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电影..

合集下载

第九部分法国电影新浪潮

第九部分法国电影新浪潮




新浪潮作为一个电影潮流,虽然犹如一股 反叛力量汹涌而来,具有破除陈规和创新 立意的统一目标,但是在每个导演的具体 操作和创作风格上来讲,又有许多不同, 甚至相去甚远。他们没有共同的纲领,并 不组成一个流派。 新浪潮不象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它是一个 没有宣言、有纲领的自觉运动,它更象一 场社会运动,轰轰烈烈的但不免纷繁矛盾, 众说纷纭。
对于“新浪潮”,分为两部分进行研究和 分析: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 二是,作家电影,即“左岸派”。
第一节: “新浪潮”电影(作者电影)
现状背景:
“优质电影”的陈规俗套; “电影资助委员会”:政府鼓励新导演的奖励基 金; 《电影手册》杂志为核心的年轻电影人的集中涌现。
“新浪潮”的来由

1958年,法国《快报》记者吉鲁在社会调 查的基础上撰文:《“新浪潮”:青春的肖 像》
一个比较:
20世纪20年代先锋派与50-60年代“新浪潮”为代 表的现代电影美学区别 先锋派 新浪潮
“物”的迷恋 现代的“人”
纯粹的运动与节奏
画面抽象化
人的心理与情绪
意识银幕化
无故事的“纯艺术”
繁杂混乱的潜意识与幻觉
故事、人物性格与内心
生存哲理、精神危 机的主观探索
二、 “新浪潮”前后
虽然说新浪潮时代之前就已经有了”现代电影”, 但从对于世界电影历史的影响角度,我们可以说, “新浪潮”前后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时代: 之前的电影主要偏向于创建完整的语言体系,目 的是讲述一个完美的有严密逻辑秩序与结构的故 事; 而之后的电影则开始试图打破这种完整的语言体 系,将重心转移到区别于“客观现实生活的真实” 的另一种”心理和精神的真实“。
二、特吕弗——“作者”概念的提出 “作者”与“导演” “作者”:在自己的作品中持续地选择个人化的元 素,形成稳定的主题风格。

法国“新浪潮”和“左岸派电影的特征与区别

法国“新浪潮”和“左岸派电影的特征与区别

法国“新浪潮”和“左岸派电影的特征与区别尽管“新浪潮”“左岸派”电影⼈的⾝份和资历不尽相同,但他们毕竟是出现在同⼀个国度、同⼀个时期的两股电影思潮,他们的电影确实拥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先,他们都对法国的所谓“优质电影”和商业电影中的平庸、虚假和陈旧的表现⼿法作过猛烈的抨击。

落实到创作中,他们的影⽚都显现出丢弃传统、打破陈规、求新尚异、⼤胆探索的特征。

例如:在影⽚的拍摄上,他们注重电影的照相性,强调画⾯的新鲜感,拒绝学究式的规范与原则,⼤量使⽤跟拍、抢拍、长镜头、景深镜头等类似于纪录⽚的拍摄⽅法;在⾳响的处理上,他们⼤量采⽤⾃然⾳响环境,以增加作品的真实感;在镜头的剪辑中,置传统的语法和修辞规则于不顾,随⼼所欲,不⽆禁忌。

其次,他们都认为导演是影⽚的惟⼀“作者”(或“作家”),都提倡在电影的创作中应充分展露导演个⼈的⼈⽣感受和独特追求。

因此,在他们的影⽚中,都表现出刻意追求个⼈风格、过于注重⾃我表现的特⾊。

为此,他们作为导演,⼤多参与或⼲预了电影剧本的创作,有的甚⾄⼲脆编导合⼀,以保证⾃⾝的艺术追求得到最充分的展现;在影⽚的内容上,反对讲述那种过于戏剧化的故事。

在题旨的设置和表现上,反对浅显、⽼套、直⽩和单⼀;在影⽚的结构上,⼤多采⽤与⽣活的本来形态相近的散⽂化的、⽣活流或意识流式的结构样式。

第三,由于“新浪潮”“左岸派”电影⼈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存在主义、弗洛伊德主义等西⽅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所以,他们的电影不通俗、不易懂、不明快、不流畅,并显现出悲观、沉重、晦涩、和多义的特⾊。

在他们的影⽚中,⽚中⼈说什么和做什么往往没有常规意义上的⽬的性。

换⾔之,⽚中⼈说什么和做什么其实并不重要,他们想展⽰、想告知的只是⽚中⼈的⽣存状态和⽣活态度。

对于许多社会问题和⼈类⼼灵深处的隐痛,他们只是热衷于揭⽰,⾄于答案、出路和治疗的⽅法,他们的通常做法是留给观众去思考。

当然,“新浪潮”与“左岸派”电影毕竟还是有区别的,概⽽⾔之,有以下四点:其⼀,叙事⽅法不同。

哲学:影视美学考试题

哲学:影视美学考试题

哲学:影视美学考试题1、名词解释麦加芬母题正确答案:该词源于电影导演亚弗烈希区考克的电影技法,指将电影故事带入动态的一种布局技巧。

它通常是指在一部悬疑影片的情节开始时,能引起观众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很快地进入情(江南博哥)况的戏剧元素,如在某一个物体、人物、甚至是一个谜面。

