一脉定乾坤。

因此,平脉有时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在以后局部病的论治中,脉象的诊干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平脉是一门技术,而不是空洞的理论,无论历代医家把脉象描绘的如何尽善尽美,但具体平起脉来往往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

同一脉象,多人平之,常是结论不一,难以说到一起,而不能统一。

根据多年实践,认为脉象应分三类,首先掌握脉象的分类,才能正确的区别脉象,作出准确诊断。

现就三类脉象的具体内容,作一分述。

先认识基础脉象,再认识复合脉象,在此基础上再平奇形脉。

这样,循序渐进,才能完成脉象从必然到自然的认识过程。

一、基础脉基础脉分七类十四种,根据脉象形成的机理和:临床脉象的变化,平诊时要注意七个方面:1.长度以等身寸量之,正常人脉长一寸九分。

按脉时,上不盈寸,下不及尺者,叫做短脉,主夭;反之,如寸尺两端有余和缓者,为长脉,主寿。

2.宽度正常寸口脉宽,以等身寸量之,约为1/10~2/10寸。

平脉时,宽度以巨细分,超出正常宽度1/2叫巨脉;仅占正常脉之宽1/3时,称为细脉。

巨脉主气盛,细脉主血虚。

3.深度脉之深浅以浮、沉分,轻取明显,按之稍减,称为浮脉;轻取不显,重按而明显,称为沉脉。

浮脉主病在表,常为外感症;沉脉主病在里,常为内脏病。

4.硬度脉之硬度则以弦、软分。

紧而弹性差者,谓之弦脉;柔而弹性好者,谓之软。

硬度是血管弹性的反应。

弦脉主病久,软脉主病近,或为正常。

5.频率平脉时,频率以迟、数分。

一息四至以下为迟;一息五至以上为数。

数脉主热,主病进;迟脉主寒,主病退。

临床要结合具体情况并观察心脏的功能状态而确定脉率的意义。

6.充盈度脉之充盈度,以虚、实分。

主要凭脉管内血液量的充盈状态。

脉管内血液充实有力谓之实脉;瘪而无力为虚脉。

实脉主病实,虚脉主血虚。

7.节律脉的节律以常脉、涩咏分。

主要观察脉跳动是否规律,脉跳动规整,无明显停者,称为常脉,或曰脉乎;若表现为“叁、伍不调”,即:肌跳大小不等,有力无力不等,快慢不等者谓之涩脉,提示心脏功能性变化与器质性病变。

中医适宜技术(八)三部六病纲要

中医适宜技术(八)三部六病纲要

泻水— — 十 枣 汤 证 :阳 明病 ,胸 腹 腔 方 ” :柴 胡 1 克 、黄 苓 1 克 、党参 3 克 、 5 5 0
积水。
苏 子 3 克 、 川 椒 1 克 、甘 草 1 克 、 大 枣 克 、苦参 3 克 、土 花芩 3 克 。 0 O O 0 0
+ 枣 汤 方 :芫 花 、 甘 遂 、 大 戟 、 大 1 枚 。 O
枣。
主治 :湿 疹 、荨 麻疹 等各 种 皮肤 病 。 解肌 汤 :葛 根 3 克 、 党 参 3 克 、 黄 0 0
调 神 平 亢 汤 :协调 基 方 加 石膏 3 克 、 O
6 太 阴病 论 治 .
牡 蛎3 克 、 桂 枝 1 克 、 大 黄 克 、车 前 花 3 克 、丹 参3 克 、 郁 金 1 克 、银 花 3 O 0 0 0 O 5 O 克 、 丝 瓜络 1 克 、车 前 子3 克 。 5 0 主治 :风 湿 性心 肌 病 、红 斑 、未 梢神
大陷 胸 汤 方 :大 黄 1 克 、芒硝 1 克 、 样 既 不 失原 方 剂 的组 方精 神 和 临 床疗 效 , 5 0
甘 遂3 . 克 又 使 得 方 剂 更 加 平 和 ,更 名 为 “ 调 基 协
主治:局部组织萎缩 、脏器虚劳。
除风 利 湿 汤 :浮 萍 3 克 、 荃 耳 子 3 0 O
除半夏之燥弊。在非呕非恶性疾病中.以 苏子 3 克 、牡 蛎3 克 。 O O
主 治 :一 切肿 瘤 、囊肿 等肿 块 增生 。 复健 丸 :团鱼 20 0 、蛤 蚧 一 对 、 0 克 东 参 6 克 、鸡 内金 1 0 。 0 2克
泻痰 —— 大 陷胸 汤 证 : 阳 明病 ,结 胸 川 椒 代 生 姜 ,温 中散 寒 ,解 郁 温 中 ,热 而 热 实 ,脉 沉 而 紧 ,心 下 痛 .按 之 实硬 。 不 伤 津 液 ,并 有解 痉 缓 急止 痛 之 功效 。 这

