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证结合的证候研究进展与思路探讨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l doi:10.3969/j.issn.1002—1078.2009.06.033;
!……一……………………………………………………………………一…………一-1
60年来,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基本特征的传 统中医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与强调生物还原论的 现代医学日益交流、碰撞、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中 华文化特色(即“博古通今、中西合璧、有容乃大”)的 中西医结合医学。其中,“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 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思维和基础研究模 式,被众多学者认同为当前中西医结合的核心理念。 近日,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对中西医两个医学 体系前景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说:“用现代生物学手 段,用中医原始和质朴的、讲究整体、注重变化为特 色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理念来研究亚健康以及慢性 复杂性疾病,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 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性趋势。”陈 竺认为,西医看到的是清晰的局部,而中医看到的是 模糊的整体。中医强调“阴阳平衡”,与现代系统生物 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强调“天人合一”,与现代西 方科学讲的健康环境因素十分相似;中医强调“辨证 施治”,类似于西方医学通过药物遗传学为每一个病 人找到最适合的药;中医的复方理论,实际上就是现 在的西方治疗学越来越强调的各种疗法的综合使 用。当前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治未病等核心思 想如能得以进一步诠释和光大,将有望对新世纪的 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疗政策、医药工业、甚至整个 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带来深远的影响。 1病证结合相关概念的探讨 在西医传人我国之前,中医辨治模式已有辨病
I-……一………………………~…………………………………………………………1
李小江
张小青
治疗、辨证治疗、辨症治疗3种,由于证候是中医独 有的概念术语,因此,辨证治疗相对于西医而言是独 特的。古代中医,也有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模式,如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既要辨太阳病,同时 还要辨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这种模式一 直相传至今,可以说是中医辨治的主体模式。 时至近代,由于西医传人,对中医辨治模式也产 生了影响,使近代中医辨治模式出现了新的变化。这 一新的变化表现为辨西医的疾病与辨中医的证候, 选用中医(后来还有中西医结合)治疗,姑且称为“中 医辨治新模式”。所谓辨西医的疾病,就是指用西医 的疾病名称、概念和诊断标准。 病是以病理学内容为核心的疾病分类体系以及 以此为基础的诊断模式,证是以病机为核心的疾病 分类体系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诊断模式。疾病与证候 的相互关系包括两方面:①疾病的某一病理阶段外 在表现为一类证候群;②证候是对疾病当前四诊资 料的高度概括,故反映的是疾病的某一特定病理阶 段。辨病有利于从疾病的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 本质,辨证则重在从疾病当前的表现中判断病变的 位置与性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既重视疾病的基 本矛盾,又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病证结合的实 质是将疾病概念体系与证候概念体系相结合,研究 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导疾病的防治。
万方数据
国医论坛
FORUM
ON
2009年11月
CHINESE