如在希区考克的《大巧局》(1976)中,麦加芬是指一们失踪的继承人。

2、名词解释宣传照片正确答案:在电影摄制期间或前后,为了打广告、做公关或做电影院橱窗展示而拍的照片。

3、名词解释平角度镜头,水平镜头正确答案:一种视平线离地约四至六尺高的位置所拍摄出来的镜头。

这种镜头由于符合一般人身高状态下的视觉习惯,在电影拍摄过程中常被采用。

4、名词解释买片排挡正确答案:电影发行商与戏院之间为一部影片的放映事宜而达成的合约协议,约明影片放映地点、放映次数、租借费用或票房收入扣除多少百分比等等条件。

5、名词解释布莱顿学派正确答案:成立于1900年英国的电影先驱团体,首创特技摄影和简单的蒙太奇,并实验各种彩色技术。

6、名词解释地下电影正确答案:做为独立制片影片、前卫电影和实验电影的同义词。

也指处理尖锐题材,或故意反传统的电影。

7、名词解释影片尺数正确答案:广义而言,指任何一段影片、一个镜头、一个场面或一个段落。

比较精确地来说,指一段影片的尺数。

8、名词解释雷电华电影公司正确答案:美国的电影制作公司,在1928年成立,涵盖制作、发行、放映等业务。

在1930年代及1940年代出品的著名影片,包括佛雷亚斯坦和琴姐罗杰丝合作的歌舞片,一系列高品质的恐怖片,由凯萨琳赫本和卡莱葛伦所主演的喜剧片,以及亚弗希区考克的《深闺疑云》(1941)和奥森威尔斯的《大国民》(1941)。

1951年退出电影圈,转向无线和有线电视发展。

9、名词解释拼接影片正确答案:由不同的材料如拼贴图画一般拼凑而成的影片。

10、名词解释打光正确答案:电影摄影中,设计、安排人工或自然光源的工作。

第九部分法国电影新浪潮

第九部分法国电影新浪潮

(三)法国电影现状背景

“优质电影”的陈规俗套
政府鼓励新导演的奖励基金 《电影手册》杂志为核心的年轻电影人


第一节: “新浪潮”电影
综述
1958年到1962年之间,在法国出现一股 势不可挡的新鲜电影汹涌潮流,震惊影坛、引 起轰动。先后有67名年轻新导演陆续拍摄了 上百部影片,法国新闻界便将1957年前后突 然涌现的年轻人竞相拍摄新影片的热潮称之为 “新浪潮”。
“新浪潮”把巴赞推崇为他们的精神之父。巴赞 逝世于新浪潮诞生的那一年,虽未参与,但他的 理论成为新浪潮的开路先锋;他创办的《电影手 册》杂志培养了很多后来成为新浪潮主将的年轻 影评家。 新浪潮把他的理论实践于银幕,为电影带来真 实美学的新气息。因此,安德烈.巴赞被称为 “电影新浪潮之父”、“精神之父”、“电影的 亚里士多德” 巴赞的理论在50年代引起轰动,使正统“蒙太 奇”理论受到很大冲击。
一个比较:
20世纪20年代先锋派与50-60年代“新浪潮”为代 表的现代电影美学区别 先锋派 新浪潮
“物”的迷恋 现代的“人”
纯粹的运动与节奏
画面抽象化
人的心理与情绪
意识银幕化
无故事的“纯艺术”
繁杂混乱的潜意识与幻觉
故事、人物性格与内心
生存哲理、精神危 机的主观探索
二、 “新浪潮”前后
虽然说新浪潮时代之前就已经有了”现代电影”, 但从对于世界电影历史的影响角度,我们可以说, “新浪潮”前后可以划分为两个大的时代: 之前的电影主要偏向于创建完整的语言体系,目 的是讲述一个完美的有严密逻辑秩序与结构的故 事; 而之后的电影则开始试图打破这种完整的语言体 系,将重心转移到区别于“客观现实生活的真实” 的另一种”心理和精神的真实“。

世界电影史系列(九):法国左岸电影

世界电影史系列(九):法国左岸电影

世界电影史系列(九):法国左岸电影世界电影史:法国新浪潮之左岸电影《广岛之恋》电影资料《广岛之恋》电影资料左岸派是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在法国的一个电影导演集团,因成员都住在巴黎塞纳河的左岸而得名。