中医“三部六病医学流派”学术思想研究

中医“三部六病医学流派”学术思想研究

《中医“三部六病医学流派”学术思想研究》2023-10-25CATALOGUE目录•中医“三部六病医学流派”概述•中医“三部六病医学流派”的源流与演变•中医“三部六病医学流派”的临床应用•中医“三部六病医学流派”的现代研究与展望•中医“三部六病医学流派”的传承与弘扬•中医“三部六病医学流派”的国际交流与影响01中医“三部六病医学流派”概述定义与背景中医“三部六病医学流派”是一种独特的医学流派,其名称来源于中国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中的“三部六病”理论。

该流派强调以“三部”(上部、中部、下部)和“六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为基础,将人体划分为六个区域,并通过对这六个区域的辨证施治来治疗疾病。

该流派的产生背景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医学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也发生了变化。

随着人们对疾病的认识不断提高,医学家们开始探索新的治疗方法,从而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医学流派。

中医“三部六病医学流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中医“三部六病医学流派”的主要观点是认为人体是由六个互相联系的区域组成的,每个区域都与一定的脏腑器官相对应。

当某个区域发生病变时,将会影响与之相联系的脏腑器官的功能。

因此,该流派主张通过调整各个区域的平衡来治疗疾病。

该流派的理论基础是“三部六病”理论,即认为人体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上部、中部、下部),每个部分又可以分为两个区域(阴经、阳经)。

当某个区域的阴阳经失衡时,将会导致该区域的病变。

因此,该流派的治疗方法是通过对各个区域的辨证施治来调整阴阳经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主要观点与理论中医“三部六病医学流派”作为一种独特的医学流派,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通过对该流派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医学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为现代中医临床提供借鉴和指导。

此外,该流派的治疗方法强调调整阴阳经的平衡,这与现代医学对于人体平衡的认识相吻合。

因此,研究中医“三部六病医学流派”对于现代医学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三部六病整体气血论略述

三部六病整体气血论略述
经 功能亢 奋 , 阳性病理 反应 。 呈 溢脉证 : 患者易怒 、 眠 、 失 多梦 , 忆力减 退 , 昏 记 头
脑胀 、 目花耳鸣等 , 中医肝阳上亢 范畴 。提示患者性 属 格刚强 、 脾气急躁 , 以往 , 长期 大脑皮层功能失调 , 植物 神经 功能紊 乱 , 长期处 于交 感神 经 的兴奋 状 态 , 管 血 收缩 , 而久之 , 寸 口脉上 , 久 在 出现 了脉 管 向上移位 ,
紊脉和覆脉 。 由于这 四脉 的形成具有稳定 f 生和特 异性 , 故而 临床上 可以舍 症从脉 。针对整体病 慢性发生 的特 点, 其治疗方法为协 调疗法 。 刘绍武先生不仅发现 了四 脉, 还创制 了临床上行之有效 的治疗体 系 。 本文将重点
阳气 亢 盛之 脉 。 由肝 阳上 亢而 致 , 性多 为交 感神 多 病
“ 三部 六病 ” 说是 已故 全 国首批 名 老 中医—— 学
“ 散地 ” 集 ,因而 气血 的运行 障碍 往往 集 中表现 在这 些 地段 , 表现 为血 涌 于上 、 血郁 于胸 、 气滞 于 中 、 凝 寒
于 下 四种形式 。变见 于寸 口, 则分 别形 成溢 、 、 、 紊 聚