TRADITIONAL
MEDwk.baidu.comCINE
第24卷
第6期
Nov 2009。V01.24,No.6
・43・
的规范、证候诊断标准的规范。证候是中医立法处方 的依据,证候诊断客观化、标准化是辨证论治规范化 的基础。因此,证候标准的研究仍是“证”规范化研究 的主要内容。其集中体现在以病统证和以证统病两 个方面,但至今证候的分类、证候的命名、证候的诊 断及辨证分型均未统一,较为杂乱,影响了临床治疗 和学术交流。其根本原因在于证候因素具有高维性, 是由不同的要素(维)通过不同的关联(阶),达到的 不同状态,具有”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多维界面“的 特点。因此用线性研究的方法无法真正规范它,临床 医生面对的证候是动态的、复杂的和多变的现象,仅 凭某一时空的观察很难做到全面概括。 3中西医结合病证结合研究概述 当前,病证研究模式包括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 中医辨病辨证相结合、专方专药3类。其意义在于: ①通过中医病与中医证的研究,完善疾病分类与诊 断体系,阐明疾病的病机规律;明确不同疾病“证”的 演化规律,从而知微杜变;阐明异病同证的证候表现 特征,有利于提高临床辨证水平,推动中医药学术发 展。②通过西医病与中医证的研究,系统观察及探讨 不同西医疾病的中医病机及其演化规律;病证结合 研究异病同证的理论指标变化规律,解决单纯从证 候切入引起的指标变化的矛盾,寻找更有针对性的 病证结合证候诊断指标。③通过病证结合研究,可以 寻求某些疾病的关键共性病机,研究开发对病特效 方药。④通过病证结合研究,有望解决无证可辨情况 下的辨证方法,丰富与完善中医理论体系与诊疗方
法。
经》中就有对疟、痹、痿等专病的论述,并根据各病的 临床特点进行辨证论治。辨证侧重于对疾病某阶段 阴阳失衡状态的辨识,可为辨病提供分析、认识疾病 病理、生理演变规律的方法,辨病则着眼于疾病整个 病理变化,有助于辨证从整体、宏观水平认识疾病的 病位、病性、病势及疾病的发展变化,二者都是从人 体不同侧面的现象来认识疾病的本质,并相互补充。 辨证辨病相结合的方法,既抓住矛盾的特殊性又注 意到矛盾的普遍性,治疗疾病能够有的放矢,这是现 代中医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对辨证论治的提高。辨证 与辨病相结合的形式有两种,一是中医辨证与中医 辨病相结合,二是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这两 种结合形式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前者按 照中医传统的思维模式进行疾病的诊治,保持了中 医的特色,但是由于中医的病大多涉及多种西医疾 病,临床分型较多,灵活多变,掌握难度较大;同时, 又出于其未采纳现代医学的客观检测指标,有发生 误诊和误治的可能,也不能确切地判定疗效。后者将 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互相取长 补短,在明确西医病名之后,从中医角度进行辨证, 治疗中既针对西医的病又针对中医的证,同时客观 指标的应用又提高了诊断和疗效判定的准确性,但 是此种结合方式缺乏基础或临床依据,没有全面、系 统、规范的知识结构和学术思想体系的支持。以上问 题,为我们今后的研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中医证候现代研究概述 中医证候是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由病机(证)
所决定,证候包括自觉、他觉以及通过特殊仪器设备 的检测获得的数据。证候可定义在生理或病理状态 下一定时段可被观察到或测量到的外在表现,证候 是一个非线性复杂系统,具有“内实外虚、动态时空、
多维界面“的特征。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医界首次提出辨证论 治,并将其与整体观作为中医药的两大特色优势。80 年代展开证候规范化的研究工作,目前证候的研究 工作以证本质和证候规范化的研究为主,在证本质 的研究中,申维玺等提出中医证的本质是细胞因子, 其基本发病学机理是由于细胞因子(群)基因表达调 控异常引起细胞因子网络紊乱的结果,从中西医结 合的角度出发,证是一类由多种病因引起,出现于相 关西医疾病过程中的基本病理过程。 证候规范化研究包括证候概念的规范、证命名
(收稿日期:2009—08—27)
“三焦辨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在临床常见疾病的证候研究中,流行病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中医院(223200)殷学超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医院(223000)
