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容各个乡镇的历史和简介
[VIP专享]句容各地地名大观
![[VIP专享]句容各地地名大观](https://img.taocdn.com/s3/m/71c8eeb104a1b0717fd5dd71.png)
句容各地地名大观前言你如果是句容人,你住在或曾经住过句容某个地方,你知道那个地方地名的由来吗,能说出那个地方的传闻故事吗?也许不能。
经多年采访、收集,我将尽可能多的地名来历、传闻趣事汇集成册,形成大观,公开发布。
我不是中央情报局,也不是地方统计局,我只是一个句容传统文化的草根,编辑这本《句容各地地名大观》,意在存入《民间句容市志》,让其得以长期保留。
句容素有“五山一水四分田”之称,境内岗冲宕坡、河流村庄错落有致,和谐有序。
百姓靠山而居、择水而栖,因而在山水地名上也呈“五彩缤纷”之势。
句容自然村庄上千,而上千年的村庄有70多个,名称来历大致有这几种方式:一是以姓氏加“家”、“边”、“头”、“巷”“庄”“岗”等字命名,构成“某某家”,“某某边”,“某某头”等。
二是以名人姓氏、故事人物取名。
三是以山水地物、以村庄位置景观命名。
四是南乡一带中原移民村庄,常以宗姓和“棚子”构成“某某棚子”。
五是以寓意取名六是以寺庙取名“山水若画,地名如书”,地名较准确反映了句容的实际,也是句容两千多年以来历史文化的一种积淀,也是句容文明史的缩影,每个名称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
当然,由于阅历、精力、水平有限,遗漏、错误在所难免,希望纠错、补齐。
各地地名按原城镇、华阳、石狮、黄梅、大卓、下蜀、宝华、亭子、东昌、陈武、白兔、行香、春城、茅山、茅西、后白、郭庄、葛村、二圣、三岔、天王、袁巷、磨盘等乡镇分类。
句容城镇有关地名城镇公元239年筑土城,1554年筑砖城,民国,以东西大街为界,大街以南为华阳镇,大街以北为崇明镇,故名城镇。
北阳门唐代句容城修筑东、西、南、北、白羊(今北阳门)、上羊六城门,白羊(今北阳门)句容六门之一。
马槽巷原名昇仙街。
元代,至大2年,公元1309年,句容郡王王府设在柴巷、轿巷、马槽巷一带。
马槽巷,王府养马的地方。
传说每年十二月二日茅君驾白鹤于此会众仙,元至大二年(1309年)武宗封绰和尔为句容郡王,为郡王养马处,明改为马槽巷,沿用至今。
句容历史文化村落博采
![句容历史文化村落博采](https://img.taocdn.com/s3/m/9f940420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9b.png)
句容历史文化村落博采赤山湖风景区三岔街三岔街现为赤山湖风景区一个集镇,属胜利行政村。
三岔原名三汊,是元代福祚乡所辖黄堰、三汊、南冈、青城埠四大古村之一。
旧为赤山湖、句容河(古东桥、黄堰、三汊总称)、秦淮河三水交汇处而得名。
“汊”后写为“岔”。
由于古时主要靠水运,三岔上接句容河道,下通秦淮河,处于水路交通要道,是当年句容古运河“破岗渎”、“上容渎”的必经之地,村落迅速发展,形成集镇,称三岔街。
明清时期,三岔街就是句容最大的水路商埠,句容东南乡所产的大米、木材等多在这里被转运至南京,而南京来的商品也往往在这里被运至句容的东南诸镇。
那时候木船可自南京直达三岔、天王,三岔渡口每日泊船一二十艘。
上世纪40年代尚有船商9户,开设途经江宁湖熟直达南京的班次,为县内通向省城的第二个水埠。
三岔街上有一座三孔石拱桥,桥名允盛桥,顺治十年(1653年),由当地允盛粮行负责筹建,故得名。
《光绪续纂句容县志》记载,古允盛桥座落在三岔镇东街口,为乡绅毛树屏捐建。
一侧桥心刻有“华阳古渡”四个大字。
三岔属赤山湖圩区,旧时,三岔的庙宇为沙子庙,又说沙洲庙,供奉治水禹王和水神祠山大帝。
还供奉左宗棠。
三岔庙会是句容几大庙会之一,每年四月初二为正日。
据传,当年庙会卖肉的商铺就有十三家之多。
解放前,句容最大的牛集就在三岔集镇,每月开集六次,每次有多达二百余头耕牛售卖。
那时,丹阳、常州、扬州等地皆有商贩到此卖牛。
三岔猪头肉是句容出名的特色美食,地方特产。
赤山赤山村位于赤山脚下,赤山湖畔,为赤山湖风景区一行政村,村名以赤山定名。
赤山系1400万年前火山喷发而成,为句容10座主体山之一。
因山体呈红色,得名赤山。
赤山又称丹山、赭山、绛岩山、绛岭。
“绛岭樵歌”是古句容“容山八景”之一,“赤山映雪”被列入为古“金陵八景”。
赤山原有四大景点:“天、地、人、和”。
“天”指山顶天云寺,由松月大师化缘所建,是供奉祠山大帝的一座寺庙;“地”指赤山脚下古同泰寺(圆寂寺),民间曾有“骑马观山门”之说。
句容各个乡镇的历史和简介(整理).pptx
![句容各个乡镇的历史和简介(整理).pptx](https://img.taocdn.com/s3/m/a6270d6eda38376baf1faeef.png)
华阳镇设有商贸工业园,总规划面积 2 平方公里,是集商贸、工业 三产等行业为一体的综合型商贸工业园区。目前,已建成句容皮业城, 句容综合市场副食品日杂市场。投资 1 亿元的其它专业市场也即将开工。 外商投资企业、内资企业已进园 20 多家。
学海无 涯
句容各个乡镇的历史和简介
【华阳镇】 华阳镇属句容市城关镇,地处 104 国道旁,东临镇江,西依南京,
各距 45 公里,东距沪宁高速公路 7 公里,西至南京禄口机场 30 公里,地 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极为便利。华阳镇总面积为 116 平方公里,耕地 3624 公顷,集镇面积 3.5 平方公里。辖 25 个行政村,总人口 43994 人 总户数 14250 户。 XXXX 年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 4.08 亿元,工业销 售 额 15.37 亿元,实现利税 8217 万元。协议利用外资 2602 万美元,实 际利用外资 606.5 万美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 15119 万元。全镇实现 国内生产总值 5.21 亿元,财政收入 4137 万元 。
下蜀集镇基础建设完善、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拥有大学两所、中学 一所、小学 6 所,中心卫生院一所。 全镇广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自来 水通村率达 100%。
【宝华镇】
宝华镇位于句容西北部,西距南京城 23 公 里,东距镇江城 34 公里,南至南京禄口机场 30
公里,北离南京新生圩港口 20 公里,龙潭物流 港 8 公里,312 国道和 337 省道穿境而过,沪宁 铁路和沪宁高速公路横穿南北,境内有享誉东
【黄梅镇】 黄梅镇地处南京东郊,东距句容市区 7 公里。是句容的西大门、全
句容这些“老地名”的背后竟藏着这些故事,你知道几个?