气血论 和局部证 治观 三部分 。整体 气血论之溢脉、 聚脉 、 紊脉、 覆脉有完整的辨证 论治体 系, 临证 中亦多有奇验。 在
三部六病 ; 整体 气& - ; 脉 F 四 e
中图分类- : 2 22  ̄ R 2. -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10 5 (0 2 0 — 0 5 0 17 — 2 82 1 )2 0 5— 2
一 一兰 一 一一 些 一 一 一验一 一 一 一 一 丝



刘绍武 三部六病

刘绍武    三部六病

刘绍武“三部六病”第一篇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学术渊源与三部的划分三部六病学说是中国首批500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之一刘绍武先生(1907-2004)多年研习《伤寒论》后提出的崭新学说。

该学说运用辨证唯物主义的理论,形成了一套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完整体系。

他来源于《伤寒论》,又是对《伤寒论》的继承和发挥。

马文辉系刘绍武先生弟子,三部六病医学流派学科带头人,第二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承担多项省级和国家级课题,培训基层医生千余名,编写了以《刘绍武讲评〈伤寒杂病论〉》和《刘绍武三部六病传讲录》为代表的多部学术著作,发表了以《古天文历法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思辨框架》、《〈伤寒论〉的三部定位和六病辨证》等为代表的专业论文四十余篇,研制开发了皮康合剂等六类制剂品种。

三部六病学说依据人体可区分为整体、系统、局部组织器官三个层次,逐渐形成了整体气血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局部证治观三部分内容,其中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三部六病学说的主体部分。

本系列的前半部分着重讨论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整体气血论将在本系列稍后篇章中详细论述,局部证治观由于体系庞大,内容丰富,限于篇幅,不能尽述,故在本系列最后篇章中举具体疾病为例加以论述,以呈现其基本面貌。

一、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学术渊源三部六病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是以《伤寒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

《伤寒论》的哲学思想源于《周易》“一分为二”和“一分为三”的思想;《伤寒论》受《内经》影响也很深,但并非借鉴了其经络思想,而是取法于《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开阖枢”的思想。

