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
重思《自然辩证法》对唯物史观的独特贡献及其当代价值
重思《自然辩证法》对唯物史观的独特贡献及其当代价值一、概述《自然辩证法》作为恩格斯的重要著作,不仅对自然科学的哲学基础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而且为唯物史观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理论支撑。
这部经典之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理论视角,在哲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自然辩证法》通过揭示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规律,为唯物史观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
恩格斯运用辩证法的思想,深入剖析了自然界的内在联系和发展规律,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性、运动性和规律性,从而证明了唯物史观关于自然界客观实在性的基本观点。
《自然辩证法》还进一步丰富了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理解。
恩格斯在书中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在与自然的不断互动中逐步前进的。
这一观点不仅深化了我们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也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自然辩证法》的当代价值愈发凸显。
它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和应对当代社会面临的种种挑战和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自然辩证法》所蕴含的深刻哲学思想,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和智慧启迪,有助于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自然辩证法》对唯物史观的独特贡献不仅在于其理论深度和广度,更在于其对当代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前瞻性思考。
这部经典之作将继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思想引领。
1. 简要介绍《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内容和历史地位《自然辩证法》是恩格斯的重要著作,其基本内容涵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以及科学技术观。
这一理论体系深刻揭示了自然界的本质及发展规律,阐明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在自然观方面,《自然辩证法》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界的观点,强调了自然界的物质性、客观性和规律性,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发展过程。
在科学技术方法论方面,该著作强调实践在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研究方法。
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
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在社会思想史上对人类作出的伟大贡献,恩格斯把这一发现比喻为达尔文学说对生物学作出贡献一样伟大。
在马克思之前,在社会历史的研究上,占支配地位的是唯心主义历史观。
这种历史观只从人的主观意识方面去考察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不能说明社会发展变化的规律。
其次,唯心主义历史观对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变化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并不重视,马克思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正好与唯心主义历史观相反,他批判了唯心主义历史观的谬误,确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在历史科学研究中的主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否具有当代价值的问题,实际是它能否满足当今时代发展的理论需求和实践需求问题。
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在于它是一个开放的理论系统,它的理论内容和理论视野是开放的,从而具有不断完善、自我更新和发展的机制。
在人类思想史上,诸多思想体系及其物质外壳既有属于开放的系统,又有属于封闭的系统。
封闭的理论系统其理论系统没有长时间,更没有广泛、深入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与信息的交换。
具体而言,这种系统由某位哲学家、思想家一次性完成,就终结了;或者由几位旨趣相类的哲学家、思想家在某一历史阶段完成,就终结了。
而开放的理论系统不间断地且广泛、深入地与外界进行物质与信息的交换。
开放的系统较之封闭的系统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是一次性地完成就终结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自我更新,自我丰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在实践方面唯物史观教给我们正确看待历史。
纵观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理论,让我们认识到借鉴历史经验、立足历史条件、顺应历史趋势、做人类历史发展的推进者,做最崇高的理想的实践者,这就是一个革命者应该采取的科学的态度。
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时候,我们要坚持同一切非历史唯物主义者作斗争,这就是:有选择地继承、发扬历史理论和经验,反对全盘否定。
历史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继承不断发展的连续的动态过程,割断历史去看待和处理问题,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有害的。
凡是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理论经验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继承和发扬;凡是被历史证明有错误的和有害的做法我们必须坚决抛弃和改正。
德意志意识形态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的思想创见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马克思认为,人的历史正是由人的生产实践活动创造的。基于人的 实践活动,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不是意识决定 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而这里的“生活”,指的就是人的社会实 践活动。虽然费尔巴哈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将哲学拉回了人与自然。 但是,费尔巴哈没有真正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革命性意义,将主客体的 关系分裂开来,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上仅仅从抽象的个人及其感性 的直观层面去理解,因而没有真正理解人的现实活动。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唯物史观 及其当代价值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XXXX年XX月
目录
CONTENTS
一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背景
二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思想创见
三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当代价值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背景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创作背景
(一)革命实践的迫切要求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欧洲内部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逐渐激化,欧 洲工人运动空前高涨,各国的无产阶级开始觉醒,自觉组织各种工人 团体、共产主义组织进行反抗。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资产 阶级和小资产阶级所宣扬的社会主义思潮在工人团体中占据了主流地 位。这种所谓“真正的社会主义”思潮,其实质是反对阶级斗争、反 对革命,主张阶级调和的。显然,这种反动思潮直接危害工人运动的 发展,必须进行批判。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的 当代价值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唯物史观的求人的现实解放是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马克思所讲的人,区 别于单纯的动物属性,其实质是“在特定历史阶段所有社会关系的总 和”,确立了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的思想认识到 “人”的能动作用和历史作用,重视人的实际诉求,这与马克思唯物 史观思想一脉相承。
唯物史观的理解
唯物史观的理解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它是一种对历史和社会现象的解释和分析方法。