学方法的应用日益广泛。对临床上出现的海量诊疗 资料,多元数据信息挖掘方法日渐成了有力分析武 器。其研究思路可概括为:对某疾病一定人群采集的 中医诊疗资料进行辨证因子(证候构成要素)等基本 信息元素的提炼,在此基础上再多元、多层次组合, 即对证候进行降维升阶的处理。所谓维,即指对常见 证候进行简化分解之后的最基本的证候因素,减少 基本证候因素就是降维,增加各种组合就是升阶,通 过降维升阶的工作使证候诊断不再是一种各种具体 证候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单纯的线性联系组合的平 面,而是一种复杂的立体交叉的组合关系,其中降维 技术是目前处理高维数据(多变量)的一些主要方 法,常见的降维方法有多因素分析统计方法,包括 logic回归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 等等。借助流行病学和多元数据信息挖掘技术来研 究中医病证关系,这种思路将为证候研究开辟一条 更为宽广的道路。 辨病辨证结合是中医一贯的治疗原则,早在《内
徐跃
关键词:三焦辨证;昊鞠通;现代温病
l…………………………………………………………………………………………‘1 k……………………………………………………………………………………………-.1
doi:10.3969/j.issn.1002—1078.2009.06.034}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口密度及流动频率逐 渐增大,一些传染性疾病有爆发趋势,如2003年的 “SARS”、今年的“甲型H1N1流感”,这些都对人民 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数千年来,中医药在抗击温 疫方面成绩显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 极贡献,并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吴鞠通先生更是 近三百年来中医界治疗温病的集大成者。他创立的 “三焦辨证”学术思想犹如一把利剑,至今仍有临床 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l指导认识疾病的发展与转归 “三焦辨证”认为病邪首先犯肺,肺卫不解传至中
国医论坛2009年11月
・42・ FOR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第24卷
MEDICINE
第6期
Nov 2009.V01.24.No.6
中医病证结合的证候研究进展与思路探讨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00193) 摘要:中医证候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在 整个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始终处于核心的地位,是连 接临床和基础理论的桥梁。从病证相互关系、证候现 代研究和病证结合证候研究两大方面入手,回顾分 析了中医病证结合证候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今后病 证结合的证候研究的发展思路及趋势。提出中医证 候研究应以证素的提取为前提,从痛证结合入手,逐 步建立证候规范化研究体系;提倡中西医结合寻找 更有针对性的病证结合的证候治疗方案,从更深层 面探讨中医证候的科学内涵。 关键词:中医;病证结合;证候研究
万方数据
l doi:10.3969/j.issn.1002—1078.2009.06.033;
!……一……………………………………………………………………一…………一-1
60年来,以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为基本特征的传 统中医学有了长足的发展,并与强调生物还原论的 现代医学日益交流、碰撞、融合,逐步形成了具有中 华文化特色(即“博古通今、中西合璧、有容乃大”)的 中西医结合医学。其中,“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宏观 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的临床思维和基础研究模 式,被众多学者认同为当前中西医结合的核心理念。 近日,国家卫生部部长陈竺对中西医两个医学 体系前景提出了新的观点。他说:“用现代生物学手 段,用中医原始和质朴的、讲究整体、注重变化为特 色的治未病和辨证施治理念来研究亚健康以及慢性 复杂性疾病,是东西方两种认知力量的汇聚,是现代 医学向更高境界提升和发展的一种必然性趋势。”陈 竺认为,西医看到的是清晰的局部,而中医看到的是 模糊的整体。中医强调“阴阳平衡”,与现代系统生物 学有异曲同工之妙;中医强调“天人合一”,与现代西 方科学讲的健康环境因素十分相似;中医强调“辨证 施治”,类似于西方医学通过药物遗传学为每一个病 人找到最适合的药;中医的复方理论,实际上就是现 在的西方治疗学越来越强调的各种疗法的综合使 用。当前中医的整体观、辨证施治、治未病等核心思 想如能得以进一步诠释和光大,将有望对新世纪的 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医疗政策、医药工业、甚至整个 经济领域的改革和创新带来深远的影响。 1病证结合相关概念的探讨 在西医传人我国之前,中医辨治模式已有辨病
