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语文教学走向生活

【摘要】从教以来,我把陶行知先生教育即生活的理念奉为圭臬,他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阐明了教学与生活的关系。“语文教学源于生活”,这也是本人在长期以来从事语文教学中得出的最真切自然的体验,只有把教学和生活联系起来的时候,课堂才能永远是生动的、充满活力的,一旦脱离了实际,空洞的思想、干涩的情节便使课堂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实际,走进生活,用多元的方式拉近生活的距离,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实际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这么多年来,经常在生活中有这样的困扰:现实生活总和语文教学有些隔离,生活的五彩斑斓和语文课本的自为一体缺少融合。造成有很多时候教者在教学中感到心力不足,我们明显感觉到学生的渴求程度和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一致的,但是接受过程却常常存在困惑,往往很难融洽地将学生熟悉的生活和应知应会的语文知识融合一体……长期以来,我常常会想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我们想教的语文,什么是学生需要的语文?

简单说语文就是口语和书面语言的结合,我们常说语文的四种能力是听说读写,练好了这些能力,语文的基本目的便达到了。但是在实际学习中,由于学生个体素质能力的不同,受家庭条件、生活

环境的限制,学生的理解能力参差不齐,造成了教学中大部分老师都是采用“重视多数带两头”的方法,以保证学科任务完成为前提,稳妥完成教学工作。正是由于有了任务的负担、有了目标的包袱,使教学过程往往难以生动,难以入情、难以共鸣,从而只重其表不重其神。寻找一条激发情趣、唤醒原动力的路子,势在必行。

有人这样说过: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群爱好读书、写作的老师,带领一群孩子去爱上读书、写作,一块去体味语文的快乐。这就是学的快乐,如何真正达到学得“快乐”,我想应该让生活走进课堂,让课堂走向生活,在开放的环境中,彼此呼应,相互促进。

一是要让生活走进课堂,使语文教学更加生动真实,拥有取之不尽的资源,时时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五彩斑斓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生活感受,其中不乏令人难忘、令人感动、令人心灵为之触动的点滴,正因为语文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我想生活的教育和指导作用应该更甚于课本对人的改造,因为前者更生动、更直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要从精彩的生活中捕捉现实,感受精彩,创设生活化的情境。通过写日记的方式记录身边的故事和感受,利用书本学到的方法来穿插引导,寻找到生活与语文的结合点,让孩子们不仅是在学课本材,更是在感受生活、领悟生活。比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我先让孩子们搜集有关圆明园的资料,推荐收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资料,让他们结合自己通过阅读资料收看视频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在教学时,我先让孩子们把从网络、电视、书本上

了解到的关于圆明园的资料和自己的感想初步交流,在深入课文,研读文本,感受圆明园的辉煌和毁灭,学生的爱国情感油然而生。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开国大典》《一夜的工作》等课文时,我从学生熟悉的爱国主义题材电视剧、电影入手,引导们充分认识到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感悟革命先烈对自由的渴求、对新生活的渴望,体味先烈的高尚情怀和无畏气魄。这样的教法对比强烈,体悟深刻,教学的效果更佳。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我先让孩子们搜集三国故事互相讲一讲,结合自己喜欢的三国人物举行小小故事会,对诸葛亮、鲁肃、周瑜不同人物的性格有了大致的了解,然后节选《三国演义》中草船借箭章节视频观看,加深学生的理解。看着那些生动的影片,耳畔仿佛回响着三国那段经典的历史,加上老师的讲解和对历史故事的描述,谁不全身心的融入到课堂的氛围里呢?从孩子们那痴迷的表情中,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他们对这段历史的溶入,可以感受到他们已沉醉于这堂生动的语文课时之中。课后我再组织孩子们自制道具,饰演书中人物,表演课本剧,更加激发了孩子们想学、想说的愿望。

二、让语文教学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充分感受生活的美好,在实践中检验知识,提升能力。

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最根本的原则和方法就是“教学做合一”,在教学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生活需要来教,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来学,从而使学生获得真正的知识。语文《新课程标准》也非常重视学生的“体验”,这也说明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进而

学会学习,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在教学《菜园里》一文时,我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本校学生大部分是菜农子女),到自家的菜地里去看看,都种着什么菜,这些菜有什么特点。在学习时,我让孩子们把自己带来的蔬菜进行展示,互相介绍,这是什么菜,可以怎么吃……教室里欢声一片,孩子们也学得开心。生活实践和体验既是课堂教学的有机补充,可以巩固、深化听、说、读、写能力。在一年级的生字教学中,新课标提出了“让学生喜欢学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要求,倡导“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类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提高语文能力”。我在班内发起了“捡拾有字的包装袋、饰品”的活动,学生参与意识强烈,在小组的比赛中团结、协作,还有家长也参与其中,共同搜集了许多的材料,然后一一整理,粘贴在纸板上,制成了识字大图卡,钉在墙上,学生对这些喜欢读、喜欢认,兴趣浓厚,渐渐地广告牌、标语牌、车站牌、电视中、大街上都成了学生认字识字的环境,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也在其中慢慢得到了提高。

三、语文教学和日常生活相互包容,相互交织,时时将生活和学习联系在一起,体现处处留心皆学问。

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结合,还能充分给予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激发创新思维。在实践中进行思想教育,这是开展语文教学实践的目的之一。在教学《我多想去看看》这篇文章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首先让学生观察图书上的画面,理解天安门升旗的庄

严、壮观,再通过播放国庆节视频,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祖国的伟大,生活在祖国母亲怀抱的幸福。然后结合学校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对他们进行教育,使他们受到爱祖国、爱国旗的教育。在课外,我让学生们自己选择合作伙伴,模仿旗手、护旗手,亲自体验。在周一的升旗仪式中,孩子们都表情严肃,看得出他们明确了这一活动的意义。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家到下过雪的后院去看一看小鸡、小鸭、小狗、小猫还有其他小动物或家畜的爪印,想想“它们像什么”?再带他们到学校的操场上去,回头看看自己用脚印能踩出哪些新奇的图案来,试着做一做。学生们的表现顿时活跃起来了,立刻就投入到“实验”之中。在欢声笑语中,许多有趣的构思诞生了,创新思维的成效随处可见。在教学《雪孩子》后,正逢大雪天气,我把孩子们带到前院和他们一起堆雪人,然后让他们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想堆什么就堆什么。在活动中看着个性十足的雪娃娃、雪房子,师生共同分享着这美好的时光。中午,太阳出来了,雪慢慢地融化了,在孩子们好奇的询问下,我用浅显的语言告诉他们雪遇热融化成水进而变成水蒸气的道理,实现了让孩子在玩中乐、乐中学的理念。

总之,广阔生活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课堂教学也是生活的一个部分,把生活和语文联系到一起的课堂,必然是生动而富有乐趣,剥离了生活的铺垫,语文教学就会失去丰富的内涵,变得呆板而枯燥。让课堂走向生活,让生活走进课堂,对于语文学习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