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式教育
浅谈中国式教育
![浅谈中国式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c7e10c3ab4daa58da0114ad2.png)
浅谈中国式教育摘要:人口众多早已造成中国的教育环境陷入“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竞争状态。
近年来,中国孩子的生活越来越枯燥无味,越来越忙,忙于学习,忙于穿行于各种各样的补习班。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一价值观席卷了社会的各个角落。
中国式教育的特点是,一昧地注重应试教育,忽略了素质教育。
孩子们根本就没有自由时间,很难有自己的独立时间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思考。
这样的“中国式教育”无疑会对中国的发展不利,要知道教育关系着民族的复兴,祖国的明天。
“中国式教育”对于中国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如果照这样长期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只有改变“中国式教育”的现状,才能促进中国的长远发展。
本文主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式教育的特点,指出了其弊端,并做出了思考,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希望能给各界教育人士提供参考。
关键字:中国式教育、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一、家庭教育(一)当今中国社会的家庭教育现状现如今,家长总是把获得高分当作是培养孩子的首要目标。
以孩子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孩子是否会有出息的标准,将能不能上大学作为孩子能否有个好出路的标准。
如果一个孩子的学习成绩好,父母便觉得这个孩子将来会有出息,而完全忽略了孩子其他方面的成长和教育,导致孩子在性格上,在道德上出现巨大的偏差。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养不教,父之过”等等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对于孩子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可是越来越多的父母不再注重家庭教育,只是一昧地将孩子送去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培训班,以为这就是在教育孩子,以为这样就可以给孩子一个美好的未来。
毫不质疑,父母这样做确实是在培养孩子,在处心积虑地给孩子创造一个足够美好的未来。
但是父母忘记了,孩子最需要的是什么。
孩子的成长路上最重要的是有父母的陪伴和关心,而不是精心安排和规划他们的人生。
(二)贫富差距观念下的家庭教育模式在我国的贫富差距下,家庭教育模式的差距也很大。
浅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
![浅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baa0de2d0722192e4536f6c7.png)
浅谈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摘要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思想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育思想。
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教育思想传统文化正文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中国古代教育思想丰富多彩,流派众多,几乎每个时代的教育思想都有自己的时代特色。
但从总体上来说,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还是一脉相传的,从中可以概括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 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古人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
如孔子把教育作为治好国家的三大条件之一:“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 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孔子认为,治理国家,除了使人口增加、百姓富足之外,还要加强对人民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的真正强盛。
孟子也十分强调教育在社会政治中的地位,明确提出“善政”不如“善教”的教育观点。
他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尽心下》)孟子认为,好的政治靠的是法度,是用刑罚约束百姓,使之畏惧国君,不敢违背;而好的教化靠的是德性,是用仁德去感化百姓,使之爱戴国君,由衷向善。
好的政治得到的只是百姓的财物,而好的教化得到的则是百姓的人心。
所以,作为统治者,应该把“善教”当作自己追求的最高目标。
”(《新书·大政下》)董仲舒继承了孟子的“善教”思想,他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告诫统治者要用教化作为防范百姓的“堤防”,这种说法显然带有一定的阶级性,但他认为教化的作用远远大于刑罚,这无疑是正确的。
唐代的孔颖达从儒家传统的政治观出发,充分肯定了教育在营造社会良好道德风尚中的重要作用,认为“欲教化其民,成其美俗,非学不可”。
宋代的朱熹也十分重视教育的社会地位和作用,他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并从当时的教育实际出发,反复强调国家办教育应“以明人伦为本”,只有“教明于上”,才能“俗美于下”,“其遗风余韵,又将有以及于方来”。
浅谈中国式的教育
![浅谈中国式的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0537d68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6d.png)
浅谈中国式的教育一直想写一篇分析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文章,可是没那个胆量,可能认为自己写议论文的功底还是“菜鸟”。
在拟这个题目之前,我一直在犹豫,因为文章一旦涉及“国”,那将会很难下手。
但是既然拟了这个题目,那我就会认真写。
前几天看焦点访谈,节目中就提到了教育改革,上面说什么十年之后教育的春天将会来临,在那时考试与招生将会由两个部门来组织,实现“考招别离”。
说实话看了之后真的很爽,因为十年啊,将有多少人才被应试教育所埋没,而如今的我们怕是享受不到那美丽的春天了。
在初二时上网,我就经常会上网查找什么热门话题。
一天,在百度里找到了一点击率超高的贴子,帖子的名字叫《我的`文章成了高考题目而我却不会做》,我好奇点击查看,文中就写道:在浙江省的高考试卷上,把我的文章作为题目出了一个深层阅读,这篇阅读总共有15分,而我却仅得一分。
其中有一题是“在《寂寞钱钟书》一文中,这一句‘钱钟书先生那一生不羁的灵魂,也正是他一生的风格’中的‘风格’二字用得非常好,请问好在哪儿?”我看了这后顿时傻眼了,我当时也没想这么多,就顺手一写,我哪知道怎么答复啊!看了这个贴子,我感触颇多,也跟了一个两三百字的帖。
是的,现在的教育越来越公式化,越来越圆圈化,学生答题必须在指定的范围内,按照一定的公式,比方说像什么:“表达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什么东西。
引出文章中心论题;使文章更有说服力”等等这样的话。
试想这些真的是我们想出来的吗?答案是NO,老师教的必须这么答,才能得分。