唯物史观强调物质生活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的发展,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唯物史观的理解。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驱动的。
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它们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上层建筑则包括政治制度、法律、文化、哲学等,它们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维护经济基础。
唯物史观认为,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上层建筑则是在经济基础的基础上产生和变化的。
这种决定关系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
二、唯物史观的历史观点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一个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社会形态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演进。
从原始共产主义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每个社会形态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必然性,同时也强调人类的能动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三、唯物史观的社会变革观点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变革是通过阶级斗争推动的。
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于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力的发展又会引发阶级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这种矛盾和冲突最终会导致社会的革命和变革,从而推动社会向更高级的形态发展。
唯物史观强调阶级斗争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革命和斗争,人类社会才能实现真正的进步和发展。
四、唯物史观与人的解放唯物史观认为,人的解放是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被剥削和压迫,个人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唯物史观强调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消灭剥削制度,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
唯物史观认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类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和幸福。
五、唯物史观的实践观点唯物史观强调实践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基础。
人们通过实践来获得对世界的认识,同时也通过实践来改变和创造世界。
唯物史观认为,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和检验的标准,只有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取得真正的成果和进步。
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内涵
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科学内涵一、本文概述坚持实践观点:实践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强调通过实践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坚持人民立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应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坚持社会矛盾分析:社会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需要深入分析并采取科学的解决方法。
坚持历史规律认识:历史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应深入认识历史规律,把握历史大势。
坚持科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深入领会唯物史观的内涵,我们能够更好地运用这一理论武器,推动中国的发展进步。
二、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原理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动力。
它主张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这是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这一观点强调了经济基础在社会结构中的决定性作用,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在唯物史观中,生产力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利用的自然界的力量和劳动工具,而生产关系则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生产关系的性质,而生产关系的变革又反作用于生产力,推动或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这种矛盾运动不断推动着社会历史的进步。
唯物史观还强调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这一观点强调了历史的主体性和人民性,与英雄史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同时,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还揭示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作用。
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阶级的存在和斗争,反映了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包括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重要动力等。
《共产党宣言》中唯物史观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理论纵横理论版161《共产党宣言》中唯物史观人本思想及其当代价值文/杜静雅 闫雪(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晋中..030600)摘要:《共产党宣言》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完成的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发表于1848年,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第一次系统地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国际工人运动有了科学的指导。
经过170多年的洗礼,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共产党宣言》所阐明的阶级斗争学说、工人阶级生活状况、消灭私有制等,体现着丰富的人本思想,包含着深切的人文关怀,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深远且全面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 人本思想 当代价值一、《共产党宣言》中人本思想的产生任何观念和著作的形成均不是无端产生,都是源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人们的实际经历,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实践活动中的经历和体会帮助他们形成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一)时代背景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后,整个欧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大机器生产代替了代替了分散的小规模的手工劳动,生产力极大地提高了。
马克思恩格斯就处于这样的时代。
资本主义制度建立之初,不仅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带来了人体力和智力上的解放。
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活在底层的苦难劳动群众,对社会发展起过积极作用。
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时带来了沉重的社会灾难,资产阶级为了追求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不断压榨工人,积累着巨额财富;工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在于资本家支付的工资等价交换的形式下,隐藏着不平等的雇佣关系,积累着贫困,使得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造成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间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
资本家支付给工人的费用仅够维持工人的必要生活,无法实现工人的全面发展。
14世纪末,文艺复兴运动提倡反对宗教神学,提倡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个性发展。
18世纪,启蒙思想家启蒙思想家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思想家的精神,反对封建社会,倡导理性、自由、平等。
