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第2课时 比大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课时比大小

▶教学内容

教科书P17,完成教科书P17“做一做”及P18~19“练习三”第3、4、6、7、8题和

“思考题”。

▶教学目标

1.认识符号“>”“<”“=”,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会用符号来描述5以内两个数

之间的大小关系。

2.在用具体事物比较到用符号表示数的大小的过程中,体会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感

受一一对应的思想,发展初步观察、比较和概括的能力,培养符号意识。

3.培养学习的兴趣,养成规范书写、积极表达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符号“>”“<”“=”,会用符号来描述5以内两个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符号“>”“<”“=”的含义,会区分“>”“<”。

▶教学准备

课件,9只猴子、3个桃、2根香蕉、4个梨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科书P17情境图。

师:小猴子们到野外聚餐,仔细观察,图中都有些什么?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图中有猴子、桃、香蕉、梨,也有的学生会说出猴子及各种

水果的数量。

师:图中有几只猴子?几个桃?几根香蕉?几个梨?请大家数一数、写一写。

【学情预设】图中有3只猴子,3个桃,2根香蕉,4个梨。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喜欢、熟悉的情境,通过数一数、写一写的活动,既帮助学生复

习了旧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书写习惯。

师:想一想,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这些水果够分吗?

【学情预设】引导学生说出要想知道每只猴子吃1个梨、1个桃、1根香蕉,这些水果

够不够分,就是要把猴子的只数与水果的数量进行比较。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比大小。(板书课题:比大小)

【设计意图】由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导入新课。

二、设疑探究,学习新知

1.学习“=”。

师:1只猴子吃1个桃,桃够分吗?你是怎么想的?

【教学提示】

数数的时候,

要注意指导学生按

一定的顺序数。写

数的时候,注意书

写的姿势及数字的

规范。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说:用数数的方法来比较。猴子有3只,桃也有3个,猴子和

桃的数量同样多,所以桃够分。

师:请你摆一摆,排一排,让别人一眼就看出猴子的数量与桃同样多。

学生操作,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摆猴子与桃的图片。

【学情预设】大多数学生有了前面学习“比多少”时的经验,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一

摆,并且说明1只猴子对应1个桃,没有多余的,我们就说猴子的数量与桃同样多。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大家看,左边的3只猴子可以写成几?右边的桃呢?(根据

学生的回答在左边写“3”,右边也写“3”)猴子的只数与桃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同样多)

对,3和3同样多,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表示同样多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3=3。(板书“=”)

师:“=”是等号,等号是两条一样长的线,表示这两个数相等。

带领学生读一读:3等于3。(板书:等号3等于3)

教师利用展示台在教科书P17的日字格里示范书写“=”,学生模仿,强调写的时候要

把两条线画得均匀且一样长。

师:仔细观察,等号两边的数有什么特点?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等号两边的数相等;等号两边是两个相等的数。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指出,可以用“=”表示相等。将“3与3同样

多”等写成“3=3”,并讲解“=”的读写法,让学生感受到使用“=”的合理性和简洁性,

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

2.学习“>”。

师:每只猴子分1根香蕉,够吗?你能想办法用一个式子表示吗?可以自己动手摆一

摆哟!

学生操作,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摆猴子与香蕉的图片。

【学情预设】预设1:不够,因为3只猴子比2根香蕉多或者说2根香蕉比3只猴子少。

预设2:因为猴子比香蕉多,所以不够分,3比2大,可以用3>2来表示。

预设3:因为香蕉比猴子少,所以不够分,2比3小,可以用2<3来表示。

学生在汇报时可能表达不清楚,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明确:因为猴子比香蕉多,3比2

大,所以每只猴子分1根香蕉是不够的,我们还可以用“3大于2”来表示。(板书:3>2)

师:“>”是大于号,它读作“大于”,跟着我读一读:3大于2。(板书:大于号3大

于2)

师:请你观察,大于号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它呢?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大于号的左边开口大,右边尖尖的;大于号的左边是较大

的数,右边是较小的数;大于号的开口对着较大的数,尖角对着较小的数。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大大嘴巴对大数,尖尖旁边是小数。你会写“>”吗?和老师

一起来写一写吧!

【教学提示】

注意可以用不

同形式表示比较的

结果。先让学生用

自己的方法说一说

猴子与水果数量比

较的情况,再引入

符号表示。

教师利用展示台在教科书P17的日字格里示范书写“>”,学生模仿。

3.学习“<”。

师:每只猴子分1个梨,够吗?你能想办法用一个式子表示吗?

先让学生摆一摆,用自己的语言交流,再引导学生学习“3<4”。

【学情预设】预设1:猴子有3只,梨有4个,猴子比梨少,所以梨够分,梨多出来了1个;猴子摆了3只,梨摆了4个,猴子和梨一一对应,猴子比梨少,所以梨够分。

预设2:3比4小,4比3大,所以梨够分。

如果学生可以说出“4>3”的式子,让学生说明表示的意义,教师补充;如果学生说不出,教师说明4比3大,反过来说明3比4小,我们还可以用“3小于4”来表示3比4小。(板书:3<4)

师:“<”是小于号,读作“小于”,跟着我读一读:3小于4。(板书:小于号3小于4)

师:仔细观察,小于号有什么特点?小于号两边的数又有什么特点?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小于号的左边尖尖的,右边开口大;小于号的左边是较小的数,右边是较大的数;小于号的开口对着较大的数,尖角对着较小的数。

师:你会写“<”吗?和老师一起来写一写吧!

教师利用展示台在教科书P17的日字格里示范书写“<”,学生模仿。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学习从具体物品中的比较抽象到数的大小比较,进一步体会“>”和“<”的含义,感知符号的数学功能。

4.区分“>”和“<”。

(1)区分两种符号。

指导学生用手势表示不同的符号,教师说名称,学生用手势表示,或者教师说名称,学生用小棒摆出“>”和“<”。

师:“>”和“<”很相似,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你有什么好方法能区分它们吗?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相同点是“>”和“<”的开口都是朝着较大的数。不同点是大于号开口在左,小于号开口在右。

(2)利用儿歌记忆符号。

师:请你观察前面三道式子,小组讨论,看有什么发现。

【学情预设】学生可能回答:“=”表示左边的数与右边的数同样多,“>”表示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大,“<”表示左边的数比右边的数小。

学生回答后,课件出示儿歌帮助学生记忆。

【设计意图】利用比较的方法帮助学生区分“>”和“<”,从意义上理解并进行区分。用儿歌帮助学生记忆符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