![句容这些“老地名”的背后竟藏着这些故事,你知道几个?](https://img.taocdn.com/s3/m/2119ff59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0a.png)
句容这些“⽼地名”的背后竟藏着这些故事,你知道⼏个?为延续⽼地名这⼀张张珍贵的⽂化“名⽚”,展⽰独有的城市资源,近⽇,句容市琅琊界、李塔、唐陵、后颜、马⾥、青⼭、城上、⽊⽠园、⾚⼭、丁沙地10个具有历史⽂化底蕴的⽼地名⽯刻⽂化碑安装结束,这是我市民政局为第⼆批历史⽂化⽼地名进⾏的“树碑⽴传”⼯作,让⽼地名⼜⼀次唤醒了句容⼈的家园情怀。
“琅琊界”名字和电视剧《琅琊榜》有联系吗?“⽊⽠园”是不是与⽊⽠有着不解之缘?“唐陵”名字中⼜隐含着怎样的传奇故事……每⼀个⽼地名,都让⼈回味⽆穷。
下⾯,就跟随⼩句⼀起去探寻⽼地名背后的精彩故事。
琅琊界(开发区)东晋⼤兴三年(320年),建⽴怀德县,安置⼭东琅琊国⼈。
东晋琅琊王(元帝)筑城屯兵于此。
咸康元年(335年),桓温为琅琊太守,分江乘县为实⼟,治所在⾦城(今琅琊界西北⼀带)。
南朝宋改南琅琊郡,陈改琅琊乡,沿⽤⾄清末。
此村位于郡界,故称琅琊界。
李塔(茅⼭风景区)传说李塔原名“李塌”,太平天国战乱后,有⼀李姓男⼈,挑着箩担,带着⼀⼤家⼦,从河南罗⼭⽼家逃荒来到江南,⾛到此处,肩上挑的担⼦莫名其妙地塌了下来。
古⼈很相信迷信,认为这是天意,于是就决定在此安家落户,地名便叫成了“李塌”。
后⼈觉得塌字不雅,把“塌”改成看“塔”,故得村名李塔,沿⽤⾄今。
唐陵(天王镇)唐陵为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
清《光绪续纂句容县志》记载:唐陵,唐代⼀妃葬于此地,故名唐陵。
传说唐朝有位皇帝的妃⼦为此地⼈,这位妃⼦美丽⼜贤惠,百姓都称她为“贤妃”。
⼀次,随圣驾来茅⼭巡游,不料⾝染重病⽆治⽽故。
临终前,请求皇上把她安葬在家乡。
因唐妃与其陵墓,村庄得名“唐陵”。
唐陵被视为风⽔宝地,有许多名⼈死后都安葬在此地。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后周礼部尚书戴宏、宋国⼦监祭酒戴九成墓都在唐陵。
民国18年(1929年),曾以此村名设唐陵乡。
后颜村(⽩兔镇)后颜村为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属来苏乡。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茅山镇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茅山镇](https://img.taocdn.com/s3/m/666a2a61168884868762d68e.png)
茅山镇春城春城地名源自境内鼍龙庙庙门上的一副楹联。
三国赤乌八年(公元245年)八月,孙权遣校尉陈勋率兵三万开赴句容,开凿一条从句容通往丹阳的运河,这条运河途经春城境内,从春城的小其、何庄至吕坊寺、南塘庄入丹徒境内的宝堰镇,因要开山劈岗,故名“破岗渎”。
陈勋率兵开挖破岗渎时,在城壒村南面300米处,挖到一种黑黑的爬行动物,这条动物体大,身长,身上有麟,百姓讲是“鼍龙”。
鼍念tuó,实为扬子鳄。
这件事被记入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句容水脉》:“吴孙权赤乌八年,遣校尉陈勋漕句容,中道凿破瑶,掘得一黑物,无有首尾,形如数百斛舡,长数十丈,蠢蠢而动。
有顷,悉融液成汁,时人莫能识得此。
之后,遂获泉源,或谓是水脉。
每至大旱,余渎皆竭,惟此巨流焉。
”这也是成语“蠢蠢而动”的典故。
开挖破岗渎,挖出了鼍龙,老百姓担心了,担心破岗将龙体凿断了,败坏这里的风水,后来,为祭拜“鼍龙”,有城盖、任巷、南塘、西村等四个自然村的村民自愿捐资,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在城壒村南300米处,破岗渎遗址内(今自来水塔处)半山腰建座大庙---“鼍龙庙”,庙门上有副对联“春城回北斗,烟树发南枝”。
民国十八年六月(1929年),建立区、乡制时,取联中“春城”二字为建乡名称,定名为春城乡,乡公所设在庙内。
2005年区划调整,春城镇改为茅山镇,镇所在地集镇城壒又称为“春城”。
城壒,《弘治句容县志》记载中为成壒,时属句容乡。
城壒以“成”姓得名,后“成”误写为“城”。
壒,汉语拼音ài,音同“爱”,但这里读“盖”。
“壒”是尘埃的意思,幽泥化轻壒,指丘陵地带缺水。
长城长城原名常城,为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句容乡二十六村之一。
时属句容乡,今属茅山镇。
村名源于三国时吴国学者唐固。
唐固,字子正,由于专心学业,好学多才,诲人不倦,精通经典学术,被称为江左宗师、吴国儒者。
吴帝孙权曾拜唐固为议郎,黄武四年(225年)又升为尚书仆射,称唐固为尚书。
句容地名
![句容地名](https://img.taocdn.com/s3/m/200a2e6dddccda38376baf33.png)
句容城镇有关地名城镇公元239年筑土城,1554年筑砖城,民国,以东西大街为界,大街以南为华阳镇,大街以北为崇明镇,故名城镇。
北阳门唐代句容城修筑东、西、南、北、白羊(今北阳门)、上羊六城门,白羊(今北阳门)句容六门之一。
马槽巷原名昇仙街。
元代,至大2年,公元1309年,句容郡王王府设在柴巷、轿巷、马槽巷一带。
马槽巷,王府养马的地方。
传说每年十二月二日茅君驾白鹤于此会众仙,元至大二年(1309年)武宗封绰和尔为句容郡王,为郡王养马处,明改为马槽巷,沿用至今。
柴巷为柴草贸易市场,又说是郡王堆放柴草处,明朝起名柴巷,沿用至今。
轿巷原名废巷,元为郡王放轿处,清朝改为轿巷至今。
王府存放轿子的巷子。
鲜鱼巷口传说因张邋遢卖鲜鱼而得名。
四牌楼原名四桂坊,明,天顺六年(1462年),举人戴仁、胡汉、曹澜、李澄四人共建四桂坊,弘治元年(1488年)改为四面牌坊。
东为正本清源,南为承流宣化,西为奉法循里,北为节用爱人。
清代置匾额。
位于十字路口而得名。
马疲岗弘治县志载,此岗较高,坡陡,马上岗吃力疲倦故名。
樊家巷公元1275年,樊渊任广东宣慰司,母死,孝母辞官,元皇庆二年(1313年)封孝廉,告老住此而得名。
寺街此街通崇明寺,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因崇明寺而得名。
寺巷寺街西边的一条小巷,故名。
宋元佑八年(1093年)建大圣塔在巷北,现东起寺街,西至华阳路,沿用至今。
土巷宋元祐8年,公元1093年,建大圣塔取土的地方。
传说,大圣塔建成,将一部分土堆此而得名。
井巷公元516年,梁武帝时在巷内凿井而得名。
南起西大街,北通凌家圆。
十八弯巷内左右弯曲多而得名。
庙巷(今文化巷)此巷有孔庙、城隍庙而得名。
后因文化馆、电影院等设在此巷,1978年改文化巷。
凌家园过去巷内有凌家花园而得名。
建于明代,毁于清咸丰年间,园前原为扇子巷、白露巷。
小宝塔此地原有小宝塔一座而得名。
明代为白塔巷,民国时期称小宝塔街,因有大圣塔,故称小宝塔(塔已毁).。
句容地名
![句容地名](https://img.taocdn.com/s3/m/200a2e6dddccda38376baf33.png)
句容城镇有关地名城镇公元239年筑土城,1554年筑砖城,民国,以东西大街为界,大街以南为华阳镇,大街以北为崇明镇,故名城镇。
北阳门唐代句容城修筑东、西、南、北、白羊(今北阳门)、上羊六城门,白羊(今北阳门)句容六门之一。
马槽巷原名昇仙街。
元代,至大2年,公元1309年,句容郡王王府设在柴巷、轿巷、马槽巷一带。
