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
【篇一:粤教版选修《山水田园诗四首》word教案1】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发展史及其特点;
2、感受山水田园诗营造的意境美,并学会鉴赏方法。
【教学重、难点】感受意境美,掌握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吟诵法、联想法、炼字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中国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
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
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
就来鉴赏两首山水田园诗,感受一下闲云野鹤们的世外桃源
生活。
二、山水田园诗派的简介
山水田园诗派的重要作家有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祖咏、
裴迪。
1.山水田园诗的起源。
山水田园诗源远流长,早在《诗经》、楚辞中就有一些描写这方面
内容的诗句。
魏晋时,完整的山水田园诗正式出现。
陶渊明是中国
第一位伟大的田园诗人,谢灵运与谢朓是山水诗的开创者。
2.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成就:
a.将山水与田园二者结合得更紧密了,亦即把隐居田园的情趣和欣赏山水的优美加以融合,丰富了意境。
b.保留了陶渊明的纯朴而更趋优美,摒弃谢灵运等人的艰涩和玄
言的尾巴而更趋清新,形神兼备,物我契合,致使诗意与画境相结合。
三、鉴赏《宿建德江》
问题设置:
1、说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句诗歌表达出了什么样的景色。
(句子理解)
明确:原野空旷无边,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木还要低。
江水清澈,俯看水中的月影,觉得明月和人更加接近。
2、说说全诗所表达出来意思,即主旨(70字左右)(综合评价)
这首五言绝句是诗人漫游途中停泊在建德江边时写的一首小诗,描
写作者旅途中夜泊江上,在船中所见的景色,抒发了远离家乡、旅
居在外时的孤独伤感之情。
四、鉴赏《终南望余雪》
1、有关资料
祖咏年轻时去长安应考,文题是“终南望余雪“,必须写出一首六韵
十二句的无言长律。
祖咏看完后思付了一下,立刻写完了四句,他
感到这四句已经表达完整,按照考官要求,有画蛇添足的
感觉。
当考官让他重写时,他又坚持了自己的看法,考官很不高兴。
结果祖咏未被录取,但这首诗一直流传至今。
后登开元十二年进士第,与王维友善。
]
2、赏析诗歌
以炼字为突破口,请就诗中“阴”“秀”“浮” “霁”“增”等字展开自由讨论,分析其好处。
“阴”: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所见的自然是它的“阴岭” ;而且,惟其“阴”,才有“馀雪”。
“阴”字下得很确切。
“秀”:是望中所得的印象,既赞颂了终南山,又引出下句(“积雪浮
云端”)。
“浮”:终南山的阴岭高出云端,积雪未化。
云,总是流动的;而高
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光照耀下寒光闪闪,正给人以“浮”的感觉。
“霁”: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阴天固然看不清,就是在大晴天,
一般看到的也是蒙蒙雾霭;只有在雨雪初晴之时,才能看清它的真
面目。
如果写从长安城中望终南馀雪而不用一个“霁”字,
却说望见终南阴岭的余雪,那就不是客观真实了。
“增”字很妙,一场雪后,只有终南阴岭尚余积雪,其他地方的雪正
在消融,吸收了大量的热,自然要寒一些;日暮之时,又比白天寒;遥望终南余雪,寒光闪耀,就令人更增寒意。
五、比较阅读
1、山水田园诗在盛唐大放异彩,渊源可追溯到晋宋的陶渊明和谢
灵运。
细细品味储光羲的《田家杂兴八首》(其二),再与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比较,看有何异同。
附:归园田居(其一)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明确:同:①两位诗人都是经历过官场生活后归隐田园,欣喜之
【篇二:5 山水田园诗四首_教案】
5 山水田园诗四首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 山水田园诗的鉴赏方法。
