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能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tudy)

语言学家及语言教学专家一直在探索人际交际的奥秘,语言是交际的主要工具,因此成为研究的重点。语言能力研究起初定位在对语言的语法、词汇、语音等构成要素的研究,但是学者发现交际者仅有语言知识是不够的,同时还应该具有运用语言的知识和能力。运用语言的能力涉及社会文化范畴的知识,因此语言能力研究逐步发展成交际能力研究。第二外语教学进入语言能力研究成果,外语学习者应该掌握所学语言的交际能力。外语学习者的母语和母语文化对外语学习和使用有迁移作用,母语文化的语用规则影响交际者正确使用外语,外语学习者除掌握目的语外还应该掌握目的语文化的语用规则。达到培养目标的外语学习者有两套语言和文化系统,他们应该具有根据交际语境和交际对象选择交际语言和行为的能力,这是一种可挽回交际能力。

(一)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

跨文化交际是一种交际行为,就交际的种类来看,可以是人际间的交流,也可以是个人与公众(群体)间的交流。Brian Spitzberg认为个体的交际能力体现于个体在特定场合中得体、有效的交际行为。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交际双方共同点减少,差异增多,交际难度增加,影响有效交际的变量包括语言差异、文化差异、世界观、价值观等。Kim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做出更为具体的界定: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个体所具有的内在能力,能够处理跨文化交际中的关键性问题,如文化差异、文化陌生感,本文化群体内部的态度,以及随之而来的心理压力等。

Spitzberg的定义从宏观上把握交际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交际能力体现在交际行为的“得体性”和“有效性”上,跨文化交际体现在交际场景,即“特定场合”中。Kim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界定更加强调“跨文化能力”,即处理文化差异的能力,没有提到交际行为的过程(是否得体)和交际结果(是否有效)。

本文认为,Spitzberg对交际能力的界定可以涵盖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容,即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特定场景),交际者得体(符合目的文化的社会规范、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有效(实现交际目标)的交际行为。

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概念需要考虑构成概念内容的基本要素的意义。交际技巧可以体现交际能力,但是行为本身并不是能力。能力是一种社会评价,交际能力可以表现为得体的交际行为。

行为的得体性取决于交际场景和交际对象,在某一场合中“得体的行为”,在其他场合有可能不得体。一个精通中国文化的美国人在与中国人交往时表现出很强的交际能力,而在与阿拉伯人打交道时却表现得手足无措。交际能力是交际双方给对方的印象或评价,或者说,

交际能力是对于交际者交际行为的社会评价。交际行为的得体性指交际者的交际行为符合交际语境中交际对象的社会文化规范和行为期待。交际双方的关系也是影响交际行为得体性的因素之一,有时人们会以违反交往规范的方式建立新的规范或关系。例如:按照规则,公司同事在上班时间内的谈话内容应该只限于业务信息,但实际上,人们在交谈中往往会夹杂个人信息或其他与工作无关的话题。从交际场景来看,这样的行为是不得体的,但是就交往双方的私人关系而言,谈论私人话题是可以接受的,交际双方行为的得体性体现在对规则违反程度的把握和交际语境的选择上。此外,不同文化中人们的行为习惯、交际模式、言语和非言语符号的差别使判断行为得体与否更加困难。

例如:美国文化中商务谈判是一种很正式的交际形式,一般在会议室进行,谈判双方的座位安排以面对面为主;因此,美国人会认为阿拉伯文化中席地而坐,谈判双方人员混坐在一起的谈判方式不正式,同时也会觉得芬兰人喜欢在集体洗桑拿浴时谈判的行为不得体,而在阿拉伯和芬兰文化中,人们这样做是为了缓和竞争的紧张气氛,保持融洽的关系。