马槽巷,王府养马的地方。
传说每年十二月二日茅君驾白鹤于此会众仙,元至大二年(1309年)武宗封绰和尔为句容郡王,为郡王养马处,明改为马槽巷,沿用至今。
柴巷为柴草贸易市场,又说是郡王堆放柴草处,明朝起名柴巷,沿用至今。
轿巷原名废巷,元为郡王放轿处,清朝改为轿巷至今。
王府存放轿子的巷子。
鲜鱼巷口传说因张邋遢卖鲜鱼而得名。
四牌楼原名四桂坊,明,天顺六年(1462年),举人戴仁、胡汉、曹澜、李澄四人共建四桂坊,弘治元年(1488年)改为四面牌坊。
东为正本清源,南为承流宣化,西为奉法循里,北为节用爱人。
清代置匾额。
位于十字路口而得名。
马疲岗弘治县志载,此岗较高,坡陡,马上岗吃力疲倦故名。
樊家巷公元1275年,樊渊任广东宣慰司,母死,孝母辞官,元皇庆二年(1313年)封孝廉,告老住此而得名。
寺街此街通崇明寺,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因崇明寺而得名。
寺巷寺街西边的一条小巷,故名。
宋元佑八年(1093年)建大圣塔在巷北,现东起寺街,西至华阳路,沿用至今。
土巷宋元祐8年,公元1093年,建大圣塔取土的地方。
传说,大圣塔建成,将一部分土堆此而得名。
井巷公元516年,梁武帝时在巷内凿井而得名。
南起西大街,北通凌家圆。
十八弯巷内左右弯曲多而得名。
庙巷(今文化巷)此巷有孔庙、城隍庙而得名。
后因文化馆、电影院等设在此巷,1978年改文化巷。
凌家园过去巷内有凌家花园而得名。
建于明代,毁于清咸丰年间,园前原为扇子巷、白露巷。
小宝塔此地原有小宝塔一座而得名。
明代为白塔巷,民国时期称小宝塔街,因有大圣塔,故称小宝塔(塔已毁).。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茅山镇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茅山镇](https://img.taocdn.com/s3/m/d7b0e93f7fd5360cba1adb65.png)
xxxx春城春城地名源自境内鼍龙庙庙门上的一副楹联。
三国赤乌八年(公元245年)八月,孙权遣校尉陈勋率兵三万开赴句容,开凿一条从句容通往丹阳的运河,这条运河途经春城境内,从春城的小其、何庄至吕坊寺、南塘庄入丹徒境内的宝堰镇,因要开山劈岗,故名“破岗渎”。
陈勋率兵开挖破岗渎时,在城壒村南面300米处,挖到一种黑黑的爬行动物,这条动物体大,身长,身上有麟,百姓讲是“鼍龙”。
鼍念tuó,实为扬子鳄。
这件事被记入南朝·宋·刘敬叔《异苑·句容水脉》:“吴孙权赤乌八年,遣校尉陈勋漕句容,中道凿破瑶,掘得一黑物,无有首尾,形如数百斛舡,长数十丈,蠢蠢而动。
有顷,悉融液成汁,时人莫能识得此。
之后,遂获泉源,或谓是水脉。
每至大旱,余渎皆竭,惟此巨流焉。
”这也是成语“蠢蠢而动”的典故。
开挖破岗渎,挖出了鼍龙,老百姓担心了,担心破岗将龙体凿断了,败坏这里的风水,后来,为祭拜“鼍龙”,有城盖、任巷、南塘、西村等四个自然村的村民自愿捐资,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在城壒村南300米处,破岗渎遗址内(今自来水塔处)半山腰建座大庙---“鼍龙庙”,庙门上有副对联“春城回北斗,烟树发南枝”。
民国十八年六月(1929年),建立区、乡制时,取联中“春城”二字为建乡名称,定名为春城乡,乡公所设在庙内。
2005年区划调整,春城镇改为茅山镇,镇所在地集镇城壒又称为“春城”。
城壒,《弘治句容县志》记载中为成壒,时属句容乡。
城壒以“成”姓得名,后“成”误写为“城”。
壒,汉语拼音ài,音同“爱”,但这里读“盖”。
“壒”是尘埃的意思,幽泥化轻壒,指丘陵地带缺水。
长城长城原名常城,为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句容乡二十六村之一。
时属句容乡,今属茅山镇。
村名源于三国时吴国学者唐固。
唐固,字子正,由于专心学业,好学多才,诲人不倦,精通经典学术,被称为江左宗师、吴国儒者。
吴帝孙权曾拜唐固为议郎,黄武四年(225年)又升为尚书仆射,称唐固为尚书。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黄梅街道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黄梅街道](https://img.taocdn.com/s3/m/b92aad6d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07.png)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黄梅街道黄梅街道黄梅桥今属句容经济开发区(黄梅街道)。
因黄梅河上的“黄梅桥”而得名。
此处北面有座九华山,九华山东麓有好多泉眼,一年四季常年流淌形成小溪,一路直下,形成了天然的河道。
这一自然河流,全长14 公里,过去被百姓称“涧”,是条季节河。
平常只是流水潺潺,雨季时,特别是梅雨时节来临时,汹涌的洪水沿河咆哮而下,夹着大量黄色泥沙,滚滚而来,好似一条黄色巨龙,后称为黄梅河。
河上原本没有桥;每逢雨季,人们出行很不方便。
后来,有一户姓王的来到下涧西村,主动出资在村边的涧上造了一座石头平桥,当地群众为了感谢他,就把桥命名为“王门桥”。
民国18年(1929年),宁杭公路开通时,在原“王门桥”址上建造了一座水泥拱形桥。
因在地方方言中,“王门桥”与“黄梅桥”相似,因此一方面以“王门桥”与“黄梅桥”的谐音,一方面以黄梅河,桥被定名为“黄梅桥”。
黄梅桥处渐渐形成了村庄,集镇,均以桥取名黄梅桥。
今天的黄梅街道亦由此定名。
三台阁今属句容经济开发区(黄梅街道)。
三台阁是句容明末为振兴文运而建的一座塔形楼阁。
明崇祯十二年(1639年),督学金兰创建,原坐落于句容城西郊瓜子沟村边的鸣鹤山上。
《乾隆句容县志》记载:汉天文志,魁下六星,曰三台,故名三台阁。
阁中有一匾,为“兆文明焉”,以振兴句容文运。
阁为三层,高五十三尺,耸立于高岗上,隐现于万绿丛中,登阁凭高远望,可见钟山隐现于西北,茅山耸立于东南,句容美景,尽收眼底。
三台阁是地方学子祈拜文运的的场所,句容、漂水、高淳等地的学子赴华阳书院赶考都要到此烧香许愿,祈求金榜题名,出人头地。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毁坏,改建石塔于其上。
嘉庆初年移至西关龙虎桥重建。
民国29年(年)修建,用于民众教育。
1966年拆除,2004年移址新建于葛仙湖。
此地因阁名而得名。
1958年建人民公社时,以此阁定名三台阁大队,2003年改设社区居委会。
琅琊界今属句容经济开发区(黄梅街道)新塘行政村。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华阳街道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华阳街道](https://img.taocdn.com/s3/m/433e5a9e680203d8ce2f24f5.png)
历史文化村落简介华阳街道(北)城上城上,坐落于句容城北5公里处。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为“北城上”,时属移风乡,今属华阳镇,得名于东晋所建的北城。
《弘治句容县志》载:“北城在县治八里许移风乡”。
东晋咸和三年(328年),由荆州刺史陶侃,在此筑垒,建一土城驻守,抗拒苏峻叛乱东进而得名。
