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在新时代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装世界Packaging World 人文社科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在新时代的应用
王晓光孙博长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00
摘要: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社会城乡之间的关系依次会经历城乡依存、城乡分割和城乡融合三个阶段。这一基本理论在我国也经历了本土化的进程,并逐步成为我国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理论基础。当前,十九大又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下发了相关的实施意见。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进一步从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吸取有益的养分,来实现这一关系理论在新时代的应用则是本文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
一、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及其中国化进程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就指出:“社会的全部经济史,都概括为城乡之间的对立的运动”,由此奠定了城乡关系理论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意义。概括来说,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主要剖析了城乡关系从依存,到对立,再到融合的过程。具体来说,首先,马克思对城乡分割的原因进行了解释。马克思认为,在工业革命以前,生产力的低下促使城乡关系呈现彼此依附的状态,而城乡之间的分割则是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也就是说,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导致了城市中工业和人口的高度集中,促进了社会分工逐渐深化,促进了工业和金融资本在整个社会进程中的决定性作用的形成。这种作用的程度不断加深,“商业财富”在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方面已经远远大于农村的“土地财富”,由此也推动了城市与农村的分离,但在当时这是社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当然,其中,马克思也分析了城乡分离所会带来的后果,这些不利的后果在现在依然有现实意义。比如说,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促使分离的产生,使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庞大的城市生产消耗了大量的农村人力和物力。而这种农村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被剥削和被消耗,造成“地力”的缺失,继而造成了大量的土地荒废,对农村发展和农业生产产生不利的后果,并最终导致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和城市发展的终极受阻与无力。如果想克服城乡对立所造成的这种弊端,就必须对城乡的发展进行统筹,马克思由此提出城乡融合的观念,恩格斯也认为,通过城乡一体化,可以消除工农阶级对立,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经济社会成果的全民共享。这是城乡关系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而要想实现这个趋势,就需要通过大工业来促进生产力、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另外,要建立社会主义无产阶级专政制度,在国家本体上实现城乡、工农的结合,实现城乡的融合性发展。
同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理论一样,马克思主义的城乡关系理论在我国也经历了一个中国化的进程。由于我国城乡关系的发展最初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工业优先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有其特殊性。有鉴于此,我们在遵循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又要做到充分认识中国城乡关系的特殊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这一理论。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理论界系统地研究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在中国的适用,并与中央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等命题进行
了结合,提出了诸如“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城乡二元结构改革”、“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等一系列的学术观点,这些观点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基础上,也为我国新时期推进城乡融合进程,以及当前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
二、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现代应用
我们在上文已经初步介绍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在中国化的进程,它揭示了城乡关系演变的规律,对新时期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一直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央关注的重中之重,中央也把城乡融合发展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再加上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更是为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空间。针对如何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打破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应用的发掘:(一)城乡要融合,不要割裂,更不能厚此薄彼。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告诉我们,城乡关系健康发展的正确路径应该是有机融合、互利互补、共同进步。而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我党在新时期形成的对城乡关系的新认识,其要求也是要建立城乡融合的理念,两者从这个角度来讲是统一的、和谐的。所以,这也就启发我们,对于城乡的关系,我们不应该只关注一方,而忽略对方,尤其是要认识到“城市偏向”的发展路径是不可持续的。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必须明确城市的发展离不开对农村的支持与促进,农村的发展离不开城市的驱动与辐射。只有这样,在准确把握城乡各自的特点和优势的基础上,促进城乡之间各种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促进城乡真正形成相互依存、互补、互利、共赢的关系。
(二)城乡关系的良性融合发展,需要我们对时下的国情有更深刻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发展过程告诉我们,没有一成不变的理论,要与时俱进,不断增加理论的内涵和深度。现在,我们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仔细斟酌发现,其实其也不完全等同于以往提出的“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城乡统筹”和“城乡一体化”的重点是着眼于工业对农业的补充,农村成为各种政策和补贴的接受者。虽然这一理念优于城乡对立的概念,但从发展理念上看,仍然是一种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而时下,我们的国情和施政重点已经逐步回归到缩小城乡差距上来,特别强调城乡是相互共存、相互促进的“双中心”空间发展布局,农村不再依赖于城市的发展,而是有自己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中所谓的“城乡融合”在新时代的应用之义。
参考文献:
[1]邓立丽.城乡统筹融合,推进长三角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研究——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的应用[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03):73-80.
[2]曾长秋,赵剑芳.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在我国的应用[J].大连干部学刊,2007(09):10-12.
作者简介:王晓光(1971-),长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孙博(1993-),长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