跨文化交际能力除包括交际行为的得体性外,还包括交际结果的有效性。交际行为的有效性是指交际者否实现交际目标,也有学者把有效交际看作是交际能力的体现。有效,即效力(effectiveness),与效率(efficiency)相关却不相同。有效交际指成功的交际,实现交际目标的交际,代表满意;效率指交际的直接性,立即性,代表速度。一般来讲,人们认为,效率较高的交际会更有效,因为高效率意味着低消耗(时间,精力);然而,想要实现预期的交际效果,只有效率是不行的。

交际行为的得体性和交际结果的有效性决定交际质量。交际行为不得体,交际结果没有效是交际质量最低的模式;行为得体却达不成交际目标的是社交变色龙,在交际中他们不违反交际规则却也不能实现交际目标;能够实现交际目标,但是行为不得体,例如:那些通过欺骗、强迫等手段,牺牲他人利益,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行为;高质量的交际是交际者既能够实现交际目标,同时交际行为又符合特定场景的文化习惯。下面的案例可以向我们展示交际得体性与有效性的关系:

美国商人BtianHoltz被公司派往泰国管理分公司。Mr.Thani,泰方的经理助理,为人精明强干,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但是他最近一段时间经常迟到。Holtz决定采取些措施提醒他一下。经过深思熟虑,他有四种处理问题的策略:

1.找Thani私下交谈,询问迟到的原因,并告诉他必须按时上班。

2.不理会这一问题。

3.Thani下次迟到时,公开责备他。

4.在私下交谈时,示意他想请Thani帮忙处理公司职员经常迟到的问题,并请Thani建议处理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有效的,因为这样做的结果是Thani不会再迟到。然而,泰国的文化习俗是避免当面直接批评或责备他人,Holtz的这种行为在泰国的文化语境中是不得体的。第二种策略(不理睬对方迟到的行为)是得体的,但是不能实现交际目标(使对方按时上班)。第三种策略(公开指责)则既不得体,又不有效,因为公开指责在泰国文化中被视为侮辱,Thani可能会提出辞职。Thani是一个有价值的职员,Holtz是想让他更好地为公司服务,而不是想终止合作关系,所以Thani的辞职意味着交际失败。第四种策略,间接提醒对方自己关注的问题,避免让对方觉得“丢脸”,是既得体又有效的最佳选择。

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另一决定性因素是语境。语境是交际发生的环境、场景或场合,可指文化、交际者之间的关系、地点、交际功能等。交际要在一定的场景中进行,交际者的社会角色、交际角色和交际目的直接影响交际行为,如言语和非言语交际方式正式与否等。与相同文化背景的交际对象交际相对容易,因为双方使用相同的符号系统,彼此清楚对方在某一场景中对自己的行为期待。不同文化背景的交际者在跨文化语境中的交际要困难许多,交际者缺乏足够的对方文化的知识,不知道自己在这一场景中的得体行为是什么,从而心理上产生焦虑情绪;同时,对方的行为模式与自己文化对此种情境的行为规范不同,从而产生厌恶的情绪;交际知识的缺乏和负面情绪的影响从行为上表现出来——没有得体的交际技巧,没有积极的交际动机和态度。这就会导致跨文化交际失败,这也是没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体现。

通过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分析,我们认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可以通过输入跨文化交际的知识增加能力,能力通过运用技巧的方式体现于行为上,但是行为本身并不代表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交际者的交际行为要得体,即符合交际场景的社会文化规范、交际对象间的角色关系和交际功能,同时又要有效,即实现交际目的。交际的有效性代表满意度,但是有时有效的交际不能达到完全满意的效果。例如:一对恋人感情破裂,男方还深爱女方,但女方不再爱他了。男方知道他没办法实现他的交际目标,即挽回爱情,达到完全满意,此时的有效交际是退而求其次,以得体的方式与对方保持朋友的关系,这也是有效的交际。

理解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内涵是进一步研究跨文化交际能力构成的基础,对于跨文化交际研究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二)跨文化交际能力研究现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跨文化交际研究出现了从“盎格鲁为中心”到“多中心”的模式转型。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许多有影响力的交际研究都发生在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大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