2008年4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考古人员对城上村南面的城上村遗址进行了勘察及考古发掘,遗址现场文化堆积丰厚,有古代筑城的夯土层和环壕(护城河)设施,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8年全国重要新发现”,2011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南)城上城上,原名南城上,在句容城西南4公里。
为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福祚乡一十五村之一。
今属华阳镇新生行政村。
得名于东晋所建的南城。
《弘治句容县志》载:“南城在县治南五里许福祚乡西。
”东晋咸和三年(328年),江州刺史温峤抗拒苏峻叛乱东进,在此筑一土城而得名。
两军相持日久,温峤军粮尽,陶侃分粮援峤军,峤军毛宝烧苏峻湖熟的积粮,苏峻军见无粮无战志,苏峻战死。
为区别于北面的城上,民间称北面的城上为北城上,称南面的城上为南城上。
今属华阳镇下甸行政村。
《弘治句容县志》记载:元代王德甫,移风乡人,博学能诗,元以儒行任真州(今仪征、六合等地)判官,公正有为,保陛本州知州。
当元季飘然归隐。
明朝累如弗起,营田筑室,种菊自娱,号曰菊叟。
后来乡人称其所居之所为官庄。
河头村位于句容城东北,华阳镇下甸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
句容河自房家坝向东北与向北有2条源流,河头村位于一支流的河源处,故名。
河头村在句容城东南五里,地处高岗,是句容境内太湖水系与秦淮水系的分界岭,当年句容古运河“上容渎”的东西交汇点。
三国时开凿的句容古运河“破岗渎”,由于地势高,所蓄水量有限,到梁代时便被废弃,另开了一条“上容渎”,以取代破岗渎。
上容渎从河头村村东五道坝处开始,实行“顶上分流”。
一支东南流,东经洛阳河入丹阳延陵界;一支西南流,出句容界,西流入秦淮河,转入长江。
句容乡镇介绍
![句容乡镇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246ee127b90d6c85ec3ac693.png)
山 后 村庄南面有座山,以山而得名
鸿堰头 地形像燕子窝,原名鸿燕头,后改为鸿堰头。
后留玕 此处河底高且陡,不能蓄水,流过即干。村在北,名后流玕,在南,名前留玕。
传说南宋时,金兀术被岳飞、韩世忠逼入黄天荡,后金兀术买通土人献计,掘通老鹳河,才得以逃脱。那时有一小部分金兵未走留在了当地,他们为避是非,将“金”字去掉下一横成“余”字。
先 锋 合作化时期,是第一个互助组和初级社,故名。
石榴园 过去多石榴树,故名。
八字桥 桥上游来水成八字形,故名八字桥,村以桥得名。
稻草房 清朝迁移户,用稻草盖房,故名。
红门楼 此处一官建座红漆门楼,得名。
汾水岗 山岗为分水岭,以岗定名,分误写为汾。
杨柳泉 此处杨柳树下有一泉,名杨柳泉。以上、下分,有大、小杨柳泉两个村。
武岐村 此地一山顶有雾气而取名雾气山,山下形成许多山村,根据山名,说白了而取名武岐村
黄土干 以土质黄土及村西有涧得名,涧误写为干。
螺丝宕 地形似螺丝,村在山宕里,故名。
叶 庵 隆昌寺见翁和尚为老僧建庵作休息之所,名叶庵,建村以庵定村名。
芙 蓉 以芙蓉山得名。
有点意思,村子名字来历
镇 山 位于仓头镇后边小山,故称。
排 湾 村在老河湾处,湾来湾去像一排湾子,故名。
漕 坊 曾有酿酒糟坊,以此得名,“糟”误写“漕”。
六角庙 传说宋军在黄天荡大败金兵,金兀术掉了帽子,帽子六角,后人为纪念这次胜利,造一座六角庙,以庙得村名。
烟 庄 该村低洼,经常受淹,故称淹庄,“淹”误写为“烟”。
宝华有关地名
宝 华 宝华有座山原名花山,因盛夏时黄花满山而得名,因古时“花”和“华”通用,亦称华山。后因南朝梁高僧宝志和尚来此山结庵,设坛讲经传教,致使此山名大振,宝志圆寂后,为纪念这位开山祖师,改称华山为宝华山。此地以山而名宝华。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郭庄镇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郭庄镇](https://img.taocdn.com/s3/m/788d9916f12d2af90242e68e.png)
郭庄镇郭庄郭庄是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属临泉乡,以郭庄庙得名。
过去有个大庙,叫圆教寺。
相传有一巨富名郭英,在此建造庄园,并整修唐建古园教寺,俗称郭庄庙。
另相传郭庄庙的来历与明初朱元璋的开国功臣武定侯郭英有关。
郭英率军在郭庄一带与陈友谅打仗,因兵少将寡,突然遭到陈友谅大军的包围,寡不敌众。
突围时身负重伤,行至郭庄南河小桥,翻身跌入桥下,为园教寺的和尚所救。
当时园教寺只是一座孤庙,香火很少,郭英伤好之后,为报答园教寺之恩,用自己的家产整修了园教寺,之后,他又紧靠寺庙,建造了一条街道。
圆教寺旁有了街道,香火越来越兴旺,不久,圆教寺进入鼎盛时期。
从那以后,乡人就把圆教寺叫成了郭庄庙。
郭英造的那条老街,被称为郭庄街。
民间,很可能将巨富郭英与武定侯郭英混淆,才有了以上传说。
葛村是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时属上容乡。
东晋时,著名道教理论家、医学家、炼丹术家葛洪的从祖父,道教灵宝派祖师葛玄曾在此炼丹,后人建葛仙庵,故名。
现在所说的葛村实为上葛村,在其北面还有一个下葛村,两村相距不足两公里。
因为上葛村后来是乡镇政府的驻地,乡镇亦取名葛村,慢慢地就将上葛村称为了葛村。
汤巷汤巷原名仁墟村。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中汤巷为临泉乡二十八村之一。
句容南门外三大巷:一阙巷、二朱巷、三汤巷。
汤巷原为荒滩。
“一刘二宋三汤”,汤姓先人们来此,看中了美丽富饶的百丈圩,成为百丈圩的先民。
自汤姓家族繁衍壮大,村以汤姓与村中有街巷更名,由仁墟改为汤巷。
老辈传说,古代汤巷人丁兴旺,曾经有一千个烟囱,即4000人左右。
全村约长二里,古建筑由汤府建筑群、蒋家府第、杨氏敞厅、两座行宫等建筑组成。
有18条巷子,两条主巷一条南北,一条东西,最大的巷子,叫大长巷。
汤巷古代名人有十几位,最有名的是明代御史汤鼐。
汤鼐,字用之,成化十一年进士。
升广西道监察御史,后改广东道,刚直敢言,成为明朝中期一代名臣。
清代句容重建四牌楼,北面牌匾“殿中执法”,就是为汤鼐所建。
句容
![句容](https://img.taocdn.com/s3/m/87d6762b915f804d2b16c112.png)
句容自然地理发表时间:2010-12-04 06:07:32.0 稿件来源:作者:句容市地处苏南,东连镇江,西接南京,是南京的东南门户,素有“南京新东郊、金陵御花园”之美誉。
市辖9个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3个风景区管委会,15个国有农林场圃。
全市总面积1385平方公里,总人口60万,是长江三角洲一座集港口、工业、商贸、旅游为一体的新兴城市。
句容于西汉朔元年(公元前128年)置县,迄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是江苏省最早建县的13个文明古县之一。
1995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是国务院最早公布的对外开放地区之一。
句容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中国草莓之乡、江苏省文明城市。