I-……一………………………~…………………………………………………………1
李小江
张小青
治疗、辨证治疗、辨症治疗3种,由于证候是中医独 有的概念术语,因此,辨证治疗相对于西医而言是独 特的。古代中医,也有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模式,如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既要辨太阳病,同时 还要辨桂枝汤证、麻黄汤证、葛根汤证。这种模式一 直相传至今,可以说是中医辨治的主体模式。 时至近代,由于西医传人,对中医辨治模式也产 生了影响,使近代中医辨治模式出现了新的变化。这 一新的变化表现为辨西医的疾病与辨中医的证候, 选用中医(后来还有中西医结合)治疗,姑且称为“中 医辨治新模式”。所谓辨西医的疾病,就是指用西医 的疾病名称、概念和诊断标准。 病是以病理学内容为核心的疾病分类体系以及 以此为基础的诊断模式,证是以病机为核心的疾病 分类体系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诊断模式。疾病与证候 的相互关系包括两方面:①疾病的某一病理阶段外 在表现为一类证候群;②证候是对疾病当前四诊资 料的高度概括,故反映的是疾病的某一特定病理阶 段。辨病有利于从疾病的全过程、特征上认识疾病的 本质,辨证则重在从疾病当前的表现中判断病变的 位置与性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既重视疾病的基 本矛盾,又抓住疾病当前的主要矛盾。病证结合的实 质是将疾病概念体系与证候概念体系相结合,研究 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指导疾病的防治。
万方数据
国医论坛
FORUM
ON
2009年11月
CHINESE
TRADITIONAL
MEDwk.baidu.comCINE
第24卷
第6期
Nov 2009。V01.24,No.6
・43・
的规范、证候诊断标准的规范。证候是中医立法处方 的依据,证候诊断客观化、标准化是辨证论治规范化 的基础。因此,证候标准的研究仍是“证”规范化研究 的主要内容。其集中体现在以病统证和以证统病两 个方面,但至今证候的分类、证候的命名、证候的诊 断及辨证分型均未统一,较为杂乱,影响了临床治疗 和学术交流。其根本原因在于证候因素具有高维性, 是由不同的要素(维)通过不同的关联(阶),达到的 不同状态,具有”内实外虚,动态时空,多维界面“的 特点。因此用线性研究的方法无法真正规范它,临床 医生面对的证候是动态的、复杂的和多变的现象,仅 凭某一时空的观察很难做到全面概括。 3中西医结合病证结合研究概述 当前,病证研究模式包括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 中医辨病辨证相结合、专方专药3类。其意义在于: ①通过中医病与中医证的研究,完善疾病分类与诊 断体系,阐明疾病的病机规律;明确不同疾病“证”的 演化规律,从而知微杜变;阐明异病同证的证候表现 特征,有利于提高临床辨证水平,推动中医药学术发 展。②通过西医病与中医证的研究,系统观察及探讨 不同西医疾病的中医病机及其演化规律;病证结合 研究异病同证的理论指标变化规律,解决单纯从证 候切入引起的指标变化的矛盾,寻找更有针对性的 病证结合证候诊断指标。③通过病证结合研究,可以 寻求某些疾病的关键共性病机,研究开发对病特效 方药。④通过病证结合研究,有望解决无证可辨情况 下的辨证方法,丰富与完善中医理论体系与诊疗方
法。
经》中就有对疟、痹、痿等专病的论述,并根据各病的 临床特点进行辨证论治。辨证侧重于对疾病某阶段 阴阳失衡状态的辨识,可为辨病提供分析、认识疾病 病理、生理演变规律的方法,辨病则着眼于疾病整个 病理变化,有助于辨证从整体、宏观水平认识疾病的 病位、病性、病势及疾病的发展变化,二者都是从人 体不同侧面的现象来认识疾病的本质,并相互补充。 辨证辨病相结合的方法,既抓住矛盾的特殊性又注 意到矛盾的普遍性,治疗疾病能够有的放矢,这是现 代中医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对辨证论治的提高。辨证 与辨病相结合的形式有两种,一是中医辨证与中医 辨病相结合,二是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这两 种结合形式都有其各自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前者按 照中医传统的思维模式进行疾病的诊治,保持了中 医的特色,但是由于中医的病大多涉及多种西医疾 病,临床分型较多,灵活多变,掌握难度较大;同时, 又出于其未采纳现代医学的客观检测指标,有发生 误诊和误治的可能,也不能确切地判定疗效。后者将 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互相取长 补短,在明确西医病名之后,从中医角度进行辨证, 治疗中既针对西医的病又针对中医的证,同时客观 指标的应用又提高了诊断和疗效判定的准确性,但 是此种结合方式缺乏基础或临床依据,没有全面、系 统、规范的知识结构和学术思想体系的支持。以上问 题,为我们今后的研究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中医证候现代研究概述 中医证候是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由病机(证)
