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心文献综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绿心文献综述
【摘要】城市绿心的保护、规划和建设是进行城市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也是城市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本文通过对已有文献和研究成果的梳理总结,对城市绿心的概念和发展历史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国内外城市绿心规划建设相关案例,挖掘绿心城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
【关键词】城市绿心;概念;发展历史;
Abstract: The protection,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is not only an effective way of integrating urban resources, but also an important mean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environment. This paper elaborated the concept and development history of urban green heart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and research results, and studied the cases of green heart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in the hope of finding out the problems of the construction and proposing suggestions.
Key Word: urban green heart; concept; development history
1城市绿心概念
“城市绿心”指位于城市中央或由多个城市组团围合的绿色空间,用地类型包括公园、林地、农业用地、动植物保护地、湿地和其他类型用地等。
它可以有效整合城市资源,净化空气,减轻热岛效应,遏制迅速蔓延的郊区化趋势,对城市环境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是建设生态城市的重要手段。
【1】
从国内外绿心的实际案例来看,绿心可归纳为两种主要空间模式:一种是城市群体围绕“绿心”发展的模式,以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为代表,这种绿心主要存在于市际交汇处,尺度比较大,具有分隔城市、分散城市功能、保证城市外部良好生态环境的作用;另一种则是单个城市“绿心”为内核向外拓展的发展模式,以我国的乐山市为代表,这种绿心多位于城市结构的中心位置,尺度较小或处于中观层面,利用在城市闹市中存在的大型绿色空间吸引和集聚人流,加强城市功能的聚合度,同时根据绿心规模的大小形成独立的城市结构组成部分。
【2】
为了区别于一般的城市绿地或公园,城市绿心具有以下几点特征:首先,绿心往往都是
城市或城市群重要的生态空间,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障地区。
其次,区别于城市中的公园等生态意义上的“斑块”,绿心需具备一定的空间规模,拥有相对完整的植物群落、具备生物多样性的基本条件。
以国内外的典型的案例分析来看,大多数绿心的面积在50-60平方公里,一些规模较大的绿心面积达到了100多平方公里甚至大于500平方公里。
第三,绿心往往位于城市内部的几何中心位置或者位于多个城市之间,具备非常好的区位条件,因此绿心往往也是最容易受到城市建设蚕食的地区,是利益矛盾最突出的地区。
【3】
2城市绿心发展历史
“绿心”一词最早出现在1958年制定的《荷兰兰斯塔德发展纲要》中,该纲要明确提出“把兰斯塔德建设成为一个多中心的绿心大都市”。
【4】其实,从19世纪中叶开始,西方学者的理论著作或者实践作品中便开始蕴含“城市绿心”的思想,纽约中央公园实际上就是城市的“绿心”,在城市大发展之前为市民留下了一块宝贵的绿洲;在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指导下,英国在20世纪前半叶进行了一系列新城实验,城市功能组团被城市绿心进行分割;沙里宁针对当时城市过分集中、功能混乱等问题提出有机疏散理论,为组团式城市绿心提供了“多中心”的城市形态模式基础。
但是,当时的城市绿心是特定历史时期为了解决城市问题的产物。
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中,一些城市“摊大饼”式的发展模式产生了城市功能混乱、无序扩张、居住生活环境质量下降等城市问题,为了促进城市与自然和谐发展,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城市绿心作为一种有效的应对方式在城市规划建设实践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尤其是2000年以后,我国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城市绿心”规划研究项目,包括乐山城市总体规划中应用的“绿心环形生态城市结构模式”、温州生态园绿心规划、绍兴镜湖绿心规划、湛江城市绿心规划、台州城市绿心规划等。
同时,许多学者对城市绿心开展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提出城市绿心应由被动解决城市问题转为积极主动利用城市绿心带动城市发展。
如有学者提出“绿色综合体”概念,认为城市绿色空间应从被动消极控制到强调以生态理念的综合性多元发展转变,倡导在维护绿色绿色空间生态职能的基础上的综合开发【5】;赵杨等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出发阐述城市绿心在位城市提供开放空间的同时对于维持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方面的作用。
【6】
3相关案例分析
(一)乐山城市绿心规划建设