2. 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3. 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4. 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5. 背诵四首诗,赏析并积累名句,揣摩山水田园诗的语言特征和写
作技巧。
(二)过程方法目标:
以四首山水田园诗为例,让学生获得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培养
学生的欣赏个性,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审美能力和艺术趣味,为学
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1. 熟读诗歌,疏通大意。
2. 学生合作赏析,感受诗人情感,培养鉴赏诗歌作品的浓厚兴趣,
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素养。
3. 教师引导,师生互动,总结分析感悟作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四位诗人所作的田园诗的特点,感受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领悟诗歌中的意境。
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得
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
二、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涵咏法和讨论法。
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
合的教学方法。
三、教学重点:
把握孟浩然山水诗中“清旷冲淡”的诗风特点,祖咏的精练诗风,储
光羲诗歌中质朴的白描,境界清冷急促的孟郊诗,品味四首诗歌的
意境,学习和理解田园诗的鉴赏方法。
四、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田园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五、教学课时:
2课时完成四首诗的教学。
六、教学过程:
(一)课文简析
宿建德江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孟浩然 (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年纪长于王维,也是山
水田园诗派的先行者和主要代表人物,由于仕途上不得志,他一生
大部分时间在家乡鹿门山隐居和漫游,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
谋取功名,并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
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
有《孟浩然集》,存诗二百余首。
此诗作于开元十八
年(730)漫游吴越之时。
孟浩然的诗绝大多数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林静趣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思想内容不甚丰富,多是诗人的自我表现,其诗风以清旷冲淡为基调,又不乏壮逸之气,从艺术的完整性和精美性来讲,与王维平分
秋色,不分伯仲。
孟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生活气息浓厚,意境
清旷,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善于用清新的笔调,描摹日常所见的自
然风光,取真景,叙真情,使本来具有雅淡之美的原野、农庄、渔
樵自然入诗,各显本色之美,而且情辞高雅,别具一格。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诗人的羁旅愁思。
(主旨)
起句“移舟泊烟渚”,泊,停船过夜。
诗人停船在一个烟雾朦胧的小
洲边。
“日暮客愁新”,客,诗人自指。
日暮,诗人又有了新的愁思。
三、四句并列写景,但有时间先后之分。
“野旷天低树”是“日暮”泊
舟所见:原野空旷,天空在与地平线相接的地方从树梢顶上倾斜下去。
