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的基本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茶树的基本知识
一.学习要求
1. 1学习目的:
通过对本章节的学习,了解茶树的起源、形态、生长、栽培等基本知识,掌握茶叶采摘的标准,进一步加强茶艺人员的茶叶知识。
1. 2重点:
1.茶树的形态特征。
2.茶树的生长与栽培。
1.3难点:
茶叶的采摘标准。
1. 4知识点:
1.茶树的起源。
2.茶树的形态特征。
3.茶树的生长与栽培。
4.茶树的采摘。
二、学习内容
2.1茶树的起源与传播
茶树的学名全称为Camellia Sinecsis (L、) O、Kuntze,就是一种多年生的木本,常绿植物。
茶树在植物学分类系统中,属被子植物门(Angiospermate),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原始花被亚纲(Ar、Chlamydeae),山茶目(Theales),山茶科(Theaceae),山茶属(Camellia)。
茶树的最初学名就是Camellia Sinensis(L、)。1950年,中国植物学家钱崇澍根据国际命名与茶树特性的研究,确定以Camellia Sinensis(L、)O、Kuntze为茶树学名,在中国通用迄今。
根据植物学研究,茶树所属的被子植物门,系起源于距今约一亿年以前的晚白恶世,而其中的山茶目植物,约产生在六千万年以前。
关于茶树的原产地,近代一些学者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在印度,有人认为在包括缅甸、泰国、越南、印度、中国西南的整个地带,但根据史料记载与实地调查,多数学者已经确认中国
就是茶树的原产地,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就是茶树原产地的中心。
人类发现与利用茶树,最早就是采自野生,用做药用。若按照《神农本草经》中的记载来推算,在中国,茶的利用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了。
随着茶树从药用发展为饮用,野生茶树势已不能满足需要,人们或采茶籽,或掘取野生茶苗进行栽培与繁植。根据东晋(317-420年)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巴志》中说:周武王于公元前1066年联合当时四川、云南的部落共同讨纣之后,巴蜀所产的茶已列为贡品,并记载有“园有芳、香茗”。由此推断,在公元前一千多年已经人工栽培茶树了,那么茶树栽培距今当有三千多年历史了。
茶树在中国的传播,首先从四川传入当时政治文化中心陕西、甘肃一带,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不能大量栽培。秦汉以后,中国统一,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日渐密切,茶树由四川传到长江中下游一带,由于地理气候上的有利条件,逐渐取代了巴蜀在茶业上的中心地位。
到了唐、宋时期,茶叶已成为日常不可缺少的物品。茶叶产区遍及四川、陕西、湖南、湖北、福建、江苏、浙江、安徽、河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14个省区,几乎与近代茶区相当,达到了有史以来的兴盛阶段;同时,也使茶叶从一种地区性的小农生产变成了一种全国性的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的产物。统治阶级制定了各种制度来控制茶叶的生产、贸易、税收等。自此,茶作为一种产业逐渐普及、发展起来。
茶树向国外传播,最早传到朝鲜与日本。6世纪下半叶,随着佛教界僧侣的相互往来,茶叶首先传入朝鲜半岛;而日本种植茶树,就是在唐代中叶(公元805),日本僧人最澄与尚来中国浙江天台山学佛,回国时携带茶籽种于日本滋贺县,这就是中国茶种传向国外的最早记载。
公元1684年,德国人由日本输入茶籽在印尼的爪哇试种,没有成功。又于1731年从中国输入大批茶籽,种在爪哇与苏门答腊,自此茶叶生产在印尼开始发展起来。