境内气候温和,山水秀丽,人文荟萃,古迹众多,有道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茅山,“律宗第一名山”——宝华山,江苏”九寨沟”——九龙山。
句容拥有优越的发展条件,自然资源丰富,矿产品种多样,旅游资源独特,农业资源丰富,以及3.7公里的长江深水岸线。
区位优越,交通便捷,沪宁高速、宁太高速、宁杭国道、312国道等八条国、省道横贯东西南北。
近年来,句容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城市面貌日新月异。
目前已累计批办外商投资企业500多家,合同利用外资近3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近20亿美元。
句容上下恪守“诚信认真,有求必应”的服务理念,促进开放型经济蓬勃发展,句容正在成为沪宁线上又一个投资密集地区。
句容这块投资创业的宝地福地,正以其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新姿向海内外嘉宾敞开大门。
我们竭诚欢迎各届人士来句容观光旅游、投资兴业、互相交流、扩大合作,共同携手开创美好的未来!行政区划发表时间:2010-12-04 06:02:58.0 稿件来源:作者:句容地处江苏中南部,长江下游南岸,东连镇江,西接南京,距上海200公里,处于上海经济辐射区内。
境内踞山濒江,气象万千,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为南京东南门户,历来是商家必争之地。
白兔镇基本情况简介
![白兔镇基本情况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cc0da74abe1e650e52ea991f.png)
句容市白兔镇基本情况
在被誉为南京“新东郊”——古邑句容的最东部,坐落着一座充满现代气息的江南小镇——句容市白兔镇。
白兔镇是一座文化名镇,境内古迹众多,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就墓葬于境内的龙山湖畔。
白兔镇东连镇江、常州,交通便捷,122省道、沪宁高速、扬溧高速穿境而过,区位优势明显,上沪宁高速到上海仅有2小时车程,扬溧高速道口就在境内,距南京禄口机场、新生圩港口、龙潭港、镇江大港均在30公里左右。
全镇总面积130平方公里,下设15个行政村,11982户,总人口35030人,耕地67681亩,其中水田49481亩。
白兔镇特色农业魅力无穷,享有“中国草莓之乡”之美誉。
近年来,白兔镇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已发展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果品生产基地,形成了应时鲜果、经济林木、出口创汇蔬菜花卉种子和特种养殖四大特色农业板块,培植出了“张小虎”葡萄、“云兔”草莓、“柏生”草莓、“龙山湖”无花果等一批省内外知名品牌。
2005年10月13日,胡锦涛总书记亲临白兔镇视察,给全镇人民带来了巨大的鼓舞,同时殷切希望当地农户“要以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带动更多乡亲共同致富”。
白兔镇规划建设122省道沿线“万亩应时鲜果基地”,目前基地规模已达到6000亩。
现代高效农业花开遍地,呈现出“春有草莓、夏有桃,秋挂葡萄,冬卖枣”的喜人景象。
白兔镇特色高效农业正释放出无穷的魅力,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快速通道”。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后白镇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后白镇](https://img.taocdn.com/s3/m/a22b30707e21af45b307a881.png)
后白镇后白后白地名源自后白墅。
后白墅,原名后北墅,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有北墅,时属上容乡。
相传明朝时候,有一个王姓官员在天王寺以北,建造前后两进别墅,南北间距一华里,东西相距一华里半,建筑气派,景色宜人。
院内不仅有亭台楼阁,而且有亭台楼阁,池塘水榭,一个善塘,一个荷塘。
因位于天王寺北边,故名北墅。
伴随着别墅的建立和时间的推移,周围落户定居的群众不断增多,渐渐形成两个村落,村落按照前后方位,取名前北墅和后北墅。
后北墅在清后期已形成大型村落。
清光绪县志记载:“毗卢庙在前北墅”,“跨鹤庵在后北墅乱后建”。
在当地方言中,“白”与“北”的读音一致,后人把“北”误写为“白”字,就成了前白墅和后白墅,沿用至今。
张庙张庙在句容城南10里,是南门的第一集镇。
1950年,张庙一带曾设张庙乡,1956年撤销。
1989年3月,三岔乡政府驻地由三岔集镇迁至张庙,张庙成了集镇。
现属后白镇。
此地位于钤塘南面,古称南钤塘,后村子因庙改名。
原先这里有座庙,名前光寺,庙里供着张老爷。
即辅助大禹治水的功臣张渤。
张老爷曾主修过赤山湖,被百姓奉为水神,后羽化升仙,并做了阴间皇帝,民间称之为张祠山,张大帝,或祠山大帝。
《乾隆句容县志》曰:“帝讳渤,前汉吴兴乌程人或云武陵人,旧志云:祠山大帝佐禹有功葬句邑”。
据陈果夫编著的《江苏省政述要》记载:句容城南10里张庙,俗称祠山大帝祠。
祀汉太守张渤,因渤祖秉,曾佐大禹治水有功,渤父世其业,开赤山湖,殁葬于此。
地方人立祠祀之。
而今庙无存,但名称仍在沿用。
张渤去世之后葬于句容,乡民建祠纪念,因是纪念张渤的行祠,又称张王庙或祠山行祠,老百姓习惯上叫张庙。
张庙是句容境内规模最大的张大帝庙(祠)。
元《至大金陵志》载:“张王庙在句容县南钤塘,庙北有张墓,数百亩”。
古庙历史悠久,被称“南钤古迹”。
明清时期张庙一带属福祚乡,福祚乡乡名就源自张庙。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福祚乡在县西南二十里三都四都。
其地古有张王庙,食此方,捍灾御患,祈晴祷雨无不感应,一乡赖其福祚也,故名。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华阳街道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华阳街道](https://img.taocdn.com/s3/m/433e5a9e680203d8ce2f24f5.png)
历史文化村落简介华阳街道(北)城上城上,坐落于句容城北5公里处。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为“北城上”,时属移风乡,今属华阳镇,得名于东晋所建的北城。
《弘治句容县志》载:“北城在县治八里许移风乡”。
东晋咸和三年(328年),由荆州刺史陶侃,在此筑垒,建一土城驻守,抗拒苏峻叛乱东进而得名。
2008年4月,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考古人员对城上村南面的城上村遗址进行了勘察及考古发掘,遗址现场文化堆积丰厚,有古代筑城的夯土层和环壕(护城河)设施,被国家文物局评为“2008年全国重要新发现”,2011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列入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南)城上城上,原名南城上,在句容城西南4公里。