这些思想是马恩人本思想的重要源泉。
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
• 吉登斯(1938--
)
出于论战需要,马克思立足社会关系维度展开 的意识形态批判首先把重点放在基本经济事实,恩 格斯认为这同时也是他和马克思的共同过错,即 “为了内容方面而忽略了形式方面”,是故“形式” 方面构成了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思想的重要理论生 长点。 1.立足“生产关系”维度,吉登斯对马克思的 意识形态批判思想进行了诠释并展开批判。在吉登 斯看来,马克思具有将社会关系化约为生产关系的 倾向,这种化约逻辑既具内在的理论缺陷,又遭遇 现实的责难。
• 马克斯· 韦伯(1864--1920)
1. 对唯物史观方法论的批判 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唯物史观在其论证方法和论 证依据上都存在问题,这种唯物主义从方法论上看作 是一种单一因果论,从内容看则是一种经济唯物主义。 2. 对无产阶级专政的批判 无产阶级专政是要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它关系到 社会制度本身的根本性质,而绝不是一种过渡形式。 首先,他不认为对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的打碎是可行的。 其次,韦伯认为无产阶级专政解决不了专家治国的问 题。
从哲学来说,发现唯物史观的伟大革命意义 就在于: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彻底的唯物主 义一元论的世界观,克服了历史上一切旧唯物主 义的不彻底性,以近乎完美的形式修补好了唯物 主义整个大厦的上层,从而将唯心主义从它的最 后避难所——社会历史领域中驱除出去。
从政治经济学来说,唯物史观的发现为马克思 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奠定了牢固的历史观和方法 论的科学基础,使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进入 了一个新境界。为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创立开辟了 道路,而且还孕育了剩余价值论的思想,从而为完 成第二个伟大发现奠定了基础。
2.结构化理论是吉登斯重构社会关系分析框架的 成果。他试图提出形塑社会关系的可能方式,从形式 上克服所谓的马克思的化约逻辑。其理论假设以日常 生活作为主要的分析领域,并带有浓厚的社会心理学 色彩。 3.吉登斯进一步对现代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做出 了实证分析和理论提升。基于“知识”视角,吉登斯 从“形式”方面不仅对意识形态进行了解蔽,而且揭 示了社会关系与意识形态的同构理路,即借助常识常 规,人们可以保持社会关系的延续,获得心理安全; 而意识形态动员的目的是维护已有的社会关系。因此 吉登斯指出,最为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正是建立在日 常生活的常识常规基础之上。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及价值探讨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及价值探讨摘要: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诞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的关键。
没有唯物史观的历史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仍然是一种不完全的物质主义,而是对旧唯物主义的修正。
但是,即使历史唯物主义没有被命名,马克思和恩格斯也不是早晚发现一些规律性因素。
十九世纪上半叶的西欧思想史显示了这一迹象。
这表明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问题是社会历史规律。
因此,当代的当代伟大思想家可能会在不同程度和不同方面提供某些相似的想法。
然而,唯物史观包含了反映唯物史观历史观创始人的地位和社会理想的历史价值观。
关键词:唯物主义;历史观;本质;价值一、否定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传统的历史唯物主义是什么?人们有不同的意见。
在西方,一些理论家把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的历史观念称为历史的人文主义观点,而恩格斯的历史观则是历史经济决定论的观点,而后者则是背离马克思主义者历史和伪造的概念。
恩格斯的历史观是长期以来被马克思主义理论支配的历史正统观点。
这就是我们都知道的所谓马克思主义所谓的马克思与恩格斯之间所谓的对立。
苏联解体后,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苏联哲学教科书和中国哲学教科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被视为传统的历史观念。
实际上,在一些西方学者的思想中,列宁,斯大林,毛泽东,前苏联和中国的哲学教科书中的历史观念遵循了恩格斯与传统经济决定论和马克思历史观相同的历史观是不同的。
因此,只有回到马克思主义的问题和历史唯物主义重建问题。
在我们的理论界里,极端的极端主义观点很少,但有许多观点与教科书中的历史唯物主义话语不同。
其中一些观点是合理的,比如社会生活的主观问题。
历史实践关于社会规律的地位,实现机制和模式,法律客观性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价值论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这种情况下,必须重读马克思恩格斯的原着,充分发展基于当代实践经验和科学研究新成果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唯物史观意义
唯物史观意义唯物史观,作为一种哲学观点和社会科学方法论,对于理解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深入探讨唯物史观的意义,并分享我的观点和理解。
一、唯物史观的基本概念1. 唯物史观概述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之一,认为物质生活决定意识形态。
它强调物质生产力、社会关系和经济基础对社会变革的决定作用,是一种对历史和社会发展进行分析的方法。
2. 辩证法与唯物史观唯物史观借鉴了辩证法的观点,强调矛盾、发展和变革的规律。
它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和解决矛盾的过程,通过矛盾的斗争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二、唯物史观的意义及影响1. 破解历史之谜唯物史观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研究历史,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通过对物质生产力的分析和社会关系的探索,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上的各种事件和社会变革,破解历史之谜。
2. 分析社会问题与变革唯物史观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分析社会问题和进行社会变革的方法。
它使我们能够深刻了解社会的根本矛盾,并通过改变物质生产力和社会关系来解决这些矛盾,推动社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3. 指导实践并解决现实问题唯物史观是一种与实际联系紧密的思想方法,能够指导实践并解决现实问题。
通过对现实社会的深入调查和分析,我们可以根据唯物史观的原则来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政策和措施,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 影响中国革命和建设唯物史观对中国的革命和建设有着深远的影响。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使中国社会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发展,并取得了重大成就。
三、对唯物史观的理解与观点1. 唯物史观的科学性我认为唯物史观是一种科学的哲学观点,它通过对历史和社会现象的分析,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
它反映了社会科学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和解决社会问题。
2. 唯物史观与主观唯心主义的对立唯物史观与主观唯心主义形成鲜明对立。
主观唯心主义忽视了物质的决定作用,过分强调意识形态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概述及其在我国的当代价值分析
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概述及其在我国的当代价值分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对历史和社会现象的解释和分析的根本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总和,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社会的性质和发展的规律是由生产关系决定的。
而在当代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对于指导和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建设,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撑和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致力于揭示历史的规律。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从社会的物质生产活动出发,强调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决定了社会的发展。
