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拳--桩功秘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个阶段,精满血旺阶段。
这个阶段就是养生初期,摆一个站式,不在于架势高低,手的远近,只要合乎站桩的基本要求,就是那几个“不”(松而不懈,紧而不僵等)。
这个阶段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就是去掉浑身的“僵”,让身体安静下来。
基本达标的表现就是四肢能发热,身体能发热。
即使在冬天练一会儿后也要热得把手套脱下来。
这不是空想,凡是“站住”了的人,都能达到。
这样才说明,站桩能够让气血旺盛起来,内脏、肌肉得到充足的营养。
这是将来肌肉运动的“本钱”。
站桩能够训练出“排打”功的功效,秘密就在这里。
练就精满血旺,就是本身具备了“洗药”,有些功法练后需要用专门的药水洗身。
站桩不需要,而是自身具备“洗药”,天天泡在“洗药”中,不洗自洗。
到了精满气足,就自然会感觉到它的运动,意之所想,气血则为之动,这本是即平常的事,为什么原来就感觉不到呢?只是原来气虚血弱,它动起来的“动静”太小,加上肌肉感官没有活力,就不能敏锐地感觉到它们的运动。
到能够感觉到它们自然的运动时,也就能够感觉到它们也会随着意识的变化而动。
肌肉得到滋润,活力增强,自然做功能力就强,又随时都有“洗药”滋润,越练越来劲。
这时要作“整体”想,让全身得到滋润。
什么地方不能放松或是有毛病,相关的地方就不会热起来。
这时要静静的,象母鸡孵蛋一样有耐心。
就是要静,要“一下就进去了”,要“你就这么给我呆着”。
然后身体自然会有充实的感觉,这是气血旺盛的表现,身体好象充足了气,“联通”了。
这时就想动,觉得胳臂、腿有劲,想伸一伸,冲一拳,踢一腿,腰也想鼓一鼓,但是还是不要随便动,还要再“闷一闷”,“闷”得熟透了。
要是观察那些“熟透”了的,站进去了的练功者,会发现有的会鼻翼煽动、耳根微动、汗毛立起等等,这些都是内脏器官发达的外在表现。
查一下中医的书,耳、鼻、毛等都对应着相关的“五脏”。
什么是内功?这就是内功。
到这步功夫,不需要高深的理论,也不需要懂得多少道理,只需要喜欢这玩艺,只需要静得下来,任何一本站桩功的书籍的头几页所介绍的方法就足够了。
需要三、五月或是一年不等的时间。
然后可以动,要慢慢地动,是感觉气血运行的动,是连通的动,气血如海溢般涌动,象水中鱼,象在空气中游泳,别想打人,因为脑子里原来打人的动只是出一拳、踢一腿,而不是如海溢的整体动。
象大蟒蛇一样,盘在那里头不动,但是身体却在漫漫的滑动。
用意动,什么意,就是海溢的意、空气流动的意、蟒蛇蠕动的意。
就是不要用“攥拳头”的那种意。
要松和均整,不要用局部的力,不是胳臂被人挡了一下的那种用力,而是全身被空气包围,被水包围的那种无孔不入的阻力。
这还是在站桩,身体还是在被“洗药”洗。
但是“意”动了。
这时不管摆出什么姿势,动法都一样,无非是左右拧转、上下起伏、前后晃动,再加上步子的前后、左右。
可以是三体式、矛盾式、傻瓜式,习惯什么式就用什么式。
因为是空气在动、水在动,与自己的胳臂摆在哪里关系并不是很大。
一段时间后,再有人推在自己的身上,就有推在弹簧上的感觉,就是越往里推越费劲的感觉。
但是还不能弹。
就此练下去,医药费就可以大大减少了。
对于许多许多的人,已经是可以非常满足了。
然后许多功法里的一些小玩意,都可以练着玩,比如,峨嵋十二桩里的震动、颤动法,什么蛹子劲等等,还有内劲一指禅里的扳指功,形意拳里的丹田功,还有瑜伽的一些动作等等都可以拿来练练,保证比他们门里的人练得都愉快。
要是再学两天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弄不好晨练的老头老太太会拉你去当教练。
如果是玩,到这里就算有得玩了。
无所谓动、静,想动就慢慢地动,不想动了,就静静地呆着。
