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分析《喜福会》母亲的形象》

合集下载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解析小说《喜福会》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解析小说《喜福会》

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解析小说《喜福会》作者:刘丽娜来源:《青年文学家》2011年第17期摘要:《喜福会》以四对美籍华人母女故事的描述,经典地描画了旧中国女性的悲惨生活、她们女权意识的觉醒、为改善自身地位所做的奋争, 是一部典型的女权主义作品。

本文运用后殖民女性理论对《喜福会》的分析, 期望对学者们研究华裔文学或第三世界妇女文学提供一个新的参考。

Abstract:The Joy Luck Club is a typical feminist work, which classically and panoramically shows a long time- span evolution of the fate of Chinese women for several consecutive generations, artistically reveals the w retched lif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women in old times, the wakening o f their awareness to pursue the rights, the efforts they make to improve their situation.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ponders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ost-colonial feminism and also expects the paper would shed new lights on the research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or even the literature of the third-world women.关键词:喜福会后殖民女性主义解析Key words: The Joy Luck Club; post-colonial feminism; analysis作者简介:刘丽娜,女(1981-),江苏南通人,现任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学翻译。

《喜福会》的女性主义

《喜福会》的女性主义

《喜福会》的女性主义摘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华裔文学蓬勃发展,一大批优秀的华裔作家应运而生,谭恩美便是其中的一员。

作为其处女作,《喜福会》一经问世便引起轰动,并获得了读者和评论界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同时,作为一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在其作品中对华裔女性的思想和生活表示了极大的关注。

本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小说《喜福会》。

【关键词】:文学;《喜福会》;女性主义1.介绍20世纪60年代的民权运动的风起云涌,激发了美国民众对“边缘文化”的关注和兴趣。

随着美国女权主义文学的发展,作为处于种族和性别双重边缘地位的美国华裔女作家因此备受关注。

美国华裔文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出现了一批十分活跃且富有影响的新生代华裔女作家,其中谭恩美(Amy Tan)和汤亭亭(Maxine Hong Kingston)在当今最负盛名。

《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是谭恩美1989年发表的第一部小说,该书出版后即获“全美图书奖”、“全美图书评论奖”,以及“1990年海湾地区小说评论奖”,并被选入《诺顿文学入门》教材,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9个月之久。

谭恩美的小说在主题上可谓是汤亭亭小说的延续,都是选取移民母亲和生长在美国的女儿之间的矛盾冲突作为写作题材,表现了两种文化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过程。

但谭恩美的小说较汤亭亭的作品更为动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小说中母亲形象的巨大感染力。

《喜福会》讲述了母亲们坎坷的人生经历和在旧中国的悲惨遭遇,抨击和揭露了男权文化对女性的压迫和摧残。

本文将从女性主义视角来探讨母亲们如何摆脱男权文化的压迫以及她们自身女性意识的觉醒,从而阐释母亲们的女性主义特征。

2.女性主义的定义女权主义(Feminism),源自西方,译文理解成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

女性主义-Feminism一词,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逐渐流行起来。

五四时,传到中国,定为女权主义。

《喜福会》中的母亲-10页文档资料

《喜福会》中的母亲-10页文档资料

《喜福会》中的母亲《喜福会》作为谭恩美的成名作与代表作,自问世以来,就登上《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时间长达九个月之久,并被拍成电影,在全球发行。

她的小说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最重要的是其小说所关注与描写的,不是远离人间生活的妖魔邪神,而是与人间生活最近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母女关系是人类社会中最为重要的关系之一,已成为理论界、学术界所关注的焦点。

《喜福会》与谭恩美的其他几部小说都着力展示母女关系主题。

她自小与自己的母亲之间存在问题,相互之间造成了许许多多的伤害,所以她是从自我生活经历、情感深处出发来进行小说写作。

母女的故事在世界上许多家庭都发生过,许多家庭有过类似的烦恼,因此读起来倍感亲切,容易产生情感共鸣。

读者对于小说中的母女关系的解读也是多种多样。

NancyChodorow在她的《母性的产生》一书中这样描述母女关系:“母亲抚育女儿,而女儿长大后又成为母亲。

”她从分析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指出婴儿在早期发育阶段会有一种与母亲合二为一的情感依赖性,转而言之,婴儿主要是从与母亲的关系中使自我意识得到发展。

这一观点正可运用于研究《喜福会》中母爱之间的代系传承。

本文主要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从第一代母亲的角度出发,着力于母爱的解读,把小说中的母爱分为三种类型:坚强的母爱、严厉的母爱和失却的母爱,分析小说《喜福会》中第一代母亲对女儿的爱影响到了第二代母亲与女儿的关系。

小说中第一代母亲对女儿所表现出来的母爱形式各不相同;而这些女儿们成为母亲后用她们所理解的母爱去爱自己的女儿,造成了母女间的隔阂,但这种隔阂最终在博大宽容的母爱下被消融,这种无比生动而真实的母女亲情让人感动深思。