曾经童话大王郑渊洁说过:“道德有了标准是值得庆喜的,可是考试有了标准是一个民族的悲哀。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上次语文诗句默写中有一题:“站在高山之巅你会想到?”答案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可是我写的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却错了,我不禁想问改试卷的老师:“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写高山之巅的诗难道只有一个《望岳》这种公式化的中国教育必须改变!”我还记得老师在讲怎样写议论文的时候,说的是先提出论点,再举例论证,然后再总结。
中国式教育之我见
![中国式教育之我见](https://img.taocdn.com/s3/m/efa52b65fc4ffe473268ab4c.png)
浅谈中国式教育时间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在不断的向前行驶,在我们看到了中国社会不断的走向富强和进步的同时,也看到中国在进步过程中慢慢呈现出的一些问题,在我看来,教育问题首当其冲!学习是人生的第一要义,人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永无止境的学习;国家要繁荣富强,就必须把教育放在领先地位。
然而,当我们提到教育问题时,不言而喻,我们时常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为何中国学生创新能力不比国外;为何中国的中小学生负担如此之重;为何多数大学生深入浅出;又为何多数家长望子成龙、望子成官?中国式教育所引发的深思还远不止这些,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不难看出,要改变的并不只是教育体制,还有人们对教育的观念。
说到教育观念,大多数的家长想让自己的孩子进一个好初中,进好初中就是为了要考好中考然后进一个好高中,进好中又是为了进好大学,进好大学就是为了以后有一份好工作,于是,一个等式横空出世:好好学习=考个好大学=有个好未来。
也许这个等式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
而很多父母并不明白,还口口声声说着“这是真理”。
父母在某一程度上也是受害者,他们只是跟随者社会的看法,有些公司要求要招收大学本科生。
可是,学历真的如此重要吗?当一个有着丰厚工作经验的高中毕业生和一个刚刚进入职场的大学毕业的菜鸟,作为老板又会怎么选呢?显然,明智的老板都会去选择前者。
我认为教育其实不是考取多高的学历,而是在于内心的理解与人格的升华。
而很多人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认为书本上的知识就是教育。
的确,文化知识的教育是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环,而人格的教育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
很多父母老师不明白,他们认为成绩优秀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就是坏学生,甚至说是败家子。
但是,成绩不是衡量人的标准,文凭也不是教育所要的结果。
在教育体制方面,也许一件事物的存在,也必定有它存在的价值,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超级人口大国,应试教育也许是选拔人才相对较好的方式。
可回首中国式教育走过的几十年里,面对几乎还是一尘不变的教育体制,又不得不使我们望洋兴叹。
中国式教育发言稿三分钟
![中国式教育发言稿三分钟](https://img.taocdn.com/s3/m/792ecbbf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f8.png)
中国式教育发言稿三分钟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首先,非常感谢大家能够出席今天的教育发言会。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中国式教育的看法和思考。
中国式教育,作为中国教育体系的代表,经历了许多年的发展与变革。
在这样一个国家里,拥有着人口众多的大国,中国式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备受瞩目的焦点。
然而,在现代社会的脉搏中,我们也不得不正视一些教育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中国式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重视的是学生的认知和学科知识,这是非常重要的,但它也使得学生们在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上有所欠缺。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是否过度的强调学科知识的学习,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兴趣与特长?这样的教育方式,是否真的符合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其次,中国式教育也受到了升学压力的影响。
在中国的大部分地方,学生们在升学考试面前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应对竞争,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实。
但我们也看到了学生们的心理压力问题,他们在不断的努力中也可能会产生焦虑、厌学等问题。
这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中国式教育也将特别强调了学生的诚实守信、团结互助等品质,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注重了学生的德育和品行。
但在实际中,我们也看到了学生们在对待考试、学业上可能会采用不正当手段的行为。
这是我们非常令人担忧的现象,作为教育者,我们也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何改善中国式教育的不足之处。
因此,我认为中国式教育在发展和改革中,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们需要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他们需要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去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我们需要更多的鼓励学生们去接触更多的社会经验,去参与各种实践活动,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与进步。
另外,中国式教育也需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念。
学生们需要真正明白学习的意义和价值,他们需要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自身的成长与进步。
我们需要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更加坚强和自信。
浅谈对中国教育的看法
![浅谈对中国教育的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20657751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cf.png)
浅谈对中国教育的看法
中国教育的优点包括普及广泛,覆盖面大,以及公平原则为个人提供改变命运的机会。
学生认真学习可以淘汰最差的那群人,从而帮助他们树立遵守规则的观念。
中国教育的缺点包括填鸭式教育较多,创造力不足;学生缺乏独立思考能力,过度注重分数,而忽略了德智体群四育的平衡发展。
学生在学习上承受了过多的压力,甚至可能加剧他们对学习的反感心理;学生动手能力较差,缺乏实践经验。
虽然中国教育可以让一些人逆天改命,但这只是少数人,中国每年毕业的1000多万大学生中,只有极少数能够逆天改命。
我们每个人不一定都要为了学习而卷卷卷。
早上五点半起床,做一天的卷子,假期也需要写不完的作业。
本来属于个人的假期也变成了弯道超车的时间。
应试教育真的没有必要那么多,为了做题而生的学生,真的是中国教育未来所希望看到的吗?