《周易》“一分为二”的阴阳属性论是《伤寒论》辨证分型的总纲。

一分为二、阴阳对立统一的法则是宇宙间的普遍法则,《伤寒论》把这种阴阳属性论引入了辨证论治的全过程,同时把抽象的哲学阴阳变为具体的医学阴阳。

《周易》“一分为三”的三极结构论是《伤寒论》辨证定位的基础。

三极上中下,三才天地人,三极和三才是《周易》结构层次的宇宙观和方法论。

三部六病基本方

三部六病基本方

三部六病基本方一、六病纠偏1、表阳病论治:⑴主方:葛根麻黄汤。

葛根30g、麻黄10g、杏仁15g、石膏30g、甘草10g。

主药:葛根、麻黄。

治则:辛凉解表。

太阳病的主方,过去一般认为是桂枝汤和麻黄汤。

这与理论和实践都是不相符的。

太阳病是表部阳性病,宜清热解表,而不能用热药治热病。

王叔和说:“桂枝阳盛,下咽则毙”。

热证用热药,乃火上浇油,抱薪救火。

根据《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将方中桂枝汤更为麻杏甘石汤,取名葛根麻黄汤。

⑵目证举例:麻杏甘石汤证:根据《伤寒论》第63条:“不可更行桂枝汤”。

可知,此证为太阳病热证,均有“发热恶寒汗出”。

虽误投桂枝汤,幸所误不甚,仍用麻杏甘石汤论治。

麻杏甘石汤方:麻黄10 g、杏仁15 g、石膏30 g、甘草10 g2、表阴病论治:⑴主方:当归桂枝汤。

当归15 g、桂枝10 g、白芍10 g、甘草10 g、细辛5 g、通草10 g、大枣10枚。

主药:当归、桂枝。

治则:温通血脉。

厥阴病的主方根据《伤寒论》第351条当归四逆汤列出。

当归活血补血,细辛、通草通经活络、沟通表里上下。

主治四肢厥逆,脉微欲绝,为厥阴病的主方。

为突出主药的作用,更名为当归桂枝汤。

⑵目证举例:桂枝汤证:桂枝汤证乃虚寒于表,虽有邪而无力外达,无邪又不能自固。

其证虽轻,本质为厥阴病。

其发热汗出为阳浮于外,阴弱于内的一种假象,必须认清本质,不可等闲视之。

桂枝汤方:桂枝10 g、白芍10 g、生姜10 g、甘草10 g、大枣4枚3、枢阳病论治:⑴主方:黄芩柴胡汤:黄芩30 g、柴胡15 g、白芍15 g、石膏30 g、知母30 g、竹叶30 g、甘草10 g、大枣10枚。

主药:黄芩、柴胡。

治则:清热除满。

作为少阳病的主方,其组成和药物的选择,应该具备清热、降温、除满、扶阴四个条件,选用黄芩汤作基础,方中加柴胡以除满,加竹叶石膏汤清火降温以扶阴,八药相配,担少阳主方之使命,共建清、降、散、滋之功效。

《伤寒杂病论》三部六病的人体划分

《伤寒杂病论》三部六病的人体划分

《伤寒杂病论》三部六病的人体划分根据胡希恕、汤本求真等前辈先贤的研究,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其实是把人体划分为三部六病,再按寒热、虚实、气血、水食等不同情况,去研究人体对不同疾病所作出的对抗反应,并以此确定治疗方药,以帮助人体战胜疾病、恢复健康的一种思维模式。

那么这个三部六病在人体上是如何划分的呢?据研究,其划分方法为:假设你把人的内脏器官(包括脑)全部掏空,剩下的整个躯壳,包括皮肤、肌肉、骨骼,以及包裹在最外面直接与外界接触的东西,如毛发、眼的翳膜等等这些组织,全部归属于表。

所以骨病、风湿痛、关节炎、骨髓病、皮肤病、翳障、疮疡、疹、痘、癍、痧之类,基本上都归属于表病,或者是表里并病、表里合病。

再把整个消化道(但不是整个的消化系统),包括从口腔、食道、胃、肠道到肛门这一整个大通道从人的内脏器官中分离出来,这个部分就属于里。

所以饮食、消化、排泄的问题,与消化道的摄入与排出相关的病,基本上归属于里,或者是与里的并病或合病。

在除去上述表、里两部分后,剩下的全部人体脏器,包括脑、眼、耳、鼻、舌、心、肺、胆、脾、肾、膀胱、子宫、前列腺、卵巢、睾丸等等,以及循环系统、生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的一部分(主要是肝、胆、脾部分)、呼吸系统、发声系统、视听系统等等广大的人体组织和系统,都归属于半表半里。

所以这一部出现的病最千奇百怪、最多、最杂,涉及的脏器和系统也最多、最广,慢性病、奇难杂症、脏器衰竭或变异(如癌症)的病也最多。

有时候要是内脏功能的疾病,没有明显的表里见证的,其实也可以用这个方法分辨其是什么脏器,如果不是骨肉(表)、消化道(里),就基本可以确定为半表半里,所以眼病、耳病、鼻病等五观病,以半表半里、或是与半表半里的合病并病的机会为多。

另外,每部还有个内外的区分,就是凡是与外界直接接触的部分为外,不与外界相接触的部分为内。

比如,皮肤为表之外,肌肉、骨骼为表之内;口腔、肛门为里之外,肠道、胃为里之内;眼、耳、鼻、舌为半表半里之外,心、肺、脑等等为半表半里之内等。

脉学归纳总结

脉学归纳总结

脉学归纳总结脉学,作为中医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通过观察与探测人体脉搏的方式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和病理变化。

