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州古典园林植物配置研究
摘要:苏州园林以其精湛的建筑工艺,巧妙地空间处理手法,以及富有神韵的山水情怀而独步世界。园林植物配置是指植物材料在园林中适宜的种植位置。就是指植物与周围,或局部小环境的合宜配合,植物能长大形成景观。受文化影响的苏州古典园林,适宜的植物配置,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内容,另一是适地适树。现代园林的植物景观配置不一定适用于古典园林的配置,但是研究苏州古典园林的植物配置却可以给我们现代公园的建设以启迪。本文将从苏州古典园林植物的文化内涵和适地适树的原则分析其植物配置.
关键词:苏州古典园林,植物景观,文化,适地适树
中国古典园林园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以及独到的意趣在世界园林中拥有重要的地位,而苏州园林作为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在植物景观营造方面拥有极高的地位,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苏州园林甲天下”, 不仅表现在其精湛的建筑工艺而且与其植物景观的营造也密不可分。
1、苏州园林植物配置的适地适树原则
中国很早就认识到适地适树在植物造景中的重要作用。如西汉刘安《淮南子》中说:“欲知地道,物其树”指出了树木生长与自然条件的密切关系。北魏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对此进一步的阐述:“地势有良薄,山泽有异宜。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精辟的说明了适地适树的意义和重要性。明代王象晋著《群芳谱》中,对此认识更有所发展:“在北者耐寒,在南者喜暖。高山者宜燥,下地者宜湿。此物性之固然,非人力可强致也。诚能顺其天,以致其性,斯得种植之法矣。”现代人将适地适树解释为立地条件与树种特性相互适应,是选择造林树种的一项基本原则。依据生物与其生态环境的辩证统一这一生物界的基本法则提出。
1.1.苏州古典园林的立地条件
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的南端,太湖平原的东侧,地势平坦开阔。苏州平原属流水地貌,由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而塑造成堆积平原。其中散落着一些孤立低矮的丘陵,这些丘陵的存在,提供了一定的园林植物资源条件。苏州的土壤中
的自然黄棕土类中的黄刚土属的各项理化性能,最适宜树木生长,太湖沿岸以自然黄棕土为主的丘陵,园林植物资源丰富[1]。
1.2.苏州的植被的观赏植物资源
通过对苏州城外一个次生林的研究得知苏州的乡土植被有:常绿阔叶林,主要以山毛榉科、樟科、山茶科为主;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主要以映山红、六月雪、紫金牛、继木等为主;落叶阔叶林,主要以老鸦柿、卫矛、山胡椒等为主;针叶林,主要以马尾松、刺柏和人工营造的杉树林;竹林。
1.3.适地适树的园林景观
清人陈扶瑶《花镜》中说:草木之宜寒宜暖,宜高宜下者,天地虽能生之,不能使之各得其所,赖种植位置有方耳.”因此在苏州古典园林造园中,有些景是根据植物的生长习性创造的[2]。陈从周在《续园论》中说:“牡丹香花向阳斯盛,须植于主厅之南。”开朗旷达之地,早晨受初升之旭日,傍晚又可得到晚霞的光照,宜栽植喜阳之花木。
1.3.1.拙政园
枫杨、柳等都是耐湿乔木,拙政园原是“积水亘其中”的低平积水之地,故园内多种枫杨和柳,荷风四面亭,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就是典型的适地适树取景。如下图是从拙政园入口看拙政园东园山水植被结构图,柳和枫杨成为园子的骨干树种。
图1-1.从拙政园入口看拙政园山水植被
1.3.
2.留园
留园五峰仙馆前厅山上的黑松,配置在地势高爽、光线良好之处,这与黑松
的喜光耐旱的生长习性是相符的。正如《花镜》中所说:“松柏骨苍,宜峭壁奇峰[3]。”
图1-2.留园五峰仙馆植物配置图
1.33.留园芭蕉
叶片硕大,极易招风,空旷的大空间风力较大,故常将芭蕉配置在小庭院里,形成“绿窗分映”的景观;另有,因墙根屋角和小天井中蒸发量小、水湿条件好,更宜芭蕉忌烈日干燥的习性。如留园石林小院中洞窗外之芭蕉峰石小景,就置在墙角。
图1-3.留园芭蕉峰石小景
2.苏州古典园林依文化意境栽植的植物景观
苏州古典园林实际上还是中国文人气质集中体现的地方,园林往往体现着主人的宇宙观、人格观和审美观。既有追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山野情怀,也有“天人合一”的人生理想。“模山范水”“移天缩地”,这种山水情怀直接导致园林的山水化。这种情怀同样体现在园林的植物配置上,通过植物配置,使得城市山林既能寄寓心志,又能使生活环境形成安乐舒适的理想天地[4]。
2.1.与诗词有关的植物景观
朱熹说:“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建筑建成一般通过建筑的风格及园主人要表达的情怀去确定植物种植的种类。一般,气度恢弘、位置重要的主建筑前,宜用“比德”内涵的植物,以示庄重;幽静雅致的较小空间,宜按“诗词取材”,并用与建筑用途相近的植物种类,从而形成主题性景点;山水大空间则要形成自然性景观。
2.1.1.待霜亭
拙政园中部山岛上桔树丛中,有亭翼然,离离秋实,转红方甜。取自唐代诗人韦应物“洞庭须待满林霜”句意,命名“待霜”,桔树山花,一派太湖洞庭山景。
图2-1.待霜亭
2.1.2.松风水阁
拙政园松风水阁,取陶弘景“每闻松声欣然为乐”句意,配置老松显示听松
声意境。
图2-2.松风水阁
2.2.与画理有关的植物造景
画的兴起真正标志着文人造园鼎盛期的开始,从此士人们对天地自然景色的描绘,超越了单纯依靠文章诗文,增添了一种有力的工具,可以把山水佳景描绘于纸上。同时运用造园技艺,可以将心目中理想的山水营造出来。
画理就是符合国画原理和技法的论述。国画讲究“气、韵、思、景、笔、墨”六个方面,成为绘画六要。只讲求神似,意境。山水园林一般运用小中见大的手法,模山范水,移天缩地。在植物配置上也讲求神似,植物种植不再数量而在于树姿要合宜,栽种位置要符合画理的要求,做到“气韵生动”[5]。
丛植与群植以及孤植相结合,这符合画理的论述“两株一丛的要一仰一俯,三株一丛的要分主宾,四株一丛的则株距要有差异”。随着庭院空间的进一步扩大,仅点缀数株乔木依然不能使浓荫匝地,这时就须点种与丛植相结合,乔灌草相搭配,才能形成枝繁叶茂的气氛。点种与丛植本身就包含有疏与密的对比,而乔木与灌木也自然有主从差异,因而只要配置适宜,便可自成天然之趣。适用于面积大的空间,如山林等,大面积的群植,可形成郁郁葱葱的树林,只是布置方式也不宜整齐划一,形体重复,而应做到大小、前后、左右相互呼应,错落有致。如怡园的梅林等,就是效果较好的实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