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教学学习心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语用教学学习心得
篇一:语用培训心得
“语用”教学培训心得
昌吉市第九小学语文教研组谢林芳
对于“语用”教学,最近一段时间的培训学习较多,收获也颇丰。

收获一:在学习过程中对明代学者徐师曾在《文体明辨?序》中说的一段话记忆深刻:“夫文章之有体裁,犹如宫室之有制度,器皿之有法式也。

”这也就是说,文体知识就是篇章的“制度”和“法式”。

在阅读分析中使学生掌握文体,才是科学的学习方法。

猛然惊觉,自己的语文课是真的偏离正常的语文轨道了,40分钟的语文课堂,大多数时间着实有些浪费。

不过,还好,每节语文课中的小练笔,总算没有完全丢掉语文的味儿,但细细回想,还是有些练笔的内容对文本的挖掘因为不够透彻,因而显得有些牵强。

收获二:通过学习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的讲座《语
文回家的路怎么走——语境视野下的语用教学》告诉我:语用只有在语境作用下才显示其价值,语境视野下的语用教学是整体关照,相互融合的,语用教学要跟内容理解、情感陶冶、学法指导相融合的。

这样的专业理论的指导,又对我刚刚形成的语文教学模式亮起了红灯,“语用”教学不是孤立
存在的,她是和语文的其他知识紧密相连的,不可分割的,也就是说,如果把语用作为归宿的话,那么其他语文知识就是那条回家之路上铺筑的一块块砖石,没有凭空成就的现实,只有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累积而成的结果。

收获三:盛石老师和潘老师4月份安排的“语用”专题培训可谓雪中送炭,令人心头一热,不甚温暖。

盛石老师的理论和实践的巧妙
结合,向我们展现了真正的“语用”教学,观之如醍醐灌顶,如梦初醒;潘老师的讲座更是言简意赅,抓住“语用”教学的几个关键切入点,给老师们拨开了浓雾之云,让我们喜见暖阳。

的确,语文作为一门以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能力为主要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理所当然地应该聚焦语文知识、方法和语文技能,即本体性教学内容展开教学。

然而观察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我们会发现不少教师往往是将课文思想内容的
理解当成了一堂课主要教学目标,瞄准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按照“初读课文,分段讲读,总结延伸”等环节组织教学。

这样的语文课实质上是将非本体性教学内容当做语文课主
要目标,颠倒了本体性教学内容和非本体教学内容的关系,客观效果就是造成本体性教学内容的边缘化。

收获四:将培训所得与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相和结合,我觉得语文课堂更加简洁美好,我开始刻意挖掘教材,但不是先前的眉毛胡子一把抓,着眼“语用”的切入点,我的语文课堂“本体性”教学的味道逐渐浓厚起来,学校的常态课研讨活动,我上了一节说明文《太阳》,落实本体教学,扎实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学生领悟课文的说明方法后,让学生运用说明方法介绍学校的操场,效果很好,形成这样的说明文字:学校操场真大呀!有120多间教室这么大,从东走到西要走250多步,从南走到北要走110多步。

操场中央的人工草坪是个绿色的大地毯,走在上面真舒服。

这倘若换在以前,我绝对不会抓住这样的“语用”点,一节课一定是非本体教学占主导,好庆幸啊!有这样的培训学习真好!
篇二:语用学学习心得
语用学学习心得
黄燕红
语用学是一门研究语言符号在实际交际中使用的学科,其研究对象是语言在使用中所产生的意义。

这种意义包含的是可能是等于或大于字面上的意义,甚至不等于字面意义。

语用学研究语言的使用,必不可少地要对语言使用的相关领
域进行探讨,如句法学、语义学等语言学系统内部的科学,还涉及对认知科学、社会学、符号学、逻辑学等领域研究的知识。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关于语用学的专著相继出版,它们反映了语用学研究的不同视角。

根本不同的研究方向,学界对语用学的研究分成了英美学派和欧洲大陆学派。

其中的论题,如指示(deixis)、含义(implicature)、前提(又称为“预设”)(presupposition)、言语行为(speechact)等,都是语用学的经典论题。

其中对于会话含义的研究,因为我对此感兴趣,在此将对它们的认识作一个简单的学习总结。

关于含义(implicature)的分析,英美和欧洲大陆两大学派的研究方向不一样。

欧洲大陆的语言学研究十分强调语言的社会功能,认为语言同社会、文化、环境等密不可分。

因此对会话的含义的理解与语境相结合的,而语境又是以使用者为指向的。

而相对欧洲大陆学派,英美学派更注重对具体语言现象和问题的研究。

他们注重语言内部的语义结构以及意义与人类交流过程的外部世界的联系。

就含义这个概念来说,是格莱斯第一次从语用学的角度提出来的术语。

他的这种从语言意义的细节出发,对含义进行分析,这被后人归纳为英美学派。

在他的理论中,他对话语的交流及意义的解释使用了两个理论:分别是意义的理论和会话含义的理论(huang,20XX:24-35)。

意义的理论,指向话语的语言学意义和外部世界的自然意义的关系。

而另
一个重要的理论--会话含义理论中则提到,人们在用语言进行交流时,必定有一个潜在的原则决定语言使用的方式,使之最有效最充分地达到理性的交流活动。

这个原则就是他所说的合作原则。

该原则下分成了9条会话准则,分别属于4
个范畴:数量、质量、关系、方式准则。

这种合作原则使会话参与者在合作的基础上高效、理性地进行语言交流。

另一方面,语言使用者在交际中也会经常违反或蔑视这些会话的准则来产生会话含义,达到其话语的交际目的。

如这个经典的例子:
(1)A:wheredoesclive?
b:somewhereinthesouthofFrance.
在所举的这个例子中,b的回答明显违反了“数量”准
则的第一条准则,没有使自己的话达到足够满足A所要求的程度。