他们是阿仑·雷乃、阿涅斯·瓦尔达、克利斯·马尔凯、玛格丽特·杜拉斯和亨利·科尔皮等,但“左岸派”实际上并没有组成一个“学派”或“团体”,他们只是一批相互间有着长久的友谊关系、艺术趣味相投并在创作上经常互相帮助的艺术家。

新浪潮运动的流派,作家作品我们通常意义上划分为三个部分:(1)巴赞《电影手册》第一,对新现实主义纪实美学的成就给予高度评价;第二,提出电影应该表现人的内心生活。

(包括离奇,幻想)(与好莱坞电影是用来讲故事的有本质的区别)。

(2)新浪潮电影主张:提出“作者电影”的口号,即“拍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成为电影的制作者”。

特征:电影采用低成本制作:启用非职业演员;不用摄影棚而用实景拍摄;不追求场面刺激和戏剧化冲突。

影片在表现方法上,广泛使用能够表达人的主观感受和精神状态的长镜头、移动摄影、画外音、内心独白、自然音响,甚至使用违反常规的晃动镜头,打破时空统一性的“跳接”、“跳剪”等。

还采用一些以人物为对象的使用轻便摄像机完成的跟拍,抢拍以及长焦、变焦、定格、延续、同期录音等“纪实”手法,将“主观写实”与“客观写实”相结合。

电影带有强烈个人传记色彩。

代表作家,作品有:特吕弗《四百击》(1958)戈达尔《精疲力竭》(1959)。

(3)左岸派电影创作特征:作品大多把人的内心现实与外部现实结合,表现人的内心与现实的差距和矛盾。

在剪辑上采用跳剪,循环剪辑等手法,破坏影片的时空;重视自然音效、台词和音乐;采用舞台职业演员;摄影讲究构图与布光。

电影带有强烈文学、戏剧色彩。

代表作家、作品有:阿伦雷乃《广岛之恋》(1959)《去年在马里昂巴德》(1961)高尔比《长别离》。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

2007 外国电影史 第十章 法国新浪潮电影
13
3、场面调度理论与蒙太奇理论的对比
1)、蒙太奇为了讲故事的目的对时空进 行分割处理,场面调度追求的是非人为的 解释,时空相对统一;
2)、蒙太奇的叙事性决定了导演在电 影艺术中的自我表现,而场面调度的纪录 性决定了导演的自我消除;
3)、蒙太奇理论强调画面之外的人工技 巧,而场面调度强调画面固有的原始力量, 可以说是内部的人工技巧,也就是场面调 度;
样,去自由自在地描写事物,必须具有作者 自己的个性,即要确认电影作者的地位。
16
摄影机自来水笔
电影词典的解释是:
法国电影家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于1948 年倡导的“运用摄影机写作”的电影创作理 论。他在《法国银幕》第144期撰文“新先锋 派的诞生:摄影机自来水笔”,主张电影已 经成为一种具有独特语言、可以自由表达思 想和感情的工具,正如作家用笔写作一样, 电影导演可以用摄影机“写作”,充分表达 个人意念。这一观念反映了战后西欧电影追 求个人表达自由的强烈愿望,也为“作者论” 奠定了理论基础,是作者论的先声。
3
2, 1958年也是法兰西历史的转折点。总统 易人,政府更换。这充分表现了当时法国人 民变革现实的决心和精神。戴高乐执政后, 国家开始进入了一个时期,新时期需要新电 影。
于是,一批青年电影创作人员和影评家们, 强烈要求改变法国电影现状,并勇于投身到 电影创作实践中去,于是在1959年,掀起了 一场规模巨大的"新浪潮"电影运动。
14
4)、蒙太奇在表现事物上具有 鲜明性和强制性,场面调度则含有 瞬间性与随意性;
5)、蒙太奇引导观众进行选择, 场面调度提示观众进行选择。
15
三、作者电影观念
为什么在这儿提出作者电影,是因为
作者电影的观念,是“新浪潮”的导演 提出的。