“江清月近人”,表明时已夜晚,明月在天,倒影在水中,诗人
于船上俯视江水,看见月亮是如此之近。
这两句一写远眺,一写近观,给人既辽远又逼真之感。
3.鉴赏要点
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
整个诗作不
乏恬淡的艺术美,更不乏淳朴的生活美。
自然的征服力使诗人名利
两忘,仿佛找到一种皈依的感觉。
日暮时分,游子怅惘,江水清澈,月光倒映水中,与人相近,愁绪满怀。
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情色彩,情景交融的意境跃然纸上。
终南望余雪
1.作者简介
祖咏(699一约746),洛阳(今属河南)人。
开元十二年(724)登进士第。
后仕途失意,移居汝坟。
曾南游江南,北上蓟门。
与王维、储光羲、卢象、丘为等友善。
曾任驾部员外郎。
祖咏写作十分严肃认真,据《唐诗纪事》载,《终南望余雪》是祖
咏在长安应试时写的,按照规定,应该写成六韵十二句的五言排律,但是他只写四句便交卷而去,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意尽”。
让形
式服从内容的需要,而不计较功名得失,这种态度是难能可贵的。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在长安城中眺望终南山积雪景象,并预感到城中日暮,将
更加寒冷逼人。
(主旨)
前二句写在长安眺望终南山,看到它的北面山形秀美,积雪高高覆
盖在上面,如同漂浮在云端。
这里的“阴”字用得实在、确切;“秀”
字用得巧妙、活泛,既表现出望中所见,又引出下文。
其中具体内
容便是“积雪浮云端”,此句甚妙,向来云、山、天便是孪生兄弟,
其共同点就是“高” 。
终南山高耸入云,山脚、山腰有无积雪,在六
十里外的长安是看不到的,遥遥望去,只见与云平齐的山头上积雪
浮动。
这里的“浮”字令人拍案叫绝,分明是静止的积雪,着一“浮”
字便具有强烈的动感。
后二句中,作者望终南积雪于何时,尚未交待,不是忘却,而是时
机未到,第三句“林表明霁色”,更是巧上增巧,轻松简捷地点出了
望雪的时间。
雪后初晴,林梢的日光和积雪的反光相辉映,一片明亮,肯定十分鲜明耀眼,这层意思可以用“城中增暮寒”来应证,俗
语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又临黄昏,“日暮天寒”非常自然。
可见结
句写实之妙,结得确实“意尽”。
3.鉴赏要点
这首诗炼字精准。
“浮”:积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那么只能是终南山顶高耸入云,突出于云端之上;且云在山腰缭绕飘动,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
光下闪闪发光,望去才好似漂浮在云端之上。
“霁”、“明”:霁,指雨雪初停后的阳光。
明,此处用为动词,染亮。
诗说“林表”之上有阳光,而不说林中、林下,也不说山脚、山腰,
是因为只有在终南山高处才有阳光,表明已是西山衔日,林表上的
日光正是落日的余辉,既染亮了林表,当然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于是便带出了结句中的“暮”字。
4.问题探究
为何只有雨雪初晴之时才能在长安城中看到终南山的真面目呢 ?除
了实地考察之外,另有贾岛《望山》诗可证:“日日雨不断,愁杀望
山人。
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
阴霾一似
扫,浩翠泻国门。
长安百万家,家家张屏新。
”是说久雨之后,终南
山美景如画,如同在长安百万人家门前张开一张张翠绿的屏风。
田家杂兴八首 (其二)
1.作者简介
储光羲(约706一约762),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郡望兖州(今
属山东)。
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
安史之乱中陷贼,受伪职,脱
身归。
长安、洛阳收复后,被下狱,后贬死。
《全唐诗》编诗四卷。
储光羲写了不少田园诗,他和王维的经历有些相似,属于王维、孟
浩然一派。
他们三人交往甚笃,经常诗来诗往,互相唱和。
2.基本解读
此诗写自己归隐田园之乐。
(主旨)
“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
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渔”四句,通过
对比手法写自己隐居的志向。
世人都追逐荣华富贵而以贫贱为耻,
而我却胸怀坦荡,爱好渔猎的闲适生活。