为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福祚乡一十五村之一。
今属华阳镇新生行政村。
得名于东晋所建的南城。
《弘治句容县志》载:“南城在县治南五里许福祚乡西。
”东晋咸和三年(328年),江州刺史温峤抗拒苏峻叛乱东进,在此筑一土城而得名。
两军相持日久,温峤军粮尽,陶侃分粮援峤军,峤军毛宝烧苏峻湖熟的积粮,苏峻军见无粮无战志,苏峻战死。
为区别于北面的城上,民间称北面的城上为北城上,称南面的城上为南城上。
今属华阳镇下甸行政村。
《弘治句容县志》记载:元代王德甫,移风乡人,博学能诗,元以儒行任真州(今仪征、六合等地)判官,公正有为,保陛本州知州。
当元季飘然归隐。
明朝累如弗起,营田筑室,种菊自娱,号曰菊叟。
后来乡人称其所居之所为官庄。
河头村位于句容城东北,华阳镇下甸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
句容河自房家坝向东北与向北有2条源流,河头村位于一支流的河源处,故名。
河头村在句容城东南五里,地处高岗,是句容境内太湖水系与秦淮水系的分界岭,当年句容古运河“上容渎”的东西交汇点。
三国时开凿的句容古运河“破岗渎”,由于地势高,所蓄水量有限,到梁代时便被废弃,另开了一条“上容渎”,以取代破岗渎。
上容渎从河头村村东五道坝处开始,实行“顶上分流”。
一支东南流,东经洛阳河入丹阳延陵界;一支西南流,出句容界,西流入秦淮河,转入长江。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天王镇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天王镇](https://img.taocdn.com/s3/m/d36beb6901f69e3143329481.png)
天王镇天王天王寺初名丰乐寺,建于茅山之南,唐中和二年(882年)迁至浮山(即今天王集镇)。
天王寺在元朝时又称天王院,元《至大金陵新志》载:“天王院在句容县南五十里,唐中和二年建。
”寺内供奉着伽蓝神,伽蓝神大显神通,金陵周围方圆百里,遇水旱之灾或有疾病,来寺祈祷,非常灵验。
一时间,丰乐寺名声大振。
名气传到朝廷,朝廷认为伽蓝神就是昆沙门天王,乃赐“天王寺”匾额。
这样,丰乐寺改名为天王寺。
天王寺之所以被称为“天王”,还因寺庙大殿内供奉着的四大天王,又叫四大金刚。
四大天王不仅塑身高大,型体独特,而且寓意丰富。
增长天王手执宝剑,意为“风”;持国天王手抚琵琶,意为“调”;多闻天王手持宝幢,意为“雨”;广目天王手握水蛇,意为“顺”。
寓意为“风调雨顺”。
唐陵唐陵为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的古村落,今属天王镇。
清《光绪续纂句容县志》记载:唐陵,唐代一妃葬于此地,故名唐陵。
传说唐朝有位皇帝的妃子为此地人,这位妃子美丽又贤惠,百姓都称她为“贤妃”。
一次,随圣驾来茅山巡游,不料身染重病无治而故。
临终前,请求皇上把她安葬在家乡。
因唐妃与其陵墓,村庄得名“唐陵”。
唐陵被视为风水宝地,有许多名人去世后都安葬在此地。
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后周礼部尚书戴宏、宋国子监祭酒戴九成墓都在唐陵。
民国18年(1929年),曾以此村名设唐陵乡。
赵巷南宋末年,宋太祖赵匡胤的第七世孙,世袭金陵郡王赵伯珪,为躲避战乱,举家隐居句容南乡,元朝统治者曾封官赐田诱其复出,赵王不肯与蒙元朝廷合作。
从此赵氏族人就在这个穷乡僻壤安家定居,繁衍生息。
乾隆县志载:宋太祖七世孙赵伯珪袭封金陵郡王,公元1231年居此,以姓氏和村中有巷得名赵巷。
谷城今属天王镇。
谷城在句容城南25公里,原磨盘乡西部。
相传在公元前129 年置句容县时,建城于此(现常挖到旧砖)。
三国吴赤乌二年(239 年)迁至今句容城址后,该处名为古城,因土地肥沃,五谷丰登,又名谷城。
浮山浮山村名均源于浮山。
句容历史文化村落博采
![句容历史文化村落博采](https://img.taocdn.com/s3/m/9220728f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a5.png)
句容历史文化村落博采白兔此处宋置白土市。
明朝建都南京,距离白兔120多里地。
当时苏州府设有按察司,从京城到苏州,除长江水路外,走旱路必经白兔。
那时候,除了马,再也没有比马更快速的交通工具了,为了不误公事,出南京,来汤山,到华阳,走白兔,去丹阳,达苏州,连路设驿站,换马而行。
若是遇急,当昼夜兼程。
白兔地处丹阳、丹徒、句容三地交界之处,句容、丹阳之中间。
明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明弘治《句容县志》记载:巡抚都御史王克复见句容至丹阳路途较远,中途无休息之所,督令句容知县王僖建立“白埠”公馆,作为来往官员休息之地。
白埠公馆坐落在白兔西街关帝庙东。
公馆书写一联:“华阳保障,玉埠屏藩”。
后有庙会,逐渐发展为镇,村镇以此原名白埠镇。
当年,附近的纪家祠堂每年过年都贴有“赤龙润世泽,白兔振家声”对联一副,民国时期一些文人推敲这副对联,认为“赤龙”与“白兔”对仗工整,恰到好处,天衣无缝,遂将“土”字转音为“兔”,故称“白兔”,沿用至今。
行香村行香是一古村落,原名行化,今属白兔镇。
元《至大金陵新志》有载:“移风乡有行化(宋乾道作行化,元代改行香。
)”史料记载,相传古时此村卖香的多,香客前往茅山烧香,行到此处,都在此村住宿买香,故名行香。
民间却有一个“游茅山走行香”的传说。
传说,古时行香原先不叫行香,因为当地瓦房多,叫“瓦盖”。
茅山香期,外地香客往往当日赶不到茅山,就在该村住宿一夜,第二天再上山。
一天,有个秀才上茅山,路过瓦盖,走到这里,感到瓦盖这个名字太俗气,想为这个村子改个名字。
傍晚,他走在村里八桥巷,一家家客店飘出扑鼻香气。
便连声说道:“有了,行香!行香!妙极!妙极!”回到客栈,随手在客店门上写了一幅对联:“一路行香新气象,八桥居住巧人家”。
由此,瓦盖村改名行香村。
太平庄今属白兔镇太平行政村,原名长巷村。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12月9日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由白兔进入句容,赋诗《过句容道》:“渐入茅山境,来当农暇时。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下蜀镇
![句容历史文化古村落 下蜀镇](https://img.taocdn.com/s3/m/818c9891680203d8ce2f2486.png)
下蜀镇下蜀下蜀北临长江,镇西北部的黄泥岗,史志称为戍山,因“蜀”与“戍”同音,又名蜀岗,是古时江防要地。
南北朝时期,南朝宋武帝刘裕及宋文帝刘义隆在位时(420—479年),为保卫京都建康,由将领沈庆之领兵驻守戍山。
《明弘治句容县志》载:“戍山,在县北六十里仁信乡,周廻一十一里,高一十五丈,北临大江,相传南宋沈庆之戍兵于此,故名。
”在蜀岗北河口镇,唐时设盐港,专司盐务,俗称官港。
后因长江水患,河口镇地势较低,房屋被洪水冲垮,街道及码头均没入水中。
河口镇坍塌后,居民迁至地势较高的蜀岗下居住,重新建立家园,以住地蜀岗之下取名“下蜀”。
宋置下蜀镇。
桥头下蜀桥头镇紧邻长江,古时是长江中下游的著名物资集散地,句容北五镇之一。
宋朝前,此地是长江,后逐渐淤积成平地。
据严姓家谱记载:南宋御史严宾甫,不愿为官,隐居于此。
