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转移的重心变化特点及成因讲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产业转移的重心变化特点及成因
2008年全国Ⅰ卷文科综合试题中选择题的5-7题,考试结束后很多考生对这组试题反映很难,而且广大地理教师也感觉不太容易解答。下面结合一些资料,谈谈对本组试题的分析,以供商榷。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图2示意中国三次产业重心的经、纬度变化(不含台湾、香港、澳门的统计资料)。完成5~7题。
5.圈中①、②、③线依次代表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D.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6.从产业重心的纬度变化看
A.三次产业重心均向北移动 B.第一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C.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D.第三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7.自1985年至2003年,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是
A.第二产业向东南 B.第二产业向东北
C.第一产业向东南 D.第三产业向东南
首先,要想解答好本试题,关键是要明确“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我们在物理学中知道“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那么,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也就是说,把我国各地区每一种产业的产值计算出
来,然后找到全国的平衡位置,使其平稳的地方,就是产业重心。那么,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重心并不是不变的,而是随着地区经济发展而有变化的,通过多年的研究,我国的三大产业的重心基本在图中所示的经纬度范围内移动。
然后参看有关文献(5-7题参考文献:许月卿,李双成的《我国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原载《人文地理》2005年第1期。)
由下图可知,近20年多年来,我国第一产业重心在东经113.82°至东经114.32°,北纬32.28°至33.02°之间变化。与我国几何中心(103°50′E 、36°N )比较,第一产业呈现不均衡性,且东西方向的差异大于南北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重心的变化杂乱无章,没有明显的规律。这是由于我国第一产业主要由农业部门构成,而目前我国农业发展整体水平较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大,导致农业重心分布随机性很大。但是,总体来看,由于农业的地域性限制,农业的重心的迁移是较小的,尤其是在南北方向上。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集约农业的出现,农业重4心还会有较大的转移。
由下图可见,近20多年来第二产业重心一直向西南方向移动。1978年第二产业经济重心为东经116.48°、北纬34.86°,到2002年变为东经115.77°、北纬33.02°,期间重心向西移动68.83km,向南移动205.5km,向西南移动216.6km。与我国几何中心(103°50′E 、36°N )比较,第二产业也呈现不均衡性,表现为东西方向上差异有所减小,南北方向差异有所扩大。这和我国东北、华北一些老工业基地的衰落有直接关系。第二产业重心的变化受自然
资源、经济基础、等影响较大。
由下图,近20多年来第三产业重心在东经114.98°至东经115.45°,北纬33.66°至北纬32.73°之间变化,总体上重心呈现向东南方向移动。与我国几何中心(103°50′E 、36°N )
比较,第三产业也呈现出不均衡性,且东西方向的差异大于南北方向。期间重心向东年均移动1.12km,向南年均移动4.28km,快于东西方向。这是因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地
区经济迅速发展,产业结构日趋完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在国民经济结构中的比重大幅度上升。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第三产业相应发展较慢,在国民经济构成中所占比重较小,导致第三产业重心向东南移动。第三产业主要受政策、国外产业转移、经济水平、交通、技术影响较大,沿海地区这些因素优越,因此第三产业迅速崛起。综合以上分析,最后得出答案。
5.解析:将左右图合并画成经纬网图描点可以得出①向西南,②向东南,③向北,即第二产业
向西南,第三产业向东南,第一产业向北。答案:D
6.解析:从曲线起伏趋势可以判断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答案:C
7.解析:从左图看①向西,②向东,③有向西的趋势。从右图看①向南,②向南,③有向北的趋势,综合来看,①向西南,②向东南,③向北。因此可以确定②为第三产业,向东南第一
产业的优势应该在中部,而第二产业应该有明显的向西。所以确定①为第二产业,②为第三产业,③为第一产业。
答案:B。
由此。得出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国内主要是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其中资源、政策、技术、市场、交通是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的时空变化导致了重心的变化。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因素。
产业转移产生的影响有:
1.促进区域的产业经济结构调整,
2.促进区域的产业分工与合作,
3.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解析】本题考查地形剖面图的绘制。解答该题可分以下几步:
第一步:确定水平比例尺。图中甲、乙连线的实际距离可求出为200千米,剖面基线为5厘米,剖面图水平比例尺应为1∶4 000 000。
第二步,确定垂直比例尺。绘制剖面图对图中的最高和最低点必须定位准确。读图可知甲乙连线经过的地区,海拔最高的是靠近乙的山峰,海拔为 1 200~1 500米,最低处即中间河谷
处,海拔在0~300米。相对高度对高度为900~1 500米。结合剖面图纵轴长可确定出垂直比例尺应为1∶37 500。
第三步,描点连线。绘制剖面图的控制点一般为剖面线与等高线的交点,读图可知,甲、乙连线与等高线的交点共有14个,用平滑曲线连接各点便得出剖面图。另外,图中A处为河流,在绘制剖面图时必须要注意
挪威、瑞典和芬兰三国森林覆盖率高,资源环境独特,经济发展水平高,阅读分析材料,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二:奥斯陆,位于奥斯陆峡湾顶端,是挪威的首都和终年开放的第一大集装箱港口,工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1/4以上。拥有本国和来自世界各国的航运公司 130 余家,港口铁路与挪威东部和西部两条铁路线网络相连,还有汽车轮渡与德国、丹麦相通,与英国、美国和加拿大有定期客船班轮往来。
材料三:芬兰是世界林业发达国家,下图所示为芬兰木材加工业发展变化过程。
(1)图示地区的经济活动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判断依据是什么?(6分)
(2)根据资料,简述奥斯陆港的形成条件。(8分)
(3)根据材料三,概述芬兰木材加工业的发展方向。(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