“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
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
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六句具体写田园生活所乐之处。
山林河泽有时昏暗不正
常而不适宜渔猎,就回到家里暂且闲居一段时间。
家里的环境充满
农家风情:满园里种满了葵花藿草,桑树榆树绕屋而生。
连飞禽都
与我相熟,知我闲居无事,纷纷飞来,聚集在我的屋宇。
“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
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四句明志之语:我的愿望在于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地方官府不要来打扰我的
悠闲生活。
我每日与酒相伴,怀着傲世而看透尘世之心,打算在终
南山中终老此生。
3.鉴赏要点
这首诗写诗人置身田园之中平和恬淡的心态,诗风质朴自然。
运用
了白描的表现方法。
游终南山
1.作者简介
孟郊 (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屡举进
士不第,曾客游河南、邻宁等地。
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寄寓
汴州,二年后,方授溧阳尉。
因终日吟诗,吏事多废,后辞官归家。
元和年间,河南尹郑余庆辟为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
元和九年,郑余庆镇兴元,奏其为参谋,试大理评事,赴任途中,行次阌乡,
暴疾卒。
2.基本解读
这首诗通过写终南山的雄奇险怪之景,表达诗人归隐山林、淡泊名
利的情志。
(主旨)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
未明”四句写游终南山所见的奇景。
终南山虽高大,但还没有高大
到充塞于天地之间,此处以夸张手法写出了诗人身处深山的独特感受。
仰望,山与天接;环视,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看不到山外尚
有何空间。
日月并提,并非写日月并“生”,而是诗人在山中游玩多日,仰望看日出,看月升,先是露出半轮,然后再冉冉升起,看起
来确实似从山石中“生”出。
着一“生”字,“险”而不“怪”,唐诗中有“海上生明月”、“海日生残夜”、“四更山吐月”等,但孟郊此句太“硬”,无这几句中所表现出的情韵。
接下来,“高峰夜留景”,“夜”
与“景”(日光)应不能同时出现,诗人却写在一起,确有“奇”的感觉,
但仔细分析,诗人不过是说山下已是不见阳光的夜幕之时,终南山
的高峰上尚有落日的余晖。
“深谷昼未明”,写终南山千岩万壑,高
低悬殊,高处已是白昼,低处尚阴暗无光。
与王维写终南山句“阴晴
众壑殊”应是同义。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二句,抒发自己在山中游玩的感受。
“中”与“正”同义,山“居中”无偏,人“正”而不邪,由山及人,运用类比
方法,抒发诗人对山及人的赞颂之情。
“险”与“平”义相反,因为人“正”,所以路再“险”,心态仍是“平”的。
这是以“路险”反衬出诗人
心地平坦。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二句写山风的威力惊人。
山高风厉,长
风过处,千柏万松的枝叶都向一个方向倾斜,可见“驱”的力量。
声
音本是无形无色的,如何“拂”呢 ?因为长风过处,叶叶飘拂,声音自然发出。
这里就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了,既能看见万壑松涛,又
能听见万壑清风。
结句“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二句,颇有言外之意,即对山中的
景物如此热爱,自己和山林又是如此投缘,对世上的繁文缛节、功
名利禄看得就淡了,“悔读书” (后悔走读书从仕之路)也就是很自然的了。
3.鉴赏要点
此诗硬语盘空,险语惊人。
诗人写直观之景,了无含蓄,如“南山塞
天地,日月石上生”,这种直观感受是诗人身处终南山中,山之深幽
使得仰望之际,真的觉得天地间只有终南山,日和月缓慢升起时,
真的如同从石上“生”出一般,给人以狠重鲜明之感。
抒情直言,不
讲究委婉含蓄。
如“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直言快语,情感表
露无遗。
韩愈《荐士》:“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界”,正是说孟郊