如果只有自己一个人,就这样玩,坏不了,如果有两个以上的朋友,就可以互相接触着动。
两个人“吻”在一起练慢慢地动,互相感觉对方的气血、肌肉的运动,就像两股水流的交汇、旋转、渗透、嬉戏、应和。
如果还想动一动,就练几个操拳,开始要“吻”拳,因为挥起拳头,很容易胳臂与身体脱节,要用“吻”的方法,把身体的那种“海溢”吻到拳头上,再通过拳头吻到被打击的目标上,所以开始打沙袋,不是挥胳臂打,而是通过用拳头吻沙袋,把身体的与沙袋连通起来,用身体去吻沙袋。
还是原来“动”的那些东西,打沙袋也是试力。
开始时水慢慢地“流”过去,吻好了就可以一盆水“泼”过去,水泼过去,盆要留在手里。
或者身体就是这个水盆,水从身体泼出去,可以往上泼、往下泼、往左右泼,甚至可以转着圈泼(身体并未转圈),还可以送出去后泼、撞出去泼、打翻了盆泼。
之后如果能两个人在一起吻,趣味就又多了一些,看能不能互相“泼水”,你泼我收,相互泼收,收要注意,不仅仅是收水,要把对方的“盆”也收了,收不了盆,还会有水再泼过来,要是对方能收,这盆水就泼不出去了,就还是交融,还是站桩,还是“洗药”在滋润。
如果觉得不过瘾,可以摆一摆大步桩,这时腿脚轻松,原来摆不到位的现在就可以一下摆到位了,摆不到位也没有关系,能摆到哪里就到哪里,原则是在摆到的位置仍然能做水中鱼,能做空气中游泳,能体会肌肉、气血在意的支配下自然运动,还要能“泼水”。
比如,在高桩时能做“践步”,在大步桩下也要能做“践步”。
这也只是玩,工作疲劳之余的游戏,是有无穷乐趣的游戏。
对于工作繁忙的人,这已经足够了。
所说的只我是做为业余、健身的玩法。
(来自网友2004-10-24)
形正而气顺,气顺而自然贯通。
站桩除了常规要求外(肩撑肘横,上下抻拔等),还有一个根本问题就是形正——两腿是否相合,上下是否断劲,
一.芗老拳论中说的十分清楚,要求上虚下实,具体空灵,均整,精神饱满,神如雾豹,意若灵犀,气若腾蛟,具有烈马奔放,神龙嘶噬之势。
头顶项竖,顶心暗缩,周身鼓
.............
舞,四外牵挂,足趾抓地。
双膝撑拔,力向上提,足根微起
..........................,有如巨风卷树,思有拔地欲飞,拧摇横摆之势,而具体则有撑裹竖胀,毛发如戟之力,上下枢纽,曲折百绕,垂线自乘,其抽拔之力,要于天地互争,肩撑肘横裹卷回环…两臂开合,拧裹直前,有横滚推错兜卷之力… 尤感筋肉激荡
二.常志朗指出:浑圆桩的腿部要求:腿部弯曲,臀部下靠,二膝向上提纵,两脚向下踩按,但不可用力,次亦为桩功中的提顿。
身体整个骨骼支撑,可以体会欲蹲身抱起重物没抱的那个劲,保持住那个感觉,此时身体各骨骼全挺上劲了,没有任何打软的地方,头要正,脖子上大筋要挺住了,你抱重物时是不会缩脖子的
三.和振威大成拳学中提出:前膝略向前顶,后膝略向里合。
前胯下溜,后胯上提(吸胯
溜臀),只是解决了双膝撑拔问题,
.........。
.......但缺乏足根微起,力向上提,周身鼓舞,四外牵挂四.高臣在桩法要义中则提出:下肢的要点是膝前顶,胯后坐,形成斜面争力。
大腿内裹上提把双膝再纵起来,使下肢形成一麻花劲的用力。
然后把小腹掖在胯根里,这样上下才能感觉到一种牵引的矛盾争力。
只是筋骨训练,控制不好力度易形成僵紧,对其他功法练习不利, 功夫很难进入化境。
其实很简单,在平时须假定虎豹当前,蓄势对搏,力争生存之际,此技击入手之初不二法
门,亦为最初之法则。
亦可在上述身法基础上,以舒适得力原则体会提契天地,进一步在提契天地的意感中息息归根,气贯四梢(如果在运动中则配合运用身体左或右向上螺旋,然后再向相反的方向向下螺旋),与宇宙相呼应。
日久功深,如临大敌,力度自然加大,同时配合,浑圆扩大,舒展大气,雄伟宏阔的气势,自然身如铅灌而不失灵活,浑厚沉实而入虚灵之境。
其实上述只是对芗老拳论的部分解释,都不如大成拳论中的描述舒适得力
<内功四经>--内功经
按肩以练步(膝前顶),逼臀以坚膝(前胯下溜,后胯上提--吸胯溜臀,足趾抓地。
双膝撑拔
.........)