我相信国家希望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而不是一个生了病还在担心少上了几节课的学生。
作业没有做完的学生,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
中国教育是目前最符合中国高速发展的。
当代中国是一个快速发展和变化的国家,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重视义务制教育的普及和公平,让每个人都能读上书。
可以看出中国教育与当代中国的国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契合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中国教育在传承文化、普及教育、提高素质等方面有其优势,但在适应变化、促进创新、满足多样性等方
面有其劣势。
因此中国教育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以适应当代中国发展的需要。
中国式教育的作文800
![中国式教育的作文800](https://img.taocdn.com/s3/m/7849bacc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f3.png)
中国式教育的作文800
中国式教育。
中国式教育一直以来备受争议,有人认为其注重应试教育,忽视学生个性发展,有人则认为中国式教育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无论如何,中国式教育都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
中国式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应试教育。
在中国,学生从小学开始就要面对各种
考试,特别是高考。
学生们要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所以他们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备战各种考试。
这种应试教育的模式,使得学生们缺少了很多课外活动的时间,也缺少了锻炼自己兴趣爱好的机会。
而且,这种应试教育也会导致学生们只注重应试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中国式教育也有其独特的优势。
中国式教育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要求
很高,这就要求学生们必须扎实地掌握各种学科的基础知识。
这种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来说在基础知识上都有很好的掌握,这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而且,中国式教育也注重学生的纪律性和责任感,这些都是对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一环。
总的来说,中国式教育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
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中国式教育,既要发扬其优点,又要克服其缺点,努力为学生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浅谈对中国教育的看法
![浅谈对中国教育的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ff12c5234b35eefdc8d333cc.png)
浅谈对中国教育的看法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各国的竞争日益激烈,所谓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也还是人才的竞争。
要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教育至关重要。
因此教育关系着我国的繁荣兴衰。
而我国教育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以来,都出现许多的问题。
本文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及其教育改革的推进来浅谈对中国教育的看法。
关键词: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教育改革百年大计,始于教育。
教育是我国事业发展的基础。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通过教育培养出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作为人才基础,以此提高我国综合国力,更好更快地发展。
而我国教育,从根本上来分析还是存在不少问题的。
不管是以前的应试教育,还是现在改革中的素质教育。
作为一名大学生,经历了小学、中学、大学十几年的学涯,自己亲身在中国教育中成长,很深刻的体会到中国教育的发展,同时也对中国教育存在很大的感触。
一、应试教育概述(一)涵义:应试教育,通常被视为一种偏重于通过考试,以分数来衡量学生水平,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拨出来送进高一级学校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与素质教育相对应。
应试教育较片面地注重知识以及重点的记忆和灌输,及在教育的过程中普遍不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被认为填鸭式教育,死记硬背的学习。
(二)利弊1、应试教育之利:首先,应试教育在高考制度恢复后,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大学生。
毕竟应试教育是通过选拨来培养人才;其次,素质教育是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导入的,素质教育成了应试教育的“扬弃”,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发展素质教育的改革;最后,应试教育的所谓的“公平公正”原则是素质教育应该涉入的。
2、应试教育之弊:(1)片面追求知识,发展范围狭隘。
应试教育过分的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都是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基本都是把学习局限与课本,使缺乏真正的实践,因而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实在有限,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2)素质教育缺乏,不利于学生发展。
应试教育更注重的是人力素质,而非素质教育,如学生的价值观、人格、政治思想等都得不到足够的重视。
浅谈我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认识
![浅谈我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认识](https://img.taocdn.com/s3/m/0ad93b6c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6ecdd60.png)
浅谈我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认识在我对中国的高等教育的认识中,我首先需要明确的是,高等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高等教育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学科知识,还需要拓展视野,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从而培养全面的素质和能力。