所决定,证候包括自觉、他觉以及通过特殊仪器设备 的检测获得的数据。证候可定义在生理或病理状态 下一定时段可被观察到或测量到的外在表现,证候 是一个非线性复杂系统,具有“内实外虚、动态时空、
多维界面“的特征。
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医界首次提出辨证论 治,并将其与整体观作为中医药的两大特色优势。80 年代展开证候规范化的研究工作,目前证候的研究 工作以证本质和证候规范化的研究为主,在证本质 的研究中,申维玺等提出中医证的本质是细胞因子, 其基本发病学机理是由于细胞因子(群)基因表达调 控异常引起细胞因子网络紊乱的结果,从中西医结 合的角度出发,证是一类由多种病因引起,出现于相 关西医疾病过程中的基本病理过程。 证候规范化研究包括证候概念的规范、证命名
(收稿日期:2009—08—27)
“三焦辨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在临床常见疾病的证候研究中,流行病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区中医院(223200)殷学超
江苏省淮安市淮阴医院(223000)
学方法的应用日益广泛。对临床上出现的海量诊疗 资料,多元数据信息挖掘方法日渐成了有力分析武 器。其研究思路可概括为:对某疾病一定人群采集的 中医诊疗资料进行辨证因子(证候构成要素)等基本 信息元素的提炼,在此基础上再多元、多层次组合, 即对证候进行降维升阶的处理。所谓维,即指对常见 证候进行简化分解之后的最基本的证候因素,减少 基本证候因素就是降维,增加各种组合就是升阶,通 过降维升阶的工作使证候诊断不再是一种各种具体 证候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单纯的线性联系组合的平 面,而是一种复杂的立体交叉的组合关系,其中降维 技术是目前处理高维数据(多变量)的一些主要方 法,常见的降维方法有多因素分析统计方法,包括 logic回归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因子分析 等等。借助流行病学和多元数据信息挖掘技术来研 究中医病证关系,这种思路将为证候研究开辟一条 更为宽广的道路。 辨病辨证结合是中医一贯的治疗原则,早在《内
徐跃
关键词:三焦辨证;昊鞠通;现代温病
l…………………………………………………………………………………………‘1 k……………………………………………………………………………………………-.1
doi:10.3969/j.issn.1002—1078.2009.06.034}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口密度及流动频率逐 渐增大,一些传染性疾病有爆发趋势,如2003年的 “SARS”、今年的“甲型H1N1流感”,这些都对人民 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数千年来,中医药在抗击温 疫方面成绩显著,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积 极贡献,并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吴鞠通先生更是 近三百年来中医界治疗温病的集大成者。他创立的 “三焦辨证”学术思想犹如一把利剑,至今仍有临床 指导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l指导认识疾病的发展与转归 “三焦辨证”认为病邪首先犯肺,肺卫不解传至中
国医论坛2009年11月
・42・ FORUM
ON TRADITIONAL CHINESE
第24卷
MEDICINE
第6期
Nov 2009.V01.24.No.6
中医病证结合的证候研究进展与思路探讨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300193) 摘要:中医证候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在 整个中医药理论体系中始终处于核心的地位,是连 接临床和基础理论的桥梁。从病证相互关系、证候现 代研究和病证结合证候研究两大方面入手,回顾分 析了中医病证结合证候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今后病 证结合的证候研究的发展思路及趋势。提出中医证 候研究应以证素的提取为前提,从痛证结合入手,逐 步建立证候规范化研究体系;提倡中西医结合寻找 更有针对性的病证结合的证候治疗方案,从更深层 面探讨中医证候的科学内涵。 关键词:中医;病证结合;证候研究
万方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