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大学英语教学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篇分析与大学英语教学
摘要:常见的英语教学方法只注重对词、句的语法讲解而忽略对文章进行语篇分析,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教师应将语言分析和语篇分析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对文章的体裁、主题、结构、文化背景等进行分析,深刻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准确把握语篇的脉络,真正吃透文章内容从而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篇分析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3-9795(2012)01(b)-0000-00
1 引言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注重从音素与字母的对应关系及词组与句子的对应关系等方面入手,依赖语法分析来实现对单句的结构和语义的理解,用能否把所学内容译成准确无误的母语作为衡量理解的标准,而忽视了紧扣语篇语境,对文章的体裁、主题、结构、上下文衔接等方面作全面的分析、讲解。
学生也把主要的精力都集中于记单词、理解语法上,而对整篇文章的语篇结构并非完全掌握,或者对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并非完全理解。
久而久之,导致老师尽管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学生却还只能停留在对字词句的简单理解上,即使文章结构清晰、语意明了,他们还是不能站在更高层次上,进一步吃透句子的深层含义以及语篇的中心思想,不能准确把握文章的脉络和寓意,也就是说不能从语篇的角度上来理解文章。
本文就如何进行语篇分析以及语篇分析与提高大学英语
教学质量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2 语篇分析的过程
韩礼德和哈桑(halliday & hasan, 1985)把语篇discourse 定义为具有功能的语言(language that is functional)。
也就是说语篇由句子组成,而这些句子并不是一些不相干、毫无关系的句子的堆砌,而是由一些意义相关的句子,为了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通过一定的衔接手段而实现的有机结合体。
同时语篇也是社会文化语境的产物,任何一个语篇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意图和文化特征,并以此使语篇与特定的文化意义联系在一起。
因此,语篇是语言体现意义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模式的基本单位。
韩礼德和哈桑(halliday & hasan, 1976:327)指出,对一个语篇进行语言分析不是对语篇进行“解读”,而是对语篇进行“解释”。
也就是说,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是指以语篇为基本单位,从语篇的整体出发,对文章进行分析、理解和评价。
笔者认为具体可分为三步:第一步,首先对语篇进行自我预测,即对语篇的体裁、中心思想、结构等进行预先假设,亦即对语篇进行文体分析(style analysis)、主题分析(theme analysis) 以及结构分析(structure analysis)。
然后进行对比,即通读全文之后看一看作者是否按照我们预测的那样来进行谋篇布局的,比较两种结构的异同和优劣。
第二步观察整个语篇的衔接,了解语篇推进的逻辑关系。
第三步是结合文化背景知识,全面把握语篇的深刻含义,从而对整个语篇进行综合评价。
具体操作如下:2.1 对语篇的文体、主题和
结构进行预测、对比和分析
1)文体分析(style analysis)
在进行这种分析前,要让学生了解英语文章体裁的分类、各类别的特点、组成要素和常见结构等方面的知识。
如对于记叙文应该指导学生在抓住叙事的要素,即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基础上找出作者是如何来组织和发展语篇的;对于议论文,则要指导学生找出作者的观点,即从中心论点进而分析文章论据的组织和论证的技巧和顺序;对于说明文则应引导学生注意文章中说明的思路和顺序性、语言的准确性。
但有时语篇也会出现以一种体裁为主,其它体裁穿插于其中的现象。
对文章体裁方面的知识有了了解之后,首先可以让学生在分析文章标题的基础上对体裁进行预测,然后根据这种预测,让学生进一步决定,如果他们遇到这种题目时是如何谋篇布局、如何来揭示中心思想的。
以上海外教社出版、徐小贞主编的《new century english》为例,第一册第一单元为“why college”,大家很容易地就判断出这应是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就是文章的标题,即“为什么要上大学”,继而大家又结合自身情况,对论据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推断,然后我再让大家在通读全文之后进行对比,找出作者的论据,以及这些论据是如何层层推进进行论证的。
2)主题分析(theme analysis)
语篇的主题是对全文内容的浓缩和高度概括,反映了作者真实的写作意图,而最能反映文章主题的就是段落的主题句。
英语的典
型段落结构是线性段落结构 , 主题句一般位于段落开头句,包含整个段落的中心思想 ,后面各句顺其自然地从前面一句中产生出
来 ,语义范围由大到小,由抽象到具体。
主题句有时也分布于段中和段末,这样学生很容易通过阅读技巧找出段落的主题句,从而对语篇的主题进行准确的把握。
而在有的段落里主题并不明确,此时学生就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归纳总结。
如在讲解《new century english》第一册第四单元“moving from detroit to hobbs”时,学生们就发现作者在文章中先是依次介绍了移居的原因以及两地
在气候、时间观念等方面的差别,而在最后一段通过用drier, warmer, quieter, slower等词描述自己重回底特律的一次感受向我们提示了本文的主题:即离开底特律移居霍布斯并不是真得就远离了文明,而是生活在另一种不同类型的文明之中——一个更干燥、更温暖、更宁静、节奏更缓慢的文明世界之中。
3)结构分析(structure analysis)
受语篇的体裁、主题的影响,语篇的结构也不尽相同。
如记叙文多以时间顺序记述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过程、结果以及出现的人物;议论文则根据所持论点依次进行论证。
但语篇的结构安排并非随意,而是为一定的主题和交际目的服务的,也就是说不同语体的语篇通常用不同的结构形式表示开头、中间、结尾等。
英国语言学家michael hoey (1983) 认为英语基本分为三种篇章模式:一是总体——分述型(general-particular pattern):如先概括后举例、先整体后细节进行推进;二是对照——匹配型
(matching-pattern):即通过对比异同来突出中心议题;三是问题——解决型(problem-solution pattern)::先说明存在的问题,再提出解决办法,最后再进行评价。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可指导学生参考语篇的基本模式,通过归纳段落大意,进行层次划分的方式来了解语篇的宏观结构。
2.2 结合文章的衔接系统对语篇进行分析
韩礼德和哈桑(halliday & hasan)在《英语中的衔接》一书中,认为衔接是“每种语言都具有的,把语篇的这一部分和那一部分关系起来的语言资源”,同时还把衔接分成指称、省略、替代、连接等语法衔接手段和重现、搭配等词汇衔接手段。
如果一个词语的解释不能从词语本身获得,而必段从该词所指的对象中获得答案时就关生了指称关系。
如第一册第三单元中有这样一段:
forty-five million years ago rainforests covered the city of london, and rainforests were
then over 30 million years old. that made them the oldest communities of living things on
the planet.