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以及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这些变化的规律和本质,以及其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也可以帮助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是在一系列矛盾和斗争中不断前进的,只有通过深刻的透视矛盾和斗争,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也为我们揭示了社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人类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就是为我们指明了社会主义的方向和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推动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人民的全面发展,努力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则,当代中国社会仍然需要面对许多矛盾和问题,要求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使之可以更好地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需要,并且使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也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发展是由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的发展和矛盾推动的,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社会历史演变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与社会历史演变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包括了唯物史观这一基本理论。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素之一,它强调社会历史的演变是由物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本文将从唯物史观的概念、历史起源以及其在社会历史演变中的具体运作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唯物史观的概念与思想源流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之一,指的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看法。
它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了人类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
唯物史观的提出源于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社会历史的科学研究和分析,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解放的追求。
二、唯物史观与社会历史演变的关系1. 社会历史的阶级划分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推动的。
在唯物史观的视角下,社会历史可以被划分为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等一系列发展阶段。
每个社会阶段都包含着矛盾和斗争,这些矛盾最终会引发社会结构的变革。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演变是由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推动的。
生产力是指人类改造自然和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而生产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当一个社会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就会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于是社会历史中的矛盾与斗争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
3. 革命与社会历史的演变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的演变是通过革命来实现的。
历史上的各种革命,如资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革命,正是为了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和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促进社会历史的前进。
这些革命不仅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而且深刻地影响了社会成员的思想观念和认识方式。
三、唯物史观的意义与当代价值唯物史观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社会历史演变规律的科学认识。
它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指导实践唯物史观为人们认识社会历史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
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概述及其在我国的当代价值分析
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概述及其在我国的当代价值分析1. 引言1.1 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概述马克思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一种重要理论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由物质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革所决定的,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关键动力。
马克思唯物史观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指出历史是有规律可循的,而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必然会沿着一定的方向进行。
马克思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类自身的活动所决定的,历史不是由神灵、主观意志来决定的,而是由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实践来推动的。
马克思唯物史观还强调历史的阶段性和发展的螺旋性,认为历史的发展是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终到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然演变过程。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唯物史观在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积极借鉴和吸收国际先进经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更大发展。
通过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解和应用,中国在国家治理和发展战略上取得了显著成就,有效应对了国内外各种挑战和困难。
1.2 我国的当代价值分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规律性的阐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自20世纪初开始接触和学习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逐步将其理论融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马克思主义。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首先,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我们提供了正确的历史认识和分析方法。
通过对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基本矛盾的深刻把握,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面临的挑战。
其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强调历史的可持续性和发展方向,为我们指明了未来发展的道路和目标。
在当代中国,面对各种复杂的挑战和困难,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精神,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和信念。
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概述及其在我国的当代价值分析
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概述及其在我国的当代价值分析
马克思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以及物质生产力对社会发展的决定作用。
其核心理论可以概括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物质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源和动力,其他社会领域如政治、法律、文化、意识形态等都是在经济基础的决定下形成和发展的。
马克思唯物史观强调了历史的必然性和连续性,它不仅是一种历史观,更是一种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
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对社会历史的分析、预测以及社会革命的指导发挥了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唯物史观在我国的当代价值极其重要。