法国电影新浪潮

法国电影新浪潮

些拥护法国“优质电影”的人来说,这些年轻导演们看起来似乎是太
随随便便了。新浪潮导演们称赞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片(特别是罗 西里尼的作品),反对在摄影棚拍摄,纷纷到巴黎城区寻找实景拍摄, 使实景拍摄成为一条规则。与此相似,虚假的摄影棚灯光被适当的补 充光源所取代,战后的法国电影很少出现如《巴黎属于我们》这样昏 暗的灯光和场面(图12.33)。摄影方面也发生了变化。一般来讲, 新浪潮电影的摄影机运动幅度更大,经常用横移或其他运动镜头,在 一个场景中随着人物或人物关系而运动。尤其是,便宜的实景拍摄特 别需要容易携带的设备。于是,一种可以手持的轻型摄影机便应运而 生(这种轻型摄影机原来是专门用来拍摄纪录片的,也被看作是最能 完美地体现新浪潮场面调度上的“写实”精神),因此,新浪潮电影 充分享受到这种手提摄影机所提供的自由。《四百下》中,摄影机在 主角所住的拥挤公寓中游动,也跟着主角登上摩天轮。
法国电影新浪潮
• 从50年代末期到60年代早期,新的一代电影创作者从世界各地涌现出来。一 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出生、在战后重建时期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导演从一个 又一个国家冒出头来。日本、加拿大、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巴西和美国, 在这些国家中都有所谓的“新浪潮”或者“青年电影”运动兴起。他们中间 有些人是从电影学院毕业,或者是与特殊的电影杂志结盟,在他们的国家与 上一代电影工作者抗争,其中影响最大的群体出现在法国。
使整部影片结束在安托万到底会往哪里去这个问题上。在夏布罗尔的影片
《善良的女人》和《奥菲莉亚》、里维特的《巴黎属于我们》,以及戈达尔
和特吕弗这一时期几乎所有的影片中,其松散的结构都使得影片的结尾具有
开放性与不确定性。

有趣的是,尽管这种类型的影片对电影观众的程度有所要求,尽管这

影视史之法国新浪潮、现代主义电影

影视史之法国新浪潮、现代主义电影
法国新浪潮 左岸派电影运动与思潮
现代主义电影
法国新浪潮
1957年,法国《快报》周刊的专栏记者法朗索瓦兹·吉鲁,第一次使 用了“新浪潮”这个名词,意指一群特定的对象:青年人
1962年法国《电影手册》杂志特刊上正式使用了“新浪潮”来定义 从主要是法国青年编导参与的这次影响巨大的电影运动
从1958年到1962年的5年间,法国大约有200多新人拍出了他们的 处女作。像一股汹涌的潮流,创造了法国电影史乃至世界电影史的奇 迹
下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第一部长片《筋疲力尽》,一举成名
主要作品:
50年代末--60年代中期:以新浪潮电影为主要风格, 创作高峰期 《筋疲力尽》(1959年)、《卡宾枪手》(1963年)、《疯狂的比埃洛
》(1965年)、《我略知她一二》(1966年) 这些影片的主体和表现手法呈现出鲜明地存在主义特征,集中展示了现
》(1972年)
这些“政治影片”力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解释现实的同时,也时常满 足于一些带有无政府主义倾向的描写。
在叙事上采用多种离间方式,破坏故事的连贯情节,避免观众陷入银 幕幻觉中
新浪潮主要导演--戈达尔
80年后:以艺术电影为主要风格
• 《故事》(1980年)、《芳名卡门》(1983年)《新浪潮》( 1990年)
《四百下》之后,特吕弗又以安托万为主人公相继编导了《二十岁时 的爱情》(1962年)、《偷吻》(1968年)、《夫妻生活》(1970 年)、《飞逝的爱情》(1978年)四部自传体影片,主人公安托万由 同一演员扮演,在银幕上造成一种“罕见的真实感”
《四百下》(胡作非为,到处乱跑)
影片讲述一个具有叛逆性格的男孩安托万逃学、撒谎、偷窃,被送进 儿童教养院,最后逃离,跑到海边看到渴望已久的大海,但却不知道 未来如何

第九章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第九章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左岸派” 有代表作 品
《广岛之恋》 (1959)
去 年 在 马 里 昂 巴 德
19 61
左岸派的“双重现实 ”
“左岸派”导演们却提出了“双重现实”的问题,即“头脑中的现实”和“眼
前的现实”。那什么是“头脑中的现实”和“眼前的现实”呢?
告诉诉我你看到 了什么?1、大 Nhomakorabea有几条腿?
中间的圆圈是否一样大?
三、长镜头理论和蒙太奇理论的比较
1.蒙太奇出于讲故事的目的对时空进行分割处理,而场面调度追求的是不作人 为解释的时空相对统一;
2.蒙太奇的叙事性决定了导演在电影艺术中的自我表现,场面调度的纪录性决 定了导演的自我消除; 3.蒙太奇理论强调画面之外的人工技巧,而场面调度强调画面固有的原始力量; 4.蒙太奇表现的是事物的单含义,具有鲜明性和强制性,而场面调度表现的是 事物的多含义,它有瞬间性与随意性;
而“左岸派”的作家电影反映的却是带有普遍意义的全人类性质的主题。
5.从拍摄地点的选择上看;不去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不具有社会性主题 和政治性主题。
6.从美学追求上看:“新浪潮”追求的是向生活靠拢,向真实深入;而
“左岸派”电影感兴趣的则是人的精神活动,人的思想,人的内心。 7.从制作周期上看:“新浪潮”导演们以一种潦草的、半即兴方式拍摄电 影 “左岸派”导演制作周期也比较长。 8.从影片通过检查方面看:“新浪潮”电影由于内容简单,不涉及政治, “左岸派”导演的作家电影是法国五、六十年代“先锋派”。
第四节 “左岸派”在创作上的主要特征
主题:1、偏爱回忆、遗忘、记忆、杜撰、想象、潜意识
活动,试图把人的这种精神过程、心智过程搬上银幕。2、描 写入的责任心和自罪心,记忆总与历史事件相联系。 导演:在表现“双重现实”时,并不对这不同的现实做 人为的区别和加工。 剪辑:“作家电影”最重要的美学革命表现在剪辑上。 音响:剪辑革命和音响紧密相连。而强调所创作的音乐 是有意让人感知,同影片共成一体,形成一种纯音乐的杰作 表演:“间离效果”“表演中还有表演”的观念 摄影:采用十分灵活的摄影方法,他们在摄影机移动 的过程中,讲究画面构图和布光等效果。