要想确定文中them的确切含义,就需要在语篇的上下文中找到和它构成指称关系的词,也就是rainforests。
为了行文简洁、突出重点而把语言结构中的某个成分省略。
如
第一单元中的“why college”,其完整的句子结构应为“why do we go to college”。
而替代是为了避免重复,通过替代成分和替代对象之间的关系使句之间关系紧密。
如almost everyone who wants to attend college can do so一句中用do so来替代attend college。
在分析句子间的关系时,我们尤其要注意表示连接的词,因为通过它们能体现语篇中的各种逻辑关系,这种逻辑关系就象一张无形的网把整个语篇紧凑地衔接在一起。
这种连接关系可分为四大类:添加、转折、因果和时间。
如第三单元中,
when trees disappear from the land, he water sources suddenly disappear. the land
itself washes away, either becoming very poor or complete desert. worse still, the
climate is likely to change as the trees are no longer there to absorb the carbon dioxide
in the atmosphere.then the gas rises and traps the sun’s heat in much the same
way as the glass of a greenhouse, leading to a slow but steady build-up of temperature.
不难看出,文中worse still表示添加关系,as表原因关系,then表时间关系.
明白了语篇的衔接,还可以让学生可以通过定义、重述、对比、比较、举例、构词法以及语篇中所出现的逻辑关系来猜测词义,来
扫除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生词难题,为更好地理解语篇服务。
2.3 结合文章的文化背景对语篇进行分析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它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而是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中 ,并反映本民族的价值观、信仰和民族情感。
因此要想成功掌握一门语言就必须有意识地去理解和接受该语言所蕴涵的
文化。
语篇是社会文化语境的产物,任何一个语篇都反映了一定的社会意图和文化特征,并以此使语篇与特定的文化意义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语篇是语言体现意义及其所反映的社会文化模式的基本单位。
因此,我们可结合文章的文化背景来进行语篇分析,这样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语篇所揭示的主题和寓意。
如在讲解《new century english》第一册第三单元“paradise lost”时,首先要让学生了解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的同名经典之作的内容概要:叛逆之神撒旦,因为反抗上帝的权威被打入地狱,却毫不屈服,为复仇寻至伊甸园,并引诱亚当与夏娃偷吃了上帝明令禁吃的知识树上的果子。
最终,撒旦及其同伙遭谴全变成了蛇,作为惩罚,亚当与夏娃也被逐出了伊甸园。
那么作者用其作为语篇标题的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如果我们不注重环境保护,继续肆意砍伐林木,终有一天,人类也将失去赖以生存的这个地球乐园。
又如,在讲第二册第六单元“journeys that change history”时,在向学生介绍尼克松总统访华的历史背景和意义等方面的知识之前,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美国的《时代周刊》曾以“nixon’s odyssey to china”为题对此进行报道?如果我们知
道作为古希腊两大史诗之一的奥德赛的故事,就很容易理解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意义了:特洛伊战争后,传说中的英雄奥得修斯(odysseus)在海上飘流数年,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得以回到祖国、夫妻团聚。
明白了奥得赛被寓为“长期而艰险的旅程”之后,大家对尼克松总统访华的意义也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结合文章的衔接
系统对语篇进行分析。
3 结论
提高学生的语篇分析能力,让他们最大限度地获取文章所传达的信息不是一蹴而就的。
一方面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总结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并通过复述、转述、改写文章情节、内容的方法 ,训练学生完整的信息表达能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坚持多阅读些不同体裁的文章,作为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且在阅读的同时,让他们对文章的体裁、主题、结构以及衔接关系进行预测和分析,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语篇分析能力;同时还要增强学生对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历史渊源等方面的了解,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从而为语篇分析提供必要的知识储备。
总之,在进行语篇分析时,我们不仅要注重词汇、语法等的语言分析,还要兼顾对语篇的总体结构、中心思想的推进、上下文连接、文化背景知识等方面的了解,这样有助于学生了解文章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培养学生把握整个语篇总的逻辑脉络的能力以及
对文章的整体意义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语篇整体观念,深刻领会作者的思想和文章的整体意义,最大量地获取语篇的信息,同时还
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
将语言分析和语篇分析结合起来,可以说是大学英语教学方法的一项重要改革,是提高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也必将成为贯彻执行新的教学大纲的重要模式。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 hasan,r. cohesion in english. london: longman,1976.
[2] 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3] 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