这是谭恩美想表达的主题,也是她的创作的理想。

小说结构安排上,吴素云与吴精美这对母女处于整个小说的核心地位,她们之间的母女关系是小说中整个华裔母女关系的一个典型。

吴精美作为一个美国出生并长大的女儿不仅是故事的开篇,也是故事的结尾。

吴素云是小说里唯一没有讲述童年生活经历的母亲。

从《喜福会》中的母亲形象解读女性主义

从《喜福会》中的母亲形象解读女性主义

的故 事 同样 体 现 了男 权文 化 对 女性 的摧残 和 压 迫 。 在 《 福 会 》 , 安 梅 小 时 候 就 失 去 了 父 亲 , 和 奶 喜 中 许 她
奶 , 亲 以及 叔 叔 婶 婶 住 在 一 起 。 是 后 来 安 梅 的 母 母 可
龚 琳 达 还 只 有 两 岁 大 小 的 时候 , 家 人 便 给 她 选
恩 美 从 女 性 特 有 的视 角 出 发 , 以 女 性 作 为 小 说 着 力 刻 画 描 写 的对 象 , 用 女 性 特 有 的细 腻 笔 触 真 诚 地 袒
露着她 们灵 魂深处 的欢 乐与创 痛 ,深刻 表现 了文化
琳 达 已完 全 达 到 了 男 权 社 会 对 女 性 的 要 求 , 完 全 丧
失 了 自应 该 是 许 安 梅 母 亲
二 、喜 福 会 》 的 母 亲 形 象 《 中
1受 男 权 文 化 压 迫 的 母 亲 们 .
版 的 处 女 作 《 福 会 》便 是 其 中 的 杰 出 代 表 之 一 。 谭 喜
理想 女性 都 是 按他 们 自身 的道德 需求 来塑 造 的 , 即 要 有 “ 机 之 德 ” 是 “贞 女 烈 妇 ” 要 “ 言 寡 语 ” 《 停 , , 罕 。喜
福 会 》中 的 母 亲 吴 素 云 , 琳 达 , 映 映 , 安 梅 除 了 龚 顾 许
第 2 卷第 4 9 期
Vo . 1 29 . o 4 N .
西 安 社 会 科 学
Xi n S ilSce c ’ oca i n e a
2 1 年 8月 01
Au g.,2 1 01
从《 喜福会》 中的母亲形象解读女性 主义
李 升 炜
( 西北 师范 大学 甘 肃兰 州 707 ) 300

女性话语的构建——影片《喜福会》的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

女性话语的构建——影片《喜福会》的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

252016年第11期电影《喜福会》剧照在《喜福会》这部电影中,不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而且透露出对西方男性中心主义的推翻。

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电影并未采用传统叙事的形式,以女性主义为依据,从叙事声音、叙事模式和叙述视角等三个方面上,对电影深入探讨,分析作者怎样利用“讲故事”形式以此来表现女性意识形态,解析此部电影的审美与艺术价值。

一、《喜福会》的叙事声音在《喜福会》这部影片中,赋予了女性群体很大的话语权,这本身就是对男权意识形态与西方男性话语的挑战。

在男权专制社会中,女性是属于弱势群体,处于被忽略、漠视的境地中,没有话语权和主动权。

[1]长期生活在美国主流文化下的华裔女性更是处于边缘化的状态下,谭思关并为采用传统小说的叙事模式和结构,而是以妇女们自发组织的“喜福会”群体为叙事基础,让在故事中多个女性人物充满着叙事者的角色,轮流讲述自己的故事,这种集体型的叙事方式就是为了批判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现象。

从局部上而言,八个叙事者都是各自先后分两【作者简介】张媛媛,女,河北邢台人,邢台学院外语系讲师,博士,主要从事英语语言文学方向研究;孔倩云,女,河北邢台任县人,邢台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英美文学方向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形成性评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编号:HB12Y022)的研究成果之一;201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以学生为中心的英语教育专业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编号: HB12Y021)的研究成果之一。

女性话语的构建——影片《喜福会》的女性主义叙事学解读张媛媛 孔倩云中国电影评论Chinese Film Review次进行叙述,好像是个人型的叙事声音,有时像妈妈对女儿的絮絮叨叨,又有时像女儿对妈妈的小声牢骚,同时也像母女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无意之间,将各自生活的真实写照流落出。

但从整体上而言,这似乎与群体中个人轮流发言形式有些类似,很像一句句歌词,最后组合成为一首完整的歌曲。

_喜福会_女权主义解读

_喜福会_女权主义解读

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是美国华裔文学继汤亭亭之后新的领军人 物,1989 年,她发表处女作《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此书一问世便 成为热卖世界的畅销书,谭恩美一举确立了其美国主要作家的地位。她 的小说大都是以女性为中心的,小说手法细腻,语言幽默而意味深长, 娓娓道来,塑造了一个个饱满而生动的女性形象。《喜福会》这部小说讲 述的是四位中国母亲和她们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反抗男权社会,追求 自身自由的故事。喜福会不仅是一个女性的聚会,更是一个女性相互帮 助、相互依存的网络。最初创办于桂林的喜福会是几个在战乱中无可奈 何的女人在绝望中的一线希望,一份寄托。正如创始人吴素云所说的 “我们扪心自问,与其悲悲切切地等死,不如快快乐乐地迎接灭亡”。后 来的旧金山喜福会更是为那些生活在异域文化中又不太精通英语的女 人们提供了一种精神慰藉和相互倾诉的场所。这部小说充满了反抗和 叛逆的精神,深刻揭露了中国封建社会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和对女性自 由和女性权利的扼杀。
顾盈盈是一位富家千金,她的父亲不问女儿的意愿,就把她嫁给一 个毫无道德和责任心的男人,丈夫在外寻欢作乐,生活荒淫无度,由于 丈夫寻花问柳她身心受到极大的伤害,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盈盈对封 建男权社会和母性的规范进行颠覆—— —亲自杀死了腹中的胎儿并离开 夫家,以此来报复丈夫,无声地向丈夫反抗。
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长期实行男尊女卑的男权统治,男人可以有三 妻四妾,而女子则要牢记“烈女不事二夫”。许安梅的母亲可以说是深受 中国封建传统迫害得女性代表,丈夫早逝后,她被人诱骗,被迫改嫁给 一个地毯商做四姨太。她是丈夫性欲发泄的对象而且要忍受其他姨太 太的的欺辱。为了让安梅不再过屈辱和不幸的生活,自己不再做父权社 会中的沉默羔羊,她故意选定在农历新年前夕服毒自杀。利用封建习 俗,安梅的母亲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向她的第二任丈夫吴青和封建社 会作出了反抗,这就使得迷信的丈夫将她看作是明媒正娶的夫人,并且 使他要爱护安梅和她的小弟。她的反抗是艰难的,付出了血和泪的代 价。但她用死教会安梅语言的力量,从那天起,安梅学会了大声反抗。而 安梅母亲的死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使安梅意识到只有反抗才能生存。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喜福会》