诗的特色。
孟郊诗的内容多写穷苦生涯,境界清冷急促,感情基调
悲苦凄凉,给人以“清冷”的总体印象。
【篇三:《山水田园诗四首》教案】
《山水田园诗四首》
二、学习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的主要特点
2、学习鉴赏田园诗的方法。
3、品味诗歌意境美。
4、领会评价重点词语。
5、主旨的理解。
三、学习要点
(一)学习《宿建德江》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湖北襄樊)人。
一生大部分时间在家乡鹿门山隐居,四十多岁时曾往长安、洛阳谋取功名,并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
晚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聘他为幕僚。
有
《孟浩然集》,存诗二百余首。
此诗作于开元十八年(730)漫游吴
越之时。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诗人的羁旅愁思。
(主旨)
起句“移舟泊烟渚”,泊,停船过夜。
诗人停船在一个烟雾朦胧的小
洲边。
“日暮客愁新”,客,诗人自指。
日暮,诗人又有了新的愁思。
三、四句并列写景,但有时间先后之分。
“野旷天低树”是“日暮”泊
舟所见:原野空旷,天空在与地平线相接的地方从树梢顶上倾斜下去。
“江清月近人”,表明时已夜晚,明月在天,倒影在水中,诗人
于船上俯视江水,看见月亮是如此之近。
这两句一写远眺,一写近观,给人既辽远又逼真之感。
3、鉴赏要点
此诗写羁旅愁思,情景相生,风韵天成,富有艺术美。
[参见教科书“阅读向导”(三)]
4、相关资料
①“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
无造作痕,此唐诗之妙也。
(清张谦宜《幺见斋诗谈》,上海古籍出版社《清诗话续编》本)
②孟浩然诗云“江清月近人”,杜陵云“江月去人只数尺”,子美视浩
然为前辈,岂祖述而敷衍之耶?浩然之句浑涵,子美之句精工。
(宋罗大经《鹤林玉露》,中华书局1983年版)
③“低”字从“旷”字生出,“近”字从“清”字生出。
野惟旷,故见天低
于树;江惟清,故觉月近于人。
清旷极矣。
烟际泊宿,恍置身海角
天涯、寂寥无人之境,凄然四顾,弥觉家乡之远,故云“客愁新”也。
下二句不是写景,有“愁”字在内。
(清刘宏煦《唐诗真趣编》,清刻本)
(二)学习《终南望余雪》
1、作者简介
祖咏(699—约746),洛阳(今属河南)人。
开元十二年(724)
登进士第。
后仕途失意,移居汝坟。
曾南游江南,北上蓟门。
与王维、储光羲、卢象、丘为等友善。
《全唐诗》编诗一卷。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在长安城中眺望终南山积雪景象,并预感到城中日暮,将
更加寒冷逼人。
(主旨)
前二句写在长安眺望终南山,看到它的北面山形秀美,积雪高高覆
盖在上面,如同漂浮在云端。
后二句中,“林表明霁色”,雪后初晴,林梢的日光和积雪的反光相
辉映,一片明亮。
“城中增暮寒”,俗语说“下雪不冷化雪冷”,又临
黄昏,“日暮天寒”非常自然。
可见结句写实之妙,结得确实“意尽”。
3、鉴赏要点
这首诗炼字精准。
“浮”:积雪是不可能“浮”在云端的,那么只能是终南山顶高耸入云,突出于云端之上;且云在山腰缭绕飘动,而高出云端的积雪又在阳
光下闪闪发光,望去才好似漂浮在云端之上。
“霁”、“明”:霁,指雨雪初停后的阳光。
明,此处用为动词,染亮。
诗说“林表”之上有阳光,而不说林中、林下,也不说山脚、山腰,
是因为只有在终南山高处才有阳光,表明已是西山衔日,林表上的
日光正是落日的余辉,既染亮了林表,当然也照亮了浮在云端的积雪,于是便带出了结句中的“暮”字。
4、问题探究
为何只有雨雪初晴之时才能在长安城中看到终南山的真面目呢?除
了实地考察之外,另有贾岛《望山》诗可证:“日日雨不断,愁杀望
山人。
天事不可长,劲风来如奔。
阴霾一似扫,浩翠泻国门。
长安
百万家,家家张屏新。
”是说久雨之后,终南山美景如画,如同在长
安百万人家门前张开一张张翠绿的屏风。
5、相关资料
①已霁犹寒,越见积雪。
(明李攀龙辑,袁宏道校《唐诗训解》,明万历四十六年居仁堂刻本)
②四句一气相衔。
惟阴岭日所不照故有积雪,惟积雪至于云端,故
林表有明霁之色,而城中之暮寒自增也。
(清刘文蔚《唐诗合选详解》,上海扫叶山房1917年石印本)
③前三句,写“望”中所见;末一句,写“望”中所感。
(霍松林《唐诗精选》,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三)学习《田家杂兴八首(其二)》
1、作者简介
