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工商大学学分制改革实施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庆工商大学关于试行学分制改革的总体方案
(征求意见稿6.3)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趋势,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管理质量。根据《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和《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的若干意见》(渝教高〔2007〕2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提出本方案。
一、学分制改革的指导思想
坚持以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为先导,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以培养“人格健全、基础扎实、突出能力、注重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宗旨,立足学校办学实际,根据“统筹规划、积极试点、分步实施、完善条件、整体提高”的原则,积极探索综合化与个性化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既开放灵活又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模式(妥否?),实现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教学的人性化管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学分制改革的工作目标
(一)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二)深化我校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深化人事管理分配制度和学生管理模式的改革,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条件的改善。
三、学分制改革的范围
我校试行学分制改革的范围为普通全日制本科的17个二级学院及下设的50个专业,其中不包括:国际商学院、现代国际设计艺术学院、融智学院、派斯学院、应用技术学院。
四、学分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 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的修订应树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进一步强化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和适应性,注重因材施教,实施分级、分类、分流教学。全校课程设置由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通识课程组成,增加选修学分和课外学时,选修课的学分比例不低于30%,满足学生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按照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完善和优化课程体系,增加课程资源,创新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列入培养方案的各项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经、管、文、法、教育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15%,理、工类专业不少于总学分的25%
2. 修订学籍管理规定和学位授予实施细则
修订和完善学分制学籍管理规定和学位授予实施细则,对学生注册、课程选学、课程考核(包括免修、重修)与成绩记载、学籍异动处理、主辅修、毕业与授位等进行规定和要求,构建“按学年注册,按学分选课、按学分毕业,按绩点授位”的教学管理模式。
3. 做好选课管理
按照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修课程、选择教师、选择学习时间、选择专业及专业方向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平台课程建设和系列课程建设,增加选修课开设数量和质量,促进课程体系整体优化,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高质量的课程。
4. 制定学分制下的学费收取及管理办法
严格执行国家以及市物价局、市财政局、市教委的相关规定,按照学生按学分制正常完成学业所缴纳的专业学费和学分学费之和不得
高于规定的学年制学费总额的收费原则,建立和健全与学分制相适应的收费管理制度。
5. 建立满足学分制运行的信息管理系统
加快规范和推进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师生提供基于互联网的教学和管理信息服务,加强学生学历电子注册和毕业生学位授位工作的管理。建立和完善以教学计划管理,学籍成绩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排课选课管理、信息检索查询等为主要内容的学分制综合信息管理系统。
6. 深化实践教学(实验实习实训)改革
适应学分制改革需要,构建以学科群组建基础和跨学科的专业基础实验大平台,完善由基础实践教学、专业实践教学、综合实践教学三大平台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各实践环节设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和专业性,精心设计实践教学运行方案,建立高水平、高效率运转的实践教学运行体系。全校所有实验室要进一步全面开放,努力扩大专业实验室的受益面,在公共和基础实验室率先实行每周7天、每天?小时的开放制。建立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内实验实训课程体系,提倡独立设置实验实训课,改革实验实训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条件下实验课程管理机制,使各级各类实验室成为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增设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7. 实行导师制
修订导师制管理办法,具体细化、明确和落实导师的职责和要求,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和培训工作,各学院根据双向选择原则,为学生配备学业导师,指导学生制订个性化学习计划,进行合理的学习进度设计和安排,对学生实施个性化培养。
8. 深化考试管理制度改革
进一步深化考试管理制度改革,积极开展考核方式方法的改革,加大教考分离力度,规范考试资格审查、命题、阅卷和成绩管理等考试管理环节。
9. 实施主辅修制
在保证完成主修专业学习要求的前提下,允许部分有个性化发展要求的学生修读其他专业。学生在主修专业达到毕业要求的前提下,其修读的辅修专业达到毕业规定学分和其他要求的,授予其辅修专业证书。
10. 改革人事管理与分配制度
重视教师的培养、引进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积极加强对教师教学的评估和考核,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淘汰机制。激励教师主动提高自己的教学科研水平,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引入竞争机制的同时,建立、实施科学的教师继续教育运行机制,通过多渠道、多样化方式,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加强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与培训。
11. 建立与完善学生工作的新机制
探索与学分制相适应的学生管理机制,加强党团组织建设,大力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建立并不断完善学生公寓管理制度,强化学生公寓、宿舍的教育功能。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交往的社区环境,建立科学的综合素质考评体系及监督机制,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12.建立与完善招生及就业配套制度
建立与完善招生及就业配套制度,以就业市场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逐步实行按学科大类招生、分流培养,允许部分学生根据自己未来的就业岗位需求和学校提供的条件,选择专业及专业方向,为学生今后自主择业创造机会。实行有利于毕业生就业的相关配套措施,保证学生顺利就业;建立毕业生质量的社会评价制度,做好毕业生质量的跟踪调查。
13. 建立与完善教学服务与后勤保障机制
进一步加大投入,加强教室、实验室、校园网、图书馆等教学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