印度于1788年由中国首次输入茶籽,但种植失败。1834年以后,英国资本家开始从中国输入茶籽,雇用熟练工人,在印度大规模发展茶叶种植。之后,又相继在斯里兰卡、孟加拉等地
发展茶场。
19世纪50年代,英国利用其殖民政策,在非洲的肯尼亚、坦桑尼亚、乌干达等国开始种茶,至20世纪初,茶业在非洲已具有相当规模。
欧洲只有前苏联种茶。该国最早于1833年由中国引入茶苗在黑海东部的格鲁吉亚种植,经过三十多年试验,于1883年开始大面积发展,都就是从我国湖北羊楼洞运去的茶籽茶苗。20世纪以后,格鲁吉亚已成为茶叶生产的主要区域。
茶树起源于中国,茶叶的发现、种植、利用,在中国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茶的知识、文化也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而风靡全球,茶叶从一种民间饮品变成一种产业,一种商品,一种文化。而茶叶贸易不仅吸引了世界的商人,更就是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铺路石。
2.2茶树的形态特征
学习茶艺首先要了解与研究茶树生物的特征,掌握其形态、生命活动规律及与生态环境的关系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学习与运用茶的过程中,达到准确、自如的目的。
在我国古代,人们对茶树的认识,都局限在形象化的描述上。如陆羽的《茶经》(一之源)中载:“茶者……其树如瓜芦,叶如栀子,花如白蔷薇,实如栟栏,茎如丁香,根如胡桃。”对茶树的外部特征用了各种比喻来说明。陆羽之后的茶书,也有一些描述,但都缺乏近代植物学性状的记载。
直至20世纪中叶,随着科学的进步,茶叶工作者对茶区品种资源深入调查,编写了大批茶学论文、书籍,进行了大量的科学实验。目前,已全面认识了茶树的内在与外在的形态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茶的科学与文化创造了必须的条件。
2.2.1茶树的外形
茶树的地上部分,在无人为控制情况下,因分枝性状的差异,植株分为乔木型、半乔木型与灌木型三种。
(1)乔木型茶树:有明显的主干,分枝部位高,通常树高3-5公尺以上。
(2)灌木型茶树:没有明显主干,分枝较密,多近地面处,树冠矮小,通常为1、5-3米。
(3)半乔木型茶树:在树高与分枝上都介于灌木型茶树与乔木型茶树上之间。
茶树的树冠形成,由于分枝角度、密度的不同,分为直立状、半直立状、披张状三种。
目前,人工栽培的茶园,为了茶叶的优质与高产,科学地培养植株与树冠,已就是栽培管理上的重要环节。运用修剪与采摘技术,培养健状均匀的骨干,扩大分枝的密度与树冠的幅度,增加采摘面,控制茶树适中的高度等,有效地提高了产量与质量,方便了采摘与管理。
2.2.2茶树的组成
(1)根。茶树的根由主根、侧根、细根、根毛组成,为轴状根系。主根由种子的胚根发育而成,在垂直向土壤下生长的过程中,分生出侧根与细根,细根上生出根行。主根与侧根构成根系的骨干,寿命较长,起固定、输导、贮藏等作用。细根与根毛统称吸收根,寿命较短,不断更新。
茶树的根系在幼年期,主根发达,侧根不多,主要向土壤深层发展;约三年生以后,至成年期,根系逐渐向广度发展,根幅可达一米以上;至衰老期后,根系由外向内逐步死亡。
根系的分布除受树龄影响外,还因土壤条件、品种、栽培方式等的影响而有一定差异。根系的生长有向水、向肥、向阻力小的方向生长的特点。
(2)茎。茶树的茎,从其作用分主干、主轴、骨干枝、细枝。分枝以下的部分称为主干,分枝以上的部分称为主轴。主干就是区别茶树类型的重要根据之一。
茶树的分枝分为单轴分枝与合轴分支。幼年期的茶树,就是单轴分枝,主茎生长旺盛,形成明显的直立主枝。成年期茶树,主枝到达一定高度后,生长即减慢,侧枝迅速产生,使分枝层次增加,形成合轴分枝,树冠成为披张状、而及时的修剪,可以控制主茎向上的生长优势,达到树冠展开状态。
在茶树的茎上有生叶与芽生叶的地方叫节,两叶之间的一段叫节间,叶脱落后留有叶痕;芽又分叶芽与花芽,叶芽展开后形成的枝叶称新梢。新梢展叶后,分一芽一叶梢,一芽二叶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