法国电影新浪潮及左岸派

法国电影新浪潮及左岸派

新浪潮导演群体特征
• 新浪潮群体的大部分成就主要可以归因于这些电 影工作者与年轻观众之间心灵相通的和谐关系。 • 这些导演大多出生于1930年左右,并且以巴黎为 工作基地。 • 他们专注于描绘都市职业人士的生活、风尚服饰、 跑车、酒吧、通宵晚会和爵士俱乐部等。 • 电影承袭诗意写实主义、精致的传统与好莱坞犯 罪电影的特色,时常配置一名邪恶的女主人公。
左岸派先驱之作
• 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不幸的遭遇》运用倒叙与 旁白的手法讲述一个与为人堕胎者有关联而被带 到警察局的妇女的过去生活。 • 瓦尔达的故事短片《海角》运用非职业演员和实 际场景,与剧中随意漫步的夫妇的风格化的俏皮 旁白对话产生了冲突。这部影片的省略剪辑也是 在当时的电影创作中独一无二的。
玛格丽特•杜拉斯
杜拉斯生平
• 玛格丽特· 杜拉斯,法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和电 影艺术家。1914年4月4日出生在越南嘉定,十八岁时到巴 黎求学,获巴黎大学法学学士和政治学学士学位。杜拉斯 以小说《厚颜无耻之徒》(1943)开始她的文学生涯。她的 作品不仅内容丰富,体裁多样,而且尤其注重文体,具有 新颖独特的风格。代表作品有《抵挡太平洋的堤坝》、 《琴声如诉》、《情人》、《痛苦》杜拉斯在戏剧和电影 方面同样成就卓著,她分别在1965、1968和1984年出版 了三部戏剧集,在1983年还获得了法兰西学院的戏剧大奖。 作为法国重要的电影流派“左岸派”的重要成员,她不仅 写作了《广岛之恋》(1960)、《长别离》(1961)等优秀的 电影剧本,而且从1965年起亲自担任导演,从创作《印度 之歌》(1974)开始,每年都有一两部影片问世,而且有不 少获得了国际大奖。
新浪潮电影叙事
• 主题趋于一致,权威是不可信任的,政治与爱情 的承诺也遭到质疑。影片人物毫无原由的行为具 有通俗存在主义的痕迹。 • 共同的基本叙述摄像。 1.围绕偶发事件与枝节片段建构电影的情节。 2.强化了艺术电影开发性结局的叙述传统。 3.混搭格调发展到极致。滑稽喜剧转瞬间变成焦躁、 痛苦与死亡。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ppt课件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ppt课件
上提出“摄影机笔论”,认为摄影机拍片应如用 笔书写一样 • (二)作者论 • 1954年,特吕弗在《电影手册》31期上发表了 《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批判法国品质电影为 “老爸的电影”,主张电影应是导演的独立创作。
4
• (三)巴赞的理论 • 1、总的现实主义 • 2、摄影影像本体论 • 3、景深镜头-长镜头
视野 • 五、旁征博引,使电影超过娱乐、艺术的简单定义 • 六、即兴及反片场风格 • 七、现代主义
7
第三节:“电影手册”派代表作者作品
• 一、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 (1930年12月3日-)及《筋疲力尽》(A Bout de Souffle)
8
• (一)戈达尔的创作分期及代表作品 • 1、戈达尔自己的分期 • 《电影手册》时期(1950—1959) • 卡琳娜时期(1960—1967) • 后五月运动时期(1968—1974) • 录影时期(1975—1980) • 80年代时期(1980—1989) • 2、代表作品 • 1959 《精疲力尽》 A BOUT DE SOUFFLE • 1963 《卡宾枪手》 LES CARABINIERS • 1965 《疯狂的比埃罗》 PIERROT LE FOU • 1967 《中国姑娘》 LA CHINOISE • 1969 《真理》 PRAVDA • 1969 《东风 》VENT D'EST • 1969 《意大利的斗争》 LUTTE EN ITALIE • 1972 《一切顺利》 TOUT VA BIEN • 1983 《卡芳名门》 PRENOM CARMEN • 1987 《李尔王》 KING LEAR • 1990 《新浪潮》 NOUVELLE VAGUE • 1994 《十二月里的自画像》JLG AUTOPORTRAIT DE DECEMBRE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整理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整理

