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稻作文化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作起源

从我国古代文献看 ,商代甲骨文中已有“稻”字出现,在《诗经》中已
将黍、稻并提。春秋以前,因我国北方种稻量少,水稻被列为五谷之末,
如“禾、稷、菽、麦、稻”;而至宋代,便因种植数量多而升至五谷之 首了,民间更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到明代,《天工开物》
云:“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稻米成为我国的主要粮食。

飞来稻型谷物起源神话是一种较为典型的关于黄金时代失落的神话。
它分布在亚洲稻作文化的历史最为久远的壮、傣等民族中, 是一种 较为古老的谷物起源神话类型。

神授型
或以动物充当神的使者, 或由半神半人的神人带给人类。
牛是水田稻作不可缺少的帮手, 因此牛被神化, 被认为是神牛。侗族 神话中牛是被贯公差遣下凡, 给人类带来谷种, 帮助人们开荒种地, 播种五谷的神牛, 但因传错话, 被贬至下界, 为人耕田种地, 将功赎罪。
∆ ∆ ∆


1995年,在湖南省道县玉蟾岩遗址中,发掘有人工育化迹象的稻壳 和陶器遗存。经鉴定,有的稻壳已有1.8万年至2.2万年的历史。是发 现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澧县城头山古文化遗址位于湖南常德澧县县城西北约10公里处,是目前中 国发现的时代最早(早于距今6000年前)、内容最丰富、最具有典型意义 的古城遗址。遗址区内有世界迄今所发现的历史最早(6300—6500年前)、 保存最好的水稻田遗址。

稻谷的起源神话

飞来稻型
在云南西双版纳的傣族、文山州的壮族,流传着的飞来
稻型神话有着大体一致的基本内容:

古时, 稻谷的颗粒象鸡蛋、萝卜或南瓜一样大, 成熟后会自动飞
入粮仓或滚入粮仓, 但因一懒妇人未来得及清理粮仓或粮食不愿飞
入其家, 而被棒打或咒骂, 不复会飞。并因捧打、因被埋怨太大、难 吃、因被太阳穿上衣服等原因而变小。

为了获得神灵的再度庇护, 为了保证谷物的丰收, 人们举行各种娱神与
祭祀活动。而在这些与神、鬼或祖先等超常世界接触的过程中, 稻谷的 神性使其成为了人神沟通之纽带。如稻作民族普遍以稻谷及其制品作 占卜。

水族祭稻田
上梁仪式

五色糯米饭敬神。究其原因, 也许是认为将稻谷作超常规的处理后
更具有神性吧。在日本民间传说《桃太郎》中, 有动物吃了黄米团

动物取来型 其母题是: 人类之初或大洪水过后, 人类无谷种,由动物 自天上、水里、大海或远处取回。为人类寻找谷种的有狗、鼠、雀、 蚂蝗、蛇等动物。

自然生成型
自然生成型神话大体都说很久很久以前, 在人类的原始时
代, 大地上长满了稻谷, 供人自由享用, 如西双版纳傣族流传的神话: 古时,
一猎人打猎, 突然闻到远处飘来的香味, 便四处寻找, 原来在水塘边的地

《诗经· 七月》

八月剥枣,十月获稻。 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稻作起源的族属

“稻”的非汉字音:

∆ ∆
1. 贵州黔东南苗语称“稻”为“na”,广西融水苗语称“稻”为“ne”。
2. 贵州布依语和广西壮语称“稻田”为“na”。 3. 贵州某些地方的侗语称“稻田”为“na”,某些地方的侗语称“稻田”为 “ya”。 4. 泰国语称“稻田”为“na”。 5. 古朝鲜语称“稻”为“na”或“narak”。 6. 古日语称“稻”为“na”或“ne”。 依据“那文化”学说,布依族、壮族、侗族和傣(泰)族等壮侗语族应该是稻作文 化的创造者。

各稻作民族都有祭牛神的习俗, 除舞春牛等农前娱乐外, 农忙过后还举行祭牛圈、牛
王生日、牛纳纳、牛耕节等活动, 意在为牛祈福, 向牛谢恩, 使牛得到休息。
稻作的节日