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总结,脉学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

本文将对脉学的基本概念、分类与判断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一、脉学的基本概念脉学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科,主要研究人体脉搏的形态、变化规律以及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脉学的基本概念有以下几个方面:1. 脉搏:脉搏是指心脏收缩时由动脉传导出来的血液流动产生的一种搏动感觉。

2. 脉诊:脉诊是通过触摸人体的动脉来了解人体的脉搏,从而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3. 脉证:脉证是通过触诊脉搏后观察与患者的主诉、症状相结合,来判断疾病的根源和发展趋势。

4. 脉象:脉象是指人体脉搏的形态和特点,如快、慢、洪、细等。

二、脉学的分类根据传统中医学的理论,脉学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三部脉学:即脉证、脉诊、脉搏三个方面的研究。

脉证主要研究人体脉搏与病症之间的关系,脉诊是通过触摸脉搏来了解人体的脉搏情况,脉搏则是衡量人体健康状况的一种重要指标。

2. 望脉学:望脉学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唇色等来判断人体脉搏的变化和疾病发展趋势。

3. 听脉学:听脉学是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咳嗽、心率等声音来了解脉搏的状况。

三、脉学的判断方法脉学的判断方法主要是通过触诊脉搏的方式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常用的判断方法有以下几种:1. 脉率:指的是单位时间内脉搏跳动的次数,一般成年人的脉率在60-100次/分钟之间,脉率过快或过慢均不正常。

2. 脉象:脉象是指人体脉搏的形态和特点,包括脉搏的快慢、有力无力、洪细等。

通过触诊脉搏的形态可以初步判断人体脉搏的异常情况。

3. 脉度:脉度是指脉搏的力度和强弱,通过触诊脉搏的力度可以判断血液循环的情况以及人体脏腑功能的强弱。

4. 脉虚实:脉虚实是指脉搏的表现形态,脉实表示有热邪实状或气滞、痰浊等病邪阻于经络,脉虚表示有寒邪虚体或正气虚不足等情况。

三部六病的协调疗法

三部六病的协调疗法

三部六病的协调疗法
协调疗法及协调基方
协调疗法:慢性病,采用协调疗法,通过人体自身自然疗能的恢复,来诱导发挥机体内部的调控机制。

理论依据:《伤寒论》第148条中的“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大便硬、脉细”
协调基方:柴胡15g、黄芩15g、党参30g、苏子30g、川椒10g、炙甘草10g、大枣10枚
循环示意图
右心→→肺→→左心
↑↓↑↓
肝←←←←←←脾胃(脾胃为第二心脏李东垣的脾胃论)

↓↑
↓↑肾(供应心脏能量,排毒兼调节血容量等,应补肾利水)
肾血流量约占全身血流量的1/4~1/5左右,少阴病时兼顾肾
协调基方方证的病机分析
五脏中任何一脏有病,都可以影响其他四脏,所以用协调方治疗某脏器的慢性病时,应该同时兼顾其他失衡的脏器。

协调基方方证的病机分析:脾胃血流变慢乃至瘀滞导致的血流及淋巴不通(太阴证),以及由此产生的,主要发生在心肝肺的郁而产热产实(少阳证),健康的“康”字意指通畅,协调基方方证的本质就是大循环不畅通。

协调疗法主要就是使得气血得以正常运行。

协调基方方义
协调基方:(主治太阴少阳)
心(黄芩甘草)
肝(柴胡黄芩)
脾胃(党参大枣川椒甘草)
肺(黄芩苏子党参甘草)
肾(川椒)
胸为至阳,借呼吸,吸收天之阳气,统摄一身之阳;腹为至阴,受纳水谷,集地之阴气,统摄一身之阴。