圆裆以壮胯(力向上提,周身鼓舞,四外牵挂
.........).
中国传统内功心法
息息归根,气贯四梢----
(意拳中螺旋假设--如果在运动中则配合运用身体左或右螺旋向上,然后再向相反的方向向下螺旋,螺旋假设配合鸡腿摇旋试力,在推手和实作中威力倍增)
气贯四梢---周身鼓舞,四处牵挂
息息归根---六心归一
……………………………………………………
“以上是训练中的意感和心法,日久功深则自然而然地与身法、气力融合在一起,就不需要意感诱导了,只有一个“如临大敌”意感,自然形意力气神法六者高度统一.无意才是真义。
”
……………………………………………………
第一是利用比辩劲或摸劲更小的微动去站桩或者利用松紧运动去调整站桩中产生的僵紧部位---进入“四如”之境(“周身鼓舞”,“四处牵挂”)缓慢进行“气贯四梢,息息归根”试力.就是进行辩劲训练。
也可以进行“摸劲训练”,进一步体会“松紧运动”,“松松紧紧勿过正,虚虚实实得中平”随着摸劲的深入自然可以体会:力生于骨,而连于筋,筋长力大,骨重筋灵,筋伸骨要缩,骨灵则劲实,骨重如弓背,筋伸似弓弦,运劲似弓满,打手似放箭,四腕挺劲力自实,沉气扣齿骨自坚
下是否能蹬上劲,是否能够通过腰传导到手指上面,站桩微动的时候,全身是否能够动起来,是一个整体的动,而不是肢体的动。
全身上下是否能够统一的行动。
要做到:“一动无不动”千万不能用力,站桩摸劲的时候也是很放松的。
可以假借你抱棵树,树底下是削尖了的。
因为树削尖了就不可能稳稳的在那耸立,所以你就要用身体去抱住他,他往前倒,你的身体就要往回拽他。
他往后倒,你的身体就要往前顶他,它往左你就得往右,它往右你就得往左,这就是矛盾。
还有是否能体会到大气的压力,上下左右前后的压力。
你可以轻轻的移动身体,看看左边有没有“东西”,右边有没有“东西”。
总之要体会六面是否都有压力。
慢慢体会,不能着急。
最初体会不到,不要死去体会。
体会不到就不要去执着。
我只能简单的叙述,还有很多桩中要义,就不在这里叙述。
应有老师的亲自执导才可以。
这只是简单的说说,我也无法说全。
摸劲的阶段是先达到放松,然后在以技击桩站立的时候用抻筋活动[整体连通-松紧变化]去体会全身以及脚下是否能蹬上劲,是否能够通过腰传导到手指上面,站桩微动的时候,全身是否能够动起来,是一个整体的动,而不是肢体的动。
全身上下是否能够统一的行动。
要做到:“一动无不动”,要“周身鼓舞,四处牵挂”,千万不能用肌肉的力量,用的是维持间架的肌腱力量,神松意紧是肌腱紧,而不是肌肉紧,肌腱紧的感觉是弛胀浑厚,没有酸痛感,训练多长时间也不累,训练完了只有胀的感觉,很舒服。
肌肉紧则是劳累酸痛僵紧。
站桩摸劲的时候也是很放松的。
可以假借你抱棵树,树底下是削尖了的。
因为树削尖了就不可能稳稳的在那耸立,所以你就要用身体去抱住他,他往前倒,你的身体就要往回拽他。
他往后倒,你的身体就要往前顶他,它往左你就得往右,它往右你就得往左,这就是矛盾。
还有是否能体会到大气的压力,上下左右前后的压力。
你可以轻轻的移动身体,看看左边有没有“东西”,右边有没有“东西”。
总之要体会六面是否都有压力。
慢慢体会,不能着急。
最初体会不到,不要死去体会。
体会不到就不要去执着。