尝新节
稻作景观
上长满了稻谷。

英雄取来型 傣族神话( 九隆王)则是九隆为报父仇, 战胜湖中的九条毒
龙, 毒龙被迫献出珍宝, 其中就有一粒稻谷种子。布衣族则讲是茫耶寻谷
种。这些人间英雄使稻谷不再是由神力或自然所支配 , 而是由人所掌握。
稻谷具有神秘力量

稻作神话是稻作民族在生产生活实际中产生出来的, 深深打上了稻作文 化的烙印, 体现着稻作文化的内涵。
与稻作有关的物崇拜

水崇拜
在稻作神话中, 水的意象不断出现。壮族、侗族等都有雷神( 水神)
崇拜。水族、布依族听到雷声必须停止耕作以示敬畏。壮族神话中的第三代 神布伯擒雷公, 争雨水,人间才能种稻谷, 明确提出了雷神、水与种稻的关系。 傣历新年互相泼水祝福的习俗与农时节令有关。

水生物崇拜 有些民族中则逐渐将栖息于水源、沼泽等的水族作为水神的 象征物加以崇拜, 抽象的水神异化为具体的或虚拟的水中实物, 是稻作民族 水崇拜的普遍文化现象。如壮族的蛙崇拜,侗族的鱼崇圈与 “那”文化圈
稻作文化

温暖多雨的环境是种植稻谷的得天独厚条件,稻米养育了一代一代各族 人民,他们在年复一年的稻谷生产和稻田管理中,积累了丰富的稻作经验, 他们的生产生活、人生礼仪、节庆活动都与稻谷紧密相连,并把稻谷作为礼 物在小孩满月、或婚礼、葬礼等重要人生礼仪上相互赠送。在长期的生产和 生活实践中,他们共同创造了稻作文化。 从广义来看, 稻作文化是指包括由于稻作生产发生出来的社会生活的一 切方面 , 它不仅是指有关谷物主体的产生、发展及其生产的一系列问题, 而且 包括由于稻作生产而影响所及的民间的生活方式和生产中的种种习俗与仪轨、 以及稻作民族的特有的性格、爱好与文化心态等。
子后力气倍增, 打败了鬼怪的情节。
稻作与人生礼仪
诸多人生礼仪和宗教仪式也离不开稻谷,如给 神或新亡人供的只能是大米或糯米制品,决不 能供玉米粥、薯类。

壮侗语族的民族视稻米为生命的 象征,做寿叫做“补粮”。年过 半百的老人都有个近一米高的陶 罐,称为寿米缸,生日请巫师诵 经,子孙往缸里加新米,表示延 寿。里面的米平时可以掏一些熬 粥,但再穷也不能掏净,掏净了 就意味生命即将终结,非常的不 吉利。
稻作技术起源于何地?
原始人为什么要种植水稻?
稻作与文明的关系?

“稻”这一农作物难道没有支撑过文明吗 ? 在持续动荡 的世界史中,“稻”难道仅仅是给人类持续提供淀粉的
不起眼的草吗?

四大古文明,唯有中国文明是粟作文明(黄河流域) 中国的稻作文明比黄河流域的旱地粟作文明要早上两三 千年,早于旱地粟作文明,但却被后者所覆盖。

日本的稻作

稻作传入日本可以追溯到4500 - 5000年前, 但当时只是稻谷的传入,并未伴随水稻的耕
作方式。水稻耕作方式的传入是在2200 -
2500年前,途径有二:

一条是从朝鲜半岛南部传入日本九州岛北部;
另一条是从长江下游的杭州湾横跨东海,经 由“黑潮”主流传入日本九州岛南部。


20 世纪70年代,日本人类学家提出照 叶树林文化理论,认为喜玛拉雅山以 南至日本关西有一常绿阔叶树林,其 中以云南为中心。 最基本、最重要的文化特征是以栽种 水稻、杂粮(包括旱稻)、薯类为主的烧 田农业。 亦称“东亚半月弧稻作文化圈”,并 认定为亚洲栽培稻的发源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