影视美学复习资料整理1.雨果·闵斯特堡(1863-1917)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在1916年,出版了《电影:一次心理学研究》,首次从电影心理学的角度论证了电影是一门艺术。

闵斯特堡最大的贡献在于,他从电影的经验感知入手,尤其是从视知觉的生理和心理角度,来分析和解释了电影影像的深度感和运动感,并且提出机械的复制现实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并且通过电影和戏剧、摄影的区别,论证了电影确实是一门独立的艺术。

2.在世界电影理论史上,匈牙利的贝拉·巴拉兹堪称第一位系统探讨电影文化和电影美学的学者。

首先,贝拉·巴拉兹开创了对电影文化学的研究。

其次,贝拉·巴拉兹的贡献还在于,他通过电影艺术自身的发展过程,以及电影同其他艺术形式的联系,仔细分析和探讨了影艺术本身的特性。

第三,他在半个多世纪前就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给电影艺术带来的巨大影响。

第四,早在电影艺术尚未完全成熟时,巴拉兹就已经指出电影是最具有群众性的艺术,“我们都知道并且也都承认,电影艺术对于一般观众的思想影响超过其他任何艺术。

”3.爱森斯坦最大的贡献在于,他和普多夫金等人一道总结和发展了此前的成果,在世界电影史上第一次把蒙太奇从电影技巧上升到电影美学的高度。

以爱森斯坦为代表的蒙太奇学派,不仅把蒙太奇作为一种叙事的手段,而且更主张把官作为一种表达思想的手段,镜头的并列不单纯是为了叙述故事,而是为了在观众身上产生一种心理冲击,引起他们的思考。

4.普多夫金更多地强调蒙太奇的叙事功能,侧重于强化观众习以为常的叙事法则;而爱森斯坦则更多地强调蒙太奇的冲突功能,侧重于破坏人们长期习惯的叙事法则。

普多夫金强调影片应当感染观众、交流情感,主张影片的效果应当同观众的心理历程非自一致:而爱森斯坦则更多地强调理性蒙太奇是对现实的哲学理解,主张通过蒙太奇的象征、隐喻等功能来启迪观众的思考,通过理性电影来揭示生活的社会意义和哲学意义。

在创作实践中,普多夫金重视现实主义创作原则,非常注意保持影片流畅的叙事风格,蒙太奇在他的影片中被运用得十分自然,主张拍摄一种埠求纪实风格与哲理意蕴相结合的影片。

外国电影史——精选推荐

外国电影史——精选推荐

外国电影史名词解释:1.“乐队指挥的视点”:实际上,这是固定不变的最佳观众席的视点。

梅里爱的摄影机始终静止地面对着舞台空间,摄影机的取景框就是舞台的画框,画面中自然缺乏运动感和景别的变化。

2.艺术电影运动:在法国,电影诞生约十余年之后形势发展很快,电影院取代了集市木棚,高雅人士取代了一般观众。

这时,一个自称为“艺术影片”的制片公司,决定拍摄符合于这一形势变化的影片。

他们要把更为严肃的艺术性带到电影当中来,要把那些伟大的文学家、音乐家、戏剧舞台艺术家介绍给电影观众。

1908年,由“艺术影片公司”拍摄的《吉斯公爵的被刺》,就是最成功的范例。

在这部影片的创作中,公司改变了以往“电影剧本由默默无闻的文人、失业的新闻记者、落后的演员,或者不出名的政治家编写的”局面,邀请了法国著名的剧作家亨利·拉夫担当编剧,聘请了具有戏剧舞台经验的勒·巴尔吉和卡尔梅特作为该片的导演,雇用了法兰西剧院的著名演员扮演角色,还选择了优秀的音乐家和布景师共同合作。

《吉斯公爵的被刺》所使用的制作方法不仅在法国得到继续发展,在意大利、丹麦、英国和美国都先后采用了这一方法制作影片,这就是所谓的“艺术电影运动”。

3.“库里肖夫效应”:库里肖夫看到了蒙太奇构成的可能性、合理性和心理基础,并创立了“电影模特儿”等理论,他认为:电影演员和画家前面的模特差不多,只不过是按照规定好的动作活动起来而已。

