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术为业读书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读《以学术为业》的几点感想
虽然将韦伯这篇稍短的演讲只看了几遍,但其内涵之丰富,仍令人感到只触到了冰山之一角,我就怀疑当时台下的学生听到这份演讲能体悟到多深。

从总体上说,韦伯的这篇演讲分了八部分,也就是韦伯有侧重的讲了八方面的内容。

不然,他也不会经过一番修订后作如是划分以出版。

下面即我对这八方面所作的一点认识:
首先,谈一下学术生涯的外部环境。

韦伯提到了决定献身学术的学生,其
化的趋势,其认为这是不合历史氛围的。

运气和机遇是以学术为业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遴选制度及集体意志选择的规律也是人才得不到选拔的重要条件。

还有就是一个人在授课与研究两方面都优秀的情况是很少的,这就导致了单方面才能优秀的学者被埋没的危险。

这些因素统合起来使韦伯不得不说学术生涯是一场鲁莽的赌博。

反观当代中国的学术生涯的外部环境,虽不能成为富者,教师却也是一份体面的工作,但有些情况却也值得深思。

其次,谈一下学术工作中的机遇和灵感。

在专业化时代,欲在学术上取得成就,就必须具备某些条件。

一、热情,如韦伯所说,无论什么事,如果不能让人怀着热情去做,那么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值得做的事情。

热情是“灵感”的重要前提。

二、工作方法也很重要,是区分业余与专家的重要尺度,然而工作也只是成功的条件之一。

三、一个人是否具有灵感,取决于我们无法了解的命运,更取决于“天赋”的有无。

四、运气,有时运气真的很重要。

韦伯还讨论了“个性”与“个人体验”,个性即只有会心服膺他的学科要求才能达到,而个人体验只是娱乐,亲身感受而已。

政治领域是例外于个性本义的。

还有,科学和艺术实践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差异:科学受进步过程约束,艺术则不受;科学与艺术都需奉献自己,但科学只能向前,而艺术却不需要;科学的价值体现在其进步与超越上,而艺术的价值则体现在对美的表达上。