储光羲(约706—约762),润州延陵(今江苏丹阳)人,郡望兖
州(今属山东)。
开元十四年(726)登进士第。
安史之乱中陷贼,
受伪职,脱身归。
长安、洛阳收复后,被下狱,后贬死。
《全唐诗》编诗四卷。
2、基本解读
此诗写自己归隐田园之乐。
(主旨)
“众人耻贫贱,相与尚膏腴。
我情既浩荡,所乐在畋渔”四句,通过
对比手法写自己隐居的志向。
世人都追逐荣华富贵而以贫贱为耻,
而我却胸怀坦荡,爱好渔猎的闲适生活。
“山泽时晦暝,归家暂闲居,满园植葵藿,绕屋树桑榆。
禽雀知我闲,翔集依我庐”六句具体写田园生活所乐之处。
山林河泽有时昏暗不正
常而不适宜渔猎,就回到家里暂且闲居一段时间。
家里的环境充满
农家风情:满园里种满了葵花藿草,桑树榆树绕屋而生。
连飞禽都
与我相熟,知我闲居无事,纷纷飞来,聚集在我的屋宇。
“所愿在优游,州县莫相呼。
日与南山老,兀然倾一壶”四句明志之语:我的愿望在于悠闲自在,无拘无束,地方官府不要来打扰我的
悠闲生活。
我每日与酒相伴,怀着傲世而看透尘世之心,打算在终
南山中终老此生。
3、鉴赏要点
这首诗写诗人置身田园之中平和恬淡的心态,诗风质朴自然。
运用
了白描表现方法。
(四)学习《游终南山》
1、作者简介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早年屡举进士不第,曾客游河南、邻宁等地。
贞元十四年(798)登进士第,寄寓汴州,二年后,方授溧阳尉。
因终日吟诗,吏事多废,后辞官
归家。
元和年间,河南尹郑余庆辟为水陆转运从事,试协律郎。
元
和九年,郑余庆镇兴元,奏其为参谋,试大理评事,赴任途中,行
次阌乡,暴疾卒。
2、基本解读
这首诗通过写终南山的雄奇险怪之景,表达诗人归隐山林、淡泊名
利的情志。
(主旨)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四句写游终
南山所见的奇景。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二句,抒发自己在山中游玩的感受。
“中”与“正”同义,山“居中”无偏,人“正”而不邪,由山及人,运用
类比方法,抒发诗人对山及人的赞颂之情。
“险”与“平”义相反,因
为人“正”,所以路再“险”,心态仍是“平”的。
这是以“路
险”反衬出诗人心地平坦。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二句写山风的威力惊人。
山高风厉,长
风过处,千柏万松的枝叶都向一个方向倾斜,可见“驱”的力量。
声
音本是无形无色的,如何“拂”呢?因为长风过处,叶叶飘拂,声音
自然发出。
这里就把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了,既能看见万壑松涛,
又能听见万壑清风。
结句“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二句,颇有言外之意,即对山中的
景物如此热爱,自己和山林又是如此投缘,对世上的繁文缛节、功
名利禄看得就淡了,“悔读书”(后悔走读书从仕之路)也就是很自
然的了。
3、鉴赏要点
此诗硬语盘空,险语惊人。
诗人写直观之景,了无含蓄,如“南山
塞天地,日月石上生”,这种直观感受是诗人身处终南山中,山之深
幽使得仰望之际,真的觉得天地间只有终南山,日和月缓慢升起时,真的如同从石上“生”出一般,给人以狠重鲜明之感。
抒情直言,不
讲究委婉含蓄。
如“到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直言快语,情感表
露无遗。
韩愈《荐士》:“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界”,正是说孟郊
诗的特色。
4、相关资料
①盘空出硬语。
《出峡》诗有“上天下天水,出地入地舟”句,同一
奇险。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②奇语横出,结有玄想。
(明唐汝洵《唐诗解》,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校点本)
③此诗章法老练,意境不凡,和王维《终南山》诗相比,各有独到。
(镌仲联语.《中国所代薯名文举家评俜》,东新育出版社1983
年版)
1、第一题
命题意图:了解田园诗人平淡自然的诗风和他们乐山爱水的诗情,
通过比较学习,提高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
注:陶渊明《归园田居》组诗共五首,分别是:“少无适俗韵”(其一);“野外罕人事”(其
二);“种豆南山下”(其三);“徘徊丘陇间”(其四);“怅恨独策还”(其五)。
这里要求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