电影艺术并不始于演员的表演和各个不同场面的拍摄,单个镜头只不过是素材,而不成其为艺术,只有蒙太奇的创作才能成为电影艺术。

4.维尔托夫的“电影眼睛派”:维尔托夫曾是一位未来主义的音乐家,创造出一种无乐谱的“具体音乐”。

维尔托夫提出:电影机应该像人的眼睛一样去客观地纪录生活实景。

他认为电影的实质在于拍摄角度和蒙太奇,电影有可能以自己那种异乎寻常的,别人想不到的独特眼观去观察现实生活,或者把经过选择的镜头,以新颖的蒙太奇手法加以并列和配合,重新创造出一个现实生活来。

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

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一、法国新浪潮的产生二、法国新浪潮的特点三、法国新浪潮“左岸派”四、法国新浪潮的影响一、法国新浪潮的产生20世纪50年代末,在好莱坞的强大冲击以及电视兴起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下,法国电影步履维艰,传统制作模式受到威胁和动摇。

以巴赞为代表、以《电影手册》为精神旗帜的一批的影评人和导演:特吕弗、戈达尔和马勒等所主张的低成本的,反传统的创作理念得到了试图挽救法国电影业的投资者的认同,于是一群年轻的创作群体从此担起传统电影革命的历史使命,在法国电影史上掀起了一股创作热潮,即法国新浪潮。

《电影手册》可以说是新浪潮电影的思想孵化器,新浪潮的健儿们大多是其评论员或撰稿人,以特吕弗、戈达尔、候麦、里威特、夏布洛尔为代表人物因理念相近而结成联盟,成为新浪潮电影的主将,他们占据着电影评论阵地,反对当时法国电影“品质传统”,要求电影革新。

1948年,亚历山大·阿斯特吕克在《法兰西银幕》提出“摄影机笔论”,主张“电影应该成为一种语言,艺术家可以用来表达思想的形式,无论多么抽象就像写小说或者论文一样......这个电影的时代即'摄影笔’的时代”。

1954年特吕弗在《电影手册》上发表《法国电影的某种倾向》,文章将20世纪50年代的法国电影称作是“老爸的电影”,把“品质传统”导演的作品批判成一无是处的电影。

认为电影是文学家或者编剧的电影,导演应该独立创作,不应该受制于电影企业。

被看做是新浪潮电影“作者论”的雏形。

1959年,马塞尔·加缪的《黑人奥菲》、特吕弗的《四百下》、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分别拿下戛纳国际电影节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和国际影评人大奖,标志着法国电影新浪潮涌入世界电影史。

二、法国新浪潮的特点:1959年《黑人奥菲》、《四百下》和《广岛之恋》的成功确认了新浪潮的时代性和正确性,由此激发了一批青年导演,掀起了一股创作热潮。

《四百下》《精疲力尽》《表兄弟》等在票房上的成功,体现出新浪潮的影响力,不但开拓了新浪潮的电影市场,而且扩大了新导演的生存领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法国新浪潮代表作:


瓦尔达的《短角情事》(Pointe courte, La ,1956) 路易.马勒的《死刑台与电梯》(Ascenseur pour l'echafaud,1958) 夏布洛尔的《表兄弟》 (Les Cousins,1958) 阿伦.雷乃的《广岛之恋》(Hiroshima mon amour,1959) 特吕弗的《四百击》(Les Quatre cents coups,1959) 戈达尔的《精疲力尽》(A Bout De Souffle Breathless,1960) 夏布罗尔的《漂亮的赛尔日》(Le Beau Serge,1958) 特吕弗的《吉姆和朱尔》(Jules And Jim,1961) 戈达尔的《女人就是女人》(Une Femme Est Une Femme,1961) 瓦尔达的《五至七时的奇奥》(Cleo de 5 a 7 ,1961) 阿伦•雷乃的《去年在马里昂巴德》(L'Annee Derniere



戈达尔是以蔑视传统电影技法闻名的“破坏美学” 的代表人物,他的影片在破坏传统结构方面比特 吕弗走得更远,著名的《精疲力尽》(1959)就是其 创作风格的最好体现。 “新浪潮”不仅促进了法国电影表现手法的 多样化,也引发了现代主义电影思潮在欧美各国 的第二次兴起。像瑞典导演英格玛· 伯格曼,意大 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费里尼等都受到了一定 的影响。大部分影史家都以1964年作为法国新浪 潮的终结,主要观点是,新浪潮电影的形式和风 格,已广泛地渗入到各种电影制作之中。
第十二章
法国新浪潮与左岸派 电影
第一节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


