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模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染病人数由开始到高峰并 逐渐达到稳定
疾病的传染高峰期
此时
d 2I 0 2 dt
意义: 1、当传染系数k或n增大时,t0随之减少,表示传 染高峰随着传染系数与总人数的增加而更快 的来临,这与实际情况比较符合。 2、令λ=kn,表示每个病人每天有效接触的平均 人数,称日接触率。t0与 λ成反比。 λ表示该 地区的卫生水平, λ越小卫生水平越高。故 改善卫生水平可推迟传染病高潮的来临。
相轨线(s,i)
图中箭头表示了随着时间t的增加s(t)和i(t)的变化趋向
相轨线分析结果
1、不论初始条件s0、i0如何.病人终将消失。
2、最终未被感染的健康者的比例是s∞,图中
可看出是在(0,1/ σ)内的单根。
3、若s0 >1/ σ,则i(t)先增加,当s=1/ σ时,i(t)达到
最大。
4、若s0 ≤1/ σ ,则i(t)单调减小至零
1
1
群体免疫和预防
根据对模型的分析,当 s0 1/ 时,传染病不会 蔓延,因而制止传染病蔓延的途径有两条 1.提高卫生和医疗水平(使阈值变大); 2.通过预防接种使群体得到免疫(降低 s ) 0
r 0 1 1
(*)
只要通过群体免疫使初始时刻的移出者比例 (即免疫者比例)r0 满足(*)式,就可以制 止传染病的蔓延.
dI k0 I (t ) dt I ( 0) I 0
模型的解:
I (t ) I 0ek0t
举个实例
最初只有1个病人,1个病人一天可传染1个人
模型的缺点
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病人的数目将无限增加, 这一点与实际情况不符. 原因:当不考虑传染病期间的出生、死亡和迁移 时,一个地区的总人数可视为常数。因此 k0应为时间t的函数。在传染病流行初期, k0较大,随着病人的增多,健康人数减少, 被传染的机会也减少,于是k0将变小。 模型修改的关键: k0的变化规律
s0 接近于1 假定 i0 很小,
1 x s0 s 2 s0 ( s0 ) 2
这个结果表明,被传染人数比例约为 的 2倍,当 该地区的卫生和医疗水平不变,即 不变时,这 个比例就不会改变。而当阈值提高时, 减小,于 是这个比例就会降低。
其中
s0
模型四(SIR模型)
某些传染病如麻疹等,治愈后均有很强的免 疫力,所以病愈的人既非健康人,也非病人。 模型假设: (1)人群分为健康者、病人、病愈免疫者三类, 这三类人在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s(t), i(t),r(t),则有s(t)+i(t)+r(t)=n。 (2)单位时间内,一个病人传染的人数与当时 健康者人数成正比,比例系数为k (3)在单位时间内,病愈免疫的人数与当时病 人人数成正比,比例系数为μ
阈值1/σ的意义
1、减小传染期接触数σ ,即提高阈值l/ σ ,使得
s0 ≤1/ σ(即σ ≤1/ s0),传染病就不会蔓延。
2、卫生、医疗水平:σ =λ/μ
3、交换数的意义:σs=λs∙1/μ 是传染期内一个病 人传染的健康者的平均人数,称为交换数,其含
义是一个病人被σs个健康者交换。
4、 σ的估计
汽车停车距离可分为两段:一段为发现情况到 开始制动这段时间里驶过的距离DT,这段时间为反 应时间;另一段则为制动时间驶过的距离DR,现考 核某司机,考核结果如下:
行驶速度 36公里/小时 50公里/小时 70公里/小时 DT 3米 5米 7米 DR 4.5米 12.5米 24.5米
思考题2
(1)作出停车距离D的经验公式 (2)设制动力正比于车重,建立理论分析模型并求 出D的公式。
人, h =1/5,则每位病人平均生病时间为1/ h =5天)。
模型的建立
假设2、3得:
di ks (t )i (t ) hi (t ) dt i (0) i0
将假设1代入,可得模型:
di ki(n i ) hi dt i(0) i0
模型的解:
i(t )
1 k 1 k ( hnk )t ( )e nk h i0 nk h
阈值σ=nk/h的意义
一个病人在平均传染期内传染的人数与当时 健康的人数成正比,治愈率为h
ì nk - h nk > 1 ï ï k h i ( t ) = í lim nk ï i? 0 £1 ï h î
n ln( 1) I0 计算高峰期得: t0 kn
模型的缺点
缺点:当t→∞时,I(t) → n,这表示所有的人最
终都将成为病人,这一点与实际情况不 符合
原因:这是由假设〔1)所导致,没有考虑病人可
以治愈及病人病发身亡的情况。 思考题:考虑有病人病发身亡的情况,再对模型 进行修改。
模型三(SIS模型)
模型一SI模型
模型假设:
(1)一人得病后,久治不愈,人在传染
期内不会死亡。
(2)单位时间内每个病人传染人数为常