乐山市位于四川盆地中南部,地处青衣江、大渡江、岷江三大河汇流处,中心城区距省会成都约120KM,是全市经济、政治、文化中心。
乐山市是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及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
1987年,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编制《乐山市城市总体规划》,首次提出了保留城西画眉山约8.7KM2的茂密林地作为城区“绿心”,城市布局呈“绿心”环状结构,充分突出“依山傍水、山水交融”的城市特色。
1994年和2003年两次进行总归修编时,均保留了“绿心”环状的城市布局模式,2003年总规将城市结构归结为“众星拱月”,“月”就是城市“绿心”,城区主要沿“绿心”呈环状布置,通过开辟楔型绿带,使绿心与外部环境融为一体,这就进一步提升了“绿心”的核心地位,完善了“绿心”与城市空间环境的渗透与交融。
根据“绿心”现状分析以及社会需求之考量,乐山市城市“绿心”规划工作试图立足现实,遵循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将“绿心”规划作如下定位:
生态绿心
有效培育“绿心”生态资源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强调先保护后开发,禁止破坏性的、急功近利的开发。
加强科学规划、决策和管理,以优化“绿心”生态环境,维护“绿心”生态平衡,促进其生态系统各要素可持续协调发展。
另外,“绿心”生态系统应具有多样性生态分区,强调其生态系统本身应具有多样性。
文化绿心
乐山文化底蕴深厚,有众多文物古迹传承至今,“绿心”内也有汉代崖墓遗址。
在“绿心”规划中,从景点设置到道路名称的确定,从业态的引入到建筑风格的控制,从空间形态的拓展到生态环境的保护,无一不以融入地方文化特色作为努力方向。
效益绿心
“绿心”发展应追求社会、环境和经济效益三者之间的综合平衡,因此“绿心”应通过自身的良性、协调发展,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在经济上能够自求平衡,走可持续协调发展之路。
(二)余姚城市绿心规划建设
余姚市位于地处宁绍平原中心,北濒杭州湾,南屏四明山,西连绍兴市,东接宁波湾,具有典型的江南水城市特点,是一个有千年历史的古城,素有“文献名邦”和“东南最名邑”
之称,人文荟萃,人杰地灵。
生态绿心是余姚市总体规划和绿地系统规划中所确定的城市核心景观区,位于余姚市中部偏西,面积约为12.46平方公里,基地西侧为城西工业园、北接姚北片,东侧为阳明科技园、塑料城,南侧与兰江街道为萧甬铁路所隔,城市绿心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中确定的“三轴、三心、五片”中的“三心”之一,将成为余姚主城区各功能组团的联系中心。
规划中运用“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基础设施”的相关理念,规划一处生态漫城和文化绿心,把城市绿心打造成余姚市中心的绿色家园和文化高地。
根据地块内部的空间结构和规划的道路系统等情况,在规划的空间结构上形成“一心、两核、三圈、四廊、八大功能区块”的整体格局,每个区块尽量利用现状地形和规划水体,以散点式布局组织整体空间格局,形成具有整体山水空间意象的建设格局。
规划确定了如下几个规划策略:
1)打造引领新产业和新生活的绿色核心
在功能与项目的策划方面注意分配合理,协调产业有序发展,职住平衡,集约各类环境用地。
2)创造生态生活与文化互动的新型城市空间
在结构与布局形态方面突出两核关联,强化集聚先期发展;璞玉镶金,轴线拓展协同建设;中央共享,众星拱月圈层发展。
3)应对低碳时代对交通方式的结构性改变
以绿色交通为主,外联内引,提升滨河走廊的可达性和山环水绕的绿道风景。
4)突出体现以人为本的绿色人文理念
文化项目策划注重:山水相融,体现绿色生态;古今交汇,穿越时代变迁;艺术进驻,感知缤纷生活。
4 绿心建设既有经验总结
通过对国内外绿心规划建设案例的分析研究,总结出如下经验。
(一)以人为本,注重与地方文化传统的结合
温州对其绿心周围有历史价值的地上物进行保留,有选择的赋予其新的景观和功能属性,以延续城市文脉;乐山的绿心城市结构则体现了传统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武汉绿心通过充分传颂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佳话,开发成集琴台知音文化、山水文化为一体的综合文化区;湛江绿心依据“朱雀芳洲”的理念,强调了地域与传统衔接。
(二)地方特色规划的体现
兰斯塔德地区的规划就是充分利用城市间的大片绿地,皇家山公园将枫树等的植物资源和皇家山的特殊的地理位置结合,温州利用原有的山体和湿地,绍兴利用天然形成的镜湖,乐山利用原生的森林,都是这方面的有益尝试。
因此建设城市绿心,需要有一定的自然基础,不能盲目上马,浪费资源。
(三)土地利用的多样性
兰斯塔德地区对绿心区不同类型的绿地采取不同政策进行改造,在城市附近形成具有适度空间的农田、林区和游乐区,不仅让农民从中获益,也可为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机会;纽约公园不仅有湖泊、草地等,还有运动设施和舞台;蒙特利尔在皇家山公园中也设置了游乐项目;温州生态园以八大生态主题对生态园进行合理开发,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绍兴、乐山、武汉、湛江等地也对绿心进行合理开发,通过对建立游乐设施吸引游人。
(四)开发资金问题的解决
国外的绿心开发资金主要以政府的福利性投资和非盈利性机构及个人捐助为主;国内的温州、绍兴因其民间资本的强大,在开发过程中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对民间资本的正确引导好合理利用,让其参与公共活动场所和服务设施,以提高绿心的共享性和活力;但乐山市由于其经费匮乏影响了城市绿心的建设。
因此就我国当前的城市大多依靠国家财政投资兴建,融资渠道单一的事实,应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总结自身的教训。
5 研究结论
城市绿心优点很多,但因面积大,形状不规则,又居于城市中心,也面临着多种问题。
(一)交通问题
由于绿心的阻隔,城市各功能区间的可达性相对较差。
在许多要求城市道路穿越绿心的意见下,政府应该慎重决策。
