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诗文弘扬民族精神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诵读经典诗文弘扬民族精神

提要:

经典文本世代相传,其中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和特性。从经典中,我们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魅力,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全面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所以,阅读经典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一条非常好的途径。

—、诵读经典诗文的重要性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历史上所公认的经典。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千古流传的经典著作。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都浓缩于这些经典之中,记载和传承着中华文化。它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历经千年淘洗,仍放射着璀璨夺目的思想光辉。那深刻的语言和厚重的内容凝聚着作者的情感体验和对宇宙、社会、人生的深度思考。

1、小学阶段是学生记忆力最佳的年龄阶段,诵读经典学习不但能让小学生为获取优异的学习成绩积累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广泛接触具有高度素养的人类智慧结晶,进入文化广阔深邃的天地,汲取文化营养,温润心灵,丰富情感,滋养精神,使他们的成长不但有知识技能武装,更有人文精神支撑。

2. 儿童诵读古诗文是学习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全面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好基础。诵读古诗文不但能够培养儿童的理解力、记忆力和想像力,而且能够让古诗文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持续地发酵、在默默中开发他们的智慧,促成人格的全面成长,潜移默化地成为他们一生高远见识优美人格的源头活水。

二、诵读经典诗文的措施与方法

现在有很多语文教师对学生诵读注重太少,不重视诵读,认为诵读会影响教师的讲解分析,浪费教学时间。教学中,这些教师往往把注意力放在对一篇篇文章的分解和剖析上,以讲代读、以问代读。“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充斥着课堂。学生远离文本,缺乏对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文本的感悟、文本对学生的陶冶更无从谈起。学生没有广泛的阅读兴

趣,没能积淀出应有的文化底蕴以及鉴赏文学作品的创造水平,甚至没有建立起应有的语文知识框架。这样的教学,稍不注意,就会抹杀学生的主体地位,扼杀学生的灵性。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就没有语文素养的提升。诵读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在反复诵读中,字词句段篇就会源源持续地进入大脑仓库,久而久之,大脑仓库中的语言材料就会持续地丰盈起来。学生的语言丰富了,理解水平、感悟水平自然随之提升。为了让学生以享受的态度诵读经典,我只要求学生熟读,不强求背诵;只求诵读,不强求理解;只求全面体验,不为短期功利,让学生充分体验经典,体验经典诵读,享受读书的趣味。

1. 课内如何引导学生诵读古诗呢?

(1)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理解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然后,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抽查学生读准字音没有,把诗歌读成什么样了?这个环节,教师可适当范读。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这样读起来!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

(2)熟读古诗、自悟自得。

教学《小儿垂钓》时,我们引导学生用读诗文的形式来回答问题,反复诵读。问:”蓬头稚子”干什么?答:蓬头稚子“学垂纶”。问:“谁”侧坐莓苔草映身?答:“蓬头稚子”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时谁“遥招手”?谁“怕得鱼惊不应人”?通过联系古诗的上下文并结合看图,让学生熟读自悟一些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然后质疑问难。随即让同学们展开讨论,不难得出“招手”是“摆手”的意思。通过熟读,质疑解疑,大家自然能体会出诗中小孩的专注与天真烂漫,达到自悟自得。

(3)适度讲解诵读体会。

在结束《古风》的教学时,适度讲解:此诗题目也作《悯农》,悯有“哀怜”的意思,还

作忧愁解释。作者李绅在唐朝元和年间考取进士,后来官做得很大,一直做到了宰相,但他对生活在下层的老百姓很同情,所以在他的很多诗歌中都不同水准地流露出这种关心百姓的感情,这在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至此,再以诵读方式来体会古文声韵之美、情感之美,学生就能读得声情并茂了。

(4)适当延伸拓展诵读。

如教学《古风》做总结时,能够提示学生:我们所学的《锄禾》也是李绅所作,也名《悯农》。《锄禾》既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又告诫人们要尊重劳动、爱惜粮食。我们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很多像《悯农》这样脍炙人口的诗文正等着你们去诵读呢!这样就自然将诵读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

2. 课外如何展开诵读经典训练?

鼓励学生实行广泛的课外阅读,延伸阅读面,增加阅读量,以语文教材或经典读本的某一内容为主,搜集更多的相关资料加以阅读,加深对经典文本的理解和感悟。通过这种开放的过程,提升学生收集信息的水平,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储量,以期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经典教育中,着重引导学生实行补充性延伸和迁移性延伸,以拓展更大的学习空间。

(1)创设环境展经典。

“昔孟母,择邻处。”孟母的故事就说明了环境的重要。营造校园环境,打造儒雅书香环境,“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在校园里、教室里张贴诗人画像,名诗名句,并定时更换;草坪、花圃的栅栏、路灯柱等都写上了诗意的语言;将《论语》、《弟子规》、《唐诗宋词》等诗、文学作品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板报、橱窗、走廊常年刊录。让学生时时刻刻与孔子、孟子、屈原、李白、杜甫等古代先贤对话,让校园一砖一

瓦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学校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让传统经典文化的诵读成为一种随时皆可行的事情。

(2)落实课时诵经典。

每周安排一节诵读课,指导学生阅读经典诗文;语文课前三分钟,背诵经典诗文,红领巾广播站定时播放诗词曲赋和诗词音乐。让整个校园充满诗韵,让学生沐浴在中国经典文化的长河之中,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学生走进校园,便有“书香满园关不住,一屡墨韵顺风来”的感觉。同时也发动家长积极支持经典诵读活动,让学生人人拥有经典读本,保证学生每天诵读经典20分钟。

(3)针对不同年段展开竞赛。

为了使学生学习经典诗文不枯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低年级展开“古诗朗诵”擂台比赛。孩子们摇头晃脑地吟诵着“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让稚嫩的童音回荡在校园上空!中年级展开“经典伴我成长”演讲比赛,孩子们侃侃而谈自己在诵读经典中得到的收获和启迪,以及对人生的感悟。高年级展开“读中华美文,感受华夏文明”作文比赛,孩子们在字里行间中表现对古代圣贤的崇敬,对悠久的自豪,对自己身上肩负的振兴民族的责任感。与经典为伍,与经典同行,一生一世,代代相传,得到的必将是新课改下“无心插柳柳成荫”之葱葱郁郁的喜人景象,作为教师,尤其是小学语文教师应身体力行,持续探索,让经典从学生口中融于他们的血液中,芬芳充满在他们的生命中!

经典文本世代相传,其中凝结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和特性。从经典中,我们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魅力,感受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所以,阅读经典是弘扬民族精神的一条非常好的途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