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喜福会》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从女性主义视角分析《喜福会》李袁媛 西安外国语大学孔悦 西安外国语大学王密丽 西安外国语大学摘 要:《喜福会》作为华裔美国文学中的经典,一直备受瞩目。

寒暄问候,你来我往,人们掺杂着英语与汉语的交谈,热闹到有几分中国聚会式,这就是《喜福会》开场的镜头。

本论文从女性主义视角来分析《喜福会》,首先对《喜福会》的结构以及内容进行了简要的概述,其次通过截取《喜福会》中具有经典意义的片段,用女性主义进行系统的分析,最后总结了女性在传统文化中所处的地位。

关键词:女性主义视角;《喜福会》作者简介:李袁媛(1995-),女,汉族,山西省运城人,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7-148-01一.引言作为经典作品之一的《喜福会》,是由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于1987年所著。

首先,它既不是小说也不是简单的短篇小说集,而是有关于母亲和女儿的故事。

该著作由十六个故事组成,以四组的方式进行讲述:其中六个故事由母亲讲述:An-Mei Hsu, Lindo Jong and Ying-Ying St. Clair.剩下的10个故事由她们的女儿讲述:Jing-Mei Woo, Waverly Jong, Rose Hsu Jordan and Lena St. Clair.在第一组的四个故事中,其中一个由女儿讲述,剩下的故事由母亲讲述;在第二和第三组中,这八个故事都与女儿们有关;最后一组中,这四个故事的讲述顺序正好与第一组相反,即前三个故事由母亲讲述,最后一个故事由女儿讲述。

一直以来,很多学者和评论家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来解读《喜福会》,大多都是“女人地位低于男人”,Edward Said’s 的“东方主义”以及“中华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碰撞”等角度。

本文也将从以上角度详细分析《喜福会》。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喜福会》是一部以华人移民家庭为背景的电影,讲述了一个中国母亲在美国经历种种挑战和磨难的故事。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来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可以从家庭观念、性别角色、情感表达等方面来分析。

中国式母爱在家庭观念上体现出对子女的无私付出和关怀。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母亲往往承担着照顾家庭的责任,包括照顾子女的生活起居、教育和成长。

在电影《喜福会》中,主人公喜福的母亲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她为了孩子的生活和教育移居到美国,尽心尽力地照顾和支持喜福,不计个人得失。

这种母爱在中西文化间的差异中,凸显了中国母亲对家庭的高度责任感和牺牲精神。

中国式母爱在性别角色上呈现出对传统女性角色的忠诚和奉献。

在中国文化里,女性被寄予了相对传统的家庭角色,强调了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和关爱。

在电影中,喜福的母亲在美国生活中面对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她依然以自己的方式尽力照顾孩子,维系家庭。

她的母爱是坚定的,是不言放弃的,是充满了对子女的期望和希望。

中国式母爱在情感表达上展现出与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中,情感表达往往更加内敛和含蓄,在母爱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电影中,喜福的母亲虽然不是那种能言善道的母亲,但她的爱却是用行动和默默无闻的付出来表达。

她默默地为喜福办理手续、帮助解决问题,从不张扬自己的付出,却始终默默地守护着自己的孩子。

电影《喜福会》中所呈现的中国式母爱,是一个充满着传统文化特色的母爱形象,在跨文化交际的背景下,显得更加鲜明而深刻。

通过对该母爱形象的解读,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母爱的理解和表达,同时也能够更深入地探讨中西文化间在家庭观念、性别角色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差异,为跨文化交际提供一个具体的案例。

电影中也不乏对母爱形象的深刻反思和现代意义的探索。

喜福的母亲在美国生活中所经历的挑战和困难,也引发了我们对母爱和家庭观念的反思。

在当代社会中,母爱不仅仅停留在对子女的呵护和牺牲,更应该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充满活力和包容的母爱。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亲形象

浅析《喜福会》中的母亲形象

24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5期总第794期No.5,2020Total of 794《喜福会》是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一部作品。

小说讲述了19世纪50年代移民旧金山的四位中国母亲的故事,她们通过打麻将认识彼此,并一起成立了一个俱乐部,名为“喜福会”。

她们每人都有一个女儿。

因为不同的文化背景,在美国长大的女儿和中国母亲有很多冲突。

尽管母女之间存在矛盾和问题,但血缘和爱,促使双方解决矛盾并最终相互理解和接受。

本文结合四对母女的生活经历以及文化背景,将浅析《喜福会》中的母亲形象。

1 背负伤痛的母亲吴宿愿是吴菁妹的母亲。

吴宿愿是个坚强又倔强的女子。

抗日战争时期,她带着两个孩子来到桂林,而国民党军官的丈夫只身去往重庆。

在那段日子里,吴宿愿与三个姐妹一起成立了喜福会,她们打麻将,品尝美食,畅所欲言。

可惜日军很快就要进攻桂林,宿愿不得不用一辆独轮车带着她的两个孩子和一些财物步行前往重庆。

路途遥远而漫长,为了减轻负担,她不得不一件一件地扔掉她的东西。

在去重庆的路上,轮子坏了,宿愿提着包袱的手也开始流血。

从桂林逃出来以后,她害上了痢疾,又因高烧和病痛而神志不清[3]。

她料到自己很快就会死去。

作为母亲,她不忍心看着孩子和她一起死去,一心期盼自己的孩子能有一线生机,便被迫把两个孩子留在路边,把所有财产都留给了双胞胎女儿,希望她的女儿能被好心人抚养长大。

后来宿愿得救,等她到达重庆后,发现丈夫已经去世了。

几次寻找女儿无果后,宿愿和第二任丈夫于1949年前往美国旧金山定居。

在旧金山,宿愿在教堂遇到了三个中国女人——许安梅、江林多和莹映,她们一起复兴了“喜福会”。

尽管经历了残酷的战争,失去了女儿,但这些并没有打倒她,她勇往直前,离开中国,来到美国开始了新的婚姻新的生活。

许安梅出生在中国南方,受外婆和母亲的影响有着隐忍的性格。

父亲去世后,她的母亲没有做寡妇,而是选择改嫁。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母亲的行为给家族蒙羞,家里人都与母亲断了联系。