下面我用芗老的几句话来描述抻筋活动松紧变化时的感觉
漂飘荡荡随它去,精力充沛神不疲,遍体松净力如泥,指端似透电,指腕如蹙泥,变化形无形,周旋意无意,随曲忽就伸,虚实自转移,勿忘勿助长,升堂渐入室。
这个步骤,不然即使练了,碰击的意识也不是真实的。
这个阶段待可以做到整劲发出才可以练习。
这个阶段主要是意识的训练,是假借意识的训练,虽然是假借,但是一定要做到真实,才是这个阶段要达到的。
一:可以假借有个球向你撞过来,速度由自己来决定,开使应该先慢,再逐渐加快。
当皮球接触到你的手臂那一瞬间时,你利用整劲发力,通过球对你的作用力,再加上你对球的作用力,把球碰击出去。
因为力是相对的,所以没有外力,你的发力也是空的,所以在有外力的情况下,你自身的力才有施展的余地。
还要利用吞吐劲,球碰到你的时候,你应该先吞后吐。
球方能击出。
就象你把皮球按到水中,突然手一抬起来,水和皮球都有作用力,最后皮球被水弹了出去。
二:可以假借敌人,就是有敌人向你冲来,同理,把人碰击出去,记住是碰击而不是用力把人推出去。
推出去的人和碰击出去的不一样。
假借敌人可不一样,因为敌人是会动的,所以要做到真实。
这种站桩叫:半站,半试,半发。
要有满弓寻惊鸟的状态,时刻准备着,但是身体还不能紧,紧是由于畏敌造成的,关键是心放松。
这样人才能出去,要不做到这点,人也是出不去的,意识也是不会真实的。
只有真正在练拳中体会到,才能了解其中的原由。
芗老所指“三拳”是身体各部位的要领,践,是指践踏对方之力,也就是芗老所说的坐胯分膝方有刀叉分刺之能,腰胯如轮,膝纵足提,全身力如抽丝,方能践踏对方。
裹,就是指浑身六面撑裹之力。
钻,是指小臂一点两面的打法,也就是技击时点线面的应用。
一点是指小臂与对手的接触点,两面是指小臂的内外两面。
技击时小臂不管是内或外面与对手接触时,小臂往外旋拧上钻,这样触点上会产生一个向前向上的螺旋劲,并加上变面、坐胯、抽身长臂,这样既化开了对方的格挡,又能击中对方
点重身松的锻炼要贯穿于大成拳练习中的每个环节,其中扶按试力可有效地求出点重身
松。
此试力说俗了就是用手把身子耍起来,(某些方法中用身体带动手,另当别论)。
脚下按技击桩地丁八步站立,身体含蓄,双臂前伸,手掌下按,肘部可略有弯曲,五指腕部梢节要挺上劲,但身体要放松,意念可与一强壮对手双臂相搭,我之双臂控制住对方,下按之时意感对方竭力双臂上托以抵抗,而我之小臂力量沉实大于对方数倍,毫不理会对方之挣扎而下按,身体一定要放松,只体会肘部以下地变化,每一寸都应在小臂上作出拧裹螺旋,身体随小臂下按而慢慢向上升起,我双臂上扬时意感对方身体倚靠之力按我之双臂,我身体随之极慢向下坐靠,同时对方被我之上扬之双臂带得失去重心,如此反复体会,要多在缓慢上下工夫,切记,在试力过程中手臂的荡动不大,而是身体被手带起。
另外试力要在动作做顺了再适时加入意念假借。
做动作时每一微动都应全神贯注,此外,平时也练练摸劲。
双手一搭就好象下面按着东西,把身体悠起来似的,或只靠小臂的扶按把身体带过去。
总之手上之撕扯挣裹,刀挫钩叉劲越大越好,身上越松越好,有些人把这叫“倒重”,把以往身上发不出去的力想办法到四肢梢节上,这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