中国是一个正在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需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马克思唯物史观,深入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在中国,马克思唯物史观成为了同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相适应的时代精神和价值观念,如今已经成为贯穿中国发展过程中的理论体系之一。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价值在于它对现实社会进行科学的指导,指出了社会发展的路径和方向。
在中国,我们可以从经济建设、政治体制改革、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来应用马克思唯物史观,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的指导,同时总结反思过去的经验,开展更加深入的实践和研究。
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概述及其在我国的当代价值分析
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概述及其在我国的当代价值分析1. 引言1.1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概念马克思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等。
马克思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源是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历史的发展是一个自然规律。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是在矛盾的斗争中不断前进的。
马克思唯物史观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唯物史观对中国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为中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1.2 马克思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影响马克思唯物史观自19世纪中叶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的思想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之一,马克思唯物史观以其科学性和革命性深深地吸引着中国的知识分子和群众。
马克思唯物史观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社会意识和历史责任感。
马克思唯物史观强调历史的客观规律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唤起了中国人民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反思。
马克思唯物史观教导我们要坚定理想信念,明确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马克思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影响不仅体现在理论层面,更体现在实践层面。
马克思唯物史观为中国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激发了中国人民的奋斗精神和责任感。
在当代中国,我们应当继续深入学习和理解马克思唯物史观,不断运用和发展这一理论,为实现中国梦、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2. 正文2.1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是以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世界的发展是一个永恒的运动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都是在不断发展、变化、演化的。
马克思唯物史观强调人类社会是一个历史过程,历史的发展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概述及其在我国的当代价值分析
马克思唯物史观理论概述及其在我国的当代价值分析1. 引言1.1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起源与发展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历史发展规律的探讨逐渐形成了唯物史观的雏形。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中发现,社会的发展不是由人的意志所决定的,而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冲突推动的。
这种对社会发展的唯物解释是唯物史观的基础。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壮大,唯物史观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确立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
马克思在其著作《资本论》中深入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会导致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
这一理论为后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运用中,唯物史观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和深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们通过对当代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规律的探讨,不断拓展和完善了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的发展也为当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推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指导。
【内容超过2000字,此处省略】1.2 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基本方法论。
唯物史观帮助人们正确理解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和共同特征,为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武器。
唯物史观促使人们观察和思考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内在联系,从而更好地指导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
唯物史观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事业前进的强大动力。
在当代中国,唯物史观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借鉴价值,对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唯物史观强调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
作者: 吴汉平
作者机构: 三峡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宜昌443002
出版物刊名: 中国市场
页码: 128-129页
年卷期: 2015年 第13期
主题词: 唯物史观 当代价值 马克思 恩格斯
摘要:关于唯物史观当代价值的探讨,就是对其是否符合目前时代发展的理论需求以及实践需求的探讨.唯物史观对于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开放式的系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当代价值.世界观的价值,关键在于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规律性以及整体性问题的思考.唯物史观的价值源自于理论自身,方法论是源于世界观的观察以及处理问题的态度及标尺.唯物史观的生命力还源自于开放的理论系统,其理论内容以及理论视觉是开放的,进而具备不断完善、不断更新的机制.。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意义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意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核心之一。
作为一种关于历史和社会的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具有深远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意义以及其在现实社会中的发展。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在历史与社会领域,物质条件决定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和历史变革的发展规律。
它认为历史是由人类群体的物质生产活动决定的,并且人类意识、社会制度等都是在物质生产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与变化的。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意义1. 指导社会主义建设:历史唯物主义认识到社会的发展是一个非线性、复杂的过程,它可以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并强调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2. 分析社会问题与矛盾:历史唯物主义强调对社会问题进行全面的根源分析,深入挖掘社会矛盾的本质与演变过程,为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提供了深入思考的基础。
3.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历史唯物主义倡导人的自由发展以及人的全部潜能的开发,推动社会追求公平、正义与人的全面发展。