根据绿心自然条件与现状特点,完善绿心内部交通结构及其与外界的交通联系是,应使之具有较强的可达性与便捷性,又不至于产生过大的无关交通量,形成完善的机动车非机动车及步行交通系统,做好入口及停车场规划,同时道路穿越绿心的线路和方式应尽量不造成对绿心完整性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二)农民问题
城市中绝大部分人口为农业人口,农民是绿心的主人,绿心是农民的家园,是他们赖以生存繁衍的土壤,农民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但是由于长期的规划控制,居住在绿心里的农
民有“世外桃源”之感,有的还过着一种原生态的生活方式,与城市化进程格格不入。
因此可利用绿心进行规划建设的发展契机,改善村民生产、生活和就业,其具体措施如下:
1.转变村民生产经营方式
绿心内耕地调整为林地和建设用地后,农民的生产经营方式也应由单门独户开展种、养殖业为主,逐步过渡到以多户甚至集群合作从事于旅游休闲活动相关的园林生产和服务业为主。
2.增加农民就业机会
随着绿心区域内各类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建设以及旅游业的兴起,区内村民的就业机会势必会大大增加,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缩小城乡差别才容易落到实处,这些无疑都是有利于建设和谐社会、和谐绿心。
3.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为前提,农民通过出租土地(林地)取得基本收入,减少了生产性支出,剩余劳动力还可通过参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开展的各种园林生产和服务工作来获取更多的劳动报酬,从而增加经济收入,提高生活水平。
4.改善村民居住环境
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适度集中建设村民居住区,改善居住区被基础设施。
居民点的选址、布局、建筑单体方案应精心规划设计,具有地方特色和景观效果,使绿心中村庄的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互增色添彩;在兴建新的居民点时,还要注意结合能源技术革命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推广利用经验,适度引入适合中国农村的先进能源技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利于可持续发展。
(三)保护与开发协调问题
城市绿心有良好的居住环境,会给很多房地产开发商带来无限商机,因此对城市绿心开发的需求越来越大,但是城市绿心是城市宝贵的公共资源,绿心的保护与利用模式是为了城市创造更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其次才是经济效益。
因此,绿心的发展建设应立足于全市的公共利益,在严格保护的同时,突出绿心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多样性,从而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协调与统一。
正确认识绿心地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挖掘绿心地区核心价值、促进绿心“价值化”,避免以开发区的模式对绿心进行大规模建设。
同时通过相适应的产业,保持适当的经济平衡,可利用绿心地区的生态环境优势引入一些高端产业,如会展、园艺博览、体育休闲等项目,形成城市新的重要功能区。
但是强调土地利用的多样性的同时,应合理确定绿心地区的空间
形态与总体布局。
通过对规划区环境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分析,从开发建设强度、项目类型控制等方面指导绿心的建设,确保绿心的绿色本质。
(四)管理问题
多头管理和管理缺位是都是目前很多绿心正面临的问题,直接导致监管不力、违法建设严重等城市建设问题。
因此,应建立统一的开发委员会,如乐山成立了城市绿心管委会、绍兴成立镜湖新区管委会、台州成立台州市绿心开发管委会,长株潭城市群成立了湖南省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改革试验区领导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专门协调包括长株潭在内的城市群建设问题。
这种政府行使管理职能,给予管理机构明确的行政管理范围。
行使相应的经济管理权限和行政管理权限,又能与绿心周边的城市组团进行统一协调,是一种较为有效的管理模式。
对于项目的管理,应建立一套完整的项目准入制度,在开发容量的限制下严厉禁止高密度、高容量的开发。
根据绿心实际情况,确定准入项目类型、禁入项目类型、协商项目类型等,确保规划管理的可操作性,真正实现绿心的有效保护。
参考文献
[1]郭巍,侯晓蕾.城市绿心发展及其空间结构模式策略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5(20):165-168.
[2] 郭巍,侯晓蕾.城市绿心若干特性探讨[J].中国园林,2010,10:1-5.
[3]张清华.城市绿心地区保护与利用模式初探——以长株潭城市群绿心规划为例[C].2009城市发展与规划国际论坛论文集,2009:16-45.
[4]魏后凯.荷兰国土规划与规划政策[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4,10(3):54-60.
[5]周轶难,刘慧军,陈哲.绿色综合体的规划实践——余姚市生态绿心概念性城市设计札记
[C].2012中国城市规年会论文集,2012.
[6]赵杨,贺坤,岳良冰.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理论的余姚城市绿心概念设计[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2012,12(12):310-313.
[7罗文智,李家军,李海清.城市“绿心”规划研究——以乐山市城市“绿心”规划为例[J].华中建筑,2007,6(25):132-135.
[8]欧阳林,罗文智,李琳.乐山绿心环形生态城市规划与实践[J].城市发展研究,2006,6(13):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