首先,我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具有强大的系统性和严谨性。
从学科设置到课程设计,再到教学和科研,中国的高校都拥有一套完整且成熟的教育体系。
这种体系不仅涵盖了广泛的学科领域,而且不断更新和改进,以适应社会和科技的发展。
例如,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计算机科学、人工智能、数据科学等前沿学科,以满足科技发展的需要。
其次,中国的高等教育质量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
许多高校都在不断提高教育质量,通过引进优秀的师资力量、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科研工作等方式,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和影响力。
同时,国家也在不断推进高等教育改革,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例如,《高等教育法》的修订和完善,就进一步保障了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此外,中国的高等教育也在不断推进国际化进程。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交流和合作变得越来越频繁。
在高等教育领域,许多高校都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通过学生交流、教师互访、联合科研等方式,推进国际化进程。
这种国际化的高等教育不仅让学生接触到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也让中国的教育走向世界。
然而,尽管中国的高等教育有着诸多优点,但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例如,部分高校过于注重科研成果,而忽略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一些高校过于追求国际化进程,而忽略了本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此外,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还有待提高。
例如,一些地区和学校的教育资源不足,需要加强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总之我认为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通过不断推进教育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努力让更多的人接受优质的高等教育提高国民的素质推动国家的发展和进步。
在这个过程中也需要我们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和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浅谈当代中国的教育现状
![浅谈当代中国的教育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76daf6a7284ac850ad024221.png)
浅谈当代中国的教育现状每样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有好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
中国的教育现状不是一两句就能评论的,我就拿中国当代教育现状其中的不好的一面来说说我的几点看法。
第一,我觉得中国的教育都是应试式教育,学校整个工作总是围绕着高考和各级统考、会考指挥棒转,管理目标相当普遍地带有急功近利倾向。
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升学率,全部教育就是为了考分,以考试、分数作为学生标准的应试教育模式扭曲了考试的功能,考试不是为了检测和反馈,服务于教学。
相反考试成了教学的目的,教学只是为了考试,是为了评分排列等,考试的功能和作用被严重局限了,这种本末倒置的状况,促使作弊风泛滥。
不仅中学存在,高考考场上存在,小学也存在。
个别教师为了获取本班考试成绩虚假的高分率,甚至暗示做弊方法,污染了学风,十分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应试教育中,学校成分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
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义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
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
智育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其中发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在应试模式中,教育竞争也被激发到不恰当的程度,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帮助,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分化和差生面扩大。
许多差生迫于竞争压力中途辍学,这些现象不但违背了义务教育法,同时也是一种人为的教育不平等现象。
由于升学率、平均分两根指挥棒自上而下被层层强化,教学中广泛采用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做法,造成学生作业量过大,中小学生必不可缺的游戏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连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也被挤占,影响青少年学生身体的健康发育。
浅谈中国式教育下人才培养的方法
![浅谈中国式教育下人才培养的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6dbea1dd76a20029bd642d4b.png)
浅谈中国式教育下人才培养的方法——读《2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成才因素分析》有感安徽师范大学学号:130301099 专业:13历史学通过阅读这篇发表在教育文摘周报上的文章,对其中某些部分有感而发,并就我个人的感想,通过这篇读后感来进行阐述。
这篇文章从24位获奖者成才因素的共性分析,从而总结出一般性的具有普遍性的成才之道。
总结全文,即包括六大方面,即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名师影响,自身努力,机遇与顺应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这六大方面。
针对这六大方面,我有一些个人看法:对于“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名师影响”,“自身努力”以及“顺应国家和人民的需要”这几方面我是持赞成意见的,并且,在此基础上,我觉得应该增加“整个教育理念的创新”这一方面,而对于“抓住机遇”这点我是持反对态度的。
在这里,我就“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名师影响”总括为“教育”。
这样看来,原来的六大方面删减为“教育”,“自身”和“创新”这三大方面。
一、普及高等教育,注重“家族建设”。
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一个方面,即教育,也就是由“家庭背景”,“教育经历”和“名师影响”这三个方面综合得出的。
首先是普及高等教育,这主要是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