从事科研的目的可分为:①纯粹使用的目的(为己),②为了科学(追寻意义本身)。

第三,谈一下理智化的过程。

科学的进步,是理智化过程的一部分,理智化即意味着为世界除魅。

对以学术为业其意义和价值,在过去和现在有巨大的差异。

古代献身科学即是对真理的追求,而现在不然,追求一些别的事物。

这种转变的发生过程:古代追求真理采用的工具是观念,即通过观念的逻辑过程得出“真理”。

文艺复兴时期出现了第二个工具:理性实验,使实验成为了研究本身的一项原则,以此推动科学的发展。

而近代以来,科学被认为是通向真正的艺术的道路;而艺术上升为一门科学的层次,科学也就成了通向真正的自然之路。

科学是通向上帝之路。

科学是通向幸福之路。

而今天这些都不被相信了,科学就是科学,并不被赋予这些意义。

第四,谈一下科学不涉及终极关怀。

科学没有终极意义。

学术工作与预设科学具有终极意义的前提,并不搭边。

一、自然科学,其预设掌握宇宙终极规律的知识是有价值的,但无法得到绝对证明。

二、医疗事业,其预设医学科学有责任维持生命本身,有责任尽可能减少痛苦,而这种说法很成问题。

三、艺术科学,存在艺术品是事实,但追问是否应当有艺术品,艺术科学实在没有资格追问。

四、
法理学,对具体的法规或具体的解释方式是否可被视为有约束力做出判定是可以做的,但回答这些法规是否一定应当创制就不是分内之事。

五、历史和文化科学,交给我们如何从源头上理解政治、艺术、文学和社会现象。

但不能告诉我们这些文化现象过去和现在有无存在价值,也不会回答是否值得花费功夫去了解这些现象。

所有的科学,其预设前提是存在希望透过这些过程参与文明共同体的关切,但不能向任何人“科学地”证明。

它们也不能证明此关切是不证自明的。

第五,谈一下学术与政治。

在课堂里没有政治的位置,党派同样不属于课堂,无论对学生还是从老师角度而言。

讲台不是先知和煽动家应呆的地方。

教师应做到知识上的诚实和负责任,不能兜售自己的政治见解和价值好恶,尽量保持价值上的中立。

第六,谈一下价值多元性。

科学不承认“奇迹”和“神启”。

正直的教师所能做的是讲授那些令人不舒服的事实。

世界上有着不同价值体系的相互冲突。

有些东西,尽管不美、不神圣、不善,却可以为真,对于大学中的人,所要做的是在众多多元价值中保持令人痛苦的中立,而不恣意表达自己的价值立场。

要正视个人的文化命运,处理好日常生活所提出的要求。

第七,教师不应是领袖。

教师不应成为领袖,他们所做的是知识的传授,而不是在行动领域成为领导者。

学生不应过分企求,教师在世界观方面是没有发言权的。

第八,即最后,科学对信仰所能做的贡献。

又回到了科学的意义上。

科学作为职业,可以解决某些问题:①获得技术知识,②在思维方法及其必需的手段和训练,③头脑的清明。

科学能培养人做到头脑的清明,让其在目的与手段的冲突中做出抉择。

以上根据韦伯分的八个方面,分别做了简要概括。

下面所写的是自己对韦伯思想“管窥蠡豹”式的理解。

首先,韦伯在第二小节讲到获得灵感所需要的条件:一、热情,“因为无论什么事情,如果不能让人怀着热情去做,那么对于人来说,都是不值得做的事情”。

二、“计算是不可缺少的先决条件”,“通常这种念头只能从艰苦的工作中得来”。

在科研方面,“业余与专家的不同,只在于他的工作方法缺乏严整的确定性”,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要想取得科研成果,无论你是专家还是业余人士,工作方法不同,但都得付出大量工作。

三、运气、“一个人是否具有科学灵感,取决于我们无法了解的命运”,命运是难以捉摸的,运气有时确实起到莫大的作用。

四、天赋,是否具有科学灵感,“取决于我们无法了解的命运,但也取决于‘天赋’的有无”,“人们不畏困苦,竭力要‘有所体验’,因为这就是‘个性’应有的生活风格,如果没有成功,至少也要装成有这种天纵之才的样子。

”“个性”是一种固有的天赋,即对学科要求的全心服膺,而不是装出来的。

在这里,也应强调一下非理性因素,除灵感以外的其他因素,包括想象、幻想、直觉,以及包括梦在内的潜意识的作用。

研究表明,历史上许多科学家都是在睡觉时的梦中获得启示。

例如,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冥思苦想C6H6结构问题。

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早在求学时期就产生了建立化学元素之间广泛联系的想法,他成为大学教授后,对已发现元素做了深入研究。

为创周期表,三日三夜未眠,由于他疲劳,不知不觉睡着。

不料在梦中竟出现比较成型的周期表。

兴奋惊醒后,将其写到纸上。

罗素常在梦中“产生新思想或把旧思想更新”。

作曲家丁·塔季尼梦见把自己的小提琴交给一个魔鬼演奏,令其吃惊的是魔鬼奏出了美妙旋律,醒后记下,即为今日之《魔鬼之歌》。

(以上引自韩明在上饶师专学报上发表的《梦与灵感思维》,1988年01
期)(还可参考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及左攀峰在《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发表的《梦与灵感》)因此,重视各种非理性因素在灵感产生中的重要作用,无疑会起到莫大的推助作用。

其次,理智化的过程即是一个不断除魅的过程,即是对科学发展中的附着的宗教、价值等的剥离。

科学的职业从具有各种宗教意义和价值,到变成不具任何人生意义和推动关怀的赤裸裸的科学。

第3小节从历史上叙说了科学被剥离神圣外衣,不断被打入“冷宫”的过程。

科学日益发展,无所不在,而其神圣性却越来越被低视。

“除了在教书匠中间和编辑部里的一些老稚童,谁会相信这样的幸福?”第4小节分学科论述科学为何没有终极关怀,因其不能回答各学科哲学层面的涉及价值判断的问题。

“它们所预设的前提是,存在着这样的关切,希望透过这些过程,参与文明人的共同体。

但是它们不能向任何人‘科学地’证明,事情就是如此,并且它们预设这一关切,也绝不能证明此关切是不证自明的”。

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悖论,科学的作用越来越大,短短几十年巨大改变人的命运,而它在人们讨论意义和价值的层面的发言权不断被剥夺,甚至最后成为人们手中的一把工具。

最后,谈一个问题,教师是否能保持“价值中立”的问题。

韦伯曾提到“教师不应是领袖”,教师应在各种价值和各种宗教中“教会他的学生承认令人不舒服的‘事实’”。

教师确实应该保持“价值中立”,教师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在无意识中带有自己的价值判断,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这就是为什么好老师带出的学生也优秀。

愚蠢的老师只能混日子,因为学生无法从其身上学到良好的价值品质和严谨的治学作风,这当然误己误人。

所谓“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这种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差异,也使韦伯内心受到煎熬,产生巨大的矛盾。

这也是韦伯强调在“信念伦理”和“责任伦理”中,更赞美和推崇“责任伦理”的缘故吧。

综上,韦伯以优美的词句,精炼的意思表达,言简意赅地论述了科学时代来临所带来的各种价值和伦理问题,以及作为教师和学者应在复杂而矛盾的各种问题中如何做出抉择。

《以学术为业》虽短短几十页,但思考的问题不只几卷书即可表达清楚的,这也是学仁为何对其推崇备至,而有感慨莫及的原因吧。

因此,此书值得深入挖掘深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