解读电影《喜福会》中的女性形象

解读电影《喜福会》中的女性形象

解读电影《喜福会》中的女性形象【摘要】《喜福会》是一部描绘女性形象丰富多彩的电影。

影片中的女性角色定位十分清晰,展现了不同的性格和人生选择。

女性形象在电影中呈现出多元化的表现,既有传统家庭主妇的形象,也有奋斗和独立的职场女性。

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通过自我价值的实现和觉醒,展现出强大的内心世界。

电影还反思了女性形象的进步和现实挑战,呼吁观众对女性地位的关注和思考。

在我们探讨了女性形象在《喜福会》中的重要性,以及电影对女性形象的启示,展示了女性在电影中的角色演变和生活哲学。

整部电影通过女性形象的塑造,为观众呈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深刻影响着人们对女性的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电影《喜福会》,女性形象,角色定位,多元表现,家庭,社会,自我价值,觉醒,进步,反思,重要性,角色演变,启示。

1. 引言1.1 介绍电影《喜福会》电影《喜福会》是一部由张国立执导,梁朝伟、张曼玉、巩俐等实力派演员主演的电影。

该片讲述了一个富有的家庭喜宴上发生的一系列故事,揭示了家族关系、权力斗争和人性的复杂性。

电影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深刻的人物塑造赢得了观众的好评。

《喜福会》以家庭为背景,通过不同女性角色的塑造展现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影片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彩,有传统的贤内助,也有独立自主的职业女性,她们各自展现了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

影片对女性的自我认知和觉醒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电影《喜福会》中,女性形象的塑造不仅体现了电影的情节发展,更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认知和固有观念。

通过解读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多重表现,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电影中的人物关系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

1.2 提出解读女性形象的重要性解读女性形象在电影《喜福会》中的重要性是非常必要的。

女性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的形象不仅仅是为了衬托男主角的英雄形象,更是展现出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多样性和力量。

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可以通过女性形象的表现来传递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思想观念。

电影《喜福会》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电影《喜福会》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

电影《喜福会》的生态女性主义解读作者:董丽丽田青青黄海霞王一迪来源:《现代交际》2014年第11期[摘要]本文从生态女性主义角度解读由华裔女作家谭恩美创作并由王颖导演执导的电影《喜福会》,剖析了该影视作品中母女两代女性在男权制社会中所受到的压迫,她们与自然的亲密关系以及她们寻求出路的挣扎努力,诠释关注女性和自然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关键词]《喜福会》电影女性自然[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061-02一、生态女性主义综述在20世纪70年代,法国作家弗朗索瓦·德·奥波尼发表了两部作品:《女性与死亡》和《生态女性主义:革命或变化》。

在这两部作品中,她将已有的生态观点和女权观点相结合,认为自然和女性之间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

奥波尼这种观点的阐述是生态女性主义的首次出现,其观点认为,性别压迫和生态危机都源于父权制世界观,在传统的父权制世界观文化中,自然和女性都是被压迫的对象,生态危机和性别压迫是人类社会的相关存在,人们在贬低自然的同时也在贬低女人,这两者之间有着某种源远流长的历史性和政治性的联系,而这需要得到全人类社会的关注。

生态女性主义的提出意在改变自然和女性的“他者”和“边缘化”地位。

自然与女性不应是被掠夺和压迫的二元思维方式和等级观念的产物,人类与自然、男性与女性要平等和谐共处,这样才能创建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

二、谭恩美作品研究1989年,谭恩美的第一部小说《喜福会》出版,受到读者和文学评论家的一致好评,还夺得了全美多个小说大奖。

1994年小说改编成电影,由王颖导演执导,之后《喜福会》小说又被翻译成包括中文在内的20多种语言,广为流传。

此后,谭恩美的《接骨师之女》《灶神之妻》《灵感女孩》等作品陆续受到美国及全世界读者的喜爱。

西方学者对谭恩美作品的评论角度各不相同,但一直给予极大的兴趣。

不少美国主流白人评论家和许多华裔女性知识分子对《喜福会》的评价极高,谭恩美也因此受到广泛好评。

《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矛盾比较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矛盾比较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矛盾比较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喜福会》作为西方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整部小说共分4章,16个故事,围绕四对母女即吴素云和吴精美;许安梅和许露丝;龚琳达和薇弗莱·龚;映映·圣克莱尔和丽娜·圣克莱尔之间的冲突而展开。

小说中的母女冲突反映了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的华人移民尤其是其后代所面临的两难境地。

本文将分析女性主义在母亲中的体现以及血液里流畅着中国基因的女儿们来分析他们因为相关的思想价值观念影响成为了不同的女人,而造成母女矛盾关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也将结合所查阅的文献来剖析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来分析?喜福会;中西差异;思想价值;母女关系一、《喜福会》作为西方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代表作,1989年一经出版,便在《纽约时报》上连续九个月成为销量冠军。

整部小说共分4章,16个故事,围绕四对母女即吴素云和吴精美;许安梅和许露丝;龚琳达和薇弗莱·龚;映映·圣克莱尔和丽娜·圣克莱尔之间的冲突而展开。

母亲们坚守着来自中国的传统意识,而出生在西方的女儿们信奉的却是独立自主和个人主义,随着女儿们的成长,由于代沟和文化差异,母女之间的互不理解不断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1]一方面女儿们产生了对中国的文化困惑,觉得母亲们的经历都十分神秘;另一方面母亲们无法用有限的知识和蹩脚的英语来解释女儿们所好奇的一切,女儿们的不理解使母亲们感到十分沮丧,而母亲们不完整的表达又使女儿们觉得母亲说的都是神话。