一方面,“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的教育对个人的成长成材至为重要。
这里就引申出另外一个“家庭建设”的问题。
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文化沉淀的过程。
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氏族文化仍发挥着重要影响的现今,教育更是代替了传统的物质继承而被代代相传。
如“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钱老所在的钱氏家族即以“人才辈出”而声名显赫。
钱学森是吴越国武肃王钱穆第33代孙,钱氏家族自南宋以降,特别是明清两代,涌现出众多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家出的学者。
仅以当代而论,钱氏家族同样人才辈出,如钱玄同、钱穆、钱钟书、钱三强、钱伟长、钱学森、钱正英、钱其琛等等。
在科学、文学等各个领域都有出类拔萃的人才。
2008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钱永健也是钱学森的侄子。
浅谈中国式教育作文1293字_初二优秀作文
![浅谈中国式教育作文1293字_初二优秀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c5f50459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ae.png)
浅谈中国式教育作文1293字_初二优秀作文
中国式教育,在我们平日生活中不断体现。
从小学到大学,我们都接受着这种“大班授课,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
那么,这种教育方式到底有没有作用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简单分析。
其次,我们知道,目标和方法是一样重要的。
中国式教育以考试为中心,追求高分,而忽视了学生各方面的发展。
考试成绩并不代表学生全部的能力,而且缺乏人文关怀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导致依赖性、低自尊等问题。
另外,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是激发他们内在的学习动力。
如果他们只是为了得高分而学习,那么他们长期内精神上的需求就不会得到满足,这对孩子们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最后,我们要对中国式教育有所收敛,而非全盘否定。
教育的繁荣和发展都是与时俱进的。
中国式教育虽然可能会让孩子们沉溺于“死记硬背”的怪圈中,但它还是为大多数中国学生提供了一个平稳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
而我们也应该为家庭、社会以及学校里的孩子们创造一个多元化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们能够发挥他们的天赋、兴趣和学科实践,相信这会令中国式的教育更加细致入微。
总之,中国式教育是现在中国社会普遍出现的一种现象。
我们需要理性看待:顶着压力考出好成绩有其积极的一面,但生活和工作中的技能、能力和情感也不容忽视。
我们需要探索一种更加多元化、更加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式。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为下一代创造一个更好的未来。
浅谈我国古代学校教育
![浅谈我国古代学校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2fcada6e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6f.png)
浅谈我国古代学校教育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发展,从最初的私塾,到后来的官办学校,再到后来的民办学校,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本文就来浅谈一下我国古代学校教育。
1. 私塾私塾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教育方式之一,它的形成和发展始于周朝。
当时,贵族子弟在家里请一些有学问的老师到家里教授他们读书、写字和礼仪;这些教师又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教给其他家庭的孩子。
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个由私人组成的教育体系,也就是私塾。
私塾的主要教学内容是经史子集,要求学生先学习《三字经》、《百家姓》等基础读物,然后逐步深入学习《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
此外,还包括一些实际技能的教授,如算术、书法、音乐等等。
2. 官办学校官办学校是我国教育史上一大特点,是由朝廷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教育机构。
最早的官办学校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的官宦学,但是规模小,只为官族子弟服务。
到了秦汉时期,官方开始大力兴办学校,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郡国学和太学。
郡国学是在郡县级别上设立的学校,是由地方政府和当地学者共同管理的。
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当地士子,为地方政府提供官员。
而太学则是由朝廷直接管理的大型学校,目的是选拔高级官员和学问精深的学者。
官办学校的教学内容比私塾要丰富得多,不仅包括传统文化,还包括法律知识、兵器制造等等。
同时,官办学校也注意组织师资力量,选取有才干的名家传授知识。
3. 民办学校随着社会的发展,官办学校逐渐变得滞后,民办学校应运而生。
民办学校是指由民间组织、个人或团体所创建的学校,相对于官办学校而言,更加自由、灵活。
民办学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朝时期,当时民间学校的数量达到数千所,而且教学内容也相对宽泛多样。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办学校也经历了不断的变革和改革。
现代民办学校的特点是注重科技教育和职业教育,因此在技术和专业方面的教育更加专业化。
总体来说,我国古代学校教育呈现出多样化、富有特色的面貌,基本上遵循着教育传承的传统,强调基础教育和人文素养。
正是这种强调品德与智力相结合的教育思想,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我国近代教育模式的演进打下了基石。
浅谈中国式教育作文1293字_初二优秀作文
![浅谈中国式教育作文1293字_初二优秀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bedda6ac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84a0aa4.png)
浅谈中国式教育作文1293字_初二优秀作文在我国,应试教育是一直实行的教育政策,那到底什么是应试教育呢?应试教育是一种以提升学生应试能力为主要目的且十分看重于考试成绩、背诵与解题的教育制度,这种教育片面重视智育,而轻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造成学生的片面发展,在高速发展的新时代,这种教育制度的弊端也越来越突出了,这最明显的表现是,早在年,钱学森教授就已经开始质疑我们所谓的中国式教育到底是否适合当今世界潮流,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近几年,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是越来越少了,从年到年的20年间,共52位优秀人才。