二者是外环境阴阳二气直接作用于人体的两大场所。

协调基方是打通大循环的一剂良方。

还有四逆汤,三味药,作用于心和脾胃,一个是起血循环发动机作用的心,一个是最易造成血液瘀滞的脾胃。

这样就抓住了打通大循环的两个核心的要点,所以用以回阳救逆,效果立竿见影。

【刘绍武:三部六病和主要方剂(下)】

【刘绍武:三部六病和主要方剂(下)】

【刘绍武:三部六病和主要方剂(下)】1.四脉的形成机理气血在人体内的正常循行,是保证生命活动的基础。

气血循行正常,则人体生理功能正常,否则,百病由生。

气血长期反复的较规律的慢性偏逆导致了一系列慢性的整体性疾病。

气血偏逆究其原因有二:一是机体长期、反复受到过度的怒、喜、悲、惧的精神刺激,导致大脑皮层的思维机能和支配功能障碍,出现运动功能和内脏活动的不协调;二是不良的饮食、环境等因素长期作用于人体,形成气血的慢性偏逆与障碍,从而发生整体的气血不协调。

由于颅腔、胸腔、腹腔是人体重要脏器所在地和气血调配的“集散地”,因而气血的运行障碍往往集中表现在这些地段,表现为血涌于上、血郁于胸、气滞于中、寒凝于下四种形式。

变见于寸口,则分别形成溢、紊、聚、覆四脉,此四脉既是整体辨证的诊断依据,也是评估整体病疗效的标准。

2.整体病的诊断与辨证古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寸口脉可以反映全身的气血脏腑功能的生理病理状况,寸口脉搏是全身气血信息的窗口,是机体在寸口部的全息。

寸口脉是人体的微缩,好似平卧的人体。

由于整体病是长期慢性发展而来的,四脉的形成具有稳定的特性,故而临床上整体病的诊断遵循以脉定证的原则,辨证时可以舍证从脉。

(1)溢脉:也称上鱼际脉。

脉过寸口直到腕横纹,达上鱼际,轻可切之跳动,重可望见搏动,此为阳气亢盛之脉。

多由肝阳上亢而致,病性多为交感神经功能亢奋,呈阳性病理反应。

溢脉证:患者易怒、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头昏脑胀、目花耳鸣等。

属中医肝阳上亢范畴。

提示患者性格刚强、脾气急躁、对自己的性格采取压制态度,用理智克制自己冲动的性情。

长期以往,大脑皮层的功能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长期处于交感神经的兴奋状态,血管收缩,久而久之,在寸口脉上,出现了脉管向上移位,突破腕横纹以上,甚至达到掌侧拇指大鱼际的脉象。

(2)紊脉:也称涩脉。

脉律不齐,艰涩难行,大小不等、快慢不等、有力无力不等。

简称三不等脉。

紊脉多为血行不畅,心脏功能障碍的早期诊断。

中医脉学口诀

中医脉学口诀
中医脉学口诀有很多,以下是一些比较常见的口诀:
1.三部九候,脉证合参这个口诀指的是脉学中的三部分,即脉象、脉候、脉证。每个部分又包含三个小节,合起来就是“三部九候”。在诊断中,要把脉象、脉候、脉证综合考虑,才能进行合理的治疗。
2.虚实寒热,病在脉中这个口诀指的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脉象。通过观察脉象的虚实、寒热等Biblioteka 点,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病情的轻重。
这些口诀都是中医脉学中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进行脉诊和诊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脉学是一门非常复杂的学科,需要长期的实践和学习才能掌握。
3.面色脉象舌,三阳六腑藏这个口诀是中医诊断中的常用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脉象和舌苔等,可以了解身体的情况,判断疾病的位置和性质。
4.脉诊先看舌,寸口常常须比较这个口诀是指在脉诊时,应该先看舌苔和舌质,再进行脉诊。在脉诊中,常常需要对两侧的脉搏进行比较,才能得出准确的判断。
5.三部六脉,各有主症这个口诀是指脉象的分类,包括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脉。每个脉象对应着不同的主要症状和疾病类型,需要在诊断中进行综合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触摸的韵律——三部六病之脉学
袅袅茶气伴随着音乐的节拍弥漫开来,那韵律的美妙悠悠长长,有如天籁般闲适,好似阳光透入层层叠叠的密林,让人的心境豁然开朗。