痛苦的过去在母亲们的心中挥之不去,在恐惧和不甘的驱使下母亲们想把自己的意识强加在女儿们的身上,这更加大了母女之间的裂痕。

小说中的母女冲突反映了生活在“两个世界”之间的华人移民尤其是其后代所面临的两难境地。

本文将分析女性主义在母亲中的体现以及血液里流畅着中国基因的女儿们来分析他们因为相关的思想价值观念影响成为了不同的女人,而造成母女矛盾关系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也将结合所查阅的文献来剖析造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来分析,而这因为这些原因而导致了怎么样的结果,在论文的第五部分体现,而根据上述四部分的分析,最终我得出了结论。

《喜福会》的形象书写

《喜福会》的形象书写

《喜福会》的形象书写摘要:谭恩美在《喜福会》中以独特的文化身份,塑造和整合了中国形象和中国故事。

运用了大量中国素材构建中国母亲的新形象,颠覆了美国白人文学传统中对中国人的歪曲和刻板印象。

本文探讨了小说的中国形象、母亲形象和华裔女性形象。

关键词:《喜福会》中国形象母亲形象华裔女性形象引言《喜福会》以母女关系为主线,描写了四位中国移民母亲的艰辛生活和美国女儿之间的矛盾与隔阂,她们是许安梅、龚琳达、顾迎迎和吴素云;四个女儿分别是露丝、薇弗莉、丽娜和吴精美。

小说传达了作者谭恩美本人的多元文化观:各种文化群和谐交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理解、尊重和宽容。

谭恩美常常以美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去审视中国。

为了迎合西方社会盛行的东方主义心理,《喜福会》强化了中国人的刻板形象和脸谱化认识,她自己都认为“不可能有中国人的视角”。

这种中国形象有许多不实之处,无形中迎合了西方人所期待的中国形象,因为美国主流社会对中国人的认知必然会影响谭恩美的观点。

尽管这样,它也促进了中美文化的沟通和交流。

同时,作为美国的少数民族,谭恩美对美国的种族歧视深感不满,她常会将中国塑造为乌托邦的幻想,以此争取美国主流社会的认可。

她描绘了中国母亲没文化、迷信、不可理喻,但同时也颠覆了西方人对中国女性“逆来顺受”的刻板印象,塑造了一个个坚强、勇敢、有智慧的母亲形象。

作为一个美国人,她书中的中国或多或少地经过东方主义的改造,融入自己的想象对中国进行加工。

对于母亲的管束,女儿们则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一味反抗,在这个种族、阶级、性别不平等的美国社会里,两代女性上演了一出由相互争斗到殊途同归、相互认同的悲喜剧。

一、中国形象谭恩美小说中的中国形象是华裔文学中的典型形象,这种形象的形成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

她对中国的了解是通过她的母亲、家庭和华人社区,这难免使她对中国社会的认识存在某些偏差。

由于了解中国的局限,使得作者笔下的民俗描写无意衬托了美国主流文化所倡导的平等、自由的价值观,这种书写所蕴藏的中国形象走向了意识形态的倾向。

[女性主义,喜福,角度]从女性主义角度鉴赏电影《喜福会》

[女性主义,喜福,角度]从女性主义角度鉴赏电影《喜福会》

从女性主义角度鉴赏电影《喜福会》电影《喜福会》是根据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成名作改编而成的。

电影讲述的是四位华人母亲移居美国后,和她们在美国长大的女儿们的冲突和最后因爱而融合的感人故事。

这部电影曾经跻身当年十大热门电影, 揭露了在父权制社会下女性无形中所受到的束缚和不公正待遇, 以及边缘化女性寻求和重塑自我以摆脱边缘境地的方式和途径。

16 个小故事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除了第一和第四部分由母亲叙述以外,其他的两个部分大致都是由各自女儿一代的当事人来叙述的,涉及吴、钟、苏、圣四个家庭,七个叙述者。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探求并分析男权社会对妇女的压抑和束缚,揭示妇女在男权社会中自我的迷失和自我意识的苏醒,以此来阐释电影的女性主义特征。

一、故事梗概电影讲述了四位母亲的经历和遭遇。

喜福会是在桂林时,几个女子给麻将聚会取的名字。

发起这个俱乐部的母亲叫做吴素云,她年轻的时候经历了内战,在战争中失去了一对双胞胎女儿,后到了美国重新开始了新生活,又有了现在的女儿吴精美;许安梅小时候经历了丧母的痛苦,母亲自杀后,她一人来到美国;龚琳多是个童养媳,十二岁就嫁到了婆家,备受婆婆的冷落和欺辱,最终骗过婆家人,来到了美国重新结婚成家;盈盈当年被丈夫遗弃,从富家小姐到贫苦百姓,过了十来年清贫生活后,跟一个美国人结了婚,来到了美国。

二、女性主义理论背景女性主义最早作为一种妇女解放运动产生于 19世纪末期的法国,后来逐渐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开来,不仅包括初期女权运动争取各种政治权利的社会斗争,而且包含着在法律、教育和文化领域内批判与建构的理论研究。

千百年来,男性一直垄断着话语权以确保自身的绝对权威地位,女性则一直被认为是第二性或从属于他人的人。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夫者妻之天之说。

在西方,如同《圣经》所描绘的,女人是男人的一根肋骨造成,female 和 woman 直接以 male 和 man 作词根, 表达了男权文化对女性持有的根本性的偏见女人是男人的一个旁枝末节,是男人的派生物。

《喜福会》——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母女的心路历程

《喜福会》——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母女的心路历程

《喜福会》——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母女的心路历程摘要: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处女作《喜福会》以女性叙述为主体,讲述了在男性中心主义统治下四对华裔母女的种种遭遇及压迫,淋漓尽致的展示出母女们从忍耐、顺从到觉醒并反抗的心路历程。