另一种可能性是b知道如果提供更多的信息,会违反“质量”准则的第一条准则:不要说自己认为不真实的话。

因此b这时的话语产生了会话含义:他不知道c住在哪里。

因此可以说,会话含义的产生是与合作原则的违反联系在一起的。

它与说话人的会话目的有关,话语在特定的语境中,其语义通过与说话人、听话人,以及他们所在的环境等因素结合而产生了语用的意义。

在不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下,语用意义等于语义意义,但是违反了合作原则就会产生会话含义,这种语用意义是大于语义意义的。

在汉语中也能找到
这样的句子,如在中午时分A和b在宿舍遇见,有这样的对话:
(2)A:你吃饭没?
b:我在等朋友。

根据格莱斯的合作原则,b的回答提供的信息超出了A
所要求他回答的信息,这明显违反了数量准则的第二条准则:不要说超过所需的信息。

因此b的回答产生了在语言学意义之外的会话含义。

如果A在理解时,基于合作原则数量准则的第一准则和质量准则,相信b说的话是真实的,并且与他的问题相联系的。

那么把“吃饭”这件事跟“等”这个动作联系在一起,就产生了“b还没吃饭”的含义,再把“吃饭”跟“等”和“朋友”联系在一起,那么就又产生了“b将会
与朋友一起去吃饭”的含义。

因此这样的回答所隐含的意义将会是:b还没吃饭,他等朋友来了再一起去吃饭。

不可否认,格莱斯的会话原则理论是语用学研究非常重要的奠基石。

许多后来的语用学研究都是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提出质疑和改进,由此产生了关于会话含义的新格莱斯理论(huang,20XX)。

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是horn和Levinson
的理论。

horn认为格莱斯的四个准则内容上有所重复,彼此之间的界线并不明显,因此提出二分法的“质量原则”和“关系原则”。

质量原则是指说话人在会话时所作的努力是充分的,所提供的信息是尽可能多的。

而关系原则是指说话人在
会话时所作的努力是必要的,所提供的信息是不超过所需的。

这两个原则,一个指话语信息的最大化,另一个是话语信息的最小化,说话人就是在这两个极端中间所作的某个点上的选择。

horn在两个原则的关系中讨论话语的会话含义,并从中提出了语用分工的理论。

他的这个理论说明说话人在会话交流时所产生的话语都是在这两个原则的平衡中所作的努力,这样的话语的语用意义就是说话人的说话目的。

与horn不一样,Levinson则将格莱斯理论中的会话原
则缩减成三个基本的语用原则:“数量原则”、“信息原则”
和“方式原则”,分别缩写为Q-,I-,m-原则。

数量原则是
指说话人所提供的不能少于所需的,说话人没有说的就不是说话人所指的。

这个原则的基础思想指在一系列具有对比意义的选项中,所选择的表达式隐含了对其他表达式(特别是语义更强的选择)的否定解释。

也就是指说话人在会话时选择一种表达式,就隐含他否定了其他在语义上更强的意义的表达式的意义。

而信息原则是指说话人所说的仅仅是有必要的,产生最小的语言信息来表达交流目的,在听话人一方则是用自己的知识丰富所听到的内容。

方式原则指出有标识性的表达式的使用暗示了一种非正常非典型的情形。

Levinson认为,如果这三个原则相互冲突的话,那么在交流过程中会对这些原则
进行顺序处理以解决这种问题达到交流目的。

这个处理
的顺序为:Q(数量原则)>m(方式原则)>I(信息原则)。

他举了以下的例子进行说明数量原则比信息原则优先处理:
(3)Q>I
Ifbillgatesgaveyouacarforchristmas,itmayhavebeenare alone.
(a)Q-clausal
+>Thecarmayormaynothavebeenarealcar
(b)I[carforchristmas]
+>Thecarwasatoycar
(c)Q>I
+>possiblythecarwasarealcar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当使用数量原则与信息原则发生矛盾时,数量原则所隐含的含义会比信息原则所隐含的含义更近于说话人的目的,因此用这个规则得到了合理的会话含义的解释。

而当使用标识性的表达方式时,它表达了与一般正常的情形正好相反的非典型的情形,这种方式所隐含的会话含义一般要优先于信息原则所产生的会话含义。

这是m>I这个规则下所包含的内容。

Levinson还将隐含的意义区分为会话含义和常规含义。

语言作为符号本身是有意义的,这种意义与话语的语言学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