数k 。 为什么假设不会死亡? (因为死亡后便不会再传播疾病,因 而可认为此时已退出系统)
模型建立:
I(t)——表示t时刻病人的数量,时间:天 则:I(t+Δt)—I( t)=k0I(t) Δ t 于是模型如下:
模型二(SI模型)
设t时刻健康人数为S(t).病人数为I(t)
模型假设: (1)总人数为n不变,既不考虑生死,也不考虑
迁移,I(t)十S(t)=n
(2)一人得病后,久治不愈,且在传染期内不 会死亡。 (3)一个病人在单位时间内传染的人数与当时 健康的人数成正比,比例系数为k(称之为
传染系数)
模型改进
dI I (t ) kS (t ) dt I (0) I 0
方程的解:
I (t ) n n knt 1 I 1 e 0
对模型作进一步分析
传染病人数与时间t关系
传染病人数的变化率与时间t 的关系 增长速度由低增至最高后 降落下来
有些传染病(如痢疾)愈后免疫力很低,还有可能再 次被传染而成为病人。 模型假设: (1)总人数为: s(t)+i(t)=n (2)一个病人在单位时间内传染的人数与当时健康人数成 正比,比例系数为k (3)单位时间治愈的人源自文库与病人总数成正比,比例系数为 h(称日治愈率),病人治愈后成为仍可被感染的健康者, 称 1/ h为传染病的平均传染期(如病人数保持10人,每天治愈2
ln s0 ln s s0 s
模型验证——印度孟买的一个例子
dr 2 dt 2s 2 ch2 (t ) 0 2
图中,实际数据用圆点表示.可以看出, 理论曲线与实际数据吻合得相当不错。
SIR模型的两个应用
被传染比例的估计 群体免疫和预防
被传染比例的估计
动态微分方程模型
传染病模型
(四个模型)
问题提出
本世纪初,瘟疫常在世界上某地流行,随着 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很多疾病,诸如天花、霍 乱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然而,即使在今天,一 些贫穷的发展中国家,仍出现传染病流行的现象, 医疗卫生部门的官员与专家所关注的问题是: (1)如何描述传染病的传播过程 (2)如何分析受感染人数的变化规律 (3)如何预报传染病高潮的到来.
模型的意义
(t , i (t))图
(1)当σ≤1时,指传染期内被传染的人数不超过当时健康的 人数。病人在总人数中所占的比例i(t)越来越小,最终趋 于零。 (2)当σ >l时,i(t)最终以1-1/ σ为极限; (3)当σ增大时,i(∞)也增大,是因为随着传染期内被传染 人数占当时健康人数的比例的增加,当时的病人数所占 比例也随之上升
模型的建立
di si i dt ds si dt i (0) i0 s(0) s 0
从此方程无法求出i ( t )与s ( t )的解析解。 我们可以从相轨线作定性分析
相轨线
s i ( s0 i0 ) s ln s0 1
课后任务
请各位同学进行一些调查,根据模型算一 算在广州,非典型肺炎爆发的高潮大概是在何 时,与实际情况相吻合吗?根据模型请给出你 的建议。
思考题1
设某城市共有n+1人,其中一人出于某种目 的编造了一个谣言。该城市具有初中以上文化 程度的人占总人数的一半,这些人只有1/4相信 这一谣言,而其他人约有1/3会相信。又设凡相 信此谣言的人每人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平均人 数正比于当时尚未听说此谣言的人数,而不相 信此谣言的人不传播谣言。试建立一个反映谣言 传播情况的微分方程模型。
思考题3
本世纪初,在伦敦曾观察到一种现象,大约 每两年发生—次麻疹传染病。生物数学家H· E索
珀试图解释这种现象,他认为易受传染者的人数
因人口中新添新的成员而不断得到补充。试建立
数学模型。
思考题4
房屋管理部门想在房顶的边缘 安装一个檐槽,其目的是为了雨天 出入方便。简单说来,从屋脊到屋檐的房顶可以看 成是一个12米长,6米宽的矩形平面,房顶与水平方向的 倾斜角度要视具体的房屋而定,一般说来,这个角度通常 在200~500之间。 现在有一个公司想承接这项业务,他们允诺:提供一 种新型的可持久的檐槽,它包括一个横截面为半圆形(半径 为7.5厘米)的水槽和一个竖直的排水管(直径为10厘米), 并且不管天气情况如何,这种檐槽都能排掉房顶的雨水. 但是房管部门还在犹豫,考虑公司的承诺能否实现,于 是想请你用数学的方法给一个详细的分析,论证它这个方案 的可行性
问题分析
不同类型传染病的传播过程有不同的特点。 故不可能从医学的角度对各种传染病的传播过程一 一进行分析,而是按一般的传播机理建立模型. 由于传染病在传播的过程涉及因素较多,在分 析问题的过程中,不可能通过一次假设建立完善的 数学模型. 思路是:先做出最简单的假设,对得出的结果 进行分析,针对结果中的不合理之处,逐步修改假 设,最终得出较好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