透过对作品中四队母女的命运和心理分析,并结合女性主义批评文学理论,文章将为新时代、新女性的前景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女性主义;喜福会;从属;觉醒华裔作家谭恩美在1989年创作的《喜福会》一经出版即获得极大地成功。

当年曾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连续八个月之久,成为美国四大畅销书之一。

这位女性作家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调塑造出四对栩栩如生的母女形象,将它们痛苦而复杂的身心经历有条不紊的向读者依次展开。

小说字里行间包含着作者对女性在父权制社会中所遭受的压迫所表现出来的同情、愤慨和对种种压迫的强烈抨击。

谭恩美颠覆传统的以男性为阅读对象的叙述策略,创造了一个以母女关系为基础,以女性为主的世界。

从古至今,无论在西方世界或在东方世界,男性一直作为统治中心而主导着由女人和男人共同组成的社会,而女性从来都是处于从属地位且被边缘化。

中国封建社会要求女人遵守“三从”,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即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在这样的男性主义世界中,女子失去平等权利,没有话语权,没有属于女性的文学历史,她们的思想受男权社会的控制,并将自我屈服的理念传与后代。

受女性主义影响,《喜福会》中,作者通过揭示两种时代,两种社会中女性的“他者”形象,展示男权社会给妇女带来的深切苦难,谭恩美赋予了四对母女极大的勇气打破沉默,清晰地发出自己的声音。

时代虽有进步,女权主义仍在发展,但女性争取独立的话语权,建构属于自己的历史、身份的道路依旧阻碍重重。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一、旧中国男性统治下母亲们的挣扎女性主义的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自己的房间》中提到,“没有经济独立,女权就将无从谈起”。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喜福会》是一部由张艺谋执导的电影,讲述了一个中国家庭在不同时间段中的故事,展现了中国式母爱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独特表现。

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来解读《喜福会》中的中国式母爱,可以发现其在价值观念、家庭结构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独特特点。

中国式母爱在价值观念上表现为以家庭为中心。

在《喜福会》中,母亲在家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为了家庭的幸福付出了很多。

电影中的母亲喜福为了孩子付出了一切,她不顾自己的幸福,只希望孩子能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这种家庭观念在中国文化中非常普遍,家庭被视为一个人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母亲则是家庭中的核心人物,她承担着照顾家人、维系亲情和传承家族价值观念等重要任务。

中国式母爱在跨文化交际中展现出了对家庭的极致关怀和奉献。

中国式母爱在家庭结构上表现为亲情的延续和传递。

在《喜福会》中,母亲喜福努力维系家庭的和睦,关心孩子们的成长和幸福。

无论是面对儿子娶媳妇的问题,还是女儿面临婚姻问题,母亲都始终站在孩子们的一边,关心他们的感受和需求。

这种母爱的表达方式在中国文化中十分常见,母亲往往以子女的幸福为重,在生活中扮演着支持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传递着亲情和家庭的温暖。

这种家庭模式在西方文化中也存在,但在中国文化中更加强调亲情和尊重长辈的价值观念,中国式母爱在跨文化交际中展示了家庭结构在不同文化中的不同表现。

中国式母爱在情感表达上表现为含蓄和无私。

在《喜福会》中,母亲喜福对子女的关怀和爱都是默默无闻的,她很少对子女们表达直接的情感,而是通过行动和关怀来表达。

这种含蓄和无私的表达方式在中国家庭中并不少见,母亲往往不以言表,而是通过行动和关怀来表达对子女的爱。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在不同文化中可能存在差异,一些西方文化更加强调直接的情感表达和沟通,而中国式母爱更加强调默默的奉献和无私的付出。

中国式母爱在跨文化交际中展现了不同情感表达方式的差异。

《喜福会》中展现的中国式母爱在跨文化交际中具有独特的文化特点,其价值观念、家庭结构和情感表达方式都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和赋予的特殊意义。

解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解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

解析《喜福会》中母女关系的冲突折射出的中美文化差异摘要: 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的小说《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1989)一发表,立即获得巨大成功。

小说讲述了四个美籍华人家庭母女两代人的故事。

母亲们在旧中国受尽磨难,最终迫不得已远离故土赴美国以求生存,女儿们则生在美国,在美国文化与教育熏陶下成长,分别代表中国和美国文化的母亲女儿两代人之间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心灵历程。

本文通过对四对母女间的误解、冲突到沟通、理解的分析,它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美两种文化的矛盾与对立是冲突的主因,以及诠释出中美文化由隔阂到交流和融合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关键词: 母女关系折射文化差异1 引言谭恩美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血管里却流着中国人的血,美国的根源性让她不仅对美国文化有着切身的体会,父母生活习性的中国味道也让她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

独特的出身和经历赋予了她作品的独特视角和风格。

“1949年谭恩美的父母从中国移民到旧金山。

1952年谭恩美出生于美国加州的奥克兰。

谭恩美的童年生活充满阴霾,对母亲所知甚少,难以理解母亲。

因此,母女俩一直处于矛盾冲突中,直到她于1987年陪着母亲来到中国,她终于理解了母亲,明白自己是美国人,也是中国人。

”[3]2 两种文化价值观的冲突——中美文化的隔阂2.1文化的冲突壳层小说中,随着对这四位女儿成长的描写,展示了四对母女间的代沟与文化隔阂。

例如:韦弗利获得全国象棋冠军后,她妈妈喜欢到处炫耀,自己也跟着出名。

女儿看不惯这一套,抗议道:“为什么您总是用我来炫耀呢?您想出名,自己学下棋好了。

” [2]母亲们望女成凤,把自己年轻时的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女儿们身上,无形中给女儿们施加了更大的压力。

女儿成名了,母凭女贵,当妈的自然高兴。

可是小说中女儿们崇尚的是美国精神中的“个人奋斗”。

她们认为自己的成功纯粹是自己努力的结果,与父母无关。

韦弗利对母亲行为的反感使她最终放弃了下棋。

从女性命运角度分析电影《喜福会》中东方主义的建构与解构

从女性命运角度分析电影《喜福会》中东方主义的建构与解构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从女性命运角度分析电影《喜福会》中东方主义的建构与解构王霞 川北医学院摘 要:电影《喜福会》讲述了早期移民美国的四个华人家庭两代人之间的不同人生际遇。