其中有34位为美国人或在美国居住,占64%;47位化学奖获奖者中有28位为美国人或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占59.6%美国人已经垄断了近20年来的诺贝尔奖,而且进入21世纪以来的6年中,除年生理或医学奖为两名澳大利亚学者分享之外,其他历年的所有奖项中,都有美国人分享或独享。
美国在这么长时间里,几乎是排他性的垄断了最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科学,经济学奖项,无可置疑的印证了美国至今无人可以撼动的综合实力。
那为什么多数诺贝尔奖就是被美国人卫冕呢?这就不得不谈论一下美国的教育了。
大家晓得,美国的高等教育被指出就是世界上最出色的教育。
但述及美国的基础教育,人们的观点则有著很大的分歧。
将中国的基础教育与美国较之,中国的教育著重对科学知识的累积与灌输,著重培育学生对科学知识和权威的认同,著重对科学知识的掌控和承继。
相比较,美国则更著重培育学生运用科学知识的实际能力,著重培育学生对科学知识权威的批评、抨击精神,著重对科学知识的开拓和缔造。
我们整天诵读,搞卷子,我们的整个教育都只是为了忘记一切有可能在中考和中考中发生的东西,我们中国的私立中学以及大学的录取全然看看分数。
曾经,我在美国《波士顿环球报》中看完一个报导《美国中学生眼中的中国教育:一切只为考试》,表示中国学生所忍受的压力少于了美国学生的想象,中国的课堂总是那么乏味,事实的确如此,就拎我们班搞例子不好了,上课时,老师回答问题,举手发言的人少之又少,一点儿都不活跃。
浅谈我国传统教育
![浅谈我国传统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b6ddac49cf84b9d528ea7ac2.png)
浅谈我国传统的感悟方法感悟是我国传统语文教育之精髓,我国古今教育家都十分注意引导学生感悟。
下面,从“学”的角度,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感悟。
(一)乐知好学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学习为快乐之事,是感悟的前提。
孔子是最早提出乐知好学思想的教育家。
他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他主张从各方面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好学”“乐学”。
他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述而》)他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他的学生贫而“不改其乐”,“学而不厌”。
现代教育家叶圣陶提出“多方善诱导”,“一使需之切”“一使乐其业”(《语文教学二十韵》)。
主张千方百计地使其感到学习和写作是一种亟需,是一种快乐的事。
乐知好学是感悟的关键。
(二)居敬持志所谓居敬就是收心,严肃认真,精神专一;所谓持志就是树立一个具体目标或根据一个特殊问题去书中搜集整理有关资料。
目的明确,精力集中,感悟的效果才能更好。
持志要专注。
孟子十分注意培养专心致志的学习品质。
他说:“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
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告子上》认为就连下棋这样的小事,不专心致志也不行。
荀子在《劝学篇》里也提过类似的主张。
朱熹主张居敬,他说:“心不定故见不得理。
”(《朱子语类》)认为心不安定,看见事物,却不能深刻理解它。
持志要有恒。
只专心致志还不够,还必须持之以恒。
孟子反对“一曝十寒”和“功亏一篑”,主张学习必须持之以恒。
荀子主张“锲而不舍”,他说:“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劝学》)用古人“居敬持志”的态度去治学、去感悟社会和人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循序渐进事物各有客观规律,遵循规律不躐等,不过速,才能取得良好的感悟效果。
《学记》中把循序作为“教之所由兴”的四个原因之一。
“不陵节而施之为孙”。
(“孙”即顺序)知识有自身的系统,有内在联系,掌握知识必须遵循规律,循序渐进。
朱熹说,读书“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
浅谈对中国教育的看法
![浅谈对中国教育的看法](https://img.taocdn.com/s3/m/e1bc68c1bb4cf7ec4afed090.png)
浅谈对中国教育的看法国贸1044班张蕴蕾1020602410人类自文明社会以来,教育事业对于维护历代统治者的利益和促进社会的发展,莫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社会体制的相应改善,教育工作也在发生明显变化。
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很快,可是,在当前的教育领域中,却存在着不少的现实问题。
一、首先说说中国教育的特色和优势重视对学生双基的培养。
课程内容结构严谨,课程内容的选择科学性较强。
课程内容的呈现和排列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学校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中心。
学校工作坚持以教学为中心。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主战场。
重视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识技能传授,经济、快速、高效。
中国特色的师生关系,尊师爱生,教学相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强调正面的道德教育,突出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
强调集体主义教育,强调正面的榜样教育,培养学生谦虚、礼让、宽容的美德。
国家统一的招生与考试制度,社会的选才标准统一。
统一完整的教育管理体制,相对集中和完整的教育管理体制,统一的教育质量标准,统一的国家课程标准,学校具有完整的治校方略和规章制度,严明的课堂纪律。
家长的期望和支持,中国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期望较高,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关注孩子在校学习状况,较高的教育投资。
二、再让我们看看在教育中出现的一些现象1、高考“弃考”近年来出现了高考弃考的现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已经开始改变。
今年有上百万名应届高三毕业生放弃高考。
而就在一年前,这个数字还只是84万,“弃考一族”的壮大速度惊人。
与此同时,今年我国高考人数却跌破了千万,只有950多万。
在杭州的调查数据显示,2009到2010年的弃考的增加率为20%。
弃考一族”和高考考生的比例在快速度地提升。
2、高分并不是高成就针对高考还有这样的现象,有一份调查报告显示,1977年至2009年33年间的1000余位高考“状元”中,绝大部分的人并不是做学问、经商、从政等方面的顶尖人才,他们的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
从嚣魏牟到张三丰
![从嚣魏牟到张三丰](https://img.taocdn.com/s3/m/b80a86064431b90d6c85c722.png)
同样是小说家言,金庸笔下的张三丰张老师似乎要比嚣老师高明得多,张老师情场失意之下遍游名山大川,于武当山下目睹蛇龟相斗便心生感应,足之蹈之,手之舞之自创了一门叫“太极拳”的学问,从此发扬广大。无独有偶,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也说过:人应该向动物学习,做动物的学生,模仿他们的技巧,然后运用到生产生活实际中来。模仿得越象,在实践中的作用就越大。这一点经过后世的反复论证与实践,证明是对的,科技日新月异,尖端的仿生学不就是张老师和得老师的最好明证吗?