它对于个体权利与自由的尊重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发展1. 更新对历史的理解:随着全球化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历史唯物主义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更新对历史的理解与解释。
它需要适应多元化社会结构与变化的经济形态,以更好地解释当代社会现象。
2. 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代中国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融入其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
3. 推动历史唯物主义的国际传播与交流:在全球化背景下,推动历史唯物主义的国际传播与交流是非常重要的。
这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国外的社会变革与历史进程,也能够从中汲取经验与教训,促进理论的创新与发展。
结论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一种深入浅出的社会科学理论,它具有重要的当代意义与发展潜力。
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
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作者:吴汉平来源:《中国市场》2015年第13期[摘要]关于唯物史观当代价值的探讨,就是对其是否符合目前时代发展的理论需求以及实践需求的探讨。
唯物史观对于世界观、方法论以及开放式的系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当代价值。
世界观的价值,关键在于唯物史观对人类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规律性以及整体性问题的思考。
唯物史观的价值源自于理论自身,方法论是源于世界观的观察以及处理问题的态度及标尺。
唯物史观的生命力还源自于开放的理论系统,其理论内容以及理论视觉是开放的,进而具备不断完善、不断更新的机制。
[关键词]唯物史观;当代价值;马克思;恩格斯[DOI]10.13939/ki.zgsc.2015.13.128在历史的长河中,唯心主义历史观主宰着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意识,进而令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意识处在本末倒置的状态。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产生,成为了人类历史上一场伟大的革命,其将唯心主义历史观彻底赶出,还原了人们对社会现实意识的观点。
其不仅引导了当前社会历史的发展,并且对正确意识当前世界的新状况,处理目前世界的新问题,引导当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顺利发展等方面,都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是目前世界中十分珍贵的文化遗产,是目前世界发展的坐标,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唯物史观身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构成内容,是看待当前世界的科学理论及方法,是引导当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有效依据,特别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1]。
当代社会现实产生了较大的转变,使得全球的局势越发复杂。
虽然唯物史观被理论和现实所挑战,但其所具备的重大价值以及与时俱进的品质依旧无法消除。
1唯物史观是关系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在马克思理论当中,人的首个基本实践活动则为物质的生产活动。
人类为了可以创造历史,一定要学会生存。
可是为了生活,就要解决吃、穿、住、行等方面的需求。
所以,首个历史活动则为生产符合这些需求的资料,也就是生产物质生活自身,所以不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人们为了生活就要去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11月刊改革与开放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张晓庆(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44)摘要:唯物史观是否具有当代价值,在于它是否满足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
当代人类实践和理论活动所要解决的问题,并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域”,唯物史观仍具有价值。
本文主要从唯物史观的五个主要内容来分别阐述唯物史观在当代的价值。
关键词:唯物史观当代价值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两个伟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标志性成果。
唯物史观具有真理性、科学性和价值性,它是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科学、合理的理论依据,是正确认识当今世界的科学方法,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科学依据。
本文是依据唯物史观的五个主要内容来分别分析和探讨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
一、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认为,人的第一个、最基础的实践活动是物质的生产活动。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而且这是这样的历史活动,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人们单是为了能够生活就必须每日每时去完成它,现在和几千年前都是这样。
”【1】可以看出,生产物质生活本身的社会实践,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也是其他一切历史活动的前提条件。
这也表明,人的历史活动的第一要义,就是进行物质生产活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人们在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同时,没有生产力的发展,新的生产关系也建立不起来,即使在某种情况下建立起来也得不到巩固。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推动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
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2】我国进行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和实行社会主义改革,目的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也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因此我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这样就说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本质是统一的。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唯物史观同样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和发展的要求,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运用和发挥。
二、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物史观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3】生产实践所引起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构成了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社会存在的核心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是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表明:人类社会同自然界一样,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态,其发展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过程;人类社会的运动、发展尽管离不开人的参与,但在其总体趋势上、运动轨迹上却是个人所不能左右的。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物质实践出发、从社会生活的现实出发,去认识、解释精神现象和政治现象的基础和根源。
同时,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或阻碍作用。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但我国生产力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大力发展经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但又过分强调意识形态,从而制定了错误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使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出现了停滞。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邓小平以及后来各位领导人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随着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物质利益、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以及随着西方思想的渗透,人们的思想形态、价值观念日益多样化,这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形势越是复杂,社会越是多样化,就越需要在根本问题上统一思想、凝聚共识。