本文以电影中母女两代人的不同命运为切入点,试图从两代女性面临的不同命运这一特殊视角分析电影中所涉及的东方主义的建构与解构问题,以期读者能更加理性地对待东西方的不同文化,消除文化歧视,促进东西方文化的大融合与繁荣。

关键词:女性命运;东方主义;建构;解构作者简介:王霞(1989.7-),女,汉族,四川南充人,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1-148-02一、引言1993年,知名导演王颖根据著名美籍华人作家谭恩美的当红小说《喜福会》改拍了同名电影《喜福会》,电影一经上映便取得了轰动效应。

电影讲述了移民美国的四位中国母亲在中国发生的悲惨遭遇以及其女儿们在美国遇到的一系列生存困境。

电影中,移民母亲许安美之母不堪做妾的悲惨的命运选择吞金自杀,许安美则逃往美国,现育有一女为罗丝;移民母亲林多则因家境贫寒被迫做了童养媳,后不堪虐待逃离中国远赴美国,现育有女儿薇弗莉;电影中母辈女主人公们的故事个个荡气回肠,她们的命运堪称中国文化的缩影;而其女儿们在美国的遭遇则是美国文化的代表,因此,本文选取了电影中两代女性的命运作为切入点,力图分析电影中所重现与建构的东方主义以及对东方主义在建构之后的解构,以期打破东西方文化之壁垒,促东西方文化之融合与繁荣。

二、东方主义理论东方主义是著名后殖民主义作家赛义德的代表性理论,赛义德认为,西方国家自认自己之民族与文化高于东方之国家一等,便自行将东西方文化分门别类,并付之于高低。

简而言之,东方主义本质上是西方人想象和构建的一种关于东方的观念,是“西方对东方的统治,重构和权威施加”(p3. 赛义德)。

此外,东方主义观点认为,“西方是强大的,富裕的,文明的”,东方则是“落后的,贫穷的,野蛮的”(p17 麻淑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科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书题目名称 Analysis on Mother's Image from the FeministPerspective in The Joy Luck Club 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喜福会》里的母亲形象学生姓名刘清芳学号 91学院外国语学院专业年级英语师范2010级指导教师胡渝镛职称副教授填写时间 2013年12月20日选题的依据:1)本选题的理论、实际意义理论意义美籍华裔女作家谭恩美(Amy Tan)是美国文坛上的最具影响力的华裔作家之一,她在1989年出版的处女作《喜福会》获得评论界的一致好评,谭恩美因此而一举成名, 成为当代美国的畅销书作家,并在美国掀起了一股华裔文学热,为华裔作品进入美国主流文学做出贡献。

这本小说不仅向美国人展示神秘东方的传统的中国文化,而且其用四对母女之间的感情冲突淋漓尽致地演绎出了中美文化的巨大冲突。

近年来,国内外的专家学者都对《喜福会》这一华裔文学小说做过深入的研究,但大多数的研究都仅仅侧重于母女关系和单纯的文化冲突的研究,鉴于此,笔者从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出发,剖析《喜福会》中四位母亲的性格和人生的态度,揭示出这些深受几千年封建传统文化禁锢和压迫的旧中国女性是如何摆脱男权文化的压迫,从沉默到觉醒再到反抗的追寻主体性的过程。

实际意义随着女性主义文学的发展,研究观点层出不穷,笔者发现小说《喜福会》弥漫着女性主义的氛围,从这方面研究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思想,从母亲的形象分析,体现出女性的根本精神,尊重女性个性,尊重女性追求幸福的权利。

2)综合国内外有关本选题的研究动态和自己的见解国外研究动态以西方女权运动为政治基础的女性主义研究经过百余年的研究,已经形成了一门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研究的独立学科。

劳埃德在1993年出版的《理性的人》一书中,从哲学探讨了女性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根源在于理性至上。

当代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者苏珊.莫勒.奥金在《正义、性别和家庭》一书中表达了主流正义论未能公正对待女性的遗憾。

激进女性主义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的《为女权辨护》一书中反对强调性别差异,否认女性在生理和理智方面低于男性。

西蒙娜.德.波伏娃特西方女性解放的《圣经》的《第二性》一书中指出世界上只有一种性别,即男性,女性被认为是男性的偏离,因此这个世界被认为是男性的世界:是人类文化造成了男性气质与女性的气质,因此决定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因素,不是单纯的生理、心理、或经济因素:父权制下的女性永远是次等的,是第二性的。

国内的研究动态国内女性的研究相对于西方要晚一些,在女性主义课题方面的研究甚微。

参考国内的文献有近代中国女性主义的发展过程中的第一部妇女理论著作是金一的《女界钟》,他在引进西方文化的同时,旨在为女人争取自由,将解放妇女看做解救民族之要举。

《五四时期妇女运动文选》可以作为中国妇女运动历史和妇女理论一本启蒙性质的著作,也可以看作是中国妇女解放的思想源头之一。

李达的《女子解放论》也是中国女性解放过程中一部重要的理论研究成果。

概括起来,中国女性主义学者,在女性对理性的批判和建构上倾向于寻求女性解放的不平等根源上。

女性主义传入中国以来,一直作为一种边缘的,非主流的思想而存在,加之中国缺乏西方女权主义政治运动和文化背景,但随着女性主义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女性主义渐渐的深入人心,女性主义的转向也是一个必然趋势。

自己的见解综合国内外上述研究,笔者认为在《喜福会》中,对四位母亲的描写展现出的形象是一种新的主体意识,小说中不乏有对女性所受不公正待遇的揭露与批判, 赞美女性在成为牺牲品时的抗争中从原本缺失自我意识逐渐意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有着进步的女性主义色彩。