嚣老师自然推行他那一套禽兽理论,发挥自己的榜样模范作用,严格要求自己弟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争取做一名合格的禽兽。这种榜样模仿作用不能说全是负面的。卢梭的教育名著《爱弥尔》就号召儿童应该砸开枷锁,回归自然天性,主张儿童的自然发展。所以说嚣老师的想法和卢梭有共同之处。然而,他自己终究是没做成禽兽,因为他做了模范。按照我的观点,嚣老师是应该做检讨的,窃以为要把学生培养成某种预期目标,教育者首先得有什么样的素质,不是做模范而是做对这个预期目标有前瞻性的,实践性的,甚至曲高和寡的引路人,当然路还得靠受教育者自己去走。
嚣魏牟嚣老师和张三丰张老师出发点一致,只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分歧,前者屏弃理性,固守一念自然走火入魔。后者在模仿的基础上再创造再加工(内功,轻功,招式的综合运用)再加上指导思想(造福万民,心系国家)的正确性,想不得道都难。此一魔一道只在刀刃之间。
○
古代教育水平落后(特别是嚣老师所处的先秦时代)九年制义务教育尚未普及。教育理论未能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嚣魏牟张三丰自然不可能按照教育规律教导他们的弟子。不过抛开教育理论不说,此二人自有一套教育弟子的方法。
从嚣魏牟到张三丰
2005年04月28日10:16:40 易文化 熊小朋友
从嚣魏牟到看黄易小说《寻秦记》的时候记住了一个叫嚣魏牟的人,此人乃一派宗师,提倡人类应该向禽兽学习,把禽兽当作老师,而人则应回归自然,恢复真性情,真本色,即原始状态。按照嚣老师的观点:元谋人真是再幸福再伟大不过了。美国人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正好与嚣老师的观点不谋而合。他认为:理性的人(即积累了充分社会经验的人)在摆脱了自身种种偏见之后,大家一致认定的社会契约就是公平。如何摆脱偏见呢?罗尔斯回答:无知才能公平。便回到所谓的“无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的背后,进入罗尔斯称之为“原初景况”(Orignal)的境地,但是嚣老师所创立的学派并未能达到这种境地,因为他毕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且还歇斯底里的宣扬推行自己的学说,等于自己扇字一耳光。
浅谈中国教育现状
![浅谈中国教育现状](https://img.taocdn.com/s3/m/d4ffee05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94.png)
浅谈中国教育现状在我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动公平、提升质量”作为工作方针,试图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愿望是美好的,但事实上我国教育发展改革的道路上存有着很多很难调和的矛盾与阻力,甚至在有些方面的价值取向都存有根本性偏差。
这些问题不光反映在教育的某一个阶段,而是从启蒙教育到高等教育都普遍存有。
中国教育首先备受大家诟病的一点就是打着素质教育的旗号贯彻应试教育。
以现在热门的中学课程改革来说,表面上是“教育改革”,实际这仅仅教学内容的变化,实际依旧是陈腐的老路。
学生心中压力不堪重负,家长心中忧戚苦不堪言。
站在学校的角度,应试才是重点,至于素质教育,则是乌托邦式的没有现实价值的美好愿望。
中国教育几乎是在学校一步到位的,强调“师道尊严”,教育活动的目的说到底基本只为应付考试,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压抑了个性的自由发展。
这种观点造成的最终结果是中国人口虽多却缺乏人才,智商出色却缺乏创新,文凭虽高却道德缺失。
不管我们在教育中投入多少,这种尴尬的境地对于现在的中国来说几乎是必然的。
在西方,教育从不给学生画条条框框、不给死板规定、不给千篇一律标准答案。
教师上课只提供课题思考的方法或路径,而不是强行灌输某种观点。
而且教学的课堂并非固定在学校,生活中的时间占了很大比重。
而在中国升学压力下的填鸭式教育让学生把一切精力集中在书本上,将标准答案奉为圣旨,甚至对充满浪漫和艺术气息的文学作品的理解也能一板一眼的规定所谓一、二、三点的标准答案。
这种要求一千个读者只能有一个哈姆雷特的教育方式无疑是畸形的,脱离教育本身目的的。
教育在于引导人们如何去思考,而不是仅仅有教师和书本摆出结果。
在这种十几年如一日的教育下习惯于服从的标准化、模式化的学生,很难想象走出社会后能有出色的创造力和开拓精神,所以在中国我们多见“中国制造”却少有“中国创造”。
浅谈中国传统教育的局限性
![浅谈中国传统教育的局限性](https://img.taocdn.com/s3/m/68cccfea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1296051.png)
浅谈中国传统教育的局限性
中国传统教育是指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方法,它主要包括经典文化的传承、礼仪道德的培养和知识技能的传授。
然而,在现代化的教育体系中,中国传统教育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首先,中国传统教育注重知识的传授,但缺乏培养学生创新和创造力的方法。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的是对传统经典的掌握和理解,而在新时代,学生需要的是积极探究和创造的能力,但在中国传统教育体系中,创新和创造力却很少有涉及。