法国新浪潮电影运动是继欧洲先锋主义、意大利新现实主 义以后的第三次具有世界影响的电影运动,它没有固定的 组织、统一的宣言、完整的艺术纲领。这一运动的本质是 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 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这一运动 有两个部分,一是作者电影,即“新浪潮”;另一是作家 电影,即“左岸派”。 “新浪潮”不仅促进了法国电影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也引 发了现代主义电影思潮在欧美各国的第二次兴起。像瑞典 导演英格玛· 伯格曼,意大利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费里 尼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左岸派在体现存在主义和弗洛依德主义方 面比新浪潮又进了一大步,并吸纳了伯格 森的直觉主义与布莱希特的戏剧技巧。由 于他们与新浪潮电影导演的风格非常接近, 有时也被归于新浪潮电影名下。但“左岸 派”却公开拒绝被贴上“新浪潮”的标签。 然而,由于 1959 年《广岛之恋》的出现正 好赶上“新浪潮”的幸福之年,因此,人 们便把它看作“新浪潮”的一部分。


法国新闻界把1958年到1959年突然涌现出的不知名的青年 人竞相拍摄电影的热潮称为“新浪潮”。1959年,24名青 年人拍摄成了他们的处女作,1960年,又有43名青年人成 为电影导演。这批青年导演被称为“新浪潮”导演,他们 拍摄的电影被称为“新浪潮”电影。后来,新浪潮电影被 广义地用来指称在世界各国陆续出现的,特别是由新进导 演拍摄的敢于打破传统语法的故事片。法国新浪潮电影的 兴起与《电影手册》关系重大,新浪潮主将特吕弗、让— 吕克· 戈达尔等都是此杂志的主力影评人。新浪潮导演主 张把商业性和艺术性结合起来,并且十分注重娱乐性,追 求刺激感官的内容,他们设法缩短拍摄周期,缩减制片成 本。艺术上追求适度的创新,多用长镜头手法。

第二节新浪潮电影的特点:


一、强调主观现实主义, 二、反传统,具有叛逆精神。 三、呈现一个破碎的世界观,深受存在主义 哲学影晌。 四、强烈的文学艺术倾向。



新浪潮“四大主将” : 1、让—吕克.戈达尔——1959年以《精疲力竭》一 片震惊了世界影坛。1965年《狂人皮埃罗》。自 此以后,才华横溢的戈达尔开始一部接一部的不 停推出他的作品:短片、长剧、录相、电视片、 商业广告,甚至还有MTV。 2、克劳德.夏布洛尔 ——1958年《漂亮的塞尔 日》。《耳塞》(短片),《双重诡计》 。 3、弗朗索瓦.特吕弗 —— 《四百下》 1959年戛纳 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巴黎最后一班地铁》 4、埃里克· 侯麦——《狮子星座》, 《星星广场》 (短片), 《六个道德故事》 。

产生于1958年的法国。当时安德烈· 巴赞(Andre Bazin)主编 的《电影手册》聚集了一批青年编辑人员,如克洛德· 夏 布罗尔、特吕弗、戈达尔等50余人。他们深受萨特的存在 主义哲学思潮影响,提出“主观的现实主义”口号,反对 过去影片中的“僵化状态”,强调拍摄具有导演“个人风 格”的影片,又被称为“电影手册派”或“作者电影”。 他们所拍的影片刻意描绘现代都市人的处境、心理、爱情 等等,与传统影片不同之处在于充满了主观性与抒情性。 这类影片较强调生活气息,采用实景拍摄,主张即兴创作; 影片大多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表现手法上也比较多变。

1958年是“新浪潮”的诞生年,有两部处女作问 世:特吕弗的《淘气鬼》与夏布罗尔的《漂亮的 塞尔日》;1959年是“新浪潮”的幸福年:特吕 弗凭《四百下》在当年获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新浪潮”电影以表现个性为主。特吕弗的 《四百下》(1959)是较早出现的代表作。他用现代 主义手法叙述了他童年时代的悲惨遭遇。他信奉 所谓“非连续性哲学”,认为生活是散漫而没有 连续性的事件的组合,在电影创作上否定传统的 完整情节结构,以琐碎的生活情节代替戏剧性情 节。
第三节左岸派电影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左岸派 (LEFT BANK GROUP) “左岸派”的概念最早由《正片》杂志的罗热· 泰 耶尔提出,因与“新浪潮”同时出现,故经常与 新浪潮并提。由于左岸派导演中有有许多是“新 小说”流派的作家,故左岸派也称“新电影”。 是1950年代末与“新浪潮”同时出现在法国的一 个电影流派,因主要导演都在巴黎塞纳河的左岸 (即南岸)拉丁区的文艺社团活动而得名。以阿 仑· 雷乃、瓦尔达、罗伯 - 格里叶等为代表。他们 的影片更着重于探讨现代人的迷惘和心理过程本 身,很少直接表现浪漫主义的抒情主题;更多地 热衷于进行各种心理实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