清《光绪续篆句容县志》记载:清道光年间(1821年)蔡永清捐款建桥名坎桥。
因建桥时渔船不能过桥,只好在桥头卖鱼。
桥西有几户小摊贩,以卖茶水、小吃为主,俗称桥头。
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重建砖石拱桥,名为崇信桥。
提醒人们做人做生意都应讲诚信,防止坑蒙拐骗的行为产生。
崇信桥的两边还镌刻了对联:“叠石成梁通铁瓮,倚山竹嶂偎金陵。
半马斜绾武岐云,一水遥径扬子渡。
”桥的建造方便了东西两岸村民的劳作和交流。
随着北边港口的繁荣,来往船舶增多,后又组建了木船社,即现在航运公司,桥头集镇逐渐形成,不断扩大,不仅有东西街,向南又扩展了南街,桥头的名字越来越响,成为句容北部重镇。
雷巷今属下蜀镇新村行政村,村名源自该村胡氏始祖胡瑗。
胡瑗(995-1059),字翼之,号“安定”,以仁义礼乐为学,官至太常博士,是北宋著名的教育家,后辞职隐居此地,形成村落。
胡瑗的名声很大,如雷贯耳,村庄有一条大巷子,由此,村庄名为雷巷。
胡氏子孙繁衍,后裔发展,分居于雷巷、下份、桑庄、梅干、新村共5个自然村。
其后裔继承祖志,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2月兴办私立安定小学,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8月,后代胡家波在下蜀镇北街又创办了“私立长江中学”,亲自任校长,直到1954年由句容县人民政府教育局接收转为公办学校,改名为下蜀中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容各个乡镇的历史和简介【华阳镇】华阳镇属句容市城关镇,地处104国道旁,东临镇江,西依南京,各距45公里,东距沪宁高速公路7公里,西至南京禄口机场30公里,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交通极为便利。
华阳镇总面积为116平方公里,耕地3624公顷,集镇面积3.5平方公里。
辖25个行政村,总人口43994人,总户数14250户。
2002年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4.08亿元,工业销售额15.37亿元,实现利税8217万元。
协议利用外资2602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606.5万美元。
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5119万元。
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21亿元,财政收入4137万元。
近年来,多次荣获省、市表彰。
先后获2001年度江苏省文明镇、句容市委、市政府2002年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先进单位和句容市先进党委、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华阳镇设有商贸工业园,总规划面积2平方公里,是集商贸、工业、三产等行业为一体的综合型商贸工业园区。
目前,已建成句容皮业城,句容综合市场副食品日杂市场。
投资1亿元的其它专业市场也即将开工。
外商投资企业、内资企业已进园20多家。
【黄梅镇】黄梅镇地处南京东郊,东距句容市区7公里。
是句容的西大门、全镇人口2.3万人,面积54.68平方公里,辖10个行政村。
黄梅交通便利,区位优势突出,宁杭公路、沪宁高速贯穿全境,集镇距高速公路道口仅7公里,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南京火车站、新生圩港、镇江港均只有30分钟车程,市区公交车直达该镇。
黄梅地处宁镇山脉,境内九华山为宁镇山脉最高峰,秦淮河发源地。
山石资源尤为丰富,储量大、品位高。
境内的固江水库是传说中乾隆皇帝下江南的御码头、这里三面环山、山清水秀、自然风景优美,是开发高档旅游休闲项目的理想之地。
黄梅镇整洁优美,设施配套,功能齐全、具有新型苏南集镇特色。
近年来,勤劳朴实的黄梅人民在党委、政府的带领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开拓创新,艰苦创业,取得了令人嘱目的业绩。
2002年全镇工业经济实现跨跃发展。
形成了个私经济和外向经济同步发展,齐头并进的喜人局面。
占地600余亩的镇工业园区(起步区)实现“四通一平”,新发展落户外资企业3家,私营企业10余家。
【大卓镇】大卓镇位于句容市市郊,东连镇江,北靠南京,312国道、104国道近在咫足,距沪宁高速公路句容道口7公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32公里、上海208公里,距镇江新生圩港35公里,处于苏南经济板块和上海——苏锡常——南京经济辐射区内。
大卓镇总面积66平方公里,集镇面积1.2平方公里。
辖11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4796人。
2002年,全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6亿元,工业销售收入5.71亿元,两税收入612万元。
农业结构调整主线突出,桃业、奶业齐头并进,成为全镇农业产业的两大支柱。
水蜜桃种植已初具规模,目前有3500亩优质桃园,并且种植面积在逐年扩大。
仅今年初,又新发展1600亩。
开放型经济一技独秀,建有句容都茂自行车有限公司、句容宏兴自行车车料有限公司、句容宏兴热处理有限公司等一批台资企业,以都茂公司为核心的自行车产业链正逐步形成。
到2002年底,全镇共协议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实际到账外资2105万美元。
共有私营企业17家,个体工商户191户。
商贸、交通、休闲娱乐、建筑等三产服务业发展加快,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
有中小学6所,医院1家;自来水普及率100%,电话突破6000门;有线电视用户1387户。
近年来先后被评为“江苏省教育现代化乡镇”和“电话小康镇”。
【下蜀镇】下蜀镇位于佛教圣地、“律宗第一名山”宝华山东侧,距上海240Km,距南京、镇江分别只有30Km,总面积150平方公里,6.3万人口。
下辖21个行政村,2个社区居委会。
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5亿元,财政收入2285.8万元。
下蜀镇生态资源十分丰富,中国地质矿产部命名的“下蜀黄土”石灰石储量在1.5亿吨以上,大理石、花岗岩、石膏矿储量在亿吨以上;“金山翠芽”等名茶,多次获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
下蜀区域优势突出、交通发达,境内水路有35公里长的长江深水岸线,正在招商筹建l——5万吨级的码头,现有千吨级港口,码头吨位可达万吨级以上。
陆路有沪宁铁路、312国道等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交通枢纽。
下蜀镇工业经济基础较好,已逐步形成了建材、化工、服装、机械四大工业类项。
句容市六大经济板块之一的“长江建材密集区”中有台商投资、全国最大的独资企业嘉新京阳水泥公司,投资5000万美元的建华管桩等项目落户。