其次,中国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单一,缺乏多元化的教育手段。
中国传统教育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背诵和记忆经典的形式进行,缺乏针对学生个性化的教学方法,而在现代教育中,教学方法的多元化正逐渐成为了一种趋势。
第三,中国传统教育过度强调功利,注重考试和成绩,而忽略了道德和品德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追求的是学生的成就和荣誉,而往往会忽略学生心理和道德方面的培养。
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成功不仅取决于知识技能,也需要有出色的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最后,中国传统教育缺乏公平、平等的机会和条件,针对性不够强。
在中国传统教育中,学生的成就来自于家庭、地域和社会的资源分配,而不是公平、平等的机会和条件。
在现代教育中,对于每个学生都应该有平等的机会和条件,以便他们能够获得良好的教育体验。
总之,中国传统教育虽然具有独特的优点和价值,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局限性。
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应该根据新时代的需要,对于教学方式、教育目标和教育资源进行全面的改革,以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提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式教育
教育,一个多么好听的词语,可中国式教育,我觉得有点可笑.我没资格去批评一个十几亿人口的泱泱大国的教育制度,至少它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何况我就是其中一员.在此,我只是一个很渺小的中国当代本科生.我只想,也只能发表一些我的个人感慨!
对于中国的教育,我的理解只有两个字—失败!固然说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可是,许多方面跟西方国家比起来,往往望尘莫及!
中国的教育,传统得可以掉渣了,而且一直可以掉到封建制度时期.一年一度和三年一度的科举考试让多少好男儿整天拿着四书五经和八股文摇头晃脑!时至今日,新中国成立之后所实行的应试教育制度,依然用”失败”两个字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口号喊得很响:废除应试教育,实施素质教育.可事实大家都心知肚明,一年一度的严厉高考制度下,还有什么素质教育可言?高考,一纸分数断送了多少有才之士的光明前程?中国不是一直都在说缺人才吗?可在这种教育制度之下,塑造出来的人才又有几个?难道高学历就能算是人才的标志吗?人才没培养出来.培养出了一大堆的学会享受的学生.不过也好,这对于刺激经济的发展,拉动第三产业可谓是贡献巨大啊!
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发展期,书上还说了,是长期的!在这种国情下,更需要的应该是技术人员,其次才是那些高智商的“指挥官”!而如今的教育制度下,实行扩招政策.导致无能大学生到处都是,每年几百万大学生失业是必然的!而一句“反正读了大学也找不到工作,混张文凭而
已”也成了当代很多大学生矛盾而又不知所措的心理!听不听课无所谓,逃课家常便饭,整天从游戏中得到心灵刺激也成了当下多数大学生的主要生活和学习部分.如果说国家为了在世人面前体现“以人为本”,那就不应该只注重形式.让一部分人挥霍,一部分人连书都读不起!
在中国人眼中,形式是最重要的.受教育也只是一种形式美!不管是父母老师的教导下,还是自己真实的想法和行动,受教育不是为了寻找真理和升华自己,而是身份和地位的一种象征.在这种形势之下,造就了一大批所谓的高材生、目中无人却从不关心时事,甚至没道德的食客!
不知什么时候看过一篇文章.里面有一个观点我很认同:中国可以培养出大批高级人才.但却很少可以培养出合格的可以独立主持的管理级专家!也如一个世纪前一位著名的西方传教士(名字我忘了)指出的:中国人缺乏的不是智慧,而是勇气和纯正的品性!
学校不顾一切的追求升学率,那些怪才和个性人才都成了学校规章制度的牺牲品,儿女的分数才是父母对外炫耀的唯一资本.分数基本上可以成为评价一个人的唯一标准.我查阅过很多往年各地高考零分作文,不难看出,有些人的文化功底很扎实.这种文章恐怕他的老师也写不出来.但是,谁叫你写的是批判祖国的呢,对不起.零分!可笑不?
当今中国教育思想严重偏离了教育方针!扼杀了人的个性,还有创造性,更扼杀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精神!过去中国经济薄弱,教育资源的短缺,以及人们在剧烈的竞争中公平,公正,公开的需要.才让教育制度盲目的用一张试卷上的几十个题目作为度量尺来测量一个人
的水平及能力,创造出了一大批只会做题目,纸上谈兵,道理十足,实际运用,束手无策的高智商低能儿!
可是,我们能做的,是继续忍受这种教育制度的残害,成为中国教育下的牺牲品,而除此之外,我们无能为力!不知道国家能不能给我们颁发一个“烈士”的光荣称号?这样,我们也会含笑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