二、研究内容主要研究内容及观点本文拟运用女性主义理论分析小说《喜福会》母亲的形象,她们面对各种坎坷,被迫来到他乡,接受着他国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她们敢于用积极态度面对那看似不公平的坎坷人生。

小说体现了女权主义的觉醒,但当时的社会仍由父权、男权统治着,妇女的行动自由依旧被束缚,而且民族歧视、文化差异使她们没有安全感她们想要反抗,并且勇于反抗,她们想要获得新生,但美梦一再被打碎,传统的中国式思维让她们觉得在美国生存下来是如此的艰难,所以她们尽其所能地培养自己的女儿,希望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在美国立足。

第一部分对小说的作者和作品的简介。

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女性主义的介绍。

第三个部分是《喜福会》母亲形象。

第四部分女性主义在母亲形象中的体现。

第五部分《喜福会》中的母亲对当代女性的启示。

第六部分对全文进行总结。

观点母亲们反抗男权社会的专制压迫,不断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女性的价值和尊严,寻找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让我们理解女性主义有一定积极的意义。

研究重点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探求并分析母亲们是怎样摆脱父权文化制度的控制,追寻女性意识的觉醒及自我的过程,以此来阐释母亲们的女性主义特征。

研究难点一方面,要所收集大量有关女性主义研究的资料和对全文的深刻理解。

另一方面,在研究的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笔者对于《喜福会》原著的透彻理解可能存在一定困难;笔者需要牢牢抓住母亲这一形象。

创新点强烈的女性主义思想是《喜福会》的一大突出特点,以往有关这部作品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中的母女关系,中美的文化冲突,或是批判其中的后殖民因素。

而我读了这部作品之后,满脑子里最大的想法就是女人一定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去生存,一定要坚强,无论遭遇了什么不幸,都要为自己找一个微笑着的理由。

唯有此,才不枉为女人。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探求并分析母亲们是怎样摆脱父权文化制度的控制,追寻女性意识的觉醒及自我的过程,以此来阐释母亲们的女性主义特征,为新时代、新女性的前景发展提供参考。

论文结构:引言1.对小说《喜福会》简介《喜福会》作者介绍《喜福会》作品介绍2.女性主义的理解女性主义的定义.女性主义的发展3.《喜福会》的母亲形象悲伤的许安梅聪明的龚琳达沉默的顾莺莺坚强的吴素云4.女性主义在《喜福会》母亲形象中的体现受男权文化压迫的母亲们许安梅母亲的遭遇龚琳达与顾莺莺的婚姻种族歧视下的母亲们顾莺莺的第二次婚姻龚琳达与吴素云的工作觉醒与反抗的母亲们龚琳达摆脱不幸的婚姻安梅母亲摆脱压迫的命运自我意识建立的母亲们吴素云与许安梅对女儿文化的教育许安梅与顾莺莺对女儿婚姻的教育5.《喜福会》中母亲的塑造对当代女性的启示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勇于争取自己想要的生活全文总结三、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实行方案:主要通过阅读原小说,查阅书籍,参考文献的方式进行研究。

首先通过阅读原著小说,了解文章大意,确定论文写作角度;然后细读小说,寻找论点的论据;接着查阅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对此的研究现状,准备着手论文的写作。

在写作过程中,要经常联系指导老师,听取其建议。

2.可行性分析:首先,作为英语专业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其次学校图书馆基本设施较为完善,可通过知网和相关书籍查阅资料文献。

再次,本选题的主题资料较为充足,能搜集到较多相关文献资料,为今后论文的撰写打下一定基础。

最后,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可以按时完成论文。

综上所述,本选题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四、进程安排和采取的主要措施1)进程安排:1. 2013年12月12日前文献收集及选题2. 2013年12月15日上交毕业论文题目3. 2013年12月20日上交毕业论文开题报告4. 2013年30月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答辩5. 2014年3月28日上交毕业论文初稿6. 2014年4月8日前上交毕业论文二稿7. 2014年4月15日前上交毕业论文三稿8. 2014年4月30日前上交毕业论文定稿9. 2014年5月5日毕业论文答辩2)采取的主要措施:本选题主要通过阅读原著和研究大量相关文学的资料与文献,并在总结前人了的经验和观点后,再次分析并总结,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再与指导老师进行了共同探讨与认真研究,在此基础上努力圆满完成了上述任务。

五、主要参考文献[1]Amy Joy Luck york: vintage[2].LiuXiaohua. A Feminist Study of The Joy Luck Club[J] The youthliterator[3].Liuyi. The Voice of Feminist:The Joy Luck Club[J] Foreign LanguageInstitute[4].Zhang of the Chinese Maternal Love in The Joy LuckClub from The Mother 一Daughter Relationship[J] Overseas English[5] Wang Ying. The Evolvement of Female Images in The Joy Luck Club[D][6].陈茗《喜福会》的女性主义解读[J] 时代文学 2011年1月[7].郭辉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喜福会》里素云的形象[J] 人文社科[8].韩朝旭浅析《喜福会》中女性的觉醒与成长[J] 外国文学研究 2013年[9].李鹏《喜福会》中女性形象的深度解读[J] 英语研究[10]李升炜从《喜福会》中的母亲形象解读女性主义[J] 西安社会科学第 29 卷第 4 期[11].潘军武《喜福会》中的女性主义共名叙事策略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J] 2012 年第 3 期[12].彭晓燕《喜福会》中国母亲在男权社会和种族歧视下的他者形象[J]2013年1月第42卷第1期[13].谭恩美. 《喜福会》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M],2006年[14].王琨论《喜福会》中母亲的女性主义形象[J] 当代文学 2009年[15].徐桁《喜福会》中的四位母亲形象的文本细读[J] 女性文学研究 2010年[16].周艳《喜福会》的语言艺术与母亲形象的塑造[J]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 12卷第6期六、指导教师意见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七、所属系(教研室)意见负责人签名:年月日八、学院意见主管院长签名:年月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