韵律的协调统一让音乐的美好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而脉学的协调统一则是以气血做为铺垫完成的,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

脉象里的浮沉迟数有如韵律的节拍,不同的节拍代表着不同性质的脉象。

中医学术,从古至今,都注重整体观念,脉学也不例外,需要以整体观念作为其指导的理念。

前人曾说:“切脉之事明于书未必明于心,明于心未必明于手”。

而今临床中,对于脉学的学习杂七杂八,同一脉象却众说纷纭,难以达到统一。

书中对于脉学的理论过于繁杂,而作为初学者,脉学越详细却越难以真正领会。

“三部六病”中的“四脉”则简而易明且以整体观念作为指导,通过四脉观察人整体的气血运行状况,很适合初到临床中实践的医学生,同时对于脉学的规范化临床教育也很有启发。

1.上鱼际脉即溢脉:指的是寸口的脉动超过腕横纹上到鱼际,此为气血向上肢运行的冲击力长期偏大出现了气血亢逆。

此类型的脉象多表现在急躁好胜,或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下的患者。

上鱼际脉又可以分两种类型:①实而有力者多以上部气血亢逆为主,上部的实热偏重。

②浮而无力者以下部气血不足为主,此类患者总体气血不足,上部气血虽有余但程度轻,下部气血亏损重而出
现鱼际脉的浮而无力。

2.聚关脉即聚脉:指的是寸尺脉宽度不变而关脉独大,其邢如豆。

此类脉象主要是由于血管的长期痉挛出现的气血运行不畅,运行到关部桡骨茎突时,对于气血运行构成了阻力,气血运行不畅使关部的血管压力变大,久之则血管变粗出现聚关脉。

多见于具有郁闷、悲哀、忧虑情绪的患者。

同样的,聚关脉也可再细化分为两种,大而有力的脉象为气血郁积日久,弱而无力的聚关脉则气血郁积轻,以气血郁积轻重为标准,在处方用药时以判断药量的轻重。

3.长弦脉即韧脉或覆脉:脉管弦长,脉象可一直向尺部后方延伸。

此类脉象的患者多长期处于寒湿,使大量寒湿性的黏液积于肠内,黏液长期储留被吸收入血,逐渐沉积于血管壁上,久之则使血管壁变厚变硬,出现长而弦的脉象。

多见于长期劳累过度,饮食生冷,过量饮酒或过食肥甘厚味的患者。

4.涩脉即紊脉:也称为三不等脉,即脉象的大小不等,快慢不等,有力无力不等。

包括一些结代脉,迟脉数脉等。

涩脉多以心血管系统的功能紊乱为主,出现了全身气血大小循环的供应不足,全身气血运行不畅,从而显现出涩脉。

此类患者多属于虚证,往往劳神及劳力过度,使大脑得不到应有的休息,同时以心脏为中心的胸腔内气血得不到充分的气血供应及营养支持,导致全身处于缺氧和营养不良的状态,例如:心慌心悸,失眠多梦,全身乏力等。

以上为“三部六病”中经典的四脉,在临床上,这几种脉象并不是单纯的出现在患者身上的,大多数情况都是以复合脉出现,比如:鱼际脉与长弦脉多合并出现,鱼际脉代表着上部气血供应有余,上部气血供应太过充足,则全身气血供应减少而出现下部气血亏虚,下部气血亏虚久之,则阳气亏损出现寒湿之象,即呈现出长弦之脉。

类似这样的复合脉在临床中很常见,都需要我们自己去亲身体会,只有将脉学化繁为简,规范化学习才可避免初学者对脉学的认知如坠烟海。

这几种单纯的脉象读之虽易懂,不过还是要在临床中多多实践才可应用起来得心应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