国家领导人面对新的挑战,积极提出了相应的政策,组织研讨“六个为什么”的学习等,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胡锦涛进一步强调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发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总动员令”。
进一步阐述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大意义,明确了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和重点工作。
这充分体现了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关系原理在当代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三、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马克思认为,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与之相适应。
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就是不断用新的更先进的生产方式代替旧的落后的生产方式的过程。
在奴隶社会,奴隶主与奴隶之间是一种占有和被占有的关系;在封建社会,地主和农民之间是一种收租和交租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者和无产者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共产主义社会是要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自身无法克服的桎梏,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
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4】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标准。
建国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实行公有制,表明我国已是社会主义国家。
后来由于我国落后的经济水平,领导人实事求是地进行了改革开放,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几个前后相继、与时俱进的理论形态,其一脉相承的内容就是唯物史观这一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所以,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四、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一般过程的经典表述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
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
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
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
”【5】列宁继承和发挥了马克思的思想,从另一个角度论述了人的自觉活动与社会发展规律客观性的统一性:“从社会生活的各种领域中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即决定其余一切关系的基本的原始的关系。
”“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水平,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是自然历史过程。
”【6】社会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规定社会的性质和基本结构,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推动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不断发展。
当代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取决于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尤其是取决于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正确处理。
在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刚刚确立时,作为领导人的列宁和斯大林看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并正确地运用了该原理,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但斯大林后来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完全相适应,到了晚年虽然承认两者有矛盾,但很不彻底,因而社会矛盾越积越多。
到其后来的领导人,没能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改革来调解矛盾,而是推行错误的路线和政策激化了矛盾。
最终宣布解散共产党,取消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推行私有化,结果导致苏联解体和资本主义复辟。
他们没有遵循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没有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因而使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曲折。
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毛泽东在《矛盾论》、《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中,结合中国社会和革命的历史特点,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理论,成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理论。
但也存在着理解上的错误,致力于改变生产关系,进行上层建筑的革命,过分强调意识形态,从而制定了错误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这就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法制的完善,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出现了停滞。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进行改革开放,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邓小平立足于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理论的基础上,并沿着毛泽东开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道路前进,制定了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文化的理论体制等,促进了社会主义不断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江泽民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等都科学地处理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促进了社会主义的发展。
总之,只有正确理解和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科学地处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当代社会主义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五、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于人民群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客观物质力量。
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是劳动群众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的。
劳动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是整个社会全部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人民群众在物质生产劳动中不断积累经验,改造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所以,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精神财富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没有人民群众创造的物质财富作为基础,就不可能有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
所以,毛泽东强调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斗争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密切联系群众的群众路线;邓小平提出的“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是对毛泽东群众路线的继承和发展;江泽民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胡锦涛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就是以人为本,即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科学思想。
“代替那存在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7】这说明个人的全面发展正是共产主义者所向往的,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最终结论和最高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