近年来农业产业化形成特色,已实现农业增加值1亿多元,德美兔业有限公司的彩色长毛兔项目已成功申报了国家“星火计划”。
以江苏金仕达生物有限公司、诚意奶业等项目为龙头的高科技农业示范基地已初步形成。
通过不断努力,目前建有茶园3000亩、板粟3000亩、花卉苗木2000亩,各种果树2000亩,芦篙,丝瓜等蔬菜基地4000亩。
沿江地带巳建成3000亩的水产品养殖区块,形成了“南林北菜”的农业发展格局。
下蜀集镇基础建设完善、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拥有大学两所、中学一所、小学6所,中心卫生院一所。
全镇广播电视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通村率达100%。
【宝华镇】宝华镇位于句容西北部,西距南京城23公里,东距镇江城34公里,南至南京禄口机场30公里,北离南京新生圩港口20公里,龙潭物流港8公里,312国道和337省道穿境而过,沪宁铁路和沪宁高速公路横穿南北,境内有享誉东南亚的佛教名寺——宝华山隆昌寺及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完好,环境优美,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
宝华镇因宝华山而得名,辖11个村,1个经济开发区,1个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总人口2.5万人。
宝华镇是江苏省人民政府对外开放重点工业卫星镇之一,其经济总量一直在全市名列前茅。
宝华山面积29.8平方公里,森林风景独特,1984年,被江苏省设为自然保护区,之后又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隆昌寺是国务院首批确定对外开放的36 处重点寺院之一,位于宝华山36座山峰之下,始建于梁代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是国内保存下来的最大的律宗道场。
近年来,宝华镇大力实施“富民强镇”战略,全力招商引资,主攻外向经济、私营经济和旅游经济。
1992年兴建的宝华经济开发区,经过十多年发展,已焕发出勃勃生机。
目前,全镇已有三资企业30多家,私营企业60多家,个体工商户近千户,涉及机械、化工、轻工、农艺、建材、服装、纸箱等20多个行业门类,其产品销往国内外。
去年以来,宝华镇紧紧抓住南京的大学城东扩、长江内河最大的货运集装箱码头龙潭港的建设以及337省道建设契机,一边聘请新加坡DPC国际规划与设计事务所对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及宝华开发区进行整体规划,打造“宝华山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区”;聘请同济大学进行7.79平方公里的“江苏教育科技产业园”规划;一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目前“宝华山文化生态休闲旅游区”和“江苏教育科技产业园”的建设已进入了实质性的施工阶段,为宝华的跨越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边城镇】边城镇2003年6月经江苏省政府批准设立,由原东昌镇、陈武镇合并组建,地处长三角经济带、沪宁高速句容道口,辖区面积128平方公里,6万人口。
为进一步加速地方经济发展,充分发挥边城镇沪宁高速交通道口的交通区位优势,句容市政府决定,以沪宁高速公路句容道口为中心,设立句容道口经济开发区,规划总面积30平方公里,其中边城国际度假旅游区10平方公里,现代工业经济开发区20平方公里,已首期开发3.8平方公里,园区产业发展方向为以环保型生产为前提、科技型产品为龙头,资金、技术与劳动密集型模式相结合,内外并举、择优入园,逐步把园区建设成为沪宁线上名副其实的集软件、轻工、电子、信息、塑胶、医药、精密仪器和设备等行业为一体,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加工出口为主导的外商投资区和民营科技园。
地理位置和交通边城镇地处沪宁经济走廊,是中国沿海和长江三角洲对外开放的重点区域,东临镇江、苏州、上海、无锡、常州,西接南京市,南濒道教圣地茅山,北依佛教发源地宝华山,显现出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
沪宁高速公路句容市道口在其境内紧邻宁杭高速公路、宁杭铁路、312国道和南京新生圩港、镇江大港,224省道穿境而过,距南京45公里,南京禄口国际机场45公里,镇江25公里,上海220公里,交通非常便捷,是客商投资兴业的首选之地。
基础设施道口经济开发区“七通一平”(道路、供水、电力、排污、电信、宽带、电视及场地平整)等基础设施相应配套,边城镇现已开通程控电活6000门,建有3.5万伏,l1万伏变电所各一座,日供3000吨水厂两座,同时拥有农行、中行、工行、信用社、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为企业的发展和建设提供了金融保障。
由东南大学规划设计的具有园林特色的集镇建设正朝着绿化,美化、亮化方向迈进。
集镇文化服务中心等配套设施日趋完善。
休闲娱乐业发展、旅游度假区建设方兴未艾。
【行香镇】行香镇东临镇江26公里,西靠南京50公里,距南京禄口机场仅30公里,北近沪宁高速公路陈武道口5公里,122省道贯穿全镇。
镇辖17个行政村,有4.5万亩耕地,2.8万人口,总面积70.9平方公里。
行香山青水秀、环境优美、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是山地开发和旅游观光的风水宝地。
境内可供综合开发的山坡地2万余亩。
由江苏省开发局立项、镇江市农科所参与开发建设的农业高科技实验园是全市首家盆景工程和观光带。
万亩杨树基地、千亩无花果基地、千亩大棚草莓基地已成为句容市最具特色的农业示范带。
行香私个经济发展迅速,属镇江市外贸产品重点出口基地之一。
该镇生产的陶瓷娃娃、八仙彩壁挂、圣诞礼品、手帕、头巾、丝织地毯等系列500个品种的轻纺印染产品,已远销东南亚、欧美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化工机械、五金等产品畅销全国。
2001年9月,在集镇北侧建成了400亩工业园区,通过近两年强投入,快发展,园区内各项基础设施已配套齐全。
承载能力日趋增强。
目前先后已有鞋业、布业、服装、玩具四家企业落户园区。
行香镇素有句容市“东乡文化”之美称。
人杰地灵,人文荟萃。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墓址就在镇龙山境内。
科教兴镇己成为全镇人民的共识,近年来投资兴建了行香中学综合楼和教师住宿楼、中心小学和成教教学楼,新建了全市一流的中心幼儿园,成功争创了教育现代化乡镇、省示范初中、省示范型实验幼儿园。
医院、邮电、电业、有线电视、娱乐设施等设施一流,现代化集镇已成雏形,居民生活丰富多彩。
基础设施完善,投资环境优越,民凤纯朴,服务优质,优惠政策稳定,社会治安良好,人民安居乐业,是一块充满希望的热土。
【白兔镇】白兔是一个千年古镇,地处句容市东郊,东连镇江,西连南京。
交通十分便捷。
沪宁高速公路、122省道穿境而过。
道口优势明显。
距沪宁、扬溧高速公路丹徒道口4公里,距南京禄口国际机场40公里,距镇江港30公里,南京港45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